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发展计划暨2015年远景规划

时间:2019-05-12 17:5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舒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发展计划暨2015年远景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舒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发展计划暨2015年远景规划》。

第一篇:舒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发展计划暨2015年远景规划

舒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发展计划暨2015年远景规划

<纲要>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舒兰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抵御了突如其来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计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可达到27.3亿元,其中粮食产值10亿元,牧业产值16.5亿元,多经产值8.8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7%、11.4%和1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3450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加1023元,年均递增28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后续财源馈乏;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慢,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幅度缓、效益低,基地规模小,覆盖面窄,品牌不精;农村组织化程度低,发挥作用不明显等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市小康建设进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

展望21世纪第二个五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赋予新的任务和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站在实现、维护、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加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体设想

(一)总体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体现“快速、和谐、全面发展”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以扩大农村经济总量为重点,加大'四园'建设和致富项目入户力度,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不断振兴劳务经济,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二)指导原则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注重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就是生产力'的原则,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科技贡献率。

--坚持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和多元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步伐。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原则,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突出农民增收的重点,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三)发展目标

'

十一、五'期间,通实施'四园'建设,致富项目入户和阳光工程,努力实现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在全省、吉林地区位次前移。主要发展目标是:

1、农业总产值。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8.6亿元,年均递增7%。其中粮食产值2006年达到8.5亿元,2008年达到9.91亿元,2010年达到11.56亿元,年均递增8%。多种经营产值2006年达到9.5亿元,2008年为11.5亿元,2010年达到14亿元,年均递增6%。

2、劳务经济。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22万人,2006年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剩余劳动力1万人,2010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人。累计输出劳动力2006年达到12.7万人,2010年预计达到15万人,年均递增3.4%。劳务经济总收入2006年达到12.8亿元,2010年预计达到16.9亿元,年均递增6.4%。

3、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实现17.97亿元,占全市农村总收入的65%。到2010年预计实现20.05亿元,占全市农村总收入的80%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年均递增3%。到2015年计划达到25亿元。

4、粮食总产量。2006年达到74万吨,2008年达到76万吨,2010年达到80万吨,年均递增2.5%。

5、农民人均收入。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为3450元。到2006年计划实现3690元,2008年实现4220元。到2010年计划实现4830元,年均递增7%。到2015年计划达到6500元。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研究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破除就农业研究农业,就农村研究农村、就农民研究农民的思维定式,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裂变,努力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人口非农化水平。

(一)突出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主线,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变化,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工业拉动,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定位在农产品加工业上,拉动产业结构整体跃升。各乡镇街要把'四园'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采取超常措施全力抓好'四园'建设。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工作,坚持标准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政府化推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建园标准,保证实施效果。按照《全市四园建设指导意见》,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10项优势农业产业类型园区建设。

1、现代农业园:2006年建设规模达到300公顷,到2010年达到2500公顷,建设单位以平安为主。

2、有机杂粮园:2006年规模达到3000公顷,到2010年达到10000公顷,建设单位以天德、庆丰、朝阳、二道为主。

3、有机大豆园:2006年规模达到2000公顷,到2010年达到15000公顷,建设单位以上营、小城、新安为主。

4、有机水稻园:2006年达到200公顷,到2010年达到10000公顷,建设单位为平安、金马、新安、水曲、小城为主。

5、食用菌园:2006年达到7000万袋,到2010年达到2亿袋,建设单位以新安、上营、小城、青松、水曲、七里、金马为主。

6、药材园:2006年达到100公顷,到2010年达到3000公顷,建设单位以七里、上营、青松、小城、金马为主。

7、河蟹园:2006年达到1000公顷,到2010年达到10000公顷,建设单位以平安、金马、新安、水曲、小城为主。

8、人工圈林蛙园:2006年达到20万只,到2010年达到50万只,建设单位以新安为主。

9、糯米产业园:2006年达到3500公顷,到2010年达15000公顷,建设单位以金马、七里、平安、白旗、法特为主。

10、无公害林果园:2006年达到50公顷,到2010年达到200公顷,建设单位以舒郊、七里为主。

到2010年全市要建成一批高标准、大规模、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园、有机产品园、特色产业园、精品牧业园。真正实现工业项目进区、产业项目成园、致富项目入户。

(二)突出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加快实现农业提质、节本、增效。

1、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综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目前我市耕地面积206.43万亩,中低产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4%。低产田(<400公斤/亩)面积约36.3万亩,占总面积的17.6%。中产田(400-467公斤/亩)面积约95.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4%。中低产田在耕作面积中所占占之大,严重制约了我市粮食的产量,因此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是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的基础。主要目标是:

(1)通过中低产田改造,使原有耕地基础力争提高1-2个等级,耕地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

(2)通过中低产田改造,使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和蓄积程度。

(3)力争每年改造低产田7.3万亩,每亩每年产量在原有产量(390公斤/亩)基础上增产15%,每年改造中产田19.1万亩,每亩每年产量在原有产量(450公斤/亩)基础上增产10%。到2010年,全市改造中低产田达132万亩,实现年增产粮食5.28吨,农民增收7920万元。

中低产田改造主要任务是:

改造白浆土田耕地面积67万亩,占全市耕面积的32%;灰棕土壤改造面积16.8万亩,占耕地面积8%左右;冷浆型水稻土改造面积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草甸土改造面积2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9%;

2、启动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带动我市农业向高效、生态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1)标准粮田建设目标:做到土肥测试快速化;耕地地力和土壤墒情测试体系化;信息利用高效化;肥料施用配方化;技术服务社会化。利用3年时间建设标准粮田25万亩,项目实施后,使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81%提高到2.87%以上,玉米公顷产量平均达9500公斤,比实施前增产1500公斤,水田公顷产量平均达8500公斤,比实施前增产1000公斤,大豆公顷产量达3000公斤,比实施前增产500公斤。

(2)标准粮田建设内容。利用3年时间进行标准粮田建设。其中2006年在法特、白旗、溪河三个乡镇建玉米标准粮田10万亩;2007年在平安、七里两乡镇建水稻标准粮田10万亩;2008年在朝阳、舒郊两个乡镇建大豆标准粮田5万亩,剩余2年可逐年酌情扩建。田间设施主要有:要求面积内的平整土地;新修机耕路;排水沟;机电井;地力与墒情监测点。地力建设包括:秸杆根茬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建设包括:机耕、机播、机收,以改进耕作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全面采用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3、积极推进推广示范工程,提高科技贡献率,发挥科学技术支撑作用

(1)推广示范工程的目标

每年重点推广新技术十五项以上;结合科技入户工程,5年遴选科技示范户5000户,辐射带动10万户,示范辐射推广面积100万亩;良种普及率达100%,每年培训农民14万人次;通过推广示范工程的实施,使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

(2)推广示范工程主要任务

该推广示范工程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率及转化率。实现每年推广十五项以上新技术。其中将重点推广以下五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计划每年在全市30万亩有代表性的不同粮田地块上取样2500个,进行土壤常规化验,于每年5月1日前将施肥卡发放到农户手中,通过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2005年,按照农业部要求,省农委在我市落实了《农业科技入户水稻示范工程项目》,全市遴选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20000户,大力推广水稻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随着该工程进一步深入,2006年至2010年,该工程还将涉及玉米、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通过良种到田,良法到户,培训到人等措施,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水平。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

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青睐,发展无公害蔬菜势在必行,因此计划全市每年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面积2万亩。

——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计划每年推广35万亩,并和玉米形成玉米、大豆科学轮作制。

——优质专用玉米配套栽培技术

计划全市每年推广面积40万亩,其中高淀粉玉米30万亩、高油玉米5万亩、饲料玉米及甜粘玉米等5万亩。

4、健全植保预警系统的预测预报,保证农作物增产增收

我市粮食生产虽然比较发达,但病虫鼠害对粮食生产的威胁与危害仍然很大,每年平均发生面积达70万亩左右。粮食损失约5.3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7-8%,约合人民币2300万元,因此只有健全植保预警系统的预测预报,才能消除或减轻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植保预警系统预测预报的目标

到2010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由目前占粮食面积的30%降低到10%,每年多挽回粮食损失3.8万吨;通过综合联防,到2010年使鼠害密度由目前18%降到3%,每年多挽回粮食损失2300吨;通过启动预警系统,使病虫害预报及时,用药合理,平均每亩节省农药费用8元,全市165万亩农田每年可降低660万元成本。

(2)植保预警系统建设内容

一 是需要配置的设施及材料。

为了便于与国家、省市测报站联网,并且使测报的数据更及时准确,应建检测检验室、区域病虫监控室、药械储备库、信息处理设备、观察监测设备、防治等设备。

为了保证农田统一灭鼠的安全,还要配制毒饵,做到统一发放、统一监管。

二是需要防治的主要病虫害

水稻需要防治的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蝗、稻水象甲、立枯病。

玉米需要防治的病虫害:大小叶斑病、黑穗病、玉米螟。

大豆需要防治的病虫害:霜霉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

(三)突出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1、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绿色、优质水稻龙头企业建设。

2006年全市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绿色优质大米15万吨,转化水稻20万吨,实现产值36000万元。主要龙头企业有北方精制米公司、水曲柳粮库精制米厂、平安粮库精制米厂、大连海运公司舒兰贮备库、白旗粮库精制米厂、兰宇绿色米业公司等6户市级加工企业以及已经投产的乡镇级加工企业6户(每户年加工能力在5000吨以上)。到2010年龙头企业年生产加工绿色优质大米要达到22万吨,转化水稻30万吨,年实现产值65000万元。这个期间还要完成水曲柳绿稻加工和生物有机肥生产项目建设。

此外,我们还要通过招商引资,力争在五年内开发、策划包装以绿色水稻为原料的饮料和酒类项目,开发有机水稻生产加工项目,使我市丰富的水稻资源得以增值利用。

──绿色优质大豆龙头企业建设。

2006年龙头企业可加工转化大豆6万吨,其中禾生制豆品公司年加工转化大豆1万吨;植物油公司可加工转化大豆5万吨。到2010年,全市加工转化大豆可达到17万吨。其中吉禾集团每年可加工大豆10吨,植物油厂年加工大豆7万吨。

──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

目前,玉米深加工转化的主要龙头企业有吉谷公司、鹅业公司和水产公司。其中吉谷公司2006年计划加工玉米纤维食品6000吨,转化专用玉米3000吨,带动种植面积约500公顷,农户1000户;到2010年吉谷公司年加工玉米纤维食品达到26000吨,可转化专用玉米13000吨,带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2000多公顷;鹅业公司、水产公司2006年计划加工速冻甜粘玉米1000万穗,带动专用玉米种植200公顷;到2010年计划发展到5000万穗,带动专用玉米基地1000公顷。

