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时间:2019-05-12 18:0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两则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第一篇: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附件1

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年级 六年级学科语文设计者

附件2

导学案设计模板

学校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 年级 六年级 学科 语文 设计 王光玉

第二篇:文言文导学案剖析

《小石潭记》导学案

建湖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 刘同花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化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课前自学】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之情,如《江雪》;寓言小品(如《黔之驴》),短小精悍,含义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且往往融入悲愤苦闷的情绪,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了解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贫瘠而荒僻,但却多奇山丽水,风景十分秀美。柳宗元闲暇时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与花草木石为伍,借以遣送岁月,抒发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为坻()

为嵁()

翠蔓()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4.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导学过程】

一、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石潭记》。

二、自学成果展示

1.交流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正确认读字词,朗读时准确停顿。

三、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翻译全文。

四、交流、质疑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3.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画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打上☆号,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五、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训练(1)古今异义

去:(古)(今)居:(古)(今)小生:(古)(今)(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知其源()差: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闻水声()心乐之()下见小潭()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皆若空游无所依....()凄神寒骨()..(4)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重视字词的归纳、总结、积累。要注意文中重点 的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归纳总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2.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走进课文,品读美点,把握作者写景的技巧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示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组内交流探究后展示,有感情地读出摘引句,再作评析。)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总结归纳:(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

(2)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3)抓特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动静结合。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三、走近作者,体会心境

1.结合背景,理解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背景再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2.朗读品味,体会心境。

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3.正视逆境,笑对人生。遭遇挫折乃人生常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劝解他直面挫折?(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排比、比喻等,感情真挚地劝说。)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

六、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完成《记承天寺夜游》自学任务。【理论阐述】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据此,我采用我校“教学相融、当面练评”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以问题导学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主体,以当面练评来辅助,以反复诵读促理解,从而达到掌握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的文言文学习目的。

一、以问题导学为主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动力开始。因此,教师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有针对性的设臵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找出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导学案不仅先后设臵了课前自学问题、课内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还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个一个的问题,引领学生紧扣文言文的特点,从字词认读到实词虚词的释义,从理解文章大意到写景方法的学习,从体悟作者的心境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陶冶了情操。

二、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相融、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导学案设计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并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矫正相融,这样人人参与、平等交流、共享成果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当面练评来辅助。

“当面练评”是“教学相融、当面练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练评”结合是本导学案又一特色。导入课文后即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这时的练评,既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又纠正了自学中的存在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抢答,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品读美点、理解心境、劝说其笑对挫折等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以反复诵读促理解。

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文言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文言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诵读。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导学本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时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朗读;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流利朗读,读准节奏;在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后,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愉悦、读出苦闷;最后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诵读的形式可以是学生单独朗读、分组诵读、全班齐颂。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唯如此,学生才会成为终身发展的人。

第三篇:6.4如果两直线平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说出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条件和结论上的区别。

2、会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2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定理

学习过程:

一、温故

1、证明一道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是:

(1)根据题意。

(2)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结合图形,写出、。

(3)写出。

2、平行线的判定:

公理:,两直线平行。

定理1:,两直线平行。

定理2:,两直线平行。

上述三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3、如果两直线平行,你会得到哪些结论呢?(这就是本节要探讨的问题)

二、知新

1、思考:如果两直线平行,会得到哪些结论呢?

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会有什么关系?内错角呢?同旁内角呢?

板书: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公理)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定理1)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性质定理2)

上述三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对比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判定定理,它们在条件和结论上有什么区别?(同桌讨论,代表回答)

板书: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互逆的定理。

2、证明性质定理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首先弄清楚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请按照证明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注意要写清楚每一步的依据。

3、证明性质定理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首先弄清楚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请按照证明文字命题的一般步骤,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注意要写清楚每一步的依据。

三、课堂小结:

1、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2、平行线的判定:

3、平行线的性质:

4、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在条件和结论上有何区别?

四、课堂检测:

1、根据下列命题,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不写证明过程):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两条平行线的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提示:首先要弄清楚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2、求证:线段的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求证: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也是底边上的中线。

五、作业设计:

1、求证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2、求证: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六、教后反思:

第四篇:《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一、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

《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3)、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7、得道者多助

得道:()

8、亲戚畔之

亲戚:()

9、故()君子()有()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

12、委()而去()之

13、兵()革()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5)、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6)、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一、基础积累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行拂乱其所为

()

()..空乏其身()

所以动以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

8、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而:而后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启 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三、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十、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

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成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我们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课堂预习

对照提纲,自主学习:

①大声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练习书写生字,难写的生字多写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在课本中做标注。

③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④标注自己不懂的问题。初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自我检测:、文言文两则——《学弈》

一、联系原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善:

专心致志:

思:

若:

智:

二、辨字组词:

悔()缴()弈()弗()惟()

诲()邀()奕()佛()唯()

三、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学弈》中弈秋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下棋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2、你欣赏哪个学生?为什么?

3、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用“专心致志”写一句话。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一、联系原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故:

决:

知:

二、辨字组词:

盂()沧()孰()汝()辩()

孟()苍()熟()如()辨()

三、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2、你觉得他们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3、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写两个你知道的孔子《论语》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

四、交流问题,导学难点。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夸父逐日》等文

下载文言文两则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两则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导学案

    14《邮票齿孔的故事》学案设计 一、我会读,我会填 撕( sī) 裁( ) 敦( ) 仍( )齿( ) 二、我知道 1、这篇课文写了关于 的故事。我知道了阿切尔在酒店被一个人用 的举动吸引了,并从中得到......

    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曹斌锋 教师寄语: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

    导学案 文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

    导学案

    赤峰学院附中高二英语校本课程导学案 编号:4 制作时间:2016.5.3. 使用时间: 2016. 5.7. 编制人: 侯思齐 姓名:English Speech and Technique 2.What is the purpose of Nick’......

    导学案

    复习导学案: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一:复习提纲1、 法律法规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2、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问题。4、 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地位。二:学习过程: 1、 案例......

    导学案

    导学案【自学目标】了解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能正确认识宋与辽、夏、金的关系。【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及与北宋的关系;2.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学习......

    导学案

    导学案备课模式(一) 现在,我县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暑假后准备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统一使用县教研室印制的导学案。为规范导学案的使用,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使用“导学案”备......

    导学学案

    “导学学案、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11年05月22日 19:44:57 来源:陕西富县高级中学【字体:大 中 小】 “导学学案、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