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度省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转型期公务员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调查研究[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7:0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9年度省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转型期公务员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9年度省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转型期公务员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调查研究》。

第一篇:[09年度省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转型期公务员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调查研究

[09年度省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转型期公务员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调查研究

河北政工网时间:2010-10-11 11:03:00

戴喜梅王继东 徐静英 杨彬

公务员是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代表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角色,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重要桥梁。其思想状况、行为状况直接影响党的政策实施效果,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政部门的评价。因此,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掌握公务员的思想变化,寻找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9年在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资助下,我们采用自行编制的《公务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对秦皇岛市十几个单位的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其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85.67%,座谈、访谈不同部门公务员236人。本文根据调查情况,结合访谈结果和文献材料,对当前公务员的思想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公务员的基本思想特征

1、政治思想严谨但有些僵化;工作作风扎实但有些惰化。

党政机关的工作环境培养了公务员严谨的政治思想,在重大事件面前、在社会敏感时期他们表现出了与党和政府的高度一致,主动关注、了解、领会党的方针政策信息,非常关注和较关注的占79.1%,很少关注和不关注的仅占20.9%。2009年河北省委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全省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调查数据显示:96.88%的公务员认为“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非常具有时代意义,教育成效显著,尤其是在提升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廉洁自律三个方面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86.36%的干部认为“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应该常抓不懈,今后改进的方向应集中在加大宣传力度、狠抓措施落实、重点解决实际问题三个方面。95.72%的公务员支持目前正在开展的消减行政审批事项的做法,认为此项举措提高了审批效率,提升了政府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方便了广大百姓,19.36%的公务员认为消减行政审批事项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应进一步规范化,以避免出现大的审批纰漏。但也有33.02%的公务员认为自身晋升无望,力求工作不出大的错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因循守矩,贪图享乐的思想也较为严重,其在工作作风方面的典型表现就是做事畏难情绪严重,畏首畏尾,光说不练、或者避重就轻或者推一推,动一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43.89%的公务员对“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长期性和落实效果心存疑虑,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成为干部教育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

2、创新意识增强但改革劲头略显不足;服务意识增强但对上对下服务态度差异较大。86%的公务员认为中央大力倡导创新,并通过改革为公务员创造了有利于创新的种种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创新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具体的表现是各部门各领域不断涌现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设想、新举措、新方案,这对推动党委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仍有部分公务员思想不够解放,不能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创造性的做好各项工作,愿意守摊子,保位子,怕碰钉子,怕担责任。上级反复强调、多次部署的工作,迟迟没有进展、见不到明显成效。如调整经济结构、节能减排和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农村新民居建设等,基础条件相当的地方,工作进展差距很大,充分显露了领导干部改革的劲头和决心的大小。

干部作风建设活动推动公务员总体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但突出的问题是对上对下的态度差异明显,官僚作风依然较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依然存在。在访谈中部分公务员对此作了深入的剖析:一是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二是政府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比如某些职能机构的缺失, 某部门工作重复, 多头领导, 对工作的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等,导致公务员角色模糊, 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效率低下;三是部分岗位工作单调、枯燥、重复,缺少创造性和挑战性,个人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个人成就感缺失,工作热情下降,责任意识降低。

3、工作态度兢兢业业但怨言较多;工作压力日益增大但排解不畅

公务员对于本职工作的态度比较认真,对于工作业绩和工作反映较为看重,随便应付工作的态度越来越少见,责任感、使命感强烈,非常清楚自身的权利与相应责任的对等性,绝大多数公务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公正廉洁、追求奉献。但调查结果也显示:64%的公务员对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怨言较多。不满意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薪酬不合理, 公务员的薪酬体系还采用比较传统的形式, 更多的是按照职位高低和工作年限来衡量,忽视了公务员本身工作量的大小和多劳多得的原则, 56.28%职位低、新进的公务员对此有强烈的不公平感, 认为自己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80.27%公务员认为其所得薪酬与其所付出的努力和社会地位不成正比。二是职务晋升的潜规则依然严重,59%的公务员最痛恨那些通过金钱拨动权杖,名正言顺地在某些领导的“职权范围内”、无懈可击的“正常程序”下实现晋升目标的人。个别领导的好恶依然对评判标准有着不可估量的干预作用,个别的形成裙带之风,帮派主义。

