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人口意外保险经验材料创新思路助发展真诚合作促双赢
创新思路助发展真诚合作促双赢
--志丹支公司“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经验交流材料
(2009年2月7日)
各位阳光同仁:
在过去的2008年,我们志丹支公司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以“阳光文化”为指引,以业务拓展为目标,按照总公司“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辉煌”的公司发展战略,全体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各项经营指标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经营业绩。特别是我公司开办的“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更是开创了全国保险界的先河。现将我公司开展 “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的做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希望我公司在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借鉴。
一、独辟蹊径,创新思路,构想开展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我公司自2007年9月份成立以来,在业务发展上不断开拓创新,把业务的发展重点放在非车险业务的拓展上。二00八年,中支公司计划在我公司办理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这一计划下达后,我公司针对志丹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政府积极寻求为农民办实事好事的现状,将此做为开展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的切入点。据调查,在志丹县10.5万农业人口中,每年
1发生各类意外事故死亡致伤约200起,患重大疾病,医疗费花费在1万以上的约180余起,灾害事故和疾病成为制约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积极响应县委、政府提出的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新志丹”的要求,促进县域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提高农民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我公司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议为全县农业人口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的运作模式,构想是由“政府买单、农民受益、公司运作”三方联动共赢,开创出了意外险销售的新模式,也为非车险业务拓展创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二、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成功签单全县农业人口意
外伤害保险。从2008年初开始,我公司以“成本、盈利、发展”的核心主题为业务发展的战略指引,通过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的市场营销和运作推动意外险的快速发展,实现公司业务规模与盈利的双飞跃。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积极沟通协调。延安中心支公司领
导高度关注我公司与县政府的业务洽谈情况,曾先后两次亲临公司作指导,听取公司关于对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承保、理赔等方面的专题汇报,指导公司确定工作思路,参加与县政府主管领导的业务洽谈。我公司经理、副经理经
常奔赴在县政府各部门之间,积极疏导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公司针对农业人口意外伤害保险客服工作的具体需要,制定并加大对此项险种的投入和倾斜力度,保证了各环节的服务措施,通过创新的服务思路和特色的服务手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执著的敬业的精神赢得到了志丹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
二是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在取得县政府为全县农业
人口办理团体意外保险的意向后,我公司面对此项新型险种的历史空白,在毫无任何参考资料和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公司上下团结一心,在阳光文化的指引下,以阳光发展观与价值观为统领,将“价值发展、实现盈利”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制定出分三步实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以“成本”为战略保障。通过大量的市场摸底、调研,对采集到的保险信息和市场动态进行系统的量化分析。与此同时有6家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参与此项业务的竞标,竞争十分激烈,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我公司积极探索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办法和策略,研究制定出了专门的《志丹县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承保方案,进而有力地提升了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步,以“盈利”为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千道理、万道理,不盈利就没道理”的经营理念。我公司结合对志丹县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市场总体形势的调查分析,发生意外死亡伤残的每年大约在30-40人之间,这就
为我们开办此项业务创造了良好的利润空间。第三步,以“发展”为战略指引。公司要发展必须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就必须发展有价值的业务,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就是很有价值的非车险业务。在业务还没有确定开办之前,我公司多次向县政府递交承保的优惠政策,理赔的具体服务措施。终于在2008年的5月6日的志丹县政府常务会上全票通过,由我公司承办全县“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标的为全辖所有农业人口10.5万人,承保计费人数7万人,优惠率为33%。保险金额为团体意外伤害保险限额每人1万元,总保险金额7亿元。保险费率为1.4‰,保险费为98万元,由县财政统一列支。
三是成立专门机构,搞好理赔服务。在中支公司领导和
志丹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更好地为农业人口提供及时周到的保险理赔服务,体现“满意在阳光,理赔在阳光”阳光保险公司的特色服务,我公司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意外险部,由1名副经理主管,抽调2名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和客服人员负责管理及理赔工作,设立24小时报案电话,并配备了专用查勘车、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相关的硬件设施,为承保客户提供从签发保单、收取保费到受理案件、查勘定损、理赔计算、赔款支付等一站式保险服务。树立了阳光保险公司在行业中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是强抓业务落实,让农民受益,政府满意。自业务签
