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建发[2006]15号
各市建委(建设局)、市政(城管)局:
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具有显著的公用性和自然垄断性。为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单位,均应当提交经营许可申请及规定的申请材料,经审查合格,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活动。新设立的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外地外行业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投标的企业,必须首先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特许经营权投标。
第四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的管理工作。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称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工作。
第五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按生产、经营或服务规模大小,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许可等级分为一、二级,具体分级标准另行制定。一级企业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核、颁发,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二级企业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核、颁发,由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15日内将批准文件和有关资料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标准和分级经营范围按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不同行业分别制定,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印发。
第六条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已经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到异地经营的,应到当地市政公用事业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申请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
(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
(四)有良好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五)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生产、服务、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负责人具备相应的从业经历和业绩,其他关键岗位人员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
(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及服务承诺,有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七)有健全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检测和抢险抢修、应急处置能力;
(八)无行业不良记录,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或群体性投诉事件;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经营许可的企业,应提供下列材料: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表》一式4份及相应的电子文档、附件材料1份。附件材料包括: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企业章程;
(三)企业法人代表和安全、技术、经营、财务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身份证;
(四)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
(五)企业拥有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社会保险凭证,企业关键和需持证上岗人员上岗证书、社会保险证明;
(六)专业机构出具的企业验资报告;
(七)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所必须配备的检测仪器、设备,抢修机械的购置凭证;
(八)根据行业特点,需要出具的其他证件、资料。
第九条县(市)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后,必须在20日内做出初审决定;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县(市)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决定和直接接到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查、审批决定;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决定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批准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
第十条因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扩大,需要经营许可升级的,由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第十二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企业需要延续已取得的经营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按照审批程序向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延续申请的程序和要求与许可证申请相同。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企业申请,在《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许可决定。
第十三条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符合国家有关市政公用事业法律、法规及经营管理规定的,应当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不改正或整改不合格的,依法取消其经营许可。
第十四条建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服务报告制度。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在每年的第一个月的月底前,向给其发放《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企业上一个年度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等情况。必要的内容,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已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发生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的,应当在上述行为生效30日前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原《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作废。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后的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重新申请办理《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
第十六条已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等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2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未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无资格获得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任何单位或机构都不得与其签署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经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由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 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应按本办法要求向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集中审查,集中审批发证。
第十九条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依据本办法办理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时,严重渎职、失职、索贿受贿或者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第二十条 城市供气、供热经营许可,按照《山东省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供热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单位,均应当提交经营许可申请及规定的申请材料,经审查合格,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活动。
新设立的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外地外行业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投标的企业,必须首先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特许经营权投标。
第四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的管理工作。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称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管理工作。
第五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按生产、经营或服务规模大小,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许可等级分为一、二级,具体分级标准另行制定。一级企业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核、颁发,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二级企业的经营许可证的审核、颁发,由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15日内将批准文件和有关资料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标准和分级经营范围按城市供水、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不同行业分别制定,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印发。
第六条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行业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
已经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到异地经营的,应到当地市政公用事业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申请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的企业应当具备下更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
(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
(四)有良好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五)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生产、服务、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负责人具备相应的从业经历和业绩,其他关键岗位人员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
(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及服务承诺,有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七)有健全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检测和抢险抢修、应急处置能力;
(八)无行业不良记录,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或群体性投诉事件;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经营许可的企业,应提供下列材料:
《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表》一式4份及相应的电子文档、附件材料1
