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定稿)

时间:2019-05-12 18:3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定稿)》。

第一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定稿)

读书笔记-----再保险

再保险是现代保险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保险人分散风险、均衡业务、达到稳定经营的一种有效手段。

再保险又称为分保,是保险人为了减轻自己承担的风险责任,将自己承担的风险责任向其他保险人再进行保险的行为,即保险人再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支付规定的分保费,将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个保险人的保险。再保险和原保险实质上都是对风险损失的承担、分散和转嫁。原保险是再保险的基础和前提,再保险反过来对原保险起到了支持和促进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二者也有区别:合同当事人不同,保险标的不同,合同性质不同。再保险除了具有原保险的一些特征外,还有其本身的特征,包括:国际性、共同利害关系、技术性。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是将原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在国际范围内的同业间进行分散,以补偿可能遭遇的巨灾损失和巨额损失,再保险对原保险的作用表现在:扩大原保险人的承担能力、均衡原保险人的业务结构,分散风险、控制原保险人的责任,稳定业务经营、形成巨额联合保险基金,增强抵抗巨灾风险能力。

再保险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从再保险的安排方式上,可以分为临时再保险、合约再保险和预约再保险;从保险的责任分配方式上,可以分为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其中比例再保险又分为成熟再保险和溢额再保险两种方式;非比例再保险又三种形式:险位超赔再保险、事故超赔再保险和赔付率超赔再保险。

再保险合同又称为分包合同,它是以原保险合同为基础的合同,同时又是区别于原保险合同的独立合同。再保险合同是以原保险合同的存在未前提的:再保险人的责任、保险金额和有效期限均以原保险合同为准;再保险合同的责任随原保险合同的解除、失效、终止而停止;原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亦适用于再保险合同。而再保险合同是与原保险合同分离的独立合同表现为:它具有自己独立的当事人;再保险人不得向原投保人请求缴纳保险费;原保险的被保险人不得向再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不论再保险人是否履行再保险赔偿义务,原保险人都应履行赔偿义务;再保险人不能因原保险人未履行赔偿原被保险人的义务而免除再保险赔偿义务。再保险合同的基本内同包括:缔约双方的名称;合同开始日期;执行条款;除外责任;保费条款;手续费条款;赔款条款;债务条款;仲裁条款;合同终止条款;货币条款。再保险合同的基本条款包括:共命运条款;过失或疏忽条款;保护缔约双方权利条款。

以上就是我读第十章《再保险》的心得体会。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很多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生活,在未接触之前,我们都似乎对其有着某些浅显的认知,然而,在深入接触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然后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讲领导是如何管理员工的,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心理,或者说还包括了之前接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管理心理,我所知道的仅限于此。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领导心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组织管理心理,还涵盖了目标管理心理、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以及环境管理心理。我想,自己之所以对管理心理学有着简单的认识,是因为我对管理的内涵不够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呢?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管理,看似单一的两个字,却有着巨大魅力,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首先,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企业或组织,也就是我前面浅显的认识,它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管理活动。其次,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对于时间、环境、信息等资源的管理,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等。

因此,朱永新写的《管理心理学》这本书给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管理科学有包括两个子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和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工作管理,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家庭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城市管理等等。

充分认识了管理的内涵之后,再转回头看一下管理心理学,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哪些内容是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又有很大的作用的呢?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看到定义,再结合之前对管理的定义,我们就很荣翻译理解管理心理学了,它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目标管理、人力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信息管理。人力管理和时间管理之前老师都详细讲过,在这里,我想就自己涉猎未深的几点展开探讨,分别是目标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以及信息管理心理。

第一,目标管理心理。目标管理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科学方法,它是管理者以预先确定最优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并通过实施和评价等手段调动和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动。通俗来说,它也就是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设计、选择、确定和实现目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管理呢?目标管理有何好处?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可行的目标,我们的生活往往是毫无头绪、没有方向的。从我们自身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会很焦虑,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或是对于自己该做什么摸不着方向,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明确或缺乏目标,这时,目标管理就很重要了。目标管理对于个人或组织的发展有着定向、控制、激励、凝聚以及反馈等功能。通过目标管理,个人或组织有着一个明确的前行方向,他们能通过目标来衡量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也能在最后对自己的结果又一个很好的反馈,同时,目标管理还能激励鼓舞他们前行,使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前行,凝聚成一团烈火。目标管理一定要应用于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其良好效果。

