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 陈兴国答记者问(企业公关化生存之道-关系)

时间:2019-05-12 17:0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向阳 陈兴国答记者问(企业公关化生存之道-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向阳 陈兴国答记者问(企业公关化生存之道-关系)》。

第一篇:李向阳 陈兴国答记者问(企业公关化生存之道-关系)

文/本刊记者 李兴

嘉宾:

李兴国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联大教授

陈向阳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国际公关》杂志主编

2007年1月12日,北京某报刊登了一则题为《杀毒厂商自唱双簧,反流氓软件被揭底牌》的文章,内容中提及前段时间以来横行肆虐的MY123.COM病毒与奇虎有染。随后,奇虎迅速反驳,并牵出了两家公关公司,双方口水战迅速升级。此事成为2007年初最热点的公司新闻之一。撇开两家的恩怨,本栏目关注目前已经日益公关化的企业生存之道,探讨公关化生存的策略与成败。

公关化生存:

想说爱你不轻易

记者:有人认为“公关揭底”事件是一个冲突的极端体现,从公关的角度看,您认为这一事件的本质何在?为什么?

李兴国:这一事件,一方面说明确实企业已经进入了公关化生存的阶段,公关的重要性被熟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要科学地公关化生存还要面临不少问题。所以,事件的本质是利益之争,表现出来的是传播之争,反映的是“伪公关”的“恶意炒作公关战略之争”。

记者:不少国内企业感觉似乎进入了公关化生存的时代,不少企业老总对公关总是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又爱又恨中透着着无奈,为什么会这样?

陈向阳:在当前市场中,市场上信息量爆炸,产品同质化严重,新媒体不断涌现,假如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声音,就会沉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在此外部环境下,全社会普遍熟悉到了公关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公关公司提供公关策略服务来塑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提升媒体舆论影响力,所以,企业进入公关化生存是一种熟悉的进步,但同时,许多企业对公关存在熟悉误区,这种误区导致他们误用公关,甚至做出为知名度而损失美誉度的得不偿失的事来,最终反而影响了企业形象。

李兴国:前些年,中国企业家协会等单位曾对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根据木桶理论,企业家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公共关系素质。不少企业家仅从大众传播渠道了解公关,有的甚至认为公关就是“包装”。《中国商人》杂志提出公关化生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公关在世界上是咨询与策划为主,但中国公关从引进以来就一直被误读着。先是被一些人将公关等同于“公关小姐”——认为“三步四步都会,七杯八杯不倒”式的“剑走偏锋”是公关,甚至把公关同某些暧昧的行业联系在一起。后来,又面临着把公关当成“走后门”、“拉关系”的新误解。这与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公关之路是多么相似。如今的中国企业,是被推动着进入公关时代,一方面,企业被假公关、伪公关所困惑,有些企业的做法也是见不得阳光的;它也不真正懂什么是公共关系;另一方面,又感到传播时代不参与难以生存,所以自然会感到说不清道不

明的滋味。

记者:您认为企业走上公关化生存之路的原因何在?为什么?

李兴国:正如《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书中所喻,公关是让人“爱我”,广告是让人“买我”。如今,在美国,有说法叫“不当总统就当公关人”,比如美国的前政要如克林顿、奥尔布莱特等都开起了公关咨询公司。在中国,公关行业是井喷式发展,经济、政治、传播的环境变化因素已经强烈支撑着企业迅速进入公关化生存时代。从微观看,现在是信息传播加速、传播工具发达的时代,又是一个诉讼密集的时代。在这个布满危机的时代,处理危机最好的方法就是公共关系,这也自然给公关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今年是中国公关协会成立20周年,这是一件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担忧的事,值得我们公关人进一步反思。

陈向阳: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公众的熟悉力、判定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关于企业的市场行为、与同行关系、与消费者关系等信息可以更透明更方便获得,使得企业的一举一动无不处在公众的视线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假如不注重公关,还是像以往那样,甚至个别企业寄希望于一夜暴富、明星式的成名之路,显然就会在市场大潮中掉队。因此,许多企业在环境压力下,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公关化生存状态,但同时,也因为是空腹下午茶,导致了陷入消化不良的误解之中,而这种误读公关又“引导”企业让公关做了本不该公关去做的事,比如广告等。

记者:面对“公关揭底”这样的尴尬,您认为当事企业的行为选择是否恰当?为什么?

