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广州黄埔军校小结
这次我们身临黄埔军校,勇士们曾居住过的地方。虽然那些人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黄埔英才辈出。从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门到一楼的各个展馆,从各个展馆到二楼的宿舍、阅览室等,似乎都能然我们看到他们曾经的身影。展馆中记录的每一位人物,无论最后是属国民党的还是共产党的,在那时候他们都怀揣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作风,怀揣革命精神,怀揣改变中国、强大中国的伟大包袱……这些都影响着我们。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军校却将历史永远的保留下来,军校的革命精神已经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向前的动力。当前,我们还处在经济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工作,努力创造无愧于黄埔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时光匆匆,不能参观整个军校,只有带着遗憾,踏上归途。回望长洲,军旗猎猎,波涛滚滚。一江云横,扬帆起航。
第二篇:黄埔军校游后感
黄埔军校游后感
2015年5月23日,在学校机电系分团委的组织下,我们这些入党积极分子怀着新奇的心情来到了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上,去参观那充满历史气息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创办于1924年5月,至今已走过了九十一个春秋了。本着“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宗旨,黄埔军校不仅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才将,还培养了大量战功显赫、名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对于当时装备落后、物资短缺、人才缺乏的中国来说,黄埔军校的建立就显得意义非凡了。它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在战线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了伟大胜利,无一不与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有关的。他们不仅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后人树立了精忠爱国、艰苦奋斗的好榜样。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近代史的英雄伟迹,也让我意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它是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假若一个国家不重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将成为不可能。在现今这个科技发达知识型社会,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是否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了。只有重视教育,社会才会进步,只有发展教育,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够立足于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
因此,每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我国也在着力地发展教育,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将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如今,我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比以前多了,学习的内容也比以前的更丰富和科学了,这是无数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所奋斗得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来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刻苦学习并努力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努力置身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谋划策。
李水伟
2015年5月25日
第三篇:思想汇报-游黄埔军校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2015年1月23日,我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员工到黄埔军校进行参观学习。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黄埔长洲,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走进黄埔军校,当看到校门上方挂着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牌匾,还有大门两侧白墙上写着孙中山先生著名的革命话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简单朴素中透着庄严的校门,我仿佛能穿过层层时间的阻碍看到当年的学员在校门前宣誓革命的肃穆情景。走进大门,踏入这个四合院形式的校区,我们在首层参观《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等展示了黄埔军校创办历史及众多学员的英雄事迹的展览厅,学习到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的,同时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精诚合作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的学员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虽然他们因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道扬镳,最后兵戎相见决战沙场,他们的个人传奇经历更是演绎了我党近现代史上一个个悲喜的画面。在充分了解到黄埔军校的历史及众多英雄事迹后,我们继续走到二楼参观当年学员的生活居所,通过历史实物的展览进一步了解当年军校学员的生活环境。简陋的多人起居室就只有几十张平板木床和几个统一摆放洗刷用品的木架,严肃朴素的教学堂更是只有几十张桌子跟椅子,没有华丽的装饰更没有多余的物品,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当年黄埔军校生活条件之艰苦,而恰恰是在这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的学校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军事人才。反观我们现在生活条件的优渥,不得不使我再三反思,究竟是怎么的一种信念支撑着他们百折不屈地艰辛前行,哪怕鲜血流尽也要舍生忘死地奋战不息。就如校门两侧的白墙黑字所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提醒我们时刻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虽然这次的参观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学习到很多,而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深切明白到,原来我们常说的“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其背后所深藏的是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精神,是一种不怕艰辛也要排除万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信念。虽然我没能经历到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苦环境,但以后我将以这种“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为指导,督促自己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坚定为实现党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而奋斗。
2015年2月29日
第四篇: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
