第一篇:农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xxx同志,是xxx县xxx镇xxx村党支部书记。出生于1965年9月,高中学历。近年来,xxx同志作为本村的当家人,紧扣发展主题,积极探索和实践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制规划、定谱气、抓落实,实现了xxx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跳跃式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受到群众们的广泛称赞。
xxx村是xxx镇政府的驻地村,全村650户,2180口人,土地1320亩,人多地少。xxx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村面临的任务和形势要比其他村要重、要复杂。前几年,该村由于班子软弱,造成村庄较乱,群众上访不断,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信访村。各级都比较头痛。1998年,组织上安排xxx担任了xxx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上任后,没有急于开展工作,而是深入村里,找老党员、老干部和威信高的群众座谈,找准本村存在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经过一个阶段的调查了解,他托起了实底,感到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就是村里穷。贫穷落后的深痛刺激着年轻气盛的xxx,他暗下决心,既然组织信任我,让我担任村支部书记,就必须把村子发展起来,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让自己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行家。说干就干,他首先组织召开了全村党员会和党支部成员会,亮了家底,谈了自己的下步发展打算。xxx村,人多地少,要刚凭土地,是永远富不起来的,但农业也能丢掉。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农业抓调整,依托镇区抓三产,千方百计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思路是行动的先导,他根据村情,将村两委成员组成了三个工作小组,一个小组抓农业,一个小组抓沿路开发,一个小组抓民营经济项目,由村两委主要成员任组长,形成了由支部书记抓组长,组长抓具体工作的点线组织管理机制。抓农业,该同志感到,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为砂石山地,发展大棚不现实,要全种花生、地瓜等作物,收入又不高。在广泛考察的情况下,xxx觉着村里发展果品比较适宜,于是他先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先后到烟台的福山区、牟平、栖霞、淄博的沂源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群众的视野,真正调动了群众的发展积极性,群众纷纷要求发展果品业。该同志因势利导,及时调出土地,承包给群众发展果树栽培,到目前,全村已发展苹果200亩,黄金梨150亩,山楂200亩,柿子120亩,仅果品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500元,奠定了群众致富的基础。抓沿路开发,大力发展服务业。xxx村靠镇区,东红公路穿村而过,对发展服务业条件优越。xxx上任后,对沿路开发进行了重新定位,专门聘请了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对沿路进行了规划,专门制作了标准图样,按照设计建设,建成高标准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到目前,该村已建商住两用楼房1万多平方米,先后发展起了运输、维修、百货、餐饮、理发等项目,从业户达150户,户年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俗话说,“无工不富”。经过市场摸打的xxx认识到,要想群众快速富,必须发展工业项目。近几年,该同志一直做发展工业经济的有心人。在不断发展壮大已有面粉加工、木材加工等项目的同时,他决定招商引资,加强村企建设,壮大集体经济。XX年至XX年,他先后到济南、临沂、淄博、广州、杭州等地招商引资,刚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招商引资会就有20多次,引进境内资金XX多万元,先后建起了诚信矿业、鑫岭砂岩等4家企业,为全村提供了400人的就业机会,每年可为全村增加80万元的收入,人均增收400余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xxx同志的认真工作,努力开拓,真正实现了xxx村的大发展。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800元,比1998年增长了375%。走上富裕道路的xxx村人津津乐道,逢人便讲,xxx村能有今天,多亏了带头人xxx。该村连续九年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和信访案件,连续七年人均收入增幅居全镇第一。xxx村人气顺、财气旺,全村呈现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形象。
多年的付出,也赢得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该同志在XX、XX、XX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XX年被评为县级优秀人大代表,XX年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个人,XX年被潍坊市评为先进人民调解员,所在村多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双文明建设模范村、文明信用村,XX年平安xxx建设先进村、XX年度红旗村、计划生育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第二篇:党支部书记事迹
心系“玉龙”促腾飞——记四川省劳动模范、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大代表、玉龙村党支部书记陈孝恩