第二,信息管理心理。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信息在联系中至关重要。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逐步上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管理的过程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从本质上说:管理就是通过信息来协调系统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与系统目标的关系,从而放大系统的功能,放大生产力。简单来说,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都离不开信息。管理的水平高低、效果好坏与信息的质量和利用的水平息息相关,没有信息的参与就无所谓管理。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是高质量的信息呢?

高质量的信息应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性、及时性、相关性以及经济型。准确是信息的生命,如果信息失真,将会造成错误的判断,甚至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并且,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信息也随之不断产生、消退、再产生,可见,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准确的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同时,我们还需注意,信息管理要讲求经济效益,即应研究信息的价值和费用之间的关系。应在确保管理者决策需要的前提下,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的信息价值。

那么,该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呢?它不仅需要人力的支持,还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管理信息系统、人类信息加工模型、会议对信息管理的作用等等。以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及数据库技术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功能。

第三,环境管理心理。说到环境,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但是要具体说出它的含义,又不知道该如何说。事实上,环境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自然形成的风雷雨电、人为建造的楼房街道、有形的机器设备、无形的组织制度等等都可以称之为环境。总结一下,可以说:环境是存在于主体周围的条件和状况的几何体,是影响主体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总称。我们可以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进行讨论。

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家无疑会选择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那这些环境是否可以被我们所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炎热天气下,我们可以利用空调、电扇等设备,也可以设计散热的服装;或者说,当我们工作的环境中有噪音、灯管太暗、空间太小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可以认为的管理。

社会环境包括民族心理结构、社会思潮时尚、集体舆论倾向、人员密度等。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应相互包容、相互关爱、共同前进;社会思潮时尚又称社会风气或社会时尚,也就是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理念、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比如各种服装首饰的流行、特殊语言的流行、对某种行为的共同抵触等等;集体舆论倾向也就是大多数人对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映和判断,它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关注并引起争议,并且有代表性。比如对于近几年出现较多的该不该扶摔倒老人的争议,或者说哪个领导人做的某些事,或者说哪个明星吸毒了等等,这些都会对大众有一个导向作用;人员密度,也就是人的多少,人员密度过大会显得拥挤,比如北上广这些城市,人员密度很大,使得任由一种压迫感与紧张感,人员密度过小会使人孤独,比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缺乏他人的关爱使得他们倍感孤独与失落。

读完朱永新的《管理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加深了对管理心理的理解,看到了自己以前未曾看到过的一些管理心理学知识,不知我未曾看到的目标、环境、信息管理这几点是否也有人没注意到,希望自己把它们理出来能让更多人看到。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书目

读一本管理心理学的书(非原理性的书,应用类的书),联系自己的学习、日常生活、与人相处,写读后感,读书笔记。

1德鲁克 《卓有成效地管理者》

2、你必须面对的10种学生

3、陈鹤琴 《家庭教育》

4、魏书生《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理论和实践》

5、《校长潜规则》

6、《7天让你读懂管理心理学》

7、《名师转变棘手学生的施教艺术》

8、《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益》

9、《非常识》提升领导素质和能力的心理指南 梅尔.希尔著

10、《老心者必读的101个心理法则》

11《校长最需要的心理学》

12《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13《女性领导者的魅力管理》

14《管理者的心理课》

15《动物公司》

16《怎样管理好你自己》

17《20几岁要懂点自我管理》

18《中国式管理的36个心理细节》

19《卓越而幸福的管理者》

20《高效管理的禅学智慧》

21《心智》

22《自我管理的17堂必修课》

23《压力管理心理学》

24《管理中的行为心理学》

25《群体心理》

26《职场压力与应对》

27《无价之薪》

28《教师压力管理》

29《管理心智》

30《管理中的心理学》

31《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

32《学校管理的人本意韵》

33《熊法则——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的生存智慧》

34《重来》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人事心理学读书笔记

新学期选修了人事心理学,为了能更好的了解这门课程,借了朱永新教授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学习,希望能有收获。朱永新是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负责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新闻出版、地方志方面工作。他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是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是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一些专业知识通俗易懂。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史一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并致力于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学科。该书包括九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人员激励心理。这两章是基础理论部分。第三章为人员招聘心理、第四章为人员培训心理、第五章为绩效管理与考评心理、第六章为薪酬管理心理。这四章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最核心也是最经典的章节。

