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党政干部直选,路途依旧漫长
推进党政干部直选,路途依旧漫长
近日,湖北襄阳的8名县市党政正职,已正式上任。他们都经历过一场“特殊”选举----公推差选。2011年9月15日,湖北襄阳从400多名候选人中,选出3名县委书记,5名县市长的拟任人选。公推差选最早只在乡镇干部层面,随后扩展到县长职位,本次选举将这种形式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推荐权扩大到了基层党代表。在此之前,襄阳市县委书记的人选,都是由市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两个人决定或者开常委会决定人选。如今,把推举权利扩大到基层党代表这么大范围,确实是一个突破,将“上级选”变为了“上下一起选”。
当今社会,民主和平等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民主的重要体现之一,实现党政领导人直选的呼声是越来越高。要真正破解“少数人选官”、“官选官”的现状,遏制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就必须将“用民主办法选用一把手”落到实处。扩大党政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是推进民主必然选择,只有人民真正掌握了选举权,选出的干部眼睛才能向下为人民服务,也才能得民意稳民心。自上而下任命干部的方式,很容易使选出的官员眼睛只是向上看,一味迎合上级,为上服务,这样便容易滋生腐败。
实现基层党政干部公推差选是民主选举进步的良好表现,但要推进党政干部民主化的真正突破,真正将人们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的改变,必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公推直选”早日成为基层干部任用的主要方向。
第二篇:遵义市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公推提名”改革纪实
遵义市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公推提名”改
革纪实
“如果我当选党委书记,我将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奋力把合马镇建设成为农业基础巩固、农村繁荣和谐、农民富裕文明的经济强镇!”2008年8月9日,在“公推直选”仁怀市合马镇党委书记面试现场,竞选者何家刚郑重的承诺,激起了全场干部群众的阵阵掌声。目前,“公推直选”及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升的党政领导干部“缺位公推提名”改革已成为遵义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其做法得到了省委和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抓试点,“民选官”“官选官”相得益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的政治参与需求。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意抓好的六大工作之
一。”省委对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和部署,从2005年7月开始,遵义市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选择红花岗区新蒲镇和桐梓县官仓镇等地开展试点,其它县(区、市)结合实际,相继开展试点。在经过组织发动、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理论考试、实地调研、大会推荐、组织考察七个环节后,当年在全省率先通过“公推直选”产生了4名乡镇党委书记和1名副书记。余庆县还“公推直选”产生了2名校长。公开推荐的每个环节,都实行阳光操作,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程序、制度等方面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
为从政策层面加强指导和规范“公推直选”工作,今年,市委研究出台了《关于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在乡镇党委书记出现空缺或乡镇党委班子换届时,原则上都要“公推直选”,并逐步扩大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机关、学校、企业等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出现空缺或换届时,也将作为产生的重要方式。目前,全市已“公推直选”产生干部12名。目前,14个县区市都已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制定了计划,规范有序地推进。拟拿出40余个空缺职位进行“公推直选”。
为进一步深化提名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2007年以来,遵义市紧紧围绕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在总结借鉴“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竞争产生遵义医院缺额领导职位考察人选、公开选拔考任领导干部资格等初始提名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深化干部提名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了《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关于党政领导职位公开推荐提名的暂行办法》,取得了初步效果。当年首次面向全市公开推荐提名的市广播电视局、卫生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等7个副县级职位,通过公开报名、综合测试、竞职演讲、公开推荐、差额考察、提交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任用等环节,7名竞选者从全市171名参与的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所竞职单位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党的十七大提出“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的要求后,遵义市又加大力度,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干部中公开推荐提名选拔3名正县级、8名副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符合11个县级职位领导干部资格条件的210名同志,进行了综合素质能力测试。市公推提名选拔领导小组根据测试成绩,按市直机关职位1:
3、县区市职位1:5的比例,确定34名
人员参加竞职演讲和面试答辩。8月22日,进入遵义市县级领导干部公开推荐提名的24名干部候选人接受了心理素质测评,这是遵义市首次在公推干部选拔上引进心理素质测试方法。日前,正在进行考察,并将以差额票决方式,确定最后的任职人员。
“公推提名”综合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等优点,以更加民主的方式,解决了“谁提名”的问题,改变干部选任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党政领导干部职位公开推荐提名,初始提名主体由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延伸,扩大提名主体,将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关口前移,实现依靠基层党员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人中选干部,避免和克服“圈内选人”、“部门利益”的局限,实现广纳群贤,让那些群众信任、无私奉献的实干型人才,有更多的选用机会,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利于从更大的范围来选拔党政领导干部。首次“公推提名”当选的7名领导干部中有5人是从乡镇一级直接选拔到市直机关任领导干部,自荐干部之一的史廷昌突破身份和职级的限制,成功当选为市民宗局副局长。他说:“我有三个特殊,一是党外干部,二是平级参选,三是自荐。非常感谢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这项创新,使我突破了学历和非党干部身份的限制,获得了这个机会。”
聚民意,“民评官”“官评官”相辅而行
“公推直选”实行现场演讲,当众承诺,群众评判,打破过去组织使用、组织管理、组织评价、组织认同的封闭式选拔管理体制,建立群众选择、群众评价、群众监督、群众公认的开放式选拔管理体制,实现了选人与谋事的有机统一。在党员选举大会或拟竞职单位演讲会上,候选人将发展规划和任期目标交给大家,让群众来评判、选择心目中的“当家人”,使当选干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来自群众,从体制和机制上促使其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在“公推直选”基础上完善提升而来的党政领导干部“公推提名”,以公平公正、群众认可的方式,解决了“提谁的名”、“怎样提名”的问题。党政领导干部职位公开推荐提名,把空缺职位、岗位要求、任职条件、选拔方式、选拔程序等向社会公布,实行公开报名、能力测试、现场演讲、当众承诺、群众评判、组织考察等环节,增强提名推荐的公开性和针对性。通过前期的工作实践,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一个干部要想得到提名,必须做到“对上”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既要积极践诺,为广大群众服好务,又要与上级的要求不冲突,完成好工作任务,这正是改革初始提名方式最重要的价值,也正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所在。
实践证明,通过“民评官”方式选举产生的乡镇党委书记和通过“公推提名”方式产生的党政领导干部,更具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时,有利于更好的树立领导对民负责、为民办事、受民监督的良好导向,促使干部注重基层基础,在谋事、决策时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结合起来,把完成上级布置的目标任务和让老百姓得实惠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强监督,“民管官”“官管官”相映生辉
今年市委研究出台的《关于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制度建设向任后管理、考核、评价等延伸拓展,建立起任期目标责任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激励奖励机制、党员询问和质询制度、罢免制度等,对加强当选党委书记的管理和监督提出了要求。《意见》明确规定,当选的乡镇党委书记每半年向党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述职一次,每半年向上级党委报告一次本级党委和本人的工作情况;强化任期管理,一般情况下任期内不能调整;实行乡镇党委书记重大问题和决策质询制度,当选的乡镇党委书记有义务接受党员和群众的质询;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如果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过组织考察,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定为不称职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免职。同时规定,本乡镇10名以上有选举权的党员提议,20%以上有选举权的党员附议,可以向县(区、市)党委提出罢免乡镇党委书记的要求。解决“如何接受监督”的问题,有效预防干部选任上的不正之风。同时,《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关于党政领导职位公开推荐提名的暂行办法》,也对“公推提名”中“如何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党政领导职位公开推荐提名,按照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首提责任人”对推荐提名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在2007年“公推提名”中获提拔的共青团遵义市委副书记谢虎说:“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我们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责任更重了,工作起来也更有目标,更要认真负责。”
有了这些“紧箍咒”,不少基层党员认为,领导不是我选的吗?那就要接受我的监督,事情没办好就要追究责任。正在遵义县马蹄镇蔬菜大篷里“务农”的镇党委书记宋兆龙,擦着额前的汗水坦言,“我下到村里,老百姓就对我说,你是我们投票选举的书记。干不好事情,我们下次可不选你了。”全省第一个经“公推直选”产生的红花岗区新蒲镇党委书记马应权,上任三年来可谓感受多多。他说:“以前群众觉得,找政府办事是来求你。现在既是来办事,也是来监督你。你要干不好,群众就有权批评你。以前我主要是考虑把本职工作搞好。现在,更多的是要把开展工作和为群众服务结合起来。”三年来,他团结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化压力为动力,变目标为行动,从抓制度建设入手,从抓队伍建设着眼,从抓组织建设切入,营造出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职的干事创业环境,使新蒲镇在全区效能建设排名中,2006年取得了乡镇第一名、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2007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4689万元,比2005年增长44.7%,年均增长率达22.4%。