陈孝恩,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老百姓选他当人大代表,他知道感恩老百姓。他一直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履职信念,始终把为带领全村老百姓奔小康,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利用他身为人大代表和村支部书记的工作平台,一门心思搞发展,尽心尽力办实事,带领玉龙村腾飞。
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
陈孝恩常说,“作为一名代表,一定要有代表性,不然就不配作代表。既然老百姓信任我,我就要带领他们一起致富奔小康”。陈孝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让老百姓致富,首先得自己先富起来。由于家在农村,他有一定种植蔬菜的经验,看到国家对农业生产的不断重视,他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先采用简易竹架大棚种植蔬菜,后来发展到采用钢架大棚种植黄瓜、辣椒等反季节蔬菜。
2006年12月,在前期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陈孝恩组织当地蔬菜种植户成立了城厢镇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
为了解决技术短缺的问题,陈孝恩聘请到省农科院的两位博士和市农科所的陈琳教授长年担任合作社的技术顾问,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社员现代农业生产意识和相关技能。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陈孝恩觉得光有知识渊博的博士、教
授还不够,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行。于是,他从本来就很紧张的经费中挤出一笔钱,购买了大量实用技术书籍,提供给合作社社员借阅。通过自学加实践的方式,他培养出了合作社自己的技术人员。
经过几年的发展,2009年,合作社生产的黄瓜、茄子、大白菜、花菜等产品获得了“无公害认证”。2010年,黄瓜、茄子、土豆、南瓜等9个产品获得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同时,合作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章程、健全的管理制度、统一的苗、农资供应机制、统一的防疫防治体系和统一的销售服务生产模式,经营状况良好,覆盖带动农田面积约1万余亩。
回首创业之初,陈孝恩感慨地说:“那个时候面临很多困难,技术短缺、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等等,我想到了退缩,但我想到要带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誓言,想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还是硬挺过来了。”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陈孝恩的带动下,玉龙村已经发展了7户蔬菜大户,经营的土地从三四十亩到七八十亩不等,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言者
随着城厢镇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一天天地发展壮大,村民们的钱包也一天一天地鼓起来了。按理说,陈孝恩应该知足而乐了,但他没有,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满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由于工作忙,他发现自己和老百姓交心谈心的时候太少了,他意
识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倾听老百姓的声音,了解老百姓的心意,为老百姓的利益呐喊,帮助老百姓实现他们的心愿。
于是,陈孝恩积极利用空余时间深入走访村民、企业家了解情况。通过交流,陈孝恩了解到:老百姓迫切希望改善村里的道路。
建设田园城市的实施者
2009年底,成都市委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和历史定位。这犹如一阵春风,一夜间吹遍了整个成都平原,玉龙村也沐浴在这春风里。
成都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陈孝恩既感到高兴,又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陈孝恩觉得要把玉龙村建设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一部分,必须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改变村民不良的生活习惯,既要引入城市建设中的先进之处,又要保持原有的田园风貌,既让老百姓享受到现代文明,又让他们能体验到乡村风情。
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发言:“我们玉龙村人要做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积极实施者,要争当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排头兵,要把村上的每一件事情都融入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之中”。就在这个时候,城厢镇拉开了申报生态家园工作的序幕,将对申报农户进行环境整体打造,建设卫生厕所、卫生厨房、三格化类
池或沼气池,对庭院进行硬化、绿化和立面改造。
陈孝恩以此为契机,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到生态家园创建工作中来,并在玉龙村全面推开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各项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建设,示范家庭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家的小平房变成了小别墅,阴暗的厨房变得光亮洁净了,臭气熏天的厕所变得清洁卫生了,凌乱的小院落变得漂亮了。
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如此变化,陈孝恩是打心眼儿里高兴。目前,玉龙村的38户示范户已经通过市、区两级验收,正式成为“生态家园”。