陈向阳:假如事情真如报道所言,显然,当事企业在公关的选择上有值得探讨之处,更可以说是做了个不好的公关示范。

李兴国:没有证据当然是不恰当的,反击是不得已的,当然也有“防卫过当”的说法。公关的要义是讲真话。所以,企业的公关行为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秀场”的潜规则

记者:“公关揭底”事件让公关行业的一些“潜规则”被公之于众,您认为目前企业竞争中使用公关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陈向阳:正如我上面谈到的,当前企业对公关存在不少误区,正是这些误区加上企业的急功近利导致了公关失当的出现。比如,不少企业认为公关就是软文,就是广告,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看法。实际上,真正的公关是相当严格地区分于广告的,软文决不是公关。这也是我们行业自律公约中明确提及的。广告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一种单向的手段,是第一人称。而公关则是双向传播,对于传媒来说,公关仅是提供信息方,不能代替媒体决定对外披露的程度与多少。

李兴国:正如我所言,公关是要讲真话,是公开事实,所以,有的企业的公关做法是拿不到阳光下的。历史上,虚假传播的巴纳姆就不被公关认可。今天,国内一些公关就类似这种虚假传播,如一些八卦新闻,“绯闻不够,手术来凑”等。

记者:一种观点认为“公关就是作秀”,您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李兴国:站在历史的角度,通过“作秀”策划新闻与制造新闻历来就有,甚至是公关一项基本策略。而公关之父艾维·李,正是通过讲真话,客观传播,策划“新闻”才确立了公关的思想与原则。所以,以史明志,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只要公关传播讲真话,真正做了的事来报道,这种秀是值得提倡的,比如天津自行车厂通过向老布什总统夫妇赠予自行车打开了48年未打开的美国市场。这叫该“秀”就“秀”。

陈向阳:“公关就是作秀”正是大家对公关的一种误解。公关是锦上添花的事。尽管企业需要出名,需要知名度,但出这个名要看是什么名,否则就可能产生为了知名度损害了美誉度的尴尬。“公关就是作秀”不是一种正常的手段与心态。企业要做百年基业,公关的前提是基础是否扎实。公关策略与企业发展现状应该是相当的,而不是夸大的。公关本应该是沟通者,但当前,一些企业却把公关当成炒作的工具,这样对企业是有害的,对公关行业的发展也不利。

记者:有人认为,企业公关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很多公关方法和手段让人感到无奈,比如“收买媒体”、“控制舆论”等,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陈向阳:显然这种行为背离了公关的本意。公关不是宣传,它仅向媒体提供报道的素材和信息的机会。假如出现“控制舆论”等现象,一方面说明个别公关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另一方面,企业客户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也是原因之一。我认为,规范的公关公司是不应该充当挑战市场伦理的“帮凶”的。

李兴国:“控制舆论”是伴随着公关产生就有的,美国初期就将公关叫“人心操纵术”。我把公众分为三类,一类公众是上帝,决定一切;二类公众是“傻瓜”,即隔行如隔山。三类公众是“情人”,需要追求。在对公众的熟悉上,目前公关做的还不够。所以,从长远来看,“收买媒体”、“控制舆论”等还是不要做,假的终究是假的。

记者:一种看法认为,“公关揭底”事件折射出传统商业规则在一些新兴行业存在天生的缺陷,您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陈向阳:我觉得,公关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而且目前更以3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当中存在一些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也正是行业组织发挥自律、规范等作用的阵地。2004年,我们对全国的公关公司进行过调查,当时有2000多家公司存在,如今这个数字应该超过3000家。面对如此迅猛发展的形势和来自市场的强力需求,行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正视和解决,必将推动公关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公关伦理面临挑战

记者:公关假如沦为“对骂”的工具,是否将丧失其本来作用?您觉得如何让公关回归本原,而不要成为挑战道德底线的工具?

李兴国:对骂不对,可以辩论,但不能有人身攻击。公关是讲道理、说真话。公关是有行业规则的。

陈向阳:公关也要讲伦理和社会责任,这一点与其他行业、企业没有区别。2006年9月3日,正是为确保中国公关服务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公关服务行业自律公约》经全国21家最有代表性的公关公司签约后公布。这份9章36条的公约,正是公关行业的伦理与规范。其中对有违行业道德的行为有明确约定,如信息传播原则中有“不隐瞒事实真相并有责任及时纠正错误的传播信息”,媒介关系原则中有“严格区分新闻代理业务中的„新闻‟与„软文‟两种服务方式”,同行竞争原则中有“倡导公平竞争,避免各种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发生”等。同时,一些公关公司也常抱怨,自己成为了发“软文”的工具,这并不是公关公司愿意做的事。公关公司的才华在于高水平的策略服务,然而现状却令他们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以至于有学者调侃公关正在成为一个远离创意与策划的行业。

记者:您认为当前企业公关化生存之中是否存在着让人担忧的倾向?从企业角度讲,是否建立一种公平的公关游戏规则还过于理想化?

