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
(2003年11月l8日中发〔2003〕13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公安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保卫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的斗争实践表明,公安工作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工作,公安队伍是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复杂尖锐。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危害严重,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上影响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履行职责,在应对新情况上要有新思路,在解决新问题上要有新对策,在攻克难点、热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为利用好、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公安机关人民民主专政工具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
二、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维护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政权意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极端复杂性、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艰巨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全力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
(下略)
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工作
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是我国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要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提高打击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要把集中统一行动与日常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严打精神,加强侦查破案工作,注重打击质量,增强打击实效。及时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绝不能任其蔓延发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盗窃、抢夺、抢劫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爆炸、投毒、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坚决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证券犯罪、走私犯罪、偷税犯罪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秩序。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预警机制、综合防控机制和办案协作机制,提高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整体水平。
社会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在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上下功夫。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四、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到公安队伍,落实到公安工作,就是要坚持执法为民。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执法为民思想根植于每一个警种、每一个民警,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
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总要求。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进程,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从最基本的环节、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切实做到在所有的公安工作和执法行为上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
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是做好一切公安工作的基础。要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深入开展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教育,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在各项执法工作中,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着手,继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改进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边防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好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要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学会做群众工作,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把公安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
五、大力加强公安基层工作
公安基层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面向基层的思想,从政策、体制、机制上,从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确保警力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努力推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各级公安机关要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合理配置警力,使警力向一线实战部门倾斜。通过明责、减负,增强基层的实力、激发基层的活力、提高基层的效率,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派出所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警民关系。要把派出所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大力推进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把派出所真正建成综合性的战斗实体。要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要大力加强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等基层所队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执法水
平。
六、积极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证。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基本思路,坚持从严治警,抓好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要根据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依据《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在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勤务机制、管理方式、教育训练、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使公安机关指挥畅通、内务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公安队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公安民警的头脑,使全体公安民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公安队伍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政勤政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健全双重管理的程序性规定,明确主管、协管的职责权限。任免公安机关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事先要征得上一级公安部门党委同意。完善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制度,选好配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令辞职制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公安队伍的组织人事管理。继续健全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的队伍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深化公安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科学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置公安民警职务序列,逐步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全面落实城市公安分局、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管理的规定。各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由本级公安机关任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党委组织部门审批的,由公安机关提名呈报。理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关系,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和警令畅通。
加强教育训练工作,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训练体系。积极创新教育训练机制,改进教育训练方法,全面落实民警上岗前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一线民警必训制度,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实战技能。逐步推行公安院校参照军事院校进行管理。
加强养成教育,规范警容风纪和民警的执法行为。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抓起,使公安民警举止端正、行为规范、纪律严明,树立公安队伍良好的职业风范。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大力宣传表彰公安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激励斗志,弘扬正气。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
七、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实现公安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警之路。各级公安机关要弘扬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服务群众等各项警务工作中,广泛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公安工作的水平。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尊重科技人才,用好科技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公安科技工作,切实加大投入,为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金盾工程”是公安机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加快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
八、建立和完善公安保障机制
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安机关装备配备、各项经费开支定额等标准,并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由中央财政和地方
财政分别予以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县级公安机关的补助力度,保障基层公安机关办公、办案的经费支出。增加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公安监管场所及西部地区公安派出所“两所”建设工程。公安机关要严格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切实加强公安专项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公安专项编制。对于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另行增加公安专项编制,由省级政府提出意见,经中央编办征求公安部意见后,进行审核,报中央编委批准下达,所需经费统一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贯彻落实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岗位津贴和警衔津贴。中央财政对因公牺牲民警实行抚恤制度。建立人民警察因公伤亡保险制度。
九、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公安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要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公安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指导公安队伍建设。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经常听取公安工作的汇报,帮助解决公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能、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为公安机关创造良好的执法条件和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确保公安机关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干部任职条件,在领导班子职数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要把政治强、作风硬、熟悉公安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岗位上来。