同时,在玉米深加工上,我们还要开发两个项目。一是玉米饮料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494万元,由吉舒酒厂承建,建成后年生产玉米饮料10万吨,每年可转化玉米1.5万吨。二是玉米胚粕加工项目,该项目是舒兰市植物油厂承建,计划总投资16100万元,年处理玉米胚12000吨。这两个项目目前已完成策划包装,正在积极地对外寻求合作伙伴,争取国家计划委的支持,力争在2006年末把玉米饮料加工项目和玉米胚粕加工项目落地达产,使我市的专用玉米实现就地转化。

──中药材龙头企业建设。

一是要抓好月苋草油的深加工。主要以圣基公司为龙头,2006年可加工月苋草籽8000吨,生产月苋草油800吨,实现产值 4800万元。到2010年计划加工月苋草籽10000吨,生产月苋草油10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另外,圣基公司正在包装策划的功能性植物油项目,力争到2010年以前投入生产,实现年产各种油脂3800吨,实现产值22000万元。

二是依托济邦公司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中成药。要在近几年内加速开发各类中药材种植,扩大种植面积和品种,积极做好省北药基地建设中的林下五味子建设项目,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林蛙加工龙头企业建设。

林蛙产业主要依托泰信达长白山林蛙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到2010年我市的林蛙收购加工能力要超过1000万只,实现产值6000万元。依托这个龙头企业,不断规范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

──山葡萄龙头企业建设。

依托舒兰市富兰克林酒业公司,力争在2005年完成山葡萄饮料酒加工项目,年产1万吨山葡萄饮料酒,实现产值13800万元。

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建设的同时,我们力争在2006年之前还要建成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把食用菌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打出品牌、争创名牌,投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结合发展的实际不断建设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如:食用菌深加工、生产食用菌饮料(酒),把具有舒兰特色的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提高我市的农业工业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2、培植完善壮大基地,搞好基地建设。

——生猪产业:

2006年生猪饲养量预计达到55万头,出栏40万头;养猪基地乡镇?个,专业村屯30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400户。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10万头,出栏90万头;对我市20万头生猪屠宰厂进行扩产扩能,生猪屠宰加工50万头;养猪基地乡镇15个,专业村屯100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000户。

——黄牛产业:

2006年,黄牛饲养量预计达到35万头,出栏15万头;养牛基地乡镇6个,专业村屯30个,50头以上养牛大户300户。到2010年,黄牛饲养量达到55万头,出栏30万头;养牛基地乡镇10个,专业村屯100个,50头以上养牛大户1000户。

?——肉(蛋)鸡产业:

2006年预计肉鸡出栏1500万只,规模蛋鸡存栏80万只;肉鸡基地乡镇8个,万只肉鸡大户800户;蛋鸡基地乡镇2个,千只以上蛋鸡大户40户。到2010年肉鸡出栏3000万只,规模蛋鸡存栏150万只;肉鸡基地乡镇8个,万只肉鸡大户1500户;蛋鸡基地乡镇5个,千只以上蛋鸡大户100户。

——白鹅产业:

2006年,全市白鹅饲养量预计达到80万只,出栏60万只;养鹅基地乡镇7个,分别是白旗、法特、溪河、莲花、朝阳、水曲、舒郊。百只以上养鹅大户500户。到2010年,白鹅饲养量达到300万只,出栏270万只;养鹅基地乡镇10个,百只以上养鹅大户1200户。

——林蛙产业:

2006年放养量预计达到2 亿只,回捕2000万只;到2010年放养量达到3.5亿只,回捕3500万只,基地主要分布在小城、上营、新安、开原、七里、青松、金马、舒郊、二道等9个乡镇。

——粮食产业:

(1)绿色优质水稻

2006年全市计划发展绿色、优质水稻面积2万公顷,其中绿色水稻1万公顷,基地分布在平安、金马、七里、新安、小城等5个乡镇。到2010年绿色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3.5万公顷,其中绿色水稻1.5万公顷;

(2)绿色优质大豆

2006年全市计划种植绿色、优质大豆种植面积3万公顷,基地分布在全市21个农业乡镇,其中绿色大豆6000公顷,基地分布在亮山、莲花、朝阳、庆丰、天德、二道等6个乡镇。到2010年绿色优质大豆种植面积4万公顷,其中绿色水稻1.5万公顷;

(3)专用玉米

2006年全市计划种植面积3万公顷,其中:甜粘玉米、饲料玉米300公顷,基地分布主要以溪河、白旗、法特、亮山、朝阳、二道、庆丰等乡镇为重点。到2010年专用玉米种植面积将达到2.5万公顷。

(4)有机食品小杂粮产业

2006年以天德乡为主要基地,计划种植面积2000公顷,主要品种有:谷子、芸豆、绿豆、红小豆、糜子、酥子等。到2010年有机食品小杂粮发展面积要达到3000公顷。

——中草药材产业

以月苋草、甘草、天麻、桔梗、贝母等为主要项目,2006年全市种植面积1500公顷,其中:月见草500公顷,贝母100公顷,桔梗100公顷,黄芪150公顷,五味子50公顷,基地主要分布在舒郊、金马、白旗、法特、溪河、莲花、青松等乡镇。到2010年中草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0公顷,基地乡镇7个

——蔬菜产业

2006年在巩固吉舒、白旗、法特、朝阳四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800公顷 的基础上,预计到2010年再发展两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基地面积达到千公顷以上。

——葡萄产业

2006年全市计划发展面积50公顷,到2010年葡萄产业种植面积500公顷,建基地乡镇10个。

——食用菌产业

2006年计划全市计划发展食用菌1亿袋,重点分布新安、上营、小城、七里、青松5个乡镇,主要是木耳、滑子蘑、平菇、灵芝等。到2010年发展食用菌2亿袋。

(四)以产业立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步骤是:积极发展小城市及中心镇,择优发展新兴镇,全面发展其它小城镇及标准化村屯,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使全市小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形成以为小城市核心,以中心镇和新兴镇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和发展格局。

1、积极推进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要把强化功能和扩大规模结合起来,促进一批小城镇向小城市和区域中心镇迈进。

(1)平安、上营两镇按小城市标准建设。到2010年,平安镇要以省级中心镇为依托,基本建成城镇人口规模达到8万人以上的较为发达的小城市,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0亿元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要达到2000万元以上,人均收要达到6000元以上。上营镇也要向这个标准迈进。同时平安镇要大力发展以加工转化增值为主的立镇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协调发展,逐步构建工贸型小城市。上营镇要以加工和特种养殖业为立镇产业,依托山林资源,构建资源开发型小城市。

(2)水曲、白旗、溪河、法特等四个乡镇要分别建成城镇人口规模在3万人以上的区域中心镇,增强对周边乡镇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各中心镇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要达到5亿元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2010年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2010年要达到5000元以上,水曲柳镇要以蛋鸡和山葡萄为立镇产业,依托兴达养殖公司和吉水公司,构建农副产品加工型中心镇;西三乡要重点依托德大公司,大力发展肉鸡产业,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白旗镇要构建商贸拉动型中心镇,溪河镇要构建旅游开发型中心镇,法特镇要构建县域边界商贸带动型中心镇。

(3)把吉舒镇列入舒兰市中心城区拓展范围内,建成经济开发区,要以蔬菜和养殖业立镇,重点构建城市带动及二、三产业拉动型开发区。

3、全面发展其它小城镇及标准化村屯。其它乡镇要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中心镇聚集,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的原则,在区划调整和合并的基础上,依托资源,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建设,不拘一格地发展。同时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到2010年,全市要创省级重点镇3个,小康示范村10个;创吉林市重点镇10个,小康示范村15个;创舒兰市级重点镇15个,小康示范村30个。全市农村通过实施土草结构房屋改造工程,基本消灭土、草房,砖结构率要达到100%,农村星级文明户中,6星级以上的要达到90%以上,10星级要达到40%以上;农村文化设施齐全,达到村村有图书室、文体活动场所等,城镇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进而改善城镇建设的内在素质和整体形象。

(五)以加快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下一个五年计划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要继续抓好四个方面:一是依托重点项目建设巩固基地,开辟新窗口,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域内劳动输出,拓宽农民就业市场;二是以'阳光工程'和绿证教育为载体,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三是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扩大劳务输出信息交流范围,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四是为劳动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农民就业环境。

(六)以农机'两新'推广为重点,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

1、农机总动力。到2005年计划达到35万千瓦,到2010年将达到45万千瓦,到2015年将达到50万千瓦。

2、农机拥有量。到2005年全市各类农用拖拉机保有量将达到16000台,16万千瓦;建农机示范合作组织1个;到2010年将达到25000台,25.5万千瓦;到2015年将达到3万台,27万千瓦。建农机要示范合作组织2个。

3、农机化作业水平。到2005年全市农机化作业综合面积计划为23万公顷(含重复作业面积,以下同),到2010年将达到58万公顷,2015年将达到80万公顷,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0%左右。全市农田作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优化。

第一,农业生态环境项目建设。

1、从2006年到2010年“一池三改”发展1500户,在养殖场建大型沼气池50座。

2、从2006年到2010年太阳能采暖房发展1000户。

3、从2006年到2010年太阳能畜禽舍发展2000栋。

4、从2006年到2010年节能炕发展2500铺。

第二,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1、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现有20000万亩,到2010年发展到30000万亩。

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现有36000公顷,到2010年发展到53000公顷。其中绿色食品水稻现有15000公顷,到2010年发展到25000公顷;绿色食品玉米现有15000公顷,到2010年发展到18000公顷;绿色食品大豆现有6000公顷,到2010年发展到10000公顷。

3、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现有4500公顷,到2010年发展到10000公顷。其中有机食品大豆现有3000公顷,到2010年发展到7000公顷;有机食品小杂粮现有1500公顷,到2010年发展到2000公顷;有机食品水稻到2010年发展1000公顷。

第三,农产品质检工作。

现已配置四台无公害蔬菜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其中二台是定量检测仪,对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吉舒、舒兰农贸市场上市的蔬菜产品具有检测能力。计划加大投入,购置设备,在完善现有检测室的基础上,到2010年在法特、白旗、吉舒、朝阳、平安建立五个基地检测站,在舒兰、吉舒农贸市场建立二个市场农药残毒检测站。达到对无公害蔬菜全程监控、检测。同时完善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检测手段,确保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检测标准。

三、对策措施

为确保规划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特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用工业化思维统统领农村工作。

在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要加快思想观念更新,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各级领导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敢于主动思维,善于超前思想,学会系统思维,运用开放式思维,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加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要围绕我市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不断增加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扩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成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和新产品,完善农业科技进步新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技含量。

(三)完善政策机制,建立适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软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中央1号文件)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政策依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是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要通过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同时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适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的软环境,保障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共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要加强领导,改进工作方式。各乡(镇)街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农民利益,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二是制定激励机制,健全考核体系。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制定奖惩办法,严格考评,严肃兑现。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整研究,积极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切实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形成卓有成效的服务体系。四是强化部门协作力度,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政府各部门要强化为“三农”服务意识,恪尽职守,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优质的服务体系,优良的社会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新城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新城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

