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资料(含5篇)

时间:2019-05-12 17:5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2010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资料

“建國大業”陕西省口军转考试复习资料之公文部分习题

试题1:新的规范性公文产生了,对同一事物约束、规范的旧文件应()。A: 两法并存B: 新不废旧 C: 相辅相成D: 废止旧法

答案: D

试题2: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A: 会商B: 审核C: 注发D: 签发 答案: D

试题3:公文的形成与发挥作用须依赖于()。

A: 公文处理B: 收文处理 C: 发文处理D: 办毕公文处理答案: A

试题4:以下关于公文对外发出的说法,正确的有:()。

A: 机要交通适于密级为秘密、机密的公文传送B: 电信传送的优点不仅在于其迅速快捷,更在于其可靠性

C: 普通邮寄只能用于传递无保密要求的公文D: 公文可以通过间接传递通道转投,多数情况下需直接传送 答案: C

试题5:以下关于办毕公文的处置说法错误的是:()。

A: 销毁是指对失去留存价值或留存可能性的办华公文所做的毁灭性处理B: 清退公文可以成批定期进行,也可不定期进行,甚至阅后随即清退

C: 无论何种情况,个人都不得私自销毁公文D: 立卷的基本方法是把握公文特征,进行有效的分类、组合、编目

答案: C

试题6:以下活动,不属于注发流动的是:()。

A: 解决图表与正文,注码与注文的衔接和页码编排问题B: 向催办部门或人员销办

C: 赋予发文字号D: 明确公文制作方式与发送方式

答案: A

试题7:关于公文组织传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比较适合公文传阅的路线形式为树型、轮型、星型B: 为提高传阅的效率可以多种形式适当分流,如复制若干副本,分别投入运转

C: 建立严格而简便易行的传阅登记手续D: 确定传阅次序的依据是阅文者实际责任的需要,而不仅看其级别上的高低 答案: A

试题8:以下所列不属于核稿要求注意的事项的是:()。

A: 要求格式规范,文体正确,结构完整B: 行文方向是否正确,有无多头主送、滥抄滥报、违制越级行为

现象

C: 实践中拟稿与核稿是不可逆的过程D: 公文是否经一定会议讨论通过,是否需上报并已获批准

答案: C

试题9:以下哪一做法是在催办、查办工作过程中都共同具有的:()。

A: 对公文产生时效的全部过程都需给予监督控制B: 查办、催办之目的都要求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将有关事务办华

C: 查办、催办都以一份具体的公文为单位展开D: 查办、催办都是带有监督性质的管理活动

试题10:发文处理程序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与不可逆性,以下各阶段的先后排序应为:()。A: 会商→核稿→注发→发出B: 核稿→用印→缮印→发出

C: 核稿→会商→用印→缮印D: 拟稿→注发→签发→发出 答案: A

试题11:交办、销办、反馈、结办都是公文查办中的一个阶段,其先后顺序应为:()。A: 反馈→交办→销办→结办。B: 交办→反馈→给办→销办 C: 交办→反馈→销办→结办D: 反馈→交办→结办→销办 答案: B

试题12:以下关于公文登记的说法错误的有:()。

A: 收文与发文时,平件、密件与急件一般应分别进行B: 登记序号应不留空号、不出重号

C: 分轻重缓急,急件当日到当日登,平件可隔日登D: 对于无标题文件应代拟出标题 答案: C

试题13:以下注意事项为批办工作中特别强调要求做到的是:()。A: 认真研读公文,弄清对方意图、问题的性质与实际状况B: 不得越权批办公文

C: 批办公文的方式有多种,如电话沟通、现场办公、面谈等D: 要求加强协商,努力协调各方关系

答案: B

试题14:下列关于公文处理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管理公文包括对公文运转过程的组织与监控B: 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公文

C: 机关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性主要和直接表现为对公文约广泛依赖性D: 公文处理活动中,行政机关要全面接受党组织的领导

