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WZJ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同国家的三四十个部长,谈话形成的十条,反映了他们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的思考。
在当时做出“战争短时间内打不起来”的正确判断后,他们开始了为国家的建设进行思考。《论十大关系》完成于1956年,第二次世界已经结束,经过十多年的回复和重建,世界的经济和科技进入了突飞猛进时期。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领导人提出“与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和平建设我们的国家”这让我想到现在为什么说我们国家不愿打仗,因为我们在搞经济,曾经看到一个短片介绍说“关于如何减少争端,构建和谐环境”,结尾是说“扩大贸易往来,就能减少冲突的发生”,不过我想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那么他这么说也有道理,所以我们的国家也在搞经济建设。
“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是毛泽东发现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不适用我们国家时,从而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观点,这本书的写作的基本精神就是“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每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不可能完全搞苏联那一套,所以我们要向别国学习,而不是照搬照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要处理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问题: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书中前五条是经济建设方针,后五条是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针,由此可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前五个关系是
一、调整农、轻、重投资比例,发展农业、轻工业,二、平衡工业发展格局,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支持内地工业,三、加强经济建设以促进国防,四、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五、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扩大地方权力。关于一,毛泽东说第一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第二,农业和轻工业是重工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确,没有搞极端,是稳定发展的基础,当时由于这项政策的实施,“一五”建设还是相当的成功的,三农问题,工业反哺农业,这些都是国家重视农业的政策,由此,才能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联系到我们大学生,我们要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即把它看作我们的重工业,没有重工业的保证,其他的发展是很难进行的,把其他的什么社团、兼职当作第二,学会合理的分配我们的时间,有社团可以体验团队的感觉,做兼职,我们会有收入来源,这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在大学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
二则说要求重视沿海地区的重工业,不过中央重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尤其是在邓小平的“两个格局”的战略思想提出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得以迅猛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也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对全国各个地区的重视。三则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者必须协调发展,才可能共同推进,否则一定会出现偏差。经济建设是国家财富增长的需要,国防建设是保卫财富的需要。我觉得国家要把经济当作重心来抓,围绕着经济建设搞好国防建设,这些年我们国家不打仗,稳定发展,经济增长趋势强劲,令各国恐慌,尤其是西方国家,这没必要,因为中国的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反对的是霸权主义。四提到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
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我觉得这些对我们大学生反而可以直接用,考虑个人的一切时考虑到国家、集体、个人,对得起这个社会,有时候自己的一点小牺牲会为了国家创造出更大的利益。五给我的感觉好像是在向美国的一些东西学习,中央要有绝对的权利,赋予地方更大的权力,联系到个人,我觉得我们要强化的是大脑的对身体的统一领导,扩大身体各个部分的生理机能。意思就是我们要学会自制,同样加强锻炼,使得身体协调,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后五个关系是
一、反对大汉族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三、分清敌我,同时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四、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五、向国外学习,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我们中华民族汉族占到90%以上,反对大汉族主义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稳定,所以要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党与非党的关系就好像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一样,认为几个党好,意思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时,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二者要长期合作,协商办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能够根据革命形势,分清敌友,团结真正的朋友,以进攻真正的敌人。党内党外还要记得分清矛盾。向外国学习,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关于毛泽东提出的“向外国人学习”的口号,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一言以蔽之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想避免苏联模式,可是依然受到影响,而且相当的错误,不过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及时的纠正了,才避免了更大的错误。
虽然我认为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但那场浩劫使得中国倒退十年,仍不免无限感伤。
第二篇:《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近日,通过上毛泽东概论课的王纯老师的作业要求,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在听取了中央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此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由毛泽东在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打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
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论十大关系的中心就是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的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
毛泽东同志的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但是无论如何,毛泽东同志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伟大而艰辛探索!
