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方案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妇厅通字[2007]21号
关于召开全国“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交流会暨 “市场带千村”项目推进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重要讲话和对妇联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推广各地“巾帼示范村”创建经验,推动“市场带千村”项目的组织实施,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经全国妇联书记处研究决定,于2007年9月20日至21日在浙江省义乌市召开全国“巾帼示范村”创建工作交流会暨“市场带千村”项目推进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21日(星期五),9月19日(星期三)全天报到。
二、会议地点
浙江省义乌市委党校(义乌市黎明湖路999号)
三、参会人员
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1人;各省区市妇联分管主席和发展部部长各1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计划单列市妇联主席或副主席1人;全国妇联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特邀专家与学者等。
四、主要内容
1、总结推广各地以创建“巾帼示范村”为抓手,引领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2、与农业部、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发文,为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3、认证一批全国“巾帼示范村”并授牌;
4、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举办女经纪人创业研修班。开展经纪人中级资格培训,考察义乌来料加工市场,组织妇女手工艺品展洽,与当地企业和经纪人进行项目对接等活动。
五、有关要求
1、关于经验材料:请各省区市妇联围绕会议主题,提交1份经验交流材料(3000字左右),地、市一级妇联如有突出创建经验的可提交1—2份经验材料,并于2007年8月25日前将经验材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报全国妇联。经验要突出特点、总结规律,材料将编辑成册。
2、关于文件资料:请各省区市妇联提供妇联组织、妇联组织与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创建“巾帼示范村”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并于2007年
8月15日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报全国妇联。
3.关于培训及展洽活动的组织:请北京、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妇联组织人员参加全国女经纪人创业研修班(2007年9月15日-20日),并协助做好妇女手工艺品展洽工作(具体要求见全国女经纪人创业研修班通知)。
4、关于全国“巾帼示范村”的认证:请各省区市妇联按照全国妇联《关于申报全国“巾帼示范村”试点单位的通知》(妇厅字[2006]18号)要求,考核本地争创试点村,并于2007年8月25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报全国妇联。经复审合格,将在会上授牌。
5、关于数据统计: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报《有关数据统计表》(附件1),并于8月25日前以电子邮件或传真形式报全国妇联。
6、关于接送站安排:参会人员可乘飞机或火车前往杭州萧山机场、杭州火车站或义乌机场、义乌火车站。请认真填写《参会人员回执表》(附件2),并于9月1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同时报全国妇联和浙江省妇联,会议将根据《参会人员回执表》中的航班和车次安排接送站。因会期较短,请参会人员尽量购买往返机票。如需会议协助购买返程车(机)票,请在回执中注明。
全国妇联联系人:奉朝晖翟雁燕
联系电话:010—***7(传真)E-mail:nongcun441@sina.com
浙江省妇联联系人:杜爱芳
联系电话:0571—87053608
E-mail:zjflb@vip.163.com
义乌市委党校联系人:杨雪萍
联系电话:0579—85205320
附件:
1、有关数据统计表
2、参会人员回执表
全国妇联办公厅
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8月6日
附件
1有关数据统计表
说明:
1、妇女转移就业数:指2006年妇联组织帮助妇女转移就业和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妇女转移就业的数量。
2、牵手结对数:指截止到2007年6月底,巾帼文明岗、城镇妇代会及女企业家、女科技工作者等与乡村结对帮扶的数量。
附件2
参会人员回执表
第二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探索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找准妇联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定位,恩施州妇联于6月初在全州进行了“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抽样
调查。
调查对象:恩施州农村妇女。此次共调查24个行政村,调查妇女243人。其中,30岁以下的46人,占18.9,31-40岁的112人,占46.1,41-50岁的58人,占23.89,51岁以上的27人,占11.1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76人,占31.28,初中的106人,占43.62,高中及以上的61人,占25.10。
调查方法:随机抽样。全州8县市各随机抽查3个村,每村随机调查10人左右。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设计了涵盖思想、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村级妇女工作等情况的17个选择题,由被调查人独立答卷。
一、农村妇女状况
调查中发现,恩施州农村妇女正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
(一)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一是自主意识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开始从只关心“家事”向关注“国事”转变,调查中,有193人“知道”或“知道一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占79.42;有220人关心和向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占90.53;有25人认为自己应该“关心村里的大小事务”,占10.29。二是学习意识越来越强。学文化、学科技、学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农村妇女的新时尚。调查中,有103人在自由支配时间最想做的事情是“学有用的知识”,占42.39;有177人积极参加村里的科技培训,占72.84,其中有40个家庭均由女性负责参加培训;有123人表示渴望了解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占50.62。
(二)生活方式体现了时代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妇女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在追求物质富有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命健康、精神需求、子女教育等,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除了有很多妇女积极主动地学习科技、学文化外,有110人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自己应该“积极建设文明家庭”,占45.27;有103人认为应该“讲究家庭卫生和公共卫生”,占42.39;表示空闲时做得最多的是“看电视”的128人、“检查孩子作业”的75人、“看书看报”的34人,分别占52.67、30.86、13.99,而“打牌”的,仅有12人,只占4.94;有71人表示渴望了解“妇女保健知识”,占29.22。
