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碑》教学案例
《丰碑》教学案例
《丰碑》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中记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让给了战士,而自己却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凝结成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如何让学生体会“丰碑”的含义,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从老战士被冻死时的从容、镇定、安详的神态中体会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在学生有了深切感受的基础上,让孩子们一起怀着沉痛、敬佩、崇敬之情,带着自己的感动齐读这一段,孩子们读得真是声情并茂。之后,我请同学从文中找出描写将军的有关语句,看看将军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让学生通过相关语句的品味,体会将军前后的感情变化,即:将军由听说前面有人冻死了,感到事情来的突然、意外,而愣了一下,到看到被冻僵的老战士,以为是军需处长没有给他发棉衣严重失职,而像发怒的狮子,命令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再到得知被冻死的老战士竟是军需处长时,内心无限的愧疚、自责、感动、骄傲等复杂的情感变化。此时,将军将手缓缓举起,举到齐眉处,向这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个军礼。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从中体会将军此时自责、感动、敬佩、骄傲等复杂的心情,体会将军这个非同寻常的军礼的分量。在此基础上我动情地对孩子们说:“读到这里,老师和大家一样被感动着,心情很沉重,让我们通过图片再次感受这动人的一幕。(多媒体出示课本放大的插图伴有狂风怒吼的声音。)我提议: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向这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致以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此时,我看到 孩子们个个神情严肃庄重,有的同学眼睛里噙着泪花,大家把手举过头顶敬了庄严的队礼。孩子们已经被老战士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教学片段】学习第三部分
师:同学们自由读第三部分(学生读文)
师:将军正思索着将要面对哪些问题时,他们首先遇到什么问题?生:发现一位红军老战士冻死了。他是军需处长。
师:板书:(军需处长)将军知道他是军需处长吗?
生:不知道。
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将军的反应如何?心情又怎样?(出示写好问题的小黑板)请你们小组学习,进行讨论。
师:请个同学读读问题。
生:①将军的神态有几次的变化?每次的变化反应了他怎样的心情?②说说军需处长被冻死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③为什么说大学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晶莹的丰碑?
(展开小组学习,老师参与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
师:好,请你们法汇报学习收获。你知道了什么:
生:当将军听到有人冻死时,他愣了一下,快步朝前走去。
师:[板书:将军听(愣)]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生:我体会到将军很急切相了解情况,从“快步”一词可以体会到。师:将军看到了什么?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样子怎样?
(一生读出第七自然段,老师纠正读音)
师:这时将军的神态又怎样?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将军非常生气,他在责备军需处长的工作做得不好。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脸色顿时严峻起来”,“肌肉抽动着”,“像发怒的豹子”和他大声说话中感受到的。
师:[板书:看(严峻:怒)]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些话?
生:发怒的语气。
师:请你来读读。(生读)
师:请一个同学在讲台前扮演将军的怒相。(一生表演)
师:在座的学生也表演一下。(全部学生表演怒相)
师:多将军的发怒上,你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师:后来的情况怎样?当他知道了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又怎样?
生:后人告诉他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生读出第12自然段)
师:[板书:知(愣住)],你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将军感到非常意外和惭愧,因为将军刚才还在责备军需处长。
师:对,你们还体会到什么?谁来补充。
生:还体会到将军非常敬佩军需处长。
师:你怎样感受到的。
生:将军的眼睛湿润了,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对,这时将军心情复杂,有惭愧,有悲痛又充满了敬意。请你带着这些感情读出句子。(生读)
师: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将军敬军需处长的什么?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板书:舍己为人)你从哪里体会到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的精神?生: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衣着,可以体会到。
师:请你再谈谈这个自然段。
(生再读第七自然段)
师:你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的?
生:悲伤、沉痛的语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军需处长这么的舍己为人,面对困难这么的镇定,他却牺牲了。师:再请另一个同学读读。(生读这段话)
师:(出示挂图),我们再来看看军需处长的样子,他是多么的安详,为革命奉献一切,所以将军向他庄重地敬了个军礼。
师:请一位同学来扮演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个军礼。
(一生到讲台前表演)
师:看图,当时的云中山风更狂了,风更大了,军需处长的身体怎样了?生:“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幻灯出示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丰碑”是什么意思?
生:高大的石碑。
师:在这里指什么?
生:指军需处长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师:对,人们永远记住他、纪念他,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那么,“晶莹的丰碑”又指什么?