答案: B

试题15:注办的作用说到底是为了()。A: 备忘待查B: 检查监督

C: 避免延误D: 方便工作

答案: A

试题16:在下面哪一种情况下,可以越权批办文件()。A: 经过授权B: 避免积压

C: 急需处理D: 属一般性文件 答案: A

试题17:在公文处理活动中,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应接受()的领导指导。

A: 上级领导机关B: 群众一致拥戴 C: 集中统一D: 党的基层组织 答案: C

试题18:在承办公文时,应根据()科学安排承办的次序。

A: 时效原则B: 先党后政 C: 意义大小D: 主次缓急答案: D

试题19:需清退的文件包括绝密文件和()或审阅的文件。

A: 仅供征求意见B: 仅供领导传阅 C: 人民群众**的信件D: 已经完全过时

答案: A

试题20:销毁文件的范围包括所有不具备()的文件。

A: 立卷归档B: 绝密文件

C: 留存价值D:平急性质

试题21:批办是指()。

A: 对发文稿的审核批示B: 对收文应如何办理所作的批示

C: 对收文应如何办理提出的建议性方案D: 对公文正本的复核意见 答案: B

试题22: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关联合行文时,必须做好()工作。A: 审核B: 签发

C: 会商D: 会签

答案: D

试题23:立卷的文件是已经办理完毕的,立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

A: 反映本机关的活动B: 便于检索和管理

C: 便于映证机关工作的历史D: 便于研究有关问题答案: B

试题24:具有()的重份文件,可以暂留存。A: 保密性质B: 查考价值 C: 指导意义D: 现实意义

答案: B

试题25:机关实现管理职能的必要条件是()。A: 领导人的决策B: 公文处理

C: 机关的组织形式D: 人才的使用情况

答案: B

试题26:会签是指()。A: 签署会议B: 在会议上签署文件

C: 联合行文时,由各发文机关的领导人共同签发文件D: 联合行文时,收各发言机关的领导人共同签署文

答案: C 试题27:公文上的签署是指()。

A: 机关领导人在公文完成稿上的亲笔签名,樗文稿形成,并可以此作为印发正本的依据B: 以机关领导人名义发文时,签发公文的领导人亲笔在公文正本落款处签注的职务、姓名

C: 由机关领导人在收文上签注的批示性处置意见D: 由承办公文的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完毕的公文上签注的对该文承办的经过与结果的说明

答案: B

试题28:公文立卷的具体方法很多,但其本质都是()。A: 一案一卷,一会一卷B: 同人同事立一卷

C: 统计表、报表合卷D: 把握文件的特征

答案: D

试题29:分办的实质是为文件确定()。A: 接受公文的对象B: 运转方向

C: 处理的程序D: 工作的主要依据答案: B

试题30:凡是能反映本机关工作活动的,具有()的办毕文件,均在立卷范围之列。A: 重新判定其价值B: 不能准确判定价值 C: 查考利用价值D: 传递有用信息价值

答案: C

试题31:处置办毕公文是依据一定标准对已办毕的文件的()作出安排。

A: 过程B: 手续 C: 归宿D: 方案

答案: C

试题32:编目是对组合之后的文件加以系统排列并编列出()。A: 卷内文件次号B: 卷内文件目录

C: 编制立卷类目D: 立卷计划和案卷目录

答案: B

试题33:()是指对收文如何办理提出建议性处理意见。

A: 拟办B: 承办 C: 拟稿D: 注办

答案: A

试题34:转发的对象包括()。A: 上级文件B: 下级文件

C:平级文件D: 不相隶属机关的文件 答案: ACD

试题35:哪些文件、必须经过拟办这一环节()

A: 下级机关的呈送的文件B: 领导明确指示代其提供决策方案的文件 C: 最终处置权在领导而自己有一定发言权的文件D: 机关收进的所有文件 答案: BC

试题36:在履行分办这一公文处理程序时,应随文附上()A: 公文处理单B: 公文传阅单

C: 领导批办内容D: 有关负责人拟办内容 答案: AB

试题37:有关文书和档案二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今天的档案是昨天的文件B: 文件是档案的唯一来源

C: 文件是档案的主要来源D: 公文处理的质量会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

答案: ACD

试题38:反对公文的形式主义,并尽快推行公文标准化,是由公文处理的哪个原则决定(A: 质量原则B: 法制原则 C: 时效原则D: 精简原则

答案: BD

试题39:办理公文是指()