广州是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与北京、上海并称“北上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欢迎参考!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1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为培养军事干部于1924年6月创办。
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
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2
狭义上讲黄埔军校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广义上讲黄埔军校即是1924年以后,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3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2010年2月,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过“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 ”的还看了:
1.上海黄埔军校的导游词3篇
2.参观黄埔军校心得3篇
3.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3篇
4.参观黄埔军校有感4篇
第五篇:广州广交会游记—黄埔军校
D3(4/18)
上午进馆,略去。
下午没事,去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它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从琶洲展馆出来,打车到新洲码头,可坐轮渡到斜对面长洲岛的军校码头。轮渡是一小时一班,每小时40分开船,我们到达码头时是14:45,刚好开掉一班。等一个小时太长了,听码头工作人员说,可以坐到长洲岛旁边的深井岛的渡轮,然后打车到长洲岛的黄埔军校。只能这样了,买了票。等待的时候和工作人员闲聊,聊出两个信息:一个是对面的深井岛就是著名的深井烧鹅的出产地,口水都下来了,真想去尝尝深井的深井烧鹅的味道,可惜时间不允许,下次有机会一定去;另一个就是新洲码头有包船去长洲岛的,¥15/船,这个消息可太好了,谢过工作人员,赶紧找船老大包船过去。渡轮的船票就浪费了吧,就当买消息了。
包船就是快,10分钟就到了。上岛买了军校的联票(¥15,包括好几个景点),租了一个讲解机(租金¥10,押金¥100)。
我游览的路线是黄埔军校校本部—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墓园
军校大门是黄埔军校各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校门的风格相当朴实,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只有洁白的粉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简简单单地挂上一块题写着校名的横匾。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清末才子谭延岂先生所书。走进军校大门,在二门右侧的墙壁上,挂着据说为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二门门口也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言简意深,令人油然而生征战沙场的豪情。据说当时在黄埔军校里,到处都张贴着这种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对联,如“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等。使人一进军校就强烈感受到他的革命激情。而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不忘先生教诲,军校师生改用总理遗嘱中的两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对联,成为师生们为国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座右铭。
进了二门就是校本部。这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走廊相连,坐北朝南。有木制楼梯,满州窗,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门同样朴素。
当年孙中山先生一生颠沛流离,革命屡经挫折,直到办军校之后才感受到革命前途的一片光明。因此他对培养革命军的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并
在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发表了重要演讲。而今伟人足迹已远,只余下这历经沧桑的军校旧址,如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般立于长洲热土上。
孙中山纪念堂现在是黄埔军校史迹陈列室,这里原是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建校后每次来黄埔都是在这里办公和休息,因此这里被岛上的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山故居”。
孙中山纪念碑—“文”字丰碑,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逝世。噩耗传来,军校师生无比悲痛,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伟大的领袖。几年后,孙中山纪念碑在军校后面的八卦山山顶落成,而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就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所捐赠。从山下往上望去,登山的台阶相互交叉,与平台相连,与铜像结合,恰好构成一个文字(铜像是“文”字的一点,平台是一点下面一横),暗含着孙文之意。
瞻仰完纪念碑后时间尚早,打算去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和北伐纪念碑看看,被告知那两个地方都很远,步行至少45分钟。打车吧。岛上专门有个老头是开车接送游客往来这几个远的景点的,¥10来回。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去瞻仰了东征烈士墓。车子开过去才知道其实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由于岛上驻军的军事禁区隔断,老百姓只能绕远路。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就在珠江岸边,有一座凯旋门式的建筑,拱形的门口庄严壮观,其琉璃瓦顶同样极具民族特色。这就是在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从高大庄严的牌坊往上走,沿着古朴寂静的墓道,可以来到凝重的烈士墓园。这是在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对陈炯明叛军等军阀进行了讨伐,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历次战斗中,军校师生也付出巨大的牺牲,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就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立的。1925年建墓时,正是国共两党合作为革命共同奋斗的时期,两党精英同集军校,为统一和巩固广东政权誓同生死,冲锋陷阵,并同眠在这里,可说是难得的国共两党英灵共葬的墓冢。
从东征墓出来,门口就可以包船回到新洲码头,然后坐262路公交车回到琶洲展馆。路上经过了著名的琶洲塔,琶洲塔原来是作为船只进入广州的标志,现在也还是广州的一个地标。
晚上闭馆后,原来的同事请我们去位于海印大桥边东湖路上的福仙来大盘菜吃
晚饭。这里的菜肴都是大盘的铁板烧,很有特色,味道也很不错,很值得一去。晚饭后前往位于沙面南街的Rose Garden Club,那里都是沿江的露天座位,景色怡人,气候舒适,坐在江边,凉风习习,很是写意。由于明天我们几个就要回上海了,同事们在一起喝酒聊天,由于有好几个女孩子,所以一瓶Chivas兑了9瓶绿茶,喝到很晚才尽兴而回。
D3费用:¥87
打车(琶洲展馆-新洲码头):¥20+1
包船(新洲码头-军校码头):¥15
军校联票:¥15
租讲解机:¥10(押金¥100)
岛上包车:¥10
包船(军校码头-新洲码头):¥15
262路(新洲码头-新洲中路):¥1
D4(4/19)
今天要回上海了,告别广州美味的海鲜和烧鹅以及那湿热的天气。
还是打车到全球通大酒店再坐机场巴士到新白云机场,10:40,乘坐春秋航空9C8836航班返回上海。
D4费用:
打车(珠岛病馆-全球通大酒店):¥11+1
机场巴士5号线(全球通大酒店-新白云机场):¥20
后记:
这次广州行,吃饭要么就在展馆里解决,要么就是朋友同事请的,住宿是公司统一定的,所以没有记下吃饭和住宿的费用。不过广州的饮食基本还是比较便宜实惠的。介绍一下这次去的4家餐厅,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东江海鲜酒家(总店),海珠区广州大道中9号(近新港西路)
西贡食街,越秀区沿江东路418号
福仙来大盘菜(海印店),越秀区东湖路156号
玫瑰园西餐厅(The Rose Garden Club),荔湾区沙面南街3号之一
摘自珠海票务网:http://
鲜讯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