李兴国:企业是水中的鱼,环境决定的生存状况。公平的公关游戏规则源于公平的市场原则与传播原则,公关是服从于市场、政治经济和法律的。这里面确实有值得让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应该谨慎自律。

陈向阳:一种公平的游戏规则的基础是建立在企业对公关有一个正确、科学的熟悉之上的,所以,我们戏说公关行业目前还处在“教育客户”的阶段,建立游戏规则并不难,难的是让企业都接受并在市场实践中遵守这个规则。

记者:如何看待夏博新所提出的“公关是企业的良心”?

李兴国:企业把追求利益最大化当作天条,公关是站在公众的角度,帮助企业,客观的,通过无形资产带来有形资产的积累。公关要考虑站在公众的角度,哪怕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否则,在市场经济中就无法生存。公关挣钱,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长远的层次。我为什么提出感受经济学,就是因为感到我们的科技异化、营销异化了,考虑的是如何越来越豪华,而不是如何让百姓更实惠。

记者:面对公关“缺陷”,谁来引导、监督、净化,以保护这个新生行业的健康发展?

陈向阳:我们行业协会责无旁贷。从自律公约的出台到培训工作和一系列的行业活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一直在努力引导、监督和净化这个行业的发展。除了加强舆论引导和活动推动外,我们认为,对公关从业人员和企业客户的培训工作都将是近几年的工作重点。而那些敢于挑战行业道德底线的企业,包括公关企业和企业客户,最终将被市场教育。

李兴国:治理上强化,行业协会引导,都是重要的途径。但目前现实中还存在些悖论,因为协会的约束力究竟有限,需要全社会综合治理。我认为目前80%的企业家都需要从零开始“公关科普”。

找回公关的良心

记者:“公关揭底”事件看似一场企业争议,但其中更多地透露出了企业利用公关活动中潜在的危机与风险。作为企业,在面临类似事件时如何才能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动?

李兴国:我一直反对仅将公关当成表面化的东西,正如我对公关小姐、公关先生的评选持保留态度一样。企业只有90%都做好了,10%才是公关的传播,假如内部华而不实,却努力妆扮成好的、美的,风险就会增大。

陈向阳:没有了基础,再好的公关可能也无济于事。当前有些企业采购公关服务,往往只希望公关公司提供简单的服务,这正是由于其自身对公关熟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目标的不科学。这样的企业,采购公关服务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潜在风险。

记者:公关就像双刃剑,你用我用他也用,企业治理者应该从“公关揭底”事件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陈向阳:公关的确是双刃剑,假如你的企业打好了基础,这时公关会帮你如虎添翼,知名度、美誉度加速传播;反之,没有基础,即便出了名,可能也不是好的名声,落了个事与愿违,本欲描眉不想却抹了黑。

李兴国:有句话叫“露多大脸,现多大丑”,就是说的双刃剑。公关就好比企业从观众席走上了舞台,一旦本身有假,就会被放大。应该心怀正气,展示企业正面的形象。

记者:您认为如何让企业公关走上科学化、战略化的发展之路?企业如何运用公关才会更有效、更科学?

李兴国: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补上公关短板,扬起公关之帆。公关是如何赢得爱的艺术,它内求团结外求发展。我常讲:企业是船,治理是舵,品牌是帆,而公关是扬帆掌舵的技巧。借来东风,才好行船,也许,这正是企业需要对公关的正确科学熟悉与应用。

陈向阳:正如博雅公关创造人兼董事长夏博新所认为的那样,公关人需要担负四种基本的职责:企业的耳目、企业的良心、沟通者和企业的监督者。科学的公关是建立在对市场的深刻了解和对个体、公众的充分尊重之上的。现在政府也在重视公关活动,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其中之一。既然科学的规范的公关活动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对企业来说,最要害的就是正确熟悉、合理利用。

“揭底牌”口水战牵出公关公司

“流氓软件”的口水战在2007年初牵出了原来一直处于幕后的公关公司。

1月12日,北京某报刊登了一则题为《杀毒厂商自唱双簧反流氓软件被揭底牌》的文章,内容中提及前段时间以来横行

肆虐的MY123.COM病毒与奇虎有

染。随即,这篇

文章迅速被多家网络媒体所转载。

对此,奇虎公司于当日下午发布严正声明,称已把握确凿证据,证实这篇文章为公关公司所购买刊登的,并称牵涉其中的两家公关公司分别为CNNIC以及雅虎服务,奇虎也间接将矛头指向了这两家公司。

