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
《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
事隔多年,再度捧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依然被书中的情节及人物所深深吸引。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在这本书中,有描写玩阴谋阳谋的奸雄曹孟德,有假仁假义的皇叔刘玄德,有武功盖世人品低劣的吕奉先等
然而,给我留下更多思考的是美髯公关云长。
这部小说中有两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诸葛孔明和关云长。
在我看来,悠久的中华历史上习惯将其神化的人物是老子、孔子这类文人,故我不奇怪诸葛亮被神化。但是中国人却将作为武将的关羽推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加以神化就少见了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
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罗先生对关羽的描写,至少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但是就算是这种加以美化的描写中,我也看出了关羽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关羽奉命驻守荆州时,得知刘备封“五虎上将”的消息,自己名列五虎上将之首,得意一笑,但是同时听到降将马超也名列之一时,很是不快。当即寄信给刘备说什么要入川和马超比试,全然不顾自己守城大任。诸葛亮见信后只能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说他好话夸奖他,说他是“美髯公”,以图让他打消弃城回川的念头。关羽接信后乐呵呵的让手下将军师的“美言”贴遍全城,说要让满城文武都看看,自己天下第一。
自从“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后,关羽的自信开始膨胀,骄傲自负、追求虚名,看不起除自家兄弟外的任何人,并且这种态度对别人表现得很明显。
仔细一看,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儿童表现出来的幼稚,没有谁比自己强,动不动就要动刀动枪一较高下。
同时关羽又是一个极重情义的人,而后人的神化也是将他作为情义的偶像。因与刘备结拜在先,故死不为曹操所用,完成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榜样。而后却因曹操有恩于己而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成为
了“有恩必报”的君子形象。这在唯问胜败的乱世中有此道德表现,足以赢得人们的尊崇。
关羽是是个“儿童式”的偶像,他表现出来的“情”“义”是出于自己性格中那份“儿童式”的“单纯”,故不问利益、生死,唯义是图。
中国历史上要神化某人,是统治者出于自己需要某人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而允许的,统治者们需要关羽式的臣下为自己卖命,忠心不二。民间需要一个关羽式的偶像来教化“情义”的风气。两者合拍,将关云长推上神坛。
这些是我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的些许思考,名著耐久读,久读出经典,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第二篇:电影《关云长》有感
看《关云长》有感
在以往听大人讲三国故事时,总认为刘备是君子,曹操是奸臣。后来曹操的形象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片大大加深了我对曹操的认识,从某些立场来看曹操,他也是个历史伟人。心胸开阔,心仪天下,不记前贤,不计个人荣辱得失。虽有点不择手段,但也是求才若渴,纳天下贤才为己用。早一天平定天下,早一天人民免于征战。本片不是重点回放关羽的英雄气概,而是通过关羽的忠义仁厚,从侧面诠释了一代枭雄曹操。以下很多片段引起我的共鸣,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段一:关云长与曹操的对话:
曹操说:老刘家的房子快倒了,是姓曹的帮他修好的,但人家却说是姓曹的想占老刘家的房子。这样的话被好多人相信了。现在有人相信,两千年后还是有人相信。相信这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像刘备这样的坏蛋,一种是像关云长这样的蠢蛋。关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说是天子挟曹操以令诸侯。事实也相信如此,没有曹操以前,皇帝是天天逃命,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有了曹操后,虽然是虚名皇帝,身边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曹操来到许昌后,屯田垦荒,解决的几十万军队和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东征西战,平定了周边小势力割剧混战的局面,人民得到了暂时的安定。百废待兴,人民过上了相对安定的日子。小皇帝也靠天命皇权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这不能不算曹操的功劳。一个无能的皇帝,虽有天命的威严,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吗?固本守旧,只是把人民拖向更深的深渊。穷则思变是永恒的真理。
片段二:关云长与皇上的对话:
明智的皇帝也承认:与曹操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并不觉得委屈,这是现代人思维的能上能下,能伸能屈的表现。在没有曹操之前,皇帝吃的是麦稃,喝的是臭水,过着东奔西走的逃命生活。是曹操给了他安定的生活。光靠一个皇帝的尊严是改变了不了天下的,光靠天命更是支撑不久的,现代人中只有傻瓜才相信天命。皇帝说他的天下现在在曹操的手中,是因为曹操的能力比他强。所以他要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他的能力比曹操强了,曹操就会拱手把天下让给他。天下不是光靠天命的来维持的,是要能力来平定天下,治理天下的。历史的演变告诉我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各代王朝也是由赵家,朱家,刘家,曹家~~~~~这样不断演变和流传的。
片段三:曹操放关云长的两个嫂夫人:
曹操多次与关羽示好,是为了留住关云长这个人才。为解决关云长的后顾之忧,还特意放了刘备的两个老婆及家人。仅留下了和关羽有点私情的绮兰小夫人,并下了春药,诱关羽与刘备的未婚妻藕合。虽然其手段有些卑鄙,但也求才若渴,不择手段。关羽最后还是不为所动,离开了曹营。曹操还是信守诺言,放走了关羽。只是手下的认为是放虎归山,以后定会多了一个对手。所以传令各路关卡,诛杀关羽。这虽不义,但也是人之常理。身在军营,各为其主。曹操虽心知肚名放走关羽的后果,但还是为感动关羽心存一丝狡幸。曹营当中,降将云集,足见曹操心胸开阔,知人善用。他的生性多疑,也是由身边人的身份特殊引起的本能反应,是可以理解。
片段四:曹操查办追杀关羽是谁下的令:
关羽威猛过人,武功盖世。一路上,不但没有被追杀,而且过五关,斩六将,无人能挡。大伤曹营元气,曹操还是不为其所怒。曹操不但不迁怒于关羽,还要查办追杀关羽的军
令是谁下的,差点杀了身边的忠将。关羽的化险为夷也透露出了很多悲凉气氛,旧时江湖好友韩福也成了曹营的人,死于自己刀下,忠义两难全。韩福的理由很简单,以前打仗是因为没有吃了,但自从曹操掌权后日子虽苦,但日子过得还可以啊。代表的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思想。还有最后一波追杀,主谋竟是皇帝。关羽是维护刘备,维护皇权的,皇帝为什么也要杀他呢?皇帝最后和曹操达成了共识,决心要杀关羽,因为放了关羽回刘备营中,会减缓灭掉刘备的时间,延长天下战乱的时间。事实也是如此,之后三国鼎立,天下混战延长了多少年,死伤了多少民众。假想要是没有三国鼎立,也许社会发展会更快点。
从某个角度来看曹操,他也算是个历史英雄。他对历史是有功劳的,平定中原,统一三国,为历史的进程加快了步伐。不计个人尊卑,广纳贤良,手段有些卑劣,但心中装的平定战乱,统一中华。曹操没有称帝,但刘备称帝了,这好像和他的忠义有些矛盾了。以上虽然是编剧的一些虚构,但拿到现在的现实生活中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评论,他的很的观点是成立的。
第三篇:读三国演义之有感
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
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
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都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实在是令人佩服。相比之下,同为蜀汉大臣的法正作为蜀汉智谋仅次于诸葛亮的人,却是令人失望的。他用言行告诉我们: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第四篇:关云长(范文)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关云长》