新的一年里,陈孝恩更加忙碌了,他不断地访难问忧听民声。他表示,他将继续结合玉龙村的实际情况,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恪尽职守,不负重托,让玉龙村乘着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春风腾飞。
第三篇:党支部书记典型事迹
“大干部、小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才是好干部,大支部、小支部,促进农民增收的才是好支部”。*村党支部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典型的农家妇女,用她辛勤的劳动和汗水,铸就了一道道人生的光环。
打牢群众致富的基础
*常说:“穷根子在于缺乏教育,要让孩子安心读书”。她不识字,但她却十分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1996年,*小学有学生796名,但只有12间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教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集体收入的村子来说要改变这一切谈何容易。为了建盖新学校,她不知多少次长夜难眠。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没有资金,她多次到省、州、县找有关领导,争取支持。但争取到的资金差距甚远,*想到了出售本村大树坡山上的树筹集资金,为了这事,她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讨论,并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同意,也得到了林业部门的支持。经过努力,投资50万元的新教学楼当年建成,全校师生告别危房,搬进了新教室。1998年,*又率班子成员多方争取,投资80余万元建盖了*小学的第二幢教学楼。如今,全校教学楼面积达1926平方米,共有教室18间,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子女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又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当年被砍掉树的山坡早已披上了绿装。
*村有一片600余亩的农田,1996年之前没有一条田间道路,农民收种困难,各农户之间还常因你踩着我家的田,我踩着你家的地而出现矛盾,一部分田长年被水淹,一部分田又因没有水而长年干旱,亩产粮食不到300公斤,面对这样的情况,*和班子成员一起想办法,总投资118万元实施了“园田化工程”,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率班子成员带头投工投劳,通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建成了长3公里,宽5米的田间道路和8条长共4000余米的沟渠。600余亩农田已实现了旱涝保丰收。*村党总支书记谢家富深有感触地说:“*敢想敢干,一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20*年,全县掀起了乡村水泥路硬化的高潮,*抓住机遇,积极配合村委班子,争取到了补助资金5万元,*多次召开支部会、村干部会和村民会议研究讨论,按“一事一议”制度组织全村60名党员和村干部,分头做群众工作,争取到了群众的支持,全村4000余人人均筹资60元,又投工投劳数千个,顺利地完成了水泥路工程的建设任务。如今的*村村容村貌已大有改观,进村道路和村间道路干净卫生,平坦光滑,全村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境,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拓展群众致富的门路
*提出:“致富还要靠当家产业”。这对于人多地少的*村来说是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村群众有养牛的传统习惯,但人畜混居,既影响人的健康,又制约经济的发展,为把全村的养牛产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民收入,*同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在村北面的一座集体荒山上建设养牛小区。这是一种观念上的突破,开始村民不愿意,25户党员户率先报名,并积极争取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拨出资金完成小区的“三通一平”,群众看到党员行动起来后,纷纷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达到了76户。但小区只能容纳53户,报名户数超过了23户,*等23名党员又主动退出,把名额让给了群众。20*年投资120万元、占地100余亩的养牛小区已竣工投入使用,53户农户高高兴兴地搬进了养牛小区,少的养了10头,多的20余头。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肉牛养殖户已发展到900余户,养殖肉牛1500余头,肉牛出栏达1000余头,仅20*年农户就增收300余万元。村民谢永俊说:“我原来在广州一家家具厂打工,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听说村里党员帮助大家养牛,我就回来了,我现在养了17头肉牛,年收入达1.6万元”。
*村党员带头发展壮大养牛产业,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在*村的带动下,20*年,全县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畜牧业经济总收入达21675万元,比上年增加3255万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638元,比上年增加107元,增长20.1%。
帮助贫困群众致富
*一家共7口人,除大儿子在家务农外,其余子女都在外工作,老伴已退休在家,生活算过得好了,为了做好科学养牛的示范,她从小区退出来后,在自家院子里盖了规范标准的牛厩,饲养了8头优质肉牛。生活在当地算比较富裕的了,但她想的是全村群众都增收致富。去年“五•一”节,在外工作的二女儿要带她去海南旅游,这种机会对于她来说很难得,她也非常想去,但当时正值烤烟移栽的大忙时节,为了组织群众在最佳节令把烤烟移栽下田,她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非常熟悉她的*村党员段俊刚说:“*虽然识字不多,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凭着一颗真心、热心和公心,为群众做了很多事,深得群众敬重,哪里有困难和问题,她总是走在前头,主动帮助群众调解纠纷和处理其他应急事情,从来不求回报”。