奇虎公司在声明中称,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两家公关公司在其背后利益集团的指使下,给奇虎捏造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并用花钱购买版面的方法大肆传播,混淆视听,妄图达到诬蔑奇虎、诬蔑反流氓软件厂商,从而达到继续制造、传播恶意软件的目的。奇虎保留追究公关公司及其背后利益集团法律责任的权利,严重谴责这种网络恶霸行为。

第二篇:135.建筑企业品牌建设之道还有多远-陈艳

建筑企业品牌建设之道还有多远

--基于国内建筑行业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陈艳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分析员

面临日渐薄弱的利润率,国内建企纷纷追寻品牌之路,以期分得更大的蛋糕。但反观国内建企品牌建设现状,不禁感叹建企品牌之道路漫漫,其修远。

目前,品牌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拥有品牌,既证明其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也反映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强势的品牌将成为企业占领市场份额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二八法则告诉我们,20%拥有强势品牌的企业将占市场份额80%,80%弱势品牌只能争抢剩余20%的市场。

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当代国际竞争中,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同样需要具有强有力的品牌,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议价能力。国外的建筑市场发展较国内相对成熟,已涌现一批全球知名品牌,并拥有强有力的市场扩张战略的企业,如法国的万喜和布依格、美国的福陆、瑞典的斯堪雅、日本的鹿岛等。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开始筹划品牌建设,如中国建筑的“品质重于泰山,服务跨越五洲”,上海建工的“和谐为本,追求卓越”。但纵观建筑企业整体发展,“桥倒倒”、“楼脆脆”、就连钢筋也学会了减肥,一次次降低社会对建筑业的信任度。不禁感叹,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建设之道到底还有多远?

建筑企业品牌建设层次较低。

权威论品牌,榜上无名。据财富500强数据显示,中国建筑五大巨头近年来表现非常优异,继2010年中国铁建产值排名超法国万喜,跃居全球承包商首位之后,中国建筑业三巨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在2011年的财富排行榜上,荣居全球建筑企业前三甲。虽在财富杂志上赫赫有名,但并未得到品牌价值的认可。全球权威品牌估值专家Brand Fiance 最新出炉的品牌价值全球500强中,建筑企业占据三席,分别是法国万喜集团、法国布依格集团、西班牙ACS集团,并无中国建筑企业的身影。作为一个对我国GDP贡献率超出6%、解决4.03千万人口就业问题、具有带动广泛产业集群效应的国民经济支柱型地位的行业,在建造“精品工程”方面并未与企业规模齐头并进。

表1 2011年我国建筑五大巨头与国际知名建企财富与品牌价值排行榜

序号 1 2 3 4 5 6 7 8 2011财富全球500强排名

192 205 210 296 450 2011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排名

--358

企业名称 中国中铁 中国铁道建设 中国建筑 万喜集团 布依格 中国交通建设 中国冶金 ACS集团

所属国家 中国 中国 中国 法国 法国 中国 中国 西班牙

2011品牌价值(百万美元)

6,208 2,608

3,014

2010产值(百万美元)

69973.30 67414.10 54721.10 44204.90 41547.00 40414.20 32076.30 21558.20

数字话品牌,不容乐观。创超额利润的能力,专业化比多元化企业强。品牌作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创

造超额利润的关键来源之一。本文选取了产值最大的10家多元化和5家产值较大的专业化上市建企,计算这些企业创超额利润的能力。结果显示,多元化企业平均创超额利润的能力为0.53%,而专业化的建筑企业该指标比多元化企业超出5倍,达到2.87%。其中建筑五巨头中铁、铁建、中建、中交建、中冶平均创超额利润的能力仅达到0.59%。不仅如此,多元化企业中有5家企业超额利润能力为负,而多元化企业中,表现最为优异的是金螳螂,创超利能力达3.64%,其次为中材国际和亚厦股份,该指标值略低于金螳螂,但仍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一倍多。

从各大建企市场占有率比较,呈现行业完全竞争态势。市场占有率是品牌影响力大小的直接反映。而国内建筑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央企五大巨头总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8.64%,上市建企营业收入前十位市场占有率也仅有20.72%,除去央企五巨头表现,其他被选取的5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均未超过1%,体现国内建筑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大,施工企业在竞标谈判中仍然价格竞争仍是主基调,建筑市场呈现完全竞争性特点。