(三)作用和地位有了新提高
在家庭中,妇女在家务劳动或家庭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妇女都承担着家务和生产劳动的双重任务。调查中看到,在家庭建设中,有60人侧重承担家务劳动,61人侧重承担家庭生产任务,有122人认为自己所承担的家务劳动与家庭生产任务“各占一半”,占50.21;在对家庭直接经济收入的贡献上,127人认为“男女差不多”,占52.26,12人认为“女大于男”,占4.94;在回答“由谁当家作主”的问题时,有17人回答是“自己”作主,占7,176人回答“由夫妻共同商量”,占72.43。另外,有18人认为自己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占7.41。
当然,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妇女的状况与新农村建设中关于新农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思想观念、科学文化素质、文明习惯、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相对偏远、经济落后的村,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区位条件、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绝大多数妇女缺乏知识培训,缺乏好的引导带动和扶持,致富没有门路。有的妇女思想保守、僵化,有的对生活缺乏信心,调查中,有50人不知道新农村建设,占到20.58,有23人表示对新农村“不向往”或“无所谓”,占9.47。
二、农村妇女工作
调查中了解到,随着社会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村级妇女组织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村级妇女组织——妇代会,大部分已经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团结和动员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很弱。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社会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层党组织对妇女工作不重视。绝大部分村支两委干部认为妇女工作可有可无,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没什么作用,因而不重视妇女组织建设,80以上的村根本不通过妇女代表大会建立健全组织,基本上都是指定妇代会主任,组织不健全;二是村妇代会难以发挥作用,在党组织
和群众中无影响、无地位,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有80左右的村妇代会主任实行误工补工,而村两委为了节省开支,很少要妇代会主任开展工作,上级有任务时,基本上是由村两委定补干部去应付,由于待遇不高,妇代会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也并不高;20左右的妇代会主任由村定补干部兼任(如计生专干等),但是她们往往无暇顾及妇女工作。在调查中,还有50人“不
知道”或“不关心”村妇代会主任是谁,占到了20.58;有54人表示对村妇代会工作“不满意”或“不关心”,占22.22,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所理解的,也是她们平时所看到的村妇代会的工作就是抓“计划生育”、“三查三落实”、“关爱女孩”等(因为很多村是由计生专干兼任妇代会主任)。
三、妇联组织带动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探讨
面对农村妇女和妇女工作现状,各级妇联组织既要看到农村新形势下的新机遇,也要清醒认识到所面临的新挑战,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针对妇女和妇女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研究对策,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妇联组织团结和动员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如何找准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妇联组织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定位,结合我州实际,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建强组织,夯实农村妇女工作基础
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政治性群众团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抓好党建带妇建,不断增强基层妇联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是新时期妇联组织建设的关键,也是组织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各级妇联要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与支持,开展妇代会整建行动,健全村妇代会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创新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活力。积极探索新的组织设置形式,推行“妇代会 协会”的组织模式,在新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中建立妇女组织,强化妇女组织在带动农村妇女中的作用,扩大妇女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注重搞好妇女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村妇代会主任“双培”活动,把村妇代会主任培养成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妇代会主任;通过建妇代会示范基地、经费基地等办法,解决村级妇女工作经费和农村妇干的待遇问题,调动农村妇干的积极性。
(二)抓好培训,着力培养新型女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就是要培养出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标准是“思想观念新、文明诚信好、致富技能高、经营能力强”。调查中,有116人对妇联组织最大的希望是“对妇女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占47.74。妇联组织应该积极抓住广大妇女想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的新特点,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大力开展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培训,增强她们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调查中我们看到,对农业实用科技知识的需求,在农村妇女知识需求中占第一位。妇联组织应围绕各地产业实际,采取各种形式举办各类种养加工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巾帼专家志愿服务队”,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的闲置资源,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转移就业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村妇女都有外出务工的愿望,但是受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转移或不敢外出。妇联组织要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增加她们的收入。三是加强健康、法律、子女教育等知识培训以及思想意识、文明习惯养成培训。调查中,有113人渴望了解子女教育知识,占46.5;71人渴望了解卫生保健知识,占29.22;63人渴望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占25.93。
