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公证员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风雨之后见彩虹——**公证三十年风雨路
舅舅是**县公证处的一位“元老”,至去年退休时已在公证行业倾尽全力奋斗了25个春秋。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公证机构深刻变革的今昔,亲自见证了公证工作艰难发展的历程,亲身体验了公证事业兴旺崛起的喜悦。如今,当他谈起**公证的历史发展时,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一、历史的见证
**县公证处的前身是**县人民法院的一个庭室。1981年初建时,其办公地点设在如今**县公安局院内,办公室是租用当时公安局办公楼内一间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办公桌和办公椅都非常粗陋。电话首先是固定手摇机,后来改为拨号电话。当时由于没有打字机和复印机,出具公证书时先刻好蜡纸,然后再油印。更谈不上计算机了,统计业务报表时只好用算盘,年报表有时要个把星期才能统计好。另外,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上山下乡办证就是骑自行车,加之那时的路全是土路、山路,高低不平,一旦遇见雪雨天气,路便变得泥泞不堪,自行车还得推着走。但不管当时的环境多么艰苦,我们不畏困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并分别于1985年、1986年、1987年荣获了省市司法行政系统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为**的公证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中探索发展
1983年当舅舅从县检察院调入公证行业时,面临了一种尴尬,即“连什么是公证都不知道”。况且由于当时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配套、不具体,所以在工作中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完全依靠自己在实践中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下面就举两个例子。
实例一,委托公证。1984年,在国家改革搞活方针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各机关、厂矿、社会团体纷纷经商办企业,外出采购和联系业务的人员为了取得被采购方和对方的信任,在介绍信不被认可的情况下,公证处尝试着为这些外出供销采购的人员办理委托书公证,使委托书公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临时身份证的作用,这大大方便了这些人员。这一业务在全国推广之后,公证业务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实例二,服务“三农”公证。“改革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公证要“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跟踪”三服务到位,这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公证处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正因为这份责任,公证处在广大的农村开展了园艺场、集体山、荒山造林等承包合同公证,通过公证,使广大农民对党的“三农”政策吃了定心丸,消除了农民“一怕政策变,二怕干部换”的思想顾虑,有效地发展了农村经济,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当然公证的知晓度和业务量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舅舅自豪地说,事例还有很多,举不胜举。总之,随着2005年《公证法》的出台,通过一代代公证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及总结,**的公证事项已在一年比一年扩展,服务领域也在一年比一年深入。
三、明天会更好
岁月匆匆,往事如歌,风雨之后见彩虹。恢复重建近三十年来,**公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租房办公、手刻蜡纸、骑自行车下乡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如今,**县公证处拥有了自己明亮宽敞的办公室,现代式的办公桌椅,办公室里配置了电脑、打字机、传真机,电话等基本设备,下乡办证也具备了乘“桑塔”的条件。年办证量几百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上百倍,公证事项由当初的十几项发展到上百项,深入到了社会的诸多领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大部分富裕了起来,送子女出国留学、旅游探亲、及商务活动的涉外公证也越来越多,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翻了几番。
回顾过去,**公证人走过一路风雨,一路艰辛,用勤劳的双手,坚实的脚步,开拓了一条满载鲜花的路。展望未来,将继续遵循“依法、客观、公正”的办证原则,竭诚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证法律服务,为建设和谐的**增砖添瓦。舅舅坚信,**公证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附:作者简历:我出生在**省**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供销学校毕业后,于1993年9月在**县供销社复合肥厂参加工作。1999年厂里因效益差而裁员,自己下岗后,于1999年7月至2006年12月在县烟草局做合同工。根据企业政策,我厂于2006年12月底改制。于2007年4月至今在**县司法局公证处做合同工。
第二篇:文化馆献礼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那人 那村 那葡萄
平整的水泥马路直通各家各户大门;房屋全部磁砖贴墙;桂花树、香樟树、黄檀树……都用水泥磁砖矮墙很艺术地环绕;凤尾竹、小毛竹林、灌木丛……也是水泥磁砖矮墙栏护;隔几米或十几米远,有四星拱月似的大理石台、凳,供人歇息的靠椅;小花坛随处可见,建身器材`埸地各种各样……一切公共设施都参差有序、错落得体、疏
密恰当、布局合理。说是居民小区,却没有排列整齐的巍巍大厦、钢体铁身的防盗门窗;说是别墅花园,却没有高伸避雷针的园顶洋楼、上转下旋的葫芦形栏杆……它就是它———永州市东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群山村。
我与村支部书记蒋家和穿行在村中,不时见二、三位老汉在弈棋、健身,不时见四、五位老妪在谈天、做女红,不时见六、七位学生在看书、作业,不时见八、九位儿童在跳房子、捉迷藏……眼前,古树粉墙相掩映,深处,枝叶丛中露檐角;池塘、阡陌、溪涧、拱桥;静娱的耆老、欢乐的孺子……如有丹青高手将此景绘下,实在是一幅绝妙的《清明升平图》!