第三篇: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
近来在闲暇之余阅读了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著作。它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中国共产主义指明了方向。
我了解到这篇著作的背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
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
在《论 十大关系》文章中,毛泽东说明的十点关系的主要内容是:1.重工业和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即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即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3.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即一定要加强国防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以经济来建设国防。4.国家和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即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提高地方的积极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6.六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即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采取合适的政策管理少数名族,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7.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当时提出党要大精简,甚至砍掉三分之二。即党政机构要精简,多党相互监督,改善党与党之间的关系,把积极性调到服务社会主义上。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即做到少捉少杀,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一定要分清敌我。9.是非关系,即遵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让犯错的同志改过自行,是团结全党的方针,必须坚持这个方针。毛泽东指出: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即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要适用于我国特殊的社会主义国情,更多的为社会主义与服务。至于国外文化,经验等方面的缺点当然不能学习
以上也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主要十点内容,毛泽东讲:“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毛泽东大胆地向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依据,即改革就是解决矛盾。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归纳为十对,并逐一加以解决。毛泽东反复强调处理好十个关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就蕴含了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矛盾中前进,只有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矛盾关系,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
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毛泽东的这篇著作,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国情国势发表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篇报道。在我看来,其一,《论十大关系》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基本原则做了说明。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中,解决社会的矛盾是必须做到了。毛泽东在当时就指出先发展经济,在利用经济来发展国防的思想,在如今看来是完全正确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报告中所提出的社会存在的矛盾也是社会主义本身就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就中国国情出发发现的问题。毛泽东反复强调解决矛盾,正确发展,团结一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其二:《论十大关系》还为中国社会主义全面改革揭开了序幕:毛泽东在当时强调的十点对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的拉开有重要意义,虽然后面并不是全都完全坚持下来,但仅从内容上看:如提出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兼顾三者;经济与国防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是个艰难的过程,几十年前的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是时代的产物,所阐述的正确观点在今我们依旧可以采纳,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关,来更好的为中国的改革之路进行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国防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的矛盾关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办实事,再从现如今的形势出发,同时也要兼顾环境的建设,以此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
第四篇:读书笔记(论十大关系)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地基本思想。
毛泽东主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在我了解了十大关系之后,对十大关系也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轻工业和农业是发展重工业的前提和基础,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进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但是我们发展的重点还是重工业,只不过要适当加大轻工业和农业的比重。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当时全部的轻工业和重工业,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尤其是轻工业。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也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这也利于备战。当然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大型厂矿。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要国防建设还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重要的,但是也不是不要国防建设,国防也是要加强的,毕竟敌人还在那里虎视眈眈,一国必有防,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来支援经济建设费用。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积极因素,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工厂、合作社、生产者个人,哪一头都要顾,而且要顾的得当,要吸取苏联对于这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我们自己经验的教训。拿工人来讲,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工厂的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也需要自己的独立性,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关于合作社,在合作社的收入中,每个成分拿多少,以及怎样拿,都要规定得适当,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要统一,也要有特殊。党中央不能把地方卡死,没有一点机动权,可以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因地制宜,在不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做出各种调整。
在地方和地方的上下级关系问题中,党中央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一层套一层,逐步进行。
省市和省市的关系问题,主要倡导顾全大局,互助互让,共同发展。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论人口,汉族占94%,是压倒优势。土地却是少数民族多,占50%到60%。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因此在政策上我们要反对大汉族主义,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也需要视情况而定。
7、党和非党的关系
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其他党派存在,就可以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这对于共产党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骂党的,也要养起来让他们骂,骂得无理、反驳,骂得有理、接受,这对人民和社会主义都是大有裨益的存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历史上发生就必然在历史上消失,但是现在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也是非有不可的,这样才能镇压反革命,抵抗帝国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提到了4个“肯定”。
第一个是肯定了1951年和1952年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
第二个是肯定了当时的反革命是占少数部分。
第三个是肯定了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杀少捉,反革命中的多数要交给农业合作社去管制生产,劳动改造,但还不能宣布一个不杀,不能废除死刑。
第四个是肯定了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坚持一个不杀,大部
不捉,能劳动改造的去劳动改造,给人民办点事情,如不能劳动改造伤人性命的,一定要杀。但是,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各方面都有好处。
9、是非关系
要坚持团结全党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党内外都要分清是非。对于犯了错的人,除了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都是可以改正的。对于这部分人,一要看、二要帮,也就是不仅要看他们改不改,还要积极的帮助他们改。善于从错误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少犯错误。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敢于向国外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真正好的都要学,但是要批判的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要学习普遍真理,并且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先进科学技术也要学,采取先照搬,在根据实际改进的办法;不仅如此,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好的方面也要学。但是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就学不得,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论十大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优秀成果,同时又对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指导意义。虽然它的许多可贵思想后来没能坚持下去,但是却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仅从改革的具体内容上看,如:“调整产业结构,强调农业的战略地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等,仍是今天改革需要解决了的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发表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曾提出要解决。5O年代中期就提出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至今仍需要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加以解决,这不仅说明改革历程的艰辛,更说明毛泽东当时提出的改革思想,意义十分深远。
