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妥善处理公园投入不足的矛盾,促进工业城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___公园位于___区中心,始建于1958年9月,占地面积为0.65平方公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市民把___公园做为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交流游玩的场所,现在每天入园人数已达十万人次之多。近年来,由于市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区规划工作,对___公园共投入522万元资金进行修缮,使公园的景观、风貌均有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
社会各界的好评。但仍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区公园几十年的变化不大,与迅速发展起来的房地产开发业相比反差甚大,公益性建设投资与城市、经济、社会还存在着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侵占公园绿地和园内污染企业退出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和多方面因素,部分绿地被长期侵占,污染企业进驻园内,其中的四家企业(见附表)给公园的环境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些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汽车尾气、浮尘、工业废水以及企业产生的生活污水等成为园内重要的污染源。同时企业生产车辆出入景区,也给游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公园西侧临街(中华路)有三丰酒店、市房屋中介、建设银行、二手房交易市场等商饮服务单位。部分属违章建筑或临时建筑。由于这些网点背靠___公园泻洪湖,每日排出的垃圾污水造成湖内严重污染,臭气熏天,周边垃圾成堆,有碍观瞻。
二、公园主体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公园东侧凉亭山下的映山湖于1980年开挖使用,是园区内唯一的景观水体,由于雨水侵蚀和自然风化,湖内护堤和护坡已严重破损,因经费不足只能小修小补,损毁程度日趋严重,多处护堤和护坡出现大面积塌落。因护堤砌石的脱落和多年没有实施湖底清淤,映山湖蓄水能力在逐渐减弱,沿岸和湖底蒿草众生,湖水净化能力在不断下降。凉亭山是入园游人较为集中之处,通往山顶部的登山石阶路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宽不足2米,且破损严重,难以适应每日3万人登顶之需;山上凉亭因资金不足多年失修,破旧不堪,日前___区群众自发组织捐款修缮(已引起有关媒体的关注)。
三、公共设施匮乏___公园正门广场是每天早晚人员最集中的地方。因公园内无免费公厕,行人、游人入园随地便溺现象十分严重,屡禁不止;2002年市路灯管理处为园内安装了路灯,当时配备盏数就不足,现在又严重破损,仅有少数能正常使用;由于财力物力所限,公园在改造修建的过程中仅设5套石桌椅。现就___公园的发展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快解决园内企业侵占公园绿地和污染企业退出问题按照《___市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市区两级政府应抓紧对占用公园绿地的企业进行清理,同时协调鞍钢有关部门解决园内污染企业退出。
二、加大对公园护堤和护坡的的修复及映山湖的清淤力度尽快把湖心岛护堤、山体护坡重建,湖底清淤工程提上日程,从根本上解决景观水体功能衰退及游人安全问题。
三、拆除公园西侧的临时建筑,修建透视围墙结合___区东南角的改造工程,拆除临时建筑,移迁相关单位,在公园西侧修建透视围墙。同时要加大对公园内泻洪湖的治理,除发挥防洪功能之外,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进一步完善和修建公共设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之需尽快配备免费公厕,补充公园内的休闲坐椅,扩建登山石阶路,恢复路灯的使用功能,增加公园的照明度。
五、修建标志性建筑,形成特色公园园内主干道的中心花坛和___广场要给予改造。发扬___精神,建成有钢都特色市内特色景观;增加公园的景点,在凉亭山上最高峰增设一处占地面积为50平方米的二层观赏楼阁,与现有的凉亭山上的敬母亭相对应,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具有浓郁特色的生态植物园和休闲娱乐园。附表:单位名称占地面积产权所属单位侵占时间说明鞍钢附企装卸运输公司30000平方米鞍钢人防1968年鞍钢附企利用鞍钢人防工程作为生产基地鞍钢附企原料总厂塑料车间10000平方米鞍钢人防1968年天成保温材料厂700平方米___区双山办事处现为生产场地___凯萨环保工程有限公司10000平方米___区经济发展计划局原属公安___分局三产,现已移交___区
第二篇: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doc
关于促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的思考
茅箭区教育局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一城五区”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营造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全区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师资素质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我区先后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等七部门授予“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办人民满意教育先进区”称号,成为全省首批4个“办人民满意教育先进县(区)”之一。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区义务教育离“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学无择校、教无择生”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全区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各类学校20所,其中成人学校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5所(含教学点2个)。在职教职员工840人,中小学生11264人,其中高中生360人,初中生2584人,小学生8320人,流动人口子女5958名,占学生总数的53%。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0%和99.8%。全区学校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8.35万平方米。全区共有图书10.4万册,计算机室13个,拥有计算机510台,有语音室2个,多媒体教室5个。教学仪器按省二类标准配备。
2研活动作为改革重点,在各校贯彻落实了《关于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指导意见》、《关于在中小学实施“一树一案四清”的教学指导意见》等教学改革方案,广泛开展了“构建有效课堂”教研活动,2010年又全面实施了“生本教育”,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得到彻底的转变。此外,我区还坚持每年举办一期“金烛杯”教学大讲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申报的11个市级课题已顺利结题,1个中央电教馆子课题正按照计划开展课题研究。
全区各学校始终把学生德育教育当成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每年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围绕“学雷锋日”、“世界儿童读书日”、“三月文明礼貌月”等,先后开展了“忠孝雅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举办了文明标兵、文明班级评选,开展了“迎奥运”主题教育,“武当武术进万家”、“小手拉大手”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针对全区青少年课外实践活动不足的现状,成立了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把活动课纳入了学校课时计划,共开班39期,7000多名中小学生在该中心进行了校外实践活动,实现了茅箭教育校外活动场所零的突破。
(四)强化内部管理,构建和谐教育。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健全了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形成了安全工作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筹资4万余元,统一为学校配发了学生普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读本,做到“教师、课时、教案、作业”四落实,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有效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科室包校”和月排查制度,联合区直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消防、食品、交通和危险实验化学品等专项整治活动,为城区8所学校购买了16个公益性岗位作为交通护学岗,对南部山区接送学生的车辆实施了燃油财政补贴。为文锦学校、武当路小学两校架设了人行天桥,在实验学校、武当路小学和二堰小学新建了警务室,招聘20名安保人员充实到各校门卫室,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为学生安全保障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了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五)搭建培训平台,提高师资水平