生:指军需处长的精神放出灿烂的光芒,指他的光辉形象。
师:对,我们再感情地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师画好石碑的样子)
【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
1、引导小组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在指导学习第三部分时,教师出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学习。学生通过这样小组学习,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在轻松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对学生今后增强集体观念很有帮助。
2、组织表演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指导体会将军看到有人冻死而发怒时的思想感情时,请学生表演。那个学生表演得很好,他表演了将军发怒的形象,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加深体会人物的品质。发展了学生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
在理解“将军向他庄重地敬了个军礼”时,再次采用了表演法,让学生表演将军敬了一庄严的军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军需处长的崇敬。
3、指导情感朗读,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到,得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感情朗读的习惯。
此外,还运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这个教学设备来营造氛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第二篇:《丰碑》案例分析
《丰碑》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为什么要建碑?“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是用什么雕刻的呢?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不读(l)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分3段)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老师板书: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我们来看。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说说中心是什么?(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什么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四、教学反思: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呢?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学习任务走向学习需要。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需要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习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质疑问难: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但从教学实践看,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但是学生思维空间狭窄,又压抑了创新个性的发展。这是由于教师规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学习。那么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呢?引导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因此再教时,我尝试把学习设计权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体交流质疑,教师将同学们都不懂的问题按课文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摘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有:当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为什么将军只是愣了一下?为什么老战士牺牲时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将军为什么要向身边的人吼?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将军、老战士等人的内心活动并朗读体验。这样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自然情更浓意更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倡争论辩驳: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丰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代表着将军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着他对刚才发怒埋怨军需处长的自责、愧疚的心情,更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战士而自豪。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次教时,我设计了思考题:将军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这样一个军礼?引导学生想象将军的内心活动。虽然学生也能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但对将军情感的感受不够深刻。这是因为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内部自我协商,无法拓宽思路和想象空间。那么如何改善呢?强调主动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让学生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优化问题设计,创设争论辩驳的条件是有效策略之一。为此,第二次教学时,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让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认为将军刚才应该不应该发火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将军刚才应该发火,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而眼前有位老战士因没有发到棉衣而被活活冻死,当然要发怒;有的学生认为将军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大发雷霆而错怪了一位老战士,当然这是不应该的等;接着在辩论之前,让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读议交流;然后分成两大组辩论;最后集体评议。这样一来,学生在争论中自然分组并多方交流,层层深入而又主。
第三篇: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
3、学习红军将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体会红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无忧无虑地教室里学习,是多么幸福啊!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有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丰碑》(板书课题)去聆听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体会
1、在生汇报的基础上追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2、环境如此恶劣,而红军队伍的装备又很差,如果你是这支队伍的将军,你会担心什么?是啊,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将军怎能不疑虑重重呢?
3、然而将军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速度,发生了什么事呢?
4、冻死了一个怎样的人?
老战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面对自己的战士被冻死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5、将军面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
6、指导朗读
现在你就是这位发怒的将军,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两自然段。
7、从将军的语言中你体出了将军因什么而愤怒吗?
8、让我们一起当这位怒不可遏的将军好吗?
9、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你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吗? 他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得这么单薄,他不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冻死吗?他为什么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下面请同学们想象在军需处长死之前可能发生了哪些事? 过渡:想到这些,将军愣住了……
10、此时你觉得将军还是愤怒的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是啊,这样可敬的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而自己却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如果你也被感动了,并且您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再读这一段,可以加上动作。将军这一个庄严的军礼中包含着什么?
过渡:风更狂了,那是狂风在为军需处长唱赞歌;雪更大了,那是纷飞的大雪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同学们知道碑是什么吗?(师解释: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课文为什么说: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的是什么?
14、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
(导读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反问句,“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
15、练习背诵
四、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呢? 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第四篇: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教学设计
绥芬河市第三小学 赵崴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继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课文赞扬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 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吃惊、激动、难过、内疚、自豪等表情),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行军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吧!
二、新课教授:
教师板书课题:《丰碑》学生齐读课题
师:“碑”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本课中“碑”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解释是丰富,第二种解释是大,我们应该选哪种解释?
丰碑:高大的石碑。那么丰碑在本节课中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分自然段。学生汇报。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长征途中,军需克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别人,自己却被冻死的故事。
师:军需处长最初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老战士)文中只有一个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老战士,是哪个自然段。(7自然段)快速浏览第七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战士?(动作、神态、衣着)分别是哪几句话写的?(指名读)
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可以看出老战士早有准备。贴:穿的少。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战士?(冻僵)他被冻僵的原因是什么?衣服少(单薄、破旧、贴)
老战士被冻僵的其他因素是什么?我们到第一段中去寻找。(天气冷)
我们的长征大军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行进,每天都要克服很多困难,可能是那些困难?还有什么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马让给重伤员)老战士又是怎么做的?(把衣服让给别人,体现老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那么,将军看见老战士被冻死时是什么感觉?(万分悲痛,撕心裂肺)
师:是啊,将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现在就让我们齐读第7段,去感受将军的悲痛。
师:老战士的牺牲让将军悲痛,他在悲痛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自己和军需处长的失职而自责。如果你是将军你打算怎么做?(叫军需处长来,训斥他。)
师: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将军是怎么做的,自己读8、9自然段,画出表示将军愤怒的词语。(把这些词重读,突出将军的愤怒)
自己练读,指名读
男同学们,你们相当将军吗?(读将军的话)师:此时的将军就像一头发怒的狮子,这时的他只想快点见到军需处长,这时有人对他说了什么?
