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

时间:2019-05-12 17:0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

第一篇: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

研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对公务员内涵理解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也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推行了公务员制度,有的人认为封建社会也有公务员。其实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因为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的发展,对政府等国家机关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才会促使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产生。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公务员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的公务员制度,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本质特征都是实行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的管理原则。

第一节我国公务员的含义与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一、我国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的含义

在国际上,一般来说,公务员是指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在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内地或大陆上,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政府机关、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至于人民团体,如工会机关、共青团机关、妇联机关等则是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机关,其工作人员的称谓则不叫公务员。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包括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对公务员的“进口”管理、使用管理与 出口”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法制化的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确立,这对于贯彻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均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l.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把机关干部从大一统的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建立起符合国家机关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利于调整干部结构'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强化国家机关指挥系统,加强勤政与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而这正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公务员制度为廉政建设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通过考试录用、认真考核、正规培训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通过权利义务、执行纪律、交流回避、有力监督等制度来保证与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廉洁奉公;通过法制的人事管理,避免其不正之风的发生,从而为公务员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

建立与推行公努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充分显示出民主化的优越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按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充分体现科学化管理的合理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依法管理各类人员,从人治走向法治,充分显示法制化管理的正确性,而对公务员实行民王化、科学化与法制化管理,既体现了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又促进了这“三化”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第二篇: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论文提纲: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

2、现实背景及其诞生。

二、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2、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3、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4、缺乏监督机制。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决策过程;

2、制度特色;

3、实践意义。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1、发展的现实背景;

2、公共管理和服务选择;

3、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和不足集中表现在:“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多样化发展;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用人缺乏法制,致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

2、现实背景分析及其诞生。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计划体制下的人事干部管理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明确提出,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中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出一条破冰之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对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出干部“四化”方针;建立退休制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尝试打破干部任用上的单一委任制模式;探索分类管理思路„„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签署颁布,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诞生。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

里需要往哪搬。”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4、缺乏监督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人治问题 的存在,使监督机制受到忽视,监督机关缺乏足够的权力,监督工作显得软弱无力,查案办案受到种种牵制,有时还要冒很大的个人风险,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一种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与约束,其发展就必然会走向腐化与堕落。”这已经成为政治上公认的定律。政府的公共权力应该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国家的干部应该做好人民的勤务员,然而,如果缺少监督机制,这种服务就难以实施,这种主仆关系就必然颠倒,权力就会异化,腐败就难以避免。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决策过程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 程,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1984年到1989年为调研准备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法规为重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做出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决策。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

度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起到了其所能发挥的作用,渐进决策是成功的。当然,缺陷总是有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公务员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惯性特征。具有旧有政策的诸多痕迹,并没有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而且在前期推动速度过于缓慢。

2、制度特色分析。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公务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因此,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立”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所以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还必须在执行过程中发展和完善,并逐渐优化。

3、实践意义。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是以考任制为基础的,在公 务员“进、管、出”三个环节上以“进”为突破口,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英国诺斯科特和杜威廉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还是美国的《彭德尔顿法》,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从

基础和依据,也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要把考核与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在实行目标化管理过程中,根据公务员岗位目标完成的情况来确定考核的等次。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1、发展的现实背景分析。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在继续发展,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经济、科技、国防和民族凝聚力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对各国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效率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政治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竞争加剧、风险加大、行政事务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需要政府协调的矛盾增多,行政责任加重,难度增大。因此,培养造就大批适应国际竞争挑战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刻不容缓,提高公务员素质特别是驾驭全局的领导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对于趋利避害、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在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主题。今后五至十 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机遇,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政府所处的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行政运作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迫切需要提高政府判断形势、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使公务员制度面临新的考验,公务员制度面临着各种竞争的考验。利益机制在激发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市场活动的多种诱惑,增加了权钱交易

0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活活泼、安定和谐政治局面。200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继续加大对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的力度。2003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着力建设三支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方向。结合当前改革和要求来看,今后我国政府治道的变革不仅需要继续坚持公共部门“市场化”的方向,还必须加快这一变革的进程,以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根据《暂行条例》规定,“国务院人事部门负责国家国务院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国家国务院的综合管理工作。”同时,又规定动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这在实际运做中必然会牵扯到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或者说党政的关系。“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传统之一,“党组织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领导干部,并负责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理论上说,党管干部主要是制定干部管理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荐重要干部和直接管理一部分干部。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治人与治事相分离。

3、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四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各类机关的工作效率,提高执行能力、行政能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管理机制。公务员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必将为深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和良好的党务及政务环境;三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如何加强和改进对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始终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管理和监督党政干部,将党政干部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为了加强和改进对党政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贯彻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提供了制度保证。

具体说来,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点应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制度活力。主要是完善分类、聘用、考核、竞争机制等。推行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的试点,探索主办人员与辅办人员不同的管理办法。改进考核制度,实行多层面考核,净化民主测评为环境,公示考核结果。完善公务员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群众参与选拔制度,保证人才选拔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民主性。继续规范和完善国家公务员选调制度,层层落实、牢牢把关、民主评选、校院推荐、科学招考、组织考察,从高校选调有志于公务员事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公共服务部门,统一管理、下放锻炼、跟踪培养。采用雇佣制,打破政

为规范、调任、转任、退休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第三篇:防卫过当制度的产生

防卫过当制度的产生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产生的。法律或律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镇压了非统治阶级的反动势力,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同时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指引作用,这种指引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限制来实现的,即告诉人们哪些行为不可为,一旦违反法律规定,违法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防卫过当如今成为各国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得益于防卫制度本身的发展,和各国法学家、法律工作者的努力以及公民法制观点的日益健全。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人有呼吁权利保护的本能和既依赖又独立于国家机器而存在之本质。国家作为阶级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基于政治统治意图的产物。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防卫过当制度既是统治阶级赋予公民的权利,又是对这一权利越界的惩治。防卫过当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即使各国把它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其本质内涵和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而发生改变。中国目前的防卫过当制度和理论对于人权的保护、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

防卫过当从朦胧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明文规定的制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从正当防卫制度演变而来。

1.防卫过当观念及制度在中国的历史演变概述

正当防卫在中国的历史堪称悠久。它从一种思想意识变成一种书

1面记载目前认为最早源于中国的第一部古典文集《尚书》。《尚书·舜典》中记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其中“眚灾肆赦”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有关正当防卫的最早记载。“眚”的意思是指普通过失,“灾”指灾害和不幸,“肆”有缓或宥的意思,“赦”则是指不认为是犯罪或减免犯罪。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遇到不正当的侵害,为了躲避这个侵害造成损害从而触犯法律,可谓不幸,应当赦免此人。这句话反映了模糊的正当防卫概念,其中也包含了无限防卫 1《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的思想。《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舜典》被认为是关于中国上古时代部落首领舜的言行的记载,大抵也能反映领导者在治理部落中的有关防卫行为的认识。

