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辅导:谈高考作文材料的调动技巧
高考写作一直被作为公共社会事件而被广泛关注,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诉求给予不同的叙说。如果回到中小学写作教育的原初意义,也许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看法:写作不仅是一种能力,写作更是一种素养——它不仅仅是遣词造句、谋篇修辞的方法与技能,更是一个人的价值理念、思维品质、创造能力以及审美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高考写作不仅要注重能力的考查,还应站在培养现代公民写作素养的高度,理性审视检测内容、方式、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
写作本质上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篇文章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它能否实现这个功能。以高考常见的议论文为例。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文体,无论你怎样推陈出新,说一千道一万,“说理”才是硬道理。你说得在不在“理”,说得合不合“理”,是不是合乎“真理”,最终能否让人理解或信服,这是判断议论文好坏的首要标准。至于出众的语言表达和篇章建构,或者新颖的材料、让人称道的构思,等等,都只是一种附丽。离开了“理”这个“本”,这些“附丽”也就失去了其光彩。如果反客为主,不在说理上下功夫,却拿“附丽”当本体,那就是买椟还珠了。
前人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章要有益于时代,有益于现实;前人作诗,则遵从“诗言志”、“诗缘情”的理念,强调书写性灵,抒发真情。这都是很好的传统。今天的写作,虽则与古人不可同日而语,但写真情实感,写真知灼见,写真心实意,依然还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从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看,假大空的写作既缺乏道德依凭,也没有美学价值,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检测中,都不该任其泛滥,助其生长。
在我看来,作为一种素养,健康的写作态度与健康的写作趣味,也许比片面的写作能力更为重要。中小学写作教育,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并使用母语合理表达的公民,而不是游戏文字的“写手”。
这里对几篇颇受推崇的高考高分(包括满分)作文进行再评析,绝非要吹毛求疵,也无意指责什么。只是在高考指挥棒还非常管用的今天,高分作文的示范效应让人无法不正视它。俗话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我们示范的是“下”,那么我们能得到什么呢?
第二篇:谈高考作文材料的调动技巧
谈高考作文材料的调动技巧
一篇文章,拟好开头之后,接下来就要根据论点和思路,来调动、叙述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决非考场上刹那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瞬时的感触加上记忆的重复,擦出的绚烂火花。
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话题调动脑海里贮存的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量,思考其适用的范围与对象,以求实现某一材料价值最大化。作文中有效地调动材料,我们应做好两点:
一、选好材料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的材料:全面的,具体的,典型的,多元的,新鲜的。
比如下面这则材料: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犹太少年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可他没有音乐天赋,练得非常痛苦。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一首,拉得破绽百出,痛苦极了。老琴师问:“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问:“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说:“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演奏家呢?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说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这也就够了。快乐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的成功,却给人真实的受用。”少年心头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当帕格尼尼的梦想。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爱因斯坦。他一生都喜欢小提琴,拉得十分蹩脚,却能自得其乐。
接下来,我们要把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甄别、筛选出来,这些信息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经过、梗概。里边的一些概念、名词、数据等信息也应该强调出来。一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有很强的说服力,也需要筛选出来。上边的材料,我们可以筛选出以下信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犹太少年”“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家”“没有音乐天赋”“练得非常痛苦”“成功”“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快乐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的成功”“爱因斯坦”。
二、做好剪裁做好剪裁,学会嫁接组合信息,根据不同的主题来叙述材料,这才能“裁得彩练当空舞”。叙述材料应该讲求四化:
(一)语言简洁化。有道是“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效”,精当是叙述材料的基本要求。否则,会被认为是用长篇材料来凑字数,或者被误解为“以叙代议”,文章叙述太多,冲淡了文体特征,文章就成了“四不像”。
(二)主题鲜明化。所用的材料不可能全盘托出,千万不要炫耀才华而忽视了主题的存在。要学会择取材料中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部分来表述,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这个意义上讲,引用材料要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做“减法”,削减其中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并尽可能将证明观点的成分凸现出来,一般不要全引;当然更不能做“加法”,添油加醋,随意杜撰篡改。如写“目标也是种负担”的主题,则可引述爱因斯坦“没有音乐天赋”“练得非常痛苦”的片段,其他部分完全可以忽略。
