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走向澄明——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提交刊物稿件](文学教育)[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8:3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混沌走向澄明——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提交刊物稿件](文学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混沌走向澄明——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提交刊物稿件](文学教育)》。

第一篇:《从混沌走向澄明——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提交刊物稿件](文学教育)

从混沌走向澄明

----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

上海市三林中学彭晨光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之一。尽管许多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作文教学现状混沌不清,实际操作无凭无据,无从下手”; “写作根本就不需要教也不能教,教与不教一个样”的叹惋和无奈还回荡耳畔。

而造成中学作文教学混沌不清的现状,有诸多原因。

从课程标准、教材来说,存在许多待完善的地方。课程标准的写作内容不明朗,教科书的写作序列、写作知识有些语焉不详。这些 “不详”导致了教师们茫然不知所措。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被动式的无作为现象较为严重。首先,教学方面无序列、无计划、无规范。教师很少有与阅读教学匹敌的写作教学教案。更别提整个学期或学年的写作教学计划。其次,写作教学的课堂实质上是“缺少教学”的。写作前,有时我们还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有时就直截出示作文题和写作要求。教在何处?学生写作过程,教师“出局”。批改(有的打分有的写点评语),教在何处? “两三周之后”的讲评,此教有何实际用处?

这种自上而下的不足,对当下写作教学备受诟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写作教学是一门科学,提升我国写作教学的科学性,要有全球视野,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写作教学改革成果,系统厘清本国写作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制。同时,要学习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更新我们的认识。一线教师更是重任在肩。我觉得,作文教学的“混沌不清”是导致部分老师“无从下手”的主要原因。要廓清这“混沌不清的一团”,我们还得从写作学的角度,拿起科学的剪刀,剪能断理还清。韦志成教授在他的《作文教学论》中说道:“如果把作文素质分解一下的话,中学作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传授写作知识、技法;培养基础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王光祖教授在《写作》中也谈到:“学习写作,最实际的目的当然是训练思维;基础理论知识、技法知识的学习,在写作课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课程标准,笔者认为把文章写作分成三个维度:写作能力、写作技法和写作内容,有助于让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澄明。

1、写作能力方面:方式多样,趣味盎然,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能力与任务关系的角度来说,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从写作来说,写作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必须的前提条件。这点我相信不需赘述。

依据中学生的写作心理,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主要指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中,观察能力,主要在小学及初中低年级得到锻炼。形象思维主要指想象、联想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或说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更是需要我们在高中阶段加以重视。在写作活动中, 主题的确定、材料的筛选、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哪项不需要理性的参与?正所谓“作者不仅是生活的观察者, 情感的抒发者, 还应是理性的思索者。”在写作活动中, 理性思维总是与感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感性显于表, 而理性隐于其内。1

因此,我们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样的方式,不拘泥于课堂模式,不着痕迹,趣味盎然地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

想象联想是作文的“双翼”。想象和联想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精鹜八极、神游四方,产生由此及彼的思想飞跃。

手拿一束花进课堂,就让学生眼前“满园春色”;让学生既想到“春意闹”,也闻到“淡泊的味道”,悟出 “闹与静的矛盾”。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立方体等为原型,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与它们形似或神似的人、事。学生想到了“张三像三角形一样棱角毕现,处处好出风头。”于是趁机让学生了解:就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此所谓相似联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相似联想的能力。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反的的方向去解读它们,教会学生由事物的相反特点去引发联想,体会相反联想。比如就三角形,学生想到:“三角形是那敢于表达自我见解的代表”。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更紧一步由事物联想到另一种意义,或者联想到一种哲理,这便是训练了学生的引申联想能力,让他们在写作中表达更为深刻的道理。于是就有学生想到:“三角形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图形,简单却也富内涵。也许简单的才是最幸福的。简单的幸福就是一首极富魅力、感染力的诗。”

再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式思维,我们可以打破常规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老藤下谈“枯”,由 “枯”这一点,拓展开去,来个“头脑风暴”,扩大思维的范围,在广阔的领域中让思维翅膀自由地飞翔,训练发散性思维;水池前“对水而望,波波含情;临水而思,点点皆理”。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由形到神地思考,来个“挖开沙粒寻真金”,亲身实践聚合式思维。

