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届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总裁工作报告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届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总裁工作报告
总裁、党委副书记 潘刚
(二OO五年六月十五日)
各位职工代表:
大家好!
在这个热情洋溢的季节里,我们聚首在这里,召开集团公司第九届职工代表 大会二次会议,首先我代表集团公司经营班子对全体职工和在座的职工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辛勤的工作,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下面,由我向大会做《集团公司2004年度总裁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第一部分 二○○四年主要工作回顾
2004年,集团公司针对乳品行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主动化解压力,克服困难,把握机遇,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大力拓展主业,完善构建“中国伊利”的战略布局。
2004年,公司因存在治理方面问题,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使公司在经营管理等方面曾一度面临严峻形势,公司的公信力、投资者信心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司经营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准确判断,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措施,带领全体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公司又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继续保持了良好、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
一、二○○四年公司取得的经营业绩
2004年是中国乳品市场竞争激烈的一年,依靠良好的基础,在全体职工精诚团结、努力拼搏下,圆满完成了公司年度经营目标。2004年公司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7.35亿元, 完成预算的109.18%,比上年同期增长38.67%;实现利润总额3.79亿元,完成预算的105.27%,比上年同期增长18.81%;创净利润2.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1%;实现税后每股收益0.61元。
公司利用良好的优质天然奶源,采用世界一流设备和技术,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2004年,公司生产的液态奶、冷饮、奶粉三大系列产品继续畅销全国,其中液态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9%,冷饮产品市场占有率为23%,奶粉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公司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2004年以乳品行业首席身份跻身《中国1000大制造商》榜单,并再次被中国企业联合会列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凭借优良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成长性,“伊利股份”在连续入选“上证30指数样本股”和“上证180指数样本股”后,再次入选“上证50指数样本股”,连续六次入选“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荣获“2004年中国
上市公司10大行业企业竞争力10强”称号,并入选“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100强排行榜”。
二、立足主业,致力长远发展
2004年,公司立足主业,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强化品牌管理,挖掘潜力,进一步提升了核心竞争能力。
(一)强化奶源基地建设
奶源基地是乳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多年来公司一贯重视奶源基地建设,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品质,为公司提供优质充足的奶源,确保公司未来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2004年公司大力推进“个体牧场+养殖小区+牧场园区+现代化奶站”的奶牛饲养模式,带动了奶牛饲养业向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2004年,全年计划收奶量为121万吨,实际收奶量为131万吨,完成率为108%,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公司共向奶户发放奶款26亿元,发放奶牛贷款60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保证了广大奶农的增收致富。2004年公司投资723万元,进行奶源基地建设。全年新建奶站168个,扶持大户和私人牧场11个,建设奶牛养殖小区10个,建设现代化牧场园区4个。截至到2004年底,公司共建设奶站1580个,扶持大户和私人牧场(100—300头)85户,建设奶牛养殖小区92个(500—1000头),建设现代化牧场园区(1000—3000头)5个。在加强硬件建设同时,公司积极引导奶农改良奶牛品种,帮助奶农运用科学的养牛技术,提高原奶质量和产量,引导、扶持各奶站、小区、牧场园区采用先进的榨乳设备和技术。通过一系列工作,基本从原奶收购数量和质量方面保证了公司发展的需求。
(二)推动技术进步
公司一直注重加强技术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增加投入,大力推动技术进步。2004年公司出资134万元继续对技术中心进行改造,以提高自身技术装备水平、科技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促使新技术尽快转化为新产品。公司坚持注重对新产品研发,注重对国际先进技术资源的利用,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对外技术研究与合作,保证公司技术水平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积极顺应全球化竞争趋势的要求。
2004年3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了第十批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伊利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榜上有名。此次入选是对伊利集团公司技术水平的认可,对于公司进一步提升科研技术水平、拓展企业技术研发的广度和深度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乳品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始终将食品安全问题视为企业的生命线。2004年,公司继续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将食品安全问题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不断强化安全措施、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的良好运行,加强了对产品安全的保证,为公司向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提供了可靠保障,继续保持和提升了我们“奉献天然品质 共享健康生活” 的经营理念。2004年初,“伊利牌”全脂乳粉、调剂乳粉和脱脂乳粉获得了国家产品免检
资格。在同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冷冻饮品及含乳饮料质量抽查结果中,公司生产的冷饮产品和优酸乳因过硬的产品质量分别进入“红榜”。2004年9月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公司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年度十强企业”称号。
(三)强化品牌经营
为了发挥品牌优势,在竞争中取得更加有利的地位,2004年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强化品牌建设和管理,以经营理念提升品牌形象,倡导天然品质与健康理念,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引导和培养消费者树立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展示了伊利公司“以消费者健康为己任”的企业文化和品牌亲和力。
2004年,公司通过一系列工作,加强与各新闻媒体联系,取得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加大企业宣传力度,为公司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了企业在社会各界的受关注程度,提高了对各种不利于企业发展事件的解决能力。企业的成绩和发展是靠社会各界的支持取得的,做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义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其中,才能得到更大的支持,获得更大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历来重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2004年,公司投入200多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工作,得到了社会认可,在自治区“五个100社会公益活动”中我公司荣获了“爱心企业”奖,通过这些工作,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使品牌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了增强。
2004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评估的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伊利”以137.87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38位,是中国食品行业唯一进入前50名的企业。2004年“中国经营报竞争力论坛”发表“中国市场优势企业品牌人气指数调查报告”,伊利品牌以第七的名次跻身品牌人气十强。
(四)提升营销理念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2004年公司积极倡导全新的营销
理念,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理顺营销渠道,优化网络建设,并在广告、终端促销等方面积极配合,为产品销售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更大增长空间。
建立伙伴经销商制度,通过开放、诚信、双赢的合作,大力提高市场开拓力和控制力。2004年经销商大会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让经销商们真实感受和充分了解了伊利,增强了对伊利公司的信心,为公司发展争取了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支持。
在不断晚上这种营销体系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在集团层面进行营销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每一份资源,降低营销成本,提高利润水平。
(五)调整生产布局,积极拓展规模
2004年,公司在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基础上,利用部分自有资金,紧紧围绕公司主业,进行了一系列项目投资和运作。
公司出资7771万元,进行液态奶技术改造项目,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建成投
产,部分项目尚在建设中。公司金川新工业园项目在2004年已投入1167万元,项目预计于2005年7月份投产,同时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东北部等各个奶源带,通过新建、扩建、并购等方式,完成了液态奶生产基地布局的调整,有效地提高了液态奶产品的生产能力。公司出资1591万元进行冷饮技改项目,在广东、天津等地投资改造和新建了一些冷饮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扩大产能,改进产品的花色品种,达到丰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效果,保持在国内冷饮行业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提高公司冷饮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公司还投入448万元对部分奶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投入388万元进行酸奶及保鲜奶项目建设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投入913万元对信息网络进行建设与完善,投入205万元资金进行物流项目建设。
