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一辩初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针对今天的辩题,它是一种对于环保问题的真正的、深刻的认知。经济诱因是指引发某种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的本质原因。其中“诱因”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环保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我们今天的辩论是建立在公民意识和经济诱这两种手段都能得到彻底执行并且都能促进环保落实的两个前提下讨论二者哪一个更能促进。今天我方的标准是:公民意识和经济诱因哪一个能更彻底地促进环保的落实。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就宽度而言,公民意识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环保的落实。公民意识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意识不仅能够使公民在宏观上对环保问题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而且能促使公民从细节做起。像随手关灯,捡起路上的垃圾,这都是公民意识起作用的结果。而经济诱因往往表现为一些法令条文和奖惩措施,但它只能作用于一些相对较大的方面。比如禁止乱砍滥伐。而像随手关灯这样的小细节是很难在法令条文中体现出来的。所
以相对公民意识而言,经济诱因的作用范围就狭窄了很多。
第二,就深度而言,公民意识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环保的落实。公民意识体现在公民身上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作为环保的执行者,公民只有本身具备了环保意识才能真正解决环保问题。而经济诱因作为一种外部因素,只能使公民被动消极地落实环保,治标不治本。比如德国、日本,他们的环保做得很好,但是却没有“随地吐痰罚款五元’这样的警示牌。为什么?因为他们强烈的公民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了环境破坏现象。因此,相对公民意识而言,经济诱因作用的深度就肤浅了许多。第三,就长度而言,公民意识能够在更长的时间里促进环保的落实。公民意识作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稳定性,终其一生根深蒂固,而且薪尽火传历久弥新。而经济诱因就很难长时间发挥作用。比如2008年我国曾经出台过一项节能灯补贴政策,但是一年后却因资金匮乏难以为继。因此,相对公民意识而言,经济诱因作用的时间就短了很多。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第二篇:环保的落实主要靠公民意识还是经济诱因
谢谢主席,坏境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紧迫,如更能促进环保落实是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经济诱因比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落实。
先让我们来分析几个关键词,经济诱指的是使用经济手段引导行为人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定。公民意识则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狗奴家地位中的自我认识,他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得基本道德意识。促进即推动使向前发展,推进加快。环保落实即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落实。今天我们在经济诱因和公民意识都能促进环保的基础上来讨论哪个更能,其标准显然是哪个更即时,更有效,更适应目前的发展现状。
首先,经济诱因体现的即时性是公民意识远不能及的;全球变暖,臭氧空洞,我们的地球已经奄奄一息,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唯有即时快速的经济诱因方能拯救我们的家园。人对激励会做出反应。限塑令出台以前政府长年宣传塑料袋会导致白色污染,可大众还是络绎不绝的使用。限塑令出台后,塑料袋使用率马上下降了八成。而公民意识需要的时间漫长,改变思想艰难,我们的地球已经等不了了。其次,经济诱因的有效性远高于公民意识。应用经济诱因于环保,一方面是利用经济诱因透过市场机制的运作,使人们做出有利于环保的行为。例如,对污染排放较严重的企业课税,企业可以选择提高技术,更改设备节能减排。也可以选择支付高额税收为其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买单。无论哪方面说都实现了社会效益。而公民意识则受多方面的制约,往往身不由己自喻为世界公民的美国为自身利益而拒绝签署《京东议定书》,公民意识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再者经济诱因能刺激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绿色食品都需要经济诱因做其支柱,另外也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技术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更能促进环保落实。
最后,经济诱因比公民意识更适合目前的发展现状;公民意识受到当地经济和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公民的环境素养不高,较高的公民意识是难以达到甚至不可达到的。另外,即时对环境保护污污染有关注,参与度也极低,大都属于被动接受的阶段。所以只有公民意识真正的觉醒了人们才能自愿自发的投入环保事业,可那是一个怎样漫长的过程,人类等不住,第九等不
第三篇: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企业发展,一辩立论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今天的辩论就是一场竞争,我方并不认同,我们)很荣幸能够与对方辩友合作为敬爱的主席,评委以及在座的各位奉献一场语言盛宴,这种合作正是企业凝聚力的光芒闪现。由此,引出我方今天的观点——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企业进步。