新城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新城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乡镇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加快发展,根据《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嘉峪关市郊区“十一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编制了《新城镇“十一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十五期间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社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增长态势,预测分别达到17430万元、7709万元、4579万元、5034元,年均分别递增6%,6%,8%,8%,年平均增长%。其中社会生产总值达163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递增幅度分别为%,%,属期内递增最高年份。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农民储蓄存款余额3299万元,人均4039元。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由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草

三元结构转变。高效农业示范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地推动了我镇农业的转型升级,被省农牧厅认定为全省无公害洋葱生产示范基地。经济作物面积19664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粮经饲比由的85:12:3调整为的9:89:2,农林牧收入比重为86:3:11,一产业、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为70:30。

――农业产业势头强劲。洋葱、制种、西甜瓜、畜禽养殖等支柱产业效益明显。“万元室”、“万元院”、“万元田”、“万元园”四个万元科技高效农业培育出新亮点。,我镇养殖规模户达到729户,肉类总产量728吨。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共完成人工造林21432亩。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机总动力达万千瓦,动力运输机械1737台,农业机械化普及推广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镇企业步伐加快。“十五”期间,我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9001万元,同

比增长8%,“十五”年均递增12%。——招商引资实现突破性进展。先后引进了万亩葡萄生产基地项目、甘肃恒源炉料有限公司、新城草湖开发等一批大项目。累计完成招商引资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向适应型、超前型转变。不断完善了路、桥、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镇村级公路建设步伐,实现了道路村通村、村通组、组通组。解决了农民正常用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住房、科技、文教、医疗卫生条件持续发展。——科技、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五”期间,教育“两基”达标通过省市验收。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计生整体工作水平进步较大,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机构。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兴起,电视入户率达到73%,电话入户率达到%,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17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各种污染治理和整治取得一

定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镇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个率先”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一总目标,狠抓“党、干、科、经、貌”五个重点和“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实施“12345”工程,着力拓展“三区一线”经济,走园区带动发展的路子,努力增强经济实力,全面实施富民强镇战略,把新城镇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重点:

“十一五”时期新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区:按照发展“两品一游”生态旅游观光高效农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农业实际情况,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洋葱、西甜瓜等

支柱产业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精品、珍品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优化区域环境。实现农业产业化“七个翻番一保持”的目标。力争日光温室万元室面积翻一番,达到240亩。蔬菜花卉制种面积翻两番,达到4000亩;以观光树种育苗为主的万元田,达到100亩;林地娱乐开发为主的万元园翻两番,达到200亩;暖棚养殖万元院户数翻两番,达到1800户;农民劳务输出收入通过技能培训等措施翻一番;交通运输收入翻一番;双千元田面积始终保持在种植面积的50%以上。

2、建设工业经济开发区:依托嘉东、嘉北工业园区和万亩葡萄园开发,大力发展公路沿线经济,建设横沟经济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办企业;积极引导,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行股份合作制、发展民营企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区。

3、建设第三产业经济开发区:大力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潜力,以新城草湖大漠生态旅游景区为样板,加快发展郊区旅游观光农业和二、三产业,吸引农民离开土地积极开展餐饮、娱乐、小商品零售等旅游服务业。建设农贸市场,组建商贸流通组织,发展农副产品运销业,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

4、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嘉峪关市新城镇总体规划》,以镇政府为中心,以镇区为枢纽,以各村为连节点,集镇重心沿嘉新公路向西转移,旧区、新区协调发展。加快城镇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畅通便捷的镇域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小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加快小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植树、种花、种草为中心的绿色产业,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城镇绿

化规划和建设水平。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格局。

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至2010年全镇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年递增%,达到24122万元,争取在实际执行中更快更好一些;农业总产值9839万元,年均增长5%,农业增加值6128万元,年均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以上,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强的拉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600元。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产业、二三产业收入比重由的70:30调整到2010年的45:55。二三产业人员占劳动力比重的50%以上。非农产业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获纯收入3794元,年均分别增长6%,%,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加快发展科技教育。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步伐加快。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2010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万人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规定的指标范围内,镇区绿化率达到30%。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实施镇区集中排水、供气、供热工程。建成小康样板示范点100户,建设花园式绿化安全文明小区。镇村组道路改造率达到50%以上。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有线电视、电话和电信宽带入户率分别达到90%、90%、30%以上,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0%。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劳动力培训覆盖面达到90%以上。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改造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村民小组文化体育活

动室,完成卫生院改造。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40%以上。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户和人口比重达到85%以上。稳步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调动和保护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民政、扶贫、社会救济工作,关注弱势群体。

三、“十一五”期间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统筹城镇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行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以发展“两品一游”高效旅游观光农业为重点,通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管理和引导,努力发展高附加值、精品、珍品特色农业。尤其以优质西甜瓜、订单洋葱、各种类制种、脱水蔬菜和肉牛、肉羊养殖等产业为重点。通过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继续推行“千元田、万元院”工程。从新城镇实际出发,重点培育无公害洋葱、优质西甜瓜、畜牧养殖、旅游观光、日光温室、制种等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洋葱、西甜瓜、生菜制种等三个特色产业。以“抓重点、强基础、保稳定、促发展”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思路,提高种植和养殖业竞争力。

洋葱产业:进一步做强洋葱产业,严把种子关口,引进优质进口洋葱品种,提高播种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教育农民正确使用农药。保持对产地和无公害品牌的认证,使我镇洋葱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提高知名度。

西甜瓜产业:重点是抓好野麻湾村的西甜瓜,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争取注册野麻湾村西甜瓜无公

害产品品牌,同时扩大西甜瓜的种植面积。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蔬菜产业:大力发展以高效日光温室、中小型拱棚栽植和大田种植为主要栽培模式的蔬菜产业,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无公害蔬菜和名、优、特蔬菜的生产,扩大出口创汇蔬菜和反季节大棚蔬菜的生产规模,建立蔬菜生产和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净菜上市及加工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经济大户,开辟绿色通道和网上营销。

畜牧业:全镇有天然牧草万亩,饲草资源丰富1 2 3 下一页

第三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2006-2010年)

前 言

为了加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全疆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重组产业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变农业优势为经济优势,优化产品、产业和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大幅度地增加各民族农牧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本区的实际出发,特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背景分析

一、发展现状评析

“十五”期间,新疆农业产业化确立突出地方特色,围绕自然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把具有鲜明新疆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产业为主导,积极推进“订单农业”,“订单农业”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增大;积极引导、培育、支持各类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带动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市场流通新主体,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专业批发市场正在成为市场流通新的主体,市场流通新格局正在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上全面启动,呈加快发展趋势,建成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棉花、小麦、玉米、油料、番茄、甜菜、胡萝卜、红花、辣椒、葡萄、哈密瓜、杏、石榴、枸杞、牛奶、牛羊肉等为原料加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开始带动全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由天山北坡经济带向全疆发展;为提高新疆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适应市场需求,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农业种植结构趋向合理。产业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产品品种结构多样化。“十五”末,全区农业总产值为825.8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238.41万亩,产量890.3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736.99万亩,产量195.70万吨;油料播种面积278.24万亩,产量38.94万吨;甜菜播种面积104.85万亩,产量419.1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64.99万亩,产量862.23万吨;林果面积1094.28万亩,果品产量510.95万吨。牲畜存栏头数5350万头(只),全年牲畜出栏3756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41万吨,羊毛产量9.02万吨,牛奶产量152万吨,禽蛋产量24.99万吨;水产品产量7.91万吨。

在自治区加速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引导下,粮食、棉花稳步发展,瓜菜、番茄、红花等特色作物快速发展,区域化布局不断加快,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棉纺、粮油、番茄酱、葡萄酒、啤酒花、乳制品、果蔬饮料、肉制品等一批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及增加值分别占轻工业的74.3%和82.7%,农业产业化成为新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二)以农业产业化提高综合开发效益和农民收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涉及10个行业、49大类、101小类,完成增加值129.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33亿元,连接144多万农户,农民增收850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业发展的后继效益和附加值,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显著提高,有利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主要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底,全疆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62家,有120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企业(包括兵团8家)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全区65%的农户。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305个。全区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5个,面积124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56个;有56家企业126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4家企业24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新疆农业名牌产品累计达到65个。

(四)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十五”期间,各地积极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截止2005年底,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05个,会员人数达304115人。按产业划分,种植业535个,畜牧业416个,渔业、农机及其他共354个;按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综合服务455个,技术、信息服务241个,运销服务为主的190个,加工服务为主的81个,仓储服务为主的21个,其它317个;按组织办方式划分,农民牵头的853个,企业牵头的49个,农技部门牵头的135个。这些合作组织以产品为主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五)以农业产业化促进科技兴农。“十五”期间,围绕抓好示范区、示范户建设,推广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加大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为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发挥了关键作用。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技术咨询共418多期,培训人员107万人次,其中农业技术人员达到32831人,较“九五”末增加5067人,增长18.3%。全区主要农作物基本上实现了1~2次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面积达到85%以上,每亩粮食,棉花、油料、甜菜产量分别增加20公斤、10公斤、55.5公斤、136公斤,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

(六)以农业产业化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业发展领域,从业人员达到34.84万人,有效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有力带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二三产业发展,并通过龙头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乡村工业、城镇服务业转移。

(七)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国内外市场开拓与发展。“十五”期间,以中亚市场为重点,建立起外向型农业,我区农产品出口种类为20余种,农产品累计出口额15.6亿美元。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为有效地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途径。

二、发展背景分析

新疆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6,现有耕地面积605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4.95亩,拥有宜农荒地15000万亩,现有耕地灌溉保证率达93%以上,水产养殖面积5000多万亩。新疆天然草地资源面积广大,草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34.4%,为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绿洲农业相对隔离和干旱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较少,农药使用量低;工业污染程度低;形成优越的绿色环保生产条件,优质水源和适时灌溉的农业生产模式,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和发展现代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坚持粮食全区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支持粮食主产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和加工转化能力。以建设全国最大的棉花基地为目标,提高单产何品质,发展多类型棉花,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推进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突出抓好优质牛羊肉、奶、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若干个林果产品加工基地、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产品加工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农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支农企业集团,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的需要 根据新疆实际,重点建设具有不同优势特色的产业带或产业集群。包括以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沙湾等北疆沿天山各县和南疆焉耆盆地为主的番茄加工和出口产业带;以玛纳斯为中心,包括昌吉、焉耆、霍城在内的优质酿酒葡萄加工产业带;以塔城市和昌吉市为中心的红花制品产业群;以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等为中心的牛奶生产、乳制品加工产业带;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伊犁河谷及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为重点的商品牛羊肉生产基地及现代化屠宰加工产业带;以伊犁、塔城和南疆焉耆为中心的甜菜制糖加工产业群;以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和轮台为中心的新疆杏加工产业群: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樱桃李、黑加仑等小浆果的加工产业群;以南疆沿塔里木盆地边缘为中心的石榴生产加工产业群。