这些项目的建设,合理地调整了公司生产布局,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为公司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强化内部管理,丰富职工生活
为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04年公司强化内部管理,梳理各项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各个层级的执行力,保障企业规范运作。强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为职工搭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公司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各项职工权益保障制度,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在社会保险参保方面已经做到了应保尽保,并为职工按月足额缴纳了各项社会统筹保险费用。2004年间,仅在呼市地区累计缴纳社会保险费2102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费1439万元,医疗保险费411万元,失业保险费118万元,工伤、生育保险费134万元,是市属企业中缴费额最高、缴费最及时的企业之一。同时在全国其他地区也严格按照国家和当地相关政策开展此项工作。2004年4月,在国家劳动保障部与全国工商联联合开展的“全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表彰活动”中,伊利公司被评为“全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在内蒙古地区仅此一家。
随着企业发展、管理提升、技术革新以及整体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我们的理念、思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要求。所以这几年里,公司一直在加强职工培训工作,2004年公司继续完善了职工培训制度,根据企业发展和职工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外部的、内部的,公开的、一定范围的,管理的、专业的等各种培训,以及其他各种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全体职工素质,提高了职工对新环境、新要求的适应能力,为完成更大目标、迎接更大挑战做好充分准备。2004年,全集团投入培训资金400多万元,其实这个数字也不能完全反映对培训工作的投入,我们有些内部培训,是只有时间成本,没有或只有少量的资金成本的,2004年公司职工培训时数人均达到50 小时。可以说,这支优秀的职工队伍是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
2004年,公司在职工福利和激励方面也进行了较大投入。根据公司福利制度、公司实际经营情况以及职工需求,通过组织活动、发放物品等方式,开展职工各项福利工作,让职工切实体会到企业对职工的关爱,也让职工更加关爱企业,促使企业更好发展,对企业有特殊贡献、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的职工,我们根据制度,进行了相关奖励和激励。
2004年,公司工会组织和各单位(部门)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精神生活。公司也加大了对职工休闲娱乐设施的投入,职工活动中心也已经建成,为广大职工朋友提供了休息和放松的场所。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和场所及设施的投入使用,使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中得以放松,能够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了职工工作效率。
三、公司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2004年,我们在经营业绩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也意识到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1、乳制品关税继续下调,乳制品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将刺激国外乳制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乳品行业国际化市场竞争。
2、国内乳品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行业的资本性投入继续增加,市场竞争持续加剧,乳制品主流消费产品利润率降低,行业平均利润率逐渐趋薄。
3、国内乳品行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规
模化竞争与其他形式竞争并存,使竞争呈现出多方位趋势,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整合,乳品行业内部并购加剧,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
4、国内乳制品种类和产品品种相对单一,市场细分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5、国内乳品企业的快速成长与竞争不断加剧,致使奶源竞争更加激烈,优质充足的奶源成为发展的瓶颈。
6、随着企业发展和市场变化,公司原来的部分管理模式和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基础管理相对薄弱。各种资源不能充分共享,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给公司发展带来诸多不适应,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经营风险加大。诸多的不确定性要求公司积极应对、快速反应,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增强应对能力,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
第二部分 二○○五年工作展望
第二篇: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析报告
公司分析报告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背景及简介:
1、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极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乳品企业,是唯一一家符合奥运标准、为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中国企业。
2、伊利集团成立于1993年,现由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组成,所属企业130多个,旗下拥有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酸奶、奶酪等1000多个产品品种。
3、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呼政通
【1992】356号通知和呼和浩特市体改委“呼体改宏字【1993】4号”文批准,由呼和浩特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以其所属的原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作为主发起人,吸收其他法人和内部职工入股,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公司。
4、经中国证监会复审批准于1996年1月向社会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715万股,股票于1996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600887”。
5、2007年起,伊利已经率先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超过伊利业务总额的40%,趋近发达国家乳业巨头的业务结构。
二、公司及其所属乳品行业情况:
08年的时候,世界乳品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成本推动和供给不足,07年世界市场乳品价格创历史新高,受其影响,2008年,世界很多国家调整国内乳业政策,扶持本国乳业生产,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刺激了市场的乳品供给,结果本内国际市场乳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爆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渗透,不少国家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经济衰退,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纷纷调低,受经济发展迟缓甚至衰退的影响,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居民消费受到冲击,乳品需求下降。
2008年,中国乳制品行业还大范围的被检测出了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将中国乳业冲击得摇摇欲坠,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9月份和10月份中国液体乳和固体乳制品生产同比分别下降18.7%、32.5%和15.59%和32.39%。三聚氰胺事件严重打击了中国消费者乳品消费信心,消费量明显下滑。受居民乳品消费急剧下降以及产品下架等因素的影响,伊
利、蒙牛被列入三聚氰胺“黑名单”的第一周,生产下降近90%,很多生产线被迫停产,产品大量积压。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三鹿集团,事件发生后顷刻坍塌,公司被关闭,资产被拍卖。中国乳品出口受到毁灭性打击,10月份,中国乳品出口几乎停顿。三聚氰胺事件给中国乳业各产业链(如原料奶生产、乳品加工、乳品销售与消费、乳品出口等等)造成巨大损失,有形损失数以百亿计,无形损失更是无法用数字统计,中国乳品的商誉受到非议,乳品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据官方报道,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伊利牌儿童配方乳粉,抽样数35,不合格数1,三聚氰胺最高含量每公斤12毫克。在这次抽样检测中,伊利集团虽也牵涉其中,但好在含量微小,且为奥运会提供的乳制品均合格。但是三聚氰胺的存在还是对伊利造成了损失,也对乳制品行业产生了相当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投资时,应多加考虑。
三、公司所属行业特征及公司获利能力分析:
一个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获利能力同资本成本的比较。获利能力越高,资本成本越低,公司的净值就增长的越快,因而这个公司的价值就越大,投资者愿意为之付出的就越高。
当一个公司的资本成本由资本市场决定时,公司的获利能力就决定于它的两个战略选择:
(1)公司选择开展主业的行业,即行业选择;
(2)公司在既定行业中所采取的保持竞争优势地位的竞争战略,即竞争定
位。
中国乳品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能力抢占市场,一些非乳品行业也开始转向乳业,中国乳业已形成了竞争态势。
决定一个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
实力雄厚的蒙牛集团、黑龙江完达山集团、上海光明集团、北京三元集团、之前已倒闭的石家庄三鹿集团等乳品企业都快速发展。它们在技术改造的基础上,趁机扩大生产能力,抢占乳业市场。光明在山东组建了鲜奶生产基地,兼并了武汉海口乳品厂等多家企业;三元一方面在呼伦贝尔建起了奶源基地,另一方面南下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寻找合作者。
行业间的竞争对伊利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作为行业的领头者,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先后整合了上海、天津以及东北的乳品企业,使全集团公司冰淇淋和液态奶销量持续上升。可见其长期投资价值还是很大的。
(2)新入企业的威胁
面对日益看好的乳业市场,中国一些资金雄厚的食品、房地产、饲料等企业,也纷纷将资金投向乳业。浙江娃哈哈集团、宁夏新华百货公司和四川
希望集团等,先后转行进入了乳品行业。国外金融业与实业也开始携手打入中国乳品市场。据悉,瑞士银行澳大利亚分行已派员协同澳洲驻杭州领事馆官员,与浙江的一家乳品企业商谈合作,拟在当地出资建大型乳品厂,条件是全部用进口澳洲奶粉作原料。
可见乳品行业竞争之激烈。
不过伊利集团属于行业中的先入企业,集团依靠技术领先建立了一种行业标准,也通过了一些政府的特许经营权,如奥运会和世博会这双重指标,这些无疑都会对伊利集团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会对我们考虑长线投资产生很大影响。
(3)企业的谈判地位
企业总是要从供应商手中买进原材料,并将自己加工后的产品销售给顾客。作为生产和流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某一行业的企业与供应商和目标客户之间的谈判地位直接影响其进货成本和销售价格,进而影响它的利润水平。影响谈判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价格的敏感性。