表2 2010年上市建企市场占有率对比 公司名称 2010年营业收入 市场占有率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10总产值

上述十企业市场占有率

4731.22 4701.59 3704.18 2727.34 2067.92 710.62 365.84 325.83 239.33 151.74 95206.00

4.97% 4.94% 3.89% 2.86% 2.17% 0.75% 0.38% 0.34% 0.25% 0.16%-20.72% 1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品牌经营概念模糊,缺乏内在统一的架构。建筑企业产品特性决定了其品牌经营有别于其他产品或服务,既没法事先宣传,也不能将建筑物贴上标签供客户选择。正是这种固有特性,让管理者对建企品牌创建认识存在偏差,并未透彻理解品牌建设的价值所在。几种偏离品牌核心价值的理解包括建筑企业的任务为生产经营,关键在于筹措资金和添置设备;品牌就是创建企业名牌,提升企业知名度,建筑企业为提升知名度,建标示体系,或在强势媒体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知名度上去了,但是企业并未提升核心竞争力,品牌实力并不强。这种缺乏系统规划的品牌创建过程,效果往往也事倍功半。

目前,诸多建筑企业都重视开展品牌经营,但各建筑企业中缺乏系统的、相对统一的品牌经营体系。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母公司与下属子公司并非因为自我发展速度提升而扩大规模,而源于政府行政效力的结果。专业化的子公司或设计院等在未并入建企集团之前,在所在地往往拥有更为强势的地域性品牌,这些地域性品牌在当地市场认同度甚至高于母公司品牌;另一方面,因建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责任归属不清晰,专业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品牌体系难以融合,无疑削弱子公司的品牌影响力,集团品牌建设复杂度更高。

细分关键要素,揭秘建企品牌建设现状。

品牌,呈现在利益相关者面前的是企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体现。业主和购房者,作为建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体验的产品是融合了质量、技术、安全等多元素的住房,而依赖于对建筑企业的信任感。1超额利润率=企业销售利润率-建筑市场平均利润率。建筑市场平均利润率数据引用2010年上市建企50家平均数据2.5%(参考《新鲁班》第七期)

故建筑企业的品牌建设关键在于关注客户所关注,在满足客户利益的前提下,方能进行品牌的传播。我们将从客户角度出发,揭秘建筑企业品牌建设现状。

质量。“100-1=0”,是企业界公认的“真理”。失去质量“1”,企业的任何努力都趋于“0”。于建筑工程而言,尤其如此。现在业主对施工过程和售后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高低将成为企业形象好坏的重要元素。

很多企业将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实际成效多局限于表面文章。质量管理的粗放特性,具体体现为质量管理的精细化不够,注重形式忽略过程,从领导到现场监管人员存侥幸心理,质量监管实施强度不够;在基建设施高峰期,为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工程进度而轻工程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不按照设计图纸和质量标准操作、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事件屡见不鲜;质检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不够,让项目施工过程的质检过程流于形式,成为建筑施工单位普遍的现象。

日前,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的保障房项目和高铁建设成为全国基建设施的焦点,项目质量理应得到保障。而最近接连曝光 “瘦身钢筋”案例,广西保障房质检抽查发现,4层柱直径为12毫米的HRB335主筋在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方面重量偏差达-40%,宁杭高铁本应6.5毫米直径的钢筋也缩水为5.8毫米,之后南京、西安、武汉等多地区被检查出瘦身钢筋的问题。国家重点项目的施工建设质量尚且如此,每年超万亿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质量隐患不得不令人担忧。

诚信。塑造和坚持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推动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建筑企业要树立品牌优势,诚信将成为最不可缺失的一条。曾经的 “三聚氰胺”事件,让“30年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品牌”、“中国奶粉唯一标志性品牌”的三鹿集团,终以6.62亿元贱卖三元奶粉收场;双汇集团因“瘦肉精”事件,当日市值蒸发103亿,2011年上半年业绩下降幅度高达80%~90%。可见,“失信于众”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诚信经营现状也不容乐观。住建部公布关于建筑企业2010年诚信不良行为的通告中,不良行为企业共计189家,其中施工企业占比81%,达到153家。据住建部最新公布的150家施工企业诚信不良记录原因统计,取得安全许可证而发生重大事故的企业达到94家之多,占诚信不良记录60%以上,其次为以欺骗手段获取资质承揽工程企业占到15.3%、8.7%的企业不良行为因了解事故隐患不予以消除。重塑诚信品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其他, 8.7%串标, 2.0%行贿、回扣,2.7%了解事故隐患不消除, 8.7%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工程, 15.3%取得安全许可证发生重大事故,62.7%

