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我市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大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各项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根据甘政办发电〔2003〕87号文件精神,现就2003年我市贯彻实施《农业法》、《草原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条例》和农民权益保护工作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法》贯彻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法》,特别是今年以来,为了切实做好《农业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结合“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增加投入,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针对近年来农民增收难的实际,我市从培育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尽财力最大限度增加农业投入,加大了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今年,市财政在预算内安排农业资金2515万元,占年度预算总支出的5.98%,比上年增加60万元,增长2.44%,主要用于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乡镇企业、修建水利工程、引进推广优新品种等。永昌县为了保证年初确定任务的全面完成,把对农业的投入摆在了突出位置,县财政预算安排农业资金761万元,占县财政支出的6.12%,金川区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今年预算投入农业的资金达605万元,占区财政预算支出的9.34%,二是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今年全市已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170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投入1020万元,市、县(区)财政配套150万元。三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市政府为了培植地方财源、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从2003年开始,每年安排资金150多万元,重点扶持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产业,保证了草畜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去年以来,全市投入种草养畜的资金达到近5000万元,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永昌县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和肉羊产业,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商品牧草的乡镇给予2至3万元的资金奖励。各乡(镇)、村对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重点项目也想方设法争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如:永昌县六坝乡规定,以户为单位连片种植紫花苜蓿5亩以上、以社为单位连片种植紫花苜蓿100亩以上的,镇上每亩给农户补助20元、村社干部1元;连片新建二代日光温室20座以上,每座补助资金1000元,每座奖励村社干部50元,乡上包村干部25元;以社为单位连片种植露地蔬菜100亩以上,每亩补助农户50元,奖励村社干部2元、乡包村干部1元。新城子镇规定,镇上对整社70%以上农户发展舍饲养殖的,每户扶持300元的建圈资金或等值物资;对建造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的,镇上每座扶持资金1000元,协助贷款5000元。四是加大了信贷支农投入。各级农行、信用社继续把支农放在首要位置,大力组织资金,积极推行小额信贷,稳定增加支农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今年已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00万元,增长5.6%,重点扶持“两高一优”农业项目、科技兴农项目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五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投入。今年1-9月份,全市签约农业项目25个,资金达4.19亿元,农业项目到位资金1.15亿元,占招商资金总额的34%,六是通过帮扶资金加大投入。各级各帮扶部门、单位从办实事、扶贫济困、扶持发展生产入手,向农民群众捐款和捐物折合资金180万元,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坚持“城郊农业现代化,河灌农业规模化,井泉农业特色化”的建设方针,按照“县有支柱,乡有主业,村有名品,户有强项”的发展思路和“优化基础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的原则,着力调特产业,调优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大力发展以啤酒大麦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以胡萝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以优质肉羊为主的养殖业,以优质饲草为主的草产业,以鲜食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业等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全市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粮经饲比例由2003年的66:22:12调整为64:23:13,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产值比由2003年的67.8:32.2调整为2003年的52:48。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挖掘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促进了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格局的形成,而且有力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全市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建设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围绕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优质肉羊、优质饲草、优质粮油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办龙头加工企业。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70家,年产值达到3.96亿元,利税达到3072万元;实现增加值8923万元,占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的38.5%;有一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达到65家,初步形成了啤酒麦芽加工、面粉加工、蔬菜加工、草畜产品加工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
业。啤酒麦芽加工方面,建成甘肃莫高股份金昌啤酒原料分公司、烟台麦芽厂永昌分厂和朱王堡麦芽厂三家万吨以上麦芽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5.2万吨。面粉加工方面,建成以金昌光辉面粉厂、永昌天寿面粉厂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企业45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蔬菜储藏加工方面,已初步建成了一批以蔬菜加工、储藏保鲜及运销为主的企业,年加工、储运各类蔬菜达8万吨以上。草畜产品加工方面,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草产品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草粉、草颗粒4万吨;建成永昌德赛公司、金昌顺昌乳业等畜产品加工企业3个,年加工羊肉、羊排等系列产品4500吨,加工鲜奶2000吨;已建成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养殖型龙头企业2个。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逐步结成互助互利的合作伙伴,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同时积极推行标识制度,组织企业争取国家质量认证,已逐步形成农垦啤酒原料股份公司、德赛有限公司以及“金域”牌麦芽、德赛羊肉、“金园”黑瓜籽等一批名牌企业和名优产品。
(四)大力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紧紧围绕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全市切实加大与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协作,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大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点建设和农畜产品改良工作,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农业的科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永昌肉羊产业开发示范园区、永昌冷凉灌区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园区、金川区生态节水型高效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焦家庄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永昌高效节水示范园区、永昌百里国道生态园区等一批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点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其示范带动作用已开始发挥。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9场(次),培训农民5.1万人(次)。共引进各类农畜新品种148个、农业新技术31项,大力推广了间带套种、地膜覆盖、暖棚养畜等实用技术,使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建成农作物原良种繁育田2.3万亩,玉米杂交制种田3.6万亩,完成地膜覆盖农作物14.5万亩,间带套种9.6万亩;黄牛冻配改良、瘦肉型猪杂交改良、绵羊改良等工作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五)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发展后劲。在生态林业建设上,全市上下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生态林业建设方针,坚持“草围源兴,林跟水走”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保护与治理并重的路子,狠抓了“三北”四期、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市区北部绿色长廊、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使我市生态林业建设呈现出了跨跃式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市共投入生态林业建设资金1369万元,完成造林面积5.65万亩。在水利建设方面,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指导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项目为依托,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引硫济金”工程,实现了遂洞贯通和主体工程竣工两大目标任务;西金输水渠维修工程、人畜饮水一期工程建设、东西河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西大河水库除险加固、“母亲水窑”和农村高级电气化县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始发挥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水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二、《草原法》贯彻实施情况