中国的乳制品行业生产的产品间彼此差异性很小,而且目标客户的转换成本也很低,因此作为买方的顾客就对价格非常敏感。通过降价的方法来促销就成为最有利的竞争武器。而这一点,伊利集团就做的非常好。据我调查,各大超市中销售的伊利牛奶价格比同类龙头企业的产品,如蒙牛、光明,价格偏低一点。而且常见其促销,吸引了很多目标顾客,也把很多经常购买其他品牌的客户拉拢了过来。在这点上,我觉得伊利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2)相对谈判实力
在有些行业中,虽然目标顾客对价格也具有敏感性,但由于卖方的实力相对强大,同时转换成本又过高,目标顾客只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伊利集团是唯一一家符合奥运标准、为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中国企业。它的后盾是很有实力的,因此谈判也是具有说服性的。就这点上,伊利集团的谈判地位是很高的。
四、公司财务情况分析:
公司财务分析是公司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其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活动的一 个缩影,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重要依据。由于到目前伊利集团09年年报尚未公布,08年又遭逢三聚氰胺和次贷危机带来的乳品行业的大变革,对其公司07、08年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对投资决策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只对其08年财务报表和09年前三季度的做一分析。
伊利股份2008年年报显示,2008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6.59 亿元,同比增长 11.87%;营业利润同比亏损。不过,伊利集团同日公布的1季报却显得较为亮丽。季报显示:公司从“三聚氰胺”事件中快速恢复,2009 年第 1 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1.22 亿元,同比增长 7.9%;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和鲜奶价格坚挺也推动毛利率大升,公司毛利率进一步提高,达到 35%,同比大幅增长了 8.1 个百分点;营业利润 1.35 亿元,同比增长 112.5%;实现净利润1.23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3 亿元,同比增长 103.59%,实现每股收益 0.14元。这表明伊利业务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在经过短暂的波动后,作为乳业龙头,正带领行业开始快速复苏。乳品行业的复苏是一个好兆头,适合投资者现在投资。
2009年第一季度,伊利率先实现了奶业**后的强势复苏,业绩稳居行业第一。销售收入50.99亿元,净利润1.13亿元创造了历史上的单季新高,净利润同比增长103.59%。其中伊利婴幼儿奶粉成绩最为突出,销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稳居中国奶粉销量首位。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当季伊利5大产品线的市场份额全部激增,伊利营养舒化奶、金典有机奶、优品嘉人、巧乐兹等高端产品线销量增速快于行业10.4个百分点。
公司近年主要盈利状况(单位:百万元)
2009年1季度2008年2007年
营业收入(百万元)5,122.2921,658.5919,359.69
净利润(百万元)113.34-1,687.45-20.60
每股收益(元)0.14-2.3-0.0
4同年10月30日,伊利股份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22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净利润5.51亿元,同比增长636.66%,为国家上缴税金11亿元。庞大的市场数据表明,成功通过奥运、世博双重检验的伊利已以绝对优势稳居大众乳品选购的消费榜首。据此估算,伊利将毫无悬念提前实现其全年216亿元的销售目标,并于四季度继续蝉联行业第一。
2009年1季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增长幅度为 103.59%,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司深化精确管理、加强品牌及渠道的建设、积极恢复消费者信心,使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提高;二是公司拥有完整丰富的产品线,在行业中最先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这使得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复苏周期缩短、复苏情况良好。三是原材料价格降低,产品毛利率提高。09 年公司高毛利率产品销售增加成亮点。伊利婴幼儿奶粉 09 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在 100%以上。高毛利率的高端液态奶和奶粉业务的增长不仅带来收入增长,也将促进业绩迅速回升。
四、结论:
伊利集团从1993年成立至今,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在经历乳品行业困境后,作为乳业龙头毅然领军行业快速复苏。对于投资者来说,伊利作为
奥运蓝筹股,已连续多年营业收入位居行业首位,在激烈的乳品行业竞争中位居前列。在获利能力上,也可显现出其具有可投资性。
我认为目前的投资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ST伊利200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与同期相比超过100%,在受“三
聚氰胺”事件、次贷危机影响和年报亏损的情况下,盈利回升,极具投资价值;
2、近年来,中国乳品业务持续增长,人们的购买需求有增无减,对于伊利 集团,其毛利率高的奶粉业务增长较快,成为集团业务中的亮点;
3、伊利集团业务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和费用控制等方面都将进一步提升公
司的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4、伊利集团将打造和谐产业链,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其内在价值的提升将
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收益与机会;
5、伊利集团是唯一一家符合奥运标准、为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中国企业。
09年5月,伊利同时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因此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服务于奥运会和世博会两大顶级盛会的中国乳品公司。相信这一荣誉会对伊利的销售带来很大的推动力。
第三篇: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服务设施布置分析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服务设施布置分析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老大企业之一,是国家52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国家八部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他是行业的顶级品牌,也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之一。我们不得不称赞伊利的服务质量与品质,它能够打着“好奶粉,看得见”的口号,出现在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热门的综艺中,大多得力于他拥有别人无法媲及的三代黄金奶源基地。在掌控着优质奶源地前提下,更将对奶源地管理前到的牧草养殖环节。在伊利的自建牧场里种植了大量的紫花苜蓿,碱草,燕麦草等多种丰富的牧草。伊利力图用这样的方式,从最前端开始降低在奶源领域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保证奶源的质量。目前伊利拥有的自建草原面积达到5000多亩,而全部的面积达到33580多亩,涵盖了东北,安徽,内蒙古等乳业发达的地区。丰富的牧草资源为伊利牧场的奶牛养殖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牛奶的产量和质量提升了动力。
伊利牧场的选址是为其生产和运作系统选择空间,地理位置。这也是一个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他重要程度不亚于人类祖先选择居住环境及洞穴,它具有生产和发展的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服务设施布置已经跨越区域化,国界向全球化,一体化转变。在满足自身产品身生产的要求后,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的经济,战略,人文等重要性。
一个好的设施选址,可以是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恰当的选址,可能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甚至会引领企业走向破灭的深渊。从战略属性的角度看,当企业选择某一地址时,就放弃了其他可能的地址所带来的资源与机遇。伊利牧场较其他相关品牌而言,其设施选址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国家,在各种国外品牌打着“荷兰牧场”“进口奶源”的旗号向中国市场发起猛烈进攻时,伊利却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建设专属于自己的牧场,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大黄金奶源基地,宁波、苏州这类二线城市也不乏它的身影,伊利放弃了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洋奶粉”的标签,而将牧场设置在消费者的眼皮子底下,专注于中国市场,甚至是争取政府扶持。而从经济属性的角度看,在中国的整体市场环境下,伊利的这一决定使其节省了很大一部分固定成本,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不为他人所重视的一部分。至于人文属性,就拿伊利的三大黄金奶源基地来看,它们主要坐落于内蒙古一带。在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有中国最丰茂的天然牧场,还生活着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民众们,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生活习俗,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伊利,更不用说伊利将厂址设置在这些地方时,上级机关与当地政府给他们提供的各种便利与支持了。选址很重要,但是选址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做好选址工作,可以给公司发展带来极大地助力。
选址决策是一项重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既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更要追求全面的经济效益。从层次方面看,选址决策首先需考虑国度,其次选择某一个地区,最后在同一地区选择若干合适的地点,通过比较做出决定。选择国度时,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生产运作成本是国家选择中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二线城市拥有普遍的劳动力且成本不是很高,尽管劳动力成本近几年呈增长趋势,但在国际上仍保持很强的竞争力。选择地区时,主要考虑企业战略布局、地区成本差异、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用户或原材料供应企业的接近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等。伊利牧场可以选择在城市设厂,因为城市人口稠密,人才集中,便于选择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菁英人才;其次城市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各种企业集聚,协作方便,有利于伊利牧场学习发展。选择完地区之后就要选择具体的地点,除了重点考虑的成本因素外,还有厂地设置等等方面的问题。伊利公司不能只考虑厂房和仓库的建设费用,还要考虑周围环境、道路及废料堆放处理的厂地等费用。尤其在城郊建厂时,公共设施缺乏,一切都需自理,所需费用都比较高;其次如果决定在城郊设厂,还要考虑职工的住房和交通等问题。选址决策固然重要,但选址之后牧场的服务设施管理等也极其重要。
伊利大力建设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牧场。截至2015年底,伊利共投入约127亿元用于奶源升级与建设。2015年,伊利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达到100%,居行业首位。同时,伊利在欧洲、大洋洲、美洲等积极整合全球优质奶源资源,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制品的需求。
伊利在行业内率先将现代牧场养殖、管理的所有流程和环节规范标准清晰地梳理和描述出来。如此,有利于科学地指导牧场的专业养殖和日常管理,从而提升牧场管理水平,提高牧场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从源头控制原奶质量。