第七章为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如果说激励是人力资源子那里学的“经”,那么沟通就是“纬”。沟通是维持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有效运作不可或缺的因子,沟通不良的直接够过就是冲突。第八章为员工的心理保健。员工的心理保健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对工作生活品质问题的关注而提出的新课题。第九章为跨文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也日益

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所重视。

书中绪论主要写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交叉学科,有助于推动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两门学科的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学科理论的发展等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卡伊曼有一次从以色列首都一个酒店打的去机场,到达机场后死机要求付100元,卡伊曼和他的朋友都认为太高了,不合理。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司机没讨价还价,又把车开回酒店,让他们下车,“你们重新打车再去吧,看看是不是这个价!”司机的做法到底是为什么。把这个例子融合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奖励与惩罚是极不对称的。惩罚带来的痛苦远大于奖励带来的快乐。所以,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研究人际关系、人类行为,并同企业的赢利能力的效应直接挂钩。例如:给奖金让人觉得意外获得,而扣奖金则极易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受挫感。为了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将心理学应用于此时很有必要的。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灵魂,该书中的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成功运用激励,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满足回馈努力的良性循环。正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内部激励:提供福利待遇,建立公平评估,尊重个人人格,实现开放沟通,提供发展机会等。当激励满足了员工的积极性需要,工作自然是积极不怠的。

“人的心理比山川还要险恶,比苍天还要高深莫测”,加上人与人的主要差异存在于个性方面。所以为了能更好的甄选人员,了解和认识人员招聘心理,为实现人职匹配提供桥梁。朱永新教授在书中提到“人员的招聘和甄选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从人的个性差异心理不同工作的分析,论述了招聘心理和甄选心理。为了能减少因招聘方和应聘方的因素造成的偏差,我们需要对产生偏差的因素有所了解。

结束了招聘应聘,良好的企业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是培训,培训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心理是值得企业家深究并应用的。海尔集团建立了一个能够成分激发员工的人才培训机制。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技能培训是通过案例、到现场进行的“即时培训”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培训软环境。海尔培训已经成为了一种特色,良好的培训方法不仅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在企业中,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实现组织绩效与个体绩效的最优化,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绩效管理。读了这本书,我才认识到“绩效管理就是进行绩效管考评”是片面的,“有效的绩效管理从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开始,结合员工个人的发展意愿及公司的总体目标确定个人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然后才是绩效考评,而且这种绩效考评应该是经常性的、制度性的;考评结果作为激励和发展的依据。”良好的绩效管理。是企业的“定心丸”。当然,绩效考核与管理的过程一定要公正、合理。公平和重要,否则就失去了绩效管理的作用了。

员工按照企业的要求创造出了工作绩效之后,企业应该给予合理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薪酬。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一把管理上的双刃剑。用的好,可以吸引人,留住人和激励人;用的不好,可能会加剧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人才危机。这让我想起了“山花煤矿奖金分配**”:山花煤矿是一个年产120万吨原煤的中型矿井。该矿现有职工5136人,其中,管理干部458人,占全矿职工的8.9%。1990年全矿职工在矿井领导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取得了生产和安全的大丰收。一跃跻身于同行业的先进行列。为此,上级主管部门特拨15万元奖励广大干部和职工。虽然在分配奖金时开学讨论了,但最后结果就是矿长550元,副矿长500元,科长400元,一般管理人员200元,工人一律5元。安检科科长不满,认为自己主管安全责任重大却与其他科长拿同档次奖金。奖金落实后,矿理的安全事故接连不断的发生,最终矿行政采取一些措施把安全事故压下去了,但山花矿区从前那种人人讲安全、个个守规程的景象不见了。有效的薪酬管理,离不开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运用。山花矿区的现实意义对企业的薪酬管理是有效的。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避免和消除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冲突,从而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顺利进行;反之,则可能激发潜在的冲突,使其表面化。书中介绍了沟通、沟通理论以及一些有效的沟通技术。在摩托罗拉,每一个高级管理层都被要求与普通操作工形成介于同志和兄妹之间的关系,在人格上千方百计地保持平等。“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是公司的个性。摩托罗拉的管理者们为每一个下层的被管理者与被了11条“Open Door”式表达意见和发泄抱怨的途径:我建议,畅所欲言,总经理座谈会,报纸与杂志,每日简报,员