新《草原法》的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草原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新《草原法》,对于合理利用草原,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促进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真学习宣传,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草原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并组织农牧部门的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使广大农业部门的干部职工掌握了《草原法》的具体内容和对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普法机关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报刊、标语等宣传媒介,采取法律咨询、试题问答、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农村学法、用法的气氛更加浓厚。据统计,全市共张贴标语800多条,悬挂过街横幅32幅,播放录音80多次、录像43场(次),电台播放稿件8篇,报刊登载稿件5篇,印发宣传材料10000份。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宣传,使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认识到《草原法》对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大力发展草产业,减轻草场压力。去年以来,我市把加快发展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按照“羊下山、草进川”的工作思路,采取“整体规划,整乡武装、整村联动、整社推进的”方法,大力发展舍饲养畜,不断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使我市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市天然草场的压力。今年,我市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一方面,坚持种草与养畜紧密结合,依托千家万户发展种草养畜;另一方面,以提高草产品附加值为重点,依托国有农场、专业公司、专业大户发展商品牧草,积极兴办牧草龙头加工企业,牧草种植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采取单、套、复种和退耕还草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牧草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优质牧草种植面积8万亩,形成了4个万亩牧草生产基地乡镇。
(三)加大草原行政执法力度,有效地打击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今年我们在积极学习宣传《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认真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的通知精神,多次联系有关乡镇及公安等部门深入草原进行执法检查,严厉查处乱搂发菜、乱挖柴胡、锁阳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违法行为,对采集发菜、柴胡、锁阳的人员进行处罚,对准备进入草原搂发菜者进行说服教育,劝其回去,对已造成破坏的除没收非法所得和搂挖工具外,还进行了处罚
。今年前9个月,全市组织6次较大规模的查、挡搂发菜等破坏草原的行动,查处违法人员80人次,车辆16辆,没收工具60多件。通过集中整治,有效遏制了乱挖植被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四)认真组织开展草原防虫工作。针对近年来不断发生大面积草原虫灾的实际,我市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积极争取资金,组织人力物力,有效开展了防治工作。全市共完成草原虫害防治面积21.8万亩。
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情况
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今年以来,我市以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突破口,制定了加强生产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加强基地环境管理。我市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狠抓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土壤、水、大气环境控制,积极推进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根据《农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了禁销、禁用和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的管理力度,定期向生产者公布禁用品种,扩大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的禁用范围。为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今年,由农牧、质监、工商、贸经等部门成立联合执法检查组,清理了11种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撤消登记的农药,对严禁在蔬菜上使用的高毒、高残留的44种农药进行了重点监控,对允许限量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定了安全隔离期。全市共对78家农资经营门点进行了执法检查,依法没收过期农药3个品种23公斤,扣封无证经营瓜菜种子15个品种53.2公斤,查处过期变质、无批号和含量不足的兽药及生物制品8种1603支(瓶、袋),对无证经营门点责令办理相关手续和限期整改。永昌县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出了重点保护优良的生产环境,净化农村居住环境,切断污染源,加强农资管理,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大力施用有机生物肥料,建立的万亩胡萝卜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做到基本不施化肥和农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通过建立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落实免疫档案、免疫标记、疫情报告、防疫督办等制度,集中开展以“两强一打”为重点的牲畜口蹄疫防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今年前9个月,全市共对164万头(只)各类畜禽实施了免疫注射,其中猪、牛、羊口蹄疫平均免疫密度分别达到96%、98%和95%,免疫牲畜的耳标标记率达100%,对检出的病害肉全部实施了无害化处理。
二是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大力实施无公害西瓜、无公害胡萝卜、优质羊肉等13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制定了《2003年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了1期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培训班,开展了33项无公害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工作,加快了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步伐。目前,紫花苜蓿、牛肉等33项无公害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正在由技术监督部门审核,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正在加紧进行之中。为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市设立了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组织开展了肉羊、西芹、胡萝卜、花椰菜、啤酒大麦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永昌县还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质监、农牧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大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签定了责任书,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进程。由于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各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市建立了日光温室高新技术示范园区4处,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处,开展了无公害名优特农产品新品种引进,农作物生产新模式、新技术试验示范,在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全市日光温室在生产上普遍实现了多品种、多茬口种植,并配置了滴灌技术,部分还使用CO2施肥、生物肥料等新技术。
三是抓好生产基地认证。为加速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我市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开展了安全生产基地创建活动,对农业主导产业的重点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努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名优农产品品牌,从而带动并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了产业化经营步伐。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永昌县被认证为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胡萝卜、西芹、花椰菜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6个乡镇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了省级认定。以此为契机,我市在严格执行认证标准程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认证工作。鼓励基地和企业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为了规范对认证农产品的管理,我市制定了《绿色证书标志包装使用管理办法》,并及时转发了《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统一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的标志使用,方便了市民识别和购买安全农产品,同时扩大安全农产品的影响,并对认证农产品形成了有效监督和动态管理。
四是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今年以来,我市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无公害安全农产品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扶持。主要是:扶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国颁、部颁标准的实施以及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对积极申报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企业以及优质名牌农产品,检测认证费用进行扶持;用于检测体系的建设,完善市、县(区)检测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尤其是快速检测设备的添置和更新,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效率;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安全进
行动态管理的抽检监测的投入;加大各项科研、推广和培训、宣传工作的投入。据统计,今年市政府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资金达450万元,县、区各项投入达1500万元。
四、农民权益保护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以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措施,确保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情况看,全市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较好,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农民负担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没有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重大案(事)件。
