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维持“中性”评级

时间:2019-05-12 17:0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维持“中性”评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维持“中性”评级》。

第一篇: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维持“中性”评级

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维持“中性”评级

综合金融战略稳步推进,看好公司业务模式中长期潜力。我们看好[-1.94% 资金 研报]新管理层架构及综合金融战略中长期发展潜力,预计这将使公司在利率市场化中后期相比同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中长期盈利能力形成支撑。我们预计公司中长期ROE将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资产结构向高收益资产布局利好息差,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近年来平安银行资产结构持续调整,信托收益权及理财产品等高收益的类信贷业务占比持续提升;上述资产占比13年中期总资产比为18%,处于上市银行较高水平。我们分析上述业务由于存在信息不透明、信用风险等问题,监管政策风险不能排除,可能要求加提拨备及增加资本等。我们认为上述政策风险或将对公司估值形成抑制。上调13-15年EPS预测至1.86/2.17/2.51元。考虑到公司资产结构调整及综合金融战略实施对于公司净息差和手续费收入的支撑,我们将公司13/14/15年EPS预测从1.80/2.05/2.35元小幅上调至1.86/2.17/2.51元。同时,考虑到公司综合金融战略推进支撑中长期发展潜力,我们上调公司中长期可持续ROE预测至13.2%(此前为8.2%)。估值: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14.17元(原为10.51元)。我们看好公司商业模式中长期竞争力,但短期公司仍面临资本瓶颈、资产质量压力、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等问题;公司目前股价对应14年PB/PE为1.0/6.4倍。目标价基于多阶段DDM模型,股权成本率假设为13.92%(原为12.95%)。

第二篇:平安银行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

平安银行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

综合金融战略稳步推进,看好公司业务模式中长期潜力我们看好平安银行新管理层架构及综合金融战略中长期发展潜力,预计这将使公司在利率市场化中后期相比同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中长期盈利能力形成支撑。我们预计公司中长期ROE将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资产结构向高收益资产布局利好息差,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近年来平安银行资产结构持续调整,信托收益权及理财产品等高收益的类信贷业务占比持续提升;上述资产占比13年中期总资产比为18%,处于上市银行较高水平。我们分析上述业务由于存在信息不透明、信用风险等问题,监管政策风险不能排除,可能要求加提拨备及增加资本等。我们认为上述政策风险或将对公司估值形成抑制。

上调13-15年EPS预测至1.86/2.17/2.51元考虑到公司资产结构调整及综合金融战略实施对于公司净息差和手续费收入的支撑,我们将公司13/14/15 年EPS 预测从1.80/2.05/2.35 元小幅上调至1.86/2.17/2.51元。同时,考虑到公司综合金融战略推进支撑中长期发展潜力,我们上调公司中长期可持续ROE预测至13.2%(此前为8.2%)。

估值: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14.17元(原为10.51元)我们看好公司商业模式中长期竞争力,但短期公司仍面临资本瓶颈、资产质量压力、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等问题;公司目前股价对应14年PB/PE为1.0/6.4倍。目标价基于多阶段DDM模型,股权成本率假设为13.92%

第三篇: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

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

(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评价内容.................................2 评价类别.................................6 评价方法.................................6 监管政策和监管措施.......................7 运行机制.................................9 附则....................................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则旨在规范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综合评级,全面评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状况,明确相应的分类监管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含健康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指保险公司依法设立的省级分支机构,包括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

第四条

分类监管,即风险综合评级,是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相关信息,以风险为导向,综合分析、评价保险公司的各类风险,根据其综合风险的大小,评定为不同的监管类别,并采取相应监管政策或监管措施的监管活动。

第五条

中国保监会负责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分类监管。保监局参与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分类评价,提供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相关风险信息和评价结果。

保监局负责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进行分类监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评价内容 第六条

分类监管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难以量化的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

(二)综合考虑偿付能力充足率及上款4类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结果,评价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风险。

第七条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八条

在分类监管中,操作风险划分为以下细类:

(一)销售、承保、再保险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二)理赔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三)资金运用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四)公司治理相关的操作风险;

(五)财务管理相关的操作风险;

(六)准备金管理相关的操作风险

(七)案件管理相关的操作风险。

第九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

(一)评估公司操作风险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趋势;

(二)评估各业务线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流程、操作风险的历史数据、经验分布和发展趋势;

(三)评估公司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人员因素,包括招聘、解雇、培训、领导能力和持续发展规划、业绩管理、薪酬等;

(四)评估公司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包括系统设计缺陷、软件/硬件故障或不足、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风险等;

(五)评估可能导致公司操作风险的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监管政策、不可抗力等。

第十条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第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战略风险:

(一)评估公司战略风险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战略风险的总体水平和趋势;

