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获批:新的开始还是就此结束?docx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获批:新的开始还是就此结束?
发布时间:2012-12-10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能源领域最大的新闻无疑是中海油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尼克森(Nexen)最终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
151亿美元,约合936亿元人民币,两次延期批复,整整100天的等待,这一史无前例的并购案注定将成为中国公司海外并购中的一个里程碑,只是这个里程碑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还是就此结束,仍需细心揣摩。以退为进的加拿大
对于中海油而言,若此次收购尼克森成功将圆其收购优尼科(Unocal)铩羽而归时未竟的梦想,即优化资产结构、加大上游优质资产的比重,同时积累非常规油气的开发经验。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在2012年中海油中期报告中表示,若收购成功,将使中海油成为“资源配置均衡、在世界主要油气产区均占据重要地位的全球性油气勘探和生产公司”。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则表示收购尼克森将使中海油净探明储量和净产量分别增长约30%和20%,并将带来油砂、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方面的宝贵经验。
目前此项收购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即使最终未获美国监管机构批准,中海油也可采取剥离尼克森在美资产等方式完成对尼克森的收购。当然在加拿大政府批准交易的压力下,美方其实也没有多少合理的理由拒绝批准。收购最终成功的可能性的确很大,但国内在欢呼雀跃的同时,却很少注意到加拿大政府的后续表态。
不少人认为这次收购成功不仅意味着中海油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也意味着北美上游领域从此向中国公司敞开了大门。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进入北美上游的大门不仅没有敞开,反而可能因此被关闭,至少是加高了门槛。
中海油此次收购尼克森金额之大,让加拿大民众恐慌不已,再次激起了加方资源民族主义情绪。在此,笔者并非同情资源民族主义,而是建议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加拿大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稀少,公众对政府将丰富的资源拱手相让给外国公司的担心根深蒂固。
虽然哈珀政府改变了对华态度,高调访问中国,甚至不惜冒着激怒美国的风险向中国频繁释放善意的信号,但中海油以如此高的溢价收购尼克森却迟迟未得到加方的批复,甚至被两度延迟批复,其背后是加拿大联邦政府一直在努力协调各方利益,安抚公众情绪,在同意批复的同时对那些反对中国公司收购的保守派政客和民众一个安心的交代。
整整100天,这些人终于等到了一个交代,那就是加拿大不会再批准外国国有公司在任何油砂项目中获得控股权,即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下不为例。哈珀还称这反映了“加拿大人的广泛看法”,并表示加拿大虽然对外资开放,但并不是说其他国家可以畅通无阻地收购加拿大公司。加拿大多年来努力减少各经济领域的国有份额并不是为了见证它们被外国国有公司收购。最后哈珀明确表示,今后外国国有企业收购加公司获得批准将“纯属例外”,加拿大不希望自己的石油产业受到外国政府控制。
如果按此逻辑,那正常情况下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通往加拿大上游领域的大门岂不是被关闭了?当然哈珀留下了“特殊情况”的口子,但并没有界定何为“特殊情况”,中国公司想要借此小门进入加拿大上游岂不是又平添了一道障碍?如此看来,中海油这次虽胜利了,却堵住了未来的路。
虽然有加方学者一再向笔者解释这条新规并非只针对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也并非只针对石油领域,但另一位久居加拿大的中国学者向笔者说道,考虑到中国公司对加拿大上游的兴趣和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公司的国有性质,这条新规很明显是在针对中国石油公司。他还说道,同样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挪威石油Statoil在加拿大拓展业务就未受到过如此强烈的反应。所以他认为,关键还是加方对中国石油公司性质、经营理念的排斥,加上对中国的种种误解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
海外收购需从量变到质变
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公司优尼科失败,折戟于美国战场。中海油当年提出的收购价格相当于优尼科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比现在收购尼克森提出的价格还高30多亿美元。如收购成功,中海油的产量和储量都将几
乎翻番。而且优尼科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排名前十的石油公司,这桩并购案也被认为是“蛇吞象”的经典案例。
结果中海油失败了,满腹委屈的中海油抱怨这桩并购案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阻挠。但中海油并未就此消沉,反而越挫越勇,斥资上百亿美元进军北美的雄心并未泯灭,而是以加拿大为突破口继续前进。
