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都公约论文 安健甄
上海海关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本科试卷
《京都公约》课程考核论文
__________系_____级专业班姓名学号____________
我国海关立法与国际海关立法互动机制研究
——以《京都公约》国家立法相关条款为中心
摘要:在履行《京都公约》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国家立法与国际海关立法显得至关重要。尽管《海关法》已吸收并体现了公约中的一些内容,但是如何把一个集世界各国海关先进管理制度之大成的国际公约中的公平、高效和适用的精华融入我国立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同时,如何通过立法使得在履行公约义务的同时保障我国的国家利益,也是一个必须摆在首位的话题。关键词:京都公约;国家立法;海关法
一、京都公约的内容、地位和修改后特点
《京都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全称是《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于1973年5 月18 日在日本京都签署。《京都公约》的内容囊括了各项海关业务制度,被公认为国际海关领域的基础性公约,作为世界海关组织四大支柱性公约之一(其余是:协调制度公约、内罗毕公约、伊斯坦布尔公约),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全面规定海关制度和标准做法的国际性法律文件,是WCO 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关制度和做法朝着高度简化、协调统一的方向稳步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而制定本国海关制度的重要标准。①作为国际性公约,《京都公约》必须体现所有缔约方的要求与意愿,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各自在经济发展状况、法律体系及① 引自《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法律出版社第1页
贸易水平方面的差异,围绕各自利益在制定过程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可以说,现行的《京都公约》既在客观上反映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做法和国际惯例,同时也是国际海关社会相互间妥协的产物。因而在履行《京都公约》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国家立法与国际海关立法显得至关重要。
《京都公约》内容广泛,其中不仅包括海关的各项监管制度(如:进口、出口、暂准进口、海关仓库、加工贸易、运输工具等),也包括了关税、原产地、违法处罚等内容。出于尽量扩大缔约方的考虑,《京都公约》初期制定时将其重点放在简化海关制度方面,力图让缔约方接受国际通行的海关手续的惯例,其主要希望是使公约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所以对缔约方的约束力不大。但随着20 多年的发展,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公约签定时的历史局限使公约内容与形势发展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包括WTO在内的各方要求对公约进行修改甚至重新制定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终于历时五年于1999年完成修改。修改后的《京都公约》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结构发生了变化,修改前公约由主约和附约两部分组成,修改后分为了主约、总附约与专项附约三个层次。二是明确了公约的管理机构,成立管理委员会。三是增加了《指南》,对相关规定做出了解释。四是加强了公约的约束性。
二、《京都公约》缺乏约束性的原因
1、《京都公约》初期制定时出于尽量扩大缔约方的考虑,将其重点放在简化海关制度方面,力图让缔约方接受国际通行的海关手续的惯例,其主要希望是使公约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因而其制定的内容较为宏观,缺乏具体执行的方法和要求。
2、公约中所归定的权力和义务必须通过在各国国家立法中确认才能体现起作用。而各国的国家立法一般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有利于本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措施,甚至直接约束已经缔结并生效的国际公约。在国家立法面前,公约处于劣势。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各自在经济发展状况、法律体系及贸易水平方面的差异,对于公约规定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争议。
4、公约的妥协性较大。在公约中,条款分为标准条款、过渡性条款和建议条款,对于过渡性条款与建议条款的实施没有具体要求。
三、我国海关立法与《京都公约》
公约中所归定的权力和义务必须通过在我国国家立法中确认才能在中国体现起作用。事实上2000年7月8日通过的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已经采用了公约中的一些内容。如《海关法》第26条采用了公约总附约第3章第28条(经海关同意,申报后的报关单可以修改),《海关法》第27条采用了总附约第3章
第9条(允许有关人员在申报前提取货样),另外,《海关法》中有多处体现了公约的要求。
但是尽管《海关法》已吸收并体现了公约中的一些内容,但是如何把一个集世界各国海关先进管理制度之大成的国际公约中的公平、高效和适用的精华融入我国立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同时,如何通过立法使得在履行公约义务的同时保障我国的国家利益,也是一个必须摆在首位的话题。
协调我国的海关立法与《京都公约》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总附约及专项附约与国内立法的衔接问题。《京都公约》是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制定的一项国际法律文件,加入公约就必须履行公约所规定的各项义务,即主约、总附约的全部条款和我国接受的专项附约中的标准条款和未作保留的建议条款均有约束力和强制性。公约主约规定“ 各缔约方应受总附约的约束(主约第十二条第一款)”。由于目前修订后的《京都公约》缔约方尚不足四十个,新的公约尚未正式生效,一旦生效,“任何缔约方应在该缔约方接受的总附约、专项附约或其中的章节对该方生效后三十六个月内实施这些附约或章中的标准条款”。目前,中国海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总附约要求的条款没有作出规定或作出抵触规定的地方还有不少,即使从《海关法》这个层次来说与《京都公约》总附约规定条款相比欠缺的地方也为数不少(例如,担保制度、执法透明度等),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加以研究,因为如果缔约方对总附约的任何条款的实施出现困难,唯一的选择就是退出公约。
2、对基础性海关概念加以定义。《京都公约》总附约第二章对公约涉及海关管理的一些基础性概念作出了定义,包括“ 海关”、“ 海关法”、“申报”、“关税”、“担保”、“申诉”等等。上述部分概念我国目前的海关法规中已有明确的定义或相应的规定,但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我们尚未明确定义或规定。如