生:这个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师:此时将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11段。其余同学评价。(语速要慢,感情基调——悲痛,抓住动词重读)
师:楞在文中出现了几次?(2次)第一次是因为事出突然,吃惊。第二次是因为军需处长的行为使他感动。
体会将军的感情变化:
当将军听说前面冻死了一个人时他楞住了,可以看出他······ 当他看见老战士被冻死时他······ 他在悲痛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失职感到深深的······ 因而他······ 当他知道这个老战士就是他要见的军需处长时他再次楞住了,此时的他······于是他举起右手,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从着可以看出他·······
板书:吃惊→悲痛→自责→愤怒→感动→敬佩(体会将军的感情变化)
师:将军给军需处长敬了个庄严的军礼,表达的将军的什么感情?(敬佩)
师:将军为军需处长的尽职而敬佩,为有这样的人而骄傲。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支队伍是无敌的。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再读这个自然段。
师:可敬的军需处长就这样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而他那克己奉公尽职尽责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将军,感动了这只队伍,也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全体起立,向军需处长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师:同学们,现在谁能告诉我“丰碑”象征着什么?同学们都能用心感受着,回去把你们说的写一写,这就是给将军最好的礼物。
师:那么,如果本文没有将军,军需处长的形象能这么伟大吗?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一方法。
师:他们没有姓名,只是众多红军中的一员,他们用热血染红国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所以问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用高亢的语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能属于谁呢。”
三、知识拓展:
你们还知道哪些长征中的故事,和大家说说?
第五篇:《丰碑》教学反思
《丰碑》教学反思
绥芬河市第四小学 姜 华
第四届精英杯比赛在上学期已经落下帷幕。现在回想当时静心聆听的每一节课,至今还另我久久回味:值得学习的地方真是太多了!而自己到校展示的这节语文课算是对学习之后的一种践行。现在想想自己上完的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诸多地不足:
一、小组合作 效果甚佳
本节课我在导学设计上运用了两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学生的自学到合作,再到展示,学生真正在这一环节中完成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都能找到自己弄懂的和不懂的地方,而在不懂的地方通过合作得到了答案。在展示中各组间又充分地进行了意见的交流。从中可见,我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享受到了课堂主人地滋味。
二、音乐渲染 激发情怀
这节课,我运用了两首音乐。第一处在学完第七自然段后,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时,如果此时此刻面对着这位被严寒活活冻死的军需处长,你想对这位老英雄说点什么呢?出示了一首钢琴曲。在有感情读第七自然段时,我配乐让学生读了这段饱含深情地文字。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军需处长的光辉形像。为后面的小诗的题做,做好了情感地铺垫。
情到深处 落笔释怀
《丰碑》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浓烈。文章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情由心生,而这份情是需要言语的表露,再落实到笔端就变成了一种感情的释怀。考虑到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小诗还不能恰当地运用。所以我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落笔释怀。
丰碑
你是一座(),你把()给了(),你自己却()
你用你的()告诉我们,红军队伍是能经受住(),你用你的()鼓舞我们,同样告诉敌人,红军队伍是(),啊,你的确是我们心中的一座()。
在学生完成后的展示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填写的比较恰当。这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课后,我及时地找到了张校长、庄主任、张主任,对我的这节课提出不足。这几位领导也忠恳地向我指出了几点建议。从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课堂随意性太大
这种随意性不是指教学过程地随意性,而是指我的语言的随意性和行为的随意性。其实这毛病早就有了。作为一名教师,言
语之中应透露出文化,行为之中应显示出底蕴。而自己的语言匮乏,行为不端真应该好好改一改了。另外,我在课堂上,有时走动过于频繁。今后,应在课堂上改正这几点,从平时的课堂上做起。
语言人重复现象
刚踏入班主任队伍时,自己的确有很多重复语言的现象,一是重复自己说的话,二是重复学生说的话。可随着自己一次次地出示,感觉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不知这节课怎么了,为什么又出现了这样的低级错误。但这一点我相信自己稍加注意一定会改正的。
纠正字音 学生领读
在课堂上,一位男生在纠正字音时,把“话音”这个词错领读成了“话语”,他本来是纠正错误的,却自己出现了错误,并且他还做了领读。庄主任对此提出了异议:是否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纠正错误读音的方式。我一时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尝试新的方法。尽快探究出一种合适的纠错呈现方式。
另外,我自己感觉这节课还是分析的多,而课文读的少。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一直在想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得到点什么呢?所谓的一课一得,我的这节课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在内心我始终在问自己。
如果今后的课能够从课中挖掘出点什么,让学生每一节课都 有所获,并且所得及时变为所用。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真正上 出了语文味。
一次出课,一次历练。自己要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羽翼,让自己能够在小学语文的这片蓝天中展翅翱翔。同时也希望自己能走出一条新的,有自己特色地语文教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