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专家”村支书的“富民经”——记XX县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邓伟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土专家”村支书的“富民经”
——记XX县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邓伟
邓伟,男,现年35岁,高中文化,现任中共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
过去的马家桥村: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多少年来,乡亲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日子,延续着传统的种粮模式,收入低,住房差,生活苦,难以看到老百姓的笑容。
如今的马家桥村:座座漂亮的楼房林立其间,片片葡萄园、行行枇杷树点缀其间,胜似一座“花果山”。富了的农民没有忘记这位“领头雁”。“同志,你一定要将我们村邓书记的事迹好神写一写哟!”,当我们再次前往马家桥时,一名叫徐立英的大妈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说。
带头学艺寻求“脱贫路”
1985年,他从县农广校毕业后,回到故里,面对着这一片沧桑的土地,苦苦思索着脱贫的路子:人人都跑出去打工,光凭劳力挣得到多少钱?呆在家里,不搞副业,不做生意,也难挣到钱。想来想去,决定还是用自己的智慧闯一条“在家里也能挣大钱”的致富路。于是,他又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自费到成都龙泉驿学习果树嫁接、管理知识。1986年,他第一次贷款从福建购回了100株“巨丰”葡萄苗,栽植在自家最好的1亩地里,第三年收到了实效。尝到甜头的他又从外地购回了一批枇杷、枣子苗,种植面积扩大到4亩多。但由于缺技术,没有经验,失败了,引来左邻右舍的嘲笑、讥讽。面对困难,他没低头,找原因、看资料、拜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了一条脱贫路。而今,大面积葡萄、枇杷、枣子挂果了,钞票也有了,仅果业收入,每年均在5万元以上。
带动邻里引奔“致富路”
“自己富了不算富,百姓富了才算富。即使我不是干部,我也要帮助群众致富”,邓伟说。他把自己培育的苗子和从外地引进的良种枇杷、葡萄苗,无偿提供给村民,动员村民水田改旱地,砍掉杂树,增加果树种植面积,规模栽植经果林。并坚持每周到果农家了解情况,讲解技术,提供资料,带去各种供求信息,从培育、栽植、管理、经营等环节手把手地教他们,直到学会为止。他从不向农户要一分钱的报酬,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土专家”、“财神爷”。9社特困户马永虎在他的亲自指导下,栽了30窝枇杷树,现年产上千斤,产值达4000多元。
一花引来百花开。去年,该村1社年产“巨丰”葡萄6万斤、洞庭枇杷6000斤、山西晋枣800斤、锦橙100号3.5万斤,全社人均纯收入2400多元。目前,全村季季有水果,农户月月有收入。
带领村民辟出“小康路”
结构调整了,经济发展了,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却没解决。“果子熟了,想赶早卖个好价钱,可公路不通,难以运出去,每年我们每家的运费损失就达200多元。”9社村民马忠泽说。2004年3月8日,通过“两推一选”,邓伟全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可遭到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的父亲的坚决反对,但他执拗地劝说父亲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干一番事业,为老百姓办事,是我一生的心愿。你不要我干,可群众要我干。”在任职大会上,他庄严地向群众宣誓,一定当好“班长”,建强支部,带领全村人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念好“山上戴帽子,山腰找票子,山下保肚子”的治村致富经,同广大群众一道共奔小康路。
上任第二天,他就召集村“两委”人员和社员代表商讨修路一事。没想到群众大力支持,提议得到一致通过。随后几天,他到镇上向镇党委汇报了自己的打算,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又请来有关部门实地规划村道公路。规划出来了,麻烦也就来了。要修好这条路,攻克的最大难题是:造1座坟,迁3座房。这座坟,不是别人家的,而是他家的祖坟。人们在观望。为此,他十下周口,做父亲、姐弟思想工作,虽然祖坟造了,父子关系却“断绝”了。第一个难题解决了,可还有3座房没搬。最难做工作的莫过于马元林家,当推土机开到村里时,马元林卧在路中阻挡施工,马元林的妻子到他家大哭大骂两天两夜,但他没有气馁,磨破嘴皮,反复做马元林的工作,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如今,11公(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里的村道公路修通了,马元林惭愧不已地说:“当时,我的目光太短浅了,脾气太犟了,邓书记为修这条路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祖坟造了,施工人员的生活费也贴了,家里钱也用了三、四万,还不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现在路通了,老百姓高兴了,满意了,我真后悔当初的举动,我应该向全村人民检讨”。曾损失1亩葡萄园的邓少泽说:“邓书记祖坟都愿意造,我那点果树算什么?现在好了,路通了,劳力节省了,果子价格上去了,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随着金周公路的通车,邓伟看得更远,他抓住机遇发动群众,筹资筹劳连通了1、2、3社的社道公路,并与金周公路相连,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他拿出自家积蓄4万元,带领群众苦战1月有余,完善了道路建设。从此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交通“瓶颈”的解决,犹如给全村经济发展增添了双翼,在结构调整中,他为了提高水果档次,保证水果品质,探索出了果菜、粮菜套种模式并在全村推广,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以1社水果基地为点,带动全村2、3、4、5社的小水果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建立发展优质枇杷、葡萄600亩,柑桔100亩,大枣100亩,桃树100亩,把马家桥打造成了名符其实的花果飘香的小康村。