谈到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素平说:中央正在制定规划,全国各地都在狠下功夫。我们进行积极探索,既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又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的新实践,顺应时代的趋势,符合改革的方向。我们要真正在建立落实制度、靠制度选人用人中推进党内外群众呼唤已久的这些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三篇:积极探索公推直选机制 扎实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公寓团组织
积极探索公推直选机制扎实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公寓团组织
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公寓团总支和团员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建设,按照学校党委和团委的统一部署要求,从2003年12月开始在四号公寓楼进行团组织进公寓试点,到现在为止,全校已有12个公寓楼相继成立了公寓团总支。公推直选工作以《干部任用条例》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为准绳,围绕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目标,树立“凭实力竞争、使真才胜出”的导向,注重创新,完善方法,确保了公推直选的圆满完成,取得了组织满意、团员青年满意、代表满意、竞选者满意的良好效果。
1、以直选为载体,推进团内民主建设。
把直选作为团内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进程,把握直选给基层组织带来的机遇。细致地对团员情况进行摸排,查清团员情况,开展基层支部海选。具体工作按以下五大步骤开展:
一是团籍登记,确认身份。团籍是确认团员身份的重要依据,进行团籍登记是做好选举工作的基础环节。直选工作组采用座谈、调查等方式进全面、细致行调查摸底,按照“入住定籍”的原则,对团员进行团籍登记,确认团员的选举权。
二是支部“海选”,夯实基础。在开展团总支直选前,在公寓楼内基层团支部中,全面推行基层团支部“海选”。对全楼团员、团支部进行排摸,对任期届满的基层团组织,统一进行“海选”换届。同时,民主推荐出席公寓团总支团员代表会议的代表。
三是竞选登记,确定初步侯选人。为确保选举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按照《公寓团总支选举办法》,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经团代会直选资格审查小组审查后,确定书记、副书记、委员初步侯选人名单。
四是召开团代表会议,确定正式候选人。召开公寓团员代表会议,根据差额选举的要求,按多票过半当选的原则推选产生团总支书记、副书记、委员正式候选人。然后按得票多少顺序对正式候选人进行张榜公布,让团员充分酝酿并接受公寓楼内成员的监督。
五是竟职演说,直选团冲动班子。直选当日,团总支书记等正式侯选人分别上台竞选演说,并回答团员的提问。选举结束后,还对选举结果张榜公布,接受团员青年的监督。同时,将公寓团总支直接选举结果报学校团委审批。
直选的本身,就是团员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团内重大事务的机会。能够促进团员积极参与团内活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让团员主动围绕在团组织周围。因而在直选中,增加的侯选人回答团员现场提问的环节,其目的就在于促进上下互动,让团员与侯选人能够深入沟通,增进团员对团组织的关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环节很成功,成为直选的亮点。
2、实施五大制度,推进直选后的团内民主建设。
团内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在直选后,突出“团内民主是团的活力源泉,是凝聚团员意志,开展团内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一理念。重点规范和发展五项制度,继续推进团内民主建设。
1)实施团情恳谈制。团情恳谈是联系、了解广大青年思想动态的好方法。团总支班子定期团民主情恳谈制,要求每月至少下基层团支部进行一次民主恳谈会。同时,各基层团干部也要及时了解本支部团员的思想动态,经常性、不定期地联系青年,帮助解决青年的困难。在恳谈活动中,要主动公布团内的一些工作情况和活动情况,要注意听取广大团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活动让广大团员了解共青团工作,参与共青团工作。
2)推行团情公示制。我们利用团课、橱窗、黑板报、网站等手段,定期开展团内重大事项的团情公示制度。进一步提高团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团工作的影响面,有着积极意义。团情公示制度的内容主要为本级团组织的重大活动、重要决定、先进评比、推优等事项。让团员青年了解共青团的工作,可以激发广大团员关心共青团的工作,增加共青团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实行团员民主评议制度。团员民主评议工作是团的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评议的重点是团组织的工作情况和团干、团员的表现。团干在评议中的测评结果在团内公开,并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实行团员民主评议可以激励广大团干部主动投入到共青团工作中去,增加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实行团员民主评议还可以使广大团员监督团干部的工作,行使团
员自己的民主权利。
4)开展团代表常任制。实施和完善团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扩大团员知情权和建议权。团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是指经过基层团组织选举产生的本届团代会代表,其任期与本届团总支相同。在下一届团代会召开前,其代表资格始终有效,并充分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发挥作用的一种制度。开展团代表常任制可以民主监督、评议团总支班子的工作表现,并提出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推动共青团的工作。