首先可以很容易感受得到,《关云长》是部野心很大的电影,麦庄想要拍的,是一个悲剧史诗,是讲一个笃信忠义的人,如何为世间所不容,所背叛,他所信奉的哲学早已为这个“狼的天下”所抛弃,他秉持忠义,而这个世界上早已经没有了忠义,最后,他信奉的一切让。编剧出身,以故事见长的麦兆辉和庄文强想在重新演绎的关羽故事中赋予其厚重的悲剧感,但这个太大的想法,似乎不是今天的中国电影工业水准所能达到的,整个电影被集中在了最具有戏剧冲突的“过五关斩六将”上,而关羽的悲剧显得若有若无。于是,《关云长》并未如创作者的预想那样成为一部激荡人心的悲剧,不过,就娱乐性和可看性而言,影片却不失为一部在各方面都还差不多的古装武打电影。
整部《关云长》,核心的戏剧冲突不明显,在曹操和他手下的众将以及汉献帝之间。影片渲染关二亲民,却发现关二只不过是作秀,他拿来散发的财物,还不都是曹操所出?一帮流民,连房子都没买,帝都的户口都解决了,这还不是拜勤政爱民的曹操所赐?而且曹操与民同乐,与部下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直搅得许都郊区一派南泥湾风光。曹操替关羽杀人,声言让他做英雄,自己来当小人,这是何等的盖世豪情?关羽远去,一路都是曹营众将下令诛杀,到最后居然献帝成了幕后黑手,而曹操始终在呵护关羽,最后皇帝现身,曹操不惜咆哮天子,为保关二平安,竟说出那诛九族的悖逆话来。
历史上的曹操,同样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蔑视传统道德,但一生未敢篡汉,他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天悯人的诗句,但同时却屠徐州,彭城,邺城,官渡之战杀降八万,手上沾满鲜血。
甄子丹扮演的关云长,在片中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理想主义者,因为他极度向往和平,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所以在政客的煽动下,一次又一次地去挑战自己的道德底线,最终当他痛苦地意识到事情的真相时,理想幻灭。在传统道德和愤怒的驱使之下,他选择了对曹操的彻底背叛,而这样的背叛,只会给另一批政客带来福音……这样一个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正如曹操最后所说:“害死关云长的不只是孙权,还有刘备、孔明……我要让全天下人知道,是那些披着羊皮的豺狼害死了关云长。”
整部片剧情很弱,基本上就是一个拼命要走,一个拼命要留;一路走,一路追,一路打,套用“过五关斩六将”,把打戏拍到某种程度的极致。关羽被塑造成了一个苍白无力的功夫好汉,他的“义薄云天”被简单粗暴地演绎成了“不想杀人却不得不杀人”和“大哥的女人碰不得”。他一路过关斩将的拼杀,也如同代码般机械而单调,丝毫激不起人们的肾上腺。一百分钟的观影过程,让观众仿佛经历了一段极其漫长而疲劳的旅程。大家没有必要把他和历史上的关云长放在一起比较,就当是看一部普通的香港古装武打片就行了。
第五篇:读《三国演义》之”木牛流马”有感
四(五)班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就一直在找令我印象最深的内容片段.最终我锁定了”木牛流马”这章节.
它主要说了:”蜀国去讨伐魏国,可魏国却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运送粮草,做长久之计.便叫许多能工巧匠用力学的原理制造了木牛流马.后被魏国获悉后也跟制了一批木牛流马,可木牛流马有机关,魏国怎么也不知道机关在哪里,最后只能看着蜀军抢他们的粮草……”这个故事我们一个简单而易被忽视的道理:学被人的东西是可以的,可是要用心去思考,不只是简单的仿照,要把他消化吸收,从中掌握更多的奥秘.直到现在,仍有爱好者在研做木牛流马,可他们做的都不是很完美,虽然”木牛流马”会走,但似乎操作的人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让他们行走,这便失去了古人制作木牛流马的意图.究其原因,难道是古人能造的东西,我们就仿不出来吗?难道是古人比我们聪明吗?其实不如,并不是古人比我们更聪慧,而是我们没处处留心,过于依赖现代科技,也许就是那种”守常必败,思变则胜”的道理吧!因此我们现代人在学好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去用心思考.作为我们当代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也要明白’木牛流马”的道理,在跟老师学的同时一定要把所学知识消化,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