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防卫思想得以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古代礼法中的重要内容。《周礼》2作为儒家经典,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周礼·秋官·朝士》3中记载:“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义疏原案》4把这句话解释为:“军中级邑有盗贼来劫,窃其财物及家人者,当时杀之也无罪也”。类似的规定还有: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谓盗贼群辈若军攻盗乡邑及家人者杀之无罪。若今时无故入人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人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

随着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战乱逐渐平息,封建统治者开始总结兴亡之得失,调整治国之策,《汉律》5便是其中代表。《汉律》中记载:无故入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其大意是:没有正当理由未经过主人同意,私自进入室、宅、庐、舍、车、船这些用来居住的地方,房屋主人就算把入侵者打死也是是无罪的,即反映了房屋主人对于私闯民宅者的防卫权。

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唐律疏议》作为集封建法律之大成,被称为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其中也明确规定了“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更是用“笞四十”的刑罚措施来惩罚私闯民宅者,但同时也规定:“知其迷误,或因醉乱,及老小、疾患并及妇人,不得侵犯”,开始体现出对防卫权的限制,但和后来出现的防卫过当思想相去甚远。宋代《宋刑统》完全沿袭了《唐律疏议》的条文。《大明律》:“凡夜无故入人家内者,杖八十。主家登时杀死者,勿论。”《大清律例》又完全沿袭了《大明律》这一条文。这些规定反映了古代对私有财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因为在财产法益和侵犯私有财产的盗贼生命权之间,法律选择无限保护财产权,甚至为此杀害盗贼也是无罪的,这些便是古代封建社会中有关财产的正当防卫制度。

2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3《周礼》分为六类职官,“五曰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4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5汉代法典的总称,反映汉代的各项基本制度,法律也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重要工具。对于侵害身体、生命健康的行为,古代律法体现了私刑和重刑的思想,赋予了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春秋战国时期私刑便已盛行,国家允许“合法化”的复仇,如《周礼·秋官·朝士》中记载:“凡报仇者,书于士,杀之无辜(罪)”。在“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观念影响下,西周时期便允许经过登记的复仇,这和正当防卫其实没有关系,但是赋予公民事后进行报复的行为,也就意味着对防卫权没有加以限制。《汉律》中记载:“立子奸母,见,乃得杀之”。唐代《斗讼》记载:“诸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殴击,子孙即殴击之,非折伤者,无论。元代也有“夫获妻奸而妻拘捕,杀之无罪”的判例。清代《清朝名吏判牍》所载《拒奸杀人之判》6是一份有关女性遭遇强奸实行正当防卫杀死性侵者不负刑事责任的典型判例,在现今的观点看来,其中反抗者在施暴者不能继续作案的前提下仍然连杀数刀的情节有故意杀人的嫌疑,但在当时来看,其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

因而,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虽有正当防卫的规定,却不见防卫过当的历史踪迹。目前认为,防卫过当的概念是我国从西方引进的。最早记载于1907年10月编成的《大清新刑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中。该律第15条规定:对现在不正之侵害,而出于防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行为不为罪;但防卫行为过当者,得减刑一等至三等。从字面意思以及该规定的精髓来看,和今天的防卫过当制度非常接近。1928 年 3 月 10 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刑法》,第23和24条规定: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因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緊急危難而出於不得已之行為,不罰。但避難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从该条规定来看,已经把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严格区别开来。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虽然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也制定过多部刑事法律,包括《湖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苏皖边区危害解放区紧急治罪暂行条例》等,但是都没有涉及到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制度。

6陶文凤者,涎其弟妇丁氏美貌,屡调戏之未得间。一日,其弟文麟因事赴亲串家,夜不能返。文凤以时不可失,机不可逸,一手执刀,一手执银锭两只,从窗中跳入丁氏房中,要求非礼。丁氏初不允,继见执刀在手,因佯许也。双双解衣,丁氏并先登榻以诱之。文凤喜不自禁,以刀置床下,而亦登榻也。不料丁氏眼疾手快,见彼置刀登榻,即急趋床下,拔刀而起,文凤猝不及意,竟被斩死。其时出任莱州知府的张船山悉心研判,便得其实,随后下笔判丁氏无罪。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第9条规定:因防卫国家政权、国家财产,或自己、他人正当权利的现在不法侵害,而未超过必要限度者之行为不成为犯罪;因防卫行为过当而成为犯罪者,从轻处罚。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第5条规定:为了防卫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人身和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犯罪侵害,不得已而对犯罪人实行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认为是犯罪。但是防卫行为显然超过必要限度,应当认为是犯罪,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96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中规定的防卫过当的表述沿用至后来的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法的颁布,确立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制度:“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公民之间的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愈加普遍,为了进一步鼓励公民同不法侵权分子作斗争,1997年刑法把这一制度修改为:“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至此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制度得以进一步确立,并且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纵观中国防卫观点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很严格,在遭遇侵犯身体、生命权益时法律允许对施暴者当场杀之我们也不觉惊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法律已经不再允许这种私刑和粗暴的野蛮报复行为。社会追求的是公平,是法益之间的平衡,但是古代防卫观点和有关防卫的律法规定对今天的法治社会和刑法发展也具有不少的借鉴意义。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是防卫过当仍具有模糊性,尤其是如今侵害行为多样化,防卫结果严重化的趋势下,如何恰当的做出裁判以及启示人们在遭遇侵害时如何恰当的进行防卫,明确防卫过当的具体判定标准就显得尤其重要。

2.防卫过当观念及制度在国外的历史演变概述

目前普遍认为,国外正当防卫制度的产生早于中国,虽然成书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尚书》已经有关正当防卫的记载,但是由于《尚书》只是文献典籍,主要反映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明仁君治民之道,明贤臣事君之道,涉及法律规定的部分很少。而产生于公元前450年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虽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宗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是它对奴隶主私有制、继承、债务以及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该法第8表第12条规定:“如果于夜间行窃,就地杀死行窃者是合法的。”7成文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总结婆罗门教教规教义的法典《摩奴法典》第35条规定:“公然或私下杀死企图进行暗杀的人不构成杀人罪,这是以暴制暴。”8显然当时的防卫行为并没有对意识行为和实行行为进行区分。到了欧洲中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促进了《卡洛林那法典》的诞生,该法典正式提出正当防卫的法律概念,该法第134至144条规定:“为了防止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贞操等人身权利不受侵害,可以实施正当防卫,直至把人杀死。”这时期的防卫观念的重心已经从保护财产权益转变为人身权益。9但是该时期的正当防卫制度并没有涉及防卫限度的规定,故而没有防卫过当的概念。