我不由在心中叹道:世上何处觅桃源,此身正在桃源中。
蒋支书边领路边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更上一层楼:住舒适房,走平坦路,入卫生厕,饮干净水,烧清洁(沼)气……要做到这些,就要“四清[脏、乱、丑、障(碍)]四改[路、水、厕、气]”。“四清四改”要占田占地、拆房迁坟……拆迁和重建自己出资。有人涉及,有人不涉及。涉及的人便反对:这“旧农村”祖祖辈辈都住过来了,照样的种田栽园,照样的生儿育女,照样的度日过年……搞什么“新农村”!村里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党支部建议选举72岁高龄的蒋庆亭任理事长,因为他辈份最高,威信最高;因为他去过珠海、东莞等地,常夸那里农村城镇化,那里的农民活得才象个人;因为他家要“清改”的最多,有代销店、柴房、牛栏、厕所……
有经济基础,才能搞上层建筑。“四清四改”首先要资金,他们就上面争取一部分,吃皇粮的赞助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筹集一部分,村民人平捐款一部分。村里因了葡萄这个大产业,捐款没遇到困难。
“担当生前事,好供身后评”!蒋庆亭自认为年逾古稀,应抓紧时间为子孙后代做些善事,自己也好在有生之年永别脏乱丑,享受享受快乐的人生,当理事长,是党的信任,是父老乡亲的看重,绝对不能“渎职”“无作为”。他自请劳力,按“四清四改”的规划和设计,把该拆的全拆了。之后,又动员家人给他人的“清障”做义务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言虽是套话,却是真理。在蒋老的带头下,“四清”工作较顺利。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村民骆某某的祖坟,正在进村的路口当中,他不迁,说:乱挖祖坟会挖坏风水,风水一坏,祖宗不佑,就累及子孙。蒋老劝他:你家祖坟并未葬中“风水宝地”,所以你家世代受穷……骆某某任他说破嘴唇,就是不迁。公路拐过那祖坟进了村。村人出村进村,第一眼便看见那醒目而刺目的祖坟。那祖坟不迁,实在有碍观瞻!骆某某一家人突然被村人孤立起来,与人讲话,无人搭理;找人借物,十借十空……一日,那祖坟前竟立上块木牌,上写“骆某某之祖坟”六个大楷书。村人出村进村,都朝木牌鄙夷地瞪一眼,吐泡口水;外村人进村,则在木牌前注目一阵,问谁叫骆某某?太没档次!太缺公德!……骆某某承受不了这无形的压力,某夜,带领家人悄悄把祖坟迁了。
听到这里,我在心中笑了句:群山人还真有趣!
转过一个山坡,我不由“哇”了一声———眼前是一片望不到头尾的葡萄园。蒋支书说:……品种有巨峰、藤念、京亚、白香蕉……年产果250多万斤,占群山村村民总收入的60%以上。
我试想着,旱春,这葡萄褪尽旧叶,长满新叶,满眼青翠欲滴,一定是“接天葡叶无穷碧”!春末,葡萄花开了,红的、橙的、黄的、蓝的、紫的……该象一匹五颜六色的厚实而蓬松的锦缎。我们进到葡萄畦里,地沟里全是枕头似的西瓜、钵子似的酱瓜、小红灯笼似的番茄。蒋支书说:这叫间种,不仅有利于葡萄挂果成熟,而且充分利用了土地。盛夏,正是葡萄大熟的季节,我看了好一会,没看见葡萄。蒋支书要我往绿叶的深处瞧。我照办了,这一照办,我又“哇”了一声———那宽大肥硕的叶片中,藏着宝石似的葡萄,晶莹、园润、丰满,泛着令人馋涎欲滴的光泽,这里一串,那里一串,越瞧串越多,越瞧串越大……我不由想起一位哲人的话:越成熟,越不张扬。
群山葡萄,远不及吐鲁番葡萄驰名。但在东安县,群山葡萄的名声却响亮于吐鲁番葡萄。
凡是卖葡萄的,你随便问谁:哪里的葡萄?他们众口一词:群山葡萄。
因为群山是“永州市葡萄村”!