伊利将智能制造视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高度的企业战略工程,以全球视角,进行战略布局和重点推进。凭借着智能制造处于的领导地位,伊利将使生产更高效,质量更有保障,产品更具竞争力,助推中国乳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伊利智能工厂的内容包括:奶牛饲养设备设施集成化、规模化,预处理工艺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程序化控制,关键的单机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运行。在过程管理方面,主要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从研发、成本管控、品质保障到产品流通的全过程信息化数据收集与分析,为过程管理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伊利始终创新奶源建设的发展思路和解决方案。标准化集约化牧场是全球奶源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也是全面保障乳品品质的一道重要防线。伊利积极将行业发展趋势和奶农实际需求进行密切结合,对中国奶农培训模式进行了创新,专业对奶农进行培训,提高了牧场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伊利对于选址之后牧场的建设以及管理,是伊利如今能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伊利的牧场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大黄金奶源带:内蒙古、黑龙江及新疆等地。未来,伊利在此基础上还将增加建设大量不同规模的牧场,天然优良的牧场将为伊利源源不断的输送出高品质的优良源奶。伊利牧场园区采取的是招商引资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招纳经济状况良好、掌握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技术、有一定基础的奶牛养殖大户进驻园区,并提供优惠政策。牧场园区将实行封闭式管理,计划每户成年母牛头数起步为50头,最后发展到100头,分两年实施。伊利集团创出了“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基地建设模式,与养牛户签订鲜奶收购合同,在组织发展养牛户和养殖小区的同时,配套投资建奶站——把各家各户的奶牛集中到奶站统一挤奶,真正实现了“在牛乳下的交易”。这样收购奶,经化验各项指标竟达到了国际标准,部分标准还超过了国际标准,通过优质优价,养牛户的好奶也卖上了好价钱.
第四篇:采油厂第九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采油厂第九届职工代表 大会第三次会议材料之一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开创××采油厂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年1月12日在××采油厂
第九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审议稿)
各位代表:
我代表××采油厂向大会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开创××采油厂各项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第一个问题 2011年采油厂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我们全厂职工面对复杂严峻形势,统一思想、奋力开拓、战胜困难、推进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集团公司、管理局及有限公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采油厂总体工作部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强化管理,科学决策,突出勘探开发,强化经营管理,在油田开发、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内部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 1
成绩,圆满地完成了有限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在建厂40周年来临之际实现了采油厂的新发展。
原油产量:计划×××万吨,实际完成×××万吨,完成了年计划的100.01;
交油量:计划××万吨,实际完成×××万吨,超2248吨;
工业产气量:计划13400万立方米,实际完成13420万立方米,完成年计划的100.15%;
交气量:计划9800万立方米,实际完成9909.478万立方米,超109.478万立方米;
油田注水量:计划4900万立方米,实际完成4899.4197万立方米;
老区新增滚动探明储量:计划100万吨,实际完成192万吨;
新区新增可采储量:计划175万吨,实际完成194万吨;
自然递减率:计划11.5 %,实际为10.24%;
含水上升率:计划0.25%,实际为0.11%;
外输原油含水率:计划0.9%,实际为0.57%;成本完成有限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回顾2011年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大力强化勘探和新区产能建设工作,保持了新增储量和新建产能的稳定增长
2011年,是具体实施采油厂十五后三年“油气当量保持在300万吨”发展目标的第一年。勘探系统面对勘探难度进一步加大、投
资进一步紧张的严峻形势,按照“储量、产量、效益三统一”的原则,确立了“立足科技,开拓思路,突破深层,滚动扩边”勘探思路,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引进发展勘探新理论新技术,深化复杂油藏地质研究,勇于向隐蔽油藏进军,拓展了勘探领域,勘探及新区产能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胜坨地区共部署各类探井7口,完钻7口,完成探井试油5口9层,获工业油流井3口4层,其中坨823井完成试油1层,获得低产工业油流,坨168、坨710试油获高产工业油流。完成区带探明储量500万吨,滚动探明储量192万吨。油田勘探取得了“三个扩大、一个进展”的好效果。“三个扩大”,即扩大了坨165地区砂砾岩体勘探范围,预计该区可控制含油面积2.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300万吨;扩大了宁海北部超覆稠油油藏范围,部署完钻了探井坨822、坨823和开发准备井坨82-
2、坨82x3。控制含油面积2.5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000万吨;扩大了坨71地区深层砂砾岩体的含油范围。“一个进展”,即沙三段岩性油藏勘探取得新进展,分别在坨143东南、坨149井区部署了3口滚动井,钻遇沙三段新油层,投产获高产工业油流。
新区产能建设,2011年采油厂产能建设区块2个,即坨143断块南扩、坨135断块。共计设计新井13口,目前已完钻并投产12口,其中坨143断块北扩钻新井6口,建产能2.0万吨;坨135断块钻新井6口,建产能1.8万吨。
通过以上工作,2011年采油厂上报探明地质储量692万吨,完成产能建设3.8万吨,新井当年产油2.4万吨。
二、大力强化老区开发管理工作,稳产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 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把老区作为油田开发的主战场,不断细化二次找油工作。以提高采收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区块整体治理为主线,强化老区开发管理工作,较好地处理了短期上产与油田稳产的关系,逐步实现了油田开发由生产措施型向方案治理型的转变。2011年,在二区1-
2、7-
8、8等 5个单元实施综合调整,钻新井58口,老井工作量实施192井次,调整前后对比,注采对应率由71.7%提高到83.7%,增加水驱控制储量700万吨,日产油水平由1480.1吨上升到1519.4吨,通过以上工作,调整单元稳产基础得到了加强,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综合含水由96.1%下降到95.9%,自然递减率控制在6%以下。对二区沙
一、坨
21、宁海油田三个单元进行了技术改造,共完成方案工作量22井次,同治理前相比,日产油能力由364吨增加至393吨,综合含水由95.7%下降至94.9%,单元注采对应率平均由76%提高至81%,恢复水驱控制储量52.4万吨。在加强方案治理的同时,采油厂不断调整优化措施结构,加大措施上产力度。共安排各类老井措施435井次,措施有效率72.9,年增油21.8万吨,与2002年对比,措施增油增加1.4万吨。加大了措施结构调整力度,增加了侧钻、油井堵水等增强稳产基础的工艺治理措施实施力度,较好地处理了上产与稳产的关系。实施不动管柱油井堵水7口井,日产油量由11.1吨上升到23.9吨,平均单井日增油1.8吨,含水由97.2%下降91.8%。运用侧钻井技术挖掘套损井潜力,共部署侧钻井9口,目前已投产4口,日产液119 吨,413-
5日产油18.6吨,含水84.4%,动液面1121米。
强化了注聚单元注采管理,油田稳产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先导区通过加强转后续水驱的水井调整工作,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先导区共实施了提液、补孔扩射、改层、防砂等措施共24口,日产液能力由914吨上升到3319吨,日产油能力由55.3吨上升到182吨,含水基本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区开井53口,日产油水平278吨,综合含水94.4%,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注聚扩大区,加大三采试验力度,积极探索试验规律。扩大区已累计注入溶液301.1万立方米,干粉6895吨。全区见效油井44口,见效率48%,日油水平600吨,含水89.4%,累计增油10.8万吨,提高采收率0.52%。
三、大力强化科技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增储上产的技术难题
我们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把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开发生产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以油藏研究和采油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着力点,突出“理论创新、前期研究、导向试验和规模效益”,大力实施高效堵水、有效注水、工艺优化、节能降耗、动态监测寻找剩余油等5大精品工程,实现了依靠科技增储上产、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促进了七项技术水平的提高,确保了油田开发的良性循环。
一是精细油藏研究和成果应用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初步形成了特高含水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系列配套技
术。二是老油田油井挖潜配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侧钻、油井堵水等挖潜工艺力度加大,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三是堵水调剖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充分发挥堵水调剖的主导工艺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共实施堵水调剖工作量147口,工艺成功率90.9%,对应油井阶段累计增油26512吨。四是套损井治理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套损井的治理提供了更多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五是油井防砂治砂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了树脂加砂工艺研究,解决了地层亏空漏失严重、泥质含量高和见聚井的出砂治理难题,大大丰富了胜坨油田出砂油井的经济治理手段。六是有杆泵举升工艺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厂有杆泵平均免修期明显延长,泵效提高到目前的63.9%,保证了有杆泵举升系统的可靠性。七是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全厂开发管理由传统效率低下的手工管理转向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为“信息化采油厂”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积极引导,一批研究成果和新技术在生产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2011年,我厂共取得局级科技进步奖9项。《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有杆泵可靠性配套技术研究》项目申报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PCP可流可调高效自动化注水泵站系统》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油田注水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山东省科技进步项目鉴定。