(三)信息最大化。要尽可能多地将你所知道的与主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如“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犹太少年”等——表现出来。一来有利于论证自己的论点,让论据最大限度地支撑自己的观点;二来这些信息可以展示你的才华,暗示读者“我对这个问题素有研究或是关注”“我的知识库存十分丰富”。
(四)叙述艺术化
不论是新颖的事例还是陈旧的事例,我们都要“珍惜”这些在考场上“搜肠刮肚”挖掘出来的宝贵资源,学会艺术地引用,使之成为亮点。材料要做到精当地取舍和表达。精当地取舍就是学会概述材料,摘引关键词,避免叙述冗沓繁琐。精当地表达就是要求在表述材料时要语言洗炼、笔墨经济、疏密得当,密则密而有致、密不透风,疏则生动鲜活,疏而不散。(来源:语文报)
第三篇:高考作文结尾技巧谈
高考作文结尾技巧点拨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请看近高考满分文的结尾技巧。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荆州高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技巧点拨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高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技巧点拨 :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技巧二: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选自湖北荆州高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不是我们的父母,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选自福建省高考满分文《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技巧点拨: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上面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技巧三: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
技巧点拨: 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你看,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选自湖北省高考满分文《哈哈镜中的我》)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最后再以问句结束,启示人们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巧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选自广州高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
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选自陕西高考满分文《阅读身边的人》)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选自四川内江高考满分文《创造美好的明天》)
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种的时间,一分种微笑、一分种叹息、半分种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天其中了„„(选自吉林省高考满分文《陶醉》)
技巧点拨: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技巧五: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选自广州高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
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选自吉林省高考满分文《花样年华》)
技巧点拨: 这两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技巧六: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选自广州高考满分文《雨中品读》)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已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选自湖北省仙桃市高考满分文《在阳光下成长》)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第四篇:高考作文辅导——审题(2011高考)
更多高考资料,关注@高考直通车 微博,或登录:http:///
高考作文辅导——审题
一.小、准、新的角度
(一)审题
1.审题的方法
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
(1)分解试题:对作文试题作适当分解,以求对作文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不致因遗漏而偏离题意。一般来说,一篇作文试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个组成部分。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组成的各个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理。只有这样,考生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找关键词:在上面三个部分中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就像人的眼睛,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样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同时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试题的各种要求都会变得简单明显,容易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把握。
例如2007高考北京卷作文话题为:春夜喜雨。
要求:刘长卿《别严士元》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有声”,好多人对这两句诗有评论,根据这些评论材料,写作文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题目自拟,体裁不限,800字以上。
话题及要求中的喜、细雨、看不见、听有声都是关键词,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主旨积极,符合话题要求,同时所写内容又在材料范围之内。北京一考生的《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应该是审题立意的典范。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