在*村,接受过*帮助的群众已经数不清了。段绕先家经济十分困难,20*年,他想发展养牛,但没有资金,*知道后,主动以自己的名字到信用社帮段绕先贷款1000元,买了一头母牛,20*年又帮助他贷款1000元买一头母牛,现在段绕先家已产出一头小牛,增收致富有了希望。段老强和张小朋家子女考上大学,但凑不够学费,她主动分别借给他们700元和600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在*村,不管谁家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有能力帮助的,她一定尽力帮助。村民王琼梅说:“我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爱找她”。
几多辛勤,几多汗水,在*的带领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人均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00元。她的努力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认可,1985年当选为州政协委员,1992年当选为州党代会代表,1979年至今,她参加了省、州、县、乡(镇)党代会、人代会、妇代会达数十次,她和她所在的支部也多次受到县、乡(镇)党委的表彰。
面对众多的荣誉,*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组织相信我,*村的党员和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带好头,尽心尽力为群众多做点事”。
去年11月,州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志华到*村调研时紧紧握住*的手深情地说:“您是党的好干部,您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您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之中,为了群众早日致富奔小康,作出了很大的奉献”。
第四篇:村党支部书记主要事迹
xx,1957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自上任以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勇挑重担,带头致富。xx书记上任伊始,第一任务便是入户了解群众疾苦,分析困难原因,发现很多群众有致富愿望,但缺少技术与资金。为此,徐书记发动群众搞养殖业,不懂技术的他传授,没有资金的他帮助担保贷款,就这样,在徐书记的带动与帮助下,很多村民搞起了鸡鸭养殖,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变。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壮大集体经济。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失去经济来源,各项事业开展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xx书记并没有为难发愁,而是积极带领党员群众,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招商,实现了全村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成功引进枇杷基地x亩,解决剩余劳动力x多人,增加了村民纯收入。
虽然xx书记在群众眼中是这样一个严肃、敬业、奉献的村干部,但在妻子眼中,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自担任村书记以来,妻子既支持又不满,丈夫为村民办实事,看着周围的村民一个个富裕起来,她心里为丈夫骄傲;但作为妻子,很多时候自己要独自承担家庭的重任,很多重体力活都要亲力亲为,孩子的学习、教育更不能马虎,可徐书记对这些却很少操心,村里的事情纷繁复杂,哪一项不用心都不行。妻子有时也有埋怨,也有不满,但权衡之后,觉得为全村人谋福利比自家的日子更重要作。
一路走来,徐书记担任xx村书记已经二十个年头,有苦有乐,有喜有忧,xx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到卸任后,不要让群众骂就满足了。既简单又困难的愿望,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xx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
第五篇:农场党支部书记事迹
平凡的业绩写人生sO100
——记xx农场第八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孟庆和
在这片土地上,有他耕耘的足迹,撒满滴滴汗水。他用工作的热情赢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二十几年如一日,忘我的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职工群众中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他,就是xx农场第八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孟庆和
今年47岁的孟庆和,曾在教育战线耕耘十几个春秋,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教育科干事、小学党支部书记工作。因他的工作突出,成绩显著,1989年被总局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分局优秀教师。