5)建立和完善团员代表建议案制。团员代表建议案是团员代表向团员代表大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提建议案是团员代表行使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团员代表为团的事业发展献计出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协助团总支加强与团员青年联系,推进团的自身建设,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条重要渠道。
3、以民主意识指导团内各项工作的开展。
我们坚持“团内民主是团的活力源泉,是凝聚团员意志,开展团内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一理念。在开展团内各项活动中,把广大团员的要求贯彻到活动中来。
4、下阶段团内民主建设工作的打算。
1)大力实施团内各项民主制度。
继续深化、落实团内五大民主制度。要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学习民主、参与民主、实践民主,推进团内民主建设;引导团员青年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依法行使权力,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培养团员青年的民主意识,确保团员青年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团内各项事务。
探索落实团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新方法。要认清新形势下青年的特点,开展民主调研活动,及时了解青年的民主新需求。要清醒地认识到制度没有变化快,根据团员的需求探索性地制定实施团内民主方式、方法,稳妥实施。
2)加强学校团建。
公寓团建是团组织主阵地,加强学校团员的民主意识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公寓也是发展团员的主要地方,学校团员的民主意识教育,关系到我们能否从源头上把好关,正确树立团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同时,学校团员也是他们人生观形成的时候,团内民主的教育将把民主意识烙在他们人生观中,这必将为他们以后行使民主权利奠定基础,这也正是我们发展和规范团内民主的目的之一。
3)推进青年中心建设。
团内活动是团组织凝聚团员青年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团组织活动民主意愿的体现。不甘于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追求独立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特点。团借助青年中心这个淡化行政色彩的组织,能够更好地开展青年人喜欢的活动,丰富农村青年的业余生活。
4)加强团干部队伍的建设。
团干部队伍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团内民主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以创建学习型人才为载体,利用各种资源开展自学活动,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开展业务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民主意识。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共青团干部素质是内在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内在主观因素指的是共青团干部自身的心理品质、智能、体格和社会阅历,以及努力程度等;外部客观条件包括遗传因素、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的内在主观因素。共青团干部素质的提高、完善就是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客观外界条件的结果。共青团干部素质提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学习提高法
认真读书学习,是共青团干部提高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书籍是知识的宝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基层团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多种知识,它们不可能都从亲身实践中获得,必须借助于书本的学习。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各类的知识浩如烟海,日新月异,共青团干部要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勤于读书,苦于读书,善于读书。勤于读书是说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读书学习;苦于读书,是说要有深钻细研的精神,善于读书是说要讲究学习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以保证学习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无论从获取信息的量还是从获取信息的速度来看,网络都给
当代青年带来了无穷的裨益。但在上网成为时尚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人上网不是用来获取信息或进行正常的网络通信,而是花费很长的时间在网上玩游戏、交友、聊天。利用网络进行适当的娱乐、消遣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有些青年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多,浪费的时间太多,把上网看得比工作还重要。另外,网上除了有用的信息外还有很多垃圾,甚至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这些垃圾信息对抵抗力强的青年来说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对意志力薄弱的青年却可能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引导青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地对待网上聊天、交友等问题,并积极抵制网上的不健康信息是网络时代赋予团干部的一项新的工作任务。