果对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加以明确定义的话,可以使海关在执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行政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更加明确,也可以使整个海关立法工作有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形成一个真正完善的法律体系。
3、考虑加入更多专项附约。目前我们仅加入十个专项附约其中的两章,其实,对于专项附约
一、专项附约
二、专项附约三这些最基础的海关制度我们已经可以基本做到,但是却未能加入。对于更多的专项附约我们完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深入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对专项附约条款与中国海关法律法规进行比较研究,提升海关法制建设的水平;第二,结合中国海关的实践考虑逐步加入更多的专项附约,不断推进中国海关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4、对《京都公约》总附约和专项附约“ 指南” 进行研究。新修订的《京都公约》“ 指南” 是其一大改变,其中既提供了对法律文本的说明和解释,也提供了不少发达国家海关管理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反映了国际上海关管理的潮流和趋势。所以根据“指南”的合理内容进行《海关法》的修改完善也是可行之策。
参考资料
[1] 《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法律出版社
[2] 桂旭:深入研究国际海关制度,迎接海关管理新挑战——从《京都公约》的研究工作
谈起
[3] 林建平张垒:从《京都公约》看现行《海关法》的修订
第二篇: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及总则(1)
内容摘要:《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自1988年生效以来,已成为调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关系的最重要的一个统一法公约。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英国外,均是公约的成员国。可以预计,公约在未来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公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公约的第一部分(适用范围和总则)是理解和运用整个公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关键词: 公约 适用范围 总则The Analysis on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Abstract: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hereinafter called cisg)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ubstantative convention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relations since its effect in 1988.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have a wide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are States Parties to CISG, excluding England and Japan.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ing CISG is very obvious.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part one(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of CISG because this part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whole convention.Key Words: CISG Sphere of Application General Provisions
一、公约的适用范围概述。公约作为统一的国际实体法,可以被当事人直接采用和在一定条件下自动适用,克服了利用冲突法规则选择准据法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公约不能解决所有与国际货物销售相关的法律问题,不仅它本身规定不适用于某些合同争议,而且就销售合同法应有的范围看,公约也仅仅规定了一些主要问题,“本公约只适用于销售合同的订立以及买方和卖方因此种合同产生的权利义务”(公约第4条)。至于其他法律问题,如合同的效力、违约金定金条款的效力等,都不属于公约的调整范围,要由相应的国内法去解决。
二、公约的适用范围中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1、公约以营业地位为标准来决定销售合同是否具有国际性,遗憾的是公约没有给营业地下定义,尽管“公约”起草过程表示永久性的企业是必须的,货栈和卖方代理所都不算“营业所”。由于各国代表对“营业所”有不同的理解,最后的意见是由裁判机关考虑可以界定营业地的相关因素(如组织权限、营业活动情况),在个案(case by case)的基础上确定“营业所”。当乙方或双方都有一个以上的营业所时,这个“营业所”标准就会引起麻烦。公约第10条第1款规定:“如果当事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则以与合同及合同的履行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位其营业地┈”以此表明哪一个营业所应被用来确定一项交易的国际性。但即使这样也可能会含糊不清??“营业所指与合同和履行合同关系最密切的那个营业所”(下划线处即笔者强调处)。这样,在有一个营业所与合同的签订关系比较密切而另一个与履行合同义务关系比较密切的地方,关于那个营业所是相应的“营业所”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秘书处评论①指出,“其中的短语‘合同及合同的履行’是指交易的整体,包括与要约承诺及合同履行相关的所有因素。”但是秘书处的评论并非公约的正式评论,实际上,公约没有任何正式评论,因此实践中不同的法院、仲裁庭是否会采纳秘书处评论中所说的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确定营业所是个未知数。然而,第10条第1款的后一句“但书”又限定了在从多个营业所进行选择时可用的事实,范围定在“当事方”都了解的事实基础上,才能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这就要求谨慎的当事人在合同内明确说明他们认为各方的哪一个营业所与“合同有最密切的关系”,以解决可能的指代不明问题。
2、根据公约第95条,缔约国可以声明对第1条第1款b项做出保留,以防止公约的扩大适用。中国做出了保留,因此,中国的“公约”版本就是,当某个合同是由在不同国家有营业所的当事人签订并且只有一个国家是缔约国时,“公约”就不适用了,虽然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应该实施缔约国的法律。例如:中国一方与在英国(非缔约国)的另一方签定的销售合同不受公约的制约,即使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可以适用中国的法律。如果中国法律适用,是由国内的《涉外经济法》或《合同法》而非公约来调整双方当事人的合同。即使诉讼是在法国,即一个没有提出这种保留条款的缔约国,为了说明第1条第1款b项,中国不是一个缔约国。但是,如国缔约国没有对第1条第1款b项做出保留,则公约可以通过国际私法规则得以间接适用。例如:当事人甲的营业所在缔约国A而当事人乙的营业所不在缔约国内,A国没有对第1条第1款b项做出保留,合同中也没有法律适用条款,如果仲裁庭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决定适用A国法律,则应适用公约而非A国的国内法。