78.39%的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和“感觉太累”,0.95%的人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公务员的压力来源于:不必要会议过多(61%)、工作应酬必须喝酒(58%)、升迁的希望很小(50%)、承担角色与责任过多(47%)、担心工作不能令领导满意(43%)担心下属完不成任务(37%)、被迫执行领导不切实际的决定(34%)、不得不说假话(31%)等等。从调查显示的缓解压力的途径上看,56%的公务员选择“自我安慰和心态调整”,24%的公务员选择运动作为缓解压力和烦恼的方式。单一的缓解压力和疏解不良情绪的途径和方法为公务员压力的累积埋下了隐患。

4、个人发展愿望强烈,但选择方式不当;交往需求强烈但又恐惧交往。

89.26%的公务员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抱负,不满足于应付工作和“混日子”,希望在岗位上顺利发展,并且做出优异成绩体现自身的价值。干部选拔中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个别领导

干部按照个人的喜好及关系的亲疏选拔干部,64.39%的公务员认为自己的升迁掌握在领导手中。为了得到领导的赏识,有的公务员不得不想方设法和领导靠近,有时甚至会采取投其所好,陪玩、陪练等方式。为了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一些公务员含蓄内敛,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沉默是金”成为大多数公务员信奉的行为准则。公务员感觉在工作上自己的最大优势是工作能力(79.5%)、独立性(44.5%)、性格(42.6%);自己的最大劣势则是社会关系(67.1%)、工作经验(48.6%)、人际关系(37.8%)。公务员普遍认为处理许多事情并不是简单依据道理、规则,而是兼顾许多潜在的关系、利益、暗示、默契,自己稍不注意就吃亏。包括 “组织考察”、“群众评议”,看起来对提拔干部是非常规范、公平的做法,但是机关部门形成的“考察时不讲真话”、“评议时不选太认真和个性强的人”等问题,使组织选拔工作有时失真。一些公务员如实说道,“应付工作,依靠所学知识基本足够,最难的是处理关系和对付是非流言。”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将公务员的精力集中到做好工作和相互支持方面,减少人际纠纷与矛盾,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交往、网络信息交往都比较丰富,但是仍然感觉有效的沟通不够,希望增加交流的机会。76%的公务员提出不仅仅需要工作关系,更需要朋友关系。因为工作关系只能是职业性的交往,由于竞争心理影响,不可能亲密无间;只有亲人、朋友的关系能够心灵交流、解决问题。但在与亲朋好友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28.19%的公务员担心自己因为无法婉拒亲情而做出违背工作职责甚至违背法律的事情。还有37.88%的公务员周末加班,生活不规律,严重影响了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弱化了亲情交流。而另一方面,79.01%的人认为单位内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54.11%的人认为同事在相处过程中不说真话, 关系不融洽, 同事间缺乏信任与尊重,人员交流流于表面, 内心得不到情感的交流, 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在工作环境中,有的人在组织中沉默寡言, 很少与同事交流来往;有的人勾心斗角, 将人际关系看作政治斗争与获利的手段, 无视组织规章制度的存在, 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公务员无法专心于工作本身, 而花费太多精力处理人际关系, 易产生情绪上的衰竭,同时加剧了组织内部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5、保健调适意识增强,但健康状况堪忧,失衡心理依然较重。