第五篇: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武栋华学号:10389068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论十大关系》中的辩证法以及对当今社会
现象与矛盾的借鉴指导意义浅析
前言:《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这部著作中,不仅直接地提出和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而且特别着重于应用两点论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的十大关系,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灿烂光辉。这篇针对建国后出现的复杂局面进行分析、解决的著作,对如今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式复杂局面,在原理上同样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即从《论十大关系》中的辩证法入手探寻其哲学原理,思考当今社会中的矛盾关系与解决之道。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 ; 唯物辩证法 ; 社会关系分析。
一、《论十大关系》中的唯物辩证法。
1、革命与建设的对立统一。
《论十大关系》的核心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就包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部分。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反帝反封建和富国强民、创建社会主义的双重任务,决定了革命与建设的对立和统一,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建设依赖于革命,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有解放作用、引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而革命依赖于建设,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是革命的客观依据、物质基础和衡量标准。
革命有解放作用;同时,它又以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客观依据;而革命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以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基础的。革命的引导作用,但又以生产力发展作为自己的物质基础。革命的保障作用,确保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是革命的目的和衡量标准。
可以看出,革命和建设在同一时期是并存的,不同时期,二者所占比重不同。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是第一任务;如今,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重中之重。
《论十大关系》中的十大矛盾关系,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言的。其中,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等等都是很直接的反映和论述。
2、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互相转化。
积极因素是可以推进建设和发展的因素;消极因素则是阻碍和延迟发展的因素。那么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界定。
在《论十大关系》中,是非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的论述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方针是贯穿在篇目始终的。
所以,我们要承认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同时要认识到二者的统一性和对立性。
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统一性表现在一定程度下二者的互相转化。消极因素在人为或者其他作用下转化为积极因素;原本的积极因素由于不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也很有可能转变为阻碍发展的消极因素。
二者的存在都是客观的,所以,一定要认清实际,从实际出发,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 1 /
4极因素,这样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3、重点与非重点的不同对待。
重点和非重点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两点论的重要内容。重点,就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非重点,是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中曾有过详尽的解释和剖析。《论十大关系》中,同样精辟地再次重申了重点与非重点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矛盾论》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发展工业还是农业、发展沿海工业还是内地工业、发展国防还是经济等等,都提出了重点和非重点的不同对待的处理方法。
然而,对重点和非重点的不同对待,不是说要完全忽视非重点,这个是完全错误的。要正确的认识这种不同,合理地对待这种不同。例如,在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的问题中,重工业的重点,但是多发展一些轻工业,可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而只追求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4、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区分度量。
我国多民族、广地域以及社会主义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问题、中央地方问题和国家、集体和个人问题的出现。
能否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对于能否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至关重要。
统一性和独立性同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体现全局的东西;独立性是体现具体的东西。二者是有主有次的,一般而言,统一性是主要矛盾,全局是高于局部的。所以,在很多问题和关系的处理中,需要树立全局观。统一性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是并不是说独立性是不要的。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没有独立性,也谈不上统一性。所以,兼顾独立和统一的方法才是最有利于发展的,这种方法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找到度量的。
《矛盾论》中,矛盾的特殊性,同样是独立性的一种体现。所以,同样承认独立性,是承认矛盾特殊性的一种。只有承认独立性的存在,才能认可独立性的意义。个人对比集体是独立性,每人都不同,但是不妨碍为集体出力,为统一性助力。
5、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中,很明确的提出了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的团结同对敌斗争的关系;一是人民内部的团结同人民内部的斗争的关系。
团结对敌,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取得胜利的保障,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团结起来斗争,是二者统一性的表现。团结是斗争的力量源泉;团结也依赖于斗争,斗争为团结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斗争还推动和增强了团结。
如今,虽然已经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但是斗争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比如腐败问题,就需要人民和社会团结起来共同来与之斗争。
6、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思考。
《论十大关系》中,着重说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至今,这个仍然是可行的。
不能否认,我们现在还很落后,还要向国外好的地方学习。哪怕哪一天中国真的崛起了,世界第一了,也依然需要学习别国比我们强的地方。《论语》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要一直搞下去。
但是,独立自主是万万不能废的。学的再多,没有自己的东西,总是虚的。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是发展不起来的,即使发展起来也是不持久的。凡是好的都要学,都是发展的积极因素,不管它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
学习外国,本身对独立自主是有促进作用的。看不起他国,那是闭关自守。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未来的发展科技是第一推动力。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世界,看到差距,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7、客观与主观关系。
在《论十大关系》开篇就讲到了,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客观世界是矛盾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首先,客观决定了主观。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只有承认客观存在,认清客观规律,主观的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同时,主观又反作用于客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推动者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促进了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高度统一需要贯穿在认知和实践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分析。
二、当今社会中的矛盾解析。
整体上,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矛盾关系存在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所以,阐述解析这些矛盾,然后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1、社会矛盾。
经济发展带来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
这个问题是发展必然会出现的,不同集体、不同人,都有其独立性,那么发展必然也会不同。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人说,回到大锅饭时代该多好,我这里说,绝对不能搞平均主义!