(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牧民培训基地,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重点突出实用技能的学习,加快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效农业节水、良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管理和先进饲养管理方法等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依靠提高农牧民素质和科技进步,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四大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业、水利、交通、生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引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农民异地创收。继续落实对农牧民的补贴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厉打击侵害农牧民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

(四)积极面向区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新疆作为一个农业资源大区,由于规模小、成本高,农产品出口额在全部商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仅30%左右,这与新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新疆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水土流失、资源退化、沙化面积扩大,耕地、水资源矛盾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加大;二是WT0过渡期结束后国外农产品对新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冲击不可避免,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形势严峻;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开拓相对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将长期存在;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综合服务能力和手段滞后,难以真正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五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迟缓,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六是农村资金短缺,龙头企业和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坚持“稳定粮棉、突出果畜、建好基地、主攻加工、注重品牌、提升竞争”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着力统筹协调发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完善带动农户组织制度和利益连接机制为核心,创新农业体制机制;以市场联动为引导,延伸农业产业链;以产业化政策扶持为保障,重点培植主导产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产业化项目支持为带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为举措,积极促进强村富民。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新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要进一步提升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形成新疆农业产业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农产品网络化的市场营销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政府支持保护体系,力争使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于“十一五”期末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具体目标是:

(一)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到201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0000个,为农户平均增收800―1200元。培育发展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3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达到20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到2010年,全区3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二)基地建设布局优化。

根据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以及农产品销售需要,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通过开展“一村一品”示范县市、示范乡镇何示范企业活动,推进“一村一品”,“十一五”期末70%以上的村实现“一村一品”,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增值增效。

(三)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

到2010年,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占全区总播面积的比重达到70-80%,无公害粮油作物、蔬菜、瓜类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各自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到150家,认证的绿色产品200个,有机食品60个。建立和健全区、地、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控制面源污染,巩固并扩大农业生态建设成果。

(四)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

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食品标准,新疆农业知名品牌要突破100个,培育全国农业驰名品牌10个以上。

(五)完善市场体系

到2010年,全区改建、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108个,其中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37个(已建成7个),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10个,自治区级定点市场61个。培育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80个。

(六)增强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

到201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0.7:1.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地方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33亿元,力争营业收入达到930亿元,税后净利润达到6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部分达到810元。建成乡镇企业工业园区100个。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利益中的带动作用;坚持统筹协调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推进战略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运用商业化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业精品名牌中的推动作用;坚持科技进步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

(二)坚持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生物质经济,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三)坚持围绕农产品加工转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在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关键在突破加工转化瓶颈。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繁荣农村经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坚持适应市场竞争形势,提高竞争能力

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既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要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要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不断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章 重点产业与区划布局

一、主导产业与区划布局

1、棉花。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品质和发展多类型棉花为突破口,以转换流通体制为保证,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品种、调整结构、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指导方针,建设优质高产的出口棉基地,占领国内优质棉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棉花市场竞争。发展棉短绒、棉籽蛋白等棉副产品加工业,延长棉花产业链,增加棉花综合效益。

2、粮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粮食品质和商品率,重点抓好优质小麦、优质水稻等优质粮生产。大力发展饲料粮,为建设养殖业基地提供有力保证。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优质粮食、饲料转化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3、加工番茄。加工番茄是新疆特色农产品和红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托新疆屯河集团、新中基番茄制品股份公司等龙头企业集团,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开发番茄粉、红色素、番茄丁、番茄饮料等系列产品,提高番茄生产加工能力,以优质名牌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番茄制品生产基地,形成集番茄种植、系列加工为一体的番茄产业体系。

4、加工蔬菜。果蔬加工业是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要依托石河子神内食品有限公司、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天山北坡经济带胡萝卜生产的自然资源、品种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以及胡萝卜产业发展优势,以建设胡萝卜原料生产基地和产业开发基地为重点,以胡萝卜汁为主导产品,大力开发胡萝卜粉、胡萝卜酱、胡萝卜泥等多类型产品,大力发展胡萝卜产业。

5、奶牛养殖。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等地,依托麦趣尔集团有限公司、金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瑞源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乳品加工业,加快产业化经营;重点开发天山北坡奶业产业化建设,尽快开发出新疆的乳品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6、牛羊养殖。在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南北东疆铁路沿线及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依托巴口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开展以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阿勒泰羊、哈萨克羊、巴音布鲁克羊、多浪羊等地方良种为主的、各具特色的肉类生产,尽快建成我区重要的商品肉生产加工基地。

在伊犁州直、塔城、博州、昌吉州、阿克苏地区、巴州,依托美利奴细毛羊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细毛羊,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细羊毛生产基地;在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州、哈密地区、克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乌鲁木齐市,依托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稳定发展绒山羊;在昆仑山北坡和田、喀什和巴州部分县,依托和田地毯厂等企业集团,重发展半粗毛羊;

7、特色果品。根据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新疆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主导树种向适宜区集中,重点支持南疆林果主产区和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基地。

南疆优势林果主产区。继续扩大香梨、红枣、核桃、巴旦木、开心果、酸梅、石榴、苹果的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巩固、完善和提升葡萄、杏等为主的林果基地。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建成以核桃、石榴、红枣、杏、苹果等为主的产业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建成以香梨、红枣、杏为主的产业带;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建成以木纳格葡萄、杏为主的产业带。并在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发展新疆稀有的酸梅、巴旦木、开心果等特色林果品种。

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区。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重点建设以葡萄、枸杞、小浆果、苹果和其他时令果品为主的林果基地。将伊犁和塔城地区建成以黑加仑、樱桃李等小浆果为主的产业带;霍城县建成标准化鲜食葡萄生产基地;沿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等加快建设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加速建设精河、乌苏枸杞商品基地。

吐哈盆地特色林果区。吐鲁番和哈密地区重点发展制干葡萄和反季节葡萄,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同时加大哈密大枣的发展力度。

二、培育产业与区划布局

1、大麦、黑大豆。依托新疆啤酒集团奇台制麦有限公司、俊业制麦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在奇台、巴里坤、和静、焉耆、乌鲁木齐、伊犁和塔城等地发展大麦、黑大豆生产基地。

2、红花。新疆是我国红花的最大产区,自然生态条件非常符合红花生长,红花产品品质优良,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依托塔原红花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开发北疆五地州传统红花种植区,建设相对集中和稳定的优质红花基地60万亩,形成规模效益。

3、甜菜。依托四方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伊犁、昌吉、塔城、阿勒泰、博州、巴州、阿克苏等地(州)27个县(市)的甜菜主产区。到2010年甜菜总产达到500万吨,满足区内制糖企业加工需求。

4、亚麻。依托新疆绿旗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天鹰亚麻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建设以伊犁、昌吉、塔城等产区为主的亚麻生产基地,到2010年发展到100万亩。

5、生物质能源。以甜高粱、甜菜为主的生物质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在南疆地区以甜高粱、甜菜早熟和特早熟复播品种为主,北疆伊、塔、阿盆地以甜高粱、甜菜正播早熟和特早熟品种为主,昌吉的东三县以甜高粱、甜菜正播品种为主,东疆地区亦可以甜高粱正复播品种为主。到“十一五”末,可用于甜高粱、甜菜种植的面积达160万亩,具备为年产60万吨生物乙醇提供原料基地。

6、中药材。依托新疆国际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甘草、麻黄、大芸等,加快巴州、伊犁州、阿勒泰市、博州等麻黄草、甘草优势区域专业化人工种植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面积达到80万亩。

7、芳香植物。依托新疆芳香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主要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需要,在焉耆盆地、伊犁河谷、吐鲁番和和田等地加快建设薰衣草、完寿菊、色素辣椒、玫瑰等生产基地,到2010年发展到150万亩。

8、打瓜孜然。到2010年,其他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到400万亩,其中打瓜250万亩,孜然90万亩。

9、猪禽养殖。依托三江养殖有限公司、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博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在昌吉、伊犁、哈密、巴州、阿克苏等地及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重点发展瘦肉型猪;在发展和建设上述重点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域的同时,注意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依托泰昆集团、伊宁向新禽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伊犁、阿克苏、哈密、博州、克拉玛依等地,重点发展家禽产业,积极发展土鸽、土鸡、牧鹅、珍禽、马鹿、牦牛、马肉、马(驴)奶等区域特色产业。

10、水产养殖。以资源环保为基础,坚持以水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天然水域渔业资源,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发展特色渔业。依托天润渔业等企业集团,重点开发裸腹鲟、欧念、江鳕、白斑狗鱼、扁吻鱼、赤鲈等优质土著经济鱼类;调整池塘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名优产品养殖。

重点发展乌昌精养高产区、伊犁增养殖区、“两湖”增养殖区和塔里木绿洲养殖区等四个优势产业区。保护与开发利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博斯腾湖、乌伦古湖、塞里木湖渔业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优良品种。池塘养殖重点发展乌昌区、伊犁区和塔里木绿洲养殖区;养殖品种以鲢、鳙、鲤、鲫、等为主,合理搭配草鱼等,有条件地区发展鲈、鲶、虾、蟹、鳖等养殖。

11、林纸木浆。林纸一体化发展模式是集林业发展、饲料饲草、畜牧养殖、能源化工、制浆造纸于一体,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形成各业相互促进、滚动开发的新型生态经济建设模式。依托新疆准噶尔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开发林纸木浆产业。林纸产业开发以克拉玛依市为中心,环准噶尔盆地集中开发,阿勒泰和伊犁分别为左右两大片区,向其他地州市小片区辐射的开发格局。

第四章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

一、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定位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结点,从产业层面上考察,通过它可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联为一体;从经营过程考察,它连接了农户和市场;从区域看,它连接了农村和城市。另外,当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产品供给弹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棉纺织业

巩固和发展棉花产业,坚持优质棉基地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棉花市场,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棉花生产与管理机制创新相结合,优质棉基地建设与流通体制创新和我国棉纺工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走优质、高产、低成本的发展路子。发展的战略方向是:重点开发精梳棉、棉短绒、棉浆板、棉籽油深加工、棉蛋白等。

(二)粮油加工业

新疆具有丰富和多种多样的特色粮油加工资源,如红花、亚麻、葡萄、番茄、杏、核桃,以及鹰嘴豆、巴旦木、菊苣、阿魏菇、蜂产品等,具有独特的市场开发价值。

发展的战略方向是:重点开发小麦、玉米和薯类等精深加工的产品,如淀粉、柠檬酸、赖氨酸、胚芽、米糠食品等;红花籽油、亚麻籽油、亚麻胶、亚麻酸、葡萄籽油、番茄籽油、杏仁油、核桃油等高营养特色油品,以及鹰嘴豆、巴旦木仁、杏仁、核桃仁等具有显著新疆地方特点和市场开发价值的营养健康食品。

(三)果蔬加工业

优先发展特色食品工业,特别是果蔬产业,作为新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采用高新技术,将特色资源优势变为特色产业优势。新疆果蔬产业应全力抓好特色农产品原料,包括番茄、杏、石榴、樱桃李、香梨、黄桃等的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食品企业加盟,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发展。