公务员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自我实现和获得尊重的需要较强。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公务员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把行政级别看作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以追求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行政权力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48.98%的公务员认为做官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良好的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享受较好的社会福利,更重要的是做官能更多地实现个人意志,拥有更多的工作自主权和支配权。走上公务员岗位之初,大家往往具有工作热情高、主动性强、勤奋刻苦、有活力等优秀品质,然而行政组织所特有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晋升到领导职位的公务员只是少数,这对于以升职为人生重要目标的公务员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实。当昔日与自己相差不多的同学发了财,和自己各方面相当如年龄相近、学历相当、工作年限相同的人得到了升职的机会时,87.63%的公务员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导致情绪低落、郁闷、工作积极性下降、职业倦怠现象,甚至怀疑自己的职业选

择和价值取向。

此外,公务员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卫生部门对机关公务人员连续两年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排在前四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脂症(54.22%)、脂肪肝(30.29%)、高血压(11.22%)、糖尿病(5.09%),其中40岁以上的人群检出率最高。49.88%的公务员出现了工作倦怠,工作态度消极、甚至工作热情丧失,应付了事。少部分公务员工作时间炒股,上网聊天打游戏,煲电话粥,处理家务事。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影响了工作效率,影响了队伍的形象,导致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从公务员缓解自身心理压力的途径看,公务员在承受工作压力、责任压力、舆论压力、规则压力的时候,也有个人无法抗衡的社会和个人孤立无援的心态,需要有人沟通和帮助。目前,39.3%的被调查者选择“运动”作为“排解烦恼”的方式,35.8%的被调查者选择“自我安慰和心态调整”;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大的帮助来自“家人”(60.9%)、“朋友”(28.4%),真正寻求领导和同事帮助的很少。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和叠加的特殊阶段,国家战略发生调整,各个省市的发展开始转型,各级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这些社会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务员的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和生活追求。

2、组织环境因素

在对公务员的管理上,权限过于集中,统得过死,在机制上没有区分具体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和职业特点;相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责任制,导致权力异化和腐败的发生;晋升制度尤其是选拔和提升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程度依然需要加强;绩效考核制度与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相脱节,考核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不强;激励机制与公务员的内心期望相差较大,导致公务员失衡心理较重。

3、个体因素

“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对公务员的影响依然很深,绝大多数公务员将晋升作为自身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为谋求晋升,公务员承受着单位体制、工作任务、家庭期望、自身人格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的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压力较大,调节不畅。也有一些公务员抱着守摊子、保位子的想法得过且过,不敢创新,怕担风险,怕丢乌纱帽。

三、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建议

根据机关公务员的思想变化,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不懈抓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改进工作作风。

做好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学习实践活动,重点抓好党的宗旨观念、党性党风党纪、廉洁从政、艰苦奋斗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公务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强作风建设,重点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的问题,大力纠正对上汇报“一枝花”,实际工作“豆腐渣”等浮夸作风,加大作风建设的有效监督,努力提升公务员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2、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努力在各项改革措施上创新,让创新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尤其是服务领域的创新更容易受益于民。例如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对困难企业可以实行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的“三不政策”就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公开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追究问责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把公共服务的底牌亮出来,交给群众,公开透明,要把服务什么,怎么服务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3、加强敬业精神培养,多渠道缓解公务员压力。

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应放在敬业精神的首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是群众对公务员工作态度进行的形象描述。通过作风建设,培养公务员立足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尽责尽力,甘当“镙丝钉”的奉献精神和凡人意识,加大各类培训力度,尤其是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公务员对本职岗位的胜任能力。根据公务员自身的特点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多渠道多角度关心公务员的成长与成才。努力改善组织内部的不合理现象,明晰工作角色,扩大工作自主权,增强工作成就感,有效缓解公务员的多重压力,4、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加强公务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意识,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真正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德才兼备、作风过硬的干部提拔到关键岗位上来。强化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完善公务员职业保障体系,从社会分配公平的角度稳定公务员队伍。加强部门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注重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人文关怀,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5、丰富公务员的业余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公务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希望具有活跃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新一代公务员的素质提高和见识增长,对业余生活的需求也多样化和新奇化。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商业性的休闲活动机构收费较高,正常工资不足够支付活动费用,公共活动场所的项目少和档次低,缺乏吸引力。因此,应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公务员的业余、休闲活动提供方便,特别是引导开展健康、新颖的活动,有利调节和增强公务员身心健康,同时要坚持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落

