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心得‘
暮春者,春服既成翻开《论语》,发现它所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温暖朴素的人生之道。平和的话语里透露的是从容不迫的气度,谦虚谨慎的作风,理性敦厚的人格魅力。千年而下,它的气息韵致仍熨帖着我们,去感知,思索。
《论语》里有很多次谈到理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话里都表达了仁人志士对于理想的崇高追求。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侍坐篇》里给予我们的温柔力量。孔子和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一起谈论理想,子路率先说到可以治理好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冉求只说他能让百姓丰衣足食,公西华谦虚很多,“愿为小相焉。”轮到曾点时,《论语》里有一段很细致的描述,叫做“鼓瑟希,铿尔。”原来刚刚他们谈话时,曾点一直在专心抚琴。待到老师问他,才让琴音逐渐缓和下来,然后把整支曲子收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曾点内心的从容气度。他像是在描绘一个世外桃源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大地开化,万物都带着春天的新鲜气息。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里,曾点安排了一个洗涤自己,亲近自然的仪式。,乘兴而去,兴尽而归,确是极高的乐处,也是最大的风流。千载而下的我,看后也不禁意兴驰飞。春之暮野,与天地人合一,用敏锐的心灵感知四时轮回,感知自然节序变化,感知世间风月。这样的理想无关治国,无关平天下,却让人真正亲近自己的内心,与真实的自己对话。难怪孔老夫子听后会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一切高远的理想,都是建立在朴素的基础上的。人要能应对周围纷繁复杂的世界,就必须要有内心的定力,要了解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当一个人的内心越从容、越沉静时,他就越会舍弃那些张扬的虚华的外在形式,而尊重内心的声音,能有所担当,能做得最好。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彩色漫画《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画面上桃红柳绿,扶老携幼,踏青去也。正是在其乐融融的春游中,我们对外发现了自然的美,对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在这种对世间万物的深情里,我们更加感知了对于生活应持的饱满态度。内心有了明亮的欢乐,便不会因贫苦而羞愧,不会因富贵而骄奢。如此,心灵的沉静才外化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当我再仔细品味《侍坐篇》时,发现它与庄子的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庄子是一棵守望心灵月亮的树。他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我们可以得知,古圣先贤都是首先站在自己的价值坐标上,了解了自己内心的愿望后,才放出自己理想的风筝。
希望也能有那样一个春天,万物生长,节序如流,我能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能做一个内心明净的人
2013级经济统计2班贾书源 41309057
第二篇:论语心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第三篇: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读后感
我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第一个感触就是万物归一。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古规律。综观人的一生,人这辈子,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生命在逝水流年中悄然凋零,什么是看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忙碌打拼,却忘记适时停下休息欣赏自然之力与自然之美。人有追求与信仰,为实现自己理想进行能动性的创新与改进,以最大限度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但或许就会渐渐迷失自我,迷失人的本性,做出愚蠢疯狂幼稚傲大的可悲行为。从地球看我们生活的城市,很小;从银河看地球,微小;从宇宙看银河,微乎其微。而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个人,根本微不足道。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在斗,为了无休止的利益,为了满足与吞噬无限膨胀的欲望,在我们生存的小星球上拼命去捕捉原本并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我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签名:天上的星星,为何象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为何象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我想,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心态问题罢!简言一句话,人,应该学会看透生命的本质,看穿亘古广漠,潮起潮落,看清事物潜在的规则与本质。
如果说把寰宇看得宽阔透明,那么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应该看得坦然释怀。四海之内皆朋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是我的第二个感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维简单的一首诗十足勾画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古人以人生得到一知己足以来形容人的一生要找到一个十分了解自己的人有多么困难。在今天,我们仍然也会以拥有一个和多个知己而感到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意义。可是,上帝总是带有一丝幽默,他可以把人相隔千里之外,也可以让人如亲邻一样贴近。我们总是期望别人有多么了解自己,然后便有了被充分了解后的感叹,然而事实上没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会更好去了解他人。否则就会做出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地球更象一个小的村落,只要有足够的旅费,每个人都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当然,如果可能,我们也可以认识任何一个在从前想都不可能想过未曾谋面的家伙,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被无限地扩大与扩展。