A: 把收文立卷归档B: 把收文予以执行办理

C: 撰文对收文进行答复,批转或转发D: 在公文传送单上签字

答案: BC

试题40:拟写和制作公文、包括()

A: 会简B: 审核

C: 签发D: 分办 答案: ABC

试题41:公文处理具体包括()

A: 公文的拟写、制作B: 公文的传递、保管

C: 公文的提供利用D: 对公文的处理的监督控制和组织管理

答案: ABCD

试题42:文件的签发主要有哪些形式()

A: 代签B: 会签

C: 核签D: 正签)

答案: ABCD

试题43:文件的分办应注意()

A: 分清公文的文章B: 分清公文的主次

C: 分清公文的缓急D: 分清阅件与办件 答案: BCD

试题44:如下公文处理环节属于收文处理过程的是()。A: 拟办B: 拟稿

C: 批办D: 注办 答案: ACD

试题45:应立卷的文件必须是()。

A: 办理完毕的B: 有查考价值的C: 机关在工作中形成的D: 完全失去现行效用的答案: ABC

试题46:用印时应加以注意的事项有:()。

A: 原则上以谁的名义制发公文,就用谁的印章B: 印章应盖在成文日期上方,并注意上不压正文,下不压日期

C: 代章时应标明“代章”字样D: 印前须经批准的,不经规定领导者签发的公文一律不予用印

答案: ACD

试题47:销毁公文的主要方式有:()。

A: 焚毁B: 重新制成纸浆

C: 掩埋D: 清洗消磁

答案: ABD

试题48:校对工作中注意的要点有()。

A: 适于公文校对的方法有:对校法、折校法、读校法B: 要使用与校样上字迹颜色不同的笔改样,以免产

生错觉

C: 要改正的错误应用引线引到页面的边处再加以批改D: 一般公文需经2-3个校次后方能付印

答案: ABCD

试题49:催办工作中应注意的要点有:()。

A: 有高效的时间效益观念B: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催办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 C: 正确划分催办范围,保证重点D: 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催收方式

答案: ABCD

试题50:对于公文摘编的说法正确的有:()。

A: 编写文摘时应客观反映原文,不遗漏重要内容,但可作一定的评论B: 综述的题目应具体而不宜宽泛,内容应有倾向性,代表性,预测性

C: 提要即是对公文内容的简要介绍和评价D: 编写数据资料汇集时,必须指明数据的出处 答案: BC

第二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精选复习资料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精选复习资料

一、政治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也即何者为本原。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真正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彻底的实践性。

4、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7、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是普遍的。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2、实践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4、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6、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17、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称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固有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两种属性,是同一劳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0、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别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这一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2、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23、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

2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5、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6、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2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

28、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二是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造成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9、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公司:货币----商品----货币(G----W----G)30、生产在原来规模上重复进行是简单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是扩大再生产。

3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整整传播了三个世纪,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6和17世纪以托马斯·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为代表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第三阶段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晚期空想社会主义。

32、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3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34、两个必然: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

35、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6、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37、一国胜利学说: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列宁认为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这就使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

38、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9、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0、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革命战争实际上就是农民战争。

41、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到了确立。4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

4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45、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4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7、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和基本的理论问题。

4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包括两层涵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51、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提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路线的主体和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3、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1)社会主义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2)改革必然会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必然会触及到每个人实际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调整。(3)改革的目的同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都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4、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55、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6、党十四大确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5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58、“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59、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0、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62、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63、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2年7月16日到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党的二大就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64、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65、从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66、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胜利结束。67、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68、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这一探索的开端。69、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1、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72、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73、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达到3000美元左右。

74、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75、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扩大基层民主。

二、经 济

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主体的多元性;市场交易的社会性;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市场运行的法制性。

2、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优化资源配置;(2)提高经济效率;(3)促进技术创新。

3、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形成基础不同;(2)所有制形式不同;(3)分配方式不同;(4)宏观调控不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以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外经济体制为支柱,以宏观调控体系为整合各个支柱的栋梁。

5、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6、市场主体的分类:家庭、企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政府。

7、现代企业的形式: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仅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

三、管 理

1、公共行政:又称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目的,通过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依法运用公共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实施公共服务的活动。

2、公共行政的五个主要特征:

(1)以公共利益为目标;(2)以公共权威为基础;(3)以公共政策为途径;(4)以公共问题为对象;(5)以公共财政为保障。

3、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的五个功能:

(1)执行国家意志;(2)弥补市场缺陷;(3)促进社会公平;(4)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5)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政府职能的六个属性:

(1)公共性;(2)法定性;(3)执行性;(4)强制性;(5)动态性;(6)扩张性。

5、政府职能的六个主要内容:

(1)维护职能;(2)保卫职能;(3)扶助职能;(4)管理职能;(5)服务职能;(6)发展职能。

6、行政组织设置七个基本原则:

(1)与职能一致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职权责一致原则;(4)以人为本原则;(5)依法设置原则;(6)精简高效原则;(7)管理幅度与层级适度原则。

7、我国四级领导体制:国务院、省政府、县政府、乡政府。8、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五号公布 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9、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四个基本内容:

(1)职位分类制度;(2)新陈代谢制度;(3)激励约束制度;(4)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

10、公务员职务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序列。

11、领导职务序列共10个层次;非领导职务序列共8个层次;我国公务员的级别分为15级,与12个职务层次相对应。

12、对国家公务员的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13、行政执行的一般原则:(1)绩效原则;(2)符合决策原则;(3)灵活变通原则;(4)民主集中制原则。

14、行政执行的主要方法:

(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教育手段。

15、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合法;行政适当;行政公正。

16、行政职业道德包括:

(1)维护公共利益;(2)遵守法律法规;(3)忠于国家利益;(4)勤勉负责。

17、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

(1)政治行为规范;(2)廉政行为规范;(3)勤政行为规范;(4)社会公德规范。

18、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原则:

(1)行政改革的系统原则;(2)行政改革的渐进原则;(3)行政改革的适度原则;(4)行政改革的国情适应原则。

19、在新时期,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20、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分配功能;(4)保障本方利益功能。

21、政策制定的原则:系统原则;协调原则;可行原则;合法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22、政策执行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2)忠实性原则;(3)创新与灵活性原则。

23、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领导目标。

24、领导权力可分为: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调控权。

25、领导用权的原则:民主原则、为民原则、合法原则、适时原则。

26、领导者素质的构成: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心理身体素质。

27、领导能力的构成: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28、领导者选拔任用的方式: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

29、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首长负责制和委员会制、层次制与职能制、完整制和分离制、集权制和分权制。30、领导决策的四个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方案,充分论证;(3)分析评估,方案择优;(4)慎重实施,反馈调节。

31、领导方式的三种类型:

(1)集权式、分权式与均权式;(2)强制命令式、自由放任式与教育激励式;(3)重人式、重事式与人事并重式。

32、基本领导方式: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3、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全面系统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定性与定量统一原则。

34、领导干部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理性思维、科学决策、智慧操作、务实品格、健康心态。

四、法 律

1、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的特征:

(1)普遍性、确定性和形式合理性;(2)国家性;(3)强制性;(4)正当性;

(5)以权利义务设定为核心内容,通过权利义务关系来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6)阶级倾向性。

3、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主体、客体和主要内容三方面构成。

4、法律原则的特点:一是概括性;二是价值性;三是稳定性;四是灵活性。

5、法律效力的范围分为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和对事的效力。

6、法律责任是指依据法律规范,社会主体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应该承受的合法负担,是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生拘束力的逻辑结果之一。

7、法律权利,是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感和资格,具体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法律义务是法律基于权利而给人以负担的一种约束,具体表现为义务人基于权利人的权利而必须从事一定的行为或不从事一定的行为。

8、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法制一般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9、法律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10、现阶段我国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合宪性原则。

11、我国立法大致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

(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3)法律议案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

12、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主要有以下特征:

(1)执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2)执法的内容广泛;(3)执法活动以国家名义进行,具有强制性;(4)执法总体上具有主动性。

13、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依法行政原则;(2)公平合理原则;(3)效率原则。

14、依法行政原则。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具体包括:

(1)职权法定;(2)法律保留;(3)法律优先;(4)行为依法;职权与职责统一。

15、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他具有下列特征:

(1)法定性;(2)权威性;(3)被动性;(4)独立性。

16、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

17、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应贯彻下列原则:

(1)法治原则;(2)平等原则;(3)独立原则;(4)责任原则。

18、法律解释的方法主要有:

(1)语义解释;(2)系统解释;(3)逻辑解释;(4)目的解释;(5)历史解释。

19、我国法律解释体制主要包括:

(1)立法解释;(2)司法解释;(3)行政解释。

20、法律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泛指一切国家机关、政党、团体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对法律运行过程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21、法律监督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合法性原则;(2)权利保障原则;(3)程序性原则;(4)公开性原则。

22、国家监督是由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以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进行的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主要包括:(1)权力机关监督;(2)行政机关监督;(3)司法机关监督。

23、社会监督是由国家机关以外的政治或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的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通常分为政治组织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公民的直接监督。

24、法律服务是指基于与当事人达成的协议,运用法律及其知识、技能,依法帮助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的智力型服务活动。

25、我国目前的法律服务体系主要有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事务所、社会公证机构、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构成。

26、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设立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制度。

27、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8、依法治国追求和坚持下列原则:

一、形式原则;

二、价值原则。

29、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件主要为:(1)人民群众是以法治国的主体;(2)宪法和法律是以法治国的根本依据;(3)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4)内容范围设计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0、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抓住以下重点:

(1)依法执政;(2)依法行政;(3)司法改革和司法公正;(4)切实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在实践中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31、贯彻落实依法执政,首先要求执政党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其次要求党的执政活动本身制度化、法制化;再次,要求在依法行政的实践中逐步强化执政责任制度。

32、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3、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法。

34、宪法不同于其它一般法律的特殊性:

(1)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和最基本的国策;(2)在地位上,宪法是最高法;(3)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效力;(4)在规范上,宪法是最根本的行为准则;(5)在修改程序上,其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它一般法律的程序更为严格。

35、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法,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36、国体就是国家本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7、爱国统一战线,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根本性;(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性;(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统一性。4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属于国家形式,国家形式除政体外,还包括国家的标志,即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41、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遵循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事务。各个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42、我国选举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5)代表受监督原则;(6)选举权受保障原则。

43、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设立特别行政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44、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主要包括:

(1)劳动权;(2)劳动者的休息权;(3)公民有获得物质帮助权;(4)受教育的权利;(5)文化权利

45、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5)依法纳税的义务;(6)其它方面的义务。

46、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1)民主集中制原则;(2)法治原则;(3)责任制原则;(4)精简、效率、服务、廉洁的原则;(5)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

47、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4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49、2003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第四次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共八章83条,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 特定活动的行为,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或者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为管理方式能够解决问题的,不再设定行政许可来规范。

五、时事政治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4、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5、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即六个坚持):(1)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2)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3)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5)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6)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胡锦涛同志“三在民”、“三为民”的重要思想: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民主法制;(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五个方面的能力):

(1)提高驾驭社会主义经济的能力;(2)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3)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4)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5)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7、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9、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四句话)(1)提高党员素质;(2)加强基层组织;(3)服务人民群众;(4)促进各项工作。

10、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即五个坚持)(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四)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五)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11、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分三批进行,每批半年左右时间。

第一批: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从2005年1月开始到2005年6月基本结束。第二批:城市基层和乡镇机关,从2005年7月开始到2005年12月基本结束。

第三批: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从2006年1月开始到2006年6月基本结束。在县外流动的,一般应在流入地党组织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

12、集中学习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第二阶段:分析评议;第三阶段:整改提高。13、2005年2月11日胡锦涛同志在贵州考察工作结束时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做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注重落实以下四个要求:

一是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二是摆正位置,自觉投入;三要找准问题,认真整改;四是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14、开展先进性教育的总体要求(即“四个一”)(1)要抓住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2)要牢牢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一主题;(3)要明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着眼点;(4)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方针。

1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17、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2004年11月7日)——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二OO五年一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18、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五条经验:

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第二,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的旺盛活力;

六、公文写作

1、公文的含义:公文,即公务文书。它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团体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并形成的具有特定格式的文字材料。

2、党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决议、命令(令)、决定、公告、公报、意见、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工作要点、规划、建议等。

3、公文结构安排的原则:

(1)联系性和层次性。(2)专一性和完整性。

4、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实事求是;(二)准确合实;(三)可行有效;(四)简练规范;

5、公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贴切。2.朴实易懂。3.简洁精练。4.庄重严肃。5.规范得体。

6、公文处理:

主要是指公文的拟制、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公文处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及时、准确、有效地拟制、办理、处置、管理公文,为公务活动提供适用的信息。

7、公文办理程序: 公文办理包括收文办理、发文办理两个基本过程。

第三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的基本依据。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司局级、处级机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五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包括:

一、政治

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认识和实践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真理与价值 主体认识能力

(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

(7)阶级和国家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经济学

(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2)商品与货币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3)资本与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4)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5)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 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 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4.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中国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 实现祖国统一

5.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6.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中国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

8.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和策略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和策略原则

9.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7.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1.“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2.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中国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的总方针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中共党史

1.中国的创立时期

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国的诞生 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八七会议与土地革命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延安整风 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及其教训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 5 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党的学说主要内容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学说的发展

2.党的性质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纲领和路线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4.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党的思想建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 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

8.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员标准 党员的教育管理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9.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加强党内监督 严肃党的纪律

10.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1.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2.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处理中国同各国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

(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城镇化进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扩大内需方针 完善宏观调控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完善财税体制 深化金融改革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与扩大就业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人民生活

3.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维护社会稳定

4.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5.国防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6.“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7.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

(八)时事政治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

该部分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二)微观经济

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类型 家庭经济功能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中介机构

2.市场机制

需求及其决定 供给及其决定 供求法则 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竞争与垄断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4.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效率与公平

(三)宏观经济

1.宏观经济调控

国民经济核算 总供给与总需求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体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支 财政预算 税收与税率 财政政策

3.货币与银行

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 利率 我国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四)国际经济

1.开放经济

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 国际竞争力 国家经济安全

2.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方式 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 汇率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

三、法律

该部分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部门法。

(一)法学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法律及其特征 法律关系 法律体系 法律原则 法律效力 法律责任 权利与义务 法治与法制

2.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制定 法律实施 法律适用 法律解释 法律监督 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

3.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依法治国方略 依法执政 保障人权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地位 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 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 单一制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选举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平等权 政治权利和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 监督权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公民的基本义务 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自由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5.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三)有关部门法

1.行政法

行政组织法 行政程序法 公务员法 行政主体 行政行为 行政立法 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行政给付 行政强制 行政处罚 行政合同 行政指导 行政复议 行政法制监督

2.刑法

刑法基本原则 犯罪与犯罪构成 刑罚 刑法分则中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

3.民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事主体与人格权 民事法律 行为与代理 物权概念及其类型 知识产权及其类型债权概念及其特点 合同自由与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

4.经济法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企业法律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法 税法 竞争法律制度 产品质量法 证券法 房地产法

5.社会法

社会法的范围和性质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概述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6.环境与资源保*****

环境与资源保*****的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7.诉讼程序法

诉讼程序法的基本概念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 诉讼程序 仲裁法

8.国际法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 国家责任 国际条约 国际人权保护 外交特权与豁免 国际争端的解决 联合国 国际刑法

9.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概述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 国际投资 法律制度 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 国际经济组织法律制度 解决国际经济争议法律制度

四、管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领导学。

(一)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的内涵

公共行政的本质 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的功能

2.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依据和属性 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中央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职能 公共危机管理

3.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特性 行政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行政组织幅度与层级 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 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编制管理

4.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 人才资源开发 我国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建设

5.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功能 公共财政政策 政府审计 政府采购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6.行政绩效

行政执行 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 行政绩效评估

7.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

依法行政 行政责任主要特征 行政责任追究 行政伦理的内涵和范畴 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

8.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特性 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行政监督制度

9.行政改革与创新

行政改革的意义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借鉴

(二)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分类

2.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的主体 政策制定的原则 政策制定的程序 政策咨询 政策分析方法

3.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的主体 政策执行的程序和原则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4.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政策评价的组织形式 政策评价的标准 政策评价方法 政策调整 政策终止

(三)领导学

1.领导活动和领导理论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领导理论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领导权力

3.领导者和领导群体

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群体结构和整体效能 领导者的选拔任用

4.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的作用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 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