单意外险部成立后,我公司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分别到12个乡镇就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进行宣传,让这一“政府买单”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公司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同时按照行业协会公布的保险服务标准,认真进行落实,并就农村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的业务特点,制定出了六项承保服务制度和八项客户服务措施。公开服务承诺,公布服务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客户的监督。定期向县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反馈,赢得了政府的高度信赖和农民的良好口碑。也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来,我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稳定了与县政府的合作关系,取得了相互信任与支持。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创新思路求发展,真诚合作促双赢,才能带来业务发展上的突破和业务规模的稳固增长,逐步提升阳光保险公司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巩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以上是我们在签订“农业人口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县域
通保第一单的一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代表过去。新一轮的目标、新一轮的考验又交付在我们的肩上。2009年,我公司将根据总公司战略目标中的具体要求,牢记“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销售工作思路。团结协作,创新奋进,真抓实干,将工作做细、做实,真正使工作落到实处,确保2009年各项工作目标顺利
实现,为公司的可持续有价值发展再做出新的贡献。
阳光保险志丹支公司
二〇〇九年二月七日
第二篇:“三大创新”促党建 创先争优助发展1
“三大创新”促党建 “创先争优”助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三大创新”促党建,“创先争优”助发展。
在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由成本、技术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凝聚力、发展潜力的竞争,“创先争优”作为党建工作的口号和目标,同样适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进步,可以理解为以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为根本,以组织建设为手段,以推动企业发展为目的,使创先争优活动最终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上。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以创新作为党建工作抓手,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活动创新,才能提高职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强有力的党建工作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创新学习方式,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
将党建工作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结合,建立党员联系职工双向学习制度,即每位党员联系2-3名职工,帮助职工学理论、学技能,适应企业发展形势,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同时,由企业技术骨干、营销能手向党员联系人教授经验技巧。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的骨干人员提高对党的认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把他们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另一方面,党员能够带头掀起学习先进经验、创先争优的发展热潮,在全企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最大化,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自身发展相协调。
二、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党建工作影响力
企业在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在活动开展上下功夫,围绕“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群众所拥护”的目标定位,找准工作抓手,构建工作载体,确保企业党支部富有生命活力。
一是开展“双争双促”活动。即争创“五好”企业党组织,力争在党建工作上走在前列,促进企业党支部快速健康发展;争当企业优秀员工,努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党建工作有效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在企业内建立一个党建工作示范点,选树了一批支持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形成了“支持党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党建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二是开展“联村联户、共同发展”活动。通过XXX党委牵线搭台,企业积极与联系村结对共建,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如乡村道路、井水灌溉、劳动力就业等。推动村企联手发展,让企业党建工作在拓展外延中增添活力、提升水平。
三、创新保障机制,推进党建工作正常化
企业党建不是跟风,更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应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提升职工队伍凝聚力为核心,建立新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推进企业党建工作正常化、持续化,实现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双赢”的局面。
一是解决经费问题,保障“有钱”做事。由企业编制计划,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确保党建工作、党报党刊征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解决人员问题,保障“有人”做事。积极推行党群工作者交叉任职、相互兼职。党组织书记由企业一把手带头任职,党务工作者由企业管理层骨干担任,为今后的党建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领导基础和组织基础,保证企业党建工作的持久性和长效性。