(二)评估公司战略制定风险,包括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三)评估公司战略执行风险,包括管理层实施既定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四)评估可能导致公司战略风险的外部因素,包括市场环境、科技进步、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合作伙伴、不可抗力等。第十二条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

(一)评估公司声誉风险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声誉风险的总体水平和趋势;

(二)评估公司声誉风险的历史数据、当前舆论报道、潜在风险因素;

(三)评估可能导致公司声誉风险的外部因素,包括合作伙伴、利益相关方、不可抗力等。

第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在评估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时,将考虑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关联度较强的特点,统筹考虑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等引发声誉风险的可能性。

第十五条 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第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流动性风险》,通过流动比率、综合流动比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现金流压力测试及其他量化或非量化信息评估保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

第十七条 在对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中国保监会结合反映保险公司量 化风险状况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得到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综合评级。

第三章

评价类别

第十八条 分类监管评价结果应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状况和其他偿付能力风险状况。

第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按偿付能力综合风险的高低将保险公司分为四个监管类别:

(一)A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的公司;

(二)B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公司;

(三)C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较大的公司;

(四)D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几类风险严重的公司。

第四章

评价方法

第二十条 分类监管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其中,量化风险评分所占权重为50%;难以量化风险评分所占权重为50%。第二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水平和变化特征对保险公司的量化风险进行评分。

第二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特定风险的外部环境、分布特征、预期损失、历史经验数据、日常监管信息等多种因素对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4类难以量化风险进行评分,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难以量化风险的综合得分。

第二十三条 保监局参与评价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负责提供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相关信息和评价结果。

第五章

监管政策和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在市场准入、产品管理、资金运用、现场检查等方面,对A、B、C、D四类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实施“奖优罚劣”的差异化监管政策。

第二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对B、C、D类公司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二十六条 对B类公司,中国保监会可根据公司存在的风险点,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具有针对性监管措施:

(一)风险提示;

(二)监管谈话;

(三)要求限期整改存在的问题;

(四)进行专项现场检查;

(五)要求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计划。

第二十七条 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根据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原因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一)责令调整业务结构;限制业务和资产增长速度;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商业性广告。

(二)责令调整资产结构或交易对手;限制投资形式或比例。

(三)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向股东分红。

(三)限制业务范围、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四)限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

(五)责令调整公司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第二十八条 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但是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某几类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可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对操作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公司治理、内控流程、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等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二)对战略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针对公司在战略制定、战略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三)对声誉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针对公司产生声誉风险的原因,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四)对流动性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针对公司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流动性风险》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十九条 对D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C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根据情况采取责令停止新业务、整顿、接管以及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六章

运行机制

第三十条 中国保监会每季度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一次分类监管评价,确定其风险综合评级,并对有关保险公司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一条 每季度结束后,保险公司应当向中国保监会分类监管信息系统报送有关信息和数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当向保监局报送有关信息和数据。

第三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相关部门根据保险公司、保监局报送的信息和掌握的日常监管信息,根据分类监管职责分工,对保险公司的难以量化风险进行评价计分,并将评价分数、评价依据等内容报送至分类监管信息系统。分类监管信息系统汇总综合各方面的评分,按照统一的规则,得到保险公司的综合评价分数。第三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对各保险公司的综合评分进行分析和审议,确定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

第三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研究决定监管措施。

第三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每季度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对外披露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信息。

第三十六条 如果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应依照工作程序及时调整对该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和监管措施。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保险集团的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规则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本规则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三十九条 本规则自2015年×月×日起施行。

第四篇:信用评级从业人员考试题库(监管类)多选

二、多选题

1、评级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包括()。A、评级报告质量控制制度 B、实地调查制度

C、评级信息管理制度 D、评审委员会制度

2、信用评级的对象一般分为()。A、贷款信用评级 B、债券信用评级

C、主体信用评级 D、债项信用评级

3、信用评级的基本原则包括()。A、真实性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独立性原则 D、审慎性原则

4、评级机构业务种类包括()。A、借款企业信用评级 B、资本市场信用评级 C、公司债评级 D、信用管理

5、债券信用评级业务种类包括()。A、商业银行一般债评级 B、公司债评级

C、金融机构评级 D、结构融资债评级

6、信用评级机构在进场评级作业前向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和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交的报备资料有()。A、被评机构营业执照 B、信用评级收费凭证复印件 C、跟踪评级安排材料 D、信用评级协议复印件

7、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信用评级机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材料。A、信用评级机构统计报表 B、信用评级报告全文 C、跟踪评级安排 D、跟踪评级报告

8、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对金融产品发行评级应考察()要素。A、偿债保障措施 B、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 C、操作风险管理 D、企业自身素质

9、评级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哪几种()A、回避制度 B、档案管理制度 C、数据库管理制度 D、评级业务管理制度