1640年到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的胜利,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发,以及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787年宪法的颁布等事件极大的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大力宣扬天赋人权,提倡自由和平等,正当防卫的思想得以进一步在民间传播,防卫成了一项独立法律制度。英国思想家洛克就大胆指出,当法律不能对当时发生在我身上的强力予以排除,而生命的丧失将会无法补偿,那么我就可以开始自 78参见姜伟:《正当防卫》,法律出版社,1988年10月办,第3页 参见《摩奴法典》,迭朗善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1月版,第40-45页 9参见陈惠馨:《1532年卡洛林那法典与德国近代刑法史——比较法制史观点》,载于《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参见姜伟:《正当防卫》,法律出版社,1988年10月办,第3页 卫并战争。孟德斯鸠也直言不讳的倡导在紧急情况下等待法律的援助是没有希望的,此时就能行使带有攻击性的自卫权。10启蒙思想为后来西方刑法意义上的防卫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启蒙思想家由于极大的鼓吹天赋人权,这时期的防卫权力被认为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本能,并不是国家赋予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出现了无限防卫权的理论,是以个人权利本位思想的产物。例如1791年法国刑法典规定:防卫他人侵犯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而杀人时,不为罪。1810年法国刑法典规定:在夜间阻止他人攀越或破坏住宅以及防御暴力性的盗窃和掠夺时,可以进行迫切的杀人。11

直至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本位的法理论逐渐取代权利本位的法理论,开始对防卫权所代表的个人权利对于社会的影响进行思考,并对防卫权开始加以限制。社会本位理论认为防卫权的行使不仅是个人利益的保护,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如果行使过当,又会反而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12在此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防卫过当的概念,并对其加以具体规定,例如日本刑法第36条第2款规定:超过防卫限度的行为,根据情节,可以减轻或免除其刑罚。

目前各国刑事法律制度普遍都规定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制度。例如德国刑法把正当防卫制度称为“紧急防卫”,实施紧急防卫的条件包括紧急防卫的情形、紧急防卫的行为和防卫的意思。德国刑法典第33条规定了防卫过当:防卫人因为慌乱、恐惧或者惊吓而超越紧急防卫的界限的,不受处罚。就是说如果防卫者逾越了必要的限度,那么他的行为随时违法的,但可能根据紧急防卫过当的规则免除罪责。13美国把防卫称为自卫,这里的自卫,是指使用武力保护自己,包括运用致命性的武力手段。14美国的自卫制度需要满足三点:必要性、相称性要件和合理相信原则。其中超出相称性,即个体运用了远远超过其受到威胁程度的武力来自卫,便是自卫行为过当。15日本刑法典第36条规定:“对于紧急不法的侵害,为防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不得已而实施的行为;超过防卫限度的行为,根据情节,可以减轻或免除其刑罚。”日本刑法中把防卫过当分为质的过当(即指超过必要性 1011参见王晓朝:《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与嬗变》,载于《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参见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版,311页 12参见胡玉鸿:《社会本位法律观之批判》,载于《法律科学》,2013年05期 13参见《刑法总论教科书》,[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著,蔡桂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版,第168页 14参见《美国刑法精解》,[美]约书亚·德雷斯勒著,王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202页 15参见《美国刑法精解》,[美]约书亚·德雷斯勒著,王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203页 和相当行程度的情况)和量的过当(是指最初是实施正当防卫,结果对方已经停止了侵害,但行为人仍然继续追击的场合),故意防卫过当和过失防卫过当。16

综上所述,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赋予公民正当防卫权和对行使防卫过当的行为进行惩处,但是各国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标准并不是一样的。例如,德国刑法认为,在互相攻击的场合,先遭到攻击的一方可以进行自卫,最先发动攻击者必须容忍对方的防卫,他若再动手就又违法了。17而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普遍认为,互相攻击的场合(互殴),因双方都具有侵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故双方任何一方均没有成立正当防卫的前提。可以看出,各国在防卫制度的立法意图上、保护受侵者的程度、反击者武器的使用程度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既构成了每个国家防卫制度的特点,又是其他国家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目前中国的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制度经过1997年修改后已经施行将近20年,这些年间司法实践中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导致法律空白的出现,希望可以多借鉴外国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届的优秀经验,以修缮我国的防卫制度,一则是完善刑事立法、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再则随着2016年聂树斌案时隔22年后的无罪改判,对司法实践中人权的保护也提到了新的高度,防卫制度也需要根据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修改。

1617参见《刑法总论》,[日]山口厚著,付立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266-267页 参见《刑法总论教科书》,[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著,蔡桂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版,第164页

第四篇: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 名次解释:

1、公务员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公务员实行科学管理而建立的一套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即公务员制度是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总称。是指党和国家为其政治和行政目的而建立的制度。

2、公务员权利:国家法律基于公务员的职责和身份,对公务员有资格享受某种权益,有权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3、公务员义务: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者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即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公务员所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

4、职位分类:以职位分类为分类对象,根据公务员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5、品味分类:以人为分类对象,通常以人的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和应获得报酬多少为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的人事分类制度。

6、公务员录用制度:指根据国家管理的需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公民中,择优录用担任某种职务的制度。

7、公务员交流制度:公务员的交流,是指国家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消灭公务员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人事管理活动与过程。把这一活动与过程的有关事项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保证贯彻执行,就形成公务员的交流制度。

8、公务员考核制度:公务员考核是指公务员管理部门依照管理权限,依据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务员进行考察和评价,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依据的制度。

9、公务员回避制度:为了保证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证公正廉洁,防止因为亲属关系等因素影响工作,而对公务员在担任职务、任职地域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的法律制度。

10、公务员纪律:公务员纪律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指导、调整、约束、规范公务员行为的准则,是公务员的行为规范,用于保障公务员按其职责履行公务,保障行政工作的正常进行。

简答题:

1、简要叙述我国公务员义务的主要内容:

1.获得履行职责应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4.参加培训;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申请辞职;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简要叙述我国公务员权利的主要内容

答: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道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3、简要叙述公务员申诉与控告的区别

1.目的不尽相同。申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人事权益,而控告除了有维护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目的外,还有要求上级机关或者其他专门机关依法惩办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目的。

2.客体不同。申诉的客体是人事处理机关的决定,控告的客体是侵害公务员合法权益的机关及其领导人员。

3.范围不同。申诉的范围法律明文规定,主要涉及人事关系,而对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控告内容没有限制,对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只要公务员认为该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都可以进行控告。

4.程序不同。申诉有法定的较为完善的复核、申诉、再申诉程序,有层级限制,公务员只能按照层级逐级申诉,而控告不受层级限制。

4、简要叙述公务员辞职与辞退的区别

答:1.辞职是公务员自己提出的,是自愿的行为,也是公务员的权利,而辞退是由国家机关解除与公务员的任用关系,是国家机关单方面的行为,是国家机关的权力。

2.原因不同。辞职一般是公务员出于自身的原因如出国学习等由公务员自己提出的,而根据公务员法第八十三条的规定,辞退的原因是由于公务员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等情形。

3.后果不同。辞职享受其他法定待遇,但没有辞职费,并且公务员在辞职后还有一定的从业限制,如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而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同时也没有上述的再就业限制。