三是解决阵地问题,保障活动有空间。统筹整合党组织活动资源,加强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组建党组织的企业应努力达到“五有”标准,即有牌子(党组织牌子)、有党旗、有场地(不少于40平米的党员活动室)、有专柜(存放党员活动资料的档案专柜)、有片子(一套党群组织专题教育资料片)。
“创先争优”是一种争创一流、永不懈怠的勇气和精神,也是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优良传统的具体表现。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创新相结合,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对提高工作效率由帮助的新方法,探索提升个人素质、能力的新措施,树立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新意识。具体到一个部门、一个岗位、一个个体,就是要求我们以“创先争优”的精神,营造一流环境,树立一流形象,争创一流业绩,在企业党建和业务发展上,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事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从而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第三篇:创新发展典型经验材料:某县坚持科学发展促扶贫深刻变革
创新发展典型经验材料:某县坚持科学发展
促扶贫深刻变革
XX县作为全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9县之一,按照“抓扶贫就是抓经济,既要富民又要富县,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又要改善基础条件”的思路,把扶贫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走科学发展式扶贫新路子。
——农业结构转型了。由过去的分散种养植,发展到现在的设施农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技能型劳务输出等多业并举,设施蔬菜和设施规模养殖两大主导产业,XX年完成产值21.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1%。
——农民收入拓宽了。农民由单纯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由原来的单纯种养殖收入拓展到租金收入、股金收入和进公司务工的薪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3188元、XX年的4021元,增加到XX年的5010元,分别增长20.7%和19.7%。
——农村环境变美了。硬化村街道路142.9公里,清理垃圾和杂物30万吨,拆除危房493间,粉刷墙壁110余万平方米,村庄周围全部绿树环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增强了。全县范围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集中连片供水和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 积达到14.6万亩,对39个村进行低压电网改造,改造危房5000户,完成3条旅游道路44.6公里建设,建村卫生室346个,新建村幼儿园3所。
一、扶贫攻坚与农业产业相结合,把“五位一体”作为培强产业的主要模式
在产业培育上,彻底打破以往一家一户的惯性扶贫模式,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用集体的力量攻破资金、项目、技术等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经营模式。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引进龙头企业搭建平台,仅XX年一年,即在设施规模养殖产业上引进了XX二商二期、XX德清源、湖南佳和、XX弘基集团等龙头企业,在蔬菜种植上引进了富京、崇园、攀宝、龙和、华耐等10多家公司。
联建经营,农民受益。鼓励农户组建合作社,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5家,发展社员6710户,辐射带动农户1.95万户,年实现经营收入近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1%。通过合作社运作,探索了村集体以土地和水电设施入股、群众参与的联建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难题,规避了市场风险,收入更有保障,并通过土地“大流转”形成了土地租赁、入股分红、入园打工“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新格局。
金融联动,破解难题。成立担保公司,企业和农户与县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破解了融资难题。
“五位一体”的有力实施,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民走股份合作的信心倍增,积极参与合作社组建,使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实现了“两减两增”:即传统种植作物减少,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增加;分散养殖减少,标准化设施规模养殖增加。以玉米为主的传统作物被经济作物取代,蔬菜种植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14万亩,形成了“百里绿色蔬菜产业带”;规模养殖场由30个增加到81个,其中千头规模养殖场由4个增加到21个,万头规模养殖场实现“零”的突破,达到6个。
二、扶贫攻坚与城镇化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综合水平的主攻方向
一是注重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河北农大、铁道学院等专业机构,编制完成了《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幸福乡村》建设等规划。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为契机,规划以中心村为战略举措,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中心村,行政村由440个撤并到303个,自然村消减三分之一。
二是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探索了村企联建、整 体搬迁、改造提升和市场运作四种建村模式。龙关镇尤家沟村依托当地企业优势,通过村企联建,解决了新民居建设资金难题。雕鹗镇康庄村和三道川乡老栅子村,实施整体搬迁,通过旧村复耕,解决土地指标难题。大海陀乡二炮村、雕鹗镇尤庄村就地对原有民居实施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后城镇后城村通过市场运作,筹资1.8亿元,建设新民居住宅楼,使农民享受市民居住条件。XX年,全县共打造16个新民居示范村,为今后新民居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
三是注重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注重农村项目建设,整合力量,把新民居所在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主战场,水电路讯房全面跟进,综合施治。另一方面,注重引进大项目入驻,成立对京招商联络处,专门安排一名副县长主抓,加强与XX对接,把引进的10余家央企、民企项目全部建在农村,引领农村发展。