名不正则言不顺,我方想明确几个定义,进步是指人或者事物向前发展,企业进步顾名思义就是企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合作是指个人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而竞争指为共同需要的资源展开争夺,促使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首先,我方承认竞争与合作是促使企业进步的两股力量,若失去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讨论即失去了意义。但从定义上即可看出,合作追求多赢,为共同目标,一同进步,竞争为了输赢,打败对手,独享资源。企业进步是一种长远要求,竞争带来的短暂输赢并不算是退步或进步,合作却能为股东、员工、顾客等利益相关方提供资源和利益的合理分配,带来长足发展,更深一步分析,企业是社会产物,只有与社会合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与社会一同和谐长远发展。
第二,从企业本质来看,企业是什么,当代产权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是通过内部合作进行生产的经济组织。企业本身即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无疑是合作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第三,从企业的外部关系看,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时代,企业身处产业链中,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资源共享、互补有无,长足发展。就如华润大东的发展需要股东、银行、供应商、顾客、劳务工程队、技术服务商等利益相关方。
第四,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是企业保持高效率运作的保障,ERP之所以被企业管理重视,大力引进,就是因为资源的高度共享,这就是合作的表现。
第五,企业员工之间更需要合作,只有全体员工为了同一个目标,心朝一处想,力朝一处使,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合力,从而得到长效的发展。孙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企业利润的最直接表现——产品,是各部门各员工合作的产物。就如华润大东的船舶修理和改装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
总而言之,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善于合作,才能更好的发挥整体力量,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在行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就更需要华润大东人坚定信心,齐心合力,充分发挥合作精神,并用行动来证明,华润大东:众志成城!
谢谢大家!
第四篇:竞争比合作更能促进文明进步(辩论赛一辩)
反方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
大家好!
合作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而竞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一定范围内为谋求共同需要的资源而进行的良性的比较、追赶和争胜的过程。
文明进步的表现即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总和不断增加、社会不断发展到较高状态。
我方认为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理由有三:
首先,竞争比合作更能促进科学技术这一文明进步的原动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制度的创新,相比合作,竞争在制度的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竞争,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制度和腐朽的旧制度之间的矛盾得以展开,双方力量发生变化,最终实现质的飞跃,而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妥协合作则是导致文明进程的延缓。
其次,在人民大众创造更多财富的过程中,竞争比合作更能提高人民大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中双方各尽其能,其结果由彼此双方的实力和付出的努力所决定,且竞争带来的优胜劣汰的现实压力促使人们不断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能够赢得竞争,这就提高了个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合作的前提不仅为共同的目标,还包括相近的认识、一定的信用和协调的互动,且合作由于其责任和损失的共同承担性,带来的更多是合作伙伴彼此之间的共同依赖性。
最后,就竞争与合作何者能更好地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到较高状态来说,竞争比合作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通过市场的竞争性,从而导致价格的灵敏性,最终使得市场的供求关系及时得到满足,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且正是由于充分的市场竞争,才使经济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恰恰是合作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政治领域,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需要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才使得各个国家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而不是提高国际合作力。在文化领域,竞争比合作更能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实合作带来的集体的力量能够推动文明的进步,这点我方从不否认。然而相比合作,竞争无论是对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文明创造的个体、还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竞争比合作更能使文明进步。
谢谢大家!
