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光明新城建设中体现僰苗文化特色的思考
在光明新城建设中体现僰苗文化特色的思考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黄永富
兴文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古老土地,是古代僰人最后的消亡地,现在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2009年被四川省政府批准为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兴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有良好的基础,正在形成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那么,在光明新城的建设中如何体现僰苗文化特色,把兴文的县城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呢?
一、兴文县现状浅析
(一)兴文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兴文是一个旅游资源很丰富的地方,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兴文石海,景区内“天泉洞”、“天下第一漏斗”蜚声中外,地表石林绚丽壮观;地表石林、地下溶洞与“天下第一漏斗”三绝共生,是天然岩溶景观和地质研究博物馆。其中,还有四川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僰王山”,以珍稀植物、葱茏竹林、山泉、瀑布、溶洞等绚丽自然景观为主,是理想的生态景区。全县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人文气息浓厚。由于兴文地处川滇黔结合部,受贵州、云南苗族多元文化渗透,兴文苗族风情五彩斑斓,风俗各异,加之古僰人文化、红色革命老区文化和当代绿色生态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兼容一体,使得兴文形成多元并存的地域特色文化,其积淀深厚,特别是僰人文化和苗族风情是兴文文化的个性,是兴文文化的根,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她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二)人文资源的前期打造。近年来,兴文从打造“僰苗”文化入手,对兴文地域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整合,积极挖掘兴文历史文化,彰显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一是规划保护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对古僰人的历史遗痕如铜鼓、悬
棺、平蛮碑、古桥、汉墓群等文物遗址进行了普查,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同时,分别成功申报“苗族花山节”和“大坝高桩”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研讨挖掘僰苗文化内涵。2006年,成立了僰苗文化研究会,几年间,会员胡才坤以兴文九丝山古僰人被明军剿灭为背景,绘画的连环画《九丝山大战》出版发行;会员杨永华撰写出版的《兴文苗族》一书获宜宾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宜宾哲学、宜宾社会科学一等奖;会员陈介刚撰写的论文《僰人后裔新考》和《川南僰人土地制度初探》分别获2006年和2010年宜宾市地方志论文一等奖。三是开发旅游文化。在石海景区投资新建的石海苗寨,是展示我县僰苗风情的唯一基地;县城老城区风貌改造融入了僰苗文化元素。以上这些对僰苗文化的发掘、开发和利用,赋予兴文生态旅游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尚未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二、打造光明新城僰苗特色文化的必要性
(一)打造僰苗文化城市,能够创造独一无二的兴文地方特征。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竞争正逐步演变成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竞争,文化因素也由此成为决胜因素。苗族风情和僰族文化不是兴文仅有,但让两者完美融合是四川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具有浓烈的兴文地方民族文化印痕,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打造好僰苗文化特色县城,就能够创造我们兴文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色,形成国内外的独特城市优势,为旅游增添魅力,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打造僰苗文化城市,能够迅速提升兴文的旅游层次。当今时代,旅游作为一种人们度假休闲消费的生活方式,正由单一旅游向混合旅游转变,由观光度假旅游向知识旅游转变,由风景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国际旅游产业兴盛的经验表明,愈是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景点,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兴文来说,打造僰苗文化,不仅顺应了国内旅游发展的潮流,而且能够迅速提升兴文的旅游层次。
(三)打造僰苗文化城市,能够丰富拓展我们的旅游内涵。近年来,各地旅游发展方兴未艾,但存在突出观光,人造景区景点的浮华;强调休闲,追求娱乐的奢华;盲目投资,景观建设的雷同等问题,其实质就是就旅游而发展旅游,缺少特色文化的支撑。打造僰苗文化城市,就是运用兴文历史文化之轴,串联旅游景区景点,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实为丰富拓展旅游发展内涵的务实之举。
三、对策思考
(一)明确打造目标。就是要用大手笔、大投入、大特色的做法,突显新城建筑新风格和僰苗文化特色,使之形成无与伦比的文化城市,把光明新城打造成具有鲜明僰苗文化风格的休闲旅游城市,使兴文具有更大的魅力和更特殊的吸引力。
(二)搞好规划和设计。在做好城市建设详规的前提下,按照“蓝天、绿园、碧水、文化”的发展定位搞好城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把光明新城建设成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三)搞好建设。规划建设上,要做到山、水、路、场、树、灯、房的和谐自然统一。在“山”上,实施县城周边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美化度;在“水”上,实施新城亲水工程,搞好引水、蓄水和排污工程,增加县城灵气;在“路”上,实施街道、路道特色工程,如路道用小鹅卵石铺垫路面,拼成各类栩栩如生的富有僰苗文化的图案,用大鹅卵石作行车道牙等;在“场”上,精心设计建设僰苗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休闲广场和体育公园,点缀整个新城,如以民族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元素为素材,即铜鼓、苗族木鼓、牛角、对窝、石头、风箱、锅、盆、碗、盏等用具以及楼、台、亭、阁及雕塑等元素,用现代的理念综合园林艺术,构建文化广场、休闲场所。这样的组合,既有欣赏价值,又源于