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
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
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更多高考资料,关注@高考直通车 微博,或登录:http:///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
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
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
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
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
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
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
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阅卷老师点评】
在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在一个‚嘻哈‛盈耳、‚娱乐至死‛的年代,在一个决
定前途命运、两个半小时完成所有试题的场合,一个中学生会怎样完成一篇高考作文?
于是阅卷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考生选择了谈‚恬淡‛,不约而同地让伟大的古人李白、陶渊
明、苏轼佐证自己的观点,尽管不知何为真正的恬淡;更多的考生选择了写‚春天美好的品格‛,让华益慰、王顺友、‚微尘‛等‚感动中国‛的人物作为事实的论据。正当大家慨叹让最不懂寂
寞的学生写一篇‚何谓寂寞‛的文章有多么不容易的时候,这样的一篇文章出现了。于是阅卷六
组的全体老师兴奋起来,奇文共赏,一人点评一句―――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
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
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点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
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
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
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是一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
2.变隐为显:将试题中的隐含信息说破,使其变为明示信息。
例如:2010上海市高考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
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
多的鱼。
其中的鱼和网都是隐性的信息,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于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这些隐性的信息就明示为:
A.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B.滋养文化的“活鱼”C.等待的智慧
D.取舍间的丈量尺E.舍小利以谋远
3.化大为小:在高考作文时,要选一条思路、一个角度,一旦选好了,就要一心一意走到底。也就是说,文章角度要小,就其一点,纵深开掘,把一人、一事、一物、一理写得深刻有力。
如北京一考生的《包容
(三)》包容很大,需从小处落笔,包容很宽,需从巧妙处切入。本文从金鱼的老住户和新朋友的相互默认,红黄两色调和之后的温柔鲜丽说起,提出“生活中需要包容”,然后扩展升华。从而使主题深化。恰当的角度使得行文自然流畅,如泉水自然涌出,处处妙趣横生。
包容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柔和地射在卧室地板上,善良的窗帘并没有阻挡太阳,而是宽容地允
许它进来。窗台上的那缸小鱼正欢快地游着,感谢阳光的普照。我把刚买来的的袋子小鱼倒进
鱼缸,‚老住户‛和‚新朋友‛相互碰碰尾巴算是默认了,我突然觉得包容让整个世界变得和
谐。
沐着灿烂的阳光,我准备调色作画,把红黄两种颜料挤在一起并调匀时,两种颜料都舍弃
了旧颜色,以共同的橙色出现在调色盘上。红色不再是‚张牙舞爪‛,它吸收了黄的温柔,放
弃了自身的强硬,黄也不再‚咄咄逼人‛,主动吸取了红的鲜现,把自身的光亮隐藏了起来,新产生的橙色正是由于红黄两者的相互包容,才变得既温柔又鲜丽,同时不失红的醒目兼顾黄的亮丽,看来红和黄没有完完全全消失,只是隐藏自身的一些不足,相互包容了对方。
生活中需要包容。在社会上你不能一味地展现自己,‚强有自有强在手‛,想要不断进步,虚心接纳他人大度容忍他人是很有必要的。
曾经看过一篇哲理散文,讲一个聋哑孩子开大录音机试图学习英语,起初招致邻居的不满,慢慢邻居们便都包容了那个可怜而勇敢的孩子,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在罹患疾病后都有勇气重
新来过的,也不是每一个残病孩子,我们都能遇到并包容的,为何不尽力去理解身边这一个呢?
他也是你宽容的对象之一。
和家人朋友一起谈天的时候,每个人都各抒己见,一时间噪杂的声音从各个角落传出,不
仅听不见他人的观点,就边自己的立场也被搅乱,此时为何不静一静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呢?即
使他们的想法和你相差甚远,但那也代表了别人的思想。吸取别人的思想,博采众长未必有坏
处。包容也能带来许多丰富的思想与建议,耐心听完别人的话,或许你的灵感将会来自这里呢。
山之所以青,归功于树木的生长,虽然树木从山上获取大量养份,但为这满山的青翠,高
山包容了树木;水之所以活,是因为鱼群在水中嬉戏游弋,虽然鱼群会把水搅浑,但为这水的活泼,水包容了鱼群。而亦是如此,大千世界,不会人人相同,总有你不喜欢的性格,总有你
不满意的做法,试着包容别人,对别人无意的伤害给予宽容,对别人偶尔的过激言辞给予理解,对别人不同的观点给予承认。对别人另类的作法给予尊重,这样包容他人,自我也会得到一种
回报,回报来自别人对你的尊重,来自他人对你的包容。
鱼缸里的小鱼们依旧自由自在,在阳光普照下嬉戏,不管他们颜色有何差异,样子有何不同,他们彼此都默认了,吃同样的食物,感受同样的阳光,在同一缸水中共同生活。需要包容,生
活才能继续这样多彩快乐,只有包容,生活才会充满乐趣与幸福。
【亮点透视】
包容很大,需从小处落笔,包容很宽,需从巧妙处切入。本文从金鱼的老住户和新朋友的相互默认,红黄两色调和之后的温柔鲜丽说起,提出‚生活中需要包容‛,然后扩展升华,谈
到山和树的关系,水和鱼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因为包容才和谐美丽,从而使主题深化。
恰当的角度使得行文自然流畅,如泉水不择地而出,处处妙趣横生。(孟邻)
(二)运用发散性思维使立意新颖独特