工大会,教育日,墙报,热线电话,员工委员会,589信箱。“抱怨是一种积压已久的事,如果每星期、每天都有与老板平等对话的机会,任何潜在的不满和抱怨还没有来得及充分积累就都已经扼杀在摇篮了。”不良沟通可能导致各种冲突,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与员工联系的是员工的内心冲突和人际间的冲突。

职业压力是指个人对工作环境中新出现的或不良因素作用的非特定性反应。它是造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挫折也是造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心理保健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处理因文化不同所导致的冲突以及寻找减少和避免这种冲突的方法,跨文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应运而生。本田雅阁的跨文化管理促进不同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推动跨文化的培训和沟通,不同文化差异的协调和创新,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企业文化。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识别文化差异,选拔跨文化管理人员、开展跨文化培训、加强跨文化沟通以及促进跨文化融合,来解决或降低文化冲突。

跟着朱永新教授的思路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看下去了,与一些案例结合起来,更好的诠释一些理念和想法。这是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碰撞,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看到的悟到的能让我受用。

第五篇:组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四:非正式群体

群体内部的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一个大型群体中,必然包含着许多个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基于人际关系而自然形成的联合体,它的产生无法定程度,无明文规定,而是以个人间的好感为基础而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既是相对的、又是有密切联系的。就以某个体而言,既是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又有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对正式群体的发展对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大影响,作为群体的领导者必须对它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一)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成员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我们知道,正式群体的组成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它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达到组织目标而存在的。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上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如得到报酬、发挥能力、自我成长等。但是,人的需要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其他方面的,人要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又不可能全部得到,于是就要寻求别的途径——组合非正式群体。

1.满足支配控制他人的需要。如有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支配欲,喜欢去领导别人,喜欢做带头人,可是他在正式群体中不是负责人,没有地位,他的支配欲得不到满足,于是他只好施展各种交往手段,“招兵买马”,把一些能力次于自己的人吸引到身边,他自然而然地成为头儿,在业余时间里,在适当的场合,发号施令,以满足他的支配欲望。

2.满足显示力量的需要。每个人在群体中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普通成员,他的行动,他的意见不大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和重视,结成群体后,大家可以互相呼应,互相声援和支持,就可以显示出较强的力量。

3.宣泄的需要。个体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的行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受到上级的批评,觉得不公正,很委屈,闷在心里难受,需要寻找对象,把苦恼倾诉出来,也需要他人的安慰、理解、同情,或者道义上的支持,结成小群体后,就能满足这些需要。

4.满足生活上互助的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总有需要他人相帮的时候,遇到大困难正式群体会以一定的方式考虑解决,但不可能彻底解决,更不可能把细小的日常生活困难包下来,于是成员间自然达成体力上互相借助,物质上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的过程也是相互交往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必须渗透情感生活,情感加深,互相信任,于是也就形成了小群体。形成非正式群体的主要条件是交往。

非正式群体是以感情为纽带的,感情的建立离不开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互相认识,互相选择,互相吸引,互相信任,互相依靠,进而形成小群体。怎样的情景最容易建立交往呢?