葡萄是群山村村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他们马上要扩大种植面积,更新优良品种。那时,这葡萄园的壮观景象,你去想象吧……
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师各教,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但目的却是相同的——让农民的日子过得光鲜`舒心,生活享受和谐`吉祥……令亲临过“新农村”的城里人留恋,令没亲临过“新农村”却听说过“新农村”的城里人向往。
离开群山村已不少日子了,实话实说,我还记着那人、那村、那葡萄!
第三篇:煤矿献礼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煤的独白
数十万年的森林
偌大的一个家
世纪的风铃啊
请您告诉我 它们躲藏在哪儿
地壳变了迁
岩浆开了花,大片大片的森林啊
却被长久地埋于地下
无日、无光、无声息
企盼那人类的开发
伟大的开拓
者们
有了你,我们又见天日
有了你,我们复苏融化
人类与我们一同欢呼
光明与温暖
是我寄给你们的信札
偌大的煤田
翻滚着我们骄傲的浪花
第四篇:青少年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回家
天下着小雨,蝉们也高兴,不再嘈杂地抱怨着夏天的热了。雨滴打在两旁杨树林的叶子上,欢呼着,蹦跳着。想必是这公路太宽阔了吧,杨树们都向路对面的朋友殷切地招手致意呢!路本就平坦,加上雨水的冲洗,更是一尘不染。在车内快节奏音乐的领导下,窗外的杨树也成排飞也似的向后跑去了。空气清新宜人,心情无比舒畅。现在,老爸正开着车,载我回老
家呢!
这么高兴。二伯说:“上次把你们摔成什么样儿,太不好意思了。不过这次你们可以放心,国家出钱修了路,水泥路一直修到了家门口。你们不是也买了辆小轿车么,开回来兜兜风。”
记得上次回来,天空也是下着小雨。就在两年前,二伯高兴地打来电话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不但减了税,还给补贴,而且家里安上了自来水管,田里也安上了自动喷头,所以今年的西瓜大丰收,快回来吃西瓜吧!”于是老爸便骑上摩托车带着我高兴地回去了。
一路上,果真看见了那些喷头——田野里,一排排白色水管整齐地立在那里,把田野装饰的更加有序。而他们如一个个哨兵,坚守着自己的一块土地。
可能是想看那一定大而甜的西瓜,高兴得过了头,竟在摩托车上手舞足蹈起来,加之这路本身就泥泞不堪,摔跤也就成了必然。
推着满是泥巴的车子,好不容易才来到了二伯家的平房前,他们见我们这般模样,都纷纷凑上前来,关切的询问道:“怎么了?摔跤了?”不由我们分说,他们有的脱下我们的衣服,有的把摩托车抬到院子里,有的拿来毛巾给我们擦脸,好在院子里安了自来水管,还有的人就对着我们的衣服和车,仔仔细细的冲洗了一番。这可真是别具匠心的欢迎仪式啊!为了等衣服和车晾干。我们也就理所当然的在这儿住了一天,吃了一天的好瓜。那瓜可真甜,城里可绝对买不到的!
真是叫人垂涎三尺,老爸殷勤的招呼声却打断了我的回忆。“老王!回来了!这车可真漂亮!”“还行吧!才买的!”抬头一看,到了一个我似曾相识却又绝对没见过的地方!嘿!这不是小不点儿他们家吗!怎么变成了三层的高楼了!这一排的楼房哪来的?记得两年前还没有呢!噢!是老家!真是老家呀!全变了!瞧!这边十几座拔地而起;看!那里五六栋别墅也连成了一片。
这里本就世外桃源一般,如今又加上这宽阔的公路,高大的楼房,漂亮的别墅,真是美妙!