事实已经证明了,平均主义是不可行的!人们没有劳动积极性,社会财富会不断缩水,最终破产。结合统一性和独立性原理,这种贫富分化其实可以从国家调控中加以调整,使贫富差距不至于太大到人们无法接受。而适当的贫富不均,是可以刺激人们辛勤劳动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
另一个同样发展带来的问题:公民价值观的变异,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的变异。
最近几年里,社会上不断发生着一些令人悚闻的事件,不断拷问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认钱不认人、拜金主义、坑蒙拐骗各种事件,企业各种问题产品,其实都反映着价值观的变化。
这些必然都是消极因素,迟早会制约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成果,所以解决的办法也遵循转化的原理。对这些错误的观念和价值观,加以引导和鼓励,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比如,少年拜金,可以引导他努力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报酬而不是投机取巧。
2、政治困境。
世界瞬息万变,国内局势也复杂多变。政治不变也总会陷于困境,如今政治制度的自适应性改变也势在必行。
最突出的问题:腐败问题和冗杂问题。
任何政府都无比头疼的腐败问题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消失。最近高官频频落马,更是敲响了警钟。如何解决,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客观环境下,加强检察机制的高效运作。不给他们腐败的机会;主观上,提升官员的自我修养,提高抗腐蚀性。
冗杂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入手。
有了新情况,设立了新的部门,这是适应发展的需要的;但是,老的部门一个不动,长久下来,不冗杂就怪了。所以,一定要反应迅速,从实际出发,一些已经用不到的或是不多用的部门,完全可以裁撤或是合并分流。
保持一个合理的政府规模才可以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需要。
3、经济危机。
中国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困境,如今已经日渐显露。解决之道,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其一,经济结构亟待升级。
由于中国选择了快速发展,所以粗放和低技术含量是中国经济的特点,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后劲不足是很正常的,所以,要继续发展必须改变。
其二,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透支资源和环境。之后我们需要还债了。
4、国家关系。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改变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
集中表现为:中国威胁论和领土争端。
一些国家对崛起中的中国有种恐惧,从而进行打压,这个很正常,只要我们走自己的路,处理好内部矛盾,结交好外部友邦,流言不攻自破。
领土争端是一些国家和我们的直接冲突,另一些则希望借此来制衡中国。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坚持。
5、发展的总论。
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和构建的是和谐社会的理论设想。我把这种设想描述为“动态和谐”的理论设想。
顾名思义,动态和谐,其实是构建在变化中的和谐理论。动态和谐中,不是完全和谐,这是违反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但是在整体和局部上都是和谐的,这就要做到,早发现,早调整,早解决。出现问题后,可以有一个高效的处理机制来解决。
就像艳阳天里,也总会有阴影,但是不会影响这是个好天气。动态和谐需要的就是阳光一样普及和直接。
三、借鉴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是一个字:“变”。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需要承认,唯一不变的东西只有变化本身。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承认变化,把握变化。
包治百病的良药是没有的,因为病情在变;处理问题的办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因为所以情况都一定在变。
所以,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最深邃的启示不是具体什么办法,而是它解决的原理。学会利用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才能获得最相宜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