5、简要叙述如何完善公务员保障制度

答:1.健全公务员保险制度的内容。一方面着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退休、工伤、医疗、生育各方面的保险制度。

2提高公务员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成立独立于机关外的社会保险体系,积极创造社会条件,确保公务员保险制度社会化的顺利进行。.3.完善公务员保险基金的运营和监管。按照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分开的原则,进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在公务员保险基金使用监管上,积极借用国外措施,使保险基金在国家保证机制下保值增值,创造社会财富。建立由财政、审计、银行、工行等参加的基金管理委员会,严格审批公务员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建立统一规划与分散操作相结合的公务员保险管理机构。

6、简要述叙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基本条件 答: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具有良好的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7.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职单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案例分析。。

1、关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找出原因 存在问题

提出改革方案 存在问题:

1、在工作中不能获得提升

2、所从事的工作不具有挑战性

3、努力工作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4、对自己的直接上级的管理方法和风格不满意

5、工作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6、组织不够公正

7、对单位内部工作不满意

改革方案:1、2、3、完善人才自主创业环境

4、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

5、明确规定岗位专业考试

2、如何提高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原因 存在问题 方案

综合分析:交流与回避制度

第五篇:公务员制度

第一章

公务员总论

公务--于私务活动、劳务活动,是指对国家事务所进行的管理、组织、领导、监督等活动。公务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公务具有管理性。2.公务具有职能性。3.公务具有职务性。4.公务具有合法性。私务--通常是指以个人名义、代表个人并为个人利益服务而进行的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主体不同(2)行为性质不同

官员--指在党政机关、军队里具有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人员,官员必须隶属于具体的组织,具有公众性、权威性、行为规范性等特点。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中国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制度——即是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总称。

中国公务员制度---指国家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对各级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

1.世袭制:先秦的2.荐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 3.科举制:

隋唐——科举制度

宋——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

明——科举制度: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清——科举制度: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止。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新中国——这一时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创立和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

2、挫折倒退阶段——1966年5月-1976年lO月

3、法制化建设阶段——1976年10月-1993年8月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1978年底-1987年9月—公务员制度思路形成阶段

A、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了“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晾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

B、1984年—着手起草《国家工作人员法》

C、1985年—改名《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D、1987年—改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1988年3月-1993年8月—试点和法规修改阶段

A、1988年3月—法规起草进入实践探索阶段。

B、1989年初—1990年--进行试点。

C、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条例自1993年10月l日起施行。

3、1993年10月-1997年9月——全面实施阶段4、1997年10月以来——制度深化完善阶段

二、我国国家公务员的概念理解

应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依法履行公职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什么是行政编制

–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日常办公经费,由行政经费开支,执行国家职能及政治体系管理职能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党派机关、政协机关、人民团体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列为国家行政编制。行政编制是人员编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类别之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

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 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

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三、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目的(意义)1.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3.有利于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4.有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

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中国公务员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

(四)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一)与外国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A.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B.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C.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D.我国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

•1.范围扩大,界定清晰。2.领导问责,引咎辞职。3.职位聘任,进出自由。4.三分职位,多劳多得。5.服从命令,违法抵制。6.纪律细化,处分严明。7.工资简化,政体分开。8.司法严肃,一职双“考”。9近业避止,疏远三年。10.反腐利剑,增廉考核。

六、中国公务员管理

(一)公务员管理

公务员管理--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任用、奖惩、薪酬、流动等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二)中国公务员管理的一般原则

(1)公开平等原则(2)竞争择优原则(3)依法管理原则(4)分类管理原则(5)监督与保障并行原则(6)功绩制原则7)德才兼备原则

公务员管理机构——根据管理公务员事务需要,代表国家或政府依法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工资、退休等实施管理的组织,它是由若干个担负公务员管理任务的机关构成的。

(一)我国人事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 1、1949年11月—成立政务院人事局2、1950年11月—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 3、1954年—成立国务院人事局4、1959年——政府机关人事局5、1968年——内务部撤销 6、1978年3月——民政部政府机关人事局7、1980年——国家人事局8、1982年——劳动人事部9、1988年——人事部10、1993年——人事部

(二)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形式和职责权限

1、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形式

A、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一类是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B、横向来看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综合性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一类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设立的执行性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2、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 A、综合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

(1)制定公务员管理规范。(2)对同级政府各部门的人事机构和下级人事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3)对某些管理事务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组织协调。(4)根据管理权限的划分,行使审核、审批权。(5)对公务员管理工作实施监督。B、部门执行机构

(1)录用权。(2)考核权。(3)奖惩权。(4)升降权。(5)任免权。(6)辞退权。(7)其他人事决定权 第二讲 案例分析公务员热的原因

•我国目前“官民比”1:197.69 •截止2003年底,我国公务员的总数是636.9万人,这其中:

• 中央机关有47.5万人 省级机关是53.5万人 地市一级是144.6万人

县一级最多,县市级是285.2万人

乡一级是106.1万人。党政机关是600万多事业单位是2900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机关和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是900多万 现状:

1.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达到54万,经过用人部门审核合格的人数31万,而此次公务员招考提供的岗位是8400余人,人才供求之比高达37.3∶1。

2.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央国家机关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但到10月2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截止日,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有36.5万人参加考试,在一些热门职位上,录取比例超过1000:1。

3.自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报名人数就一路攀升,五年里分别达到32904、62268、121165、360240、541552人,增长幅度分别为89%、95%、197%、50.3%。

4.“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

•公务员的生活是,“一杯茶,两个会,三张报纸,四圈麻将,五个QQ自己跟自己聊。” •“倘如不犯大错误,在公务员位子上你可以一直干下去,„小车不倒只管推‟。” •案例讨论:20万年薪去考公务员

•讨论题:

1.结合此案例,分析高薪白领弃商从政的的原因。•

2.公务员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原因:

第一:金饭碗----收入、福利 第二:铁交椅----稳定、升迁 第三:一支笔----权利影响 第四:名片----社会地位 第五:信用卡-----信用优惠 第六:一张网----人脉资源 第七:户口本----进京、城市户口 报考条件:

第十一条 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考试科目:

•公共科目+面试

公共科目笔试的内容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报考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考生均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考试,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分为(一)、(二)两卷,分别用于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的报考者,并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侧重法律知识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申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章

职位分类制度

一、公务员职位的概念和特征

(一)职位

职位

组织-员工-职务和责任

(二)职位三要素:

1、权力的组织分配

2、通过工作人员完成3、完成工作所需的权力

(三)职位具有六个主要特征:

(1)以事为中心(2)事在人先(3)数量有限(4)相对稳定(5)标准统一(6)分类明确 二、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原则

(一)兼顾原则

(二)范围适宜原则

(三)中心唯事原则

(四)最低位数原则

(五)配比合理原则六)相关配套原则

(七)法制原则

(八)动态原则

三、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内容 综合管理类:

专业技术类:法医、海关商品归类、工程技术、化验技术

一、纯技术性

二、低替代性

三、技术权威性

行政执法类:工商、税务、质检、环保等

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稽查、行政强制

四、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务序列

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1)领导职务

A、选任-正职:国务院、军委、法院、检察院、地方系列B、委任-副职:(2)非领导职务

A有利于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理顺关系B确定适当比例限额;

C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实职但不具领导资格;D各级非领导职务设置,不得突破规定的比例限额。E上级机关的设置职数应多于下级;综合部门应多于专业部门。

五、其他职务(二十条)

《人民警察警衔条例》五等十三级

•1.总警监、副总警监2.警监:一二三级3.警督:一二三级4.警司:一二三级5.警员:一二级 •专业技术总警监…..•《海关关衔条例》五等十三级

•1.海关总监、副总监2.关务监督:一二三级3.关务督察:一二三级4.关务督办:一二三级

5.关务员:一二级专业技术总警监…..•外交人员五等六级

•1.大使2.公使3.参赞4.秘书:一二级5.随员

第四章

公务员录用制度

公务员管理三口:进口、楼梯口、出口

进口的四种方式: 选任 委任 聘任 考任

一、考试录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考试录用制度在中国的产生

科举制度——

1、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

2、隋文帝时设立“秀才科”;隋场帝时,又增设“进士科”

3、唐朝——常科和制科两种。

4、宋代——开创了“殿试制度”,5、明清——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A、童试 B、院试C、乡试D、会试E、殿试

(三)考试录用制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1.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

A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恩赐官职制”。B19世纪后,——“政党分肥制”。C1853年--三人委员会。D、《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E、1870年第二个枢密院令 2.美国联邦建立早期——“政党分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总章程》 4.德国是西方最早实行考试录用官员制度的国家

二、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含义和原则(一)公务员录用制度

古人说:“为政之要,首在择人”。

公务员的录用:招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的办法和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人事制度。

(二)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原则

1.公开考试 2.平等竞争 3.严格考察4.择优原则

三、公务员录用的范围 国际两种:

1.所有职位:法国 2.低级职位

考试录用范围: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

主任、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委任、选任:主任科员以上的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四、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法和标准

(一)公开考试--才 才:文化水平、业务知识、工作能力

1.笔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 2.面试

(二)严格考察--德 德:政治思想表现、道德品质

1.复审2.面试3.征求意见

(三)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

1.发布招考公告2.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3.对资格审查合格者进行考试:笔试和面试(特试4.对考试台格者进行录用考核 标准: 内容: 方法:

5.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办理录用手续——由地市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审批。6.试用

五、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特点

(一)公开性1.招考政策公开 2.报名时间、条件、对象公开3.用人部门、招考职位、任职资格条件 4.考试时间、方法、程序公开5.考试成绩、录取结果公开

(二)平等性

(三)竞争性

六、不能报考公务员的人员

(一)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故意、过失)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二)被开除公职的

•公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三)其他法律规定不得录用 第五章

公务员考核

一、公务员考核的含义、意义

(一)公务员考核的含义

英美—“考绩”法国—“鉴定”日本—“勤务评定”

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公务员考核依据《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

(二)公务员考核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 公务员的管理制度:2.有利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必要方式与途径3.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4.有利于群众监督公务员的必要手段

二、公务员考核的原则、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公务员考核的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民主公开原则3.注重实绩原则4.简便易行原则

(二)公务员考核的对象、内容 对象:

非领导成员公务员-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不属于领导成员公务员的领导职务公务员 内容:

1.德——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两个方面。2.能——业务知识、工作能力

3.勤——勤主要包括公务员的出勤情况和努力工作的情况。

协同配合、互相支持、服务性:坚守岗位、热情周到。

4.绩——绩主要包括公务员在履行职责中所完成的工作项目、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益、适应能力等项内容。

5.廉--为人处事的廉洁,不贪污、不受贿、不侵占、不挪用。

(三)公务员考核的方法

1、平时考核 考勤、工作检查2.定期考核

(四)我国公务员定期考核的基本程序

A、个人总结B、群众评议C、主管领导提出的考核等次意见D、机关负责人(授权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

三、公务员考核的等次、标准和后续管理

(一)公务员考核的等次

1、英国——“特别优异”、“甚为良好”、“满意”、“普通”、“不良”五等;

2、法国——“较标准非常低劣”、“较标准低劣”、“合乎标淮”、“较检佳优良”、“较标准非常优良”五等;

3、日本——“出类拔萃”、“特优”、“优”、“良”、“劣”五等

4、美国——“不满意”、“满意”、“特别优异”三等:

5、我国——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

(二)公务员考核的标准

1、优秀等次——基本标准:

2、称职等次——基本标淮:

3、不称职等次——基本标准:4、基本称职——基本标准

(三)公务员考核的后续管理 1.对于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奖励

•(1)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以基本十二月份基本工资额为标准,发给一个月的奖金。

•(2)对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人员,可按照《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给予记功或嘉奖。

•(3)公务员在现任职务任期内,考核连续两次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4)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员,可提前具备晋升资格。

•(5)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

2.对于考核结果为称职的奖励

•(1)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以基本十二月份基本工资额为标准,发给一个月的奖金。

•(2)对考核确定为“称职”等次中表现特别突出的人员,可按照《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给予记功或嘉奖。

•(3)公务员在现任职务任期内,考核连续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4)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5)公务员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

3.对于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的处理

•对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人员,可视为“称职”等次晋升级别和、工资,但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通过诫勉谈话、离岗培训等,促其改正提高。4.对于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处理

•(1)对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人员,当年定为不称职的,要按有关规定降职,工资级别作相应调整。降职后,其职务工资就近就低套入新任职务工资档次。其原级别在新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的,不降低原级别;原级别高于新任职务对应级别的,降到新任职务对应的最高级别,并执行相对应的级别工资。•(2)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的,要按规定予以辞退。

四、公务员考核的发展趋势

(一)全员优化趋势

(二)主动参与趋势

(三)目标管理趋势

(四)审计监督趋势

(五)公开监督趋势

(六)简便易行趋势

五、国外公务员考核

(一)英国——“功绩考核制”以考绩为主:

每项评定有五个等级;A(杰出)、B(优良)、c(满意)、D(尚可)、E(欠佳)。

(二)美国——(1)工作数量;(2)工作质量;(3)工作适应能力。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优等、满意、不满意。

(三)日本——评价的结果划分成A、B、C、D、E五个等级。

第六章

公务员职务任免

公务员任用方式1.委任制2.考任制3.选任制4.聘任制

一、公务员职务任免的含义

二、我国职务任免制度的特点

(1)在任免的对象上作了严格的区分。(2)任免对象和条件的规定更完整更全面。(3)任免内容的规定全面。

四、任免机关和任免权限

(1)国务院(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3)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政府(4)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5)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6)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五、任职手续的办理