车停了。
亮光一闪,一幢别具一格的三层洋楼在别墅群间鹤立鸡群——白色的外墙,粉色的房顶,七八个推拉窗镶在墙中,大而厚实的防盗门安在三级台阶之上。给人一种素净、典雅、华丽的感觉。
突然发现二楼窗户上有个人在微笑着挥手,是二伯吧?如今,在祖国这广袤的土地上,有多少农民那印刻着岁月的脸上,泛起了菊花般的微笑;又有多少农民发自肺腑地言道,国家政策真好!
真的是二伯!到家了!
第五篇:个体老板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如今种地像当老板
我的父亲今年七十五岁了,还种着五六亩地。我常劝他:爸,您都一大把年纪了,种这么多田干吗?您当兵去西藏几年,共产党又没有忘了您,一年还给您三千块。我们做子女的,工资蛮高的,多给点赡养费,你们老两口的生活肯定没问题。您就把地转给那些年富力强的人家种吧。
父亲很英雄地一扬头,嘿嘿一笑,高声说:“没事,你
不要为我种这点田操心,就是再有个十亩八亩的,我照种!现在种田简直就是当老板。”
父亲看我一脸狐疑的样子,点上一根烟,美滋滋地吸一口,继续说:“你不信?我说给你听,你看是不是当老板?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咱种田的皇粮国税没有不交的。现在国家富强,经济繁荣,世道昌明,领导人重视‘三农’问题,要什么工业反补(反哺)农业。这一补,我们农民得的好处多了。公粮不要交了,农业税免了,各种提留摊派砍了,义务工取消了。村里让我们开个会什么的,还要发点误工补助呢。本来这些取消了,咱农民就感激不尽了。现在,国家还一年一亩田给我们百十块农业补贴。这不等于国家拿钱买我们种田吗?这田种起来心里舒坦。几千年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好事,你说,我不是田老板是什么?
“再说,现在种田都机械化了,翻田犁地有拖拉机,开墒挖沟有开掘机,喷洒农药有弥雾机,灌溉打水有抽水机,收稻割麦有联合收割机……其他不说,就说这‘夏忙’,人快活了多少。五六亩地麦子,以前又是割麦,又是挑把、堆把,脱粒,没有十天拿不下来。现在倒好,叫来一台收割机,呼哧呼哧,两个小时,麦子就上场了。扬扬,晒晒,小贩子来一畚一称,不行船,不驾车,不劳神,不费力,就等着数钞票。把田里的麦草处理掉,撒上稻种,用拖拉机浅翻盖种,喊抽水机来打上一浇水,夏忙结束,万事大吉。你看,现在种田不苦,不脏,不累,不要晒黑皮,不要换劳动装,不要赤脚,丝袜皮鞋照穿,不像个老板像什么?以前夏忙,那是吃的什么苦啊!”
过去夏忙,我是知道的。
六月初,热浪滚滚。“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割麦又苦又累。我们全家一人一把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咔嚓咔嚓地埋头苦干,真正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几天麦子割下来,哪个不是瘦一圈褪层皮啊。割好了麦,还要把麦把子挑到场头,哪个不挑得肩头肿双腿瘸的。好不容易轮到脱粒了,一家人“小老虎”前忙到“小老虎”后,到了晚上,哪个人不吃下几两灰尘啊。除了眼白和牙齿是白的,都是“尘满面,鬓如霜。”
插秧也不轻松。天天三四点钟就起床,先到秧池里拔秧,八九点钟就得到大田里插秧。真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最苦的是下雨天插秧。水下蚂蝗肆虐,水上蚊虫乱咬。可恨的是蚊子钻到雨衣里,你连拍的手都腾不出来。一个夏忙下来,多少人都累倒了,村里诊所里吊水都要排号。
要是你觉得这种田苦不堪言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解放前种地,一切靠人力、畜力,那才叫真苦。别的不说,就说脱粒吧。
解放前,脱粒主要是用手在石磙子上掼把。一天掼下来,整个人都像散了架一般。听说好多人家到了收割季节,就把锅碗瓢勺米带到场头上,吃在田里睡在田里。醒了做累了歇,不分白天黑夜。邻村有个壮汉,有一年麦收时节,在田里整整干了十多天。等到麦子收好回家时,溅到头发里蹦到耳朵了的麦粒都发芽了,长出了半公分长的麦嘴儿。
这么一比较,就是过去的大地主也享不到现在这样的福。如今这种田,真是当老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