一是加强学习宣传,狠抓《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落实。按照农业部《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和省上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办黑板报、印发宣传材料、组织宣传车辆等多种形式和利用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学习宣传活动。目前,全市共组织车辆14辆次,张贴各类宣传标语2000多张,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张贴《农村土地承包法》260张,召开宣传学习会议19场次。通过学习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了这部法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与此同时,我们针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认真调查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狠抓了土地延包30年的完善工作,使全市所有农户均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并领到了土地经营权证书,经营证书到户率达100%。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省、市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我市结合农民负担调查,先后3次组织力量,对县、区和各乡镇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监督检查。经检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拨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农业税灾歉减免资金,规范使用过渡期“两工”和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对农民税费尾欠做到了“只清理、不清收”。在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农业税灾歉减免政策落实方面,及时将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819万元(永昌县645万元,金川区174万元)予以划拨,其中补助村级三项费用16.8万元也下达到了村上,并实行乡管村用,没有发生挤占挪用现象。对206户贫特困户的1.21万元农业税进行了减免,目前均已落实到户。特别在村内筹资筹劳制度的落实方面,各行政村以规范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为重点,制定了筹资筹劳制度,并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程序、范围和上限控制标准,没有借“一事一议”乱议事,把“一事一议”变成向农民筹资筹劳借口,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标准和数额,均由乡(镇)农经站填表列卡,并在村社公开栏内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三是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为保证涉农负担政策落到实处,我市从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入手,加强了对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重点开展对农村中小学学生就学、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农村结婚登记、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方面收费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加大了“非典”防治期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保证了中央和省上关于防治“非典”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杜绝了借防治“非典”名义向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针对农民反映的农业生产费用和农民建房收费等问题,认真组织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治理了农村电网改造中乱集资、乱收费和超标准收费,强迫农民购买高价电表,以及借校表为由向农民多收费,强制农民义务出工、出料、摊派食宿等变相收费或搭车收费。按照中央和省上的安排部署,开展了对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目前,全市各涉农收费单位、乡镇政府、各行政村普遍建立了公示栏,重点公示农村中小学收费、婚姻登记收费、社会抚养费、农民建房收费、粮食保护价、电价、水费、农业各税等涉农收费。同时,县、区都制定了农村报刊征订的限额,既保证了党报党刊的订阅数量,又不增加村级财务负担。永昌县规定各乡镇、村订阅党报党刊的费用控制在500元—650元之间,金川区规定村级报刊征订费用一律不得超过500元,限额内经费优先用于中央党报党刊的订阅。同时通过开展农民建房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对按照国家规定权限批准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必须在规定环节、范围和标准内收费,严禁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或搭车收费。目前,永昌县取消了一切涉及农民建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金川区农民建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只保留了土地使用证工本费,且收费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四是狠抓农村财务管理,积极推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按照省、市关于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开展了以钱帐分管为前提、“四权”不变为原则,会计委托代理为核心,强化监督作保障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宣传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有关政策,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上岗前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要求,集中力量对试点东寨镇各村组1998年以来的财务帐目进行了全部清理核实,办理了会计帐目移交手续,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目前全市80%的村完成了财务帐目的清理核实和会计帐目的移交手续,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切实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
求,尤其是农业科技资金短缺,致使一些投入大、高效益的科技成果无法大面积推广,农业基础条件难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二是有的地方农民政策性负担加大,特别是井灌区,由于打井、机电维修费用过高,加之电价调高(从0.19调整到0.27元/kwh)和农业排灌机井深井标准重新确定(井深由原来的大于50米调整为大于100米),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费改税后牧业税及其附加实行动态管理,据实征收工作难度大,部分种养殖大户出现了增税现象。四是特色农产品规模优势不够明显,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基地建设、市场准入、法制化管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六、今后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把学习贯彻《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草原法》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管理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学习“两法一条例”,使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掌握法律的各项规定,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律水平。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农业工作的执法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在稳定农业现有投资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投入,尽财力最大限度地保证投入农业的资金有较多增加。同时开辟新的农业投资渠道,引导固定资产投资、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鼓励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帮扶工作力度,努力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三)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高度重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起设置合理、运行有效、科学公正、行为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以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有关证照的管理和使用,大力推进农业法制化进程。
(四)进一步搞活土地流转。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利于土地合理流转及规范管理的政策措施,按照“坚持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的基本政策,允许和鼓励农户在承包期内以转包、转让、出租和互换等形式进行流转,允许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机结合,繁荣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积极推动农民税费配套改革政策的落实。重点抓好改革后增加农户负担的调查摸底和政策落实工作,注重研究新情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中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实现使每一个农户的负担都有所减轻的最终目标。
(六)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继续落实农民负担预决算、农民负担卡、农民负担审计制度,全面实行涉农收费、税收、价格公示、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度,积极开展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村用电乱收费、报刊摊派、达标升级活动等问题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的指导工作,继续推行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和“一票否决制”,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问题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七)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投资力度,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手段先进、管理科学的无公害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搞好产品供求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指导区域间产销衔接,引导生产结构调整。在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保鲜)到市场销售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把关。