3、公约没有给“销售合同”下定义,因此,它在用于某些种类的交易时就会产生问题。已知的问题包括“寄售”,即买方可以把任何卖不掉的货物退还;易货贸易或对销贸易,用这种方式把货物兑换成其他货物而不是货币;租赁合同,规定一方将其财产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转让给另一方,而收取预定租费的合同。寄售合同属于委托销售,由于买方没有买断货物,因而货物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买卖关系,公约不适用。关于易货贸易能否适用公约,则有很大争议。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声明是否将其纳入公约的调整范围,以避免争议。至于租赁合同,由于租赁期间出租方转让的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所以,公约不适用。即使是融资租赁合同,承租方在租赁期届满时有优先购买租赁物的权利,也不能掩盖在这种交易中将货物让于他人使用的因数是最重要的这一事实。而且,不管是国内法还是国际法上都发展了一套区别于货物买卖制度的租赁规则。例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便制定有“国际融资租赁公约”(1988年5月28日)。此外,关于特许权合同。一般来说,此种合同本身不适用公约的规定,因为此种合同通常并不将货物买卖义务规定为合同的中心,而其中心问题是权利的转让。但是,依据此种合同所进行的货物买卖则属于公约的适用范围。
4、公约没有给“货物”下定义,而是以排除法,从反面确定公约的货物销售范围。公约第2条分别按买方购买货物的目的(a项)、货物交易的方式(b、c、d项)、货物自身的性质(e、f项)做出了排除。从公约制定的历史可以看出,公约立法者希望对“货物”作更广泛、更有弹性的解释,以适应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
[20] 见桂喜悦:《宪法学》,第90页。
[21] 许营:《宪法理论与宪法》,博英社,1988年版,第256页。
[22] 克纳得:统一德国宪法论,第230页。
[23] 基本权利效力必须通过法律得到“具体化”的命题中存在不少误区,存在着理论与实践、逻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其结果混淆了宪法价值与普通法律价值之间的界限,损害了宪法价值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富有宪法价值的神圣的基本权利被下位法盲目地“具体化”,扭曲了宪法的精神与价值。由于有些人迷信“具体化”的命题,本应通过法律得到“具体化”的某些基本权利则通过行政法规被制定为“条例”,实际上损害了基本权利价值。作者拟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20] 见桂喜悦:《宪法学》,第90页。
[21] 许营:《宪法理论与宪法》,博英社,1988年版,第256页。
[22] 克纳得:统一德国宪法论,第230页。
[23] 基本权利效力必须通过法律得到“具体化”的命题中存在不少误区,存在着理论与实践、逻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其结果混淆了宪法价值与普通法律价值之间的界限,损害了宪法价值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富有宪法价值的神圣的基本权利被下位法盲目地“具体化”,扭曲了宪法的精神与价值。由于有些人迷信“具体化”的命题,本应通过法律得到“具体化”的某些基本权利则通过行政法规被制定为“条例”,实际上损害了基本权利价值。作者拟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第三篇:“宫斗剧”的发展“高峰”——论《后宫甄嬛传的艺术特色》
“宫斗剧”的发展“高峰”
——论电视剧《甄嬛传》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近年来,对于网络文学的改变呈上升趋势,且正大步向前发展,吸引到了无数的关注。来自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在现今缺乏优秀剧本以及创作题材限制的情况下,网络文学利用它的优势正以强有力的步伐向影视进军,这将成为未来中国影视剧的趋势和必然。2012年在各大卫视热播的影视剧《后宫甄嬛传》以其与其他后宫相比下的个性和精良的制作赢得观众的喜爱,使得电视荧屏中的“宫斗剧”发展可谓达到高峰,本文将以电视剧《甄嬛传》为例,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耐人寻味的剧情设置,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着重研究影视剧《甄嬛传》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宫斗剧;发展高峰;艺术特色
前言:文学改编影视的浪潮来临之时,网络文学摇身变成了领军者。“目前,包括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等在内的6个原创文学网站,拥有超过600万部作品,超过160万个作家,每天上传的字数超过6000万。知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平均每天上传8000字,在过去的100个月里面,已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网络文学目前呈现出繁荣的创作景象。小说《后宫甄嬛传》的影视剧改编的成功之处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的模式不是昙花一现的,这种模式的持续发展将会成为中国未来影视业的趋势。小说《后宫甄嬛传》改编后的影视剧在很多方面可谓达到了高峰,艺术特色明显。
一、小说《甄嬛传》改编基础
(一)广泛的读者群
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作者流潋紫,本名吴雪岚,所著50万字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三部,于2007年2月正式出版,由此正式崛起于网络文学中。2007年9月又正式出版了《后宫甄嬛传》系列作品第四部,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开始名动网络。原著《后宫甄嬛传》是一部文采斐然的网络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受到数十万读者的追捧。流潋紫在2006年2月开始尝试写长篇小说,8月转战新浪博客从事文学创作,新浪博客名为“流潋紫的原创自留地”的点击率已经超过5000万,广大粉丝网友更是将其所著《后宫甄嬛传》赞称为“后宫小说的巅峰之作”。
(二)小说故事性强
小说语言典雅婉约、柔美细腻、抓人心、矛盾冲突复杂多变、情节跌宕起伏,小说的如此受欢迎,与小说本身的优秀是密不可分的。《后宫甄嬛传》与传统的同类小说不同,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小说本身不落俗套。
帝王与后宫嫔妃的凄美式爱情,并没有写入小说,也没有将小说写成才子佳人式的,整体来看小说更加偏向于史实,后宫嫔妃只不过是皇帝延绵子嗣的“工具”,雍正看起来更像是“英明的皇帝”,在历史的架空下,雍正皇帝经历了惨烈的争夺皇位,似乎更加注重皇权,而对于后宫嫔妃的描写更加倾向于描述自古以来封建时代女子少有的与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生命、对各种感情的态度。[1]
在小说前言便描述道:“纵观中国的历史,记载的自是一部男人的历史,所谓的帝王将相,而他们身后的女人,只是一群寂寞而黯淡的影子。寥寥可数的,或是贤德,或是狠毒,好与坏都到了极点。语焉不详,事迹模糊。”《后宫甄嬛传》塑造了如此多的深入人心的形象,赢得了无数的网友追捧。