2)实践锻炼法
勇于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共青团干部培养和造就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青团干部的良好素质是在自觉的社会实践中孕育、萌生、锻炼和成熟起来的,社会实践是共青团干部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舞台,同时也是检验是否称职、合格的考场。共青团干部的想法、计划、决策以及策略、方法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是个大课堂、大熔炉,共青团干部只有积极主动地置身于里面锻炼,其领导思想、领导艺术、领导作风,以及领导方法等,才有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3)借助推动法
共青团干部素质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借助于外力的推动。其一,要借助于别人的成功经验,借鉴别人失败的教训,从而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这是一种少支出多收入的好办法。其二是要借助于部属和青年群众的监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群众监督可以帮助自己及时地发现问题,认真纠正不足和失误,这也是共青团干部提高素质的过程。
4)自省总结法
善于自省和总结、历来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所重视,诚然,读书学习和勇于实践等,对于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但仅限于此还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而增加新的知识和新的本领。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一次实践学一堂课,一次总结上一层楼,毛泽东同志讲:“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古人也
有“一日三省吾身”的良训。善于总结自身,实际上也就是自我素质不断升华的过程。
5、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
实践证明,团的建设特别是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只能循序渐进,立足长远,决不能试图立竿见影,搞短期突击;只能实实在在地抓建设,决不能图虚名,搞花架子;只能适应形势发展寻求创新突破,决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当前,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很多,遇到的矛盾比较突出,任务十分繁重。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认真学习,通过扩大组织覆盖、整合团内外资源、突出学习和服务,在健全体系、理顺机制、增强能力等三个基本环节上下工夫。
6、下一步工作考虑。
在认真积累总结公推直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公寓自身实际,做到统筹安排,稳步推进,不断扩大公推直选工作范围,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化进程的有效途径,积极巩固直选工作成果。同时在公寓团总支干部公推直选工作中努力实践团代表常任制、团代表提案制、团干部述职评议制和团干部谈话戒勉制等团内民主制度,扩大团员青年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推进团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第四篇:枣泉煤矿党员大会“公推直选”选举产生“两委”委员,实践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
枣泉煤矿党员大会换届选举“公推直选”案例
枣泉煤矿党员大会“公推直选”选举产生“两委”委员,实践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开辟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资委党委、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党委党建创新试点先例,受到了广大党员、职工群众的认可、满意和拥护。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遵照自治区国资委党委、集团公司党委关于积极开展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枣泉煤矿党委积极准备、精心布置,制定了《枣泉煤矿党委、纪委换届“公推直选”工作实施方案》,2008年8月下旬,全面启动基层党支部换届“公推直选”工作,在全矿13个基层党支部中安排7个党支部采用“公推直选”方式完成换届选举工作。通过组织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及时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推广优点、改进不足,为矿党委、纪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党委《关于枣泉煤矿召开党员大会的批复》文件精神,枣泉煤矿于2008年9月22日全面启动了矿党委、纪委换届“公推直选”工作,让全体党员“公推”、“直选”,在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此次“公推直选”共选举产生了党委委员9人,纪委委员5人,在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中直选产生了党委书记、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副书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做法