实,确保公务员都能每年休假,修养身心。

第二篇:转型期公务员思想变化调查研究

公务员是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代表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角色,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重要桥梁。其思想状况、行为状况直接影响党的政策实施效果,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政部门的评价。因此,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掌握公务员的思想变化,寻找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资助下,我们采用自行编制的《公务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对秦皇岛市十几个单位的公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其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85.67%,座谈、访谈不同部门公务员236人。本文根据调查情况,结合访谈结果和文献材料,对当前公务员的思想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公务员的基本思想特征

1、政治思想严谨但有些僵化;工作作风扎实但有些惰化。

党政机关的工作环境培养了公务员严谨的政治思想,在重大事件面前、在社会敏感时期他们表现出了与党和政府的高度一致,主动关注、了解、领会党的方针政策信息,非常关注和较关注的占79.1%,很少关注和不关注的仅占20.9%。河北省委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全省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调查数据显示:96.88%的公务员认为“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非常具有时代意义,教育成效显著,尤其是在提升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廉洁自律三个方面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86.36%的干部认为“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应该常抓不懈,今后改进的方向应集中在加大宣传力度、狠抓措施落实、重点解决实际问题三个方面。95.72%的公务员支持目前正在开展的消减行政审批事项的做法,认为此项举措提高了审批效率,提升了政府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方便了广大百姓,19.36%的公务员认为消减行政审批事项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应进一步规范化,以避免出现大的审批纰漏。但也有33.02%的公务员认为自身晋升无望,力求工作不出大的错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因循守矩,贪图享乐的思想也较为严重,其在工作作风方面的典型表现就是做事畏难情绪严重,畏首畏尾,光说不练、或者避重就轻或者推一推,动一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43.89%的公务员对“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长期性和落实效果心存疑虑,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成为干部教育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

2、创新意识增强但改革劲头略显不足;服务意识增强但对上对下服务态度差异较大。

86%的公务员认为中央大力倡导创新,并通过改革为公务员创造了有利于创新的种种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创新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具体的表现是各部门各领域不断涌现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设想、新举措、新方案,这对推动党委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仍有部分公务员思想不够解放,不能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创造性的做好各项工作,愿意守摊子,保位子,怕碰钉子,怕担责任。上级反复强调、多次部署的工作,迟迟没有进展、见不到明显成效。如调整经济结构、节能减排和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农村新民居建设等,基础条件相当的地方,工作进展差距很大,充分显露了领导干部改革的劲头和决心的大小。

干部作风建设活动推动公务员总体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但突出的问题是对上对下的态度差异明显,官僚作风依然较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依然存在。在访谈中部分公务员对此作了深入的剖析:一是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二是政府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比如某些职能机构的缺失,某部门工作重复,多头领导,对工作的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等,导致公务员角色模糊,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效率低下;三是部分岗位工作单调、枯燥、重复,缺少创造性和挑战性,个人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个人成就感缺失,工作热情下降,责任意识降低。

3、工作态度兢兢业业但怨言较多;工作压力日益增大但排解不畅

公务员对于本职工作的态度比较认真,对于工作业绩和工作反映较为看重,随便应付工作的态度越来越少见,责任感、使命感强烈,非常清楚自身的权利与相应责任的对等性,绝大多数公务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公正廉洁、追求奉献。但调查结果也显示:64%的公务员对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怨言较多。不满意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薪酬不合理,公务员的薪酬体系还采用比较传统的形式,更多的是按照职位高低和工作年限来衡量,忽视了公务员本身工作量的大小和多劳多得的原则,56.28%职位低、新进的公务员对此有强烈的不公平感,认为自己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80.27%公务员认为其所得薪酬与其所付出的努力和社会地位不成正比。二是职务晋升的潜规则依然严重,59%的公务员最痛恨那些通过金钱拨动权杖,名正言顺地在某些领