中国编剧的规律就是:起、承、转、合,当然这也不是一定的,比如外国的影视创作规律讲究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矛盾,直至结局。小说《后宫甄嬛传》情节矛盾冲突、复杂多变、跌宕起伏。
小说本身不落俗套,整体来看更加偏向于史实,后宫嫔妃只不过是皇帝延绵子嗣的“工具”,雍正看起来更像是“英明的皇帝”,对于后宫嫔妃的描写更加倾向于描述自古以来封建时代女子少有的与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生命、对各种感情的态度,小说的主题思想拿到现代来说也是具有深刻的意义。并且小说《后宫甄嬛传》的语言细腻唯美,画面描述详细生动,这一切都为影视剧《后宫甄嬛传》的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和契机。
(三)宫斗剧在电视剧市场方兴未艾
说起宫斗剧不得不说的是香港的《金枝欲孽》,《金枝欲孽》掀起的后宫热潮戏至今方兴未艾。当流潋紫的小说版《后宫甄嬛传》出现没多久,已经有人疯传这本书的影视版权卖了高价,但是过了几年,同名电视剧才开始在横店拍摄。
首先,宫斗剧属于古装戏的一种。那为何古装戏那么多,宫斗剧一枝独秀?这是因为宫斗剧与古装剧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宫斗剧倾向于一群男人,个个相貌堂堂,看起来一表人才,但是却要围着一个男人转,勾心斗角,中间掺杂一些个人的儿女情长,于江山振振有词,于情感,勾心斗角。看惯了具有太多正义性的电影,可以说宫斗剧让人从骨子里进行了伪装。
电视剧市场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电视剧还是观众说了算。说到底,现代人拍摄古装剧只不过是在进行一部分真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观的探讨。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电视剧,还要看一部电视剧的价值观是否符合观众的价值观。宫斗剧的价值观更接近现代人的价值观,清宫背景不过是个大环境,君王不过是大红灯笼下背后的那杆暗影,可以说一个“斗”字贯穿始终,胭脂水粉也是江湖,宝剑金钗同样刀光剑影,放在秦朝。汉朝、甚至是2020年都是毫不唐突的,将一个大环境下的斗争放在任何一个如今社会的圈子里都是相宜的。
拿《后宫甄嬛传》来说,甄嬛就是都市的白领丽人,魅力与智慧兼备,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引来更多行政人员与老板的垂涎。安陵容则是到处不讨好的打工妹等等,这一切的人物都容易让人联想到如今社会的竞争激烈,甄嬛通过自己的智慧变被动与主动,正是现实版的杜拉拉,让观众有归属感。观众在这个宫斗剧塑造的这个“圈子”里,似乎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二、电视剧《甄嬛传》的艺术特色
(一)主题表达
电视剧版的《后宫甄嬛传》是将朝代放在了清朝雍正年间。后宫是阴险残酷的地带,一群有着绝色美貌、贤淑端庄、有着显赫家世又不缺少智慧的女子为了争夺更高的地位却尔虐我诈。
在封建社会皇权为上的情况下,追逐名利,为了家族的兴衰去爱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男人或者连看自己一眼都不愿意看的男人,青春永远葬送在了这无休止的争斗中,一天天的被锁在深宫中,虽是红颜如花,却是笑里藏刀,但是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却一直抱有希望。
甄嬛蕙质兰心,独一无二,坚信真爱,“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是她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在众多的因果矛盾中,塑造了如此印象深刻的甄嬛。她在后宫企求奢侈的爱,又总是顾念太多,幕落时分,寂寞也就格外清冷透骨。改编版的影视剧《后宫甄嬛传》可称为“爱的葬歌”,后宫无数嫔妃在“人人被害,人人害人”的谋划中,消磨了青春,埋葬了爱情。[2]她们用生命的悲剧合奏了一曲女性爱情的葬歌,在皇权至上的朝代,再美好的爱情都不如权力来的重要,只有权力才会让自己站得住脚跟。臣子害怕天子,嫔妃争斗不但是为了争夺权力以及皇帝的宠爱更是关系到自己家族的利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
憧憬的小女子步入深宫,一步步被人害,到后来被迫害别人,逐步成长为精明、步步为营的女子,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剧版的真性情是值得表扬的。
(二)人物塑造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本身突破了传统的俗套,尽管篇幅略长,但是情节毫不拖沓;人物塑造丰满,配角也是相当的精彩后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华生活背后,是每个女子心酸凄凉的悲情人生,看似完美的结局却处处留有遗憾,这才更显真实。
甄嬛赢了一切,输了自己。当之无愧的女一号,从结局来看,她是最大的赢家,先后斗败了“华飞党”和“皇后党”,成功的把端妃、敬妃、欣贵人拉到自己麾下,同时也是把最不按常理出牌的叶澜依帮自己忙,整个后宫收为已下,扶上自己人坐皇位。
少女时的甄嬛渴望真爱,不想被选进宫中,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她由于与皇帝的挚爱纯元皇后颇为相似,又加上端庄,遇事不惊,就这样被皇帝选中。但是她借病抱恙,躲避圣宠和纷争。
倚梅园许愿巧遇皇帝,御花园荡秋千邂逅皇帝,甄嬛情系皇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爱情憧憬,也退而求其次为“愿得有心人,白首不相离”。
甄嬛是幸运的,皇帝自从召她进宫就一直专情于她,惹得其他嫔妃羡慕嫉恨,但是甄嬛却是相当识大体,劝皇帝要平衡六宫之中,随着皇帝专情,甄嬛对于皇帝也是慢慢的日久生情,但是殊不知皇帝一直将甄嬛堪称纯元皇后的替代品,在进妃册礼时,甄嬛穿故人旧衣,皇帝愤怒不已。自己所想象的一切随之破灭,在诞下皇帝女儿后毅然决定离开皇宫,受辱、无望成为她的真实写照。
当一切随之转变的时候甄嬛也渐渐明白了只有权力才可以让自己站稳脚跟,在以前面对迫害只会阻挡却从不懂的主动出击,但是现实的逼迫使得甄嬛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皇帝的情,步步为营,将一切变为主动。甄嬛就是心地善良与狠毒腹黑的集合体,勇敢果断与胆小软弱的集合体,爱的痴缠与恨的决绝的集合体。
华妃繁花盛开过终究是镜花水月。华妃,她的地位显赫,哥哥年羹尧是当时最受器重的将军,皇帝不得不宠爱于她,虽然如此,华妃敢爱敢恨,对皇帝是一片深情,她长相雍容华丽,办事雷厉风行。由于自身的地位,华妃说话尖酸刻薄,处处争强好胜,凭借着皇帝的宠爱张扬跋扈,对于皇帝身边的女人从来都是冷眼相对,甚至连身边最贴身的宫女都不会放过。每一次与其他妃嫔的较量总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她对于皇后从来只是表面恭维,骨子里从不把皇后放在眼里,这都源于华妃高贵的出身,绝世的美貌,以及皇帝的宠爱,但是对皇帝却是百依百顺。可惜的是她一直膝下无子,在皇帝送给她的香薰中却含有“麝香”,目的是让其不孕,以避免年氏家族持续的壮大,以及华妃以此傲视后宫。
华妃一直小过不断,大错不乱。华妃拼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荣华富贵,想尽办法保住这一切,甚至让自己的家族更加强大,但是当其家族势力发展到对于皇室有威胁以后,娘家势力轰然倒塌,一切都破灭了,她的人生是悲剧的,但是悲剧本身并不是悲剧的,而是当发生时却一直是一无所知。她用尽一生只为讨好因家族势力才对她好的皇帝,“爱”是皇帝利用她的幌子,为这个男人不能过寻常女人所过的一生,当万念俱灰之时,华妃结束了悲情的一生,香消玉殒,但是她追求真爱,痴迷于真爱的真性情令人赞叹。
乌拉那拉氏皇后机关算尽太聪明。两面性格的女人,表面上看上去雍容华贵,大方得体,贤良淑德,沉稳大气,为皇帝排忧解难,母仪天下,但当真面目揭下来的时候万众愕然,打着以和为贵的幌子却是一副蛇蝎心肠,可以说乌拉那拉氏皇后是后宫里阴险狡诈的翘首,是最擅谋权算计的女人。皇后不惜用各种毒狠辣的手段迫害别人,甚至连自己的亲姐妹都不放过,丈夫的心被别的女人——“纯元皇后”夺去之时,痛失儿子之时她的心里已经是扭曲的了。最后,她作茧自缚,恶行遭揭,幽禁深宫,孤老而死。乌拉那拉氏皇后一生都不敢与封建社会的礼制相抗争,典型的封建深宫皇后形象的代表。