1.巧妙联想。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以某一事物作为触发点,由此任意联想出与之有关的事物。在进行多向联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想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
江苏一考生的《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我们不必猜测命题人在命这道题的时候,是否想到了沈从文先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最恰当不过了。本文作者联想到沈从文先生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与山水的独特感悟。
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江苏一考生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
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
湘西的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豪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著,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的爱
人在他死后多年后,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文无疑也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在‚文革‛期间,人们误
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
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大家都知道
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
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昂
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江苏一考生的《人间四月天》,作者由话题“水的灵动”,联想到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水一般灵动的人生”、执著的爱以及富有独特色彩的生命永恒,对题意的理解自然、准确。
人间四月天江苏一考生
志摩走了——
没有挥袖,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有的也许只是飞机着火时如凤凰的涅槃。
永远地,悄悄地走了,但他也留下了很多很多。他的爱,他的憎,他对世界的描摹,他那水
一般灵动的人生。
他对爱很执著,他的内心恰似千岛湖灵动的湖水,但却常年保持着一份生命所独特的色彩。
与张幼仪的结合,是那苦短而又快乐人生中一段不和谐的变奏。家庭的逼迫,让两个毫无感
情的人,走到了一起。志摩有唉有叹,却又不知向何人去诉说,毕竟,知心者很少。但他是幸运的,在剑桥,他遇到一生最重要的人——林徽因。她知他,她懂他,于是他近乎悲悯的命运注入
了一湾鲜活的清泉。他跳跃了。像孩子般的,他找到了爱。她与他在康河荡舟,她为他弹奏钢琴
曲,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好,他近乎要向全世界宣布,他是最幸福的。
然而,徽因离开了他,志摩百思不得其解。在落日的余晖笼罩下的康河,他独坐船头,回忆
这昔日的美好。他不禁仰天长啸:‚情多是错,情多是错吗?‛志摩其实很明白,徽因要的只能
是一段方正的人生。这一切,他不能给,他有幼仪还有两个孩子。
志摩迷惘了,但他又是清醒的,他要去找寻他的爱,在英国伦敦,他和幼仪离婚了。他要去
给自己干枯的人生注入—份温润迷蒙的水汽。也许冥冥之中注定,有失去必有所得。他遇上了陆
小曼,一个有夫之妇。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相知、相爱。《爱眉小札》中留下了多少志摩的心声,爱的心声。她是—个敢于挑战的女人,于是他们结合了。
志摩可谓为爱找寻了一生,为爱而活了一生,他的生命就似水的蔚蓝,他的追求恰似水的灵
动。几阵微风过处,轻轻地荡起涟漪,但深沉的内府永远藏着蓝色的人生三段不一样的灵动,与
幼仪,那是水波的低谷,他不爱她,却拥有她;与徽因,那是水波的高潮,他爱她,却不能一生
照顾她;与小曼,那便是平静的水面略加波纹,他爱她,他也伴着她。
志摩,一个旧中国水做的诗人,给了爱的国度一份艳阳天——人间四月天。
2.逆向思维
例如材料(1)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如今这种酸狐狸意识似乎又传了子孙:同事评了职称,他心里‚酸‛;朋友长了工资,他心里‚酸‛;邻居买了新房,他心里‚酸‛;同学考了好学校,他心里‚酸‛……请以‚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酸‛的情调
思路:
一、由生活中的‚甜‛切人,引出话题‚酸‛。(对比式开头法)
二、摆出自己的观点:
1、要有一种吃醋精神,不怕酸。吃醋又何妨?嫉妒又何妨?
(紧承上文,反弹琵琶,求新)
2、用事实事理论证自已的观点。(论据要有说服力:如同学考了好学校,心里不酸,没有
上进心;对自己缺乏自信;如贾琏偷娶尤二姐,如果王熙凤不醋意大发,就没有自尊,就不是
凤辣子)
三、揭示本质,揭示酸的具体内涵:人的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深化主题)
四、掩饰嫉妒是一种虚伪,而承认嫉妒也许正是一种洒脱。(收结全文)
二.引人入胜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炼,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如可借用以下手法:
①可以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如广东省的《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喻心灵为星空,语言为桥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生动形象。河南一考生的《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以青藤喻良言,新奇而贴切,形象地昭示了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07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爱,更需要复制——粘贴》的标题让改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可谓“平中见奇,拙中见巧”。
②化用古诗文。
古文是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所在,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标题由项羽的《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典化翻新而来,给人一种幽默调侃的怪味感觉。文题所透露出的几丝茫然与无奈,正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强大磁力所在。河南一考生的《以人为鉴知得失》,化用古语,观点明确,意味深远,典雅而富有内涵。
③化用历史、文学及流行文化之素材。