“群众富了,环境和文化生活却单一了……”,邓伟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于是,借助县委组织部和县信用联社的“党员农贷快车”,依靠县扶贫办的项目扶持,他又带领群众铺石板路、建便民道15公里,让120户村民搬进了农民新居,发展村通有线电视120户,安装程控电话120门,结合文明新村建设,利用马家桥的地理优势引进业主沈秀英投资5万余元开发溪河养鱼搞农家乐,打响了旅游兴村的第一战,带动了全村新村建设步伐,目前全村户户都废旧立新,搞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
村民富了,邓伟家却发展慢了,他一门心思扑在全村发展上,忽略了自家的经营,同时自己时时垫资解决村级问题,9月份村幼儿园开学在即,可村小破烂不堪的桌凳成了邓伟心头的又一心病,苦求无门,他又自垫资金5000元添制了桌凳,解决了师生燃眉之急,难怪5社陈大娘逢人便说“要不是邓书记掏钱制桌凳,可能我的孙子要跑到十多里外的学校读书了。”是的,邓伟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感动了人们,群众才信任他、赞誉他,也正因为邓伟致富不忘众乡亲,担任支书带领群众谋发展,马家桥村在2004年7月被中共蓬安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邓伟又站到了新的起点,那就是尽快想办法修建起党建室、阅览室、广播室,以彻底解决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的强烈愿望,打造一支高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他常说:“农民朋友是善良的、朴实的,只要你为他办一点点小事,他就会永远记着你。只要干部心中时刻想着群众,群众就会支持你。”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第二篇:典型材料-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邓伟
创先争优带头致富
——记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邓伟
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邓伟,男,196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历任过副村长、文书,2004年3月任村支部书记至今。2005年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6年6月获四川省农村实用技术优秀人才奖,2007年12月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一、带头创优,凝聚“民心路”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农村基层干部,邓伟理想信念坚定,党性、党风强。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平日的工作中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他始终坚持以“实”为基本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到首位,真正把脱贫致富措施落到了实处,积极带领村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如今的马家桥村果树成荫,花果飘香,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们都称赞邓书记是亲民爱民的表率,是让群众满意的勤务员。邓伟同志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切切实实地修建了一条“民心路”。
二、带头学艺,寻求“脱贫路”
马家桥村位于金周路的中间地带,山高坡陡,土地瘠薄,自然条件极差。邓伟于1985年从县农广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面对着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他苦苦地思索着脱贫的路子:人人都跑出去打工,光凭劳力挣得到多少钱?呆在家里,不搞副业,不做生意,也难挣到钱。想来想去,决定还是用自己的智慧闯一条“在家里也能挣大钱”的致富路。于是,他又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自费到成都龙泉驿学习果树嫁接、管理知识。1986年,他第一次贷款从福建购回了100株“巨丰”葡萄苗,栽植在自家最好的1亩地里,第三年收到了实效。尝到了甜头的他又从外地购回了一批枇杷、枣子苗,种植面积扩大到4亩多,但由于缺技术,没有经验,失败了,引来左邻右舍的嘲笑、讥讽。面对困难,他不但没有低下头,还积极地找原因、看资料、拜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了一条脱贫路。如今,大面积葡萄、枇杷、枣子挂果了,钞票也有了,仅果业收入每年均在5万元以上。同时把所摸索的技术经验,整理成资料,汇编成《优质水果栽培及管理无公害技术》,在2007年得到了省科协、中央科协的认可和好评。邓伟思路清晰,决策科学,发展特色产业有新规划,善于整合各方资源,以其优秀的业务素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三、带动邻里,引奔“致富路”
“自己富了不算富,百姓富了才算富。即使我不是干部,我也要帮助群众致富”,邓伟如是说。他把自己培育的苗子和从外地引进的良种枇杷、葡萄苗无偿提供给村民,动员村民水田改旱地,砍掉杂树,增加果树种植面积,坚持每周到果农家了解情况,讲解技术,提供资料,带去各种供求信息,从培育、栽植、管理、经营等环节手把手地教他们,直到学会为止。他从不向农户要一分钱的报酬,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土专家”、“财神爷”。9社特困户马永虎在他的亲自指导下,栽了30株枇杷树,现年产量上千斤,产值达4000多元。一花引来百花开,2005年,该村1社年产“巨丰”葡萄6万斤、洞庭枇杷6000斤、山西晋枣800斤、锦橙100号3.5万斤,仅此一项全社人均纯收入2400多元。在邓书记的带领下,村民诚实劳动,努力经营,现在的马家桥村季季有水果,农户月月有收入,全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四、带领村民,辟出“小康路”
