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信息公开法制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及其人权保障意义
中国信息公开法制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及其人权保障意义
求是理论网 >> 政治 >> 学术研究 >> 正文
中国信息公开法制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及其人权保障意义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5日 09:57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赵正群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近年来,中国公众参与信息公开法制建设的主体,一是普通民众个人或群体的参与;二是专业人士与社会组织参与。前者通常起源于以个人身份首先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并经常发展为随后提起政府信息公开诉讼。这本属于和“公众参与”相对应的个人维权行为。但经媒体报道后,常常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中的“公共事件”,从而使其“自然演变”为公众参与信息公开法制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另外,有些本来就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申请”和“公益诉讼”性质。比如在笔者统计分析的已经大众传媒报道的2011年度41起普通民众或群体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和诉讼事例中,大多数源于“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但其中至少有26起同时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其中涉及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公共权益的有7起,涉及重要工程项目建设的有6起,与公共财政收支有关的有5起,与重大环境污染有关的有3起,其他诸如联通收费、残疾人权利保障、火车座票等与公益性事业有关的有5起。这些经由普通民众或群体所提出的“公益性申请”的“公众参与”属性更加鲜明,已经成为推进我国信息公开法制建设发展的永续动力。
专业人士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指高校学者、律师、资产管理人员、人大和政协代表等专业人员和社会公益组织对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建设的自觉参与。典型事例至少可以举出,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沈岿、陈端洪三位教授于2008年5月向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申请公开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收费信息案;上海严义明律师申请国家发改委公开四万亿元“救市”资金的来源去向;申请财政部公开2008年中央财政决算和2009年财政预算信息案;沈阳市温洪祥律师申请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公开沈阳市政府各个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单位事业性经营收入等财务账目案等。公共参与在信息公开法制建设中具有如下独特价值。一是体现了信息公开法制建设自身的内在要求,并为信息公开法制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来源,也为政府规制信息行为提供了正当性支持。其发展趋势在参与主体方面,可以预见信息公开法制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主体将日益多样性和广泛化。在公众参与方式和途径方面,其参与方式必将更多样,参与途径也将不断拓宽。在社会影响和实效方面,可以预见公众参与的社会影响和实效将不断增强,并有力推进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网站编辑:岳扬
第二篇:环境公众参与的困境 政府信息公开差强人意
目前的公众参与事件多为事后被动参与,程序性规定不科学,无法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缺乏法律救济,因而面临重重困境。
公众参与的困境
上述四个公众参与的事件,其中三个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公众希望的目标:可能污染环境的工程,或缓建、或被责令补办环评手续并整改、或迁址。但是,更多公众要求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而不能如愿,比如2008年中石化在四川省彭州市的乙烯项目,众多成都公民参与其环评过程的愿望被无情地拒绝;即便是获得了一定成效的公众参与事件,也反映了这种参与式民主形式在中国环境事务中的困难:
第一,都是事后的参与。公众无从了解项目审批和建设的完整真实信息,基本是偶然发现项目“不合法”或“不合理”,而此时的项目,要么未作环评却已违法开工,要么环境影响评价已在公众参与不充分的情形下结束。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公民基本无从了解,更别说参与了。
第二,被动的参与。这四个公众参与事件,是在公众“上街散步”、媒体网络广为曝光之后,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才不得已组织听证会。在环评报告的编制和审批环节,政府并没有主动邀请公众参与。
第三,公众参与的程序性规定不科学,无法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比如百旺居民对高压线项目和六里屯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环评报告提出质疑,一个原因就是认为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人数过少、选取的公众代表不具代表性。2006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有对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程序性规定,但在实践中适用效果并不好。特别是作为公众参与前提和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2008年之前法律并没有规定,2008年之后有了法律依据,但法律执行的效果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公众往往无从获得真实而全面的信息,而没有这样的信息,公众无法有准备地、理性地参与政府的行政决策。让我们看到一些改进的是,环保部已经着手制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公众参与》,并于2011年1月向公众征集意见。这个技术导则对公众的定义、公众参与所必须的信息公开的时间和方式、论证会、听证会召开的条件等公众参与的程序做了规定。希望这个标准能形成有利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规则。
第四是这种参与是缺乏法律救济的参与。法律谚语说:“无救济无权利。”公众参与环评是《行政许可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但在权利被侵害后,如果公民不能通过司法途径保护其权利,权利就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于公众参与,仅有一条抽象而简单的规定,即“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并未规定环评单位未征集公众意见而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这也是众多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编制环节并无公众参与、或公众参与的程度无法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如果公民或环保团体申请参与环境政策的决策却被政府部门拒绝,现行的法律里没有给他们以诉权到法院提起诉讼。现行的《行政诉讼法》规定,只有与被诉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才有提起行政诉讼的资格。比如,如果圆明园铺膜事件的第一发现人张正春或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对国家环保总局做出的行政决定不满,他们都会因为和圆明园铺膜工程环评报告的审批行为没有利害关系而没有资格向法院提起诉讼。欠缺诉权的保障,也是公民或环保组织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重大障碍。
2008年5月1日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保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生效,原本给了环保团体和公众以巨大的希望,以为环境领域的参与式民主进程迎来了春天。但是,三年来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差强人意。作为公众参与前提条件的环境信息公开的状况都如此,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类似于圆明园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众参与事件,再未出现。因为遭遇上述的障碍,中国公众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动力似乎在减弱。但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决定了政府需要公众参与来保证公共决策的正确。科技的发展使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充满不确定因素的风险社会,政府公共决策的目标应当是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管理风险。公众参与也是避免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社会冲突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希望看到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这些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法规不再挂有“暂行”“试行”的字样,希望政府掌握的环境信息能真正和公众共享、希望法院的大门为环保团体和公众而打开,这样,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的风险才可能降至最低
第三篇: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开-2016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炼化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第二次信息公开