10、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评级机构在与评级对象(发行人)签订信用评级合同(协议)之后、进场评级之前,要向业务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交以下备案材料()

A、评级机构与评级对象(发行人)签订的信用评级合同(协议)复印件

B、信用评级收费标准 C、跟踪评级初步安排 D、信用评级工作计划

11、信用评级机构完成评级项目后,应将()及()报业务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A、信用评级报告 B、跟踪评级安排 C、收费发票 D、下一步工作打算

12、信用评级机构应具备以下()信用评级工作制度。A、信用评级程序细则 B、信用评级方法规则 C、专业评估人员职业规范 D、信用评级报告准则

13、债券违约分为()A、长期债券违约 B、中长期债券违约 C、短期债券违约 D、超长期债券违约

14、资信评级业务指服务于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价,包括()和()。A、公开评级 B、委托评级 C、中介评级 D、内部评级

15、人民银行对评级市场的业务管理总的原则是()A、明确职责 B、划分权限 C、垂直领导 D、统筹规划 E、分级管理

16、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应根据()的原则设定信用评级方法体系,采用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确定被评对象的信用等级。A、独立 B、公正 C、客观 D、科学 E、严谨

17、评级机构要严格依据公开的评级方法和程序,独立地开展信用评级工作,保证评级的(),信用评级结果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影响。

A、公正性 B、一致性 C、完整性 D、公开性 E、主观性

18、评级机构工作人员要依据()的原则开展业务。A、独立 B、全面 C、客观 D、公正 E、具体

19、信用评级机构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对信用评级要素、标识及含义的要求,在对债务人主体的()等整体信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债务的违约可能性及清偿程度进行综合判断,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信用等级。A、资产负债 B、风险管理 C、经营能力 D、盈利能力 E、财务状况

20、在贵州省内开展评级业务的评级机构及其评级人员有下列哪些行为的应给予惩戒()

A、不及时向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及其辖区内分支机构报送有关文件和材料,未按规定履行报告和备案义务;

B、内部控制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明显的瑕疵; C、违反执业规范,未严格履行评级程序,在尽职调查中存在明显缺陷和遗漏;

D、未严格履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

E、在评级级别完成前对企业信用级别做出承诺;

21、在贵州省内开展评级业务的评级机构及其评级人员出现上题所述行为的,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及其辖区内分支机构可处以下哪些方式的惩戒()A、谈话提醒 B、书面警告 C、责令限期整改 D、责令书面检讨 E、责令消除影响

22、在贵州省内开展评级业务的评级机构及其评级人员有下列哪些情形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及其辖区内分支机构责令改正,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强制退出市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拒绝或者阻碍非现场检查或者现场检查

B、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 C、与被评级对象合谋伪造、变造业务资料,做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歪曲评级结果

D、以承诺赋予高等级信用级别、压价竞争、通过诋毁同行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业务,破坏评级市场秩序 E、利用内幕信息为本机构或个人谋取利益

23、在贵州省内开展评级业务的评级机构及其评级人员有下列哪些情形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及其辖区内分支机构责令改正,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强制退出市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在评级中连续出现重大差错,给评级行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B、未经被评级对象的同意将有关评级资料和信息向社会公布或泄漏他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C、从事与信用评级业务有利益冲突的兼职业务 D、中国人民银行禁止的其他行为 E、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24、贵州省信用评级机构总经理联席会议在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的指导下,承担哪些职责()A、评级机构与主管部门的沟通纽带 B、信用评级行业的自律协作职责

C、通告和研究主管部门的重大制度安排和管理要求 D、通报和沟通各评级公司制度执行和业务开展情况 E、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维护信用评级市场秩序

25、贵州省信用评级机构总经理联席会议议题主要为()A、通告、研究征信主管部门重大制度安排和管理要求 B、通报、沟通公司制度执行和业务开展情况 C、分析研究市场发展和监管及行业自律的相关事宜

D、研究和讨论主管部门制定的议题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提交的重要议题

E、监督各评级公司的业务开展

26、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规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与交易应遵循()原则 A、诚信 B、自律 C、严格 D、规范 E、谨慎

27、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规定债务融资工具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A、登记 B、托管 C、结算 D、保管 E、挂牌

28、评级信息来源涉及评级对象(发行人)、以及评级对象(发行人)存在业务、管理、监督等关系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包括()。

A、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B、政府部门 C、司法部门 D、国际合作组织 E、其他社会征信机构

29、信用评级机构在收集评级信息时,其信息质量评价原则为()。A、相关性 B、及时性 C、可靠性 D、准确性

30、《贵州省信用评级管理实施细则》所指定评级对象是:()A、贵州省内债券发行企业 B、商业承兑汇票出票企业 C、借款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D、其它需要社会资信评级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31、现执行的征信数据交换格式系列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标准:()A 企业征信数据采集格式 B 个人征信数据采集格式 C 信用评级违约率数据采集格式 D 其他经济组织征信数据采集格式