(三)情节设置
《后宫甄嬛传》情节矛盾冲突不断、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本身不落俗套,吸引了大批读者。小说中作者更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信手拈来让人叹服,恰到好处的运用更是为文章锦上添花,人物语言,场景描写都充满古典意味,如小说对人物衣着打扮的描写:“脸上薄施粉黛,一身浅绿色裙装。头上斜簪一朵新摘的白芙蓉,除此之外只挽一支碧玉七宝玲珑簪。”给读者浓浓的“古味”。
[3]
电视剧版的《后宫甄嬛传》在情节设置上更加注重细节上的表现,每一个细节画面都会通过特写展现出来,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情节让人浮想联翩,事情发展更是出乎人的意料。在最初电视剧给人更多的是“假象”,华妃的蛮横,受宠,皇后的端庄识大体,甄嬛的不食烟火。但是到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似乎是颠覆性的发展,华妃是可怜又可爱的,她是政治下的牺牲品,是政治联姻的牺牲品,皇帝的爱让她骄傲让她孤独,让她在绝望中死去,皇后这个看起来最端庄识大体的女人却是最狠毒的人,甄嬛也变得有心机,当观众认识到这一切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剧情也自然更加有意义,更加具有吸引性。
三、《甄嬛传》与其他同类题材电视剧的艺术比较
(一)表现手法
细节化与诗化的手法可谓是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主打。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复古之风明显,语言风格非常接近名著《红楼梦》。精致打造的台词仿佛令人身处其境,略带古风,却又可以清晰明确地听懂。从甄嬛出场时,自解名字蕴意“嬛嬛一袅楚宫腰”,再到人物对话以及宫廷嫔妃之间的称呼、人物性格等,众人所言令人倾慕。
皇帝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评价甄嬛的装束;皇帝用“昆山玉碎,香兰泣露”来评价安陵容的歌声;皇帝将余莺儿当作甄嬛,误以为找到意中人时,引用南宋朱敦儒《鹧鸪天》中的“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来表现得到美人之后的心满意足与欣喜之情。而果郡王为谈起蓄势,对余莺儿说这是李白的诗句。这本是果郡王为试探余莺儿的文学修养,而故意设的陷阱,来认证她是否为冒名顶替,是剧中一个特别好的伏笔。
人物对话运用古语,雅致独特,是该剧特有的风格。
(二)情节设置
宫廷剧《金枝欲孽》在几年前也可谓辉煌一时,虽情节完整,但讲述的是冤冤
相报的故事、呈现的是人性本恶,为了在后宫生存只有将一切踩在脚下,在整部电视剧的主题阐释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存在不足。《甄嬛传》不同于其他宫廷剧,也是其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侧重点在于以批判的视角直面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质,揭示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对人性的扭曲,而非其他同类型电视剧意在表现古代皇帝的风流生活和后宫三千佳丽的宫廷秘闻。真正成功的宫廷剧,应该立足历史真实来表现后宫和权谋,而非让后宫的情感和权力争斗来揭示或影响历史的发展;应该运用先进、文明、有品位的文化感染观众使之产生共鸣,而非依靠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应该将电视剧整体的价值追求定位为积极健康、严肃认真,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迎合观众猎奇等心理而刻意降低品位。[4]
电视剧《美人心计》改编自网络小说《未央.沉浮》,原著《瞬间倾城》,由于正执笔改编,林心如等领衔主演。描写了风姿妖娆的汉室后宫中,幔帐幕帘之后的美人尔虞我诈、斗智斗勇,本剧延续了于正作品以往细腻的风格,展露了大气磅礴的一面。《美人心计》与《后宫甄嬛传》不同,它将熟悉题材陌生化,选择宫廷争斗戏但是却将朝代设定在几千年前的汉朝,在时间上与近现代拉开了距离。其次在人物的设定上,汉朝
400多年的中,吕雉、卫子夫、赵飞燕等都是为受众所熟悉的,但是《美人心计》却选择了窦太后这一史书中名讳不详的人物,这是一种陌生文化的处理。《后宫甄嬛传》将朝代设定在大清朝雍正年间,人物相对来说都是受众比较熟悉的,在众多的清朝宫廷剧中,《后宫甄嬛传》并没有将其进行陌生化的处理。此外,《美人心计》与《后宫甄嬛传》不同,并没有局限于宫廷争斗,而是加入了当下流行的谍战、家庭伦理等新颖的故事桥段。在《美人心计》拍摄之前还进行了网络营销,进行女一号的网络投票。可以说《美人心计》是一部虐心的跨朝代大戏,《后宫甄嬛传》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绝美宫廷争斗戏,从改编来看,两部改编影视剧都是成功的,只有真正制作精良的影视剧才会取得成功,《后宫甄嬛传》在电视剧的制作上,从服装到任何一个道具,都比《美人心计》略胜一筹。
(三)思想主题
电视剧《甄嬛传》之所以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更在于它不同于其他同题材的电视剧,有其独特之处。虽然整部电视剧都在讲述后宫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但是其主导思想、主观立场则是对这种封建制度的批判。[5]
电视剧《甄嬛传》营造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历史氛围,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皇权制度下的选秀制度等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是依靠着封建帝王的专制、霸权,对古代女性的残害,对平等、尊严的蹂躏。在“人吃人”的后宫,不可能存在真正、纯洁的爱情。无论是皇帝、嫔妃还是宫女、太监,只要生活在红墙之内就注定了悲剧的一生,在皇权面前,人们的生命犹如草芥,对于命运的抗争在皇权面前就像是小丑的表演,一切注定都是徒劳,都由皇帝的一句话而决定,而彻底结束这悲剧的方法就是埋葬那该死的封建皇权制度。“该剧以大气沉着的悲悯情怀,雍容典雅的阴谋杀戮,疯狂惊悚的人性扭曲,超越了是非善恶的二元对立,激起了人性的弹性,写出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中可怕的变异,表现出个体命运在一个巨型的历史面前,那种无助、无奈,还有悲惨的抗争。”
四、电视剧《甄嬛传》的观众接受
(一)角色认同多样化
在传统的电视剧中,主角往往以正面形象出现,编剧、导演所赋予主角的性格特征也会让观众产生认同。新世纪以来,社会转型导致了理想主义精神在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与人生观领域中日益低迷,大量电视剧不再一味追求主角形象的正面性,反而转向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导致观众对于主角认知的多样性,自然态度褒贬不一。
例如在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观众意见是不一的。有人认为甄嬛“自以为是、自命清高,惺惺作态装善良,实则心狠手辣,阴险狠毒,不屑于温实初,看不起温实初,为了自己上位,一再利用;对浣碧和安陵容永远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自己害了那么多人,还拼命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而有些观众还是认为“甄嬛的才华,她的才气和睿智,她对姐妹的真心实意,对爱人的忠贞不移,值得大家喜欢。”
(二)观众对于历史真实性与历史现实性的态度分野