围绕自治区15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以塔里木盆地地区作为新疆“十一五”期间果蔬发展布局的重点区域,着重抓好黄桃原料基地和包括核桃、巴旦杏、葡萄干等的特色干果产业基地的建设。建设番茄、杏、石榴、樱桃李、香梨等生产基地,注重发展优良加工品种,建立健全的良种苗木体系;注重培育早、晚熟品种,以延长加工期,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突出抓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新疆果蔬产业的重点做大做强番茄制造业,开发番茄红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充分利用新疆具有优势的特色果蔬资源,发展杏、石榴、黄桃、香梨,和樱桃李、黑加仑等野生果类,以及胡萝卜、阿魏菇等的生产。重点发展的产品有樱桃李、石榴、黑加仑的浓缩汁,杏、黄桃、胡萝卜、的浓缩浆,石榴酒,以及核桃、巴旦杏、葡萄干等的特色干果等。在向疆外市场提供特色果蔬汁、浆原料的同时,积极开发天然和具有保健功能的果蔬汁饮料,推动新疆饮料工业的发展。

(四)肉类加工业

“十一五”期间,在发展思路上应着重抓住产业组织与集群发展,培育若干骨干企业;产品以疆内需求为主,面向三个市场;发现和培育特色产品,制造差别优势;深入研究有机产品、冷却肉、羔羊肉、肠衣、天然调味料、禽类产品、熟肉制品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新建、改建某些特色产品项目,促进肉类工业实现快速、良性发展。

发展的战略方向是:(1)培育若干骨干企业;(2)面向三个市场;(3)以特色致胜。重大战略投资方向应考虑装备现有成型企业,对羊肉、禽类、肠衣、民族产品适当投入,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的投资。

(五)乳品加工业

新疆乳业按照“基地型”乳业发展的特点定位,确定奶畜品种及乳制品的品种结构。奶牛饲养业的重点放在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焉耆盆地等三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区域。新疆乳业应是基地型的乳业,产品以输出为主,以关内市场为主。同时考虑到新疆民族地区对牛肉消费量大的特点。奶牛品种应走乳肉兼用牛和纯种奶牛相结合的道路。纯种奶牛荷斯坦的饲养量以能满足区内液体乳消费为原则,生产如乳粉、干酪产品等干乳制品,应以乳肉兼用型的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为主。

液体乳发展以能够满足区内需求为原则,城市型企业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酸牛乳、乳饮料,供应城市市场;基地型企业重点发展超高温灭菌乳,供应城市和农村市场。干乳制品应以乳粉为主。新疆的乳粉品种的重点应是大包装的全脂乳粉、脱脂乳粉,作为食品工业原料供应关内市场。工业原料用乳粉,受品牌知名度的影响较小,以质量和价格的优势取胜。新疆乳制品工业应向着中国乳粉生产基地的方向发展。新疆少数民族较多,素有食用干酪、奶油的习惯,建议发展干酪、奶油生产,以工业化的优质干酪、奶油替代家庭制作的农家干酪、酥油。

(六)毛绒加工业

在伊犁州直、塔城、博州、昌吉州、阿克苏地区、巴州,依托美利奴细毛羊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细毛羊,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细羊毛生产基地;在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州、哈密地区、克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乌鲁木齐市,依托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稳定发展绒山羊;在昆仑山北坡和田、喀什和巴州部分县,依托和田地毯厂等企业集团,重发展半粗毛羊;

(七)饲料加工业

生产苜蓿草粉、草颗粒、草块、草饼、草捆、叶块、叶粒、浓缩叶蛋白、(人用)嫩牙草粉等系列产品。在支撑新疆草食畜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向全国和周边国际市场提供商品苜蓿产品。产业规模可达到年产600万吨干草,创造年产值42亿元。建议以区内外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政府、企业与农会联合推动,农―工―贸―研集群化,企业―基地―农产链条化,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通过社会化多元主体投资,推动新疆现代牧草―饲料业的跨越发展。

(八)制糖业 新疆甜菜糖业发展应:(1)改革传统体制,开创建设“工农联合甜菜基地”产业化现代化,实现工农牧一体,科学种甜菜,创高产高糖甜菜水平,奠定丰富甜菜资源基础,协调工农牧业和谐共同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实行以糖为主,开发多元化生产,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2)推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大幅度发挥制糖设备生产能力潜力;(3)实现环保良性循环经济,利用甜菜糖业资源和糖厂半年生产半年间的人才设备优势开发饲料工业,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畜牧业养殖业;(4)创造条件逐渐深入开发生物、发酵、营养食品、医药、化工等产业系列产品,延伸糖业产业链。

(九)生物质能源业

新疆生物质能源发展应:(1)为保证60万吨95%生物质乙醇生产需要,分别建立甜高粱和能源甜菜育种家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亩;(2)原料机械化收获机械装备产业化开发;(3)按照种植面积相对集中的原则,布局建设120套生产规模为2000吨/年的甜高粱茎秆发酵制63%乙醇装臵,新建生产63%乙醇装臵生产规模合计达到24万吨/年;固态发酵法63%乙醇工艺年产量达40万吨。

(十)医药化工产业

要充分利用我去丰富的农作物中草药和特色果品资源,特别是加快甘草、麻黄、大芸、枸杞、石榴、红枣等产品的开发培育和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医药化工产业。

二、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农业物流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也是使运输、储藏、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必须尽快建设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则要求的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为突破口,充分挖掘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潜力,搞活专业的农业物流服务组织,依托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思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推动建立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相衔接、现货市场与无形市场相配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呼应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营销服务,立足国内市场,重点发展中亚市场,加快构建有利于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相衔接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优化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布局:(1)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乌鲁木齐―昌吉―乌苏―克拉玛依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铁路、公路沿线、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口岸等农产品集散地市场。特别是依托伊犁水果、精河枸杞、奇台粮食、吐鲁番葡萄、哈密大枣等独特资源优势,建设产地专业专业批发市场。(2)建设南疆铁路沿线和商品集散地市场,重点建设环塔里木盆地畜产品、干鲜果批发市场,特别是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喀什、和田石榴、杏、核桃,克州木纳格葡萄等特色资源的储藏、保鲜和运输。(3)逐步建设乌鲁木齐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交流。

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企业改革和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农民、农业系统企业、商业系统企业、国内外物流企业介入农产品物流市场。重点支持拓普农产品有限公司、北园春集团等企业集团。

第五章 龙头企业与利益机制

一、分类指导,产业重组

2004年全区从事农牧产品加工、流通总资产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1062家,其中总资产上亿元的企业有121家,带动农户数168.6万户,约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6.8%;带动种植面积3234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0.4%。其中,120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布的行业有粮油加工、棉花、蔬菜、瓜果、乳品、畜产品养殖、家禽、特色农作物和农作物种子等17个行业。新疆结合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依靠龙头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棉花、畜牧、瓜果园艺等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对区域自然资源排队分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健康发展;二是要对产业或产品发展排队分类,对市场需求旺、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产品进行优化资源配臵,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特别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专用化,促其尽快升级换代、增值增效;三是要对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队分类,分析其生产份额、营销份额和市场分额,进行跟踪监测,实施分类指导、择优扶持,促其尽快扬长避短、做大做强。

二、利益衔接,共赢共益

目前,新疆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方式中,合同方式占73%,合作方式占1.6%,股份合作方式占1.3%,其他方式还有 24.1%。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到75.9%。

“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工作是建立和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一是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提高监管水平。要加强政策研究、专家咨询、规划布局、信息服务和企业监管。对龙头企业开展内外结合的跟踪监测,激励和约束并重,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二是提高行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期间要重点组建全疆棉农、粮农、果农、蔬农、奶农等农民专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信誉评价、资金担保、信息交流、维护权益、对外交往、合作开发、谋求发展等作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其成为贯彻政府政策法规和发展意图、反映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开展各种服务、协调经济利益的群众性服务组织或经济实体。三是不断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行之有效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合作社连接型”、“专业农协服务型”、“批发市场辐射型”利益联结模式,特别是引导“企业+科技+中介+农户”的最佳模式,夯实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第六章 建设项目与实施步骤

一、新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1、优质棉花基地

继续建设“十一五”优质棉基地项目,重点建设种子工程和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力求全面提高新疆棉花生产和综合竞争力。

(1)种子工程建设。围绕健全种子产业体系,建设良种繁育田60万亩,配套完成三级种子生产体系48个。

(2)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技术综合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建设技术综合服务站点54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站点10个。

实施步骤:2006-2010年:每个基地每年投入100万元,5年内逐步建成,48个基地共需投入24000万元。

2、优质粮食基地

在优质粮食主产区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1)优质小麦基地。重点在昌吉州、伊犁州直、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到“十一五”末,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800万亩,产量300万吨,其中强筋小麦面积达到60万亩,满足区内市场对强筋小麦的需求。

(2)玉米、饲用玉米基地。在昌吉、伊犁和喀什、阿克苏等主产区建设优质玉米基地,围绕畜牧业发展玉米产业。

(3)啤酒大麦基地。在昌吉、哈密、伊犁等大麦主产区建设啤酒大麦原种、良种生产基地和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到“十一五”末,啤酒大麦面积发展到100万亩。

(4)杂豆基地。在鹰嘴豆的主产区拜城县、乌什县、木垒县,花芸豆的主产区哈巴河县、富蕴县建设原种繁育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设鹰嘴豆、花芸豆产业化生产基地。在伊犁、昌吉、塔城等地大力发展黑大豆原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实施步骤:2006-2010年:每个基地每年投入50万元,5年内逐步建成,100个基地共需投入5000万元。

3、特色种植基地(1)油料基地。在伊犁州直、博州、塔城、昌吉州和焉耆盆地选择建设油葵制种基地和生产基地;重点在塔额盆地建设红花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

(2)加工番茄基地。在昌吉州建设加工番茄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优化品种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示范,带动北疆100万亩加工番茄绿色生产,进一步提高加工番茄整体生产水平。

(3)其他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龙头企业的布局和加工生产能力,在伊犁州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在塔城地区、伊犁州、昌吉州、巴州择优建设打瓜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在吐鲁番、哈密、喀什、巴州等主产区建设哈密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塔城地区、伊犁州、昌吉州、巴州、和田地区建设芳香植物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建设;在巴州、阿克苏、喀什、伊犁、昌吉、塔城等地建设万寿菊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实施步骤:2006-2010年:分5年建成,每年建设4个,每个基地投入500万元,20个共需10000万元。

4、设施农业基地

形成设施蔬菜、食用菌、瓜果等鲜活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到“十一五”末,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00万亩,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产业。实施步骤:2006-2010年:分5年建成,每个名特优精品园投入15万元,100个共需1500万元。

5、畜牧基地

到2010年,建设人工草场1500万亩,改良草场3000万亩,退牧还草20000万亩。在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流域综合开发中,饲草料种植面积要占到开发面积的60%以上,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配套完善牧民定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牧民定居半定居率达到85%以上。各类牲畜存栏6200万头(只),其中牛存栏800万头。