而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因此该得到阔延和释放,古人所云比较封闭的交友概念现在也已经绝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与人产生争执和争吵再所难免,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存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主意,因此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并不相同,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于是偏差和误解便产生。对待这种事情的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直率去对待所有的问题,我们想让别人了解和理解我们真正不被歪曲的想法,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用最简明最直接的说话方式去将我们的想法陈述给对方去听。可惜的是,许多人并不愿将他们的直率使用到应该使用的地方,因为我们都很自我,都很主观。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过于自我,过于固执,固执得乃至无法放下偏执。这就严重得多了,回头想想,我们连宇宙都可被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真实地放映在对方面前呢?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最好,但我们起码可以用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朋友,家人,爱人和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善良的人们。孔老夫子说帮人锦上添花不如帮人雪中送碳,能及时带给别人最迫切的需求,那是我们道义上的责任。我相信人本善良,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种种诱惑吸引,自己定力不够才渐渐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人间。把握住内心的尺码,不论外在怎样,我本善良。希望自己在学习过此书后能用更高一层的心境和态度来释怀面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那才是我最终学习此书的目的。
第四篇:论语心得
严于律己善待他人
----体味孔子“恕”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创始者,二千多年来,人们称他为“君子”、“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半部《论语》制天下”,就是对他的思想、文化的充分肯定。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在一起谈论人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那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做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做,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既使自已受了委曲也不要去伤害别人,宽人、饶人就是“恕”字的本意了。
春秋时期,战祸不断。在西北地区,一群饥饿的游民在路上艰难地走着。突然,一群离群的骏马闯入他们的视线。饥饿促使他们把那群骏马捕获吃了。然而他们不知道,那群骏马正是穆公最珍惜的马!不久后,这些游民被秦国官员五花大绑得带到了秦国宫殿。但秦穆公了解了他们得处境后,并没有杀他们,还赐与充足的食物,让他们离开了。不久,秦国被晋国围攻,突围不了。而早已被秦穆公忘在脑后的三百游民冲了出来。他们衣衫破烂,手持木棍、锄头等,武装当然比不上全身武装的晋国士兵。但是他们士气高涨,最终,他们成功了,秦穆公获救。这就是“三百游民救穆公”的故事。秦穆公读懂了“恕”的含义,使他不仅在危急时刻获救,而且使秦国不被晋国吞没,改写了历史!
但是,能真正做到宽容的确很难。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的再受伤害。所以,无论古今只要读懂“恕”,就可以让人受益终生了。“恕”就是宽容待人,“恕”如我心。读“恕”字,我能感受到海阔天空的宽广,我能感受到海纳百川的胸怀,能感受到宇宙的博大。读懂了“恕”字,我不再为烦心事而纠缠不休,我的生活就会远离那些不必要的烦恼与纠纷。
对别人宽容还意味着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宽于待人”与“严于律己”是连在一起的。《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意思是说,以严格要求别人的态度要求自己,以宽容自己的态度宽容别人。所谓律己宽人,是指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修养情操、完善品德,用宽宏大量的胸怀对待他人。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每时每刻都要同周围的各种事物打交道,只有具有识大局、顾大体、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严守法纪,严格要求自己,胸怀坦荡,宽以待人等高贵品质,才能把事情办好。
只是在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凡事以自我中心,自私自利,那么这个“恕”就更加应该加以弘扬了,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更加注重宽容,凡事多担待一些,凡事多谦让一些,凡事多宽厚一些。用“恕”去贯穿我们的人生,人与人之间就会和睦共处,相互友爱,团结互助,这就离我们的和谐医院、和谐社会不远了。
张朝霞
第五篇:论语心得(定稿)
为政篇
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3、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去犯罪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que)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哀公问曰:何以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孔子主张“礼制”“德制”
礼篇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是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慧,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评价子产说:他有君主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寓,其知可及也,其寓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的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