份。附件材料包括: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企业章程;
(三)企业法人代表和安全、技术、经营、财务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身份证;
(四)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
(五)企业拥有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社会保险凭证,企业关键和需持证上岗人员上岗证书、社会保险证明;
(六)专业机构出具的企业验资报告;
(七)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所必须配备的检测仪器、设备,抢修机械的购置凭证;
(八)根据行业特点,需要出具的其他证件、资料。
第九条县(市)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后,必须在20日内做出初审决定;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县(市)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决定和直接接到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查、审批决定;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决定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不予批准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批准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
第十条因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扩大,需要经营许可升级的,由设区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第十二条《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企业需要延续已取得的经营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按照审批程序向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延续申请的程序和要求与许可证申请相同。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企业申请,在《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许可决定。
第十三条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符合国家有关市政公用事业法律、法规及经营管理规定的,应当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不改正或整改不合格的,依法取消其经营许可。
第十四条建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报告制度。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在每年的每一个月的月底前,向给其发放《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企业上一个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等情况。必要的内容,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已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发生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的,应当在上述行为生效30日前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原《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作废。
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后的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重新申请办理《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
第十六条已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等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2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未取得《山东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无资格获得城市市
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任何单位或机构都不得与其签署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经营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由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应按本办法要求向企业注册地县级以上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域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集中审查,集中审批发证。
第十九条市政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依据本办法办理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时,严重渎职、失职、索贿受贿或者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第二十条城市供气、供热经营许可,按照《山东省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供热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设部令第126号 【发布日期】2004-03-19 【生效日期】2004-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26号)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2月24日经第29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汪光焘
二○○四年三月十九日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规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
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依法实施特许经营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实施特许经营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确定。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依据人民政府的授权(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第六条 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应当坚持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则,鼓励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共享。
跨行政区域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应当本着有关各方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加强监管。
第七条 参与特许经营权竞标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
(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四)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五)有相应数量的技术、财务、经营等关键岗位人员;
(六)有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
(七)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下列程序选择投资者或者经营者:
(一)提出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报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招标条件,受理投标;
(二)根据招标条件,对特许经营权的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和方案预审,推荐出符合条件的投标候选人;
(三)组织评审委员会依法进行评审,并经过质询和公开答辩,择优选择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
(四)向社会公示中标结果,公示时间不少于20天;
(五)公示期满,对中标者没有异议的,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与中标者(以下简称“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第九条 特许经营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
(二)产品和服务标准;
(三)价格和收费的确定方法、标准以及调整程序;
(四)设施的权属与处置;
(五)设施维护和更新改造;
(六)安全管理;
(七)履约担保;
(八)特许经营权的终止和变更;
(九)违约责任;
(十)争议解决方式;
(十一)双方认为应该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责任:
(一)协助相关部门核算和监控企业成本,提出价格调整意见;
(二)监督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和协议书规定的义务;
(三)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的经营计划实施情况、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
(四)受理公众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的投诉;
(五)向政府提交特许经营监督检查报告;
(六)在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情况下,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
(七)协议约定的其他责任。
第十一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应当履行下列责任: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生产、供应计划;
(二)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安全生产;
(三)履行经营协议,为社会提供足量的、符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四)接受主管部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五)按规定的时间将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报告、董事会决议等报主管部门备案;
(六)加强对生产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确保设施完好;
(七)协议约定的其他责任。
第十二条 特许经营期限应当根据行业特点、规模、经营方式等因素确定,最长不得超过30年。
第十三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承担政府公益性指令任务造成经济损失的,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十四条 在协议有效期限内,若协议的内容确需变更的,协议双方应当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补充协议。
第十五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确需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提前书面告知主管部门,并经其同意。
第十六条 特许经营期限届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招标,选择特许经营者。
第十七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协议有效期内单方提出解除协议的,应当提前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申请的3个月内作出答复。在主管部门同意解除协议前,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
第十八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可以实施临时接管:
(一)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将所经营的财产进行处置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 特许经营权发生变更或者终止时,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市政公用产品供应和服务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第二十条 主管部门应当在特许经营协议签订后30日内,将协议报上一级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评估周期一般不得低于两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实施评估。
第二十二条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审定和监管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