1.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办理任职手续(1)新录用人员试用期满合格的

(2)从其他机关及企业、事业单位调入国家行政机关的(3)转换职位的 4)晋升或降低职务的(5)免职后需要恢复工作的(6)其他原因需要任职的

2、任职程序

(1)用人单位或上级提出拟仟职人选(2)对拟任职人选进行考核

(3)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是否任职(4)对决定任职者颁发任职通知和任命

3、有关公务员兼职的规定

(1)国家公务员原则上一人一职。

(2)确因工作需要,经任免机关批准,公务员可以在国家行政机关内兼任一个实职。(3)国家公务员不得在企业和营利事业单位兼任职务(4)兼职不得领取报酬

六、公务员免职手续的办理

1.在什么佰况下必须办理免职手续

A转换职位的;B晋升或者降低职务的;C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D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E调出国家行政机关的;F退休的;

G因其他原因需要免职的。

第一种类型为程序性免职 第二种类型为单纯性免职 2.免职程序

(1)所在单位或上级提出拟免职的建议;(2)对免职事由进行审核;(3)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领导集体刘论决定(4)发布免职通知。

3、公务员职务自行免除的规定

(1)受到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2)受到行政撤职或开除处分的;(3)被辞退的;(4)冈机构变动失去职位的;(5)死亡的。

第七章

公务员职务升降

一、职务升降制度的含义

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 升职 降职

二、务员职务升降的特点

(1)坚持了党管干部和德才兼备、任人难贤(2)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3)突出了工作实绩(4)强调了依法办事

三、职务升降制度的作用

1.是保证各个职位获得合适人选的主要途径3.是选贤任能、优胜劣汰的重要手段

2.是合理使用公务员、充分发挥公务员作用的有效办法职务升降关系到公务员合理使用问题。

四、晋升

(一)原则

德才兼备 任人唯贤 竞争上岗-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厅局级以下。公开选拔-厅局以下领导职务和副处以上非领导职务

职数限额-就是要求公务员晋升职务,必须在国家核定的职数限额内进行,本准突破职数限额。行政机关必须在“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基础上设置职位,确定其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逐级晋升-一般不得越级晋升,要严格按照公务员职务名称序列中的等级逐级晋升。

(二)职务晋升条件: 标准条件

资格条件

1、标准条件:

A思想政治素质-德a理论水平b理想信念c思想创新d政治责任e正确用权f民主集中 B工作能力-才

理论水平、政策水平、计划、决策、组织、协调

执政能力(五种能力)C文化程度-学历水平、文化水平、专业知识

2、资格条件

A晋升科、处、司(厅)、部级副职和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职务 B晋升助理调研员、调研员职务C晋升助理巡视员、巡视员职务 D晋升处级副职以上领导职务

E晋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副职和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司级副职

F晋升处级,副升正两年,下级正职升上级副职三年。G晋升必须五年积累三个月培训。

(三)职务晋升的程序

(1)民主推荐(2)组织考察(3)讨论决定(4)任职手续

五、降职

(一)公务员降职的含义

正确理解降职和降级的区别:职务等次的降低1.原因不同:2.目的不同:3.时间不同:

(二)降职条件

1、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担任科员以上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在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或者不胜任现职又不寅转任同级其他职务的,应子降职。

2、公务员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本人不求进取,思想作风差,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其实施降职;二是本人缺乏履行现职的条件和能力。后种情况,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尽可能让公务员转任同级其他职务。在同级其他职位没有空缺时,也应实施降职。

3、对公务员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认定途径:

一是实施考核; 二是在平时考核的基础上专门实施任职考核。实施任职考核应由任免机关承担。

(三)降职程序降职程序

(1)所在单位提出降职安排意见。(2)对降职事由进行审核。(3)按照管理权限由主管机关领导集体研究决定,依法办理。

第十二章

辞职辞退制度

一、辞职

公务员辞职的三种类型:(1)辞去公职-本人意愿(80条)(2)工作变动辞去原领导职务和自愿辞职(3)领导成员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一)公务员辞职--是指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辞去公务员的职务,解除与国家行政机关关系的行为。理解:

(1)辞职是公务员的一项基本权利。(2)辞职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

(3)辞职的主体受一定的法律条件限制。必须以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机密为前提条件。(4)辞职作为公务员的一项权利,是有利益保障的。辞职的公务员享有法定的辞职待遇-重新任职、连续工龄

(二)公务员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做出解除公务员全部职务关系的行政行为。辞退不具有惩戒性,不是一种行政处分。

公务员的辞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辞迟是国家行政机关法定的基本用人权利。(2)辞退公务员必须按照法定的事由。(3)辞退公务贝必须遵循必要的法律程序。(4)被辞退的公务员享有法定的待遇。

(三)理解三种关系

1、辞职与自动离职

自动离职--是公务员不经批准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现象,对这种行为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辞退或其他行政处分直至开除。自动离职是一种严重违纪行为。自动离职的公务员的法律后果是个人所无法预料到的,要由行政机关视其情节轻重做出处理,其所能享受的待遇也要依据行政机关做出的处理而定。

辞职--是公务员的一种权利;辞职是公务员依据本人的愿望而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并可以享受法定的待遇。

2.辞职与免职的比较(都失去原有职务)

(1)主体不同: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是公务员根据本人的愿望做出的;免职是职务变更,是行政机关的权利,单方面做出公务员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2)原因不同:辞职是公务员根据个人的原因;而免职则必须有法定的原因,否则不得随便免除公务员的职务。(退休退职、健康、外出学习)

(3)后果不同:辞职是公务员解除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其公务员身份也随之丧失;免职只是职务关系的变更,免职者仍具有公务员的身份。

3.辞职与辞退的比较(都丧失公务员身份)

(1)主体不同: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是公务员根据本人的愿望做出的;辞退是行政机关的权利,单方面做出公务员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2)原因不通:辞职是公务员根据个人的原因;辞退则必须有法定的原因-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者(3)后果不同:没有辞职费;辞退有辞退费或失业保险。4.辞退与开除的比较

开除--是公务员惩戒中最严重的一种纪律处分,它只适用于那些严重违法失职,侵犯群众利益,损害国家机关声誉,屡教不改的公务员。

辞退--与开除相比,其性质不同,辞退不是一种行政处分,其原因可能是公务员具有违纪行为但尚未达到开除的程度,而更多是公务员主观努力不够或其他客观原因所引起的。

从法律后果看,两者都是终止与行政机关的职务关系,解除公务员身份,但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享受法定的待遇,而被开除者则不能享受这些待遇。

二、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条件(不许辞职)

•第八十一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四)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三、公务员辞职的程序(三、领导公务员辞职)1.提出书面申请

2.任兔机关审查批准 任免机关的审批期限为60日,超过期限,末予答复的,可视为同意,本人坚持辞职的,任免机关应为其办理辞职手续。

3.办理公务交接手续

即两年内不得到与本人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营利性事业单位以及外商驻华代表机构任职。