1.工作环境。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空间接近,地位相同,比如,同一个车间的工友,同一个办公室的职员,同班同学,彼此联系接触多,双方产生好感,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形成小群体。

2.生活环境。如居住在同一个村庄,同一幢楼房,天天见面,问寒问暖,个体之间互相照顾,互相帮忙,也就容易形成小群体。

3.心理因素。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相同,对问题的看法,对是非的评价,对行为的取舍有相似态度,说话投机,也容易形成小群体; 性格相近或相容,有共同的爱好,有类似的经历等等,也会形成小群体。如喜欢文学创作的青年会聚在一起谈论创作的甘苦体会;爱好打牌的人会经常相约聚玩;爱喝酒的人会轮流做东,举杯豪饮;品质低下者会物以类聚,图谋追求低级趣味,进行危害社会的勾当,结成盗窃团伙,猎色团伙等破坏性小群体。

4.人缘关系。有亲戚、同乡、同学、师生、老同事(老上级)等人际关系,原

来彼此就比较了解,感情亲近,交往方便,有的荣辱得失相关,就容易发展成为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相比较,具有下列特征:

1.凝聚力强。非正式群体的组成不带任何强制性,是自觉自愿结合的。成员之间意气相投,互相信任,具有较深的情感基础,因此不易分离。群体内的某些行为习惯、行为标准,都没有明文规定,是“约定俗成”得到各成员的内心认同,因此更具有约束力。如果某成员,擅自超越规矩,必然会遭到其他成员的反对,并通过劝阻、批评、指责、冷漠、抛弃等方式施加压力,迫使该成员作出从众行为,从而保持群体成员的信念和行为的高度一致性。

2.心理相容。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往往有相似的情趣,有的性格倾向相似,也有的性格类型不同,但能互相接受,互相补偿,感情融洽,彼此之间真诚相待,配合默契,和谐相处。

3.信息畅通。小群体内部没有固定的信息传递程序,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可以呈链状形式一个传一个,也可以用辐射形式同时向各个成员传播。由于彼此接触频繁,加上感情上的信任,可以随时地,毫无保留地传播,所以传播速度非常之快。

4.明显的自卫性。小群体内的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的归属,感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存在。成员能自觉维护小群体的利益。如果某成员受到外人的伤害,其他成员会为之抱不平,甚至在言行上保护他。当小群体受到外来威胁时,成员会自觉站出来抵抗。较稳定的小群体,其他人很难介入。

5.有隐性的首领。非正式群体虽然是自然形成,但也有核心人物,它不是经过选举产生,而是成员的推崇,心理上的向往而形成。一般来说,首领总有某方面的超群之处,如胆识、能力、资历等方面足以使其他成员佩服。该首领在该群体内的号召力往往会比正式群体领导者的号召力更加强有力。

(三)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一定规模的单位中都普遍存在。非正式群体对组织、对个人都必须要发生作用,它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管理者必须重视它的存在,充分认识它的多重作用,根据各种类型非正式群体的特性,加以充分利用、积极引导和努力改造。

1.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和利用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行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方向基本一致,所从事的活动总体上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这种群体是正式组织力量的组成部分,它的活动是组织活动的有益补充,管理者不应把这类非正式群体视为异己,应鼓励它开展活动,以利用它的特殊功能为正式群体服务。

·促进成员间开展帮教活动。

非正式群体成员们感情融洽,讲究情谊。管理者据此可以让他们开展比学赶帮活动,让有技术特长的成员在他们的群体中加以推广,他们之间保守很少,会将技能特长乐意地传授给其他成员,让能者为师,带动其他成员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当个别成员存在某种缺点时,正式群体的管理者去做思想工作,不一定很深细致、及时周到,有时候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可以请该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去帮助做工作,他们彼此之间没有戒心,没有利益冲突,没有对立情绪,对个体的脾性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做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就比较强。再说,非正式群体内部凝聚力强,有不成文的规范,如果某成员与群体的规范标准不相符,就会受到压力。他们中的首领是成员的推崇者,享有很大威信,通过他去做成员的说服工作,极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满足成员的多种需要,促进个性发展。