第五篇: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一辩稿
一辩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由我来做正方一辩陈词。开宗明义,让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扶贫是指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知识扶贫是指借助各种载体传播知识技术和技能,系统科学的利用知识手段进行扶贫,从而达到根本长远发展。经济扶贫是指用经济手段给以物质帮助达到扶贫目的。重要是指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知识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方承认经济扶贫的重要性,但应以知识扶贫为主导,经济扶贫为辅,治其根本才能扶贫。
下面我方从两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从根本性来看,知识扶贫是缩小不平等和减少贫困的一大关键。缺乏文化科技知识是农民难以脱贫的根本因素。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方认为,通过助学贷款、技能培训、文化中心的全面展开,力求从农民知识层面的有效提升促进农村的科技化和现代化会比简单的经济扶持更为重要。只有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从长远性来看,知识扶贫更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知识扶贫,开发和制作专门的实用系列培训课程,授予贫农实用的生活技能,穷人可以获得赚钱的本领、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等技能和得到金融、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减轻政府负担。这是经济扶贫所达不到的效果。通过知识扶贫真正消除贫困,让更多穷人分享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方重申,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
清华开展教育扶贫 铺就传播知识的信息高速路
2007年12月29日 17:25
12月28日,清华大学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远程教育扶贫站点正式开通。至此,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在覆盖了江西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础上,全面覆盖井冈山革命老区13个县。
5年来,清华大学通过无偿建立远程教育扶贫站点、无偿开展培训项目等形式,为贫困地区45万人次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培训。
清华课堂走进边远乡村
为配合国家整体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清华大学近年来主动发挥科技、自身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利用远程现代技术,突破传统的区域和空间障碍,无偿向落后地区输送急需的教育资源,并在国家各部委帮扶单位和挂职干部的支持下,与当地群众携手合作,探索出一条“大规模、可持续、见实效、能推广”的教育扶贫模式,铺就了一条传播知识的信息高速路,把清华的课堂搬进边远贫困的乡村。
教育扶贫站点由清华大学自筹资金,无偿为贫困县建立。为了让教学站切实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每建立一个教学站都要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到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网络不发达、缺少技术人员等实际情况,教学站采用了音像效果好、操作维护简便、成本低廉的卫星技术。
为了使远程教育网络真正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每个教学站设站长、信息员、技术员,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面授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
目前,除了没有国家级贫困县的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外,清华大学已在全国其余27个省份建立了187个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覆盖国家级贫困县149个,并进一步向革命老区延伸。
因地制宜开发实用课程
甘肃陇西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极端恶劣,走在路上,脚下的黄土会没到脚踝,周围是起伏连绵的黄土高原,这样的环境使很多事情实施起来很困难。“那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聪明,但他们无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需要有人帮他们一把。”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的小焦说。
在对陇西进行艰难的全面考察之后,清华大学把对当地失学青少年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实用语算”和“实用生活技能”上,从大蒜的妙用、如何养猪,到怎样花好自己的钱,以及如何学会与他人沟通等。实用的知识和活泼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因地制宜地开发系列课程和教材,清华大学的扶贫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每个环节上。几年来,针对中小学师生、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农业技术人员、普通农民和当地干部等培训人群,清华大学开发和制作了专门的实用系列培训课程,包括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培训、新农村建设系列培训、中小学师资培训、高考信息咨询课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
师生倾情参与奉献爱心
接到为云南迪庆贫困地区培训的邀请,正在贵州出差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桂生二话不说就上了飞机。连日的奔波劳累加上高原反应,年逾花甲的吴桂生下了飞机就吸上了氧气,但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吸着氧气讲完了课。
自开展教育扶贫项目以来,清华大学动员了全校的多方力量参与这项工作,许多师生都倾情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来。两院院士吴良镛、环境系郝吉明院士、外语系系主任罗立胜„„这些清华名师都积极地义务为扶贫项目主讲课程。
一名参加教育扶贫的清华学生深受感染,家庭不富裕的他不但将自己获得的8000元国家一等奖学金全部拿出来,还发动周围同学捐资为所支教的中学购买书籍。
短短5年,清华大学的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世界银行还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作为案例,计划在非洲国家推广这一教育扶贫模式。据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介绍,学校计划在未来几年将教育扶贫工作基本覆盖全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让百万贫困地区群众受益。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