四、大力强化全方位的管理工作,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1年,采油厂的经营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经营运行机制,强化投资项目管理,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经营行为,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向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经营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年初,为加强开发和经营的结合,优化和落实开发决策,我们推行了“综合发展计划”,从指标分解安排入手,综合平衡各种资源,以采油厂文件的形式全面指导采油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统筹安排全厂工作、优化资金投入、规范经营行为,强化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分别对作业、堵水、汽车、特车、准备等价格和劳务结算程序进行了调整,使采油厂内部市场运作得更加规范、有序。
投资、成本管理进一步科学化、标准化。强化了资金的集中管理和预算控制,推行了月度动态资金预算制度,按照生产运行需要和投入需要编制月度资金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监督机制,确保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全面加强日清日结成本管理,随时掌握经营动态,针对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成本诊断分析,制订增效方案,实现了成本的超前控制和及时动态管理。通过实施产液结构调整、用电治理、节能技改、修旧利废等挖潜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成本压力。加强了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了项目运作程序。各项目组注重强化前期工作,加强项目评估,严把投资决策程序,采油厂全年完成投资额5.0292亿元,投资规模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投资结构日趋合理,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
各专业化管理创出新水平。生产运行系统严格按照计划排定的工作量组织生产运行,牢牢把握运行节奏,加大工农关系的协调处理力度,加快突发事件的处理速度,提高了时效时率。共强制性处理工农关系13起,运用流动法庭处理工农关系4起,共处理各类工农关系1470余起。处理管网穿孔87起,处理电网故障539条次。提出并实施“日追日控”管理法,使质量监督效益稳步提高。共抽查油水井和作业现场3146井次,发现各类质量问题127个,实施质量否决46项;查出不合格物资89批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80万元。狠抓了安全隐患的治理工作,强化了关键装臵、要害部位的安全监控,消除了事故隐患,实现了安全生产。认真抓好HSE管理体系的试点,体系的管理效果开始显现,HSE管理体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积极开展以设备管理达标为载体的设备管理活动,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设备管理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好于年初计划目标,设备完好率98.77%,高于计划4.76%;设备综合利用率68.35%。另外,经济法律事务、合同管理、审计监督、信息、档案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胜兴集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攻内扩外”的市场战略,奋力开拓西部市场,完善营销运行机制,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顺应市场转变观念,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ISO9001-1994标准到GB/T19001-2000标准的转版认证工作,全年实现生产经营总值1.8 亿,利税总额2281.5万元,五、大力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11年,全厂思想政治工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采油厂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结合管理局开展的“学、转、谋、见”主题活动,在全厂掀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为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运用中指导实践,在实践探索中升华理论,围绕十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了“油田企业学××,××怎么办?”以及“三个潜力”的大讨论,通过学习与讨论,进一步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了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了全厂整体发展的奋斗目标上来。在抓好理论武装工作的同时,今年面对改革发展进程中涌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全厂各级各单位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不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力度,千方百计在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功夫,全面推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实施了以知情解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为主要内容的“畅心工程”,通过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运行机制、领导首问负责制和困难职工家庭救助机制,形成了层层衔接、环环相扣,全员、全过程覆盖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管理新模式,正是依靠这一强大的后盾和传统优势,在今年抗击“非典”以及处理家属、协解人员、内退人员等一系列突发性和复杂性问题面前,全厂始终保持了协调、有序和稳定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生产经营建设的双××。另外,坚持以开展“纪律、作风、形象”和“两个务必”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增强党组织的
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目标,大力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
广泛开展了“达标、创优、争强、夺牌”和创建中石化“油藏经营管理红旗采油厂、争金银牌基层队、星级站库”活动,不断推动基层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基层文化建设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迈上新水平,基层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采油厂被评为中石化股份公司 “红旗采油厂”,采油12队、22队被评为金牌采油队,作业20队被评为金牌作业队,坨三站、胜九注、二号配注站被评为五星级站库,有6个基层队、站被评为银牌基层队和四星级站库。我厂已有管理局、有限公司名牌基层队6个,行业一强队10个,优秀基层队29个。同时,把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逐步加大基层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成本、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近800万元改善基层条件,基层的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提高。
各位代表,2011年采油厂取得的这些成绩,的确令人鼓舞,也确实来之不易。这是采油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加强管理与科技创新的结果;是超前运行,精心组织,精细谋划的结果;是广大干部职工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厂党委、采油厂向奋战在各条战线并做出积极贡献的干部、职工、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及不
足。主要是,面对石油石化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采油厂在工作思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完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采油厂实现资源接替良性循环、夯实老油田稳产基础的任务尚十分艰巨和繁重;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将日益增多,如何协调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方面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等等。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采油厂决心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 2011年采油厂面临的形势和工作部署
2011年,是我们采油厂建厂40周年,也是继续强化勘探开发,提升管理水平,推进采油厂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一年。分析今年我厂面临的形势,我们感到形势逼人、压力很大。虽然今年有限公司给我厂下达的原油产量任务为290万吨,比去年减少了2万吨,但是要保持油气当量300万吨,工作难度比去年要大,这一点全厂干部职工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勘探上,勘探区域小,勘探对象日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转化成现实储量和生产能力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探索,这其中还需要有限公司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证,同时勘探投入与回报风险也是很大的;在油田开发上,经过几年的调整,虽然开发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仍然
没有得到解决,难动用储量多,措施难度大,油水井套损严重,特别是递减迅速的矛盾依然突出;在科技工作中,我们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中石化继续实行降低成本的总体思路,全年下达给有限公司的成本指标比去年年下降1.8亿元,其中,电费下降5%,措施作业费下降4%,管理费用下降10%。在这个大背景下,2011年我厂成本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另外,我们今年将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队伍结构调整的考验以及外部生产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等因素的影响,队伍稳定和油区治安稳定的任务将非常艰巨。
面对这一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压力感和危机感,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既要看到压力和挑战,又要看到完成任务的有利条件,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夺取全年工作的新××。最近几天,我们在认真学习管理局党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今年各系统和各专项工作部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针对今年的任务,结合采油厂的实际,研究确立了全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庆祝建厂四十周年为契机,坚持发展为本、效益至上,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提升采油厂的整体发展水平,努力开创采油厂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2011年,采油厂的具体工作部署是:实施两大战略,打好四个硬仗,抓好六项工作,开展三个活动,实现三个目标。
一、实施两大战略
(一)资源战略。资源是采油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厂辖区面积小,勘探程度高,老区历经了四十年的开发,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剩余油分布零散、资源匮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大新技术的应用,采用内引外联的方式搞好综合研究,力争勘探、老区都有新的突破。