6、特色林果基地

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1500万亩,其中新增林果基地面积400万亩,分布在14个地州。

(1)优质杏生产基地250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2)核桃生产基地300万亩,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3)葡萄生产基地(含酿酒葡萄)160万亩,主要分布在伊犁州直、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昌吉州;

(4)香梨生产基地100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州、阿克苏地区;(5)石榴生产基地40万亩,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

(6)红枣生产基地200万亩,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7)苹果生产基地60万亩,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伊犁州直、喀什地区;

(8)巴旦木生产基地60万亩,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9)枸杞生产基地35万亩,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区、博州;(10)酸梅生产基地30万亩,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

(11)开心果生产基地35万亩,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12)黑加仑、樱桃李、树莓、沙棘等小浆果及其它林果生产基地230万亩,分布在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直、昌吉州、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

7、水产基地

(1)新疆特有经济鱼类原种场建设。面向市场,择优建设一批特有经济鱼类原种生产基地。主要鱼类原种有梭鲈、裸腹鲟、欧鲶、哲罗鱼等,鱼池规模2000亩和繁育设施,投资2000万元。(2)渔业苗种早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吐鲁番市、哈密市、喀什地区、伊宁市、阿克苏市鱼苗早繁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元。

二、农产品加工工程

(一)棉花加工

棉纺织工业是我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以优质棉纱、棉布为主,重点开发中高档纯棉纺织、天然彩色棉纺织、棉短绒深加工生产高级漂白浆板等深加工产品。在北疆,重点以新疆天山纺织工业园区为中心,建立纺织基地,尽快形成100万锭生产规模;在南疆,重点以西尼尔纺织工业园区为中心,建立纺织工业基地,形成100万锭生产规模。重点项目有新疆天山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20万锭棉纺精梳生产示范项目》;巴州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6万锭高支精梳股线生产线项目》等。

(二)粮油加工

1、小麦产品

重点在伊犁、塔城和昌吉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重点产品是优质专用面粉。依托新疆天山面粉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强化营养面粉和绿色食品面粉。

重点项目:新疆天山面粉集团的《2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高蛋白、营养强化、绿色有机食品专用面粉规模化生产项目》等。

2、玉米产品

重点在伊犁、塔城和昌吉等粮食主产区建立饲用玉米产业化加工带,重点产品是饲料。依托天康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向新禽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饲料,提高饲料生产规模,加大粮食转化能力。

3、油料产品

重点在伊犁、塔城、昌吉和博州等油料主产区建立优质油料加工基地,重点产品是精练棉籽油、豆油、菜籽油、棉酚蛋白等。依托康尤美大豆有限责任公司、沙雅通利油脂公司等改扩建现有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4、啤酒大麦

在昌吉、哈密、巴州、乌鲁木齐市郊区、伊犁和塔城等地,建立优质啤酒大麦加工基地,重点产品是麦芽。依托新疆啤酒花集团等企业,开发啤酒大麦。

5、黑大豆产品

在伊犁、昌吉、塔城、巴州等地,建设黑大豆加工基地。

(三)果品加工

1、杏产品 以巴州、喀什、和田和阿克苏为中心,建设新疆杏和杏制品生产加工产业带,重点产品为杏浓缩浆。以新疆屯河、华隆农林、冠农果茸和德恒为龙头,通过扩建、新建,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使杏浓缩浆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使杏浆产品成为在国内及国际市场都具有竞争力的优质名牌产品。

重点项目建议:杏深加工项目,产品有高级浓缩杏浆、冷榨杏仁油、药用杏仁蛋白粉、去皮杏仁、高级低糖杏干(脯)、无核杏干等。依托企业为英吉沙果业公司。

2、樱桃、黑加仑产品

以伊犁河谷为中心,建设包括伊犁、塔城、喀什和昌吉的樱桃李、黑加仑等小浆果的生产加工产业带,着重加强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产品为樱桃李和黑加仑的浓缩汁,开发包括饮料、果酱、冷饮、果酒、蜜饯等的系列产品。依托龙头企业新疆独风流饮料有限公司和巩留县农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浓缩汁年生产能力逐步达到10000吨。

3、石榴产品

以南疆沿塔里木盆地边缘为中心,建设包括巴州、喀什、和田和阿克苏的石榴制品生产加工产业带。提高石榴浓缩汁生产技术和质量,开发石榴汁饮料,扩大石榴汁在食品中的应用。以新疆纵横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浓缩汁年生产能力逐步达到40000吨。

重点项目:年产20000吨石榴浓缩汁项目,依托企业:新疆和阗玫瑰酒业有限公司、和田皮亚曼石榴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4、黄桃产品

新疆已引种黄桃,并开始大田移植70万株,2-3年内种植面积将达13―15万亩,因此建议将黄桃深加工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以新疆屯河喀什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至2008年形成年产2万吨黄桃浓缩浆的生产能力。

5、果蔬汁饮料产品

以石河子神内食品有限公司、和田皮雅曼石榴酒业有限公司和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天府果蔬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果蔬浆、果蔬汁及其饮料。重点有石河子神内食品有限公司的年产40000吨果蔬浆、果蔬汁和饮料项目;和田皮雅曼石榴酒业有限公司的年产葡萄原汁5000吨项目;冠农天府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的年产24000吨的果蔬浆(杏浆、梨浆、胡萝卜浆)和35000吨的果蔬汁饮料项目。

6、香梨和哈密瓜产品

库尔勒香梨是新疆驰名中外、出口创汇的重要果品,在新疆果品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香梨产业作为巴州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应大力发展。以沙依东园艺场、拓普农产品公司为龙头,形成香梨产、供、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十一五”期间建成库尔勒香梨基地15万亩,精品库尔勒香梨30万吨。加强香梨保鲜和加工分选等的开发建设。

以哈密瓜为优势品种的甜瓜产量约65万吨,出口和国内大城市销量15万吨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五”期间以吐鲁番和哈密地区为基地,发展优质哈密瓜和晚熟哈密瓜,提高产品保鲜能力,同时发展哈密瓜冻干产品。

7、核桃和巴旦产品

新疆是我国核桃和巴旦杏的主产区,巴旦杏的产量占全国自产巴旦杏干果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核桃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这两种干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建议建设包括和田、喀什和阿克苏的核桃和巴旦杏的生产加工产业带,发展特色干果及核桃乳等的深加工产品。

8、葡萄产品

葡萄干是新疆林果业的优势产品之一,也是大众化的旅游产品,特别是绿色葡萄干还是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和创汇能力的产品,要大力发展绿色葡萄干。

9、枸杞产品

与番茄被称为红色产业的枸杞已位居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被称为“中国枸杞之乡”。枸杞干出口东南亚和港台地区。要建成博州精河、塔城乌苏和沙湾的枸杞生产基地,形成枸杞加工产业带。除枸杞干外,重点发展枸杞浆、枸杞籽油等制品。

10、芳香色素产品

在巴州、伊犁、和田等地建设芳香植物、万寿菊、色素辣椒生产加工基地。

(四)乳肉加工

1、肉类产品

以肉类加工为重点,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方便肉制品,积极开拓和引导肉制品消费市场。发展可微波加热的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和畜禽的头、蹄、尾、内脏等深加工制品。重点项目有新疆天农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65万头牛羊屠宰加工示范项目》,博乐市小营盘镇的《年加工400万只肉鸡综合加工项目》,新疆富 县草原兴发(集团)分公司的《优质高档牛羊肉产业化生产扩建项目》,新疆华凌(集团)有限公司的《华凌现代化畜牧产业化综合发展项目》等。

2、乳制产品

调整产品结构,关注产品质量,积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新产品。重点发展液体调制奶、高温消毒奶、酸奶、奶油、乳清制品;重点开发牛奶甜点制品、免疫牛奶、功能牛奶等产品。重点项目有巴州大华实业有限公司的《高效奶业及优质饲草产业化项目》,新疆麦趣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20万吨乳制品深加工示范项目》等。

3、皮毛产品

新疆畜牧业发达,原料皮毛资源丰富。以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为重点,调整皮毛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中高档皮毛产品。同时,积极利用口岸优势,进口特色产品,延长加工产业链。

(五)水产加工

以提高效益为重点,按照“一保鲜、二加工”的原则,在冰鲜和冷冻条件下,逐步发展分割、切片加工。积极开发新型盐干品、熏制品等综合加工,提高附加值。重点产品是干品、熏制品等。依托蓝翔水产有限公司和天润水产有限公司,积极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与加工。

具体内容:龙头加工企业10个,中型加工企业20个,小型加工企业40个。实施步骤:2010年以前,陆续建完,创造条件,逐步实施。

三、名优品牌培育工程

实施主体:新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协会及地区、县协会。

(一)重点培育的品牌:(1)粮油加工行业:天山面粉、泰昆饲料、塔原红花油、汇昌油脂等;(2)肉制品加工行业:泰昆天山草鸡、佳雨肉品、巴口香牛肉干等;(3)乳制品行业:麦趣尔、盖瑞、瑞源等;(4)果品加工行业:皮雅曼石榴酒、乡都葡萄酒、和阗石榴酒、拓普香梨、红旗坡苹果、丝路之珠葡萄干等。

(二)扶持措施:①以新疆农产品加工协会为主体,通过注册、认证,进行宣传、策划等方式打造精品品牌。②建立技术规范,严格品牌标准,实行质量认证制度。③由地区级产业协会、县级产业协会策划注册并管理品牌,基地和农户作为品牌产品的生产主体,以标准栽培方式参与和维护品牌的可信度,从而形成品牌的互动体系。实施步骤:2006年:策划,制定标准,培训,注册。2007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告宣传。2008年:宣传和保护品牌。投入:每年投入1000万元,共3000万元。

四、现代物流体系工程

实施主体:营销市场体系的三级中心及规模化农产品处理的专业户;果品加工工程则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贮藏保鲜设施建设

1、建设内容

配合农业部定点农产品市场建万吨级保鲜库,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三级市场建5000吨级保鲜库,扶持农民建1000个20吨微型冷库。

2、实施步骤 2006-2007年:配合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万吨级保鲜库;扶持农民建400个20吨微型冷库,每年200个。2008-2009年:配合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三级市场建5000吨级保鲜库,扶持农民建400个20吨微型冷库,每年200个。2010年:扶持农民建200个20吨微型冷库。

3、投入预算

各种冷库35000万元,分级包装、运输设施4000万元。

(二)分级包装运输工程

1、建设内容

配合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2条分选包装生产线;配合二级市场建设8条分选包装生产线;购买100辆冷藏车。

2、实施步骤

2006-2007年:配合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2条分选包装生产线。2008年:配合二级市场建设4条分选包装生产线。2009年:配合二级市场建设4条分选包装生产线。2006-2010年:每年购买20辆冷藏车,总计100辆。