四、公务员辞退的条件 • 第八十三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五、辞退也要作一些限制性规定: • 第八十四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六、公务员辞退的程序

公务员辞退的程序应遵循两个原则:要保证辞退权利得以顺利实施;要防止辞退权利滥用,损害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1.由拟辞退公务员所在单位提出建议

2.由任免机关进行审核所谓任免机关是指有权任免被辞退公务员的机关。3.任免机关批准同意后,要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必要时还须接受财务审计,确保有关工作能顺利地移交、衔接,保持国家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七、公务员辞退的法律后果

(1)职务关系的消失。公务员被辞退后,不再享有国家规定的公务员权利,不再执行国家所赋予的任何职责,也无须履行公务员义务,与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解除,公务员身份消失。(2)被辞退公务员享受相关的辞退待遇。

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享受失业保险或领取一定的辞退费,即公务员被辞退后在失业期间应该从社会上获得物质广的帮助.领取一定比例的待业救济金、医疗补助费等,这是保障待业者个人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

(3)重新进入公务员系统的限制。

十三章

退休制度

一、概念

1、公务员退休--是指公务员因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工龄或者由于丧失工作能人而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离开工作岗位的手续并享受相关待遇。

公务员退休制度--是指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公务员退休的方式、条件、待遇、审批程序以及安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2、离休--是指建国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在达到一定年龄或因身体状况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时,离开工作岗位,由国家给予从优安置的特殊退休方式。

离体制度--是我国干部退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定干部离休条件、离休待遇、离休后的安置与管理等内容的总称。

《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几项规定》

3、退职--是指干部因达到退休年龄或因疾病不能继续供职但尚未达到退休的工作年限时,根据国家规定离开工作岗位,享受低于退休的待遇。退职是退休的一种辅助形式。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已无退职方面的规定。

二、公务员退休种类--自愿退休和强制退休两种。

自愿退休--是国家赋予公务员的退休选择权利,是对公务员必须退休的尊重;前者是公务员符合法定的最低退休条件后,可以自愿申请退休;

强制退休--是对公务员的关心和爱护。后者是公务员达到法定退休条件后,由任免机关命令其退休。《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公务员“应当退休”和“可以提前退休”两种情况,实际上前者就是强制退休,后者就是自愿退休。

三、公务员退休条件:

•第八十七条 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

第八十八条 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

(一)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 • •

(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三)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第八十九条 公务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待遇,国家为其生活和健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鼓励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

四、公务员退休审批--退休审批是指公务员任免机关根据国家规定核准公务员退休、推迟退休或暂缓退休的程序。

1、本人填表

2、单位审核

3、上报任免机关批准。

其中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国家人事部汇总,再上报国务院批难后,由国家人事部通知执行。任免机关在批准时要审查退休条件或推迟、暂缓退休的理由,确定被批准退休者的待遇,颁发退休证书和落实安置地点。

五、退休公务员的待遇

1.政治待遇--是指退休者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应该享有的各项政治权利

2、养老保险金(退休金)待遇养--是国家规定发放给退休人员的生活费用,也称退休费、退休金等。目前,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金仍实行国家统包 3.其他待遇

(1)津贴待遇。即除养老保险金以外的残疾退休金、遗属退休金、养老储蓄金、特种退休金等。(2)福利待遇。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其他待遇也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在职时享受、退休后可继续保留的,如公费医疗、物价补贴等;

另一部分是为退休人员增设的,如特殊贡献补助费、易地安家补助费、护理费、车旅费等。

六、退休公务员的管理--是指对已批准退休公务员的安置以及使其安度晚年并发挥余热而进行的全部工作。

(一)要解决其安置问题--对退休公务员生活、休息地点的安排。我国公务员退休后,一般应在原任机关所在地安置。但有以下特殊清况的,可根据规定易地安置:

(1)只身一人在一地的,可以到配偶所在地;(2)工作地投有子女照顾的,可以到子女所在地;

(3)由内地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身体确实不能适应继续在当地生活的,可以到本人退休时所在省、自治区辖区条件较好的中小城镇,或到本人原调出单位所在地,或到本人、配偶原籍的中小城镇。

(二)退休公务员的管理方式,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分散式管理,即以退休公务员原所在单位负责为主;另一种是集中的社会化管理,即以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负责为主。

第十四章

申诉控告制度

一、申诉

(一)含义--是指当公民或其他组织成员依据宪法、法律或组织章程应当享有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按照一定程序向有关机关或组织说明,要求给予解决的行为活动。

(二)申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申诉权的人才能提起申诉。

(2)申诉人申诉的目的是使自己因受到违法或不当侵害而得到补偿。申诉的这一特征与控告和检举划清了界限。控告人控告的目的不仅为了使自己得到补偿,还要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检举人检举的目的则主要不是使自己得到某种补偿,而是使公众或他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3)申诉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4)受理申诉的机关由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确定。根据申诉种类的不同,受理申诉的机关可以分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

(三)申诉的分类

(1)公民和法人的申诉--一般是指诉讼意义上的申诉,即诉讼当事人或其他有关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依法向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按照法律依据的不同,这类申诉可以分为三种:刑事诉讼上的申诉;民事诉讼上的申诉;行政诉讼上的申诉。(2)政党和社团组织成员的申诉--申诉人是政党或社团组织的成员;受理机关是政党或让团组织的领导机关或工作部门;申诉的原因是政党或杜团组织的成员对其组织作出的已发生约束力的决定不服。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申诉--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涉及个人的处理决定不服时,向原处理机关及其上级机父或专门机关提出重新处理要求的行为。其特点是:申诉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理机关是原处理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及监察机关;申诉的原因是申诉人对涉及个人的处理决定不服。

(4)企业职工的申诉--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给予自己的处分决定不服时,向企业的上级机关或劳动仲裁机构提出重新处理要求的行为。

(5)选民的申诉--主要涉及选民对于公布的选民名单有不向意见,选举委员会对申诉意见应在三日内做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如果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的判决为最后决定。

二、公务员申诉

1、含义--是指国家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原处理机关、原处理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重新处理要求的行为。这是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之一。

2、公务员申诉的特点

(1)申诉人必须是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规定的国家公务员;

(2)必须有国家行政机关的处理行为,即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直接涉及公务员的切身利益,行为当事人的国家公务员不服该处理,并且认为处理决定明显违反政策和法律,或者是处理明显的不公汗不合理时,有权依法提起申诉;

(3)国家公务员的申诉是为国家公务员创立的一种权利补救制度,目的在于保障和维护公务员个人的合法权益。

(4)受理申诉的机关是同级人民政府的人事部门或原处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及有管辖权的行政监察机关。

三、公务员控告

(一)、含义--控告是指公务员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法违纪者,并要求依法惩处其行为。

(二)公务员控告的特点:是指国家公务员受到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指控的行为。

(三)公务员申诉与公务员控告的异同 1.相同点

(1)提出申诉控告都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忠于事实的原则;(2)案件提出方都是认为自己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公务员。2.不同点