培训中,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做到培训内容与妇女需求相结合。二是做到培训形式与妇女实际情况结合。坚持重心下移,把培训地点设在乡村和田间地头,降低妇女参与培训的成本;注重培育典型,搞好引导示范。三是做到培训目的与创业增收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
(三)建好基地,组织和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实质上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深化“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和巾帼致富促进行动,培植“妇字号”农业产业化基地,扶持和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大户,是妇联组织带领农村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围绕各地优势特色产品的开发,积极培植建立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并充分发挥其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信息技术服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妇女群众脱贫致富。加大对农村女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和服务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农村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引导她们做大做强,创优质高效的农业名牌产品,为广大妇女群众做好典型示范,力争做到“扶持一户,带动一方”。加强与农民女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充分发挥她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妇代会 协会”的模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妇女参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带领妇女增收致富、巩固基层妇女组织的互动双赢。
(四)倡导文明,引领妇女积极建设美好家园
要以提高家庭成员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为重点,创建“巾帼示范村”,进一步深化“美德在农家”、“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一是开展“净化文明家园行动”,在广大妇女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八荣八耻”;围绕村庄整治规划,抓好“讲文明,除陋习,从我家做起”的宣传教育和家庭承诺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参加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陋习,抵制请客送礼、抹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歪风,反对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以家庭卫生促进村容整洁,以家风文明促进乡风文明。二是开展关爱女性维权行动,强化农村妇女维权,关注弱势群体。广泛开展“零家庭暴力社区(村庄)”创建活动,积极配合司法等部门,预防制止家庭暴力、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同时大力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等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律进万家”活动,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妇女和家庭成员学法用法,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农村妇女维权网络建设,建立妇女维权站、点等维权服务组织,为农村妇女提供维权服务。关注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五)强化参与,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
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支持和鼓励妇女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级规划和村规民约的制定,参与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引导和动员农村妇女关心政治,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积极参与村干部的竞选;充分发挥村“两委”中女性成员和女村民代表的作用,推动将事关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维护的共性问题纳入“一事一议”的内容,解决妇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篇:关于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地处中心城区,总人口11余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妇女在农村人口中占很大比重,妇女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路街道妇联立足实际,积极发挥妇女组织优势,为广大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搭建平台。
一、在构建农民增收机制上发挥引导推进作用。
构建农民增收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发挥农村妇女作用,增加她们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农村家庭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构建农民增收机制的重点所在,也是妇女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黄河路街道妇联从三个方面入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引导妇女自主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结合各地开展的全民创业活动,通过典型带动、政策驱动、宣传鼓动多管齐下,激励广大农村妇女走出家门、自主创业。近年来,黄河路街道每年新增私营企业100多家、个体工商户300多个,其中由妇女创办或领办的占到30左右,女企业家达到80多人。2005年11月份,我们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村级妇联组织-东赵社区妇女联合会。每年开展“黄河路街道十佳创业女性”评选活动,举办“优秀女性创业事迹”报告会,激发广大妇女的创业热情,扩大和提升妇女创业的规模和质量,以鼓励妇女劳力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二是抓好妇女技能培训,增加从业收入。据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原因是缺乏熟练工。黄河路街道10多家农村精密铸造企业,缺少熟练工200多人。同时随着城市的做大做强、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旺,农村妇女劳力的就业空间不断扩大。妇女组织应当有的放矢抓好妇女技能培训工作,2005年街道妇联先后举办了棉布加工、家政服务、电脑操作等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妇女1860多人。通过组织妇女劳务输出洽谈会、设立劳力转移工作站等渠道,加大劳力转移与用工单位的对接力度,建立正常的妇女劳力转移通道。目前转移妇女劳力1000多人,增加工资性收入20多元元。三是提高妇女种养水平,增加生产性收入。从农村劳力从业结构分析,在外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以男性劳力为主,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以妇女劳力为主,要提高这部分妇女劳力的收入水平,关键要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妇女组织应与农口部门、种养大户密切配合,帮助务农妇女发展特种养殖、果蔬苗木等优质生态种养项目,应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大力引进龙头加工项目,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产品加工增值,扩大市场销售,增加种养收益。