第二十三条 未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擅自停业、歇业的,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依法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义务。
第二十四条 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五条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特许经营项目的临时接管应急预案。
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取消特许经营权并实施临时接管的,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并召开听证会。
第二十六条社会公众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享有知情权、建议权。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能够对实施特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直辖市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实施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实施特许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实施特许经营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 对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主管部门应当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报告,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通过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开披露。被取消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三年内不得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竞标。
第二十九条 主管部门或者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违反协议的,由过错方承担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对其授权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负主要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竞标者授予特许经营权的;
(三)滥用职权、狗私舞弊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所需材料-企业制度-安全管理制度
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许可申请
所需材料
企业制度——安全管理制度
1、总则
1)目的
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对公共环卫生的认知和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在公司经营活动中,为提高对公共环境卫生的认知度,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公共环境卫生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安全生产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管理基本方针,“以人为本”、“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具有否决权”、“五同时”、“四不放过”的管理基本原则。
2)制度责任化
公司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目标层层分解、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完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我公司实行安全生产教育、宣传、会议制度,增强安全意识、形成责任追溯,提高环境卫生管理责任感。实行环卫安全检查制度,明确环境卫生评价标准,加强人员教育管理,环卫车辆检验检修,预防环境卫生突发事故的发生。公司实行辖区治安保卫制度,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物品的进出,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做好事故安全防范。实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编制各类安全生产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2、安全措施 1)安全管理方针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及公司“满足法规要求,控制危险源头;改进安全绩效,实现健康人生”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坚持预防为主.狠抓责任落实,大力整治安全生产薄弱环节;以抓项目、抓标准化、抓队伍建设、抓安全技术、抓一线员工培训为重点,落实责任、落实安全投入、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努力实现“零”事故目标,推动项目安全生产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2)安全管理目标
1)杜绝死亡和重伤事故的发生; 2)杜绝火灾、爆炸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3)年职工因工轻伤率小于2‰; 4)事故隐患整改合格率大于90%;5)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达到98%;6)不发生重大误操作和设备损坏事故;无瞒报、谎报、拖延不报行为;
7)员工岗前安全培训、操作技能培训率100%;8)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审批、交底率100%;作业环境尘、毒、噪声综合合格率不低子90%。
9)安全生产员培训率达到100%;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10)机械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3)管理机构
项目经理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是公司安全生产的组织 3 领导分支机构,公司项目经理担任小组组长,质检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成员由其他部室部门负责人组成。
4)安全生产职责 ①基本原则
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行各级职能部门负责制。
各级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负责,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每个员工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职责,做到恪尽职守,各负其责。
安全管理体系目标层层分解细化落实,人人有指标,指标保安全,安全目标体系做到不留死角。
②安全领导小组职责
该小组是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管理机构,承担着公司安全生产重大决策的制定和重大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理工作。在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下,主要职责有:
研究和批准安全生产工作的计划,下达安全生产目标。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适时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并研究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
对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和监控,对危险隐患的整改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必要时下达停工整顿令。
审核和批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修订和新技术的推广实施。
介入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理。负责安全生产的考核工作,并对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事故单位与责任人给予处罚决定。
研究、落实上级相关部门下发的其他安全生产文件。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③公司项目经理安全职责
项目经理是公司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全公司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本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保证公司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及物资资源),以确保作业场所、工作环境满足国家《安全生产法》、《劳动法》 5 等法律法规对公司安全生产的要求。
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适时组织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组织制定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对公司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按国家规定调查、登记、控制和管理重大危险源。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组织对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落实事故“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④质检部负责人安全职责
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开展相关的安全生产工作。
建立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与公司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拟定安全生产短期、中期安全生产规划,制定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负责安全生产日常工作,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组织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有针对性的完成“三级”安全教育、从业人员持证考核上岗工作。
组织相关人员对公司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生产安全有序的进行。
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原则,及时上报事故资料,处理相关事故责任人。
代表项目经理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并组织 6 对“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前期、中期检查,年终结合公司考核制度对各部门安全工作进行考核,严格落实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拿出奖励意见,对发生的事故单位做出初步处罚意见或建议。
⑤项目部安全职责
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和标准,协助公司领导组织、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研究和推广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
组织制订或修订、审查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和员工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并监督检查。
组织编制、汇总、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督促有关部门和项目经理按期执行。
组织和参加公司范围的安全工作大检查,监督、检查隐患的整改工作,并建立好台帐。
负责公司要害部位、要害岗位的审定和备案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备案工作。
负责公司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并组织演练。参加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检修现场及新产品的安全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及试运转工作。
协助各部门做好职业病防治等职业卫生工作。
经常对各项目经理、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基层安全工作,发现“三违”现象有权制止,不听劝阻者,可令其停止工作,并立即通知有关领导。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综合分析研究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及时向领导或项目经理、子公司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
负责伤亡事故的调查、统计、上报和建档工作,参加各类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工伤鉴定工作。
⑥其他部门负责人安全职责
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