2、写作技法方面:结合实例,扎实练笔,传授学生写作技法

写作技法,包括写作的程序技法,比如如何审题立意、安排结构;以及表达的技法,如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中华是诗文的国度”,泱泱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更主要的是,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诵古诗,学作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实例,扎实细致,授以学生写法与技巧。读了《种树郭橐驼传》我们当不遗余力地教授它那“对比类比”的说理方法。学了《老王》,我们当引领学生体会“智者的讲述”。

当然,决不能蜻蜓点水,讲过了事。否则,学生虽然明了选材、布局、中心主题、表达手法等写作知识及其重要性,却难以付诸于写作行为。应该多样练笔、扎实训练。比如,通过学习古诗文而进行练笔。如宋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大,具有跳跃性,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为此,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其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写的是山。同学们很容易理解到。但山何来“献愁供恨”?又献的是“何恨”?同学们疑惑不解。通过点拨,同学们知道,作者此处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到此,我觉得还是蜻蜓点水而已。于是要求同学们依据辛弃疾介绍、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发挥想象,提笔补白: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北望是江淮前线,我效力无由。远望是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那些无耻鼠辈,不思进取。可怜我等志士,不得其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怎不让人愁煞恨煞?通过这一番练笔,学生对移情及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有时间,再可让学生也来仿写一段“移情及物”:今天,数学成绩下来,刺目的得分,让人心碎。抬眼窗外,往日娇艳的粉霞梅却也无精打采、枯焦无色。

再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如此悲景当然引来“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情,告诉学生:哀景写出了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了。领悟了,关键还在于要求学生动笔: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欢、怒喜等。

程序技法,更是需要扎实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讲解层面。还拿《老王》来说吧。文章第二自然段叙述了“解放了,老王的境遇并没有什么改变的事实。”杨绛先生却没有延续第一段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而是直接引用老王自己说的话,让老王自己说 “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为什么要让他自己说? 我们当然不能只解读为“为了强调真实性”,还应该再伸展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原文改动的方法来比较。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就改成这样:“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但老王并没有被组织进去。”这样的言说会产生什么效果? 通过比较,同学们很快就体会到: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老王,是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老实人,他谁也不怪,他只怪自己。直接引用突出的是老王的“自责”式善良。更可贵的是,同学们体会到这两种叙述方式的不同效果:在这看似客观冷静的引述中,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老王成为一个“惶恐”的单干户。我们从文字表面上读到的,似乎是老王自责与愧怍,其实真正自责的是谁?真正要愧怍的是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而采用第三人称的言说,便是作者站出来介绍了,虽然似乎有矛头指向有关部门的意味,却反而少了发人深省的力量。

3、写作内容方面:关注现实生活,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写作内容不仅仅包含写作素材,更包含写作者内在的素养,或曰精神支撑。因为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人格和处世态度的体现。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灵,不仅在写法上引导,还要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思想上成长起来。

在生活中,让学生知古明今。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民族文化如河海浩荡。自古英才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处世的理想。因此弘扬主旋律,宣扬优秀民族文化能使学生胸怀天下,摒弃小我。作文时不至于只是小家之气,无病呻吟,而是大气盈然,胸怀天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了解历史,以古鉴近,以史明志。中华民族曾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可以增加他们的民族荣誉感;也有一段受压迫和受屈辱的历史,这又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危机感。要让学生清楚现在、了解时事。清楚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中国的崛起应该成为他们的自傲;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成为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许多教师在此方面有不少宝贵的经验:“时事点评”、“我为历史事件盖棺定论”还有“微博评议”等等,不一而足。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语言附载着文化,附载着精神,一个民族的语言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语文教学要着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的语文课文中富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如《沁

园春·长沙》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保持生命本色”;《边城》的“淳朴民风”(传统美德);《合欢树》中“深沉的母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儒家的执着仁厚扑面而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王维告诉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魏风骨在我们灵魂深处铮铮作响;《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等等都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胸怀的肥沃养料。

对于这些丰富的养料,我们当以诵读的手段来“熏陶”、“浸润”、“潜移默化”。所谓“文选烂,秀才半”。当学生阅读了较多的作品后,就有了一定量的“吸收”和“储备”,在写作构思时,思路和视野就会开阔,就能浮想联翩;在选材时,才能纵横开阖,顺手拈来。

第二篇: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有序

我曾将中学作文教学称为“三无行为”,即:无序、无招、无效。

无序。目前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各类语文教材中在作文教学上均缺少系统的安排,教师日常作文教学更是常无章法。一个学期随便安排几个题目(认真些的教师或许会在书报杂志上筛选一番)交学生写作即算应付过去。这样的作文教学大概禁不起如下追问:本学期为什么要布置这些作文?这些作文何以一定要在这样的学期与这样的班级中布置? 教学是高度复杂的行为系统,但我们如此即兴随意的“作文教学”还有一点章法和程序可言吗?任何一项活动,如果不具备较为明确合理的程序就说明它还处于前科学阶段。