在勘探上,要加大勘探的综合研究及新技术的应用力度,运用新的油藏勘探理论,精细地质综合研究,以胜坨地区南部沙三段岩性油藏为勘探重点,利用约束反演、相干处理等新技术,搞好沙三段浊积岩体沉积成藏规律研究,建立饱和勘探区,寻找新的储量接替阵地。预测有利勘探目标12个,有利面积15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1500万吨左右。在老区,要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对已进行精细油藏描述的单元,借助动态监测等新的技术资料进行跟踪描述工作,用发展变化的思维去认识油藏,建立油藏动态立体概念模型,对油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对投产时间短的沙
三、沙四油藏,要通过精细的储层对比,搞清注采对应关系,合理进行调整挖潜,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
(二)成本控制战略。狠抓预算管理,全面推行成本动因零基预算,调整预算结构,使成本预算更加合理,更加符合采油厂的生产实际需求。各单位要加强预算的执行落实工作,根据生产实际将预算细化到单元、单井、单设备,真正把预算指标落到实处。要继续推广一套全新的成本管理系统,进一步强化成本的过程控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成本管理平台,促使成本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加
细化。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把提高综合效益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不仅要注重挖潜增效,更要突出增产增效、技术增效和管理增效。强化重点成本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对大宗的成本支出强化审核,采取招标议标、集中采购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严格控制对外劳务支出,深挖内部潜力,能不出厂的劳务坚决不出厂。对电费、材料费、作业费等重点成本,不断探索新的成本管理方法,确保重点成本不超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进一步细化成本管理,把非生产性支出压缩到最低限度,实现有限公司下达的在去年基础上压缩10%的目标。
二、打好四个硬仗
(一)打好新区滚动勘探开发产能建设硬仗。滚动勘探在采油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重点搞好坨71地区沉积规律及油藏分布规律研究,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砂体进行描述追踪,计划在有利区部署了2口探井,对沟内多期扇体进行钻探,整体评价和解剖坨71地区浊积砂岩油藏的分布及特征。加强坨深1东斜坡沉积体系研究,重点对有利目标进行钻探。全年安排钻探井及滚动井12口,新增探明储量500万吨。
根据2011年滚动勘探情况,在坨165、坨82、坨143-
24、坨149断块进行产能建设工作,设计钻新井54口,预计建产能17万吨,新井产油5万吨。要加大工艺技术的攻关力度,重点搞好稠油热采及跟井研究,力争取得新区产能建设的××。
(二)打好坨七断块注采井网优化重组综合治理硬仗。如何探索出一套适合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需求的井网调整模式,提高油藏采收率,是胜坨油田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今年,要在坨七断块实施井网优化重组方案,按储层类型细分井网,逐层完善,简化管柱,构建一套适合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的崭新的井网重组模式。通过调整,将各韵律层平面上的潜力部位根据储层物性和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纵向组合,充分减小层间干扰,发挥油藏潜力,确保坨七断块在开发后期取得好的开发效果。重组方案在工艺及地面实施上存在较大难度,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为老油田调整开辟新途径。
(三)打好三次采油扩大应用规模增产增储硬仗。针对一区沙二1-3注聚扩大区进入试验全面见效阶段,要重点搞好分注分采等延长注聚见效有效期的工作,强化日常注采管理,做好MO-4000、恒聚清水、恒聚污水等三个站区的效果评价,特别是要做好恒聚污水站区的效果评价,为二区沙二1-2单元等二类油藏采用污水注聚奠定基础。搞好一区沙二1-3注聚先导区转后续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地下聚合物段塞,探索一套适合胜坨二类油藏注聚转后续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同时,做好三区坨11南8高温高盐油藏注聚先导试验区、二区沙二1-2单元等两个单元注聚前期注采井网调整工作。到年末,使胜坨注聚覆盖地质储量达到4247万吨,注聚井数达到122口,对应油井数达到216口。
1-3 15
(四)打好老油田分层有效注水硬仗。注水系统要紧紧围绕油藏开发需求,针对目前影响有效注水的突出问题,瞄准制约分层有效注水的关键技术,大力实施有效注水工程,实现注水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要建立科学的中长期水井投入机制和水井生产状况定期分析诊断机制,及时掌握近年来水井投入、井下技术状况变化情况,对各项投入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界限和技术政策,特别对投入比例大、对油田开发影响较大的投入,要定期进行分析,并根据井况和开发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完善和调整,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通过大力实施井下工艺配套技术提升工程、地面系统改造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提升工程,使注水层段合格率达到65%以上,一类问题水井治理率达到100%,全厂欠注层总数控制在260个以内。
三、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抓好老区整体调整治理工作。重点抓好一区4-
6、二区东三、三区坨21断块8砂层组等三个单元的综合调整。目前方案已通过有限公司的审批,共设计新井41口。为了保证调整方案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方案设计目标,一要优化单井方案设计,采取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原则,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取得的新认识不断调整、优化方案部署。二要严格按照方案设计开展工作量的实施与运作,强化工作量运行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三要加快新井的运行节奏,优质高效地做好钻井、完井、投产过程中一系列的衔接工作。四要强化新投井的管理与维护,确保一性资料的准
确性,为后续调整工作量的实施及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打好基础。通过综合调整,使单元地下稳产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单元有效注采对应率由调整前的50.22%上升到71.57%,水驱控制程度由47.3%上升到68.4%;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由2011年的14.66%下降到10.2%左右,新增产能10万吨。
(二)抓好油田开发技术配套工作。开发系统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以油田开发工作的难点与热点为攻关研究的重点,进一步深化技术配套工作,努力提升老油田开发技术水平。一要抓好单项工艺的改进与完善在单项工艺的改进与完善。开展工艺技术的适应性评价,在技术和经济上进一步明确单项工艺的适应范围,规范新工艺的应用;针对单项工艺在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工艺改进和攻关,进一步提高单项工艺的可靠性和成熟度。二要抓好技术的整体集成与配套。立足油藏,系统解剖,整体规划,重点抓好稠油出砂油藏的开发工艺、注聚区采油工艺、偏磨井治理配套工艺、油井选择性堵水挖潜配套工艺等四项技术的整体集成和配套。
(三)抓好安全环保工作。安全工作,是全厂的第一要务,决不可以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要深刻吸取渤海钻井总公司“10.27”滩海探井通井路交通事故的沉痛教训,深入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狠反“三违”,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要认真查处,决不姑息迁就。认真推行安全、环境和健康(HSE)管理体系,不断进行风险识别与工作危害分析,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工作程序和个人HSE行为,在运行
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做好体系的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管理体系,按照“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原则,优选科学、实用、稳定、可靠的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污染防治步伐,树立一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单位和示范审核工程,使全厂基层清洁生产试点单位达到15个,力争提前一年通过集团公司清洁生产审核。
(四)抓好信息化采油厂建设工作。要牢牢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明确采油厂信息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加大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项目建设中,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的原则,所有信息必须实现网上查询,严禁单一建设形成信息“孤岛”,严禁出现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情况。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将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臵,全面提升采油厂的科研和管理水平。各级领导和各部门,要把对信息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与生产经营管理同等重要的位臵来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采油厂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队伍建设,采取内部培训、外派学习、引进复合型人才等多种方式,抓好信息队伍建设工作,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五)抓好职工队伍培训和重点人才的培养工作。培养人才是基础,是百年大计。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有发展眼光,舍得花
力气、下功夫、出本钱,把人才培养好。要坚持把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切实做到优秀人才加强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骨干人才重点培养,后备人才超前培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要根据“十五”人才培养规划的整体部署,建立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有计划、分层次地抓好技术业务骨干、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把道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创业精神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融为一体,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做好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评选、选拔工作,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逐级选拔递进,形成结构合理的梯次人才队伍。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机制,拓展技能鉴定领域,进一步疏通技能人才沿着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序列成才的通道。在加强培养的同时,给他们压任务,定标准,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要把优秀人才放到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研究课题、重要技术岗位和各级领导岗位,采取挂职、兼职、轮岗、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锻炼人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唤起他们前进的欲望和追求,充分挖掘其潜能,加快其成长步伐,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留人。