四是注重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注重发挥优美环境对农村生产生活信心的提振作用,以“四清四化”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具体工作中,坚持集中治理与常规巩固相结合,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推行“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运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责任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13万群众主动参与,自动酬劳10万余个。
三、扶贫攻坚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撬动杠杆
一是健全资金投入格局。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形成“1+X”大资金投入格局。第一,财政投入为先。县财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7000万元,撬动各方面资金14.4亿元投向扶贫。资金整合到位。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打捆使用”的原则,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交通、住建、扶贫等部门资金2.5亿元,实现了项目资金投入由“单兵突击”向“集团作战”的转变。其次,部门和企业帮扶。争取省发改委等定点帮扶单位资金967万元,争取省扶贫专项资金1470万元,争取企业社会捐赠资金1130万元。第三,搭建融资平台。成立霞城投资公司和霞丰信业投资公司,增加“三农”贷款担保业务;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协议,开展五户联保小额信贷。利用省、市、县担保资金,累计融资6亿元。
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围绕土地流转、蔬菜种植和生猪规模养殖,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贫困村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土地流转方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网络队伍,分级成立规划办公室,全县共流转土地8.9 万亩。在产业扶持方面,县政府出台政策,对蔬菜种植和设施规模养殖给予补贴。在蔬菜大棚上,依据类型,给予3000-XX0元补贴,并对农户贷款建棚给予财政贴息1年,对新增规模露天蔬菜给予扶持,政府提供每亩200元补贴资金。在设施养殖业上,依据规模,分别给予30-100万元补贴,贷款部分财政贴息2年。
三是建立人员保障制度。结合基层建设年活动,选派10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任村“第一书记”,实行“集团化”帮扶。为加强对驻村人员管理,建立“月计划、周督导、半月调度”的工作制度和驻村工作人员、派出单位、乡镇党委、督导组、联络员“五位一体”捆绑连带责任追究机制,激发了驻村人员的工作干劲。
四是强化工作考核督导。建立产业项目、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台账和例会制度,领导小组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纪检、组织等部门组成巡回督导组和检查指导组,定期督导,严格奖惩,跟踪问效,有力助推扶贫攻坚进度。
四、扶贫攻坚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村级层面,实施“三个起来”管理体系。“三个起来”,即社会新风树起来、美好家园建起来、脱贫致富干起来。建立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组织、村代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谐促进会“六位一体”的农村组织管理体 系。一是创新村党组织形式。创新了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链上建支部三种基层组织设置模式,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落实村代会制度。1万多名村民代表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拆迁、征地、土地流转、四清四化、产业培育等诸多难题。村监会负责监督村务公开、村集体财务,给老百姓一个明白。二是鼓励成立经合组织。在经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了“办一个专业社,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目标,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三是建立和谐促进会。在440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和谐促进会,划小了农村社会管理层次和维度,农村各种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就地得到解决,信访量平均降低60%。
在乡镇层面,实施“四个一”服务体系。一是给乡镇党委、政府下放一批权力。把涉及公安、民政、计生、林业、国土,人事等12个部门的39项权力下放到乡镇,解决了乡镇想办事无权和权责不对等问题。二是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便民服务中心。“四个一”的核心是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县便民服务中心的示范引领下,形成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县18个乡镇全部建成高标准的便民服务中心,年办件量达1.3万件,确保群众办事不出远门、不跑远路。三是建立一套民情档案。民情档案包括村情档案和户情档案两方面,安排专人管理,形成一套完备的电子档案,供群众随时查询,全县18个乡镇共建立民情档案20多万份。四是发 放一张党群联心卡。全县共发放联心卡20多万张,接到群众电话600多个,解决百姓问题2056件。“四个一”的实施解决了“乡镇协调靠感情、群众办事靠人情、百姓诉求靠交情、领导决策缺实情”等一系列乡镇管理难题,建立起党联系群众新型纽带。
XX县扶贫开发的实践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一是扶贫开发的支撑点在产业,落脚点在群众增收,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向经济作物转变,按照“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思路,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选准主导致富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经合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让群众广泛参与到产业经营中,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二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在农村,主体是人民群众,如何让群众从内心理解、拥护扶贫开发的好政策,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扶贫开发这场工作热潮中,是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三是扶贫攻坚必须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破除以往扶贫部门“单打独斗”的旧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帮扶、社会推动”的扶贫攻坚合力,推动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扶贫开发必须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扶贫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从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瓶颈入手,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入手,动 员全县上下力量集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五是扶贫开发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解决乡镇管理难题,畅通了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解决村级组织管理难题,提高基层民主自治水平,实现党组织对农村各项工作的全覆盖,这样才能让群众更有自觉性,更具主动性,工作更有干劲。