二、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组织保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还处在封闭半封闭环境中生产生活,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较深,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精神文明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为重要。黄河路街道妇联通过加强学习宣传,培养农村妇女的时代精神。以唤起主体意识为重点,广泛开展“做四有四自新女性、为实现两个率先添光彩”等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妇女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广泛宣传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内容的先进性别文化,积极营造男女平等、协调发展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创新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发挥现代媒体与互联网作用,采取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做到用科学知识武装妇女,用高尚道德引导妇女,用先进文化陶冶妇女,促使广大农村妇女充分展示出时代风采。通过加强活动组织,吸引妇女广泛参与。实践证明,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把广大妇女组织起来,从事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是提高她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街道妇联每年都组织一些吸引妇女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包括“巾帼环保”活动、“健康婚育知识”竞赛活动、“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活动等等,对广大妇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形势教育。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巾帼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妇女健美操比赛等,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妇女加入到全民健身行列。通过加强阵地建设,拓展妇女活动平台。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村级经济的弱化,农村教育、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重打造精神文明活动平台。街道妇联积极争取,把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列为街道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到目前,辖区活动场所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积极与文化教育部门联手,争取各级部门支持帮助,加大图书馆、活动室的投入力度,为组织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街道妇联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累计募集助学资金10多万元,资助1200多名贫困儿童。积极组织妇女参与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协助文化、科技、司法等部门,定期组织文化下乡、科
技下乡、法律下乡等活动,把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送到村头田头,把致富知识、法律知识送到农民手中。在传统节日、农闲时节,组织妇女自编自演文娱节目,开展读书活动。通过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清除封建迷信、赌博等陋习,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认真做好卫生服务。农村妇女是家庭的操持者,创建卫生家庭、卫生村庄、卫生环境,她们是“主角
”。街道妇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向广大农村妇女宣传卫生知识、环保知识;结合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组织她们打扫和维护家庭卫生、社区卫生,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尤其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街道妇联组织配合计生部门,搞好妇女健康检查、孕期卫生保健,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措施落到实处。针对不少妇女从农民变为工人的实际,协助劳动部门督促企业,为女职工落实好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障制度。
四、在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上发挥加固奠基作用。
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谐家庭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农村妇女一般是当家人,构建和谐家庭她们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街道妇联着重作好三个层面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倡扬良好家风。深化“美德在农家”活动,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建设良好家风为目标,做到读书活动进家庭、道德评议进家庭、治家协议进家庭、文体活动进家庭、道德教育进家庭。推动全街道涌现出更多的“五好家庭”。二是做好维权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女组织的基本职能。街道妇联进一步发挥“妇女维权岗”和“家庭暴力投诉站”的作用,作好法律援助、法律培训、接待来信来访等工作。有力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和蔓延,切实维护妇女权益,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进一步加强维权阵地建设,拓展便捷、高效的维权通道,形成了以妇女维权热线和妇联信访窗口为龙头的咨询投诉网络。依托各方面法律援助机构,为维护妇女权益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和保障。三是开展结对帮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困难户在逐步减少,但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不能丝毫减弱,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街道妇联对经济困难户,重点帮助他们提高谋生本领和致富能力,采取结对帮扶、技术帮扶等形式,使他们尽快树立信心、脱贫致富;对病灾户,重点是解决他们的一时之难、燃眉之急,通过发动社会募捐、联系重点资助等形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对农村孤寡老人,街道妇联帮助他们安度晚年,定期组织人员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协助民政部门解决好他们的集中供养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以上四个方面是黄河路街道的初步探索与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上级妇联的指导下,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范文]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薯业产业化 共建新农村