导的“职权范围内”、无懈可击的“正常程序”下实现晋升目标的人。个别领导的好恶依然对评判标准有着不可估量的干预作用,个别的形成裙带之风,帮派主义。

78.39%的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和“感觉太累”,0.95%的人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公务员的压力来源于:不必要会议过多(61%)、工作应酬必须喝酒(58%)、升迁的希望

很小(50%)、承担角色与责任过多(47%)、担心工作不能令领导满意(43%)担心下属完不成任务(37%)、被迫执行领导不切实际的决定(34%)、不得不说假话(31%)等等。从调查显示的缓解压力的途径上看,56%的公务员选择“自我安慰和心态调整”,24%的公务员选择运动作为缓解压力和烦恼的方式。单一的缓解压力和疏解不良情绪的途径和方法为公务员压力的累积埋下了隐患。

4、个人发展愿望强烈,但选择方式不当;交往需求强烈但又恐惧交往。

89.26%的公务员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抱负,不满足于应付工作和“混日子”,希望在岗位上顺利发展,并且做出优异成绩体现自身的价值。干部选拔中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个别领导干部按照个人的喜好及关系的亲疏选拔干部,64.39%的公务员认为自己的升迁掌握在领导手中。为了得到领导的赏识,有的公务员不得不想方设法和领导靠近,有时甚至会采取投其所好,陪玩、陪练等方式。为了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一些公务员含蓄内敛,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沉默是金”成为大多数公务员信奉的行为准则。公务员感觉在工作上自己的最大优势是工作能力(79.5%)、独立性(44.5%)、性格(42.6%);自己的最大劣势则是社会关系(67.1%)、工作经验(48.6%)、人际关系(37.8%)。公务员普遍认为处理许多事情并不是简单依据道理、规则,而是兼顾许多潜在的关系、利益、暗示、默契,自己稍不注意就吃亏。包括“组织考察”、“群众评议”,看起来对提拔干部是非常规范、公平的做法,但是机关部门形成的“考察时不讲真话”、“评议时不选太认真和个性强的人”等问题,使组织选拔工作有时失真。一些公务员如实说道,“应付工作,依靠所学知识基本足够,最难的是处理关系和对付是非流言。”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将公务员的精力集中到做好工作和相互支持方面,减少人际纠纷与矛盾,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交往、网络信息交往都比较丰富,但是仍然感觉有效的沟通不够,希望增加交流的机会。76%的公务员提出不仅仅需要工作关系,更需要朋友关系。因为工作关系只能是职业性的交往,由于竞争心理影响,不可能亲密无间;只有亲人、朋友的关系能够心灵交流、解决问题。但在与亲朋好友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身份的特殊性,28.19%的公务员担心自己因为无法婉拒亲情而做出违背工作职责甚至违背法律的事情。还有37.88%的公务员周末加班,生活不规律,严重影响了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弱化了亲情交流。而另一方面,79.01%的人认为单位内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54.11%的人认为同事在相处过程中不说真话,关系不融洽,同事间缺乏信任与尊重,人员交流流于表面,内心得不到情感的交流,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在工作环境中,有的人在组织中沉默寡言,很少与同事交流来往;有的人勾心斗角,将人际关系看作政治斗争与获利的手段,无视组织规章制度的存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公务员无法专心于工作本身,而花费太多精力处理人际关系,易产生情绪上的衰竭,同时加剧了组织内部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5、保健调适意识增强,但健康状况堪忧,失衡心理依然较重。