32、信用评级结果发布的内容一般包括:()A、名称 B、信用等级 C、主要财务数据 D、简要描述 E、主要支持数据

33、信用评级报告应当至少包括()等内容 A、概述 B、声明

C、信用评级报告正文 D、跟踪评级安排附录

34、信用评级机构采取()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确定被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A、宏观与微观 B、动态与静态 C、过去与未来 D、定量与定性

35、对信用评级机构()等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将向社会公开披露,并终止违规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A、不遵守评级程序 B、恶性竞争 C、评级欺诈

D、以级定价和以价定级

36、信用评级所需要的信息包括评级对象(发行人)的(()信息两大类。A、内部 B、财务 C、外部 D、人员 E、违约

37、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A、资产管理公司 B、证券公司 C、保险公司 D、农村信用社 E、亚洲开发银行

38、信用评级小组成员应具备以下资格:())信息和A、品行良好,公正诚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B、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信用评级行业自律规范,未受过重大刑事处罚或者与信用评级业务有关的行政处罚;

C、具备金融、财务、证券、投资、评估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专业知识;

D、具有1 年以上从事评级业务的经验,并能胜任信用评级工作要求。如果项目有特殊要求,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 E、与评级对象(发行人)不存在利益冲突和关联。

39、信用评级报告应当至少包括()、()、()、()和附录等内容。()A、概述 B、声明

C、信用评级报告正文 D、跟踪评级安排 E、评级结论

40、出现以下情况可由评级业务主管部门强制信用评级机构退出市场:()A、危害国家安全及国家利益、企业信息安全的; B、不履行信用评级机构应有职责,且情节恶劣的; C、不遵守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准则,造成严重影响的;

D、危害投资人、评级对象(发行人)利益,严重损害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声誉 的; E、不遵守评级业务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的。

41、从事信用评级违约率数据采集业务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相抵触,包括采集()合法与采集()合法。()A、方式 B、信息 C、主体 D、内容 E、数据

42、信用评级机构应建立健全以下信用评级工作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有:()

A、信用评级程序细则; B、信用评级方法规则; C、专业评级人员执业规范; D、信用评级报告准则; E、信用评级工作实地调查制度;

43、退出信用评级市场的情形分为()A、主动退出 B、当然退出

C、强制退出 D、除名退出

44、信用评级机构评估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有()A、销售利润率 B、流动比率

C、资产负债率 D、现金流

45、信用评级机构评估企业获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有()A、总资产利润率 B、利息偿还率

C、资产负债率 D、销售利润率

46、对金融产品评级应包括哪些要素?()A、可行性 B、主要风险

C、偿债保障措施 D、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的概况

47、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A、公开市场业务 B、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再贴现政策 D、直接信用控制

第五篇:图文详解同业类信贷业务交易结构及监管政策

图文详解同业类信贷业务交易结构及监管政策

谢绝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一、业务界定

二、业务模式

三、监管政策

一、业务界定 同业类信贷业务指银行用自有资金或从同业等其他渠道获取资金,以债权投资或权益投资方式为本行或他行对公客户提供融资的同业业务。在报表中通常体现为“投资”、“买入返售”等非信贷资产,其业务品种主要涉及:信托受益权、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计划、金融资产交易所债权、其他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等。

二、业务模式

(一)银信合作业务 1.信托受益权三方协议模式

上述业务流程属于标准的买入返售三方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中,A银行(甲方)以自有资金或同业资金设立单一资金信托计划,通过信托公司放款给C银行的融资客户;B银行(乙方)作为实际的出资方,以同业资金受让A银行持有的单一信托的信托受益权;C银行(丙方)为风险的真正承担方,承诺在信托计划到期前无条件购买B银行从A银行受让的信托受益权。这种模式的实质是C银行通过B银行的的资金,间接实现了给自己的授信客户贷款的目的。此种操作模式下,信托受益权的流转路径是从A银行(甲方)到B银行(乙方),然后远期再到C银行(丙方)。实际操作中,三方协议模式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同业业务操作模式,很多其它模式都是基于这种三方模式演变发展起来的。2.信托受益权假三方协议模式

假三方模式一般是由于不能签订三方协议的兜底银行(图中的D银行)以信用增级的方式找到一个假丙方(C银行)来签三方协议,信用增级方式通常是兜底银行向假丙方出具承诺函或担保函,兜底银行作为最后的风险承担方承担所谓的“真丙方”角色。该模式产生的背景是:有些银行总行规定,分行不允许签订三方协议(即不能作为三方协议中的丙方来兜底),只能采取出具保函和承诺函的形式兜底,也就是只能采取中的暗保模式。3.信托受益权两方协议模式