(八)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成市级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县、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生产环境、投入品和生产品主要控制指标进行全方位检验和检测。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速测点,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测。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跟踪制度、优质产品认证制度、质量检查监督制度,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检查检疫力度,强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使用,切实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参照国际、国家以及省颁标准,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产品加工包装标准、产品运输储藏(保鲜)标准、检验检测方法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二篇: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我市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大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各项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根据甘政办发电〔2003〕87号文件精神,现就2003年我市贯彻实施《农业法》、《草原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条例》和农民权益
保护工作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法》贯彻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法》,特别是今年以来,为了切实做好《农业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结合“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增加投入,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针对近年来农民增收难的实际,我市从培育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尽财力最大限度增加农业投入,加大了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今年,市财政在预算内安排农业资金2515万元,占预算总支出的5.98,比上年增加60万元,增长2.44,主要用于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乡镇企业、修建水利工程、引进推广优新品种等。永昌县为了保证年初确定任务的全面完成,把对农业的投入摆在了突出位置,县财政预算安排农业资金761万元,占县财政支出的6.12,金川区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今年预算投入农业的资金达605万元,占区财政预算支出的9.34,二是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今年全市已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170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投入1020万元,市、县(区)财政配套150万元。三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市政府为了培植地方财源、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从2003年开始,每年安排资金150多万元,重点扶持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产业,保证了草畜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去年以来,全市投入种草养畜的资金达到近5000万元,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永昌县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和肉羊产业,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商品牧草的乡镇给予2至3万元的资金奖励。各乡(镇)、村对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重点项目也想方设法争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如:永昌县六坝乡规定,以户为单位连片种植紫花苜蓿5亩以上、以社为单位连片种植紫花苜蓿100亩以上的,镇上每亩给农户补助20元、村社干部1元;连片新建二代日光温室20座以上,每座补助资金1000元,每座奖励村社干部50元,乡上包村干部25元;以社为单位连片种植露地蔬菜100亩以上,每亩补助农户50元,奖励村社干部2元、乡包村干部1元。新城子镇规定,镇上对整社70以上农户发展舍饲养殖的,每户扶持300元的建圈资金或等值物资;对建造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的,镇上每座扶持资金1000元,协助贷款5000元。四是加大了信贷支农投入。各级农行、信用社继续把支农放在首要位置,大力组织资金,积极推行小额信贷,稳定增加支农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今年已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00万元,增长5.6,重点扶持“两高一优”农业项目、科技兴农项目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五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投入。今年1-9月份,全市签约农业项目25个,资金达4.19亿元,农业项目到位资金1.15亿元,占招商资金总额的34,六是通过帮扶资金加大投入。各级各帮扶部门、单位从办实事、扶贫济困、扶持发展生产入手,向农民群众捐款和捐物折合资金180万元,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坚持“城郊农业现代化,河灌农业规模化,井泉农业特色化”的建设方针,按照“县有支柱,乡有主业,村有名品,户有强项”的发展思路和“优化基础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的原则,着力调特产业,调优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大力发展以啤酒大麦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以胡萝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以优质肉羊为主的养殖业,以优质饲草为主的草产业,以鲜食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业等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全市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粮经饲比例由2003年的66:22:12调整为64:23:13,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产值比由2003年的67.8:32.2调整为2003年的52:48。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挖掘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促进了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格局的形成,而且有力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三)农业
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全市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建设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围绕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优质肉羊、优质饲草、优质粮油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办龙头加工企业。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70家,年产值达到3.96亿元,利税达到3072万元;实现增加值8923万
元,占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的38.5;有一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达到65家,初步形成了啤酒麦芽加工、面粉加工、蔬菜加工、草畜产品加工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啤酒麦芽加工方面,建成甘肃莫高股份金昌啤酒原料分公司、烟台麦芽厂永昌分厂和朱王堡麦芽厂三家万吨以上麦芽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5.2万吨。面粉加工方面,建成以金昌光辉面粉厂、永昌天寿面粉厂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企业45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蔬菜储藏加工方面,已初步建成了一批以蔬菜加工、储藏保鲜及运销为主的企业,年加工、储运各类蔬菜达8万吨以上。草畜产品加工方面,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草产品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草粉、草颗粒4万吨;建成永昌德赛公司、金昌顺昌乳业等畜产品加工企业3个,年加工羊肉、羊排等系列产品4500吨,加工鲜奶2000吨;已建成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养殖型龙头企业2个。积极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逐步结成互助互利的合作伙伴,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同时积极推行标识制度,组织企业争取国家质量认证,已逐步形成农垦啤酒原料股份公司、德赛有限公司以及“金域”牌麦芽、德赛羊肉、“金园”黑瓜籽等一批名牌企业和名优产品。
(四)大力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紧紧围绕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全市切实加大与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协作,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大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点建设和农畜产品改良工作,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农业的科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永昌肉羊产业开发示范园区、永昌冷凉灌区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园区、金川区生态节水型高效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焦家庄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永昌高效节水示范园区、永昌百里国道生态园区等一批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点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其示范带动作用已开始发挥。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9场(次),培训农民5.1万人(次)。共引进各类农畜新品种148个、农业新技术31项,大力推广了间带套种、地膜覆盖、暖棚养畜等实用技术,使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建成农作物原良种繁育田2.3万亩,玉米杂交制种田3.6万亩,完成地膜覆盖农作物14.5万亩,间带套种9.6万亩;黄牛冻配改良、瘦肉型猪杂交改良、绵羊改良等工作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五)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发展后劲。在生态林业建设上,全市上下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生态林业建设方针,坚持“草围源兴,林跟水走”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保护与治理并重的路子,狠抓了“三北”四期、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市区北部绿色长廊、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使我市生态林业建设呈现出了跨跃式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市共投入生态林业建设资金1369万元,完成造林面积5.65万亩。在水利建设方面,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指导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项目为依托,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引硫济金”工程,实现了遂洞贯通和主体工程竣工两大目标任务;西金输水渠维修工程、人畜饮水一期工程建设、东西河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西大河水库除险加固、“母亲水窑”和农村高级电气化县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始发挥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水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二、《草原法》贯彻实施情况