公务员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自我实现和获得尊重的需要较强。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公务员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把行政级别看作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以追求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行政权力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48.98%的公务员认为做官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良好的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享受较好的社会福利,更重要的是做官能更多地实现个人意志,拥有更多的工作自主权和支配权。走上公务员岗位之初,大家往往具有工作热情高、主动性强、勤奋刻苦、有活力等优秀品质,然而行政组织所特有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晋升到领导职位的公务员只是少数,这对于以升职为人生重要目标的公务员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实。当昔日与自己相差不多的同学发了财,和自己各方面相当如年龄相近、学历相当、工作年限相同的人得到了升职的机会时,87.63%的公务员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导致情绪低落、郁闷、工作积极性下降、职业倦怠现象,甚至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价值取向。

此外,公务员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卫生部门对机关公务人员连续两年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排在前四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脂症(54.22%)、脂肪肝(30.29%)、高血压(11.22%)、糖尿病(5.09%),其中40岁以上的人群检出率最高。49.88%的公务员出现了工作倦怠,工作态度消极、甚至工作热情丧失,应付了事。少部分公务员工作时间炒股,上网聊天打游戏,煲电话粥,处理家务事。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影响了工作效率,影响了队伍的形象,导致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从公务员缓解自身心理压力的途径看,公务员在承受工作压力、责任压力、舆论压力、规则压力的时候,也有个人无法抗衡的社会和个人孤立无援的心态,需要有人沟通和帮助。目前,39.3%的被调查者选择“运动”作为“排解烦恼”的方式,35.8%的被调查者选择“自我安慰和心态调整”;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大的帮助来自“家人”(60.9%)、“朋友”(28.4%),真正寻求领导和同事帮助的很少。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和叠加的特殊阶段,国家战略发生调整,各个省市的发展开始转型,各级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这些社会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务员的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和生活追求。

2、组织环境因素

在对公务员的管理上,权限过于集中,统得过死,在机制上没有区分具体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和职业特点;相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责任制,导致权力异化和腐败的发生;晋升制度尤其是选拔和提升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程度依然需要加强;绩效考核制度与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相脱节,考核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不强;激励机制与公务员的内心期望相差较大,导致公务员失衡心理较重。

3、个体因素

“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对公务员的影响依然很深,绝大多数公务员将晋升作为自身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为谋求晋升,公务员承受着单位体制、工作任务、家庭期望、自身人格等多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的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压力较大,调节不畅。也有一些公务员抱着守摊子、保位子的想法得过且过,不敢创新,怕担风险,怕丢乌纱帽。

三、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建议

根据机关公务员的思想变化,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不懈抓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改进工作作风。

做好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学习实践活动,重点抓好党的宗旨观念、党性党风党纪、廉洁从政、艰苦奋斗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公务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强作风建设,重点解决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的问题,大力纠正对上汇报“一枝花”,实际工作“豆腐渣”等浮夸作风,加大作风建设的有效监督,努力提升公务员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2、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努力在各项改革措施上创新,让创新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尤其是服务领域的创新更容易受益于民。例如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对困难企业可以实行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的“三不政策”就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公开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追究问责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把公共服务的底牌亮出来,交给群众,公开透明,要把服务什么,怎么服务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3、加强敬业精神培养,多渠道缓解公务员压力。

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应放在敬业精神的首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是群众对公务员工作态度进行的形象描述。通过作风建设,培养公务员立足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尽责尽力,甘当“镙丝钉”的奉献精神和凡人意识,加大各类培训力度,尤其是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公务员对本职岗位的胜任能力。根据公务员自身的特点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多渠道多角度关心公务员的成长与成才。努力改善组织内部的不合理现象,明晰工作角色,扩大工作自主权,增强工作成就感,有效缓解公务员的多重压力,4、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加强公务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意识,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真正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德才兼备、作风过硬的干部提拔到关键岗位上来。强化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完善公务员职业保障体系,从社会分配公平的角度稳定公务员队伍。加强部门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注重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人文关怀,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5、丰富公务员的业余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公务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希望具有活跃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新一代公务员的素质提高和见识增长,对业余生活的需求也多样化和新奇化。但是,目前社会上一些商业性的休闲活动机构收费较高,正常工资不足够支付活动费用,公共活动场所的项目少和档次低,缺乏吸引力。因此,应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公务员的业余、休闲活动提供方便,特别是引导开展健康、新颖的活动,有利调节和增强公务员身心健康,同时要坚持公务员年休假制度的落实,确保公务员都能每年休假,修养身心。