两方协议模式产生的背景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为了解决8号文颁布后的存量非标债权问题。银行A最初用理财资金投资信托产品形成了非标债权,基于监管部门对于非标债权的比例要求,银行A将信托受益权卖断给银行B,但同时向B银行出具信托受益权远期回购函。这种模式下,银行A用卖断协议将此前形成的对融资客户的非标债权出表,与银行B签订的远期回购协议则为抽屉协议。银行B将资产计入买入返售科目。4.同业存款配资模式

在该模式中,C银行向B银行配一笔等期限等额的同业存款,B银行通过过过桥方A银行以对应金额和期限向融资客户发放一笔信托贷款。C银行有两种选择:一是承诺远期受让B银行的信托受益权(即标准的同业存款),二是以该笔同款存款质押或者单独出函说明该笔同业存款是对应某一笔信托贷款的,当信托贷款不能偿付时,同业存款不用兑付。配资模式下的B银行只是将C银行的同业存款转换为投资非标资产的资金,真实出资方C银行就是兜底行。

5.抽屉协议暗保模式

该模式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操作模式。通常是B银行由于信贷额度或贷款政策限制,无法直接给自己的融资客户贷款时,找来一家A银行,让A银行用自己的资金设立单一信托为企业融资。这种模式下,B银行作为风险的真正兜底方,与A签订承诺函或担保函(暗保),承诺远期受让A银行持有的单一信托受益权或者基础资产。B银行有两种兜底方式,一种是B银行出资受让信托受益权,另一种是B银行直接收购针对融资客户的基础资产。

(二)银证合作业务 1.委托贷款模式

在该业务模式下,融资方D一般为委托方A银行的授信客户,大部分属于房地产公司,A银行欲向其提供融资,但受制于监管指标或融资方D的行业限制,无法通过表内贷款科目实现放款。于是,A以理财资金委托证券公司B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B完全遵循A的投资指令,在银行C开立贷款资金账户,委托C贷款给企业D,B收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管理费。除了高污染、高能耗等国家禁止投资的行业,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理论上可以投资法律规定的任何标的。向客户贷款不是投资,所以定向资产管理计划需要委托银行或信托公司贷款。2.资管计划收益权转让模式

在整个交易结构中,委托方A变成了过桥行,其作用是帮助出资方E不出现在业务链条中,从而规避监管。理论上银行A先用等同于贷款金额的自有资金委托B成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对象为委托贷款,之后E再用贷款资金向A购买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实际操作中,因为定向合同成立委托资金起始运作日与A、E银行受益权转让日都是同一日,所以现在通常过桥行都不用自有资金垫付,而是等实际出资行划款过来后再转到资管计划的托管账户。收益权转让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规避监管,规避8号文对非标资产规模的红线限制。A银行将资管计划收益权卖断给E银行,同时向E银行出具收益权远期回购承诺函(抽屉协议)。这种“卖断+远期回购”模式下,A银行用卖断协议将此前形成的非标债权资产出表,降低理财资金对接非标债权资产的比例。E银行因有A银行出具的远期回购承诺函,将所受让的非标资产计入买入返售科目,隐藏了非标资产的规模,减少了风险计提。当A银行被监管机构现场检查时,通常只会拿出卖断协议,与E银行签订的远期回购协议作为抽屉协议隐藏起来。而当E银行面对监管机构检查时,则把两份协议都拿出来,以证明针对融资客户的风险收益已经转移给A银行。

(三)银证信合作业务

银证信合作业务的基本模式跟上述银证合作的模式大致相同,只需把受托行(资金发放银行)改为信托公司即可。但在这里我还是想从资金来源的角度解读一下这种业务模式中的一些新的有意思的细节,这些细节的操作手法在上述银证合作业务中也同样适用。1.以理财资金对接模式

银行A以理财资金委托证券公司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作为管理人设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与信托公司成立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委托信托向特定融资客户发放贷款。同时,实际出资人银行B认购了理财产品,并要求A出具兜底协议,承诺承担风险。该业务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银行A与银行B签署理财购买协议,风险提示协议,表明风险由银行B承担,银行A不承担任何风险。但是协议签订日,银行A向B出具承诺函,承诺承担风险。承诺函系抽屉协议,该模式即为抽屉协议暗保模式。2.以自有资金对接模式