新《草原法》的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草原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新《草原法》,对于合理利用草原,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促进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真学习宣传,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草原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并组织农牧部门的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使广大农业部门的干部职工掌握了《草原法》的具体内容和对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普法机关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报刊、标语等宣传媒介,采取法律咨询、试题问答、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农村学法、用法的气氛更加浓厚。据统计,全市共张贴标语800多条,悬挂过街横幅32幅,播放录音80多次、录像43场(次),电台播放稿件8篇,报刊登载稿件5篇,印发宣传材料10000份。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宣传,使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认识到《草原法》对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大力发展草产业,减轻草场压力。去年以来,我市把加快发展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按照“羊下山、草进川”的工作思路,采取“整体规划,整乡武装、整村联动、整社推进的”方法,大力发展舍饲养畜,不断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使我市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市天然草场的压力。今年,我市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一方面,坚持种草与养畜紧密结合,依托千家万户发展种草养畜;另一方面,以提高草产品附加值为重点,依托国有农场、专业公司、专业大户发展商品牧草,积极兴办牧草龙头加工企业,牧草种植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采取单、套、复种和退耕还草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牧草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优质牧草种植面积8万亩,形成了4个万亩牧草生产基地乡镇。
(三)加大草原行政执法力度,有效地打击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今年我们在积极学习宣传《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认真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的通知精神,多次联系有关乡镇及公安等部门深入草原进行执法检查,严厉查处乱搂发菜、乱挖柴胡、锁阳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违法行为,对采集发菜、柴胡、锁阳的人员进行处罚,对准备进入草原搂发菜者进行说服教育,劝其回去,对已造成破坏的除没收非法所得和搂挖工具外,还进行了处罚。今年前9个月,全市组织6次较大规模的查、挡搂发菜等破坏草原的行动,查处违法人员80人次,车辆16辆,没收工具60多件。通过集中整治,有效遏制了乱挖植被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四)认真组织开展草原防虫工作。针对近年来不断发生大面积草原虫灾的实际,我市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积极争取资金,组织人力物力,有效开展了防治工作。全市共完成草原虫害防治面积21.8万亩。
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管理情况
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今年以来,我市以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突破口,制定了加强生产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加强基地环境管理。我市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狠抓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土壤、水、大气环境控制,积极推进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根据《农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了禁销、禁用和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的管理力度,定期向生产者公布禁用品种,扩大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的禁用范围。为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今年,由农牧、质监、工商、贸经等部门成立联合执法检查组,清理了11种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撤消登记的农药,对严禁在蔬菜上使用的高毒、高残留的44种农药进行了重点监控,对允许限量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定了安全隔离期。全市共对78家农资经营门点进行了执法检查,依法没收过期农药3个品种23公斤,扣封无证经营瓜菜种子15个品种53.2公斤,查处过期变质、无批号和含量不足的兽药及生物制品8种1603支(瓶、袋),对无证经营门点责令办理相关手续和限期整改。永昌县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出了重点保护优良的生产环境,净化农村居住环境,切断污染源,加强农资管理,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大力施用有机生物肥料,建立的万亩胡萝卜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做到基本不施化肥和农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通过建立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落实免疫档案、免疫标记、疫情报告、防疫督办等制度,集中开展以“两强一打”为重点的牲畜口蹄疫防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今年前9个月,全市共对164万头(只)各类畜禽实施了免疫注射,其中猪、牛、羊口蹄疫平均免疫密度分别达到96、98和95,免疫牲畜的耳标标记率达100,对检出的病害肉全部实施了无害化处理。
二是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大力实施无公害西瓜、无公害胡萝卜、优质羊肉等13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制定了《2003年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了1期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培训班,开展了33项无公害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工作,加快了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步伐。目前,紫花苜蓿、牛肉等33项无公害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正在由技术监督部门审核,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正在加紧进行之中。为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市设立了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组织开展了肉羊、西芹、胡萝卜、花椰菜、啤酒大麦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永昌县还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质监、农牧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大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签定了责任书,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进程。由于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各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市建立了日光温室高新技术示范园区4处,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处,开展了无公害名优特农产品新品种引进,农作物生产新模式、新技术试验示范,在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全市日光温室在生产上普遍实现了多品种、多茬口种植,并配置了滴灌技术,部分还使用CO2施肥、生物肥料等新技术。
三是抓好生产基地认证。为加速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我市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开展了安全生产基地创建活动,对农业主导产业的重点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努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名优农产品品牌,从而带动并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了产业化经营步伐。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永昌县被认证为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胡萝卜、西芹、花椰菜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6个乡镇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了省级认定。以此为契机,我市在严格执行认证标准程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认证工作。鼓励基地和企业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为了规范对认证农产品的管理,我市制定了《绿色证书标志包装使用管理办法》,并及时转发了《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统一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的标志使用,方便了市民识别和购买安全农产品,同时扩大安全农产品的影响,并对认证农产品形成了有效监督和动态管理。
四是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今年以来,我市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无公害安全农产品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扶持。主要是:扶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国颁、部颁标准的实施以及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对积极申报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企业以及优质名牌农产品,检测认证费用进行扶持;用于检测体系的建设,完善市、县(区)检测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尤其是快速检测设备的添置和更新,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效率;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安全进行动态管理的抽检监测的投入;加大各项科研、推广和培训、宣传工作的投入。据统计,今年市政府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资金达450万元,县、区各项投入达1500万元。