第二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要点提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要点提示
2003年11月20日至22日,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进一步确立了加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1、“二十公”会议的主要任务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明确新世纪新阶段公安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研究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2、多年公安工作实践所积累的九大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公安工作只有自觉地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第二,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公安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自觉服务经济建设,积极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是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第四,坚持把维护稳定置于公安工作的首位。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的神圣职责。能否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检验公安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第五,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维护社会治安的大局稳定,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的专业防范水平,及时治理突出的治安问题,牢牢控制社会治安局势。
第六,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必须坚持和发扬公安机关的特色和优势,自觉强化群众观念,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把公安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第七,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不断革除体制、机制障碍,是激发公安队伍活力,推动公安工作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八,坚持科教强警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强警之路,大力推进公安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培训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第九,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努力造统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3、当前公安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是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仍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4、当前公安工作存在的五个不适应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执法为民的思想还没有牢固确立起来。
二是对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规律的认识还在探索之中,对复杂多变的敌情和治安情况反应不够敏锐,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的机制、方法亟待完善、创新。
三是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机制还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是对新形势下队伍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还不到位,队伍建设的正规化水平不高,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
五是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警力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总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总要求,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执法为民,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水平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 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6、今后五年公安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是社会稳定的局面更加巩固,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水平显著提高。
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发现、控制、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
三是执法为民思想牢固树立,执法工作更加规范,执法质量显著提高,公安法规体系基本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健全有效,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是警务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公安工作科技合量明显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实现新的跨越。
五是队伍正规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公安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纪律作风明显改进,警民关系更加密切,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7、端正执法思想、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转变执法观念,在执法思想上与时俱进。
二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四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切实提高执法水平。
五是坚持执法为民,必须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
8、坚持依法从严治警,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严格教育管理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三是构建公安特色教育训练体系,进一步加大训练力度。
四是建立企全监督制约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五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六是关心爱护民警,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9、“三个必训”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全面实施民警上岗和首任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基层和一线民警每年的实战必训。
10、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根据公安机关的特点,在组织机构、勤务方式、内务管理、教育训练、监督制约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即:统一考录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标识,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执勤、规范行为举止。简称为“四统一五规范”。
11、当前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是要尽快建立与国家公务员制度相衔接,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体现公安机关特点的公安民警管理制度。
二是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公安民警能力素质标准和录用、奖惩、纪律标准,以及警官的任职、晋升标准等,用标准建设队伍。
三是要加强公安编制管理,规范公安编制审批使用程序。
四是进一步完善省级统一考录制度。
五是严格执行“五条禁令”,持之以恒地抓好《内务条令》、<训练条令》和即将颁布实施的<纪律条令》的贯彻落实,健全各警种执勤执法规范,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抓起,加强养成教育,形成公安队伍良好的职业风范。
六是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公安机关特别是派出所等窗口单位的统一外在标识建设,以方便人民群众。
七是要根据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公安现役部队的正规化建设。
12、对公安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的途径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安管理体制;二是改革和完善公安工作机制;三是大力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四是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五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13、进一步完善公安管理体制的任务
一是认真落实城市公安分局、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管理的规定,目前仍由所在地方党委、政府管理的,要尽快调整为由派出公安机关管理。
二是完善公安机关内设机构人事管理制度,各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的领导干部,由同级公安机关任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上级党委管理的,由公安机关提名呈报。
三是注明确当地党委、政府对公安机关领导的同时,理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关系。
四是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的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公安机关的事权划分,做到事权明晰责任明确。
14、改革和完善公安工作机制的途径
一是有效整合警力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切实解决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警力分散的问题。县、市级公安机关要逐步将110、119、122三台合一,并进行交巡警合一试点。在中等城市进行减少机构层次的试点。二是积极推进公安科技建设。三是加强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建设。四是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维护治安,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实观形式。
15、公安派出所建设的目标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派出所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警民关系。要把派出所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大力推进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派出所工作,把派出所真正建成综合性的战斗实体。大力加强刑警队、交警队、巡警队、监管场所等基层一线实战单位的建设,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6、2004年2月10日至11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公安厅局纪委书记会议。***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切实做到“九要九不要”:
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视而不见,一知半解,迷失方向,危害大局。
二要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要脱离基层,脱离实际,粗枝大叶,简单操作,搞违背实际的瞎指挥。
三要讲实话,报实情,及时如实报告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的情况信息、统计数据,不要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
四要严格执行法令政令警令,做到令行禁止,不要阳奉阴违,自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五要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履行职责,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要麻痹大意、玩忽职守、患得患失、无所作为。
六要坚决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不要耍特权、抖威风,滥用强制措施,刑讯逼供,侮辱人格,侵犯人权。
七要认真受理报警求助,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不要“冷、硬、横、推”,与民争利,利用执法权力搞创收。
八要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不要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法的利益,决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违法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
九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要贪图享受,用公款大吃大喝和高消费娱乐。