时隔7年,国际能源格局发生了缓慢而深刻的转变。在刚需拉动和国内资源的制约下,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稳步上升,目前已超过55%。“嗷嗷待哺”的中国必将更加积极地在海外寻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外汇储备优势凸显,3万多亿美元的外储给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油气产量大幅上升,非常规油气前景看好,发达国家的上游领域成为全球油气投资的香饽饽。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沉重打击,而此时,以石油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收购行动。有人将此喻为“海外能源抄底”。
事实上,中国石油公司此次海外收购热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明确支持和鼓励。中国石油公司的收购规模不断攀升、目标地区逐渐扩大、投资对象逐渐多元、参与形式不断丰富。据统计,在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交易金额同比下降30%的情况下,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金额却高达200亿美元,而且单笔收购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从30亿美元到70亿美元,再到此次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151亿美元,这种一口吞下的收购虽然显示出中国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但其实对外国公司更多的是造成一种恶意收购的恐惧。
近两年,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收购逐渐呈现出向发达国家渗透、向非常规业务拓展和注重资产长期价值的特点。中国公司除了独资收购、全资收购外还采取了与大型国际公司联合竞购的方式,收购对象从以项目为主转变为项目和企业兼顾。中国公司甚至不惜以石油开发服务合同的方式参与资源国的油气开发,仅赚取劳务费。但即使在服务合同中,中国公司也在积极寻求从合作者到作业者的转变。作业者不一定是最大的投资方,但却在开发生产过程中拥有主导性话语权。成为作业者是一个公司成熟的标志和实力的体现。
从1993年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国门开始进军国际市场算起,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之路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不论从收购数量、经营成果,还是从自身成长而言,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战略也的确到了一个从量变向质变转变的新阶段。
民企潜力有待挖掘
石油公司是一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主体,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国际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全球石油领域享有话语权的决定因素。当下,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战略也的确在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经营能力、资产运作能力和市场化手段都比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显然仍有诸多不足。一方面,鉴于中国石油公司特有的性质,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石油公司始终摆脱不了作为中国政府工具的色彩。这种政企不分的形象难免给资源国民众造成恐惧,何况中国石油公司动辄就是数十上百亿的大动作,更加让资源国感到恐慌。
虽然目前全球近四分之三的能源资源被国有公司占有,但在北美的土地上,私营企业和自由市场经济还是得到了坚定支持。加拿大也不例外,未来加拿大仍将秉持这一理念。从哈珀所说的新政策中也可以看出,未来更加严格的审查是针对国有企业,而非私营企业。上述旅居加拿大多年的中国学者向笔者透露,之前加拿大将外资并购审核门槛从3.3亿加元提高到10亿加元,可能只针对私有企业,国有企业并不适用。这意味着未来加拿大对来自外国国家公司的并购审查仍将非常严格。而目前中国的民营石油企业相对国有石油公司而言差距较大,未来如何发挥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作用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另一方面,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海外“开疆拓土”、“战功卓著”,但在国内民众的口碑却颇为不好。究其原因,也跟国内能源企业的垄断体制密不可分。三大石油公司靠上游领域年年盈利,却仍抱怨下游亏损,更令人气愤的是三大石油公司的某些福利和一些领导的铺张浪费甚至贪污腐败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民众的愤怒油然而生,根本原因是身为国有公司的石油企业在海内外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并未被全民所享受。
客观地说,石油公司国际化运作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是件好事,既有利于加强国家能源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但关键的是国内民众需要合理享受国家石油公司收益的渠道。所以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际角度出发,改革现有垄断机制,向民营企业开放,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都应成为中国未来能源领域改革的考虑方向。
(作者为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第二篇:北京地铁新规划获批 投资规模707亿元