结合枣泉矿实际,矿党委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中国共产党神华宁煤集团枣泉煤矿党员大会筹备工作的通知》,研究制定了《枣泉煤矿党委、纪委“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枣泉煤矿党委、纪委“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流程图》等,对党员大会“公推直选”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确保了这次“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一)高度重视,制定了“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公推直选”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作为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现代化主力矿井之一的枣泉煤矿,在建设精干高效现代化矿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做出积极贡献,在党建创新方面同样一定会树立起神宁的一面旗帜,能够经得起“公推直选”考验。9月初,经过多次斟酌,矿召开党委会研究,出台了《枣泉煤矿党委、纪委“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报集团公司党委批准。具体步骤如下:
1、动员符合条件的党员自荐报名参选。资格审查监督组对自荐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矿党委进行公示。
2、支部公推和党员公推。公推侯选人预备人选。将公示后确定的名单交各支部公推和党员公推,党支部按照“两委”职数140%提出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矿党委汇总各支部公推和党员公推情况,根据多数支部、党员的意见和“两委”结构要求,按照“两委”职数120%提出侯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将公推投票情况和侯选人预备人选进行公示,公示后将确定的“两委”侯选人预备人选报集团公司党委审批。
3、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直选“两委”委员和书记、副书记。按得票多少,差额直选“两委”委员。“两委”委员选出后,分别召开全体会议,提出书记、副书记侯选人建议名单,并报集团公司党委批准,由党员大会等额直选“两委”书记、副书记。
4、公推的“两委”委员侯选人,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新当选的“两委”推荐的党委、纪委书记、副书记建议名单,报集团公司党委批准。选举结果报集团公司党委备案,公告“两委”委员、书记、副书记直选结果。
按照方案精心组织,矿党委先后召开了6次筹备工作会议,明确了“公推直选”流程及日程安排,成立了由矿党委书记、矿长及其他五名党委委员组成的筹备工作领导组,下设秘书组、宣传组、会务组和资格审查监督组“四个”工作组,各工作组按照重点工作任务、项目负责人、具体承办人、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和督查人“五落实”,确保换届筹备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全面动员,营造了浓厚的党内民主政治氛围。
为使全矿党员干部、员工群众充分了解“公推直选”的意义、方式步骤、基本程序,我们从 7个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发动。
一是从9月10日起,矿广播站每天3次播出“公推直选”指导思想、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方法步骤、政策原则及基层党支部“公推直选”实时情况,截至10月10日,共制作播出“公推直选”广播节目26期。
二是根据实时工作情况,召开会议动员布置。共召开支部书记、政工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动员会议4次。
三是广泛开展宣讲。从9月15日起,利用3个工作日,组织党群部5名同志深入基层区队班前会进行“公推直选”宣讲,共宣讲27场次。四是利用党课进行宣传发动。要求各基层党支部开展一次“公推直选”专题党课。截至9月20日,13个党支部全部进行了“公推直选”专题党课活动。
五是利用宣传条幅进行宣传。在矿区主干道悬挂了6条宣传“公推直选”内容的条幅,让员工感受到“公推直选”的浓厚氛围。
六是在矿内网站新闻栏目刊登“公推直选”相关内容5次;在矿区大电子屏连续滚动播出《枣泉煤矿党委、纪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七是基层党支部每周两次更换黑板报内容,宣传“公推直选”相关政策知识。
经过全方位大力宣传,在矿区内形成了浓厚的民主政治氛围,广大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在自荐报名阶段,共19名党员自荐党委委员,占党员总数的10.4%,经资格审查,不符合条件人员2人,符合条件人员17人,占党员总数的9.3%;共19名党员自荐纪委委员,占党员总数的10.4%,经资格审查,不符合条件人员3人,符合条件人员16人,占党员总数的8.7%。
(三)严格程序,保证了“公推直选”工作广泛、公开、公正、公平。
按照《枣泉煤矿党委、纪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制定了《枣泉煤矿党委、纪委“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流程图》和《枣泉煤矿党委、纪委换届“公推直选”日程安排》,按照流程和日程安排,严格程序,保证了“公推直选”工作广泛、公开、公正、公平。
一是“三同时”开展公告、报名、审查。我们9月22日召开了由矿党委委员、基层各党支部支部委员参加的“公推直选”动员大会,在会上发布了党委、纪委换届“公推直选”公告,明确了“公推直选”流程及日程安排,并同时进行自荐报名和资格审查,使发布公告、自荐报名、资格审查“三同时”,仅用了3个工作日。
二是“七阵地”进行公示。从9月25日—9月27日,矿党委利用3个工作日,对符合条件的党委、纪委委员自荐人员进行了公示。公示在矿区广播、矿内网站、大电子屏、矿灯房公告栏、食堂公告栏、员工公寓公告栏、食堂公告7个宣传阵地同时进行,保证每名员工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公告内容。
三是“双公推”保证公推既体现广大党员的共同意志,又保证基层党支部委员会的意志。在公示期间,无人提出对自荐人员反对意见。9月27日和29日,全矿13个党支部分别召开党员大会,对17名自荐党委委员、16名自荐纪委委员的党员进行了党员民主公推和党支部民主公推“双公推”。党支部按照设9名党委委员、5名纪委委员的职数的140%进行推荐。
四是“四结合”推荐候选人。根据对公推结果进行整理后,10月5日节假日期间,矿党委委员提前上班,结合党员推荐得票数、支部推荐得票数、“两委”结构要求、工作情况,进行了组织推荐,按照120%的比例,确定11名党委委员候选人和6名纪委委员候选人,并集体讨论了矿党委工作报告讨论稿,统一了意见。10月6日—10月8日,我们对“两委”候选人进行了公示,无人提出反对意见,于10月10日将公示结果报集团公司党委审批。
(四)做到 “五个坚持”,确保“公推直选”试点成功。
1、坚持“一放”原则。“公推直选”必须在党委的指导下完全放开、广泛发动、自荐报名。使广大党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选举和被选举,真正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使优秀党员通过“公推直选”脱颖而出。