五、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疆各地区、县农业产业协会及市场营销体系的三级中心。

(一)建设内容:“十一五”期间,全区改建、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108个。其中,①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37个(已建成7个),2个1万平米的交易大厅,具有配送中心、信息平台、冷链运输。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巴州、吐鲁番、喀什、阿克苏伊犁、哈密、阿尔泰、和田、博州、塔城等地州。②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10个,自治区级定点市场61个,一定面积的营销大厅,具有配送中心。主要分布在伊犁、巴州、塔城、喀什、阿克苏、乌鲁木齐、昌吉、阿勒泰等。③培育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80个。小面积的营销大厅,一定的配送和运输能力。主要分布在南北疆县市。

(二)实施步骤:2006~2007年: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2008~2009年: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自治区级定点市场建设。2010年: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投入预算: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5000万元;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投入2000万元,共8000万元;标准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三级市场投入1000万元,共1亿元。

六、数字农业建设工程

实施主体:新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各地区、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建设内容:建立涵盖各地区、县主要的100个农业产业专业化组织的信息网络,包括产业内部网络和产业外部网络以及内外网络间的相互连接及其开发技术;实现“三网合一”。软件开发、硬件建设、技术培训、网络维护。

(二)实施步骤:2006年:软件开发。2007年:硬件建设和人才培训。2008年以后:网络完善与维护。

(三)投入预算:软件开发、技术培训及网络维护500万元,硬件建设1000万元。

第七章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本规划于2006年开始实施,2010年完成,历时5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战略重点工程将要按照工程要求分步实施与完成,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性投资和非政府性投资,其中政府性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比例大约为1:4-6(具体参见附件《关于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建设项目投资概算参考表》)。

二、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新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地区、县分规划的资料统计,按照该发展体规划的目标要求,预计2010年农产品产量将达14亿公斤,农民直接收入3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从业人数将持续增加,相关产业就业岗位增加100万个,以2002年人民币现值为基础,至2010年,年均投入44.78亿元、年产值平均超过20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4。

(二)生态效益

2010年,新疆发展的果林面积将达到1500万亩,除其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外,如此大规模的林木覆盖率无疑将会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具体表现在:

1、对整个新疆区域的林木覆盖贡献率将提高5个百分点,进而在防风固沙、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微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新疆市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果树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降低噪声和调节气温方面不次于园林树种;核桃树在防尘、治尘树种中名列前茅。因此,无论在山区退耕还林的经济林建设中,还是城市绿化隔离带片林建设或特定区域绿化建设中,果树的生态效应会得到充分发挥,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隔离带片林建设和众多的旅游观光果园,在发挥多树种、多层次、多植物、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将为市民的休闲旅游提供广阔的绿色空间。

4、与其他生态林树种相比,很多木本果树的寿命可达百年以上,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其已失去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价值后,转为生态林发展,可长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应。

5、通过水面养殖,可以有效地地保护生态水体,建立合理开发自然水面的水产经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水利用率。

(三)社会效益

1、特色林果业

果树产业是新疆、特别是南疆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果树产业的社会效益也将会充分的显现出来。

(1)由于本规划的实施将净增果树面积300万亩,按现代果园管理并结合新疆实际,仅此一项,将需要劳动力20万人;由果业带动的二产、三产,特别是果品加工、流通和销售,将吸纳约70-80万个劳动力。因此,本规划的实施和完成,将吸纳新增劳动力约100万人。

(2)果农增收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会维持和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给城市周边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条件,从而活跃了经济、提高了社会就业率,相应地稳定了社会政治局面。(3)果品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观光园的建设和人文/社区果业工程的完善,为观光、旅游和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结合。

(4)果品的采收、加工、保鲜和运销,可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

2、畜牧养殖业

(1)牛的饲养将实现质的飞跃,耕牛将逐步退出养牛业,主要是发展肉牛和奶牛。肉牛的饲养时间将由2年减少到1年以下,饲养规模扩大,除了充分利用青贮饲料和农业副产品外,将主要依赖饲料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营养丰富、价格低廉的牛奶的消费将大大增加,各种牛奶制品也将很畅销。奶牛的产奶量大大提高,处于产奶期的奶牛的产奶量可达到年产10吨左右。对疯牛病等流行性暴发疾病,通过免疫和早期诊断可以得到解决。

(2)养羊业将有一定的发展。羊皮的质量在各种皮类中是上等的,具有较高的价值。羊毛的需求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各种羊毛制成品价格较高,特别是羊绒,质量很好。由于散养容易造成过度放牧、啃食植被造成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因此养殖方法主要是农户的舍饲与牧场大规模饲养相结合。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牛奶生产基地、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细羊毛生产基地、马鹿产品生产基地、牦牛产品生产基地和驴产品生产基地。

3、特色种植业

主要农产品数量稳步增加,质量提高,农业资源得到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增强了农业综合抗逆能力,强化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地位。2010年粮食总产1400万吨,人均占有632公斤,棉花200万吨。农业产值2010年达到300亿元以上。

4、水产养殖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村金优势资源转化,发展特色渔业,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内需,使区内水产品消费量提高到5公斤以上;同时,有利于新疆优质、特色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第八章 投入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开拓市场与梳理流通

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等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扶持一批农产品购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通过参加展销会,设立直销、代销点等多种形式,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探索超市、连锁、配送、期货等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尽快建立省、市、县(区)、乡(镇)相互联通,覆盖面广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农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市场法规,规范各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和管理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开、公平、有序。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

二、培育龙头与机制创新

优先发展流通服务型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各种类型、各种经济成分的运销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志愿加入的专业农协和专业合作社。要重点培育和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对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进行扶持、改造、扩张和升级,促使其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效益上水平;对现有乡镇企业进行改组、改制,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把经营领域拓展到农业产业化方面;要结合城市国企改革和工商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机遇,采取兼并、收购等重组形式,实行低成本扩张,或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组建企业集团。

培育龙头企业,关键是在农户与其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确保农民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探索新型利益机制。在不断完善现有合同契约制的基础上,着重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方面进行探索。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三、实施产业化名牌战略

要广泛宣传,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意识。要放眼市场,搞好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创名牌活动,力争在种、养、加行业中创出更多的名牌产品来。要加大对现有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强系统管理,下大力气开拓名牌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提高名牌农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将名牌之优势化为市场之优势,使更多的新疆名牌农产品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四、建立科学的调控机制

根据市场要求和各地的资源情况,合理布局,避免因盲目发展而造成结构趋同、生产力闲臵和浪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建立适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调控机制。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部门分割体制,改革相关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外贸体制,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将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

按照农村产业布局,将当地资源条件、产业特点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形成优势产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使区域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并通过优势产业的确立、培育和发展,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六、提高产业化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走农科教结合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和先进设备中的示范作用,促进农产品新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逐步实现良种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的产业农民。

七、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

在积极开拓加强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新疆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农业交流与合作为重点的外向型农业经济。充分利用人文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

第四篇:陈强市长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暨农业农村经济观摩座谈会上的讲话

陈强市长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暨农业农村经济观摩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新农村建设观摩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通过观摩各区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变化和今天大家的座谈,我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有两点: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太重要了。80%的山场土地和70%的农村人口是我市最大的市情,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情况,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始终是大事,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太必要了。凡是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凡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进,凡是农民致富的典型,无一例外地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好的地方。对此,我想大家会有更深的认识、更新的共识。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福宏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这里重点就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谈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经验,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

这一次新农村建设观摩点大都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之作,可以说是: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各地不仅有亮点,且这些亮点在拓展,发展势头强劲;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呈现争艳之势,各地都有特色,且这些特色精彩纷呈,成长优势明显。

首先,在规模上,形成了“五个一批”。

一是打造了一批主导产业。我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雏形已就,尤其是茶业、竹木业、蚕桑业、养殖业、果蔬业、中药材业等产业构筑了黄山现代农业的基本格局。在这些主导产业起着支柱作用的同时,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去年接待量达841万人次、总收入32亿元,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二是建成了一批特色基地。全市建成了70万亩茶园、655万亩商品林、91万亩竹园、8万亩油茶、3万亩花卉苗木、12万亩桑园、19万亩果园、13 万亩商品蔬菜、8万亩中药材、31个养殖小区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94万亩。全市已有2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景点18 家,省级农家乐示范户9户。三是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0家,营销收入22.74亿元;其中营销收入超 5000万元达12家,超亿元龙头企业达5家。目前,已有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70家。四是发展了一批专业组织。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5个,会员4万余人;发展订单农户17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数的48%。这些专业组织的服务领域涵盖了茶叶、水果、蔬菜、畜禽、蜂业、粮食等行业。五是创建了一批知名品牌。现有1个农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14个农产品获安徽省著名商标,16个农产品获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6个农产品获安徽名牌称号。应该说,黄山的不少农产品已经在国内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如茶叶就占到上海市场份额的10%以上;有的还走出了国门,打入了国际市场。

其二,在特色上,涌现出“四类典型”。

一是引进型典型:如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天工健康源果蔬生产基地、黄山蓝莓生态园等。这种类型的企业、基地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基地的10%、2%左右。二是嫁接型典型:如汪满田、谢裕大、松萝等茶叶公司与上海、深圳、浙江等地进行合资合作。这种类型的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20%左右。三是内源型典型。如同乐生态养殖、强英鸭业、六百里猴魁、黟县蚕种场、谭家桥野生动物养殖中心等都是本土自生内源发展的典型,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左右,乡村旅游产业90%以上也是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自身调整形成的。四是联动型典型。如坤沙、盐铺、华侨、官川、太平渔村等新农村建设,都是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实现了与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可谓一举多得、一石三鸟。

其三,在效应上,实现了“三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变革。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山上”的在“下山”,“山下”的在“出海”,实现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单家独户向合作经营、由封闭发展向开放发展的“三个转变”。2007年,主导产业总收入达75.64亿元(含乡村旅游),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4%;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868万美元,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大提高,其中茶产业的商品化率高达95%以上。二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提供了产业支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有21万户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农业产业化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30%,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达到14万人。三是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与二三产业链接在一起,把农村与城镇链接在一起,不仅自身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为农村加速城镇化提供了强大推力。2007 年,全市农村三次产业比重已调整为21.2:54.1:24.7。

我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困难还很多、问题还不少、任务还很重。就问题而言,有这么四个字:“小、散、弱、低”。小,就是生产基地规模小。受山区耕地资源匮乏所限,以及山区气候、土壤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差异性大的影响,除茶叶、木竹以外,我市农产品整体呈现“种类繁多、规模不大”。散,就是农业生产组织散。当前,我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5.8%,农业生产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即便现有的农民合作组织联结协作的紧密度也不高,市场运作的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还没有与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还没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真正发挥组织作用。弱,就是龙头企业实力弱。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全省龙头企业数的5%;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5%,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企业一家也没有,龙头企业由于实力不强,对整条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低,就是主导产业效益低。目前,发达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到50%以上,而我市仅为15%左右,不少农产品还停留在“第一车间”,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如我市茶园亩产值仅1238元,而福建安溪、云南普洱等地的茶园亩产值已达到3000-6000元。