5.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的要素和类型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领导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6.领导用人

领导用人的原则 领导用人的方法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8.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领导方式 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

9.领导效能考评

领导效能考评的作用 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 领导效能考评的程序和方法

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科学与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信息社会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10 要标志

2.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 我国科学技术规划 国家科技计划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保护知识产权 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创新体系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生态安全 中国21世纪议程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1.科学常识

热力学三定律 电磁理论 相对论 量子力学 信息与信息论 遗传和变异 新陈代谢 细胞 基因 蛋白质 核酸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2.科学前沿问题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命起源 人类起源和进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 认知科学 脑科学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1.高技术及高技术领域

高技术 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微电子技术 多媒体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 军事科学技术 生物工程 克隆技术 干细胞技术 新材料技术 纳米技术 新能源技术 激光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 海洋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2.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 环境保护产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 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六、历史 国情国力 公文写作与处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历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

早期的人类 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王朝 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 青铜器和铸铁 诸子百家与《诗经》、《楚辞》

(2)秦汉至明清时期

秦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确立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农民起义与王朝更替 王朝盛世的出现与衰落 土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观念的演变与工商业的发展 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术思想的变迁 文学艺术 宗教源流

2.中国近现代史

(1)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2)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国共两党的抗战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 抗战胜利与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与南京政府的 11 终结

3.中国当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外交 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 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2)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拨乱反正与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 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文学艺术的繁荣 香港、澳门回归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

4.世界历史

(1)古代和中世纪史

世界文明古国 古代希腊、罗马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运动

(2)近现代史

英国革命 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 德意志帝国的形成 欧美工业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独立运动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3)当代史

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两大阵营对立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八国首脑会议欧洲联盟 中东问题近代以来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二)国情国力

1.国土与资源

自然状况 资源概况 资源保护政策

2.人口与国民素质

人口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 国民素质

3.民族与宗教

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

4.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的成就和问题

5.社会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地区差距国民收入与分配制度 贫困问题

6.综合国力

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本状况 国防能力的增强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综合国力发展的前景和问题 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1.公文写作

公文的概念、类别和功能 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和稿本 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行文规则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公文处理责任 公文办理程序 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12 审核和签发的方法要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职责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十二条 专业分类和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第四章 面 试

第十三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四条 在面试环节中,可使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演讲等其他测评方法。有条件的可采用评价中心技术以多种方法进行测评。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必须事先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互动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五至七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各种与特定领导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五)演讲。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与选拔职位工作有关的某一主题进行即席发言。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追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根据需要对参加小组讨论的人员进行角色的随机分派;主考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五)演讲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宣布演讲题目;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即席演讲;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十六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言语表达能力。清楚、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临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变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和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措施予以妥善解决的能力。

(八)激励能力。依据人的行为活动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

(九)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十)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同时废止。

第四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2009年9月修订

*带阴影和删除线部分为2004年考试大纲被删去的内容;红色字体部分为2009年考试大纲新增加的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按照中gong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

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试。

第三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

第三四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县级以

或者其人选的考试。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20%。

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

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职责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四章 面 试

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

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第十四条

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考官小组中应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要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实施前应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

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

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

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分结果并存档。

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 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五章 附 则

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gong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gong中央组织部于2004年4月11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同时废止。

第五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精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2009年9月修订)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基本依据。

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环节之一,一般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

第四条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司局级、处级机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五条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公共科目笔试

第六条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八条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三章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四章面 试

第十二条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评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三条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对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八)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九)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第十四条在面试环节中,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

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考官小组中应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要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实施前应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至7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作为本考试大纲附件随文颁布。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第十七条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04年4月11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同时废止。

下载2010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资料(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资料(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 9版) 2010-6-13 8:37:34作者:-来源: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试中心点击数: 3147荐★★★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公共科目笔试内容第五部分 科学技术) 发布者:中国公选领导考试网 阅读:20113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4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4.txt-你脚踏俩只船,你划得真漂亮。- 每个说不想恋爱的人 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有没有那......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 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第一篇 理论政策篇第一章公选面试理论概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党政领......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4

    本文由yiminhuang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总则 党政领导干部公......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年9月8日颁布修订版,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共分五章十八条。正文......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模拟题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