无招。张志公先生曾以一个笑话来批评语文教学:一人为臭虫所苦,一日忽闻所谓除虫秘方,喜而求教.却只得两字秘诀——勤捉。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否也堕落到这个层次了呢?我不敢妄下断语。但在急切渴望提高作文水平的学生面前,不是确乎有许多语文教师只能提出“多读多写”之类的建议吗?但是,读什么?写什么?读多少?写多少?如何读?如何写?我们有多少语文老师能够面对这样的追问给学生一个稍微合情合理的答复? 当然,语文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写作“方法”.但是这些所谓的“方法”大多限于一般的行文技巧层面: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起承转合,如何增加文章的文采等等。这些知识当然有作用.但是,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真的就能够形成作文能力吗?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些最根本的东西?作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哪些最基本的东西?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如果希望作文教学能够更加科学化,那么我们必须为作文教学确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与方法)系统。

无效。由于以上原因,作文教学之低效(或无效)早已成不争之事实。经过数年语文学习,最后还写不出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少数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又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很少得益于学校的作文教学。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作文教学出路何在? 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以为,以下两点我们注定无法回避:合适的作文教学内容,恰当的作文教学序列。

一、作文教学内容研究

指导学生写作,可教的内容很多: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选材立意到文章风格等。但是,如果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视角看.能够成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知识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本学科最基本的核心元素.适合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的元素.能够对学生日后的人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元素。能够同时具备以上三元素者必然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不二选择。

据此标准,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1.书写

书写是写作的第一步,虽说层级最低,但高中生未达标者仍不计其数,因此也必须认真解决。这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班级有大半学生连书写都不能过关.教师就必须将这断裂的链条补上而不能超越实际提出过高要求。将写字教育作为高中写作教学内容之一,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悲哀,因为这一目标其实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应该实现的。但问题既然出现,教育者就必须面对并设法解决。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将书写作为写作教学的第一环节并开展了扎实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况且,书写也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它还具备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其价值尚有待教育者做充分的发掘。2.范文

写作能力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图式。巴金将自己学习写作的经验归结为“能够熟练背诵《古文观止》中所有文章”,他认为自己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能力均是在背诵过程中自然习得的。无独有偶,张志公先生也曾总结了古人语文学习的类似经验:“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教他们读熟二百来篇古文.再少不够.过多也不必。”(《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12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现实状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除了能够背诵若干文言文章外.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完整背诵一篇白话文章。许多学生虽然读过不少文章。但几乎没有一位学生能够琅琅成诵哪怕非常简单的白话文章!如此焉能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 因此,必须精选一些适宜学生水平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令学生反复诵读直至烂熟于心。必须使这些文章的语言风味、表达方式完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习惯。根据笔者的经验,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写作图式至少需要十篇左右范文做基础。笔者多年来为学生推荐“必背精粹现代文十篇”。要求学生自高一至高三时时诵读,务求烂熟于心,并要求在写作中注意仿照、化用、借鉴直至创造性运用其中的文句及章法。具体篇目如下: 1.蔡育曙《学会珍惜》;2.冰心《笑》;3.邓虹《汉字是我家》;4.史铁生《秋天的回忆》;5.彭程《停止与开始》;6.方叶《泊》;7.王剑冰《绝版的周庄》;8.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9.陈荣力《流浪的二胡》;10.吴克诚《熬药》。(可根据实际调换)另外.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几篇“个性化背诵文章”,亦按这一要求熟读成诵并做到灵活运用。如此,学生便有十余篇体裁不同、风格各异并且文质兼美的现代文积累,教师的写作指导也有了坚实的着力点。

没有渗透到学生心灵的文章为底子.就没有语言感觉,就没有写作的图式,写作教学就缺少最起码的基础。3.段落

段落是文章中的关键部件,它上接篇章,下联词句,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能够理解一个段落,就大致可以理解一篇文章;同样,能够写好一个段落,也就很容易写好一篇文章。段落既是语句整合的产物,又是篇章的基本要素,它是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段落因为篇幅短小而又具体而微.既可训练语言,又可训练思维,特别适宜读写训练。事实上,当年张志公先生就曾经极力赞许介绍过北京四中姚德垚先生的“段落教学法”。我们在实践中也真切地体会到:以段落为写作教学的抓手,确实是一条写作指导的捷径:段落指导法简单易学,便于操作,效果良好。因此,段落写作理应成为写作教学内容。4.思维