第三篇:高职学生党员思想特点与变化规律研究

高职学生党员思想特点与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是各级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针对高职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的分析却非常薄弱。作为一类特殊群体,高职学生党员为数不少,所以对其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的分析十分必要。本文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高职学院的专科学生群为调查对象,从其入党动机的调查为切入点,根据他们在面临入党问题时做出的选择来深入分析这一专科学生群的思想特点与变化规律。

关键词高职 学生党员 思想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nge Rule Research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arty Members

LIANG Zhe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0235)

Abstract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Party members is a long and arduous task facing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of university.However, analyzing about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s very weak.As a special group, member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arty are very large, so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thought and the changes of the analysis are very necessary.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 this specialist group of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aari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problems in the face of joining the Party.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party member;thought characteristics

0 引言

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是各级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新状况频发的大背景下,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与变化规律等问题对于各级高校党建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当前,有许多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分析文章,阐述了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蔡文佳(2010)认为大学生政治方向主流正确,思想比较健康,善于吸收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能够跳出传统视野,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待政治问题;政治心态渐趋成熟,能自主判断有关政治问题,不再被某些政治思潮所左右;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李志敏(2005)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政治盲从与狂热、80年代超越现实之后,在政治上呈现客观分析现实、冷静思考的特点,政治态度日趋理智、现实;价值观念趋向双重选择,人生态度追求积极向上,择业观念更贴近市场化。王林(2005)通过随机抽样与专访,认为当代大学生受“自尊和自信、时代环境、新的就业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在“自我意识、社会化意向、价值观”方面呈现多元化,在“竞争意识”和“政治意识”方面表现较强。总体而言,此类文章大多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思想状况,总结相应规律,却很少针对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尤其忽视了专科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专科层次大学生党员确实存在而且为数不少,对其思想状况层面的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重点针对我校高职学院这一专科学生群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分析,旨在把握专科层次学生党员从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直到成为正式党员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变化过程及规律。高职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与特点分析

从2006 年3月至2010年7月历时四年多,我们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典型调查、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我校高职学院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以及正式党员中开展了“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四年来我们分期分批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问卷400份,个别走访50人,典型调查18人,追踪调查10人次。

1.1 入党动机基本端正,但存在明显功利倾向

通过问卷了解到,86%以上的答案显示:被调查者入党动机端正,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定为的人生最终理想和追求目标,希望在入党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表明加入党组织不是率性而为。没有意愿加入党组织的学生数量较少,占被调查人数的13.2%。不容忽视的是,数据显示有个别同学入党动机并不端正,入党的态度也比较消极。

1.2 对党的基本理论认识参差不齐,感性多于理性

要想保证一位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必须要求其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党组织,能够客观正确地对待党组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那么这些高职的学生党员是否真正了解党组织呢? 调查显示:只有9.8%的被调查的高职学生对党的章程、党的基本理论非常了解,其余同学则缺乏对党组织的深入了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党组织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但调查也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心目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政党。可见,我们党的先进性是被这些学生所认同,并且也因此激发了他们的入党积极性。此外,还存在一个以下表格无法直接反映出的事实:39名选“非常了解”的同学均已发展入党,其中31名预备党员、8名正式党员; 9名选“不太了解”的同学全部集中于只交过入党申请书未参加过相关党校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这无疑反映出不同身份的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党员花费在对党章、党的历史上的学习与领会上的时间显然比普通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多,当然也间接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党员的专门引导教育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1.3 注重专业实践锻炼,忽视了党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

