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殖场生物安全处理制度
遵义市汇川区永其养殖场生物安全处理制度
一、当养殖场的猪发生疫病死亡时,必须坚持“五不处理”原则,既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二、当养殖场的猪发生传染病时,一律不允许交易、贩运,就地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三、当养殖场发生重大疫情时,除对病生猪进行无窖化处理外,还应服从区兽医主管部门的决定,对同群或感染的猪进行扑杀和无窖化处理。
四、无害窖化处理过程,必须在本场兽医和当地兽牧站监督下进行。并认真对无窖化处理的猪数量,死因体重及处理方法、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记载。采取深埋无窖化处理的场所,应远离居民区,水源池洪区和交通要道,防止动物疫情传播。
五、无窖化处理结束后,必须彻底对其圈舍,用具道路等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六、在无窖化处理过程中及疫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染给人。
第二篇: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病害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二、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应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
三、无害化措施以尽量减少损失,保护环境,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
四、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一般为高温、深埋和销毁。
五、采取深埋的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在感染的饲养场内或附近,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和交通要道。
六、对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也应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共同深埋。
七、无法采取深埋方法处理时,采取焚烧处理。焚烧时应符合环境要求。
第三篇: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最终版]
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二、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应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
三、无害化措施以尽量减少损失,保护环境,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
四、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一般为高温、深埋和销毁。
五、采取深埋的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在感染的饲养场内或附近,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和交通要道。
六、对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也喷酒消毒剂后与尸体共同深埋。
七、无法采取深埋方法处理时,采用焚烧处理。焚烧时应符合环境要求。
第四篇:畜禽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畜禽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畜禽养殖场应严格按照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二、病死或死因不明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应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
三、无害化措施以尽量减少损失,保护环境,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
四、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一般为高温、深埋和销毁。
五、采取深埋的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在感染的畜禽养殖场内或附近,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和交通要道。
六、对污染的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也应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共同深埋。
七、无法采取深埋方法处理时,采用焚烧处理。焚烧时应符合环境要求。
第五篇: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范文
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搞好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有效控制动物疫病,提高动物生产力,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3-0044-02
兽医生物安全问题是兽医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但业界更多关注的是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对养殖场生物安全的关注相对较少,二者都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是指对疫病预防的步骤和过程,即减少或消除疫病风险的过程。它包含了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两个部分。外部生物安全是指防止新的疫病或新的病原微生物引入到动物群中的过程。内部生物安全是指减轻或消除在动物群中已经存在的疫病蔓延的过程。
外部生物安全以堵为主,属于养殖者优先考虑的问题,内部生物安全以净化和消除为主。并非所有的危险都可以消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尽量减少病原体接触动物的机会,最大限度保障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力。疫病发生的条件
动物疫病的发生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基本条件。有病原微生物,但其活力、数量未达到一定度也不足以致病;病原微生物没有传播渠道,也不会发生感染;易感动物是否接触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的机体状况、性别、年龄、免疫状态等是疫病感染的基础。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
从动物疫病的发生基础来看,养殖场要减少或消除疫病风险,就必须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环节入手。
传染源也就是病原体,不仅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绝大多数动物也都不同程度携带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实际上就是病原体的媒介,或者叫传播介质;凡是能被感染的动物,都叫做该疫病的易感动物。
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疫病风险管理)可以从养殖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
3.1 外部生物安全管理
外部生物安全管理主要从动物引入管理,生产工具管理,饲养人员管理,昆虫、老鼠、鸟类等生物传播,养殖场选址和建立有效的隔离带等几方面考虑。
(1)引入动物的管理。首先需要考虑引入地区,即输出场所在地区的动物疫病状况;其次要严把检疫关,必要时需进行特定动物疫病监测,比如奶牛的结核病、布病监测;第三,必须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制度;第四,做好免疫工作。
(2)生产工具管理。生产工具包括运输工具、饲养工具等,入场前必须严格消毒,同时圈舍间的饲养用具不得交叉使用。
(3)人员管理。养殖场饲养人员原则上一批动物未出场前不得离开养殖场,也不得在非本人管理区域内出入;人员的出入既要有严格的请、销假制度,还要有严格的消毒制度;非养殖场工作人员未经许可绝不能进入养殖场,更不得在圈舍内逗留。
(4)异种生物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异种生物在养殖场的存在,比如家禽养殖中,有条件的要设置防鸟网,老鼠等啮齿类动物是养殖业甚至是人类的公害,蚊蝇一类的昆虫也是养殖业的大敌。
(5)养殖场的选址。养殖场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对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还要考虑养殖场自身防疫工作的需要。养殖场之间应当保持合适距离,场与场之间有天然的隔离带是最理想的建场选择,目前的养殖小区建设是一种方式,但小区的管理和防疫应当是统一的,而不是每个场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在一个区域,一个公司+N户农户是较好的经营模式,技术和管理均由公司按统一的标准执行。
(6)隔离带。场与场之间不仅要有隔离带,一个场不同的畜舍之间都应建立隔离带,特别是不同生产阶段的圈舍之间,更应设置隔离带,幼畜、禽与成年的抵抗力是不一样的,有的病只在幼畜禽中发生,成年动物不感染,即使在成年动物中有这些病原微生物存在。
(7)养殖方式。养殖方式提倡舍饲,且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养殖方式最理想,放牧会加大动物接触病原的机率,特别是一些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3.2 内部生物安全管理
内部生物安全管理应当从基础免疫、混群、疫病净化、治疗等方面入手。
(1)基础免疫。免疫是目前防止疫病发生最有效的手段,是养殖业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制定科学的免疫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疫病的发生。
(2)混群。摸清动物的来源,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同来源的动物混群。
(3)疫病净化。一些致病率高、死亡率高,对生产和人类影响较大的动物疫病,必须采取净化措施,才能保证动物群体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比如奶牛的结核、布病,鸡白痢,禽沙门氏杆菌等,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影响比较大,目前采取净化的措施。净化的前提是监测,通常的做法是对监测阳性动物予以淘汰或无害化处理。通过定期监测和净化,逐步消除特定病原在养殖场的存在。
(4)治疗。相当一部分动物疫病,对生产影响不大,通过隔离治疗是可以在动物群中消除的,这一部分疫病,就需要及时隔离治疗,以尽快恢复动物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减低损失。
(5)消毒。消毒是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场应当建立有效的防疫消毒制度,定期消毒。在一批动物出栏后,圈舍应当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视具体情况,比如疫病情况、生产安排等,间隔一定的时间,方可补栏。
(6)饲养管理。畜禽圈舍温湿度的控制、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也是减少动物发病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给动物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发挥最好的生产力,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不同年龄段的动物分开饲养;科学地使用全价料饲喂,是增强动物体况,提高抗病能力的一个手段。
动物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疫病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仅就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之,疫病的风险管理问题,最核心的是要把握住动物引入、监测净化、基础免疫、防疫消毒等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其他的环节也不容忽视。动物疫病的防控本身就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同时兼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