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胡兰的故事(删减了,适合小学生讲故事)
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云周西村人。当时她是儿童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在艰苦的斗争中,许多优秀党员和革命战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使刘胡兰深受教育,她在无畏的斗争中不断地锻炼成长。
1947 年1 月12 日,这是云周西村人民难忘的一天。这天早上,东方刚刚闪亮,刘胡兰早早起来,准备着转移上山,就在这时,敌人和地主武装却忽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路口。刘胡兰已经无法离开村子了,母亲和她商量,先到隔壁一位大嫂家里隐蔽。当刘胡兰来到大嫂家时,屋里已经有好几个人了。这时,街上又传来急促的锣声,紧接着就是敌人的嚎叫声: “ 大家听着。一家只许留一人,留下两个的就按私通八路办理。”
怎么办?留下来,万一被敌人发现,这满屋的乡亲们就要受到牵连了,不!绝不能连累他们!刘胡兰毅然谢绝了大家的挽留,走出屋来,向村前的大庙走去。
天空乌云翻滚,广场气氛森严,这时候,刘胡兰已经清楚,一场严峻的考验就在眼前。她轻轻地安慰着母亲,并决心用鲜血与生命同敌人作一场殊死的斗争。
这时,几个敌人扑上来要抓刘胡兰,乡亲们靠在一起保护她。敌人就用枪托殴打群众,刘胡兰大声喝道: “ 闪开,我自己会走。” 她昂首挺胸向大庙走去。
审讯刘胡兰的军官见刘胡兰是被捕的人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就妄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他沉着脸问道: “ 你就是刘胡兰? ”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 “ 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
“ 你给八路军干过什么事? ”“ 只要我能办到的,什么都干过。”
“ 那么你们村长是谁杀的? ”“ 不知道。”
“ 你们区上的八路军都到哪里去了? ”“ 不知道。”
那军官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再也沉不住气了: “ 你,你,你就什么也不知道? ”
刘胡兰镇静地回答: ‘“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
军官刚想想发作,突然,贼眼一转,威胁着说: “ 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知道自己被叛徒出卖,她把头一扬,自豪地说; “ 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
“ 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 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 以后你还会为共产党办事不? ”“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
军官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他奸笑着哄骗说: “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 „„”刘胡兰轻蔑地说: “ 给我一块金地也不自白。”
军官收起阴险的笑睑,敲起桌子嚎叫: “ 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逼进一步,斩钉截铁地说: “ 怕死不当共产党!”
军官无可奈何,站起来无耻地说: “ 刘胡兰,只要你当众说句今后不再给共产党办事,我就放了你。”刘胡兰坚定地说: “ 那可办不到。”
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了,但他们并不死心,妄图用血腥的屠杀逼迫刘胡兰投降。在大庙西侧广场上放下了铡刀、木棒,敌人先后将6位革命同志用乱棍打昏后,用铡刀一个个杀害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个军官却洋洋自得,指着 6 位烈士的遗体向刘胡兰嚎叫; “ 你看见了吧,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 ”
刘胡兰怒不可遏,痛斥敌人; “ 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刘胡兰高呼: “ 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15岁刘胡兰壮烈牺牲了。她的精神,她的英名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第二篇:故事稿《刘胡兰》
故事稿刘胡兰,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平泉县双桥小学四年六班闫会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是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刘胡兰,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7年1月12日,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被关在一座庙里。
敌人想收买刘胡兰,便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枪毙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敌人从刘胡兰口里得不到什么,就把她打得鲜血直流。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敌人把刘胡兰拉到庙门口的广场上,当着她和乡亲们的面,铡死了被捕的六个民兵。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也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
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她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用短暂的十五岁的青春年华,谱写了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树立起了生命的宣言。
1947年3月26日,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当年溅血处,今日万花红。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先辈们的奋斗业绩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这正是:短暂青春金光闪,大义凛然谱新篇,傲骨清风传千古,不朽精神代代传。
第三篇: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语文教材,究竟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文 | 杨津涛
全国中小学今日开学,包括语文教科书在内的统编三科教材正式启用。
每次语文教材改版,都会引发“鲁迅作品大撤退”的议论,这次也不例外。
百年来,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经历了怎样的浮沉? 民国时期,两类教材各取一端
1、国统区出版商所编教材,喜欢选用鲁迅之散文,作为白话文之范本
鲁迅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白话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选入各种教科书中,作为学生学习白话文的范本。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是《鸭的喜剧》《秋夜》和《风筝》。民国教科书还时常选用一些鲁迅的译作,如《徒然的笃学》(作者鹤见佑辅)、《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作者爱罗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艺。①
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里,还有“编者”对鲁迅相关作品的详细解读。如《开明国文读本教学参考书》中,对《孔乙己》的评论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堕落的酒徒,给作者这么一描写,遂使人深深觉到我国社会的冷酷和长衫帮的日即没落”。解说《雪》:“这样一篇小品文,实在是用诗的写法来写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体诗”。②