北京地铁新规划获批 投资规模707亿元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07-2016年)》(下称《规划》)。新增建设8号线三期,16公里、16号线永丰至榆树庄站,36公里、新机场快线,37公里等三条线路,新增线路里程89公里。
《规划》显示,新增项目估算总投资为707亿元,其中资本金282.8亿元,占总投资的40%,由北京市财政资金解决;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规划》还称,继续做好北京既有市郊铁路使用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延伸的规划工作。如京张客专引入北京地区枢纽相关客站的衔接。
目前,北京市已规划了660公里的地铁网,今年底将竣工70公里,全市总里程将达到442公里。预计到2016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664公里。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已经为建地铁投了2600亿元,今后还要投1000亿元建地铁。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601186.SH)工作人员表示,中国铁建目前参与了包括北京地铁在内的中国所有已建或在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独立修建里程超过700公里。目前中国铁建共有11个集团公司在京分别承担着7条地铁线的施工任务,总投资额达184亿元。
他还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急需建立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目前轨道交通建设标段划分过小,需打破“块块”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建设管理模式。
他还透露,包括磁悬浮列车、低速城际铁路及市域铁路等轨道交通有望在将来纳入城市轨道交通范畴。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投资总额接近8400亿元的全国多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建设规划。截止9月,全国获批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为37个,其中25个城市已开工建设。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通车运营里程已达1720公里。
一览设计英才网
第三篇:富德生命人寿收购国民信托获批 垂涎已久
富德生命人寿收购国民信托获批 垂涎已久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富德生命人寿有望拿下一张信托牌照!
8月21日,中国保监会对外公开批复富德生命人寿受让国民信托股权一事,原则同意富德生命人寿通过受让方式收购国民信托93.44%的股权。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伴随此次收购获批,由国民信托与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各持股50%的合资寿险公司——汇丰人寿的处境变得尴尬起来。因为根据相关规定,存在控制关系的两家险企之间不能经营存在利益冲突或者竞争关系的同类保险业务。如此一来,同样经营寿险业务的汇丰人寿,其股权处置成为各界的关注焦点。
年初便已开始布局
资料显示,国民信托前身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浙江省信托投资公司,公司成立于1987年1月,2007年迁址北京,并更名国民信托。根据公司官网信息,目前其注册资本为10亿元。
国民信托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其股东包括:上海丰益(31.73%)、璟安股权投资有限公司(27.55%)、上海创信(24.16%)、恒丰裕实业(16.56%)。其中,上海丰益当时的法定代表人为佳兆业集团(01638,HK)原实际控制人郭英成。
富德生命人寿对国民信托可谓垂涎已久,起码在今年初就已经开始布局。
来自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显示,3月13日,上海丰益的投资人(股权)由深圳市华运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富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同时其法定代表人由马钟松变更为张峻。
上海创信的投资人也在2月15日由广州市仁晟投资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市富德前海基础设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由卢桔锋变更为李荣辉。公开资料显示,李荣辉为生命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其在富德生命人寿工作多年,曾是富德生命人寿总经理助理。
此外,恒丰裕实业的企业法人在2月11日由深圳市爱伦贸易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市富德前海基础设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由郭培能变更为向旭家,而向旭家曾任生命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根据保监会的批复,富德生命人寿收购国民信托还有相关程序要走,保监会要求富德生命人寿“应依据有关规定向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履行收购国民信托的法定程序,并及时将进展情况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不少保险公司入股信托公司,如中国平安集团旗下有平安信托,中国人保持有中诚信托股权,泰康人寿入股国投信托。此外,去年中国人寿出资24亿元入股重庆信托。
汇丰人寿股权处置引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富德生命人寿收购国民信托获保险监管部门批准,由国民信托与汇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各持股50%的汇丰人寿的处境变得尴尬起来。毕竟国民信托的新东家——富德生命人寿实际与汇丰人寿存在竞争关系。