各级党政组织一定要把人才工作摆到重要位臵,当作事关全局的大事,既重视资金投入,又加大精力投入,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各级组织、人事和劳资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工作,加强运行,坚决把各项人才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六)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和谐稳定的环境,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在保持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大局稳定。一要继续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营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继续深化“学、转、谋、见”主题活动,以此为载体,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抓好学习,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研讨。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基层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学习。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学习,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提升采油厂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各项奋斗目标上来,从而在全厂营造起一种团结向上、安定祥和的良好局面。二要做好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油田改革发展大局的稳定。各单位要组织人员认真分析研究每一个群体的思想状况,要超前思维、制订预案,落实责任,把不稳定因素摆上桌面,列入工作日程,力争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初始状态。党、政、工、团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把开展政策教育、解决现实问题与做好当前稳定工作结合起来,注意从具体实在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到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三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职工队伍。通过对××精神的大力宣传和弘扬,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使之变为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各项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要以迎接建厂40周年为契机,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多种渠
道,大力宣传采油厂勘探开发建设40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大力讴歌××人从××走向××的光辉业绩,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大力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紧紧抓住庆祝建厂四十周年的有利机遇对职工进行文化渗透,进行企业精神、企业历史、企业发展的教育,引导职工回顾采油厂40年的发展史,在全厂掀起一个回顾光辉历程、发扬光荣传统的热潮,激励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发展信心,搞好二次创业。
四、开展三个活动
(一)以全面提高工作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效益年”活动。质量和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提高各方面、各环节、各系统的工作质量,才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高效益。采油厂将成立“质量效益年”活动领导小组,建立质量指标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以“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为质量宗旨,通过大力宣传××文化、学习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培训,促进职工不断提高质量意识;通过组建质量改进团队,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质量改进,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通过实践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构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适合采油矿生产管理特点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工作质量激励机制,全方位地激发职工提高工作质量的积极性,推动工作质量的提高。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三级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线,突出抓好各环节、各部门的接口质量,围绕指标实现的全过程,寻找薄弱环节,确立质量管理
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全面提高工作质量。
(二)以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益为核心的油藏经营管理活动。为了促进油田开发水平的提高,实现油藏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达到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采油厂全面开展以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益为核心的油藏经营管理活动。进一步完善油藏系统各层次技术管理职责,建立完善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地质所要以精细油藏管理为中心,做好油田勘探、前期研究、方案编制、综合规划以及地质基础工作,强化开发单元季、半年、等阶段动态形式分析。加强对矿编注采方案的指导与参与力度,加快方案编制节奏,使注采调整方案成为开发调整工作量的重要载体。采油矿要以生产管理为重点,做好单元日、旬、月度指标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制定产能接替和日常注采调整工作量,把握各单元产量走势,抓住原油生产的主动权。上半年,采油厂将组织地质所、采油矿、采油队三级油藏管理人员进行分析交流,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将开展“最佳管理单元”、“最佳动态分析能手”和“最佳优秀方案”“三佳”评比活动,充分调动油藏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
(三)以强化基层建设管理和提高队伍战斗力为核心的争强夺牌活动。采油厂将本着精简、实用、有效的原则,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建立一套包括工作标准、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为内容的标准化体系。大力选树、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要牢牢抓住提高队伍素质这一根本,持之以恒地搞
好爱岗敬业教育,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班子、学习型团体、学习型小队活动,不断提升团队的学习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创效能力。同时,有重点、分层次地加大基层的硬件建设,投资500万元,对职工公寓、食堂、浴室等基本生活设施进行建设改造,不断改善基层的工作、生活环境。深入开展创建中石化“油藏经营管理红旗采油厂”、“建达标队、争金银牌基层队、星级站库”和有限公司“达标、创优、争强、夺牌”活动,要建立实施从领导到部门,从机关到基层的创建活动目标责任体系,落实领导包片,科室蹲点制度,形成领导与部门共同参与,各有侧重,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合力。同时,建立完善量化考评、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考核激励体系,使先进队始终感到危机和压力,后起之队看到竞争发展的空间,激发和保护基层的争创积极性,推进基层管理和技术创新,创出高水平、新纪录。
五、实现三个目标
(一)完成原油生产任务×××万吨
(二)操作成本控制在计划以内
(三)安全生产无重大责任事故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对已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自豪;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对采油厂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信心百倍。让我们全厂上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按照管理局党委、管理局和有限公司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完成采油厂的各项生
产经营任务,努力开创××采油厂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五篇:《内蒙古科协七届二次全委会议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详解
承接职能 创新驱动 努力开创新常态下科协事业新局面
——在内蒙古科协七届二次全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2015年3月26日)
牛广明
各位委员、同志们:
我受常委会的委托,向自治区科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报告工作,请各位委员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关于2014年主要工作
一年来,内蒙古科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国科协发展战略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自主创新,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特色工作亮点频现,科协组织影响力显著提升
主动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中国科协和自治区重大部署,找准发展定位,创新发展路径,强化发展举措,探索科协事业发展新思路。
一是推动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的落实,为科协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认真组织全区科协系统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内党发22号),各盟市科协、学会纷纷制定了学习细则和实施方案,努力用足、用活、用好文件。《意见》在基层受到普遍欢迎,贯彻落实效果显著。在全国科协会议上,中国科协书记处向中央领导、参会者介绍了内蒙古党委出台《意见》的典型经验,中国科协办公厅向全国转发了《意见》,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二是积极推动“十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作为贯彻中国科协“五位一体”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十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得到全区各盟市科协、学会组织积极响应,各地结合实际,把“十百千万”工程分解细化,提出适合本地发展思路。在自治区科协积极争取下,“十百千万”创新工程被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加以贯彻落实,同时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门纳入对地市级党委政府的考核内容。为此,自治区科协专门召开全区“十百千万”工程推进会,制定并完善了对地市级党委政府的考核指标;成立了“十百千万”工程课题组,对“十百千万”四个课题进行研讨和标准制定,立项出版《十百千万解读》白皮书;开展“十百千万”工程专题调研,对全区“十百千万”情况进行摸底和指导;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对“十百千万”工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推进;向全区下拨专项奖补资金600多万元,表彰奖励科普示范基地7家,科技中介机构29家,对接支持19家贫困旗县,补贴科普志愿者几千人,有力支持了地方“十百千万”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大力推进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落实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六次全委会精神,主动协调自治区职能部门,为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创造条件。开展“提升学会能力,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情况调研,找准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独特优势和适合学会承接的我区政府职能。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逐步完善支撑科技社团发展的政策体系,向人社厅争取到科技咨询师的培训认证资格,首批招募学员近300人。