第三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公安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保卫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的斗争实践表明,公安工作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工作,公安队伍是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复杂尖锐。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危害严重,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上影响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新世纪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履行职责,在应对新情况上要有新思路,在解决新问题上要有新对策,在攻克难点、热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不断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为利用好、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公安机关人民民主专政工具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
二、全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维护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政权意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极端复杂性、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艰巨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全力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总任务。各级公安机关要高度警惕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动向,加强情报、侦察、控制工作和网上斗争,增强预见性、敏感性,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讲究政策策略,提高斗争艺术。要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破坏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人员形成组织,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
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要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从源头上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抗,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按政策办事,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要立足于疏导,不能随意动用警力和强制手段,不能把群众推到对立面去;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势力,对策划、组织、指挥闹事的敌对分子,对借机打砸抢的犯罪分子,要选择适当时机,依法严厉打击。
抓紧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对于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保持正常的社
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经验,努力建立起一套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工作。
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是我国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要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提高打击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效性。要把集中统一行动与日常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严打精神,加强侦查破案工作,注重打击质量,增强打击实效。及时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绝不能任其蔓延发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盗窃、抢夺、抢劫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爆炸、投毒、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坚决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证券犯罪、走私犯罪、偷税犯罪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秩序。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预警机制、综合防控机制和办案协作机制,提高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的整体水平。
社会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在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上下功夫。要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安工作,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四、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到公安队伍,落实到公安工作,就是要坚持执法为民。各级公安机关要把执法为民思想根植于每一个警种、每一个民警,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
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总要求。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进程,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质量。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从最基本的环节、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切实做到在所有的公安工作和执法行为上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
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是做好一切公安工作的基础。要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入手,深入开展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教育,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在各项执法工作中,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着手,继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改进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边防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好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要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学会做群众工作,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把公安工作深深地扎根于人
民群众之中,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
五、大力加强公安基层工作。
公安基层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面向基层的思想,从政策、体制、机制上,从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确保警力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努力推动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迈上新台阶。各级公安机关要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合理配置警力,使警力向一线实战部门倾斜。通过明责、减负,增强基层的实力、激发基层的活力、提高基层的效率,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最基层单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派出所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群关系、警民关系。要把派出所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要求,大力推进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派出所工作,把派出所真正建成综合性的战斗实体。要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要大力加强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等基层所队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执法水平。
六、积极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证。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基本思路,坚持从严治警,抓好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要根据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依据《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在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勤务机制、管理方式、教育训练、监督制约、警务保障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使公安机关指挥畅通、内务规范、工作高效、保障有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公安队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公安民警的头脑,使全体公安民警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公安队伍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政勤政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健全双重管理的程序性规定,明确主管、协管的职责权限。任免公安机关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事先要征得上一级公安部门党委同意。完善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制度,选好配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引咎辞职制度和责令辞职制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公安队伍的组织人事管理。继续健全与《人民警察法》相配套的队伍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深化公安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科学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置公安民警职务序列,逐步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全面落实城市公安分局、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直接管理的规定。各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由本级公安机关任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党委组织部门审批的,由公安机关提名呈报。理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关系,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和警令畅通。
加强教育训练工作,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训练体系。积极创新教育训练机制,改进教育训练方法,全面落实民警上岗前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一线民警必训制度,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实战技能。逐步推行公安院校参照军事院校进行管理。加强养成教育,规范警容风纪和民警的执法行为。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抓起,使公安民警举止端正、行为规范、纪律严明,树立公安队伍良好的职业风范。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清除害
群之马。大力宣传表彰公安队伍中的先进典型,激励斗志,弘扬正气。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
七、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实现公安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强警之路。各级公安机关要弘扬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服务群众等各项警务工作中,广泛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公安工作的水平。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尊重科技人才,用好科技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公安科技工作,切实加大投入,为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金盾工程”是公安机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加快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
八、建立和完善公安保障机制。