图1 2010.06~2011.06期间建筑施工企业诚信不良记录原因统计

技术。重视技术研发、加大技术投入,加快建筑科技的新陈代谢,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使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走在施工行业前列。

目前,我国多数建筑企业在技术优势上尚不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国内的工程竞标主基调仍是成本优势或关系优势。国内建筑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主要体现为: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投入和创新建设无系统规划和建设,创新成果少,转换程度低,技术改进和创新以具体工程的工艺改造、管理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一向轻技术,重生产的国内建筑企业在科研人员配备比例较低,资金投入比例也不高。据2010年上市建企排名前20家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计算,均值仅达到0.79%,除隧道股份、中国铁建外,多数企业的科研投入比例未超过1%,而这一比值在发达国家建筑企业中,一般为2.5%~3%。

安全。建筑业作为事故多发的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来说更应该强调安全作业。安全生产指标在申请资质、工程竞标、企业品牌形象宣传方面也都起着重要作用。虽从监管部门到施工单位,每个操作环节都在强调“安全第一”,并未阻挡建筑企业安全事故、伤亡人数的节节攀升,目前的建筑企业已经成为继采矿业之后最危险的行业。

近年建筑施工单位安全事件频发,即使部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也时常出现纰漏。据住建部统计资料,2010年房屋市政工程发生较大安全事故共计29起,其中中国建筑旗下子公司发生3起,中国中铁发生2起,成为较大工程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两个建筑企业。2011年7月,北京市住建委更是对中建旗下三个子公司开出了安检不合格的罚单。

无论从全球品牌价值的排名,企业市场占有率,还是从细分品牌的关键要素分析,国内建筑企业离真正的品牌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关键要点是,摆脱靠低成本和关系的恶性竞争,结合企业自身优势,找准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方能有效推动品牌建设。

第三篇:企业公关关系人员的自我评价

以下就分享一名企业公关关系人员的自我评价。

本人是一个对理想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让本人在文案策划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文笔流畅,熟悉传媒工作。为人热情,活泼,大方,英语流利,希望能凭借本人的实力加盟贵公司,成为一个企业公关关系人员。希望企业给本人一点阳光,本人就能给您一片灿烂。

还有很多相关的文章,请浏览【自我评价】

学生如何写好学习自我评价?

大学生写自我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篇:企业涉税危机公关技巧与税企关系协调

企业涉税危机公关技巧与税企关系协调

主讲人:高建华

第一章 涉税危机公关与协调

六、灵活运用税款、罚款追溯时效

1.关于税款的时效

《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对于纳税人偷税、抗税、骗税行为造成税款的流失,税务机关追缴税款、滞纳金或骗取的税款,没有时间期限的限制。

国税函 [2005]813号:纳税人已申报或税务机关已查处的欠缴税款,税务机关不受追征期规定的限制,应当依法无限期追缴税款。

但是有些少缴税款的情形,要受到追溯期的限制,过了追溯期,就不能追缴了。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因纳税、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追征;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十年。”

《关于未申报税款追缴期限问题的批复》(国税函 [2009]326 号)规定,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

第二款规定的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情形不属于偷税、抗税、骗税,其追征期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精神,一般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五年。纳税人未申报纳税造成不缴或少缴的税款,不属于偷税、抗税、骗税行为,税务机关3年内具有追缴权,特殊情况追缴期限可以延长至5年。

“特殊情况” 按照〈征管法〉规定是指税款金额在10万元以上。

那么纳税人未申报纳税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情形有哪些呢?主要是指一些不存在少缴税款的主观故意,或者一时疏忽,无意识导致的少交税款以及税收会计差异导致的少缴税款等情形。例如,广州地税局《关于印发偷税行为理解认定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穗地税发[2006]73号规定,有下列情形但按规定采取了相关补救措施的,不应认定为“在帐簿上多列支出”,也就是不认定为偷税。(1)有证据证明真实的经济业务和资金往来,从对方取得了不合法凭证记帐;(2)税法与会计差异未进行纳税调整等等。

【案例7】

国税稽查局2010年10月在对某企业2009的所得税缴纳情况检查时,发现该企业超过列支标准的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等费用未做纳税调整,于是又调取其2008、2007、2006三个的帐簿资料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于是调整该企业相应的所得额,补税罚款,收取滞纳金。

问题: 2006少缴纳的所得税是否超过了税款的追溯期限?