古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今有江苏考生的《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以《红楼梦》两主人公为素材,分析了自己所追求的“山”“水”关系。见解独到,有不同寻常之处。流行歌曲有《借我一双慧眼》,话题作文“自信”便有《借一颗慧心》;现代派小说《追忆似水年华》被小作者移用为《追忆似水流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④揭示哲理。
人人都知道“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河南一考生的《带上自信上路》对自信与成功的辩证关系做了更深一步的阐述,读来受益匪浅。
此类作文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内涵当然技高一筹,足以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这就启发我们平时拟题时要多推敲,多润色,让题目首先成为亮点。
第五篇:2011高考作文辅导
2011高考作文辅导
一、作文歌谣
作文要写好,审题最重要。材料与漫画,区别没多少。材料要读透,漫画看细小。立意须明了,点题是首要。首先定文体,题目求鲜耀。思路分层次,三个角度好。认真选材料,典型又牢靠。正反须结合,扣题分才高。开头显题旨,文采不可少。结尾应开头,震撼人大脑。文体要鲜明,特长亮真招。张飞舞长矛,关羽抡大刀。切莫叙代议,堆砌事材料。议论见深度,境界必崇高。注意时代性,力求新视角。阴暗面少写,尺度把握好。语言求精彩,引用兼顾到。铸炼用修辞,阅卷人称道。如写记叙文,千万考虑好。表意忌含蓄,点题智慧高。不要写诗歌,因为分偏低。更不写戏剧,阅卷不看好。议论融抒情,真挚又巧妙。思路要开阔,内容有格调。赞美好生活,杜绝发牢骚。思想莫偏激,大气为正道。字迹求工整,标点要规范。字数合规定,写够文才好。写完看一遍,错误消灭掉。高考作文得高分,认真细心是法宝。
二、过去十年高考作文题回顾
2000年,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主谓型);2001年,话题“诚信”(一个词);2002年,话题“心灵的选择”(偏正短语);2003年,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关系型);2004年,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关系型);2005年,话题“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关系型);2006年,材料作文,“乌鸦学老鹰抓山羊”;2007年,图画材料“摔了一跤”(“出事了吧”);2008年,材料作文,关于汶川地震;2009年,材料作文,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学游泳;2010年,图画材料,“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今年材料作文的可能性很大。
三、2011年高考作文预测
为了保持高考作文的选拔性,纠正盲目猜题的不良风气,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稳”是前提,“变”是趋势。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三大新趋势:
1.内容:关注生活
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
这些角度,常考常新,2011年将会更加关注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2.题型:稳中求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将会淡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对稳定。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是今后的命题趋势,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材料作文进行考查的省市,则多关注命题作文。
3.要求:限制增加
针对近年来高考“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系列问题的出现,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等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整治文体不明的现象,大多省市都由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体裁不限”,改为“文体自选”。
这个变化说明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对文体有了严格的要求,那种不伦不类的作文是无法获得高分的。而湖南卷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在文体上要求特别严格,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更应该注重议论文的训练与写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用兵作战的这句名言,对于我们高考作文也非常贴切。尽管考题年年标新立异,但我们只要抓住了规律,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备考就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应该说,我们最应该注意的就是材料作文与关系型话题。
四、审题的方法
1.注意抓材料中的关键词或语句。如:
花儿之所以美丽,不仅仅在于绚烂的色彩,更在于其中蕴含着耀眼的生命光辉;有的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外貌的漂亮华贵,还在于那种发自于心灵深处的自信。自信之于人生,就像是生机之于花朵,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请以“发现自我”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①如写议论文,可以从自信与成功的关系出发,首先提出论点“自信是成功的先诀”,并且进行诠释,然后用事实和道理论据对自信进行论证,分析其与骄傲和谦虚的关系,辨证论证自信并不是成功的惟一要素,再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全面缜密地加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重申论点。
②如写记叙文,可以从自信的来源角度出发,选择真实、生动的故事,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喜怒忧乐告诉读者,一个人的成功必须要有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如果一个人接二连三受挫折又如何找回自信,或者保持自信?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自信有时还应该借助外力的作用,使内因起作用。