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安机关装备配备、各项经费开支定额等标准,并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予以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县级公安机关的补助力度,保障基层公安机关办公、办案的经费支出。增加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公安监管场所及西部地区公安派出所“两所”建设工程。公安机关要严格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切实加强公安专项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公安专项编制。对于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另行增加公安专项编制,由省级政府提出意见,经中央编办征求公安部意见后,进行审核,报中央编委批准下达,所需经费统一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贯彻落实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岗位津贴和警衔津贴。中央财政对因公牺牲民警实行抚恤制度。建立人民警察因公伤亡保险制度。
九、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公安工作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要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公安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指导公安队伍建设。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经常听取公安工作的汇报,帮助解决公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能、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为公安机关创造良好的执法条件和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确保公安机关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干部任职条件,在领导班子职数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要把政治强、作风硬、熟悉公安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公安机关的主要领导岗位上来。
第四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1994年8月31日)
为适应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1)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5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化,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派生机勃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广大青少年的成才和发展展现了广阔的舞台和美好的前景。近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学校德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前进,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学校、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青少年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希望祖国早日强盛,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成才的愿望和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努力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3)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4)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紧迫感。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大改进工作的力度,完善德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要针对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读物,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评定标准及方式等都要据此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
(6)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向青年学生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毛主席的重要哲学著作,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各种社会思潮,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出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要改进考试方法,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序和实际接受情况。
(7)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形成贯穿小、中、大学各教育阶段,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要开设时事政策课或讲座,以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现实的国情教育。中小学都要有自己特色的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材。要建立和健全升降国旗、重要集会唱国歌等制度,积极组织缅怀英烈、学习杰出历史人物、参观文化古迹、革命遗址、祖国山川以及新中国建设成就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充分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气氛。要把增强民族国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引导他们接触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组织他们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要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青少年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而,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他
们关心和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逐步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8)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并编撰成系统的丛书。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材、读物,拍制影视片,广泛宣传,反复教育,长期熏陶。
(9)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进一步落实音、体、美课程,并积极在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开设艺术选修课,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10)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管理,认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严格校规校纪,加强良好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11)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教师最关键,要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任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鼓励教师担任班主任,落实教书育人工作。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育人职责,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2)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教育改革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并及时加以规范,形成稳定的机制。高校应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各门课程的建设应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领域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科研的德育功能。
(1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14)加强实践环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
措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实验、实习课程也要进一步加强,在时间、内容、组织、条件上予以落实和保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劳动课要有公益劳动、远足锻炼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高中和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勤工俭学等活动。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妨碍学习和校园生活秩序的活动要予以劝阻并制止。
(15)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德育向校处延伸。要依靠关心下一代协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德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16)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应注意对德育机构作出合理安排,有所加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应列入“211工程”评估标准。
(17)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把德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
(18)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各级党委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采取措施,稳定德育骨干队伍,不断补充新生力量。要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素质。要创造条件组织政治理论课教员和德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研究改革开放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表彰制度,增强德育队伍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并使他们的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要完善德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为他们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要制定政策,保证德育工作骨干能够不断地得到进修提高。积极支持和发展“双肩挑”的制度。(19)保证经费投入,改善物质条件。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德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切实保证。学校要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
(20)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党组织应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要求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起模范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组织,发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特别
是教师要发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作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开展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成为党联系、团结、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要纽带。党、团组织应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要求,举办业余党校、团校、推动学生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活动,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骨干入党、入团。(21)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必须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切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部门和作家、艺术家,都要满腔热情地为青少年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对非营利性的高雅的严肃的文艺事业予以重点扶植。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要定期奖励优秀的青少年教育影视片、读物和歌曲,表彰从事青少年艺术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以及群众监督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制止只顾谋利、无视社会效益的行为。要制定法规,地方的公安、工商和文化管理等部门要依法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严格管理。