该模式中,双方出表的方式为签订担保和反担保的抽屉协议,B银行向A银行出具承诺函,承诺将于资产受益权转让日或资产提前终止日受让A银行持有的资管计划收益权。A银行又出具承诺函,承诺免除B银行在前述承诺函项下所有购买义务和金钱给付义务,导致收益权乃至贷款“失踪”。A银行对资管计划的投资一般记入买入返售其他资产科目,而未记入应收款项投资科目,主要是为了减记风险资产。3.以同业资金对接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有:一是通过“同业存款”的形式将银行承诺隐形化。兜底银行C作为保证金的资金是以签订《同业存放协议》的形式存入银行A,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其他合同中较难发现银行C的存在。二是额度占用方与实际风险承担方相分离,无法真实反映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敞口。银行A在核算时计入“买入返售资产” 科目,同时占用回购方银行B的授信额度。通过交易结构图可知,业务的实际风险承担方为银行C,但银行A却并未占用对银行C的已有授信,甚至可能并未对银行C核定授信额度。额度占用与实际风险承担的分离,使银行A无法准确计量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敞口,从而降低了其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以上是银行与信托、银行与证券合作开展同业类信贷业务的主要交易结构详解,由于银行与基金公司(子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类信贷业务的交易结构与银证(信)合作业务交易结构几乎相同,此处不再赘言(注:此处强调的是交易结构的相似性,事实上信托计划、券商、基金、保险资管计划从发行条件、投资者准入、投资标的限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改天有空可以慢慢为诸位看官道来)。

(四)金融资产交易所债权

委托方A和管理人B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成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与推介人F、融资方D签订《委托债权投资协议》,定向计划投资融资方D在交易所C挂牌的债权,即摘牌。推介人F负责融资人进行尽职调查,项目涉及担保的,需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质)押物的权属、价值以及实现抵(质)押权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并出具评审意见。该模式的实质也是作为委托人的银行A向自己的融资客户D贷款。

(五)有限合伙套信托模式 在该模式又被称为信托合伙制,是指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向出资人募集资金(资金来源为银行理财资金),并以信托产品作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合伙制企业,而融资人大股东或关联方作为一般合伙人(GP)参与合伙企业并与信托计划签订远期回购合伙份额的协议,以作为对融资方的担保。GP实际出资较少,LP出资占绝对多数,但企业运营由GP主导。通常LP获取固定收益,相对收益率较低,GP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博取更高的浮动收益回报。采用该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税收方面的优惠,相关法规政策已明确合伙企业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该模式较为灵活,一方面可以将一部分债权类资金转化为股权性资金,满足项目资本金相关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变化整个交易结构,如将信托产品分级,由银行理财资金持有优先级获取固定收益,合伙企业关联方持有劣后级作为增信措施。或者可以将信托、合伙企业不断进行互相嵌套,将多笔资金分别进行包装,实现隐瞒出资人等各种目的。

三、监管政策 通过上述交易模式分析可知,所谓“类信贷”的实质就是信贷业务,目的都是向自己客户融资。只是通过增加“通道”和各种“即期卖断——远期回购”抽屉协议腾挪信贷资产,将表内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让信贷资产“失踪”。“通道”还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行为被掩盖为银行与金融同业之间的金融资产投资关系,不占用信贷规模,降低了风险资产规模,又能够绕开信贷规模和投向的约束。这种借助“通道”嵌套一层或多层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的交易安排,容易造成不同金融主体风险的交叉传染,引发所谓的“交叉金融风险”,还容易让监管统计数据失真,误导各种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在监管部门眼中基本属于违规行为。对此,监管部门已经或者正在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进行遏制,但由于目前分业监管的体制,导致该类业务监管空白点较多,无法彻底禁止(当然这是后话,现有监管体制弊端等问题暂时按下不表)。在这里,我仅对近年来与该类业务相关的主要监管政策进行梳理,经梳理后发现监管的思路大致可以总结为:控规模、去通道、实施穿透管理、缩短金融链条。早在2009年,针对当时银信合作业务出现明显的“通道业务”特征,如信托公司怠于管理银行指定项目、银信理财资金受让本行信贷资产,信贷资产非真实转让等乱象,银监会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号),明确提出了信托公司“自主管理”的概念,即: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 在信托资产管理中拥有主导地位, 承担产品设计、项目筛选、投资决策及实施等实质管理和决策职责。规定信托公司不得将尽职调查职责委托给其他机构,信托计划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2010年,针对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规模激增,交易模式复杂,导致风险积聚的局面,银监会又发布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从设置严格的监管指标入手,对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加以规范。规定:对信托公司而言,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对银行而言,针对存量银信理财业务应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2010、2011)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同时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

