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艺术
1数学首先是科学,其次是技术、文化。
6课堂管理有两种不同的手段:疏导的手段和威胁惩罚手段。
一:什么叫专门艺术?
是指在精神生活中,用形象反应现实,以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字、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等。
二:什么叫概念?
概念:反应事物属性的逻辑形式。
意象:反映和概括事物具体形象的思维。
三:什么叫数学的和谐之美?
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整体间可以引起直观美感的比例,构成关系是支配视觉空间关系的原理,主要用于造型艺术,在类比的意义上,也适用于数学。
四:什么叫内趋力?
因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叫内趋力。
五:什么叫“属加种差”定义法?
将事物与包含该事物的“大类”事物相比较,“大类”为属,“该类”为种,抽象出其间的该类物征(种差)连同大类事物作为特有属性的方法。
一:简述数学教学艺术。
数学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艺术,因而也属于生活艺术,它不仅包含数学教学本身的技艺,也包含了数学教学活动中借用的专门艺术的手段和方法。
二:简述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的看法。
桑代克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情景下接受的刺激与引起的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称其学习理论为联结主义。
三:叙述“形—基关系律”
“形—基关系律”是指视觉图形与它的背景之间,当图形的轮廓与背景对比清晰时,知觉者注意图形而不注意背景的存在,当图形与背景对比不清晰时,知觉者会以自己所注意的意象组织图形。
四:学生对数学不能形式有意义的学习的原因
奥苏贝尔认为一般有三个原因,第一:由于在数学课中,学生经常失败,遭遇挫折,使他容易放弃理解数学材料的企图。第二:教师的责任。第三:记忆的评价引起的。
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心理,应当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改变机械性的要求,正确发挥记忆的作用。
五:公式教学大体上有几个环节?
(1)公式的引入(2)公式的推导(3)公式的串联(4)公式的变式(5)公式的特征(6)公式的几何解释(7)公式的记忆(8)公式的应用(9)公式的推广
第二篇:《数学教学艺术》读后感
读《数学教学的艺术》有感
陈静芳
暑假我读了数学教学的艺术,是一位高级数学教师黄爱华老师写的,文中谈到,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首先向40分钟要质量,靠近高效课堂,使整个课堂组织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灵活的驾驭课堂,不断的完善教学设计,创设互动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下面谈谈个人感受。
我的第一个感受是:首先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作为人类学习的基本形态之一,其能力需要专门的训练的,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计划,有系统,循序渐进的进行。对学生倾听的指导,同学的发言,该听什么,老师要给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结合数学课堂,进行相关的一些数学方面的倾听训练。有小孩的从众心理特别强。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动脑子,随声附和,喊一次不够,有的喊好几次,这样教室里很乱,有的同学还起哄,导致班的课堂纪律比较乱。老师叫个同学回答问题,总有几个同学跟着讲。有不少孩子不会静下心来认真听别人说,他们只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接受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要学生明确自己应当遵守的课堂纪律,特别是学生听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学会认真的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率的进行得前提条件。告诉学生,同学讲,要认真听。
其次,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根据学生心理学,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中是一节课的前1—20分钟。把重点放在前20分钟。持续上新课,就容易疲劳,上课容易分散注意力。中 1
途让学生放松一下,老师应灵活的使用教学技巧,有吸引力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这需要教师有点儿演员的气质,要使你的课堂生动有趣,有张有弛,并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学得开心。
再次谈谈师德,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要教育。”热爱学生,把学生就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就会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和尊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在上课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孩子的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一丝淡淡的微笑,一个专注的点头,都将给学生一个认可和激励。
充满温情的气氛的课堂对于师生来说,老师传播爱。学生享受爱的将殊空间。师德之爱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这需要老师有极大的耐心,和容忍心。小孩是来受教育的,他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平台,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给予宽容,并耐心的给予教育。例如:当学生生病时,老师给生病的孩子倒了一杯温开水,过后,老师关切的对学生说:“烧退了没有?”这虽然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但学生会感觉到你在关心他们,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会觉得老是对他很亲切,而喜欢老师上的课。
最后谈谈课堂提问,如问题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点拔。讲评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推理。例如:在提出问题后,不要老叫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回答问题,让全班的同学争取都有发言的机会,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的能力,当教师把问题抛出来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空间,教师让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让学生进行思考。上课,就像唱歌一样有
收,也有放,也就是说‘动中有静’。“放”是放手让同学们讨论,“收”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观察和思考,学生的智慧大多在静思中生成。过度的“闹”会导致学生比较浮躁,平时尽量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老师提问后要环视全班,用一些非语言的提示,当老师看着学生用积极的目光望着老师,微微的张嘴,就知道学生对老师的问题的反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问。
上课的过程中向40分钟要质量。需要我们用崇高的师德去教育、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坚持不懈的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合理的安排上课的黄金时间,认真设计问题,创造互动的课堂气氛,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个人感受。
第三篇: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他们在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这一理念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创设情境其功能不仅仅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相关的经验,促进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渐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1.激发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引起学生好奇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质疑;抓住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 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激发学习意识,创设学习情境
以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切入点,教师要从学生的认识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并充分利用这一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不同解法的争议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初步感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3.创设生活情境,获得情感体验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恒久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数学技能。4.创设生活情境,协调知识关系
教学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其创设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需要。为此,情境的创设既要能体现新教材的基本思路,体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又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更要注重处理好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之我见