(22)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政府要广泛宣传,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安、司法、检察、工商管理、海关、邮政等有关部门要采取严厉措施,查禁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打击教唆青少年犯罪的活动。教育部门要协助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防治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的协调工作。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情况应作为考评各地政府工作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23)地方各级政府要把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计划。每年都要为青少年教育办几件实事。在城镇建设中,要注意兴建科学馆、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和青少年之家等设施。对已有而被挤占的设施,要做清理。农村要结合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中小学生进行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的教育。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场馆、景点,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重要课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因地制宜确定并重点建设一批德育基地,对学校有组织的参观教育活动免予收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工程中加以实施。
(24)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法制保障。学校德育的地位、任务和主要方针、原则要有权威性和稳定性,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社会有关方面共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教育的改革、发展使这种法制建设更为必要和迫切,要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纳入到整个法制建设中加以解决。
(25)加强各地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抓德育,要定期研究并检查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为学校德育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主要业务之一。要完善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联系学校的制度,定期到学校做形势报告、讲学、与师生座谈、交朋友。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维护学校稳定,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陆续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基本精神仍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情况变化了的,以本文件为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检查、总结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本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
发布部门:中共中央 发布日期:1994年08月31日 实施日期:1994年08月31日(中央法规)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
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各方面人才和力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纪律,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
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央委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加强对全党学习的指导和服务,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国民教育体系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
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又要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
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
(三)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做好代表联络工作,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充分反映党员意见和建议。继续选择一
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内选举办法,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严肃性。
(四)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五)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严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
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但不得公开发表和散布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科学性和真实性。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落实领导干
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增强考察准确性。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增强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活力,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办法,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
(三)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班子成员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自觉性,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问题研究。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实效,更好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使他们切实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做到系统培养、择优使用。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切实解决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
(五)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干部管理要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加强干部队伍宏观管理,深化干部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符合企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办法。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东中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力度,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深入了解干部情况,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严格按照领导职数配备干部,切实解决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行干部职级与待遇挂钩。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六、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 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一)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
(二)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国有企业党组织活动始终,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机关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事业发展贯
穿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和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本单位履行职责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普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
(三)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思想上入党教育,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表彰优秀党员,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
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
(五)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二0一0年底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加强条条为主管理和条块共管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
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一)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大力清理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切实解决节庆剪彩过多过滥问题,改进各级领导干部活动报道。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三)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全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进一步控制办公经费,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严格执行财经制度
和经济工作纪律,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预算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严禁为领导干部违反规定购买、建造住房和配置用车,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公款的,必须严肃处理。对党员干部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批评、制止。
(四)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领导班子要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发挥民主生活会开展思想交流、提高党性修养、增进班子团结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自觉接受批评,积极进行整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揭露和纠正缺点错误,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和建议,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保护坚持党性原则的党员,不准压制批评,严禁打击报复。
(五)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广泛宣传和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八、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一)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和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依纪依法查处和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进一步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任职行为。按照节俭、高效、廉洁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
(二)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惩处。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加强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金融、司法等领域专项治理。健全反腐败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查办大案要案组织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坚持依纪依法办案,完善举报人
和证人保护制度,保障被调查人合法权益,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行为。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制度和通报制度,发挥查办案件惩戒功能和治本功能。
(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巡视工作领导机制,选好配强巡视干部,完善巡视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视成效。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健全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公正司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管理,彻底清理“小金库”。健全金融市场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有效防止和严厉惩处利用证券市场和资本运作等手段进行腐败活动。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制衡机制、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本决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建设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党的建设工作,由中央军委根据本决定精神作出部署。
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而努力奋斗,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