【法理分析】

该企业有关费用按照会计规定做费用列支,汇缴时未按照税收规定做纳税调整,属于税收会计差异导致的少缴税款,不属于偷税,应按照征管法64条第二款规定处理。

2.关于罚款的时效

《税收征管法》规定了追溯期是发生违法行为之日起五年内。

在此我们还要注意税收政策规定的不加收滞纳金的情形:

《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抵扣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240号: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依法追缴已抵扣税款的,不属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情形,不适用该条“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第1199号)关于应扣未扣税款是否加收滞纳金的问题,按照《征管法》规定的原则,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无论适用修订前还是修订后的《征管法》,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

七、寻找税务机关责任,达成和解

1.税收和解

【案例8】

2010年10月,东方贸易有限公司因为税负率偏低,出现税收预警。某税务局对该公司进行纳税评估并提出评估处理建议,要求该公司补缴税款。因与税务机关的评估补税建议存在较大分歧,东方公司没有按照税务人员的要求补缴税款,而是递交了对评估补税建议的陈述说明材料。在等待结果期间,税务机关未下达任何文书,未预先通知该公司就于2010年12月10日收缴了该公司的金税卡、发票,并停止发售该公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影响了该公司的正常经营。

问题:该案例中税务机关停止发售该公司发票是否合法呢?

【法理分析】

征管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本法规定的税收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该企业只是跟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意见有分歧,还在解释说明阶段,是否有税收违法行为,最后结果还不确定,税务机关就停了纳税人的发票,显然不合法。

在处理一些涉税危机事件时,应多运用税收和解方式。通过税务听证、复议的手段达到和解的目的,对纳税人、税务机关双方都有利。对于因部分事实难以查清、双方证据都不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双方经过协商沟通,解决争议,有利于增强征纳双方的理解度和信任度,实现税收的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由于税收制度不够完善、政策理解的偏差以及自由裁量权等因素的存在,使的税收行政执法中难免出现争议,争议的解决单纯依靠听证、复议、诉讼手段不仅加大了税务行政成本,也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税收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在税务行政争议中引入协调与和解制度,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2.税收调解

我国目前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能否有效预防和妥善化解行政争议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预防和化解涉税争议,共建和谐税收、和谐社会,《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用专门章节规范了“税务行政复议和解与调解”制度。税务总局在《关于全面加强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国税发〔2007〕28号)中指出,调解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各级复议机关要增强运用调解手段解决行政争议的意识,将调解贯穿于行政复议的全过程。各地税务机关也在积极探索和解与调解的具体办法,例如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印发了《预防化解税务行政争议实施办法》(鲁地税发[2009]56号)。

建设和谐税收的大环境,为有效解决涉税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下面这个案例就是通过调解解决的,尽管最终还不太理想,但是毕竟双方都做了让步,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案例9】

关于我公司异地车间是否缴纳增值税问题的请示

东方市国税局:

我公司是东方市XX铸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注册地在A区,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企业管理机构等都在A区,经营范围:加工销售铸铁、铸钢以及有色合金铸件,各项税收都在A区缴纳。2008年5月,因行政区划调整,我公司的半成品加工车间划归到B区管辖。我公司的生产流程是先将铸造原料从A区公司移送至划归为B区的车间,该车间溶铸加工成半成品后再移送至A区公司进行二次加工,然后由A区公司对外销售,划归到B区的半成品加工车间不对外销售,不提供任何有偿服务。现在B区国税局要求该车间移送至A区的半成品,按照视同销售的规定在B区缴纳增值税。

因行政区划的调整,使我公司的车间划归到异地,要求我们在异地纳税,对此,我们不能理解,今请示市国税局,盼给予答复。

下面我们通过该公司的陈述再来看税企双方各自的理由及市国税局的调解决定。在此,我不对该调解做评论,大家自己体会。

附件:关于我公司异地车间是否缴纳增值税问题的看法

我公司经营注册地在A区,因行政区划调整,A区公司的半成品加工车间现划归到B区管辖,B区国税局要求该车间移送至A区的半成品,按照视同销售的规定在B区缴纳增值税。对此,我公司提出如下看法。

(一)B区车间移送货物不符合视同销售的条件。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针对《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国税发[1998]137号《关于企业所属机构间移送货物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第(三)项所称的用于销售,是指受货机构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经营行为:

1.向购货方开具发票;