对于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真实性以及所映射出的现实关系,观众从不同立场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电视剧来说,只有当所表现的历史与前人们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早在电影出现之前的戏剧盛行初期,美国学者就发现,“居中的角色既是观众们的一面镜子,又是他们的礼仪手册,向他们展示他们是什么形象,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6]成功的影视剧之所以受观众欢迎,就是因为观众可以通过作品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感同身受。
五、余论
不可否认电视剧版的《后宫甄嬛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风靡全国,在日本等电视台均有较高收视率,甚至翻译成英文版在美国热播。一时间各种“甄嬛体”不断被模仿,电视剧所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成为不断被刷新的效益,更是让各关系公司大丰收,一段时间内文化潮流不断被掀起,人们更多的去关注清朝的事件,不断关注女性斗争的命运,⑤捧红了一批明星,为中国影视剧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在国内电视剧文学剧本创作缺乏好作品的时候,网络文学的改编让这一切变得又生机,让中国电视剧市场变得更加生动有竞争,也变得更加有活力。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剧中精致的妆容,绝美的造型,不断变化的场景,言语独具特色的对白都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影视界做出了榜样。
另一方面,电视剧《后宫甄嬛传》通过荧屏向人们展现更多的是剧情,人物造型绝美精致,但是忽略了文学所应有的价值,原著中细腻的文笔,信手拈来的古典文学的运用在电视剧版中是很难精确地展现出来的。此外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甄嬛形象,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华妃以及皇帝形象,电视剧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角色刻画的某些方面。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改编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电视剧版的《后宫甄嬛传》无疑是成功的,耐人寻味的剧情设置,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吸引到了无数的关注,这源于优良的制作团队,优秀的导演、演员,来自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在现今缺乏优秀剧本以及创作题材限制的情况下,网络文学利用它的优势正以强有力的步伐向影视进军,这将成为未来中国影视剧的趋势和必然。
参考文献
[1]
流潋紫.后宫·甄嬛传(1)[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11).[2]流潋紫.后宫·甄嬛传(2)[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11).[3]流潋紫.后宫·甄嬛传(6)[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11).[4]秦晓帆.网络时代的诗性历史建构——流潋紫与《后宫·甄嬛传》[J].名作欣赏.2012(06).[5]马英.《甄嬛传》的女性主义考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7)
[6][美]理查德.布茨《美国受众成长记》,王瀚东译,华夏出版社2007版,第42页
第四篇:郑圣果: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郑圣果: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发布:孔曙光2010-12-10 19:22:00
作者:郑圣果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一、引言
自从1899年海牙和会通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以来,多边条约的实施与争端解决机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二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制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作为“在海洋领域中新的世界秩序支柱之一”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集其大成,贡献了一整套复杂而较完整的争端解决制度,其鲜明的特点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
二、《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形成过程
《公约》由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历时9年11期会议始成,各国在作为《公约》重要组成部分的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也历经了漫长的磋商和谈判。
从时间上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联合国海底委员会开始筹备海洋法会议至1975年第三期会议的各国提出提案的时期(两期会议提出议案20个)。
在美国提案的基础上,非正式工作组组织各国磋商,就争端解决的11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条款,至此初具规模;第二阶段是1976年第四期会议到1982年将完整的争端解决机制纳入《公约》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是各国分歧最大,辩论最为激烈的阶段,主要集中在是否规定强制管辖及在国际法院之外设立国际海洋法法庭的问题。经过磋商、谈判、妥协最终达成的一整套争端解决程序规定在《公约》第15部分、第11部分第5节,以及附件五调解、附件六法庭规约、附件七仲裁、附件八特别仲裁中,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而完整,不仅吸收了国际社会在和平解决争端实践中的有益经验,而且也发展了传统方法(如调解),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创新(如海底争端分庭的强制管辖),加强了各国在和平解决争端方面的多边义务。
三、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如前所述,《公约》在争端解决方面所做的努力及贡献是引人注目的,笔者出于论述明晰的考虑,从纵向,即与1958年日内瓦四公约建立的海洋法体系相比和横向即其自身特点,包括对国际法理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力争尽可能多地揭示其全貌(尽管这种分类标准可能是极不科学的)。
(一)纵向分析
1,一揽子协议并且禁止保留
与1958年日内瓦四公约相比,《公约》有一个明显的体例上的突破,即把争端解决程序完整纳入了公约,作为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象后者在四公约外单独设立《关于强制解决争端的任择议定书》,由各国自由决定是否参加,从而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加入国只有36个)。