光友薯业 —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
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于 1992 年正式成立,是一家以薯类深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型、科技产业型民营企业。光友薯业经过 13 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拥有年加工生产 2.5 万吨方便粉丝的生产能力。
光友薯业 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先后在河南南阳、河北秦皇及四川绵阳,利用当地土地及薯类等资源,组建“南阳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秦皇岛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四川光友机械有限公司、四川光友广告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形成了集薯类食品生产、销售;薯类食品及食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薯类机械设备及农机设备的设计制造等为一体的多元化、规模化的、拥有 6 家子公司的大型集团
?光友薯业 2005 年工作特点:、2005 主要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05 年完成值98-2005 年累计完成说明
1工业产值(亿元)1.24.6--
2销售收入(亿元)1.054.35--
3较 04 年增长率 %24%---
4上交利税(万元)5121600---、2005 年主要成果:
?连续三届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高新技术型企业
?四川名牌
?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
?国际马铃薯中心中国科技示范基地
?四川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累计共获中国专利 49 项
?光友全薯营养粉丝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光友商标在 38 个国家及地区注册、产业化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经济效益:
2005 年,光友薯业在四川绵阳及周边地区新建薯类基地 5 万余亩,发展农户种植红薯新品种,加工淀粉,并按协议回收农户淀粉 7000 余吨,带动薯农 5 万人增收致富,薯农年总收入增加 3600 万元,年人均增加收入 720 元。
2005 年四川绵阳地区典型高产专业户盈利情况
种植时间
地区
姓名
种植面积(亩)
收入(万元)
毛利润(万元)
2005 年
梓潼
蒋佩轩
120
7.24.32
2005 年
安县
谭晓燕
300
10.8
2005 年四川绵阳地区典型淀粉加工户加工盈利情况
单位 : 万元
投产时间
地区
姓名
设备投入
收购鲜薯
加工干淀粉
淀粉收入
毛利润
三台
龚隆文
2.5600 吨 *240 元 =14.4120 吨
13.12001 年
江油
贾天富
2.78
450 吨 *240 元 =10.8
吨
21.25
7.67
自公司实施薯业产业化以来,在全国多个薯区建立薯类发展基地,通过向农民推广红薯良种和栽培技术,使红薯亩产由 1000 公斤增加到 2500 公斤,薯农亩收入从 200 元左右增加到 500 元左右。
在全国薯区向农民共推广薯类初加工设备 5000 余台套,培训种植、加工薯农 5000 余人,为全国薯区新增收入 3 亿元,新增利税 8000 多万元,人均年增加收入 500 元,直接和间接带动 60 万人从事薯类事业。
农民种红薯同种其它农作物经济效益比较
表一
品种
亩产量
(公斤)
亩收入
(元)
亩净利润
(元)
亩净利润率(%)
种红薯比种其它农作物利润增长(倍)
2500
600
360
玉米
400
360
440
1.5水稻
500
400
160
1.25
水麦
250
250
125
1.88
一户农户一年种红薯与加工淀粉经济效益对照表
表二
项 目
户平
单位收入
年总收入
单位成本
单位利润
年总利润额
种红薯农户
3亩/年
600元/亩
1800元/户
240元/亩
360元/亩
1080元/户
加工淀粉专业户
40吨淀粉/年
2500元/吨
100000元/户
2075元/亩
425元/吨
17000元/户
60吨干薯渣/年
200元/吨
12000元/户、产业化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公司一直致力于红薯的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示范,探索出了光友薯业产业化“双哑铃”发展模式,即“科研生产,农户市场”。光友薯业通过经济利益与农户联结:
扶持农户红薯种植和加工技术,提供初加工设备,光友薯业订单收购农户淀粉,让薯农赚钱;光友薯业还通过薯业文化与农户联结:到薯区无偿培训农户,传授管理知识、企业文化知识,建立和谐的薯区文化,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新路。
公司通过薯业产业化的实施,解决 1200 余人就业,其中安置下岗职工 211 人,退伍军人 30 人,残疾人 8 人,失地农民 150 人。实施薯业产业化,直接、间接带动全国薯区 60 万农户从事红薯种植、加工事业,同时带动了大批经销商、运输商、供应商获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民工、城镇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同时,由于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周边郊县或郊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积极性高,成长较快,许多在公司工作的农民工,逐步走了致富的道路,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也已成为光友薯业发展中的坚实力量。
另外,公司即将开始实施的薯类循环利用项目,从红薯选育到产品销往全国市场,形成了一条生态产业链,实现了薯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利用项目的实施,将解决社会就业人员 4000 余人,带动薯农年增收 14400 万元,带动加工户年增收 6000 万元,使从事红薯种植、加工的薯农真正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大力发展**村的生产力,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促进**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实现两大突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三个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型、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
实施“四化”“五通”工程:绿化、美化、亮化、硬化;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网络。
达到“六新”目标: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保障、新风尚、新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实现村级道路水泥化、社级道路泥结化;有完善的多功能水利设施,保证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基本实现信息化,有线电视网络、程控电话实现全覆盖,移动电话覆盖率达到**%;天然气、电力、自来水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家家户户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家电、有专用卫生厕所,**%以上的农户有自己的摩托车等运输工具,**%的农户有自己的客车、机动车辆等农用运输车辆。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农民住房全部实现砖混结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全面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工作措施:
一、夯实基层组织,奠定农村发展的组织保证
(一)抓村社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社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社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二)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四职干部、党小组长、社长、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培训一次,培训时间不小于*个学时。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扎实开展“评学”、“述学”和“考学”活动,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社干部的重要依据,使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三)加强一般党员教育。在党员教育中一是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三新五带头”(树立新思想、塑造新形象、作出新贡献,带头学理论、讲公德、守法规、用科技、活经济)活动,积极引导党员充分发挥“三管”模范作用,即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二是在党员中开展争做“六种人”竞赛实践活动,即:争做群众的“自家人”、“贴心人”、“知情人”、“代言人”、“保护人”、“引路人”,活动中评选六类“十佳”,评选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年年评选,年年表彰,不搞“终身制”。三是实行党员责任区负责制,给每个党员划定一个责任区,明确党员在责任区的职责。四是建立党员帮抚制度。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经济壮大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才具有现实条件。农业生产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到****年村级道路全部硬化,社级道路全部泥结化,加强对村社公路的管护及绿化,实行“四定”养护(定人、定路段、定奖惩、定质量标准),确保道路无积水、坑洼,时时通畅无阻;维修整治好人行道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修复*社、*社垮塌水沟***米,整治山坪塘*口,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不断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主导产业。优化品种品质,蔬菜种植向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和名特优新高档蔬菜方向发展,优质水果种植向建设高标准的优质水果精品园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形成山上果园、田间菜园、农家乐园的“三园经济带”,推进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科技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力争每年新发展种养殖业大户**户;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资源,在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做文章,推行蔬菜深加工,延伸蔬菜产业链。大力引进就业量大、市场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五是加大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引导农民围绕“二扩大、三提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扩大”,即:扩大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两大主导产业规模。“三提高”,即:提高主导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示范基地带动效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到位。二是加强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使农村群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大大促进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三是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四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逐步实现没有失学儿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有钱看病、吃药,彻底消除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家喻户晓,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开展“十星文明户”、“新风示范户”、“五好家庭户”、“诚信经营户”等评比活动,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四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降低社会犯罪率。开展“六无”村创建活动,即:无领导干部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无虐待妇女、儿童、老人和歧视残疾人现象;无黄、赌、毒、黑、拐、邪、假等“七害”事件,无重大刑事、治安、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无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事件;无群体性或恶性上访事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的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每家每户中,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七是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九是弘扬农村文明传统,倡导邻里团结、妯娌和睦、孝敬父母、不打架不骂人,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
五、搞好村建设规划和管理,促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表现。促进村容整洁,就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一是从**村实际出发,在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科学制定**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二是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美在农家,富在庭院”活动,做到“四化”,即:美化(房屋建设规范化,格调、色彩统一)、硬化(村社公路全部硬化)、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公路两旁栽植人行树)、亮化(有路灯)。村成立环卫队,定期打扫卫生,清运垃圾,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乡下人”成为“城里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五通”(通电、通气、通水、通路,通网络)。
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促进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坚持和完善党小组长、社长按期选举制度,把公道能干、群众拥护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五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