四、农民权益保护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以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措施,确保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情况看,全市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较好,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农民负担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没有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重大案(事)件。
一是加强学习宣传,狠抓《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落实。按照农业部《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和省上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办黑板报、印发宣传材料、组织宣传车辆等多种形式和利用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学习宣传活动。目前,全市共组织车辆14辆次,张贴各类宣传标语2000多张,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张贴《农村土地承包法》260张,召开宣传学习会议19场次。通过学习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了这部法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与此同时,我们针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认真调查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狠抓了土地延包30年的完善工作,使全市所有农户均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并领到了土地经营权证书,经营证书到户率达100。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省、市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我市结合农民负担调查,先后3次组织力量,对县、区和各乡镇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和监督检查。经检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拨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农业税灾歉减免资金,规范使用过渡期“两工”和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对农民税费尾欠做到了“只清理、不清收”。在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农业税灾歉减免政策落实方面,及时将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819万元(永昌县645万元,金川区174万元)予以划拨,其中补助村级三项费用16.8万元也下达到了村上,并实行乡管村用,没有发生挤占挪用现象。对206户贫特困户的1.21万元农业税进行了减免,目前均已落实到户。特别在村内筹资筹劳制度的落实方面,各行政村以规范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为重点,制定了筹资筹劳制度,并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程序、范围和上限控制标准,没有借“一事一议”乱议事,把“一事一议”变成向农民筹资筹劳借口,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标准和数额,均由乡(镇)农经站填表列卡,并在村社公开栏内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三是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为保证涉农负担政策落到实处,我市从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入手,加强了对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重点开展对农村中小学学生就学、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农村结婚登记、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方面收费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加大了“非典”防治期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保证了中央和省上关于防治“非典”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杜绝了借防治“非典”名义向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针对农民反映的农业生产费用和农民建房收费等问题,认真组织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治理了农村电网改造中乱集资、乱收费和超标准收费,强迫农民购买高价电表,以及借校表为由向农民多收费,强制农民义务出工、出料、摊派食宿等变相收费或搭车收费。按照中央和省上的安排部署,开展了对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目前,全市各涉农收费单位、乡镇政府、各行政村普遍建立了公示栏,重点公示农村中小学收费、婚姻登记收费、社会抚养费、农民建房收费、粮食保护价、电价、水费、农业各税等涉农收费。同时,县、区都制定了农村报刊征订的限额,既保证了党报党刊的订阅数量,又不增加村级财务负担。永昌县规定各乡镇、村订阅党报党刊的费用控制在500元—650元之间,金川区规定村级报刊征订费用一律不得超过500元,限额内经费优先用于中央党报党刊的订阅。同时通过开展农民建房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对按照国家规定权限批准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必须在规定环节、范围和标准内收费,严禁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或搭车收费。目前,永昌县取消了一切涉及农民建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金川区农民建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只保留了土地使用证工本费,且收费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四是狠抓农村财务管理,积极推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按照省、市关于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开展了以钱帐分管为前提、“四权”不变为原则,会计委托代理为核心,强化监督作保障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宣传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有关政策,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上岗前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要求,集中力量对试点东寨镇各村组1998年以来的财务帐目进行了全部清理核实,办理了会计帐目移交手续,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目前全市80的村完成了财务帐目的清理核实和会计帐目的移交手续,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切实维护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农业科技资金短缺,致使一些投入大、高效益的科技成果无法大面积推广,农业基础条件难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快,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二是有的地方农民政策性负担加大,特别是井灌区,由于打井、机电维修费用过高,加之电价调高(从0.19调整到0.27元/kwh)和农业排灌机井深井标准重新确定(井深由原来的大于50米调整为大于100米),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费改税后牧业税及其附加实行动态管理,据实征收工作难度大,部分种养殖大户出现了增税现象。四是特色农产品规模优势不够明显,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基地建设、市场准入、法制化管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六、今后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把学习贯彻《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草原法》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管理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学习“两法一条例”,使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掌握法律的各项规定,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律水平。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农业工作的执法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在稳定农业现有投资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投入,尽财力最大限度地保证投入农业的资金有较多增加。同时开辟新的农业投资渠道,引导固定资产投资、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鼓励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帮扶工作力度,努力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三)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高度重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起设置合理、运行有效、科学公正、行为规范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以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加强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有关证照的管理和使用,大力推进农业法制化进程。
(四)进一步搞活土地流转。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利于土地合理流转及规范管理的政策措施,按照“坚持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的基本政策,允许和鼓励农户在承包期内以转包、转让、出租和互换等形式进行流转,允许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机结合,繁荣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积极推动农民税费配套改革政策的落实。重点抓好改革后增加农户负担的调查摸底和政策落实工作,注重研究新情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中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实现使每一个农户的负担都有所减轻的最终目标。