二、常项工作稳中有进,科协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认真贯彻中国科协战略部署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着力转变发展观念,精心研究谋划抓
工程”和“四大行动”。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组织机关干部赴内蒙古第一女子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组织科协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一线与科技工作者开展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调研访谈活动。组建了机关“工青妇”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成功组织召开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中国科协陈章良副主席出席大会并为“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和“首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标兵”颁奖。大会前夕,中国科协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签署《关于落实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合作协议》和《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支持自治区科协事业全面发展。
三、自治区直属学会盟市科协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14年,自治区直属学会和盟市科协组织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全区学会坚持面向科技前沿,开展学术交流,推动自主创新,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开展学术交流示范活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全区学会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报告会、讲座500余场,参会人员5万人次。如:内蒙古骆驼保护学会举办的“中蒙俄三国骆驼论坛”、内蒙古植物生理学会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和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举办的“京津冀晋蒙鲁电机工程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交流大会”,有效发挥了学会学术学科传播优势,起到了带动作用。全区各学会积极承办内蒙古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场、金秋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共同打造了较有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学会能力提升”专项活动,内蒙古电机工程等14家学会先后在自治区科协开展的学会能力提升专项活动中得到提能专项经费的资助,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区96家自治区级学会共承接了50余项政府转移职能。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配合自治区省级干部联系国贫、区贫旗县扶贫的举措,组织学会专家赴兴安盟等8个盟市近20个旗县深入开展调研,进行科技需求对接。积极深化学会同旗县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先后与四子王旗、阿荣旗签署科技服务合作协议,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深化人才培养和举荐工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提高。全年有9家学会顺利完成换届,7家学会新成立,学会内部治理稳步推进。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仅内蒙古预防医学会全年成功举办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卫生和医疗人员近万人。经全区各学会推荐,全区23个创新团队和个人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表彰奖励,全区43个集体和50名科技工作者分别荣获“内蒙古讲理想比贡献”创新团队和创新标兵荣誉称号。
二是盟市科协工作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积极创新思路,落实“十百千万”工程。鄂尔多斯市科协与市组织部、人社局共同修订印发《鄂尔多斯市青年科技新星奖表彰奖励办法》和《鄂尔多斯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办法》,联合组建“鄂尔多斯市科技顾问团”,聘请66名高端科技人才为首批顾问团成员。包头市与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签订共建科普教育基地协议书,促使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演讲团在包头市的科普活动实现常态化。呼和浩特市“大青山沿线科普景观大道”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成效明显;阿拉善盟科协、通辽市科协把“十百千万”工程具体化,立足实际推进当地“十个一”工程和“一十百千”工程。
加强自身建设,规定动作不走样。巴彦淖尔市青少年科技馆新建成两个基地和三个工作室,与4所学校形成馆校合作单位,成为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和二级旅游景点。赤峰市全面启动校园科技馆项目,投资100余万元建设4所校园科技馆,力图实现科技活动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机结合。由澳门基金会和兴安盟行署共同筹建的兴安盟科技馆正式启动。锡林郭勒盟科协在乌拉盖管理区举办“全盟科协系统提升干部业务能力培训班”,邀请专家集中授课。
全方位、多角度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服务。适时召开“十百千万”工程现场会,总结分析“十百千万”工程服务我区经济发展的成绩和问题。围绕自治区“十个全覆盖”,主动融入参与工作。
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树立法制思维,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科技思想库”作用,把自治区科协科技思想库融入“内蒙古新型智库”,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重点针对自治区省级干部联系38个国贫、区贫(旗)县重要举措,组织智囊团赴基层开展决策咨询、献计献策。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草原行”活动。
三、引领企业和学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进入科技创新主战场
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和管理,真正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深化企业“讲理想、比贡献”内容,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多层次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群众性创新活动。发挥企业科协组织创新交流的平台、创新集成的纽带、创新的助推器、参谋部等七大功能,促进企业之间横向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机制,避免分散和“孤岛”现象。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润滑剂”作用,促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学会在自治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搭建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继续举办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研修班等活动。按照把内蒙古打造成为“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要求,积极拓展对俄蒙民间交流渠道,加强同港澳台民间科技社团的联系,扩大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联系。
四、鼓励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投身社会服务主战场
按照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的“加快转移适合由行业协会商会承担的职能,开展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试点”要求,积极推进我区有关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加强学会改革创新,以创新学会治理方式为突破口,规范学会章程和职能,选择学科相近、工作相关的学会组建学会联盟,在深化改革中提升学会创新发展和服务能力。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适时进入试点推广阶段,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紧紧围绕《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自治区科技中介机构的若干意见》抓好贯彻落实,开拓科协事业发展的新领域。召开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理论研讨会,促使学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推动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力量。大力加强科技社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五、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意见》,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把鄂尔多斯市作为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试点,适时在鄂尔多斯市举办“创新驱动助力产业升级项目对接会”,把中国科协的人才优势和我区鄂尔多斯市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推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与科技人员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高端人才为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咨询论证,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等提供科技服务。加强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发挥科技工作者排头兵和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改革,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调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一是实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围绕主题,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动员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主题科普活动。面向“五大重点人群”,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二是全面履行好《纲要》办的工作职能,合力推动工作。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的要求,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着力以科技推动发展,促进增收。贯彻中国科协、农业部《关于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农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