2.注意全面理解材料,整体把握内涵。如2009年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要全面理解材料。故事讲述的是兔子虽有一技之长,但仍遭到了生存危机,由此引出如何发展和培养多种才能的问题。对此野鸭、青蛙、仙鹤意见不一:野鸭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青蛙推重一技之长;仙鹤既重视多种才能,又尊重个性特征。故事的中心寓意是:人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应培养发展多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必须从自己的个性特征与条件出发。考生凡围绕此寓意作文,或谈发展特长,或谈培养多种能力,或谈能力培养从个性特征出发,以及由此生发开去思考社会、国家相关问题,均视为符合题意。例如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尊重个性特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等,皆在题意范围之内。此文题难度适中,既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又和国家社会的实际息息相关,命题的开放性和含蓄性确保了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分度。
3.注意研究材料的寓意。(见“素材金库”第4页,10△、12△)
材料
一、有一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打鱼前都要立下了一誓言。有一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墨鱼,好好赚它一笔。但它捕到的都是螃蟹,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知道螃蟹的价格比墨鱼还高。他后悔不已,发誓以后只捕螃蟹。第二次出海,捕到的却全是墨鱼,于是他又空手而归。这次墨鱼比螃蟹价格更高。他很懊悔,发誓今后要把螃蟹和墨鱼都捕回来。第三次出海,他见到的却都是马鲛鱼,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还没等渔夫第四次出海,他已在饥寒中死去。
我们一直提倡要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更改了吗?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应该注意“既定目标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注意:①所写出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件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材料二、一天清晨,一群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的远道跋涉者来到一座陌生的山庄前,他们约定按各自固有的处世方式单独地一个个穿过山庄。夕阳西下,最后一个穿越者来到约定的树下。谈起过山庄的收获和体会,他们个个感慨万千。骗子沮丧地说:“很累”,复仇者无奈地说:“很险”,商人无精打采地说:“没劲”,慈善家拍拍庄主赠送的宝剑说:“开心”,诗人举举村民送的花环说:“很美”,最后,哲学家说:“有味”。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横着这样一座“山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的以人为主体的复杂世界。在这个世界面前,你是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的呢?你又准备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呢?请以“面对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4.把握作者命题的意图。(2007年图画材料“出事了吧”)
立意分析
A.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
(1)孩子摔了一跤,应该安慰、鼓励,给他战胜痛苦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不无“看热闹”似的嘲讽态度,以致让孩子面带茫然之色。
(2)孩子摔了一跤,只不过是摔了一跤,而且这是在玩耍当中常见的情景,即使在人生当中“遇到一些砍儿”而摔跤也是常见的,正如上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但如何让孩子跨过这道坎,坚强地站起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增加他们在跌倒中站起来的机会。家长、学校、社会不必放不下心,放不下手。
(3)如果从“家庭、学校、社会”整体来写,不易写出具体内容;如果从其中一方面来写,考生会有具体话说。
B.从孩子的角度
(1)摔了一跤,不论是在实际玩耍中还是在人生成长当中都是常有的事,不必大惊小怪,不必等待谁来扶起;应该学习自己主动站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锤炼一种坚强,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才能增强未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2)摔了一跤,不能怨天怨地,不能怪路不平;应该找自身原因。学习在摔跤中寻找教训,才能在人生路上一路走好,达到目的地。
C.从双方的角度
孩子爱“摔跤”,这里有很多原因。家庭的溺爱、学校的封闭教育、社会的极度保护,夺走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身体摔了一跤不要紧,心灵摔了一跤怎么办?为了下一代健康健壮地成长,适当给孩子“摔跤”的机会吧。
该图画材料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这不是命题者的意图。
5.注意材料的多个角度,选择最佳角度或适宜角度。(如2006年高考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参考立意:
一、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见,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
三、呼吁善待弱者,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与意愿。
四、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
四、怎样写好高考作文
1.发挥特长。①文体特长,②素材特长(用自己最熟悉而又典型的材料),③语言表达特长,④结构安排特长(并列式或递进式,宜三个角度,且正反结合)。
2.拟一个亮丽的题目。
①体现材料主旨的关键词可用在其中,②不要用一个词做标题,③题目不宜太大,如“怎样教育孩子”、“教育应如何改革”,④运用修辞,如“适度”的主旨,题目是“站在适度的枝头”,“与适度相伴”,“适度”的和风长吹拂;“幸福”话题的标题,“我的心里不能没有你”“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当然,这样的标题必须在文章的开篇必须点明“你”是谁。)
3.开头要注意扣题,且注意讲求文采,中间注意点题,结尾引人入胜。
五、注意事项
1审准题,看清要求,2留足时间,1个小时,3书写要工整,4字数超出800字标记三四行,5必须点题,6写完后要看一遍。
五不要:1不要以叙代议,2不要过多地写阴暗面,3不要含蓄晦涩,4不要文体不明,不要空洞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