(六)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继续落实农民负担预决算、农民负担卡、农民负担审计制度,全面实行涉农收费、税收、价格公示、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度,积极开展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村用电乱收费、报刊摊派、达标升级活动等问题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的指导工作,继续推行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和“一票否决制”,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问题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七)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投资力度,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手段先进、管理科学的无公害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搞好产品供求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指导区域间产销衔接,引导生产结构调整。在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保鲜)到市场销售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把关。
(八)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成市级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县、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生产环境、投入品和生产品主要控制指标进行全方位检验和检测。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速测点,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测。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跟踪制度、优质产品认证制度、质量检查监督制度,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检查检疫力度,强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净化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使用,切实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参照国际、国家以及省颁标准,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产品加工包装标准、产品运输储藏(保鲜)标准、检验检测方法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三篇:2011行政执法工作汇报材料
宁波市房产交易与权籍管理中心
2011行政执法工作汇报
2011年,宁波市房产交易与权籍管理中心在市建委及委法规处、房交处正确领导、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继续坚持以“依法登记”为重心,以增强行政执法能力为基础,狠抓规范性制度建设,贯彻落实执法目标责任,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具体到工作中,以“三思三创”主题活动为契机,调整思路,积极调研,主动宣传,强化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我中心2011年有关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2011年初,中心总结了以往行政执法工作经验教训,确定了中心的法制工作围绕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加强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化解社会矛盾做好行政复议诉讼及信访维稳等工作目标而展开。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行政执法工作的不同要求,中心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的科室及人员,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不重不漏。在科学安排行政执法具体工作的同时,中心积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处理机制。一是中心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为目的,积极开展单位职工分批次、有重点的学习各类登记业务
知识,详细讲解业务文件的规定,并进行笔试考核,同时积极参加法制办等部门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深化理论知识,参加培训共计200余人次。二是调整优化窗口人员配臵,提升窗口执法水平,提高窗口服务质量,推行“无午休”办公制度,树立中心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三是组织中心业务骨干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观摩学习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庭审活动,强化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四是按照公正廉洁执法的要求,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五是在不断增强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中心十分重视自身行政行为,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落实好自身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内容,避免在行政过程中滥用职权等问题发生。
二、逐步清理、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强制度规范建设。由于近年来新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以及旧有法律法规的修改、补充、废止,原来我单位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适用范围及适用事项已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有些规范性文件已不再适应当前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中心着重对各类行政执法依据性文件进行清理归类,使之成为一项定期化、常态化的工作目标。
一是集中力量完成了《宁波市房产交易与权籍管理中心业务操作规范(试行)》的起草、征求意见、修订、定稿的工作;同时还对中心业务操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
件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分别于3月中旬和4月中旬将《宁波市房产交易与权籍管理中心业务操作规范(试行)》和《房屋登记法规文件汇编》编辑成册、下发使用,为中心业务制度的规范化提供了标准的统一尺度及较为详尽的学习参考资料。
二是积极推进全市房屋登记业务操作规范标准化工作。组织召开全大市房屋登记业务标准化专题会议,开通了全大市房地产业务交流论坛;成立了业务操作规范标准化编写小组;建立了疑难问题合议机制。同时配合市建委将完善后的业务操作规范逐步推广至宁波全大市,形成宁波市房管系统统一的业务操作标准。
在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建设方面,今年年初中心制定了行政执法的工作纲要,提前规划制度建设工作,目前中心较好地完成制度建设工作目标。一是中心制定了《关于加强房屋业务登记管理的通知》、《关于出具《宁波市家庭住房记载情况证明》有关操作事宜的通知》、《业务操作会议纪要》等二十多项业务规范性文件, 明确了业务操作的具体依据和方法,保障了行政执法程序性。二是抓紧筹备出台司法限制业务操作规范,形成业务操作流程标准,并在充分论证和检验的基础上,适时向其他县市区推广。二是积极主动与各县(市)区房管部门构建业务交流平台。实现各地房屋登记工作交流的常态化。定期就各县(市)区房屋登记操作实践
中新出现的疑难问题深入讨论、提出意见,形成统一处理机制。三是组织力量对构筑物登记业务的开展进行研究和准备,对收件要件、审核要点、应注意事项等内容予以细化,制定出稳妥可行的操作流程草案,完成《浙江省海上构筑物登记实施意见》等多项征求意见稿。
三、积极落实信访维稳、普法交流等各项日常工作。
积极响应落实市建委对窗口服务建设的要求,不创新服务工作方式,持续改进来信来访接待及咨询解答工作方法。以“高效、便民、利民”为宗旨,以切实解决来信来访及咨询群众的合理诉求为根本任务,力争在创建信访咨询服务工作的优质品牌。
(一)信访维稳方面。2011年中心处理房产权益疑难纠纷共计70余件,其中经中心集体会审并形成书面调处意见的3件;经我单位沟通、协调,相关权益方达成一致并及时解决的有20余件;答复网上咨询120余件,接待来人咨询日均5-6件;收缴假证24本。
(二)普法工作方面。中心对及时总结行政诉讼案件中暴露出的业务操作问题,召集业务办理人员不定期集中学习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在加强内部培训的同时,同时积极联系银行等登记业务服务单位,开展抵押登记业务交流,取得了良好成绩;并利用各类展会、中心门户网站等媒介平台宣传、普及房产登记法律法规及各类房产新政,接受群众询问千余
次,发放业务办理、法规政策宣传册约1000余册,增加了房产登记业务办理的透明度,树立了中心良好社会形象。
(三)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房产查封和解封业务是中心的一项核心工作,具有高风险性,截止目前共计办理2276件。为了保证业务安全性,排除操作风险,中心多次到法院就查封、解封业务中实际问题、工作程序乃至诉讼等进行协调沟通,提出意见,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出现的登记问题,理顺了与法院的工作关系。中心孙素军同志被浙江省政法委员会、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全省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先进个人”。
四、本小结暨明年工作展望。
中心在落实本各项行政执法工作基础上,明确了工作思路,突出了工作重点,认真执行了各项工作计划,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各项工作制度的衔接尚需优化;审批、登记模式尚需调整;处理突出、突发问题能力尚需加强;工作人员法制理论深度、法制意识尚需提升。中心将在总结今年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不足制定下一行政执法工作计划,集中力量,有重点地调整业务登记模式;有步骤地推进业务操作规范化工作;有力度地深化中心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开展新业务调研,扎实、稳步将中心的行政执法水平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宁波市房产交易与权籍管理中心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一日
第四篇:行政执法工作汇报
行政执法工作汇报
于我段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情况的汇报
赣州公路分局:
我段在接到赣路政字[2001]10号文关于《关于做好公路行政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后,我段精心组织人员,结合当前全省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总体要求及分局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布置,对我段行政执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大检查,现将自检情况汇报如下:
一、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认真检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段路政执法人员除路政股长取得行政执法证外,另外两人尚未取得行政执法证。
二、文明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检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段路政股新进一个竞争上岗人员,目前尚未统一着装。
三、勤政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段建养任务繁重,行政上常调度使用路政车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路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影响了部分工作计划的实施。
2、少量路政案件未及时调查处理。
路政工作是“窗口之中的窗口”,路政工作是否搞好关系到我段的形象问题,也关系到我段路政股能否保持市级“青年文明号”的荣誉问题,我段将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将上述存在的问题加以彻底解决,真正树立我段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展现窗口文明,促进行风工作建设的根本好转。
上犹公路段
二00一年六月五日
第五篇: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在市农业局、市执法支队的大力支持下,在XX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4年我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2014年工作情况