1995年从教育调到农场卫生科工作,担任科长、院长。他在医院工作期间,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很煞行业不正之风,杜绝了跑冒滴漏的现象,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使医院的经济收入扭亏为盈,使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他扎实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好评。同年被农场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孟庆和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变换过多种岗位,但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不甘人后。
1999年他调到农业第八作业区任党支部书记工作,到任的第二天,就开始忙碌起来,走家窜户了解职工群众基本情况,掌握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走访得知xxx是第八作业区的种地大户,1996年他组织兄弟先开发荒地,又承包土地,投入资金20多万元,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到了1999年未赔光了原有的20多万元本钱,欠下外债30多万元,这时的xxx可面临举步为艰的生活,从经济来说没有人和他来往。用xxx的话来说,这回彻底破产,我以后的生活没有希望了。孟庆和听到这种情况,决定帮助xxx渡过难关,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和反对,投亲靠友帮助xxx筹集资金,购买生产资料,经过xxx自身努力,顺利地租种上了原先承包100多垧地。孟庆和和作业区主任一同帮助田间指导,再加上xxx家庭农场的努力,连续几年都获得了较好收成,不但偿还了大部分债务,并且更新了部分农机具,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在群众中恢复了一定的信用度。这几年间,孟庆和每年为xxx担保贷款都在20万元以上。现在的xxx以饱满的姿态步入经济的发展,现有农机具2台套,四轮车2台,固定资产30多万元,正朝着致富奔小康道路上阔步前进。
真情奉献,关心弱势群体是他心中炽热的追求。
贫困职工xxx一个不到40岁的汉子,由于多年有病缠身,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为了治病下了很多的债务,还有一个16岁的女儿也失学了,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家里的生活只靠妻子每年打零工维持家里的生活,全家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孟庆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主动和xxx结成“亲戚”,帮助他找脱贫出路,根据xxx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情况,主动拿出500元钱帮助xxx订购了250只鹅雏,当年纯收入3000多元,解决了生活的实际问题。
xxx老实本份,只会干活,每年只靠打点零工,全家生活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孟庆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根据他有实干、肯干又勤劳,给他一项工作从不走样,就把作业区的环境清理垃圾的工作交给了他,不但使xxx有了固定的收入,而且使作业区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
2001年xxx因有病被丈夫遗弃,送回作业区娘家居住,家里有近90岁的奶奶和60多岁的父亲,下边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妹妹。身受刺激的xxx病情加重,反复发作,偏偏又赶上生小孩,面临着生命危险,全家人束手无策。孟庆和得知情况后,立刻租车把xxx送往农场卫生院,跑前跑后帮助找医生看病,拿出现金400多元,由于xxx头脑意识不清醒,见人又打又骂,又挠又咬,别人不敢上前,孟庆和就配合医生护士顺着xxx的意识进行劝解,使她逐渐恢复意识,并顺利产下一男婴,生命脱离了危险。
心系群众,化解难题是他工作的准则。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必须在发展经济上多做文章,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替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化解难题。
近几年来,农场土地出租力度加大,种地户完全实行“两自理”,使一些种地户资金紧张,多数种地户愁种不上地,面临这样具体困难,而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孟庆和不怕承担任何风险,更是不讲工作份内份外,主动与作业区主任配合,多方联系,为部分种地户担保,赊垫化肥、农药,每年金额都在40万元左右。
~年初,农场出台新政策,要求所有承包土地者必须全部上打租金,这使一部分职工承包土地比较困难,交不起租金,当时受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有一些外地人纷纷来农场种地,有的找熟人,有的自己找上门来要求到第八作业区买地,并许诺买一垧给200元钱的好处费,党支部书记孟庆和不为个人利益所动,回绝所有的买地者。面临这样的事出现,及时组织领导班子研究这个问题,最后领导班子形成共识,不外卖一亩地,必须保证本队职工种地。为了解决职工种地,孟庆和与作业区主任多次到海伦市驻xx农行、信用社联系,得到他们支持,额外贷款80多万元,使有困难的职工称心如意。
老上访户xxx于1994年参加生产队劳动时,右腿部被机械压伤造成了5级伤残,经过多次治疗才有好转。由于多种原因,xxx与农场矛盾不断,经常到农场和分局上访。孟庆和了解这一情况主动找xxx谈心,帮助化解矛盾,取得他的信任,同时孟庆和把农场的有关政策讲给他,耐心做思想政治工作,剔除其中的误会和成见,并向xxx承诺:“你不用再到农尝分局上访,你的所有事情包在我身上。”孟庆和把xxx的情况向场领导进行汇报,经过有关部门协商,得到了农场工会的帮扶,同时,场领导和民政部门研究给予他最低生活保障,共同解决这一矛盾。现在的xxx这一老上访户变成作业区义务宣传员,协助领导宣传农场有关政策。几年来第八作业区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多次被农场党委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
位。
1999年以来,孟庆和同志年年被农场党委评为劳动模范、模范党务工作者,~年被xx分局党委评为模范党务工作者。
几经风雨,几度成长。他在各种荣誉面前,更加深知担子很重,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