资料显示,汇丰人寿成立于2009年6月,主要负责承保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注册资本10.25亿元,总部设于上海。今年上半年,汇丰人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03亿元,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3.71亿元。
据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两个以上的保险公司受同一机构控制或者存在控制关系的,不得经营存在利益冲突或者竞争关系的同类保险业务,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此一来,汇丰人寿的去向成为各界的关注焦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面临同业竞争问题时,保险公司多会选择转让其中一家公司股权。如前几年中国太平在中国内地有两家财险公司,即太平财险和民安财险,后来中国太平便将民安财险股权转让了出去。又如中国太保为避免旗下太平洋人寿与太平洋安泰的同业竞争,转让了后者股权。在有先例的情况下,一旦富德生命人寿成功收购国民信托,则汇丰人寿或将面临类似命运。
为进一步了解富德生命人寿如何处理国民信托持有汇丰人寿50%股权一事,昨日(8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了汇丰人寿和富德生命人寿。对此,汇丰人寿方面表示不清楚。而截至记者发稿时,富德生命人寿方面暂时还没有官方回应。
第四篇:外管局新规获批创业投资进入燃情岁月
10月25日,北京新闻大厦,“传媒投资论坛”人气旺盛,华平投资、凯雷投资、信中利投资、联想投资等一大批创业投资商活跃在会场,兴奋的创投届已经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好消息首先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23日,外汇局发布了《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红筹上市”路径将重新疏通
。《通知》将于11月1日起实施,此前备受创投届非议的《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11号文)和《关于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登记和外资并购外汇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29号文)同时停止执行。
更大的利好还在后面。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下称《办法》)9月7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近日就要发布。《办法》对创投企业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保护和支持。另外,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也让创投届看到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恢复的希望。
政策面的变化,使在下降通道中磨砺近5年的创业投资终于看到了灿烂的阳光。
风险投资正在蜕变
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欧阳翔宇对《证券市场周刊》说:“我们对《办法》非常期待,政策的出台,将改变创投发展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这个行业才有希望。”
5年来,国内创投行业一直瑟缩在严冬里。1998年我国政协“第一号提案”推出后,中国创投行业出现并一度蓬勃发展。在国际大气候下,创投行业在2000年后进入下降通道,至今萎靡不振。有数据显示,2000年创投资本投资率是79.94%,2001年是67.43%。但是2002年以后,这个数字急剧下降,2004年投资率仅为17.92%。最近,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为编写风险投资年鉴发出问卷,共收回140份,这140家公司基本就是目前中国风险投资公司的主体。2003年,这140家公司所掌握的资金总量是325亿元人民币,2004年其掌握的资金量达到了439亿元人民币,一年之内中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总量增加了114亿元人民币,但资金额的增长和17.92%的投资比例很不相称。
国内创投行业陷入萎缩,中国科技部创投研究所房汉廷所长把主要原因归咎于三点:一是IPO市场低迷,使创投无法以传统的高回报方式退出;二是停滞的技术进步,压抑了投资行为;三是机构投资者对风险投资的控制,使现在的风险投资家不再像经典风险投资那样具有耐心和勇气,风险投资也从初期的成长型风险企业转向后期的扩张性融资。
华平投资、凯雷投资等投资哈药集团(600664),新桥资本投资深发展(000001)等案例被看做是创投资本转向扩张性融资的标志。
“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式逐渐发生转变,更多的转向晚期投资,投资目标也从科技型创业企业转向科技含量更少的企业,现在的风险投资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混合投资的‘商业资本’。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指责他们,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这种变化。要鼓励、刺激创投行业的发展,没有政策保障下的好的生存环境是不行的。”房汉廷说。
期待政策“救市”
首先,创投的根本大法——《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必不可少。