2.向购货方收取货款。受货机构的货物移送行为有上述两项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未发生上述两项情形的,则应由总机构统一缴纳增值税。如果受货机构只就部分货物向购买方开具发票或收取货款,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计算并分别向总机构所在地或分支机构所在地缴纳税款。”我公司的B区车间移送货物至A区是进行二次加工,不是直接用于销售,而且A区公司一直是我们的统一核算管理机构,统一在A区交税合理合法。

(二)在B区交税不符合税收的便利原则。

《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根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确定税款征收的方式。我公司核算管理地在A区,只是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将我公司的半成品车间回归到了B区,如果要求我们舍近求远去B区交税,违背了征税的基本原则,也不利于我们在A区进行统一会计核算。

东方市xx铸造有限公司

xx年x

八、寻求法律救济,合法维权

税收法律救济权,是纳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之一,指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决定,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全面加强税务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国税发[2007]28号)中强调,要正确认识行政复议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救济作用,自觉接受监督。向纳税人广泛宣传行政复议的法律规定及其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优势,引导纳税人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行政争议,营造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良好社会氛围。可见,寻求法律救济,是解决争议,化解涉税危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下面来看一个通过法律救济维护纳税人保密权的案例。

【案例10】

纳税人依法请求保密权

基本案情:某税务稽查局王某,在对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因工作需要调阅了该公司的纳税资料,发现该公司的核心技术资料,正是其朋友所在的B电脑网络有限公司所急需的技术资料,于是就将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的技术资料复印了一套给朋友,王某的这一做法给A公司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发现此问题后,认为税务干部王某的行为,侵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决定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企业的保密权。

【法理分析】

王某作为税务检查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有责任对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资料保密,王某将自己所知道的A公司的技术秘密告知了其朋友,给A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损害,违反了纳税人请求保密权的有关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2009年第1号)规定,税务机关依法为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和主要投资人以及经营者不愿公开的个人事项。

《税收征管法》第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请求保密权具有法律强制性,它既是法律赋予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纳税人具有请求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自己保守秘密的权利,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果因自己的粗心大意或其他原因,泄露了纳税人的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给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或个人名誉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纳税人请求保密权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依靠法律的保护。通过国家颁布的保密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二是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税务机关要建立起内部的为纳税人保密的制度,对纳税人资料管理实行保密等级制,并建立保密档案的等级提取制度。

王某因为泄露了A软件设计有限公司的生产技术秘密,使A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并因此蒙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案例11】

合法权益受损可以申请赔偿

基本案情:某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中型食品生产企业。2009年11月25日,市稽查局在对该公司的税务检查尚未结束时,以该公司有重大偷税嫌疑为由,通知银行冻结了该公司为准备春节供应而采购原料的30万元存款。检查至2010年1月10日结束,稽查局查补该公司税款5.6万元,从冻结的存款中扣缴查补的税款后,才予以解冻。该公司无法如期采购原料安排春节食品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对此,公司经理认为稽查局在检查尚未完结的情况下,冻结银行存款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求对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申请赔偿。

焦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给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否应予以赔偿,如何申请赔偿?

【法理分析】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按照本法规定的批准权限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强制执行措施。”根据该条规定,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前提是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该公司在稽查局进行税务检查期间并没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也没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因此,稽查局对其采取的税收保全措施是违反《税收征管法》的。

《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税务机关滥用职权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稽查局违法冻结银行存款47天,致使该公司无法按期进行原材料采购,影响了正常生产,给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稽查局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该公司可以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申请赔偿。

《国家赔偿法》第九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根据上述规定,该公司应当先向税务机关单独提出赔偿请求,也可以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并提出赔偿请求。如果采取单独提出方式,可以直接向市稽查局提出赔偿请求。如果稽查局不予赔偿,或赔偿金额发生争议使公司不能接受,该公司可以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或在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的诉讼请求。如果采取一并提出方式,该公司可以在对稽查局的税收保全措施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

第二章 涉税危机的预防

涉税危机事件的成因多种多样:有纳税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税务机关的原因,有政策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不管何种原因形成的涉税问题,除了发生危机时,及时应对处理,还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涉税危机的预防工作。

(一)平时加强税收政策的培训、学习、提高政策应用水平。面对税务人员的疑问,要立即想到可能

导致的后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打消税务人员的怀疑。在理论和实践中掌握涉税危机处理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二)树立涉税危机意识,做好应急准备,防患于未然。企业可以参照《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比如,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要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三)做好税务自查,识别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定期自查或者委托中介机构检查,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

(四)了解税款征收、管理及评估、税务稽查等流程,找准化解危机的突破口。

下载李向阳 陈兴国答记者问(企业公关化生存之道-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向阳 陈兴国答记者问(企业公关化生存之道-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