第四篇:创新引领促转型 务实干事奔小康—常村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创新引领促转型
务实干事奔小康—常村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寿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16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73%。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繁荣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是县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更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谋划及农业部门的实施推进,更离不开村一级干部的引领带头和老百姓的亲自实践。在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村中,正是有着一些忠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带领老百姓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才能在全县农村中脱颖而出。上湖乡常村这个以种植玉露香梨而闻名的村子,就是全县先进村的典型。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活动,通过对常村走访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常村基本情况
常村位于上湖乡西部,为古晋阳至马首邑的必经之路。全村国土面积16.4平方公里,辖常村、北梁、杨家垴、沟底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06户、668人。全村耕地4700亩,退耕还林地1200余亩。常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坡多地广、日照时间长,生态优良、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常村人民立足自身优势,经过长期的艰苦奋
斗,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全乡第一,林果产业规模效益位居全县前列。纵观常村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靠天吃饭的粮食作物种植阶段。长期以来,常村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导,间种部分杂粮作物,基本属于靠天吃饭,农民收入受粮食产量和价格影响较大,增收不可持续且空间有限。
二是种植结构调整的起步阶段。为了打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常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种植了以玫瑰红、红星、金冠为主打品种的苹果经济林。通过种植苹果,让常村人初步尝到了结构调整的甜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根深蒂固的农业思维,开启了常村农业产业改革的探索之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品种逐步老化,效益不断降低,常村的苹果产业也走向衰落。
三是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阶段。近年来,在全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政策引导下,常村抓住了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认真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确立了玉露香梨新品种种植。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扶持帮助和常村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玉露香梨在常村落地生根并蓬勃发展。目前,全村梨树种植面积达到1850
余亩,占到了全部耕地面积的40%,被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授予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玉露香梨示范基地。今秋400亩香梨已挂果,产量约在10—12万斤,产值约40—60万元左右,之后每年产量产值可逐倍增长。待全部梨树挂果后,人均可增收3000元,玉露香梨已经成为常村人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二、经验启示
常村农业的蓬勃兴起,不仅带动了常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们广大山区农村树立了典型样板。一定意义上讲,常村的发展模式就是上湖的发展模式,就是南乡的发展模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一是有一支务实重干的党员干部队伍。村干部是一个村子的带头人和领路人,他们的工作作风、能力素质决定着整个村子的发展走向。在常村正是有着一批老实做人、踏实谋事、务实创业的党员干部,才使得常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玉露香梨产业发展之初,为了赢得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村主干先行搞市场调研、向专家咨询,干部带头学技术,党员先行做榜样,为香梨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村支部书记侯志强,从1975年起,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年,这在支部书记中是很少见的,其中承载着他为全村长期的辛勤付出,更体现着村民对他为人处事、工作能力的充分认可。
侯志强带头出资5万元,成立了寿阳县玉露香梨科技有限公司,并第一批试种了6亩玉露香梨,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在全村逐步推广扩大种植面积,最终形成现有的规模。如今的常村,干群团结,文明和谐,经济繁荣,是全乡首屈一指的先进村、富裕村。