上述发改委官员透露,几个部委联合作战,努力了多年,扶持创投的《办法》终于将近期出台。该办法和配套政策将对创投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特别的法律保护(包括创投机构进行私募的法律保护),并引入有限合伙制,同时还将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担保,完善创投资本退出机制,另外还将明确银行融资体制、设立备案制度等。
风险投资企业收入中能抵扣的很少,要收增值税负担就会很重,所以就不能按照增值税的办法,要按照营业税、流转税的办法来收取。这个问题在软件企业已经基本解决了,而在其他高科技行业里还没有完全解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不久前在一个会议上明确表示,对风险投资税收的减免,应该按照现行的高科技企业优惠税收同等对待,特别是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减免。
而政策支持“有限合伙制”是创投机构的兴奋点。欧阳翔宇说,有限合伙制是国外风险投资公司一般采取的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是:公司由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人和承担无限责任的一般合伙人发起设立,是风险投资中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完美结合。目前,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两种基本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要。而有限合伙制公司将公司股东分成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两种,在出资额、责任和收益分配上,适应了风险投资这一特殊的投资类型的需要。
至于法律方面的保护,散见于近期修改和制定的各类法律中,据成思危透露,目前多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改都和风险投资相关:已经三审通过的《公司法》的修改中,对风险投资有利的有三点:1.降低了公司注册资金的门槛,这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成立和上市;2.放
宽了原定的公司对外投资额不能超过注册资本50%的规定。这个规定对一般制造也是可行的,但对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是致命的障碍,如果只准投资50%资金,那剩下的50%资金就无处可投了;3.修改了原定的技术、知识产权入股最多不能超过20%的规定。技术入股如果限制得太低,有些好的技术就不愿意和国内的风险投资合作。除此之外,《证券法》修改稿重点强
调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正在制定的《物权法》旨在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财产;未起草完的《合伙企业法》的修订,有关部门讨论将有限合伙制加进去。
疏通退出通道
除了政策障碍,“退出通道不畅”是创投届最大的抱怨。风险投资的终极目标是投资收益,需要完成一个“投资——成功上市——退出”的闭环操作。但现实中,这个闭环在退出环节上往往难以圆满——A股市场长期低迷,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风险投资的退出也就成了奢望。
现在,资本市场的坚冰正在解冻:正在推进的股权分置改革,促进股权流动,给风险投资提供了新的退出通道。股改后即将重新启动的IPO,更将为创投的闭环操作提供更大的舞台。据了解,深交所联合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发起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将为这些企业的投资、担保、改制上市等提供全方位支持。
房汉廷说:“该计划估计下月就要启动,而且,中关村即将建立一个未上市企业股权交易平台,到时,创投资本退出将又增加一个新的渠道。”
除此之外,被关闭的红筹上市路径将重新疏通也同样令创投届兴奋不已。今年2月、4月发布11号文和29号文后,红筹上市戛然而止,不少欲以该方式去境外上市的公司陷入停顿,风险资本被憋得难以呼吸。此次,外汇局的《通知》重新打开了红筹上市的路径。
据悉,目前,由商务部牵头,国家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拟订的《关于企业跨境换股的规定》也已经形成详细草案,该文件的目的也是为消除目前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的障碍。
对《办法》的不同声音
尽管《办法》为创投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仍缺乏一些可操作的细节。有关专家表示,《办法》对业界关心的创投企业税率、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而且,对允许创投企业进行债权融资,业内也有不同看法。
房汉廷表示,调研发现很少有创投企业缴纳33的所得税,一般该类企业都注册在高新区,基本都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现在大家是希望创投企业的税率比高新技术企业更低,如把创投基金看成一种基金集合,给低税率政策。”他说。
而政府引导基金如何运作,《办法》中也没有给出具体实施方式。据了解,目前国外政府引导基金主要有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三种模式。
“中国的政府引导基金应该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和性质采用不同的模式,而不是一味照搬某一国家模式。如科技部产业化投资基金,可用以色列模式,如国家开发银行参与的基金,有收益要求,可采取澳大利亚模式。”房汉廷所长说。
另外也有专家表示,允许创投公司进行债权融资,这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尝试过。创投本身就有高风险性,进行债权融资客观上造成风险的转移,使基金管理人客观上可能会降低风险的防范能力,造成新债权人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