2004年3月,通过“两推一选”,邓伟高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他饱含满腔的激情,不断激发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的热情,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果子熟了,想赶早卖个好价钱,可公路不通,难以运出去,我们每年每家的运费损失就达200多元。”9社村民马忠泽说。水果的销售运输问题一直是村里的首要难题,也是邓书记的一块心病,他一上任就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社员代表商讨修路一事,提议得到一致通过。随后几天,他到镇上向镇党委汇报了自己的打算,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回家之后他就带领村干部和群众风风火火的干了起来。他们请来了专业的规划人员,对该村的公路进行了规划,做出预算,修路的资金哪里出、怎么出,一直困扰着这位新上任的书记。为了带好头,邓伟自己先垫支了2万元,大家看到书记带头垫支,纷纷用实际行动支持,一周时间就筹好了全部的资金。资金有了,修路的劲头足了,全村群众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最终修通了村社公路13里。从此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迎刃而解,这犹如给全村经济发展增添了双翼。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他为了提高水果档次,保证水果品质,探索出了果菜、粮菜套种模式并在全村推广,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以1社水果基地为点,带动全村2、3、4、5社的小水果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建立发展优质枇杷、葡萄600亩,柑桔100亩,大枣100亩,桃树100亩,如今的马家桥已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现在的邓伟是村上的领头雁,镇上的致富能手。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他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向群众传授先进的果树种植技术,并汇编成手册自费印刷1000余份,发放到果农手中。他常说:“普通群众有再高的技术,他可以不说出来,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义务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带民增收致富,这就叫党性。”虽然邓伟同志只是一位普通的村干部,但他心系群众,敢于创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入到了创先争优活动中,并起到了一名共产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篇:淮河岸边的领头雁记临水镇临水村党支部书记赵伟启先进事迹(定稿)
淮 河 岸 边 的 领 头 雁
----记临水镇临水村党支部书记赵伟启赵伟启,男,中共党员,1997年4月参加工作,2007年4月起任临水村支部书记。
热心服务群众,树纯朴村风。作为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群众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群众满意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临水村创先争优,构建和谐社会的得力措施。该村一名蔡王氏百岁老人,是一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生活不能自理。他不仅多次登门嘘寒问暖,端茶送饭,并主持研究,从村集体收入每月出资700元请人专门照看老人生活,使她安享晚年。
抓好中心工作,创工作佳绩。殡改工作,坚持落实政策“思想工作第一位”的原则,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让群众树新风破旧俗。临水村2009年的殡改工作位居全镇第一,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计生工作“村为主”的机制下,他经常深入到育龄妇女家中,宣传计生政策,讲明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同是继承人的道理。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消除了后顾之忧。思想通
了,工作就好做了,“天下第一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临水村2009年计生工作荣获全镇第一名。作为支部书记,他勇担重任,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临水工业集中区和矿区自来水厂的征地工作。宣讲政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研究方案,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由于解决好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并按国家政策标准兑现了补偿,在征地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事件。
坚持办实事,促群众增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的带班人,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他认真调研,带头示范,积极引导群众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使全村的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3647元增长到2009年的4676元。
作为一名村党支书记,其一言一行都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赵伟启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不该拿的坚决不碰,不该吃的坚决不动,不该说得坚决不讲,不该去的坚决不往,不该思的坚决不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