1、加强教师培训。2009年,成立了茅箭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完善了教师培训机构。先后举行了校长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00余人。积极向省争取了200多人的外出培训指标,免费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所有教师利用“中国教师行动网”,开展教师网上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区学校干部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及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支师德高尚、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梯级骨干队伍初步形成。
2、积极开展星级教师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茅箭名师”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截止目前,共评出茅箭名师20名,6年底,全区中小学共有债务2683.91万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不断有新的债务产生,沉重的债务负担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城区学校布局没有新举措,不能适应急剧膨胀进城子女就学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区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及有所超前的思路,多次调整学校布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容建设,房地产业迅猛得发展,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城区人口急剧膨胀,我区人口由2005年的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近35万人,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占全区学生总数的53%,现有北京路、天津路、武当路、许白路沿线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布局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主要表现在实验学校、武当路小学班额过大(超过60人,个别班级超到70人),学校超负荷运转,城区学生“上学挤”问题十分突出。现有天津路小学、重庆路小学、西坪小学、许家小学的学校规模和办学条件已不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城郊农村生育人口减少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学龄人数的逐年减少,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起的学校闲置浪费,城郊教育资源闲置与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
5、师资不均衡。近几年,通过以校本培训为主,运用多层次、多形式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师资水平,但优质师资仍满足不了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一是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师资流向城区,办学条件、工作环境较差的学校师资流向办学条件、工作环境较好的学校,区属学校教师流向市直学校。造成有的学校师资欠缺,有的学校师资富裕。二是存在教师年龄老化、师生比例不协调、学科配备不完备等问题。三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名师”和骨干教师缺乏,专业教师不足。
6、同城不同待遇。学校和教师同在一个城区,但所享受的待遇却大不相同。一是生均公用经费与市直学校差距较大。我区生均公用经费中财政拨款逐年增长,由2007年每生每年15元,增长至2009年每生每年70元,但与市直每生每年130元差距较大。二是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时,我区津补贴核算标准为12600元/年,而市直和白浪开发区的津补贴标准要远远高于我区标准,教师待遇偏低引起教师不满,也成为一个不稳定的隐患。
7、“择校热”高烧不减。“就近入学”是国家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择校是教育部门明令禁止的。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于是,“择校热”愈演愈烈,很多家长认为,不选择一所好学校,就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不惜重金,找关系、转户口,想尽办法往里挤。“择校热”高烧不退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我市教育的极大关注,对“名校”、“名师”的肯定和向往;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教育的非均衡化发展,择苦了家长,择坏了风气,择丢了公平。这种现状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极为不利。
第三篇:关于增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关于增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13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增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孙贵宝 主 题 词:教育,教育经费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国情,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
一、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较大。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持的力度,但在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方面,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平均为4966.04元,其中农村小学4764.65元,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平均不足4000元,贵州3419.2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85%,为北京的18.49%。生均公用经费差距更大,全国平均为1366.41元,其中农村小学为1282.91元,广西、贵州、云南不足1000元,贵州834.2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05%,为北京的0.96%。中小学的公用经费占事业性经费的比例大都低于30%,只能维持学校基本教学活动,远不能满足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对贫困生资助力度不够。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的义务教育资助政策,虽然早在2003年推行的西部农村“两免一补”政策中已经涵盖,但由于资助项目较少、资助种类单
一、资助面较窄。目前并不能完全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在学习用具、就餐、住宿、交通、医疗等方面的资助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三)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化目标资金缺口大。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文件精神,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从办学条件、差异系数、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四个方面来衡量,也就是只有县域内所有学校达到该地区制定的基本标准,才能进行督导评估。以宁夏为例,到2017年,全区22个县(市、区)要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仅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标准一项尚需投入资金就达30亿元。凭借西部其他一些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自身力量,要想全面实现国家既定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困难非常大。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我们要通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尽快制定关于深入推进西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规划,设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地区之间及学校之间的差距,帮助民族地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筹资机制,依法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教育投入的责任;建立与物价涨幅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向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投资教育,争取社会各界的扶持与捐助,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合力兴办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机制。
(三)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资助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构建适合西部民族地区,与“两免一补”政策相配套的多层次资助体系。
(四)建立稳定有效的校长及教师激励模式。在师资配备、人才引进等方面,重点支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以及城市的薄弱学校,使教育资源配置起到引导和调控教育均衡的“杠杆作用”。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