虽然上述学生党员对党章及党的历史非常熟悉,但是对是否读过马列著作的调查却显示,当前有部分学生党员反映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对党的基本理论去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与研读,其他学生则是通过业余党校或思政理论课的课堂学习对其略知一二。而正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书籍读得太少,才导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程度调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不深入、不系统、流于肤浅。笔者专门访谈了一名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程度”中选择“实践性不强,只是一种理想”的同学。她认为:自己基本与政治绝缘,而且希望毕业后去外资性质的事务所从事会计审计工作,亦即其前途只与目前的专业课、专业实践相关,所以没必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而那些将来要走上仕途或到国企工作的同学才会关注马列、关注入党。这无疑又成为当前学生对是否入党所持的功利原则判断的一项佐证。

高职学生党员思想特点及发展规律分析

显然,从上述调查及分析可以归纳出:高职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恰恰反映在对待入党动机问题时所产出并客观存在的思想偏差上,即注重功利性与实用性,那么为何高职学生会存在这一思想特点呢?

2.1 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偏差的原因分析

(1)高职学生在入党时掺杂有实用目的和功利倾向,这一方面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如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对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特别青睐,无疑会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入党倾向。当然积极的一面是激励更多的高职学生早日向党组织靠拢,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部分学生以党员为资本,增强择业竞争优势,为工作而入党;另一方面源于学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来我校就读的大学生心理并不是十分坦然,首先学校并非名牌高校,其次所学又属专科,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往往使很多学生感到失望与惆怅,容易产生不相信自己能力的情绪,他们更容易怀疑能否在我校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心理落差,致使他们入党时怀着强烈的实用主义、功利性倾向。

(2)高职院校相比本科、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学习上,更多的是强调在实践中的运用。在对待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的时候,学生不够重视。少数部分同学对党组织的认识粗浅,面对各级各类信息渠道对党内存在的一部分腐败现象的报道与揭示,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思考便匆忙得出否定的结论,产生了对党的领导不信任,转而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模式。

(3)党内的个别腐败现象使部分学生党员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由于党内的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疏漏,加之西方腐化思想的冲击,少数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腐败案件。党员的腐败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少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影响。当代学生信息的沟通、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没有适时的引导,他们往往在没有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就断然的做出结论。

(4)高职院校党组织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时候,存在着“重表现、轻动机”的现象。从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老师,对于专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较低的普遍现象往往不能拿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结果在发展党员的时候看重的是学生的表现,例如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义务鲜血等,这导致不少学生误认为党组织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表现,而端正入党动机则成了次要的内容。即便是思想方面有考察,多以思想汇报和理论学习为主,不够全面。

2.2 大学生党员思想变化的内在规律

根据对我校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变化过程及原因的分析,归纳出他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因素和主观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过程中,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最终相互平衡的由外至内的转化机制规律。

(1)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变化是外因变化后诱发的。思想政治品德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客观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日渐形成的。外界因素的变化导致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发生变化。作为学生党员,他们能思考、有想法,会对外界因素的变化加以吸收、消化,并进行筛选,他们在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所以只有在外因变化适应了学生的认知,并达到平衡和协调,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才能促成其思想提升。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是基础,为主客体因素的作用提供平台。

(2)高职学生党员思想变化是内因随外因变化,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最终相互平衡的结果。思想提升虽然离不开外因变化的影响,但终归还要以党员内心思想的真正转变才能实现,所以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一方面,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后,学生党员主体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随之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在此过程中外在变化逐渐转化为内在诉求,内外因素逐步一致、逐步平衡、逐步适应;另一方面,变化了的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诉求在学生党员自我认知的调适中转化为他自身的思想理念,从而实现学生党员思想的真正转变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柯羽.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03.[2]刘发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西: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李志敏.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黑龙江: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4]宋巧霞.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党建工作对策.广西: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5]吴磊,刘建荣.创新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王林.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江苏: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下载[09年度省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转型期公务员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调查研究[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09年度省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转型期公务员思想变化特点与规律调查研究[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