1.广泛宣传,增强群众法律意识。
一年来,我们利用利用会议、墙报、宣传横幅、制作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大造舆论,形成全方位宣传格局,不断提高全区农民朋友依法治农的法制观念。领导讲话宣传3次,印发宣传资料5600余张,悬挂宣传横幅6条,制作墙报3块、展板4块。主动上门向37户农资经营户面对面宣传。如三月份“农资打假月”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技干部53人次开展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活动3次,接待群众咨询491人次,印发农业法律法规和技术资料2000余张,宣讲农业法律法规和农民维权知识、农作物栽培技术和农业投入品购销、使用知识,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投入品经营户的欢迎。通过宣传,群众依法治农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2.完善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执法必须有据,制度必须健全,执法行为才会规范。区农业局专门召开了农业行政执法研讨会,对照《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结合我区实际,修订、完善了以工作职能、日常工作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财物管理制度、监督廉政制度和执法工作流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相关配套制度。为了便于执法人员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还特别组织人员搜集、选编了常用农业法律法规资料。目前,我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了“制度到位、责任到人”的良好局面。3.政务公开,增强执法透明度。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区农业局推行政务公开,在区政务中心设立接待窗口,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以公开促工作,以公开树形象,以公开赢民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扩大政务公开知晓面。将各项农业行政办理事项的执法依据、执法职责、执法程序、执法处罚标准、执法时限、执法处理结果等“六要素”向社会广泛公开,在方便服务对象的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我们还把与服务对象关系密切的收费项目、依据、标准等内容作为政务公开工作的重点,在办公室和政务大厅上墙公开。
(2)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实行首问负责制。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接待、登记、督办、反馈程序。实行谁接待、谁负责协调处理,一包到底。对于所接待办理的每一事项进行登记,当时没有解决的,事后及时把处理情况反馈给当事人,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二是实行受理投诉限时办结制。在政务大厅把受理投诉应当提供的条件、依据、手续、权利和义务等上墙公示,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对于公开的办事项目明确办事时限,并严格按时限办结,逾期未办结的,严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三是推行服务承诺制。向社会公开我们的服务承诺,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把我们的工作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通过民情调查、开门评议活动、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行政执法、服务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人民群众满意。
(3)以公开推动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上新台阶。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满意率,树立了农业行政执法良好公正的形象,同时,也使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上新台阶。4.依法行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明确乡镇农技站站长兼任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监管员,负责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日常监管工作,并建议乡镇明确村民委员会主任兼任各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监督员,负责各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日常监督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我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亲自任组长,成员有执法大队、农药管理站、植保站、环保站、土肥站、蔬菜站及乡镇街道农技站负责人,并邀请工商、质监等部门参加,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单位、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配合,检查督促农业投入品经营者、使用者对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2)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业投入品规范经营和科学应用水平。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列》、《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发放《农药经营须知》、禁限用农药名录、种植业生产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名录等挂图,张贴到每个经营门店和市场,标准化生产基地都建立了永久性宣传图、牌。同时,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农业投入品监管员、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加大对群众科学应用农业投入品、高毒农药替代产品的宣传、指导力度,要求农业投入品经营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农业投入品登记批准的使用范围使用,禁止任何农业投入品超范围使用。积极推广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加强农业投入品新产品试验、示范、推广,促进农业投入品使用科学化、规范化。(3)严格资质审查,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
按照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湘农业联〔2011〕58号文件要求,开展农药经营资质审查,在蔬菜、果树、中草药材、茶叶产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经营。全区有农资经营单位37家(批发21家,零售16家),其中经营种子23家,经营肥料25家,经营农药29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5家;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生产基地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49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个;农产品经营超市8家;休闲农庄9个。(4)建立经营台帐,加强农业投入品经营管理。
建立农业投入品销售信息可查询、去向可跟踪和质量有保证的管理机制。农业投入品经营者要建立经营档案,载明来源、贮藏、运输和质量检测各环节的简要说明及责任人、销售去向等内容,经营档案应当保存至农业投入品销售后2年。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必须设置高毒农药分隔存放专柜,在专柜上设置明显警示标识,明确专人负责,建立进货查验、实名购药等高毒农药经销专用台账,要求告知购买者用途,台账应保存3年以上备查。
(5)建立生产记录,实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
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经济组织建立生产记录,在其标准化生产基地指定农业投入品管理员,建立农业投入品购进、领用登记台账等安全保管制度,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成份、用法、用量、日期和安全间隔期,并妥善保存原始记录;批发市场建立产销对接制度,超市建立标识流通制度,各类市场完善经营档案;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以进货查验、索票索证、日常检验、产品召回和销毁为主的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可追溯管理。建立以经营者先行赔付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承诺制度,以行业公约、协会章程为主的行业自律制度,引导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诚实守信,自觉抵制、举报各种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维护诚信的生产、经营秩序。(6)强化市场监管,开展高毒农药专项整治。
我局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突出抓好重点产品的监管。除日常查处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农业投入品,经营未经登记和冒用登记证号的农业投入品,农业投入品标签制作和标注内容不规范及擅自扩大使用范围,毒性标识错误,有效含量不符,无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等违法违规行为外,重点组织开展对高毒农药的专项清查整治工作,就甲胺磷、毒鼠强、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等38种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和甲拌磷、克百威、氧乐果、三氯杀螨醇等19种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等作物上限制使用的农药,对乡村经营户进行地毯式排查,发现有禁用农药的,追根溯源,依法处理。
二是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的监管。重点加强对市区蒸湘北路、火车西站、头塘等农业投入品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的监管,对一些群众投诉强烈、市场秩序混乱的地区集中整治。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对象的监管。对不具备生产、经营资质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窝点和有多次严重违法行为记录重点监控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乡村流动商贩,依法取缔。
由于工作到位,基本控制了高毒农药在我区农业生产上的使用。
二、存在问题
1.受城区体制制约,我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体系不稳定,没有专职人员,信息收集难,基础数据不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力不从心,许多工作仅依靠责任心来维持。2.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多而乱,监管难度大。
3.由于没有安全的农药存放地点和化学防污经费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陷入困境,难以更好地开展。
4.由于缺乏经费和必要的检测设备,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不及时,严重影响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三、2015年工作打算
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改善工作条件。
2.搞好监管基础工作和行政服务工作,以提高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效率。3.继续做好农业投入品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为安全、科学应用农业投入品提供技术保障,减少农业行政执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