(一)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特有的美妙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往往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成为人们接近她的障碍。以乘法分配律的两种表现形式为例,a(b+c)=ab+ac、ab+ac=a(b+c),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式中第二个a的突然出现或消失感到不可思议。再如,对于“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0不能作除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存在许多疑点。
在教学中,对于这类比较抽象,容易引起学生怀疑的知识内容,一定要给以足够的重视,绝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否则,由于教师的“照本宣科”而造成学生的“照章办事”,结果“科”是宣了,“事”也办了,学生却心怀疑虑,一旦时过境迁,必然错误百出。
打破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最起码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而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有兴趣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无兴趣的学习是学习的奴隶。孔老夫子所谓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最为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针对儿童好奇的心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目前,这方面的参考资料很多,课本的思考题就是突出的代表。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积极使用,切不可因为与考试无关,而视为额外负担。需知,一道好的、兴味盎然的数学题目,对学生无异于一针“能量合剂”,其效果是绝对不容低估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表情、态度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实践证明,如果数学老师言语生动,和霭可亲,学生就乐于学习数学;反之,对数学就厌恶。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严谨,与儿童的生活、语言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某些题目的枯燥乏味和对计算结果的严格要求,学生对数学本来就不容易产生好感,如果再配上老师冰冷的表情、生硬的语言、严厉的声调、刻板的教态,课堂气氛的紧张可想而知。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诚惶诚恐的的精神状态之中,而要求他喜欢数学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比其他学科更亲切的教态、更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奇妙,就像一盏神灯把学生引入数学的胜境。
(二)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人们总是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最高标准。这里“启”打开,就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发”发动,就是发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总之,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对“启发”不妨作另外一种有趣的“歪解”:“启”敞开,就是敞开知识的大门;“发”发现,就是发现知识的奥秘。总之,就是要深刻揭露知识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把这两个方面的启发工作做好了,教师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九,剩下的百分之一就容易得多了。
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里不允许有任何代替。感觉是认识的第一阶梯,实践是掌握理论的必由之路,又是检验理论的惟一标准。必须从小培养学生重视实践、手脑并用的良好学风。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实践,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落脚点在于使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
如,简便算法的教学,绝对不可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类题这样算简便,大家照着算吧!如果那样,就会使一节本来可以上得非常生动的课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因为吃的是别人嚼过的馍,既败了胃口,又损失了营养,以后遇到这类题还是不知道怎样算简便。反之,如果先让学生用正规算法做几道这类题目,然后启发学生去发现怎样算比较简便,最终由学生发现规律,积累经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积累。学生掌握知识也是这样。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缩短这个过程,却不可能也不应该企图去取消这个过程。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理论是灰色的,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是让学生“学会”这样的理论。
(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不断地产生新的向往和追求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是兴趣的保证。有了不断的成功,才能有持久的兴趣。否则,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再大的兴趣迟早也会烟消云散,化为子虚乌有。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缜密的考虑,为学生安排好学习的层次,使学生节节有收获,人人尝甜头,学了这一节,盼着下一节。因此,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现实的要求。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引导要得法,讲解要精当,练习要适度,反馈要及时,使学生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新鲜感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在不断的成功中不断地进取。
在对差生的辅导中,尤其要重视“成功带来乐趣,成功增强信心”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要让差生抬起头,教师就要为他铺设一条成功之路。不要怕起点低,不要怕进步慢。差生一旦对学习恢复了自信,产生了兴趣,必然会出现一个加速前进的新阶段。相反,对差生一味斥责,恨铁不成钢,对他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无法实现的要求,就等于剥夺了他取得成功的权利,从而也就扼杀了他的学习积极性,摧残了他的自信心,必然会愈来愈差。
成功孕育着新的追求,追求又孕育着新的成功,如此周而复始反复不已,既推动着学生智能不断地发展,也推动着教师的教学艺术不断地趋于真、善、美的境界。这正是一位人民教师最执著的追求。
第五篇:《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Tyy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讲述了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抬起头、往下看,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把孩子带入数学乐园,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对学生一视同仁,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中受益,得到不同发展的田立莉老师。书中介绍的这些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上课风格,而我主要想谈谈刘可钦老师的课堂给我的一些启示。
在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上,刘老师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在这样常态的教学中,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回想自己第一次上课时,课前充分准备了教案,不断模拟上课,但最后上课却是漏洞百出,自己太依赖课件,也不会去观察学生的反应,远远没有达到教案所设想的那样。而刘老师没有运用多媒体,仅用“黑板+粉笔+课本”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更多地去关注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这是最朴实的课堂,却也是最独特的课堂。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最普通的课堂上,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与学生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例如“某某同学说的很好,谁能比他说的更好”这样的话语,大家都认为是很正常的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发言的,但刘老师所想到的是这样的话语没有考虑到发言孩子的心情,改为“某某同学说的很好,谁还想来试一试”既可以达到效果,还考虑到的发言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最活泼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沉默,在课堂中不愿意发言,课堂由此变得十分沉闷。所以帮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都更愿意叫读书好的同学回答问题,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更好,回答更符合老师的原意:而但学生打错时,老师便会如临大敌,马上纠正错误,反复和学生强调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使学生觉得回答错误时一件很羞愧的事情。所以往往课堂上只有几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都很沉默,教师也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程度,这样的课堂。而在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愿意表达,不怕说错话,孩子的“另类”、“错误” 也是常有的现象,刘老师则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这样学生不会为自己刚才的错误而觉得羞愧,反而树立了自信,这样就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锻炼。
书中还有很多老师的教学引人深思,以上我仅仅举刘可钦老师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