(1)申诉侧重于陈述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控告侧重于揭发控诉原处理机关或原责任人的不法行为;(2)从案件提出方来看,控告比申诉的言词更激烈、涉及的问题和对公务员权益的侵害更大。

四、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的内容 1公务员申诉、控告权的确认

(1)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国家公务员享有依法提出申诉和控告的权利。

(2)公务员申诉控告权的权利主体,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一般应由本人直接行使,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委托他人代为行使,几个或更多的人为解决相同的问题联合起来,选出代表进行申诉控告时,其性质与委托申诉、控告相同。代表人即为受托人,代表人应该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使申诉控告权,代表人应直接承担法律责任。公务员被行政机关辞退或开除后,虽然已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但如对辞退或升除决定不服时,仍可享有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或控告。

(3)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可具体划分为:要求受理、要求变更或撤销原处理决定、要求赔偿损失或挽回影响及要求惩处责任人的权利。

五、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条件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六、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机关 1.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1)原处理机关。公务员如果对沙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时,可以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

(2)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各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综合管理公务员事务的职能部门。其处理决定有些可由政府人事部门直接作山,有些需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这些处理决定有关部门必须执行。(3)行政监察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行政监察机关有权直接给予公务员撤职以下的行政处分,因此,当国家公务员对监察机关给予白已的行政处分不服时,就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监察机关提起申诉;当公务员对其管理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时,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行政监察机关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受理公务员的申诉,并有权直接或建议有关机关纠正错误的行政处分决定。2.受理公务员控告的机关

受别公务员控告的机关,应为:实施了侵权行为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

因为:(1)上级行政机关既有责任也有权力纠正其下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错误行为,有责任也有权力惩处犯错误的下级行政机关和人员;(2)监察机关既有受理公务员控告的职责,也有直接惩处和建议有关部门惩处违纪违法人员的权力

七、公务员申诉、控告的程序 1.公务员申诉的程序

(1)复核--是指国家公务员对国家行政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向原处理机关提出重新审查的意见和要求。申请复核应在接到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提出。原处理机关在接到国家公务员递交的复核申请书后,应当指定原承办人以外的人员进行复核。原处理机关应在30日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复核的国家公务员。

复核不是申诉的必经程序,也可以直接提起申诉。(2)申诉--国家公务员对原处理机关作出的复核决定不服,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而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提出申诉,但考核定为不称职的人事处理决定除外。对本人所在的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申诉,由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管辖,对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作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申诉,按照管理权限由上一级机关管辖。

公务员提出的申诉应当在接到行政机关人事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或者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提出。因不可抗拒等正当理由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提出申诉的,经受理申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申诉期限,否则逾期不予受理。国家公务员提出申诉时,应当向受理申诉的机关递交申诉书。

(3)受理--对国家公务员提出的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接到国家公务员申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予以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同时告知申诉人。对于已受理的案件,受理申诉的机关应当组成临时性的公正委员会,一般由三人至五人组成,负责审理申诉。公正委员会对涉及申诉的事项,有权进行查询和调查,被申诉的机关应当提出相关的证据和文件。公正委员会在案件审查结束后,写出审理报告,并将审理报告提交受理申诉的机关。受理申诉的机关对审理报告进行审核,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并制作申诉处理决定书,及时送达申诉人和原处理机关。国家公务员在复核和申诉期间,原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国家行政机关也不得因公务员提出申诉而加重对其处理

2.公务员控告的程守

(1)提出控告。国家公务员对于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提出控告。

(2)立案。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接到公务员的控告书后,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控告人提供的情况进行初步审查,需要立案的,应当及时立案。(3)调查。

(4)作出处理决定。受理控告的机关对公务员提出的控告审理后,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作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送达控告人、被控告机关、被控告人和被控告人所在的机关。

(5)执行处理决定。有关机关和人员在接到处理决定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并将执行情况通报给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

八、公务员行使申诉、控告时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公务员提出申诉、控告,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忠于事实的原则,不允许捏造事实、弄虚作假、诬陷他人。如果触犯刑法,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国家和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要负责赔偿;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的,要公开赔礼道歉,挽回影响。

九、受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国家机关应承担的义务

(1)必须查清事实(2)要严格执行政策(3)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4)对提出申诉和控告的公务员予以保护,不得歧视和刁难。

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公务员处理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造成名誉损失的,应当负责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c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务员处理有误,木按亡级机关决定给形H正,或者对申诉人、控告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上级机关必须追究直接责任者和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六章 职位聘任 •

第九十五条 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前款所列职位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实行聘任制。•

第九十六条 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

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

第九十七条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书面的聘任合同,确定机关与所聘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者解除。•

聘任合同的签订、变更或者解除,应当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十八条 聘任合同应当具备合同期限,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违约责任等条款。•

聘任合同期限为一年至五年。聘任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为一个月至六个月。•

聘任制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协议工资制,具体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

第九十九条 机关依据本法和聘任合同对所聘公务员进行管理。

•第一百条 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第十七章 法律责任 •

第一百零一条对有下列违反本法规定情形的,由县级以上领导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的;

(二)不按规定条件进行公务员奖惩、回避和办理退休的;

(三)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以及考核、奖惩的;

(四)违反国家规定,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的;

(五)在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发生泄露试题、违反考场纪律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开、公正的;

(六)不按规定受理和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

(七)违反本法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第一百零二条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有违反前款规定行为的,由其原所在机关的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该人员从业期间的违法所得,责令接收单位将该人员予以清退,并根据情节轻重,对接收单位处以被处罚人员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零三条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第一百零四条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处分。

下载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章公务员制度的产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 1 【单选题】 下列关于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指定一名仲裁员担任首席仲裁员 B 人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单数还是偶数 C 简单的人事争议......

    公务员制度(本站推荐)

    一、填空题 1、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中华人民中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和国公务员法共和国公务员法共和国公务员......

    公务员制度

    课程练习-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2 第1题(回答正确) 我国古代官吏任用制度中地区回避制度始于()。 √ A 汉代 B 春秋战国时期 C 唐代 D 宋代 第2题(回答正确) 对西方公务员制......

    公务员制度比较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特征现代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不仅直接推动了政府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和科学化,而且对提高政府行政......

    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管理教程 名词解释: 1. 国家公务员即指国家公务人员。他们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2. 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是对岗位的......

    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复习题参考答案 二、简答题(每题10分,总分30分) 1、简述公务员培训的种类 答:公务员培训有五大种类:1.初任培训:是指机关对新录用人员在试用期间内的培训,即经考试录用......

    公务员制度范文合集

    《公务员制度》平时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1、公务员的职务任免 公务员的职务任免是指任免机关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和任职条件,在其权限范围内,通过法定程序任用或免去公务员担......

    公务员制度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中国自考人(.cn)--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13年4月自学考试公务员制度试题 课程代码: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