成绩和问题不仅告诉我们,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在做得怎么样,还促使我们深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与认识: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走开放式之路。如汪满田茶叶公司开阔视野、开放胸怀、开拓市场,与上海光明集团合作,借助它的品牌效应、资金实力、市场网络等,以求改造升级、创新发展。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走出去、引进来,内外嫁接、借力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是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的新途径。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走创新型之路。如绿康保健公司和黄山金竹竹业公司,从地方资源出发,不局限于原材料生产和产品初加工,坚持技术创新,以创新研发、深加工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商品附加值。这种创新性研发、精细化加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从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的成功经验,是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新提升。

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走特色化之路。如盐铺农庄、木坑竹海立足于各自的自然与文化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各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产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格局。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注重错位经营,形成优势产业,打出特色品牌,对我市农业产业化优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走联动性之路。如响潭农庄、太平渔村等新农村建设,大多是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这种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促进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发展,既是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市需要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新任务。

总体来看,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态势趋好、发展看好。这是我们加快产业化发

展的信心所在。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有清醒地认识、有准确地把握、有能力去解决,这是我们加快产业化发展的信心所致。

二、正确把握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这次观摩会的成果非常明显,重要的经验在于:只要农业产业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就有活力、就有动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就有后劲、就有保障。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抓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又是第一位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这次观摩会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及发达地区加速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市场的规律抓农业,依靠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更大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真正把农业产业做成富民强市的支柱性产业。到2012年,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1122”计划,即:培植十大产业基地,培育十大龙头企业,争创20个知名品牌,争上20个重大项目;全市主导产业的总收入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50%;农民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第一,必须抓基地、打基础。重点建设十大基地,即到2012年,建成10万亩高效生态茶园基地(另有60万亩普通茶园)、100万亩竹林基地、14万亩蚕桑基地、25万亩干鲜果基地、1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2万亩中药材基地、6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0万群蜂业基地,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家禽600万羽、肉蛋总产12万吨的养殖基地,以及拥有19个国家级旅游示范点、72个旅游示范村、558个“农家乐”示范户的乡村旅游特色基地。围绕建设十大基地,首先要加强规划引导,推进区域化布局。以规划为先导,以要素集中为引导,抓紧调整、充实和完善全市农业产业化规划纲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明确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发展定位与主攻方向,瞄准市场,顺应需求,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品空间集聚和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速产业带、产业块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引导、全面完成生态茶园“双十”工程、养殖业“451”工程、林业产业提升工程的实施。到2012年,全市优势农产品集中化生产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化生产布局基本形成。还要引导好“生态园”、“后花园”的打造,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森林公园、果园农庄、科技园区、渔港渔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力发展与生态化、旅游化互动联动的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增值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其次要加强利益联结,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关键性作用,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公司+农村经纪人+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基地+ 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明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达到400家以上,其中新组建40家以上,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达30%左右。其三要加强机制创新,抓好产业化改革。加快林改步伐,明年要全面完成林地确权发证主体改革,用3年时间完成其它配套改革,为林业基地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要完善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用2-3年时间,使我市规模经营的比重再提高10个百分点。

第二,必须抓企业,强龙头。到2012年,培育超亿元龙头企业10家以上(其中争取2-3家年营销收入超5亿元),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收入达50亿元。到2009年,超亿元龙头企业达6家(其中争取1-2家营销收入超2亿元),5000万元的企业1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营销收入达34亿元。为此,一要扶强做大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强带动”的要求,全力组织实施产业化 “125”提升行动,积极扶持、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

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二要壮大领军人物队伍。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层面,加快培育一大批创业主体。到2012年,全市要形成百名实力雄厚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千名优秀的农民创业带头人和2000名农民经纪人队伍。第三,必须抓品牌,抢市场。到2012年,全市要争创省级以上知名品牌20个以上,同时要申报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要以品质赢得市场。品质是品牌的基础。要以农业科技化促进农业产品品质提升,确保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要以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品品质提升,在全市建立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以及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市场。抓紧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2010年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规模以上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到2012年,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0万亩,大宗农产品“ 三品”认证达80%以上。二要以资源整合市场。当前,要围绕“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9个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推进茶叶品牌资源的整合,拓展品牌空间,放大品牌效益。还要围绕我市其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鼓励和引导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延伸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获得品牌溢价。三要以营销抢占市场。要像抓黄山旅游促销一样,千方百计抓好农产品品牌营销。各地要踊跃推荐优质产品参加国家和省级名优农产品评选,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交易展示、展销活动。当前,尤其要抓紧做好明年茶叶产销的谋划和安排,抓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交易会的营销策划,搞好营销配套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办在家门口的“经济奥运会”,也是我市农产品展示营销的最好舞台。要大力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把黄山名特优农产品进一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第四,必须抓项目、硬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大项目做支撑,到2012年,全市要建成20个超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其中,明年10个重点产业化龙头技改项目就要启动实施,完成投资6亿元。还要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100个、资金12亿元;争取国家和省里涉农扶持资金10亿元。为此,一要抓好项目的编制。要紧紧围绕“1122”计划和主导产业规划,围绕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黄山优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把农业产业化项目谋划得更深、编制得更准、包装得更新,从而确保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能够早日上马实施。二要抓好项目的争取。最近,为搭上国家扩大内需“这班车”,我们已编制了108个农业农村项目,总投资93.7亿元。其中,市里已上报重大项目10个、总投资20.8亿元。这些涉农项目,有基础设施,有特色产业,有社会事业,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农村沼气以及茶叶“双十”工程等项目,要作为我们着力争取的重点、着力突破的方面,一定要盯紧盯牢、盯出成效,努力让2009年成为农业产业投资年、农村产业突破年。三要抓好项目的引进。要立足招商引资上项目。重点面向长三角、环渤海和韩日及台湾地区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密集区,紧盯境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顶尖企业,针对自身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关注那些能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的企业、能提升现有产业和产品品牌的企业、能带动基地整合发展的企业、能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做到补缺式承接、提升式承接。在注重“外引”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引”,抓住当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潮”,引导他们在家乡创业兴业。要立足出口导向上项目。要落实好市里出台的支持工业企业渡难关保增长的意见,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同时大力引进出口型龙头企业和项目,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明年,全市农产品出口要确保增长8%以上。

第五,必须抓服务,优环境。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大家的共同任务和责任,特别是各级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千方百计服务于、促进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要改善政务抓服务。进一步把“四大整治”引向深入,进一步落实好市里一系列关于保增长的要求,扭住关键环节,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在执行上,要强化发展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创造性地执行

好上级政策。在简政上,要大刀阔斧地精简会议、培训、检查、评比,减少非经济因素的干扰,特别是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在减费上,要全面开展一次涉企收费大清理,特别是对于涉企处罚,一定要立足早提醒、先教育、重纠正,必须处罚的,有关部门也必须事先报知当地政府。二要强化政策抓服务。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都要做到一个产业一个规划。要以有力的政策保证规划的实施、促进计划的落实。市里初步考虑,从明年开始,在原有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以及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十大主导产业。各区县也要配套拿出专项资金。中央、省里与产业化相关的优惠政策,必须整合好、利用好、落实好。三要创新金融抓服务。要抓住国家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通过小额信贷、短期信贷、中长期优惠信贷、专项信贷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信贷组合,提高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的信贷规模和比重。要创新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融资互助和信用合作,抓住政策机遇扩充担保公司实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明年开始推进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四要深化改革抓服务。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做好提标扩面工作。加大农村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再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在全市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村信息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代理网络;还要着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物流体系,以推进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快20个特色镇发展。

同志们,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一篇系统的大文章,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创造性地工作,需要各方面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和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局面,为持续快速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全国第十一个记者节暨“沟通你我,印象记者”记者节主题讲座策划书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企业管理系

全国第十一个记者节暨“沟通你我,印象记者”记者节主题讲座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11月8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记者节、护士节和教师节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新中国确立“记者节”的意义,表明党和国家对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既在确认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更在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

为了拓展全院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其对记者节及记者所需要具备的精神、素质的认识,增加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创造大学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同学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所以企业管理系拟办全国第十一个记者节暨“沟通你我,印象记者”记者节主题讲座。

二、活动主题:全国第十一个记者节暨“沟通你我,印象记者”记者节主题讲座

三、活动对象:全院学生、特邀嘉宾——院新闻中心指导老师叶钦老师、院记者团团长唐丹羽同学、广州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庄凯航同学

四、活动风格:轻松但又不失人文气息

五、活动时间:2010年11月8日19时至21时

六、活动地点:机械北楼20

1五、主办单位:企业管理系团委学生记者团

六、前期准备工作

1.活动申请、精心做好活动策划工作,邀请企业管理系团委书记翁兆丰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成立策划小组;

2.拟定彩喷宣传,并提前张贴在指定位置如东三东四过道(由网络部和宣传部负责制作彩喷、海报);

3.发邀请函给特邀嘉宾,邀请全院同学参加;

4、与特邀嘉宾沟通好讲座内容;

5、制作开场前视频或者PPT(内容关于社会记者及校园记者的事迹,主要偏向校园记者事迹);

6、选择主持人,准备现场所需品如水等;

7、申请活动地点及布置现场——于8号17时开始布置现场,如将之前张贴的海报彩喷、横幅和海报移到活动现场,选择合适的地点张贴;

8、选取积极乐观的关于记者的歌曲;

9、安排记者团跟进活动对其进行报道。

七、活动流程:

1、在活动开始前播放视频或PPT、关于记者的歌,2、招待邀请的所有嘉宾;

3、由我系记者团成员在现场随机采访;

4、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致词欢迎到场嘉宾并对其作介绍,宣布活动开始;

5、主持人邀请指导老师致词;

6、主持人邀请院记者团团长唐丹羽上台做记者节及记者团的介绍;

7、主持人与现场同学的简短互动;

8、主持人邀请院新闻中心指导老师叶钦上台做关于新闻写作的介绍;

9、主持人在次致辞,并邀请广州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庄凯航同学上台做关于摄影方面的介绍;

10、主持人宣布进入下一个环节——现场提问作答,由现场同学现场提问并由三位特邀嘉宾作答;

11、主持人致词感谢特邀嘉宾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及同学们的参与,宣布活动结束。

八、活动后期:

1、整理现场,整理并汇总所有物品,第一时间送到土北108办公室,如有借用财产则联系两委办负责人上交清点;

2、上交活动现场的钥匙;

3、尽快写好本活动的报道稿件并上传到院团委网站、系网站;

4、针对本活动做总结报告,提出不足,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十、经费预算范围:

1、邀请函

2、现场装饰用品如气球彩带

3、彩喷、横幅和海报

4、矿泉水

5、其他应急费用

九、注意事项:

1、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到齐并佩戴工作证,严格执行签到请假制度;

2、环节安排突出记者节及记者团工作特色,并保证场面热情、平稳;

3、做好事情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充分完备现场的服务。

下载舒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发展计划暨2015年远景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舒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发展计划暨2015年远景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