2、共占区自编教科书,大量选用鲁迅杂文,突出其战士形象
民国时期,在苏区、敌后根据地、解放区,鲁迅作品也被选入了各种教科书中。所选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说和杂文。
比如,上世纪40年代,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林克多序》《我们不再受骗了》《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等11篇,完全见不到《雪》《秋夜》这样的散文。
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的 《初中国文》(第1册),有关于鲁迅的简介,说他“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五四前后及大革命时代,是小资产阶级急进的民主主义者,以他的小说和杂文向旧社会战斗。大革命失败后,思想上逐渐接近无产阶级,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及对日的不抵抗政策,领导‘左联’,抵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卓越的共产主义者……”③没有提及鲁迅在文学及白话文上的贡献。1949年~1978年,一度仅次于领袖作品
1949年后,鲁迅作品成为中小学教科书的必备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
在此指导思想下,大量鲁迅作品被选入其中,包括《故乡》《孔乙己》《祝福》《社戏》《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说、杂文和散文。这套教材所选鲁迅文章涵盖较广,没有特别偏重某一方面。
从1958年开始,教科书中收录的鲁迅杂文数量大增。《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出现在教科书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和精神”,“痛打、消灭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触实际社会斗争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鲁迅共有31篇文章被选入到教科书中。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后,不再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各地开始自编教材。1966后,因为鲁迅作品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一度从中学教材中消失。
北京市编印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复了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随后,《论”打落水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后出现在北京的中学教科书里。在这一时期,鲁迅的文章是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学生们唯一能读到的文学作品。以至于有人称其在特殊时期“拯救了中国文化”。
还有一些鲁迅文章,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陆续被选入课本。如“批林批孔”时期,《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进入教材;批判《水浒》及宋江时,《流氓的变迁》被选中。此类鲁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语文教学参考书》之“教学要求”所言:
“学习鲁迅批判反动势力的彻底战斗精神,不断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剥削有功论’等反动谬论,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⑤
表1: 1949~1966年收入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引用自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
1978年至今,篇数由多变少
1、八、九十年代,教科书淘汰了一批政治性杂文,鲁迅作品尚保留有20多篇
1978年秋所出的过渡教材,将教学目标恢复到1966年前。一些出于政治原因被过分解读的鲁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就此曾论及: “听说《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都被换掉了,不知是什么理由……难道说是因为‘四人帮’曾经歪曲利用过其中的意思或词句当棍子打了人吗?那不能由鲁迅作品本身负责。”⑥ 上述文章政治意味过重,被认为不宜出现在中学教材中。中学教科书选取的鲁迅文章篇目,此后几经变化。1981年修订的初高中教材中选有鲁迅文章2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4篇,杂文10篇,序言1篇。在这一版教材中,杂文数量依旧较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与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都被保留。
1990年修订后,中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变为22篇,有着显著阶级色彩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我们不再受骗了》等被拿下,民国时期即已入选教科书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课本中。⑦ 2、2004年后,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文章,通常只剩下两三篇
进入21世纪,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动。初中教科书变化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鲁迅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惊诧”论》《论雷锋塔倒》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代替,《阿长和》《风筝》等被选入到教材中。
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高中课本里。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删去《阿Q正传》《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仅保留《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北师大版、广东人民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样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还涉及《呐喊》《论睁了眼看》《拿来主义》《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收入鲁迅文章最少的语文出版社版教材,仅选了一篇神话题材的小说《铸剑》。⑧
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老师表示,“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在《风筝》当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度,确实有一定局限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起来还容易理解,而且相对有趣些。”
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据温儒敏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披露,该版教材,“小学选入2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6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以往又略有减少。
表2:2013年之前各版高中教材收入鲁迅文章情况,可以看到,《阿Q正传》、《呐喊》等名篇已几乎消失。引自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鲁迅作品被删减,原因何在?