关于是否在《公约》中规定强制争端解决程序及其适用范围也是各国在谈判过程中的一个焦点。美国等国认为应适用所有性质的争端;新西兰、日本、前苏联、英国等国认为强制方法应在磋商、谈判及交换意见失败后,在允许保留范围之外才能付诸强制解决程序;智利、肯尼亚、巴林强调仲裁或司法解决程序仅适用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域;中国代表主张平等协商应是主要途径。最后,公约采取了适度妥协的方法,规定在当事方共同选择的方法失败后,缔约国有义务接受一种或几种有约束力的强制裁判程序,仅对几类特殊的争端适用无拘束力的强制调解程序和事先声明的排除不适用。同时,在《公约》第309条规定,除明文许可外,禁止作出保留或例外,也就是说,缔约国在批准、加入、接受公约的同时即一揽子接受了整套争端解决程序,从而大大加强了各国在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方面的多边纪律。
2,管辖的争端范围大大扩展
1958年日内瓦四公约建立在传统的以领海和公海为核心的海洋法制度之上,适用范围相对狭窄,已经明显滞后于各国海洋实践和科技的发展。而作为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海洋法宪法(a constitution for world’s oceans)的《公约》不仅继承和发展原有的海洋法制度,在法律上有选择地确认了各国实践中的惯行做法,全面编纂了各类海域制度,同时开创了新管辖区域的管理开发制度。随之而来的就是争端解决程序所适用的争议范围也大大扩展了。如《公约》规定,因渔业、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海洋科学研究、航行、包括来自船只和倾倒造成污染的条文在解释和适用上的争议,适用《公约》附件八规定的由专家裁决的特别仲裁程序,体现专业性的优势。再举一例,国际海底区域(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作为全人类共同财产这一海洋法中的新事物,由管理局代表全人类按照公约及其附件、相应规则、政策进行开发授权、管理和控制。因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争端,一律由海底争端分庭统一审理关于公约第11部分的解释及适用纠纷,管理局一方或缔约国一方作为或不作为引起的争端,开发合同一方对合同工作计划的解释适用及一方作为或不作为的争议等等(详见公约第187条)。《公约》争端解决程序管辖下的争端范围的广泛包容度是传统国际海洋法难以匹敌的。
(二)横向分析
1、争端解决方法众多
《公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包容了众多争端解决方法,涵盖了现行所能采用的一切手段,鼓励各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33条规定的“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同时,对传统的概念也有变通和发展。如调解,按照传统国际法,调解是指当事人将争端提交由若干成员方组成的委员会,委员会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争端的建议,争端方没有必须接受的义务。公约沿袭了对调解法律效力的传统理解,但是按照公约第XV部分第3节,对于海洋划界争端,有关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维持及对他国有意捕捞的种群和剩余量(surplus catch)的全部或部分的分配请求的专断的拒绝引起的争议,如果争端方未选择导致有拘束力的程序,调解可随时强制适用。对该类争议,任何一方可向争端他方发出书面通知提起程序,且其有义务接受,缺席不影响程序进行(公约附件5第2节)。也就是说,调解决定书没有强制力,但是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争端,调解委员会有强制管辖权,双方在调解决定书的基础上继续谈判以达成和平解决,这种方式赋予了调解这一传统机制新的含义——不是可不可以调解而是必须调解,尽管无义务去遵循它。,同时规定强制程序的例外
2、自愿和强制有机结合,最终保证有拘束力的解决(仲裁)
公约首先尊重各国自由选择解决争端方法的优先权,“成功地把自由选择各种争端解决方法与利用现行所有方法和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了”。这种对各国自由意愿的优先尊重也体现在对强制程序的选择上。在自愿选择的解决方法无法奏效时,争端当事方有义务接受公约提供的四种管辖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国际海洋法法庭;国际法院;仲裁;特别仲裁4种。这四种强制程序处于平行并列,横向竞争的地位,缔约国可按照各国国情和法律传统的差异择一适用。为了避免由于缔约国无选择或选择不一致时而导致管辖落空,在出现此种情形时,根据附件七成立的仲裁法庭则适时发挥“剩余备用”作用,从而保证争端获得最终有拘束的解决。同时,公约又规定了限制和例外。对某些争议如违反公约关于航行、飞越或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和关于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特定国际规则和标准 等规定的,应适用强制解决程序,但由于沿海国行使斟酌决定权,暂停或停止科学研究计划,沿海国EEZ和大陆架的科学研究,EEZ内对生物资源主权权利及其行使等引起的争议,适用无拘束力的调解程序。其次,为了实现主权和公约的最大协调,消除部分国家的顾忌,公约专立一条即强制程序的任择性例外,一国可以书面声明对于某些争端不接受有拘束力裁判的强制程序,如关于划定海洋边界的条文在解释或适用上的争端(sea boundary delimitation),涉及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的争端,军事活动的争端以及正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执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务的争端等。有学者对此表示遗憾,但换个角度来看,这种妥协正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吸纳主权者加入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实现其广博的包容性,从此角度及为和平解决争端虑,诸多的例外和妥协是值得的(worth the sacrifice)。
3、体制上的创新——国际海洋法法庭
是否在公约内设立一常设司法机构来处理有关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在海洋法会议期间经历了激烈的辩
论。最终在以77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推动下得以成立并于96年10月召开第一次会议。如前所述,公约容纳了多种并行不悖的审理机构,各国可以自由选择,法庭在其中并不居于中心地位。但《公约》仍处处体现了对于法庭的侧重,使其在强制解决争端方面居于天然优势地位。
首先,正如国际海洋学院的代表帕多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所说,“与成立一个具有法律性质的正式的争端解决程序相比,更有用的是设立一个由所有缔约国组成的常设机构,能够对这种政治妥协给以权威解释”,《公约》本身诸多的原则性规定决定了在适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理解和分歧。这时,由缔约国按照条约组织的专门司法机构即法庭的权威地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抵消政治妥协色彩带来的消极影响,保证《公约》在适用过程中的一致性,实现法律可预见性的目标;
其次,法庭管领下的海底争端分庭对海底区域内活动的争端具有强制管辖权,即不需要双方事先就接受管辖发表声明,这比法庭更进了一步,大大加强了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色彩。公约第187条对其管辖事项(大都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性质)作了详细列举。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强制管辖不应妨碍管理局行使斟酌决定权,且对于有关开发合同的解释,适用争议已提交商业仲裁的,分庭也不能审理。可以说,在赋予权利的同时划定了“雷池”。