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将安全工作列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坚持安全与生产“五同时”的原则,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
加强本部门员工的安全技术教育,普及安全技术知识,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做好女员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组织并制定、实施本部门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严格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现场检查,提出考核和改善意见。
⑦员工安全职责
参加安全活动,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前必须认真检查本岗位的设备和安全设施是否齐全完好。
精心操作,严格执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遵守纪律,记录清晰、真 8 实、整洁。
按时巡回检查、准确分析、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认真维护保养设备,发现缺陷及时消除,并做好记录,保持作业场所环卫。
正确使用、保养、妥善保管各种劳动防护用品、器具和防护器村、消防器材。
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同时,及时向领导报告。
做到“三不伤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5)安全措施
为了满足安全卫生的需要,本项目应配备专职与兼职的安全检验人员与监督管理人员,负责道路保洁、垃圾收集及垃圾转运站安全工作。
本项目操作场所及岗位空气中有害物质将低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相应的最高容许浓度;工作场所及岗位的噪声级满足《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中的相应标准;可有效避免火灾、爆破、工伤、传言并传播等事故的发生。
卫生保洁防护措施主要采取以下几条:
①对一线人员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劳保用品和设备,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免疫治疗措施,以保证一线人员的健康。
②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包括工作服和防尘口罩等; ③工作场所配置一定数量的消防灭火器及防雷装置等;
④对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预防接种; ⑤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个人卫生教育;
⑥对产区进行蚊蝇鼠密度的长期检查,以提高消杀效率;
⑦检验安全卫生措施实施效果,建立安全档案,以便及时发现安全卫生的薄弱环节。10
第五篇:山东省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山东省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本省燃气经营活动,保障燃气安全,促进燃气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申请燃气经营许可,实施对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必须遵守本办法。
燃气经营许可实行分级审批。
第三条 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企业必须取得省、设区的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燃气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燃气经营活动。
第四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以下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工作。
第五条 储罐容积在400立方米以上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和设计用气户数在2万户以上的管道燃气企业由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由设区的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证。
储罐容积在400立方米以下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和设计用气户数在2万户以下的管道燃气企业由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设区的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证。
设区的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燃气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在15日内,将批准文件等报省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稳定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气气源;
(二)有符合标准的储存、输配、充装燃气的设备和燃气质量检测、燃气计量、消防、安全保护等设施;
(三)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本金。从事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50万元,从事管道燃气经营的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200万元。
(四)有固定的、符合安全条件的经营场所和办公场所;
(五)有健全的企业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抢险抢修预案,并具备抢险抢修能力;
(六)有与燃气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资格的燃气管理和作业人员。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必须有具备资格的专业工程人员1人以上,具备资格的燃气管理和作业人员不少于5人,并有专门会计人员;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必须有燃气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少于5人,其中,燃气专业工程师不少于2人,助理会计师以上财务人员2人,具备资格的管理和作业人员不少于12人;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山东省燃气经营许可证申报表;
(二)企业法人代表和安全、技术负责人的职务、职称等证明;
(三)燃气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工艺图、设备配置明细表、压力容器合格证、安全及消防设施资料等;
(四)气源来源情况。外购燃气企业应当提交供需协议书;
(五)有具备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企业资金、资产证明;
(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事故应急抢险预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燃气工程技术人员配备情况;企业章程、服务规范;
(七)其他有关文件、证明。
第八条 县(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燃气经营许可申请后,必须在10日内做出初审决定;设区的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县(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决定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查、审批决定;省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设区的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决定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批准决定。
不予批准或者核准的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省、设区的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批准或者核准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颁发《燃气经营许可证》。
第九条 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在规定的经营场所范围外和工业企业为内部生产设立燃气供应站点的,应当向拟设立燃气供应站点的所在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申领《燃气供应许可证》,其中,属于瓶组气化站的,应当向设区的市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申领《燃气供应许可证》。
第十条 《燃气经营许可证》和《燃气供应许可证》由省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燃气经营许可证》和《燃气供应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 《燃气经营许可证》和《燃气供应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燃气经营企业需要延续已取得的燃气经营许可和燃气供应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燃气经营许可证》和《燃气供应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按照审批程序向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燃气企业的申请,在《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燃气供应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许可决定。
第十二条 《燃气经营许可证》和《燃气供应许可证》实行检验制度。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辖区内的燃气经营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检验。发现不再符合《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或者严重违反国家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燃气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不改正或整改不合格的,撤消原批准,责令停止经营或者供应燃气,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
第十三条 已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企业发生合并、转让、出卖、租赁的,应当在2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原《燃气经营许可证》作废。
分立、合并、转让、出卖、租赁后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重新申请办理《燃气经营许可证》。
第十四条 已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和安全技术负责人等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20日内,向燃气经营许可审批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燃气经营企业停业、歇业的,应当在停业、歇业的60日前,向当地燃气经营许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查认为停业、歇业理由充分,并落实了保障燃气用户用气的措施后,方可作出准许停业、歇业的批准决定;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时间停业、歇业。
第十五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对燃气设施定期检验检修和维护,对燃气设施安全运营情况进行巡查和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处理。
第十六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燃气经营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在对燃气经营企业实施检查时,要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作出书面记录,对发现的问题下达书面整改通知书。书面记录和整改通知书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接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整改通知书后,必须落实整改措施,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改正,并于整改后10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制发整改通知书的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书面报告后于5个工作日内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并出具书面验收意见。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和《燃气供应许可证》,擅自经营或者供应燃气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依据本办法办理燃气经营许可时,严重渎职、失职、索贿受贿或者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