2016.9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已初步编制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的相关要求,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开,欢迎公众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
本公示内容为现阶段环评成果,下一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并客观反映各相关方的意见。
一、建设项目概况
本项目选址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大小鱼山岛围垦区的绿色石化基地。基地建设符合国家石化行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政策,有利于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对加快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促进浙江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高石化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度,保障我国化纤产业安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项目总规模为4000万吨/年炼油、1040万吨/年芳烃和280万吨/年乙烯,建设总投资约1600亿元。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规模为2000万吨/年炼油、520万吨/年芳烃和140万吨/年乙烯,主体工程包括22套炼油装置和15套化工装置;二期工程炼油、芳烃和乙烯等核心装置规模与一期相同,包括22套炼油装置和12套化工装置。本项目配套储运工程包括罐区、固体产品包装储运设施等;公用和辅助设施包括水、电、汽设施,空分空压、电信、火炬、办公系统、维修等;环保工程包括“三废”处理和环境应急设施、环保检测中心等。
依托工程包括海水淡化、动力中心、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以及码头储运工程、原油海底管线和陆上原油管线等。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情况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委托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如下:
1.废气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加热炉、工艺炉燃烧烟气,气化炉低温甲醇洗尾气、硫磺回收焚烧尾气、化工装置工艺废气等有组织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以及在生产过程、物料的储存和装卸过程中无组织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等。按照“源头削减、过程严控、末端高效治理”的原则,加热炉烟气采用低硫燃料、低氮燃烧器等措施进行源头控制;设置酸性气硫磺回收、含烃燃料气回收和储运设施油气回收系统进行资源化利用;催化裂化再生烟气等工艺废气脱硫脱硝处理;丙烯腈等可燃性工艺废气采用焚烧处理;采用密闭工艺,对生产设备和阀门等进行检测和修复(LDAR),污水处理设施设置恶臭治理措施,储运系统采用浮顶罐等控制措施减少无组织排放。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本项目各废气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经预测,评价区域及各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均能满足二级标准要求。
2.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含硫、含油和含盐废水。按照“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废水回用”的原则设置排水系统,进行分类处理。含硫污水送酸性水汽提装置预处理,净化水大部分回用,其余作为含油污水处理;含油污水、气化废水、生活污水和汽提净化水送污水处理厂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用;低含盐废水由污水处理厂低盐废水系统处理后大部分回用,反渗透浓水、高盐废水送污水处理厂的高盐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后70%以上的尾水作为中水回用,其余执行GB31570-2015、GB31571-2015中的特别排放限值深海排放。经预测,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不会对周边海洋环境敏感区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3.地下水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全过程进行控制,有效防止污染地下水。按照《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GB/T50934-2013)等相关设计规范进行分区防渗,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体系,制定应急响应计划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根据围填海造地的特点,降低厂区地下水的水力坡度并阻断与海域的水力联系,防止地下水污染及向海域扩散。
4.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噪声防治上合理布局,将高噪声设备隔离布置在室内,充分利用建筑物、绿化屏障及距离衰减作用;选用低噪声设备,在风机、火炬头、蒸汽放空口等安装消音器。噪声排放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
5.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一般工业固废主要有气化炉灰渣、废瓷球、废干燥剂等,危险废物主要有废碱液、废催化剂、废溶剂、罐底油泥、废白土、各类废液和残渣、废活性炭等。
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在各装置(或单元)尽量减少其排放量;含贵金属和涉专利技术必须回收的废催化剂送生产厂家回收,产生量大的气化灰渣综合利用,罐底油泥送延迟焦化作原料;项目配套废碱液湿式氧化、聚碳酸酯和丙烯腈废液焚烧炉;其他废物在分类基础上,送固体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理。
本项目固体废物能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6.环境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本项目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类型有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和事故废水入海。环境风险主要考虑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火灾爆炸伴生/次生的大气污染和海域污染风险。本项目设计中采取了事故预防、事故预警、事故应急处置等措施,主要包括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自动控制和安全联锁、检测及报警、消防安全、防雷和防静电、水体污染减缓,以及突发环境风险应急体系和应急预案等。
在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应急预案、加强风险管理的情况下,本项目的环境风险可防可控。
三、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结论
本项目符合基地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与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划协调。项目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废气和废水排放均满足国家最新标准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符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污染物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环境风险可防可控。
从总体上分析,通过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实施后区域环境功能能够满足要求,项目建设具有环境可行性。
四、环评报告书简本查阅途径
需进一步了解项目和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至2016年9月21日止),可以在“舟山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xiexiebang.com)查阅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电子版),也可以从石化基地办、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处直接查阅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文本)。
五、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的主要事项
(一)从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该项目持何种态度?
(二)对该项目建设和运行带来的何种环境问题最关注?
(三)对项目采取哪方面环境保护措施最关心?
(四)对本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环保管理有何具体意见和建议?
(五)与本项目有关的其它意见和建议。
六、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具体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电话、传真、来访等方式向以下联系单位和联系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请告知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一)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普陀区朱家尖南沙度假村淡风林5号
联系人:祝先生邮编:316111
电话:0580-8263997传真:0580-8263999
电子邮箱:dqzts@163.com
(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
评价机构: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向往街199号3号楼
联系人:朱女士邮编:310013
电话:0571-87998851传真:0571-87331046
电子邮箱:zhuyualice@126.com
(三)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舟山市新城翁山路555号
联系人:陈女士邮编:316021
电话:0580-2183691传真:0580-2183552 电子邮箱:zs2183511@sina.com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016年9月7日
(来源:舟山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