鲁迅作品数量在教科书中日趋减少,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来自鲁迅,占总数的5.9%;2009年这一占比减少至3.9%;2013年回复到5.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课文中,有8篇是鲁迅作品,占到8.3%;2004年后剩下3篇鲁迅文章,在65篇课文中,占到4.6%。⑨
虽然如此,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的数量,仍远多于其他作家。一般认为,鲁迅文章在教科书中被删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过强的文章,如杂文《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斯基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早已不合时宜。二是一些鲁迅作品过于艰深难懂。如温儒敏曾对媒体解释:“新语文课本对名家作品的增减主要考虑其是否适合现在中学生,考虑语文性。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能太深了,他们读起来不容易懂”。⑩
不过,《阿Q正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类通俗易读而涵义深远的小说、寓言,从教科书中消失或几乎消失(见表2),似游离于上述原因之外。
综而言之,近百年来,教科书中鲁迅文章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被选用的文章体裁,从以政治性杂文为主,逐渐转移为为以小说和散文为主。鲁迅作品曾在中学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特殊政治环境所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及鉴赏能力,需要兼容并蓄更多的名家作品。仅就这一意义而言,鲁迅文章减少至当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仍远多于任何其他作家);惟具体文章的保留与删减,仍当具体评价。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优秀幽默寓言
注释①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③李景林:《教人为人抑或教人为奴——关于鲁迅作品从教科书中大撤退的思考》,《文化学刊》2015年第1期;②④⑤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⑥薄景昕:《试论中学鲁迅作品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7期;⑦袁博雯:《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从教材选编及教学角度再探讨》,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⑧黄茜、徐静:《六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鲁迅名篇未被大量删除》,《广州日报》2010年9月18日;⑨孙乐:《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增减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⑩李江涛:《专家详解高中语文新教材为何调整鲁迅作品》,新华网2010年9月10日。
第四篇: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的故事
四年级二班 李子涵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董存瑞的故事
四年级二班周玉杰
年仅19岁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和战友们,接连炸毁敌人的碉堡群。这时,总攻冲锋号已经吹响,突然他们发现迎面的桥身却是座经过伪装的暗堡,从里面扫射出来的子弹阻挡了解放军的前进道路。为了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在桥下高举炸药包并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我看了这一事迹后,感触万千,董存瑞为了后继部队的不断前进,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舍身为国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革命英雄不断前进。就是一个个象董存瑞这样的共产党员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才有了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看看我们每天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环境优美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这些都是谁给我们创造的?当然是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创造的。她就像一轮无私奉献的太阳,我们就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阳光的呵护和滋润下茁壮成长,竞相开放。我们的共产党员是最无畏的英雄。也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出生入死,领导着我们建立起了新中国。
第五篇:刘胡兰爱国故事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五(2)班的,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给大家讲故事。我讲题目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张开铁的臂膀踏着时代的旋律走向辉煌的未来。
但是我们忘不了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永远忘不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忘不了手托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也忘不了熊熊烈火,吞噬不了坚贞意志的邱少云,更忘不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
1932年10月8日,在山西省文水县降生了一个不平凡的农家女孩,她十五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她就是刘胡兰。1947年1月12日,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军队突然袭山西文水县,把老百姓都赶到村南大庙,由于叛徒出卖,刘胡兰和六名民兵被捕,在审讯时,敌人问刘胡兰,“你是共产党吗?“是!”“你替解放军干过事啰?”“干过。”“你难道不知道当共产党是要掉脑袋吗? “怕死不革命,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了。”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敌人没办法只好把同时捕来的6名民兵当场铡死。可这并没有吓倒刘胡兰,只见她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在铡刀前,刘胡兰泰然自若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养育她的家乡土地。“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她鄙视了一眼垂死挣扎的敌人,甩了甩披在脸上的短发;仰望翻滚的乌云,环顾万里江山。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胡兰同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她从容地走向铡刀,把施行的敌人都吓得哆哆唆唆,铡刀按下,刘胡兰殷红的鲜血,浸透了这片白雪覆盖着的生她养她的黄土地。刘胡兰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不久,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一个15岁的姑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挫败了敌人的罪恶阴谋;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她把短暂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这是多么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她不愧为中华人民的优秀女儿。
当年溅血处,今日万花红。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先辈们的奋斗业绩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承担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争做跨世纪的中华好儿女。
谢谢大家!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