思维是作文的灵魂。作文实质上就是运用文字来表情达意,进行交流。要交流,首先得有内在的思想,必须想得清楚,合理有序;然后才谈得上如何具备相应的表达形式。因此,我以为,如果不重视培育思维而一味强调表达手法那就是舍本求末。

目前为数不少的充斥华丽辞藻而缺乏思想感情的学生作文.其实多半是只重表达而忽略思维这一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结果。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内在思想.使学生能够想得清楚,想得有条理。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写作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深人研究实践,这里无法详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能够思考。而如何使得学生高效思考、善于思考并且乐于思考却需要教师的培养与指导。笔者有一些作文思维训练策略,运用多年,亦颇有效,现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首先,设法“让思维充满乐趣”——从生活中选取鲜活有趣的事例来激发学生思考;其次,通过一些制度性的要求(如要求写“日思录”),强制学生每天思考直至养成习惯;第三,通过教授一些思维方法知识为学生的思考搭建平台来帮助学生思考。(详见拙文《抓住作文教学的根本》,载本刊2006年第8期)经过一年有效的训练,可以养成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5.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内容

此类知识多有方家详论。兹不赘述。

二、作文教学序列研究

任何活动要保证效率,就必须形成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作文教学亦不例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之说.只能让大多数一线教师无所适从。我们固然不必拘泥于序列,但总结若干流程与序列对于教学实践确实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文教学的序列研究应该着眼于两个层面:整体序列与微观流程。

整体层面上,一位语文教师或一个教研组,应该根据作文能力形成的规律以及本校学生实际作文水平。制定一个基本的作文教学规划。以高中教学为例.至少应该对三年的作文教学有一个通盘考虑:高

一、高

二、高三分别教什么,如何教? 微观上.每一次作文指导应该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命题一指导一写作一批改一讲评”这一传统的流程尽管不尽完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能够将这些环节落到实处者也为数不多。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充实内容,使“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教师辅导系统更有操作性,更加切实有效。

基于这一认识.我与我的同事拟定了一个“校本作文教学指导纲要”用以规范指导全校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具有较好的效果。

高一阶段

任务:大作文每学期4篇,小作文与随笔结合:能在60分钟内完成800字的较复杂的记叙文或简单的说理文。

要求:卷面整洁,语言清通,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主旨明确。

操作:开设书写教学课,全员达标;重点进行思维训练.以撰写“日思录”和开展“课前3分钟口头作文”为平台;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段落写作;作文教学以少量、多做、选批、全面浏览、重点讲评为原则,采取教师选批或部分面批、学生自改互批等方式。

高二阶段

任务:大作文每学期6篇,小作文与读书心得结合:60分钟内能写800字以上、高考标准中等水平以上的作文。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合理。

操作:重点进行篇章写作指导,每次作文重点讲评一篇例文;口头作文要求达到审题正确、思路清晰、表达流利;阅读推荐书籍,撰写读书笔记。

高三阶段

任务:高考作文训练每学期8篇(含月考),片段或专项作文训练10次;60分钟内写800字以上、高考标准中等水平以上的作文。

要求:审题准确、构思灵活、内容充实、语言有味。

操作:分阶段按专题(审题、结构、语言、材料等方面)进行指导;每周开展“作文短平快”活动(快速构思、拟写列提纲)。作文讲评:选取优秀作文,师生讨论其长处并汇编《优秀作文选》;解剖作文中的病例.确保消灭不合格作文;加强面批.注重个别指导。

三、结论

加涅说过:“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作文教学自然如此。教师所有的努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外部行为(当然,这些行为应该经过精心设计与组织).这些行为最后是否有效都要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内部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与作文水平的提升。

当然.作文教学内容与序列也都是变动不居的,应随学生、教师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绝对不能凝固僵化。

对作文教学内容与教学序列的研究体现了我们对作文教学效率的追求,本文介绍的教学内容与序列也许不少地方有待讨论,但是,这种诉求与努力是作文教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同仁加入到这一研究行列中来。

下载《从混沌走向澄明——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提交刊物稿件](文学教育)[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混沌走向澄明——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提交刊物稿件](文学教育)[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