二是有一股敢想敢干的冲劲和胆量。山区农村普遍受自然条件及经济水平制约,长期发展滞后,难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但客观冷静分析,我们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在不利条件下挖掘自身潜力的决心。常村同大多数农村一样,除了土地没有其它资源优势,发展同样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困境。但是常村人没有因此固步自封,而是大胆探索,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找准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有限的资源里发现无限的商机,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动农业产业不断上档升级。从种玉米到种果树再到打造玉露香梨产业园区,在一次次的产业更新换代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三是有一种不懈探索的决心和毅力。小富即安是在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往往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满足于现状,干事创业的劲头慢慢消减,没有了更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反观常村,在玉露香梨产业取得成功之后,常村人并没有自我满足停下继续发展的脚步,而是在谋划更加长远、更
可持续的发展。他们在扩大梨树种植面积、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继续推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双培双带”战略,同步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并且已经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常村还按照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理念,规划在未来几年,将常村打造成集农产品物流配送、采摘加工、种养殖以及农家乐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发展园区,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思路对策
立足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及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山区农业大有可为,前景十分广阔,常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关键是找准结合点,选好突破口,把一切有利因素调动起来,凝聚各方力量投向山区农业,带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要借好外力。凭风借力好行船。山区农村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自主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仅凭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短期内很难形成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路,用市场观念和工业思维来经营农业,学会借助外力、寻求合作,实现壮大自身、共赢发展的目的。一是要整合优势资源。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把农村闲置耕地、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集中打包,形成一定规模的资源储备,完善对外合作的基础条件。二是要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对外联系和交往,利用一切场合和渠道寻找合作的机会,以资源引资金、换项目,只要有志于、有利于山区农业发展,外地客商、本地企业家、能人大户、大学毕业生等各类人群都可以引进来。依靠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合作模式,把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等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企业效益与农民利益的捆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要引进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山区农村致富的典范,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和运行模式,别人的人才、技术等都可以为我所用。在技术人才的引进上,要借鉴景尚乡的经验和做法,以优惠条件把外地技术人员吸引过来,给工资、给土地进行免费试种,牺牲一点眼前利益,换来的是技术大革新、产业大发展。
二要激活内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不论以何种形式经营农业,这一点都不能脱离和改变。只有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农民主动求新、求变、求突破,才能实现农业的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如何把我县山区农村搞活,关键是谁来引路、谁先尝试。村干部作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心骨,就要身先士卒,带头搞试验、做示范,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帮助农民消除疑
虑、放开手脚。只要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想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眼前的困境将迎刃而解,山区农村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要政府加力。农业的特殊性质及山区农村的现实状况,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山区农村的扶持力度。在优惠政策的制定上,每年的专项扶持资金要雷打不动,并适度增加财政投入,扩大扶持范围,细化帮扶措施,使政策更加科学完善。充分考虑山区农业较平地农业的先天劣势,在政策上要予以适当倾斜,以鼓励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企业、老板、大户扎根山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把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山区农村转移,当务之急是解决水、电、路等瓶颈制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种养规模、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便利。在服务体系的建立上,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加快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综合运用手机、网络、电视等信息媒介,搭建起便捷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方便农民获取信息,指导生产;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小农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组织协会的培养,建立成熟的市场营销服务体系,降低市场风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整体推进促提升创新思路抓特色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高邮市残疾人联合会
