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
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992年10月,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角度上讲,这一制度突破了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实行市场经济的错误理论,在国民经济的所有制上实现了共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并存和共同发展,不仅肯定了非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其可以更加长久的有序发展下去。
建国初期,我国放弃了可以使生产力迅速恢复的商品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导下很快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全面改造。那一时期,党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因此许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都遭到了收购或者清查,阻碍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也没有好处。那一时期我们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生产力下降,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了活力。
由于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我国领导人当时也想了许多方法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在后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有所突破。一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才由邓小平正式提出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及联系的理论,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此开始我国才逐渐引进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经历了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共十二大、十二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反复论证之后,在十四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这也标志着我国脱离了仅靠计划经济模式发展国民经济的老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卖出了新的一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中又包含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在体现公平的同时又兼顾了效率,从而可以促进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与之前的绝对平均主义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又能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导致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受压迫的局面。同时保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关键行业实行国有制,在其他行业实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使我国经济更具活力。同时我们也注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坚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为探索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提供借鉴,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提供空间和机会以及提供资金和就业岗位等方面。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
制度正式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突破了从前非公有制经济都要被改造的固有模式,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在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及分配方式改革之后,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总体上的提高。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又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被打破,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成分的多样化, 引发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我国又继续打开国际市场,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促进国民经济依靠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继续进步。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来的恢复和缓慢发展等低潮期之后,在新的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必将迎来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
第二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它们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是因为它们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
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第三篇: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依据
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说明了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和方法,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些论述深刻全面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从根本上划清了它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在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
(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
具体地说,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制度基础。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国现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最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公平竞争,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依据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不同所有制的优劣比较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科学概括,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如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实际,从理论上更加深入、系统和全面地说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和优越性以及它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根本区别,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私有制的局限
1.集体产品和公共物品:通常认为,私有制企业在生产“私人物品”方面是有效率的。
2.外部收益和外部成本:如果所生产的不是集体产品和公共物品,而是私人物品,则就产品本身的性质而言,不存在私有制的低效率损失。
3.资源的利用:不足和耗竭:即使所生产的是私人产品,而且,在生产私人产品的过程中,也不存在重大的外部影响,私有制仍然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或者是资源利用不足,或者是资源耗竭。
4.经济波动和合作失败: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它是通过供求关系来自发地进行调节的。
5.社会责任: 广义地说,承担社会责任中也包括提高经济效率。因此,这里讲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是“狭义”的,即除了经济效率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
(三)公有制实践中的失误与成本
私有制在许多场合存在重大缺陷的事实,为在这些场合实行公有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公有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成本”。因此,涉及到具体行业或部门,究竟应当实行公有制,还是应当实行私有制,不能只看私有制的缺陷和由这些缺陷造成的私有制损失,要全面地比较私有制的损失和公有制的成本。
(四)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和谐统一
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除了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领域以外,还存在很多领域,实行公有制的成本也远远小于私有制或其他所有制,因此,在这些领域,公有制是更加合理的选择,主张私有制或其他所有制则缺乏根据;当然,也存在很多领域,完全实行公有制的成本又可能大于其他所有制,因此,在这些领域(主要指竞争性领域),私有制或其他所有制经济是更加合适的选择,主张完全公有制则不切实际。另外,还要考虑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这一分析的直接推论就是:无论是全面的私有化还是单一的公有制,都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主张全面的私有化还是主张单一的公有制,都是片面的:前者只看到公有制的成本,而忽视了私有制的局限,后者正好相反,只看到私有制的局限,而忽视了公有制的成本。
第四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看我们党对实事求是的坚持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看我们党对
实事求是的坚持
(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吹响了新世纪伟大进军的号角。为了顺利推进这场伟大的进军,全会郑重地把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强调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实事求是。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前进。当前,我们正实事求是规划着祖国的“十五”,憧憬着风光无限的未来,党的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把握时代特征,放眼世界局势,规划中国发展,科学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十五”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建议》从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重要方针的确定,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科技教育、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问题的提出,无不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不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同样的,要把五中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也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人们存在着或“左”或右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即国有经济的比重必须在一切地区、一切部门及至一切行业中占绝对优势,进而重新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二是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迅速发展,股份制企业不断升温,担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到底能不能巩固,是否已经“私有化”,个别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是全盘私有化。为了正本清源、明辨是非,需要对基本经济制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阐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针对当时的国情,首先从所有制关系入手,在广大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积极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2、坚持真理,是党的一贯方针。“四人帮”被粉碎后,由于“两个凡是”的阻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未得到完全恢复,使党的事业继续受损。1977年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公开指出坚持“两个凡是”是错误的,是不面对事实的。同年夏天,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次年即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以其超凡的气魄,积极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做了专题报告,进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由于邓小平同志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导致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博得喝彩、赞成。至此,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得以真正的恢复和发扬。党的工作重点才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迅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历程看,邓小平同志已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邓小平同志还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到了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时,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以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了。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国家执行并且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的那样,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按照总设计邓小平同志所制定的“三步走”的模式,奋勇前进。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看我们党对
实事求是的坚持
如何结合实际,清醒地、准确地判断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失误,就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经过很短时间就能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导致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制定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政策,干了一些超越阶段的事情。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正确的认识,也有失误和挫折。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发生的一些严重失误,归根到底都是由干脱离了这个实际;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二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符合了这个实际
一、艰辛探索: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过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的艰辛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之前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非公有制占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在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什么阶段等基本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致使所有制关系政策上出现了偏差。政策上的偏差,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必要补充”到“基本方针”,从“基本方针”到“基本经济制度”,从“坚持和完善”到“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是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实践经验,从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而诞生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手抓,两手硬”、“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抓紧建设,不搞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推进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笔者不想面面俱到,本文就“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和“抓紧建设,不搞争论”这两个命题着重进行阐述。
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1、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思想路线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对“实事求是”一语的理解,我们可以追逐到远古的汉朝、大唐和晚清时代。三个朝代一个共识:是一个形容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学术名词。而对其语进行哲学论证并赋予新的科学含意的创立者,应当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那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首先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940年初,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再次使用了这个概念。他深刻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到1941~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党中央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许多文章及讲话,系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具体分析了这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根本对立。他把“学风”定位于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上,这就极大丰富了“实事求是”这个学术概念的内涵。毛泽东同志还给“实事求是”下了这样一个全新的科学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 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通常讲的规律性;„求‟就是要求我们深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和提高,进而升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当历史车轮滚到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唯心主义横行,形成上学业猖獗,中华民族陷和了深重的灾难,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使刚刚走向繁荣的祖国倒退了至少20年。
(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无产阶级政党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它的历史责任,就是寻找和按照社会发展必然的、固有的内在规律,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进步。人民群众最讲实事求是,也最需要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所以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所以能将亿万人民群众的意志凝聚起来,转化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倡导和坚持实事求是,就在于我们党能够为人民的利益而寻求真理、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而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没有任何遮掩和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