再次,海洋法法庭法官在专业上的能力可以确保争端尤其是涉及海洋活动本身特殊性的争议获得正确和令人信服的判决,体现法律职业分工的专门化,这也是近年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共同的发展趋势,例如WTO专家组。
最后,《公约》有关临时措施(provisional measures)和迅速释放(prompt release of vessels and crews)的规定将法庭推上了重要地位。前者,如果在仲裁法庭组成之前需要规定临时措施,争端方可协议由法院或法庭来裁决(包括海洋法法庭)。如在请求规定临时措施之日起两周内不能达成这种协议,那么则由海洋法法庭依据《公约》规定决定是否采取临时措施;至于后者,在扣留国和请求国不能就释放问题在10日内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请求国可直接向海洋法法庭提出释放申请,无须与双方选择的强制解决程序保持一致。这样就使得法庭对于其不具有管辖权的案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影响案件进程。
以法庭处理的第一个案件即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诉几内亚的“塞加号”案为例,法庭首先驳回了几内亚的主张,一致认为根据《公约》第 292 条的规定,法庭对该案是具有管辖权。并很快于1997年12月4日作出判决:以3个12票对9票判决起诉成立,几内亚应当立即释放油轮及船上的船员和释放必须经提供合理的保证书或者财政担保(尽管几内亚并未遵守且又因此引起该案的继续/涉及临时措施和实质问题)。在实践中,法庭的这一功能一直运行良好,尤其体现出了快速审判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际司法机构审理速度慢的通病。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到目前为止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在处理海洋法争端方面的地位有待提高。
4、发展了传统的国际法主体理论
有关国际法主体,尽管在理论上存在“国家唯一主体说”,“个人唯一主体说”,“国际基本主体说” 等不同派别,但在国家实践中,个人一般是作为国际法客体来对待的(尤其在我国)。然而根据《公约》及《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海底争端分庭的当事方除《公约》缔约国(包括主权国家、自治联系国或自治领土、政府间国际组织)外,还有国际海底管理局和企业部、国营企业、自然人和法人。因 此,自然人和法人可以依据《规约》将在海底区域开发活动中产生的特定纠纷诉至海底争端分庭而成为分庭的当事方,或起诉,或应诉并参加诉讼程序。当然,以此点(个人和法人等实体的出诉权)来妄断个人已经成为国际法主体为时过早,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起码在实证层面上,个人已经能够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条件下直接参加国际法律关系了,这不能不说是公约争端解决程序对于推动国际法理论发展所作的贡献。
5、与其他机构和国际组织密切配合,有效促进争端解决
《公约》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并非“孤家寡人”,首先在与同属一体的内部机构海底管理局的关系上,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合作,其中涉及到争端解决的有:海底管理局大会对法官代表性及规约修正的意见;请求海底争端分庭发表咨询意见时的合作;在就开发合同事项提交商业仲裁时的合作;解决海底区域争端时与海底争端分庭的合作等等。在与相关国际组织的配合上,如与国际法院,存在《联合国与国际海洋法法庭合作和关系协定》作为两者行为的指引,具体包括相互提供资料、交换有关船只和船员迅速释放的资料,行政协调等。这种内外部机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经验的交流无疑能有效地促进争端的解决并提高《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国际影响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约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并存、自愿选择和强制程序相结合但以强制解决程序为重心、针对争端性质区别对待(或裁或调或审或声明保留等)、专门司法机构常设与相关国际组织协作等鲜明特色,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争端解决制度。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但足以担当的起“国际多边条约史上引人注目的和平解决争端制度”的评价。
对于我国这样一贯排斥国际司法程序的国家,首先,针对我国海岸线漫长,大部分沿海海域存在与其他国家划界的问题,可以按照《公约》规定,对某些涉及领土主权事项的争议声明不予适用。如1985年中国对南沙群岛(所谓卡拉延群岛)及其毗邻水域和资源不可争议的主权声明;其次,鉴于海洋法法庭在迅速释放方面的重要地位和我国渔民渔船近年屡遭扣押的情况,可考虑在这方面接受法庭管辖;另外,对于解决争端的强制性法律程序,我国可选择具有相对灵活性的仲裁程序,同时利用《公约》规定的例外和限制,侧重技术性问题,使某些方面不必提交强制程序。当然,在国际海洋争端解决制度相对完备的今天,重新审视我国的态度和立场并进行适时调整,不仅有利于争端的和平解决,也是履行条约义务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及期刊
《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1年版。
1、黄进、肖永平主编:
《国际海洋法法庭研究》,海洋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吴慧:
《现代国际海洋法》,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陈德恭:
《珞珈法学论坛》第二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5、《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6、《法学评论(双月刊)》,1999年第3期。
7、二、外文期刊
1、Berry hart Dubner,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Sea, International
lawyer,Vol36(2),20022、John king Gamble JR, The 1982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a binding dispute
settlement? ,Bosto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9,19913、John king Gamble JR, The 1982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a binding dispute
settlement? ,Bosto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9,19914、Shigeru Oda,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w of the sea, The 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27,2002
三、网络资源1、2、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