整体推进促提升 创新思路抓特色
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高邮市残疾人联合会
今年,我市残疾人工作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整体推进促提升,圆满或超额完成了省、市残联下达的各项任务;创新思路抓特色,在乡镇残联专委购岗和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促进了我市的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公开择优“购岗”,为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添活力
省残联明确我市为“乡镇残联专委购买公益性岗位”试点单位。为完成试点任务,一是主动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乔国银副市长听取汇报后高度重视,当即协调劳动社保和财政部门将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购岗列入市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计划,对购岗后“专委”的工资、福利、保险等费用明确由市财政每人每月补贴300元,其余部分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要求成立由市政府办牵头、纪检监察、劳动社保、法制、残联等部门参加的“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由纪检监察、法制部门全程跟踪确保“招聘”合法公正;强调正式录用前,残联主要负责人要逐一上门与乡镇党政一把手对接,征求意见,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前提下,对外公示;明确“专委”由市残联一年一聘,管理、考核由乡镇残联负责。二是公平公开、择优录取。为使招聘工作合法有序,我们下发了《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招聘工 1
作实施意见》,发布了招聘简章,明确了招聘条件,按照3:1的比例参加文化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考试。按照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原则,进行了资格认定,确定了拟录用人员,在与乡镇一把手对接,取得一致意见后进行了公示。三是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提高“专委”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使“专委”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我们针对大多数“专委”过去没有接触过残疾人工作的实际情况,专门举办了一期“岗前培训”,使其对残疾人法律法规、残疾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残疾人工作业务识等有了大概的了解,增强了践行“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上岗三个月后,我们又召开了工作交流会,让他们各自汇报上岗以来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工作热情。我们还及时下发了《高邮市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考核办法》,规定实行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一年一考一年一聘。考核实行“百分制”,对评为“优秀”者报由市残工委表彰并发给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限期3个月整改,整改无效者与其解决聘用合同。缺员乡镇提供补员人选,经市残联考核同意后上岗。由于这部分新生力量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过去乡镇残联“有兼无专”的历史,为完成省、市、县残联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有效推进了我市的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靠实措施、强势推进,全面完成了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任务
为全面完成基础信息采集任务,我们采取“分解目标,明确责任,跟踪服务,巡回督查”的办法,强势推进,截止12月20日,全市共采集信息53000条,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41%,超额完成了任务,被省残联评为先进单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组织、分解目标、明确时效
按照扬州市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会议要求,我市迅速召开了由各乡镇分管领导、残联理事长和残疾人专职委员参加的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会议,布置信息采集任务。成立了信息采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挂帅,办公室负责统计、督查,乡镇分管领导组织协调,社区、村残协负责采集,乡镇残联负责录入的工作机制。按照各乡镇现有人口数分解采集任务,明确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规定信息采集的完成情况列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
(二)宣传造势、跟踪服务、激励推进
为便于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开展,我们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同时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橱窗横幅、电视字幕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结合二代证的换发,进行信息采集录入。各乡镇残联分别召开了各村、社区、福利企业残协主席会议,宣传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的重大意
义,并进行采集方法、内容的培训,为信息采集工作提供了舆论和技术支持。为适时解决信息采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我们设立了业务咨询电话,明确专人值守。我们在督查中发现,乡镇残联电脑陈旧,上网速度慢。经请示市分管领导同意后,又及时筹集近9万元,为各乡镇残联更新、添置了电脑,为按期完成任务创造了条件。我们还提出“每录入一条基础信息,奖励0.5元”的激励政策,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巡回督查、及时通报、强势推进
为尽快保质保量完成信息采集任务,市残联主要负责人亲自带人到各乡镇巡回督查,了解情况,在采集量不足的情况下,和乡镇分管领导以及基层残联的同志一起商量如何扩大采集范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为准确掌握信息采集进度,我们绘制了“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录入情况统计表”,明确专人统计,每天一报。进入10月下旬以后,每星期向乡镇分管领导和残联通报一次采集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强势推进。如期完成了信息采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