2、坚持“二推”原则,即党员大会公推和党支部公推。既要选举结果合法,又要选举程序合法。在“公推直选”过程中,必须遵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进行,坚持“双合法”,才能真正把优秀共产党员推选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广大党员的意愿。
3、坚持“三公”原则。即“公推直选”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公示、公告必须严肃认真,接纳党员群众意见。
4、坚持“四考”原则。坚持企业组织原则的考验、选拔任用干部的考验、能力素质综合水平的考验、党员党性的考验,实现党政“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进一步激发企业党组织的活力。
5、坚持实践的原则。枣泉煤矿党员大会“公推直选”,直接选举产生新一届“两委”委员,这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实践、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实践、是体现广大党员意志的实践、是改革创新企业党的建设的实践,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保障了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主要成效
(一)“公推直选”有力推进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推行“两委”委员、“两委”书记、副书记“公推直选”,改变了以往“党委提名、组织考察、上级任命”的传统做法,实行开放提名、公开推荐、差额选举、等额直选,将两委“委员”的初始提名权和最终决定权直接交给党员群众,全部置于阳光下操作,全程公开、透明,充分落实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切实达到了组织满意、党员认可、群众拥护的选人目的,大大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二)“公推直选”改革完善了党内选举制度。与传统选举注重体现组织意图相比,“公推直选”更加注重体现选举人的意志,组织上仅限于按照“公推直选”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宏观上把握,只要是符合条件,经公示和考察无问题的,都可以作为参选人,组织不事先确定人选。组织由管人变成管政策,管资格审查,管程序,这是此次试点中的一大亮点。
(三)“公推直选”形成了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公推直选”“两委”委员、“两委”书记、副书记,打破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公推直选”的整个过程,就是广大党员群众自下而上推选干部的过程,是对每一名参选干部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充分赋予了党员和群众的选择权,在这种环境下,飘浮的工作作风、缺少干事创业的态度、工作业绩不突出必将成为前进的绊脚石,群众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成为选用干部的标尺。
(四)“公推直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公推直选”“两委”委员、“两委”书记、副书记过程中,干部通过公开竞争,增加了压力和动力,在对上负责的同时,明显增强了对下负责的意识。通过“公推直选”,广大党员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较好的体现,群众和干部之间有了相互认同感,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执政能力。
三、几点思考
(一)党组织真正放权于党员,是开展“公推直选”工作的前提条件。“公推直选”,就是把选人用人的权力交给党员,党组织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只是负责在人选的条件和标准上进行宏观把握,不过多干涉,不施加影响。为了避免组织行为干扰“公推直选”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之初,我们就对各基层党支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大了思想教育和监督力度,保证了“公推直选”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党员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是保证“公推直选”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公推直选”过程中,必须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人才观念,摒弃狭隘的思想意识,站在对党的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干部负责的高度,正确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利。
(三)保证参选人公平的参与竞争,是体现民主推荐和选举的基本要求。党组织要对参选人的基本情况、工作经历、现实表现情况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加以反映、公示。要通过互动的形式,保证竞职演讲反映参选人的真实水平,尽量克服和避免个人事先准备讲稿的现象。我矿“两委”委员在竞职演讲时,通过可以采取现场发表竞职演说、现场问答、即兴演讲、抽签回答必答题等形式,对参选者的知识水平、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全面展示,让党员进行评判,增强了选举的说服力,确保了选举的准确性。
(四)健全和完善“公推直选”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公推直选”工作健康开展的制度保证。要形成工作制度,完善操作程序,建立“公推直选”工作流程,形成工作模式,并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要建立“公推直选”动态管理机制,对当选者要完善考核评价、民主评议等制度,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保证兑现竞选时所确定的工作目标。同时,要建立跟踪培养制度对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和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