正式群体以达成组织目标为宗旨,以工作为中心内容,讲究工作质量,强调纪律性、统一性,不可能全部照顾到成员工作之外的其他需要,其他非正式性质的活动也极为有限,这样各成员工作之余的生活就比较枯燥单调,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高明的领导者会把非正式群体引入管理视野之内,在工作之余让成员在非正式群体中找到乐趣,增长见识满足其他需要,发展各自的爱好特长,促进个性的发展,丰富业余生活,从而使成员以愉快的身心投入工作。

·沟通信息

非正式群体内信息渠道畅通无阻,成员之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式群体确定的奋斗目标,工作思路、措施等应当尽可能让全体成员都理解,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发动教育激励工作,如果利用得当,非正式群体是一条自我宣传教育的理想渠道,可以利用它制造舆论,开展讨论,提高认识。另外,组织的管理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顾此失彼的事情总是难免的,非正式群体最能反映正式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收集他们的意见和他们的动态信息,就能较好地发现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为改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促进组织任务的完成。

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从众行为强,工作互相配合,不大会斤斤计较,管理者在分配任务指标时,可以将标准适当地提高,可以将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交给他们去完成,他们会发挥整体的优势,形成合力,不怕困难,出色地完成所交给的任务。

·使非正式群体正式化。

对活动效果带有明显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群体,可以使之正式化,即把他们纳入正式群体的轨道。比如,企业中面对某技术难题,有志的中青年们,攻关的强烈愿望,由于担心难题解决不了失面子,怕人讥笑,可能会在暗地里琢磨钻研,管理者掌握情况后,可以把攻关难题明确交给他们,也可以以他们为基础成立攻关小组,在他们工作活动中予以支持关心,在物质上,精神上予以帮助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钻研精神,让他们尽心尽力地为组织服务。非正式群体的头头往往是有一定的号召力,魄力大,说话灵,组织在考虑基层领导人选的时候,只要该头头品行端正,就可以委以职务,由他带动成员为正式组织作出贡献。

·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和引导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实现组织目标,既没有大的损害,也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成员理智感较强,避免与正式群体相抵触,在组织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他们一般都能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这种群体从表面上看好像与组织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因此,最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其实,非正式群体中,中间型的占多数。在一般情况下,组织平衡发展时,该群体不大显示积极作用或消极影响。一旦组织出现重大问题,或内部矛盾冲突激烈时,绝大部分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决不会无动于衷,任其事态的发展。他们必然会作出倾向性行为,要么起正向作用,要么起负向作用。因此,作为群体的管理者平时一定要重视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潜在的作用,切实做好积极引导工作,引导他们有利于往正式群体的方向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影响。具体措施主要有:

首先要加强组织目标导向的吸引力。找准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联点,使之对每个成员都有意义。使他们感受到个人需要可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

其次是注意做好首领人物的工作。非正式群体首领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左右成员的倾向,争取他的支持,可以带动一批人,获得许多人的赞同。

再次,要加强感情联络,平时,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对他们轻视冷淡,应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尊重他们,与他们建立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进行潜移默化的诱导影响工作,必要时还要拉一把,让他们逐步地朝组织提倡的方向靠拢,产生积极的作用。

2.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和改造

非正式群体中完全属于消极型的数量不多,但毕竟也是存在的,它是正式群体发展的不利因素,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群体内部规范畸形强化。成员之间讲究“哥们”义气,是非观念模糊,一人有难,大家共担。当某个成员因受到组织批评心怀不满时,其他成员会为之盲目抱不平,显示江湖义气,大家结成团或消极对待,或无理取闹,给领导难堪。当他们觉得生活无聊时,不是从事业上倾注精力,积极进取,而是去追求低级趣味,追求刺激。严重的还会互相怂恿,互相串通做出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来。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还会影响工作效率。这类群体的行为必然有与正式群体的要求不相符之处,当他们的行为受到限制,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满腹怨恨,满口牢骚,几个人凑在一起,互相发泄,互相鼓励,觉得自己很理直气壮,产生逆反心理,把精力和兴趣用于工作之外的事情上,严重影响效率。有的还会拉帮结派、闹磨擦、生是非,造谣言,扰乱视听、伤害他人,如此等等,都会给正式群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必须有个渐变的过程,是各个因素促成的结果。他们的结合除了个体成员的道德品质因素之外,还跟他们所在的环境条件有关,如居住条件,活动场所,首领人物的倡导等,管理者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不能就事论事,简单处理,应慎重对待,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改造,才能取得效果。