2011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通知》(银监发〔2011〕7号),该通知是72号的补充、细化,旨在督促信托公司、银行进一步做好融资类银信压降工作。主要规定有两点:一是对商业银行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 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 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二是信托公司信托赔偿准备金低于银信合作不良信托贷款余额150% 或低于银信合作信托贷款余额2.5%的, 信托公司不得分红, 直至上述指标达到标准。2013年,针对非标横行、通道泛滥、影子银行风险问题突出的局面,先是银监会于年初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该文件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进行了规范,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之后在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3]107号),旨在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107号文首次对通道业务提出了总体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与合作各方,需以合同形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与通道功能主体,以免责任推诿。规定“规范金融交叉产品和业务合作行为。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都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和通道功能主体,并由风险承担主体的行业归口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切实落实风险防控责任。”文件还指出:商业银行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商业银行代客理财资金要与自有资金分开使用,不能购买本银行贷款,不得开展理财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到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加强信托公司业务转型。明确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功能定位,推动信托公司业务模式转型,回归信托主业,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贷类业务,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建立完善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探索信托受益权流转。2014年,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99号),其中规定,“明确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的参与主体责任。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项目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提供通道的一方为项目事务风险的管理主体,厘清权利义务,并由风险承担主体的行业归口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切实落实风险防控责任。进一步加强业务现场检查,防止以抽屉协议等形式规避监管。”99号文再次强调了国务院107号文关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与合作各方,需以合同形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与通道功能主体,厘清权利义务,以免责任推诿”的要求。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对已开展的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要查明情况,摸清底数,形成整改方案,于2014年6月30日前报送监管机构”。在这期间,除银监会对于信托公司通道类业务的监管外,相关资产管理行业相似的监管思路也可见于中国证券业协会《关于规范证券公司与银行合作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证协发[2013]124号)、中国证券业协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中证协发[2014]33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关于加强专项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基协发[2013]29号)、证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证监办[2014]26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规定中。当然,2014年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同业新规了,5 月16日,央行和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 号),同时银监会发布了《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 号),旨在规范同业非标业务。127号文首先从同业业务规模控制下手,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省内二级法人社及村镇银行暂不执行”;其次规定了买入返售资产的范围,“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第三是对“买入返售三方合作模式”提出限制。规定“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四是规范了同业授信管理,规定“将同业业务纳入全机构统一授信体系,由总部自上而下实施授权管理,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业务”,此条实际上限制了银行分支机构办理同业业务的权限,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同业业务扩张规模。该通知乍一看很严厉,但实际执行效果将大打折扣,“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的规定从政策上打击了定向资管计划收益权、信托受益权转让业务中卖出方的动力,但仍然无法解决抽屉协议的问题,即监管机构在现场检查时看不到卖出方的回购合同(抽屉协议),因此实际意义有待考验。“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的规定是从政策上向抽屉协议开刀,但实际中,现场检查时如何对业务链中多家金融机构同时进行检查核对仍然是难题。这就是导致各类同业类信贷业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与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现状不符。至于140号文,只是银监会根据127号文发布的针对银行的配套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后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慢慢的,时间飘到了2016年,在这一年里,伴随着中央“三去一补一降”政策的推行,金融监管部门在同业类信贷业务等资管通道业务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银行理财方面:2016 年7 月27 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稿是在对现行监管规定进行系统性梳理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的,旨在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规范转型,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有效防范风险。征求意见稿对银行理财业务监管重点包括:对银行理财业务分类管理,分为基础类理财业务和综合类理财业务;禁止发行分级产品;银行理财业务进行限制性投资,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及其受(收)益权,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除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之外的证券投资基金,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境内上市公司公开或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票及其受(收)益权,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等。信托业务方面:2016 年3 月18 日,银监会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银监办发[2016]58 号),这是继2014 年4 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99 号文)之后,又一次系统性风险指导。该文件的内容主要有四点:一是对信托资金池业务穿透管理,重点监测可能出现用资金池项目接盘风险产品的情况,同时强调对99 号文中非标资金池的清理;二是结构化配资杠杆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相比之前业内常见的3:1 有明显的压缩;三是对信托公司的拨备计提方式提出改变,除了要求信托公司根据资产质量足额计提拨备,还要求对于表外业务以及向表内风险传递的信托业务计提预计负债;四是对信托风险项目处臵从性质到实质的转变,要求把接盘固有资产纳入不良资产监测,接盘信托项目纳入全要素报表。