·加强思想教育。小群体的消极行为,刚刚发生时,总是表现在一些小事上,大都属“不慎”或认识上的问题。管理者要见微知著,认真对待及时地施加教育,指出其行为的消极性及发展下去的危害性,使之自觉改过。在教育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教育方法,个别成员发生某种不良行为时,应突出“个别性”,事先做好他身边人员的工作,请他们协助做教育工作。当他们普遍存在某些失当行为时,应分清主次,分别对待,逐个做工作,不可打击面太大,批评时不能使用“你们这帮人”等词句,以免客观上起到促使他们抱成团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群体当受到外部威胁时,会促使群体增强凝聚力,如果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产生“一致对外”的心理意识,教育和改造他们的难度就会加大。管理者对他们的正确态度是 “拉一把”,而不是把他们推到对立面去。

·强化正式群体。积极健康的正式群体能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性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正式群体本身如果组织松散、目标不明,对成员没有吸引力,成员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领导者能力低下、威信不高、管理混乱、纪律不严、赏罚不公,成员怨声四起等等会导致部分非正式群体向消极方向发展,走向正式群体的对立面。因此,要从根本上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必须正式群体的自身建设,壮大组织的力量,建立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理顺各种关系,弘扬正气,调动全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大家齐心协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勤奋工作。

·兴趣诱导。消极型群体刚形成时也同其他群体一样,大家在一起聚谈而已,以后逐步向消极方向发展,乃至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比如,由相识到朋友,由朋友到牌友,由牌友到赌友,产生质的变化。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考虑到成员兴趣爱好的广泛性,要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把成员的精力和兴趣引导到正当的活动上来,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棋牌类比赛、智力比赛等等,这样既然可以有效地防止成员们无“事”生非,又可促进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和情操的陶冶。

·改变环境。小群体的形成与相应的环境密切相关,管理者在优化群体环境,创建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之外,还可以从改善物理环境入手,如对成员的住宿安排,工作岗位的分配尽量对可能发生的消极行为有所监督,有所制约。如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分散工作,分散住宿,错开工作时间,使他们不致过多的聚集。也可以在人事安排上,用 “掺沙子” 的办法,配以先进成员与他们搭档共事,施以优良影响,带动他们朝着有利于组织的方向靠

拢。

5.采取强制性措施。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出发点,是着重做好教育改造工作,但是对经努力教育仍无效时,且继续在起破坏作用的群体,应当及时作出组织处理,停止他们的不正当活动,对个别为首分子更要从严处理。可以调离或清除出去,对已经对社会、他人造成严重伤害者,应诉诸法律,以教育他本人和其他成员,维护正式群体的利益。

下载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组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七:领导

    领导 一、领导的概念和功能 (一) 领导的概念 “领导”是大家所熟悉而常用的一词。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管理学家的解释却很不统一。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孔兹认为,领导是“......

    管理心理学A

    31. 疲劳-- 参考答案:劳动者在连续劳动一段时间以后,出现疲劳感和劳动机能减退的现象 32. 健康-- 参考答案: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33. 体力疲......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授课提纲)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系统的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科学。 (一)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理论背景: (1)工业心理学。心理学知......

    管理心理学

    姓名与学号指导教师年级与专业所在学院本 科 生 论 文(设计)如何更有效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摘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依靠简单的硬性规章和奖金措施,真正有效的激励与管理学息......

    管理心理学

    对管理心理学的感想 工业自动化102 学号201010844205 管理心理学又称为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引用了管理学、行为学、......

    管理心理学文档

    管理心理学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制作罗 帆,李 卓(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摘要: 结合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探讨了网络课件的开发模式和流程,综合运用......

    管理心理学doc

    一、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

    管理心理学

    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远离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里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 目标:目标是组织(或个人)活动预期要求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