证券期货方面:2016 年5 月18 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2015 年3 月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修订的背景主要是由于防风险的需要,杠杆倍数的要求需要加以调整,违法从事证券期货业务活动以及违规聘请投资顾问等新的情况需要纳入规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也需要纳入统一的自律管理范围之内。2016 年7 月15 日,修订后的行为细则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的文件形式由证监会发布,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涉及资管机构范围扩大。《暂行规定》涉及的资产管理机构包括: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以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二是限制结构化产品的负债端杠杆率水平。暂行规定明确了结构化产品的负债端杠杆倍数=优级份额/劣后级份额。其中中间级份额也计入优先级,进一步提高了结构化产品的杠杆限制。此外,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结构化产品负债端的杠杆倍数,其中股票类、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 倍,固定收益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超过3倍,其他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超过2 倍。与此前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将期货资管以及非标类资管的杠杆倍数从3 倍降低至2 倍,杠杆率进一步压缩。三是限制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端杠杆率水平。关于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的资产端融资杠杆率,暂行规定区分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将结构化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融资杠杆率上限维持在140%,将非结构化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融资杠杆上限限制在200%。四是禁止嵌套和资金池操作。规定实行穿透检查,并提出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不能嵌套投资其他结构化金融产品劣后级份额;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不得开展或参与具有“资金池”性质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不同资产管理计划进行混同操作,资金和资产无法明确对应,未单独建账等行为。五是禁止预期收益率宣传,禁止对优先级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规定了不准向投资者宣传资产管理计划预期收益率,不允许直接或者间接对优先级份额认购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包括但不限于在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合同中约定计提优先级份额收益、提前终止罚息、劣后级或第三方机构差额补足优先级收益、计提风险保证金补足优先级收益等)的规定,也就是劣后方仅以资金为限承担风险,防止结构化产品“类借贷”化,从监管机构的监管思路看,就是要禁止劣后为优先级提供任何补偿或收益保障措施,仅以劣后资金为限提供增信,那么优先级的收益率并没有足够保障。基金子公司方面:2016 年5 月18 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引》两份文件的征求意见稿下发到各基金公司和子公司,证监会拟对基金子公司设立设置一系列门槛,对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专户子公司实施净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控管理和分级分类监管。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收紧基金子公司成立门槛。文件新增了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规模不低于200 亿人民币,同时基金公司净资产不低于6亿元的规定,大幅度提高了基金公司的准入门槛。从目前的公募基金尤其是银行系公募基金管理的规模看,一半左右不满足200 亿非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二是新增对基金子公司的净资本约束。文件新增了第三章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的风险控制内容,规定专户子公司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应当持续满足下列风险控制指标:(一)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人民币;(二)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三)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四)净资产不得低于负债的20%。三是基金子公司需计提风险准备金。文件规定专户子公司应当按照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达到子公司所管理资产规模净值的1%时可不再计提。保险资管方面:2016 年6 月1 日保监会向各保险资管公司下发了《中国保监会关于清理规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道类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保险资管公司清理规范银行存款通道等业务。存款通道业务是指在本通知发布之日前开展的资金来源与投资标的均由商业银行等机构确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设立资产管理计划等形式接受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委托,按照其意愿开展银行协议存款等投资,且在其委托合同中明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承担主动管理职责,投资风险由委托人承担的各类业务。通知要求保险资管公司全面自查,包括投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清理期间暂停新增办理通道类业务。本次通知主要是对通道业务进行限制,防范监管套利,对投资没有影响。2016 年6 月22 日,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开展产品业务资质、产品投资范围、登记发行以及禁止行为给予了明切的说明。通知中重点提出了八大禁止情形,包括禁止发行“资金池”性质的产品,禁止发行“套嵌”交易产品,禁止向非机构投资者发行分级产品,限制分级产品杠杆倍数(权益类、混合类分级产品杠杆倍数不超过1 倍,其他类型分级产品杠杆倍数不超过3 倍),禁止以外部投资顾问形式将产品转委托,禁止设立子账户进行操作,必须明确产品投资的基础资产具体种类和比例,不得笼统规定相关资产的投资比例为0 至100%等。2016年,延续上述去通道、实施穿透监管思路的政策文件还有: 9月份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6〕42号),要求改进统一授信管理,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贷款(含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债券投资、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开立信用证、保理、担保、贷款承诺,以及其他实质上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其中,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应按照穿透原则对应至最终债务人。非信贷资产分类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行穿透式管理,根据基础资产的风险状况,合理确定风险类别。应按照风险分类结果,结合非信贷资产的性质,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或预计负债等方式,增强风险抵补能力”。10月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对广义信贷的统计范围,在原有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五个项目的基础上,增加表外理财资金运用项目。12月份银监会下发的《2017年非现场监管报表业务制度》体现“穿透监管”原则,要求在1104报表中穿透填报非存款和信贷类投资的项目。进入2017年,这一监管思路依然没有改变,就在我即将写完此文的今天(2017年2月21日),一个重磅消息传了出来,据媒体报道,横跨一行三会各金融监管主管部门正制定征求意见稿,对包括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进行统一约束。该征求意见稿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为题瞬间流传于各大公众号和网站,但随即又有几大公众号和网站快速删帖,因此消息真假未定。但从内容上看,限制通道业务、限制非标投资、消除多重嵌套、禁止资金池操作、统一杠杆要求、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计提等都与当下一行三会的监管思路相契合,如能最终成文发布并严格执行,则同业类信贷业务等资管通道业务可休矣,只是如此严格将资管业务一棒子打死,也不符合中国实情,所以欲知后事如何,我们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下载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维持“中性”评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类信贷业务监管风险,维持“中性”评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