百姓生活,让人感到很亲切;在“树”上,实行一个树种一条街,如桂花一条街、玉兰一条街、香樟一条街等;在“灯”上,实施夜景亮化工程,创新设计苗族铜鼓形状路灯和独具特色的灯柱等安装新城主干道、水池和文化广场周边,将县城夜景装扮得璀璨绚丽、流光溢彩;在“房”上,对整个新城房屋的外装饰上要用苗族文化元素点缀,以突出文化特色,同时,按苗族建筑风格专门建设苗族风情一条街,突出吊脚楼、“美人靠”等,用芦笙、蝴蝶等各种图案制作窗花,精雕细琢,让一栋楼演绎一个习俗,一段路讲述一个传说,乃至一棵树、一盏灯都要赋有文化内涵,形成一个小景点,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城区的街道、廊道、广场、雕塑、文化小景等无处不体现僰苗文化特点,使现代建筑与特色文化元素自然结合,自然统一。
(四)形成效果。最终,在效果上要具体呈现这样几个亮点:一是突出建筑风格。建筑外装饰要独具鲜明苗族建筑特色风格并统一修建,该特的地方一点要特出来了,凸现出苗族建筑特色,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突出广场的特色。广场要气势宏大,建设、装点要独具特色,突出文化氛围。三是做好城市夜景。县城要用各种彩灯装点,用彩灯勾勒出每一栋房屋轮廓,特别是勾勒出建筑的特色风格,使之光彩夺目;街上的绿化树和城周围山上的树林要用彩灯装点,显示了城市的延伸,也显现漂亮;街道、水池、桥梁等都要装上彩灯和射灯,还有城市各个角落都要安上灯光,整个新城用灯光装饰,既使人感到金碧辉煌,又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使新城的夜景璀璨绚丽、流光溢彩,使人心旷神怡。通过这样的建设,使整个新城区形成一个特色城市经典风貌,形成一道让游客赞叹的风景线。
第二篇: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最终版)
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尊重人,爱护人”。因此,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的员工融于一体,也体现了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各项工作的融合,通过员工不断结合,不断实践,不断提炼,形成了企业员工安全文化。这种融合决定了员工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作为烟草企业员工,思想中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行为中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行的措施来保障自身安全。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和归宿点。有了素质高的员工,企业文化的品味就高,员工安全意识就强,生产技能和自身防护能力就好。在分析事故原因时,可以看到职工文化、技术素质低,安全知识缺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人人想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保安全”这一口号,建设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对安全的愿望变为现实,把追求安全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安全意识与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创造持久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正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在。(林杨)
第三篇:关于红色文化在税务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及思考
关于红色文化在税务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及思考
(陈龙生张新波)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是先进的、积极的、科学的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开发和利用其政治价值,对国税系统内部管理、保持队伍先进性及进一步提升税务文化建设的整体效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使红色文化在推动国税事业健康和谐发展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韶山国税在“文化兴税”思想指导下,对红色文化与税务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从队伍建设着手,以红色文化推进国税文化理念建设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基层干部队伍素质,韶山国税局党组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教育基地,探索形成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红色队伍的发展模式,有针对性的加强以党员为标兵的税务干部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及价值观建设。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干部素质培养
加强干部精神文化培养。每年七月一日组织干部在毛泽东塑像广场开展廉洁自我为主题的宣誓活动,并参观毛泽东遗物馆和纪念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用贴近现实、融合人性的文化理念熏陶和引导干部;通过弘扬勤勉敬业、吃苦耐劳、和谐互助的优秀品质,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公正公平、善于管理的良好作风,鼓励干部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坚决抑制和转变工作中不负责任、片面追求享乐的不良习气。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让红色文化精神去熏陶感染每一位干部,通过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推动全局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重视干部行为文化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陶冶心性,优化言行,外践于行,内化于心。为打造良好的行为文化,韶山国税对各岗位干部道德行为准则予以明确,确立了言行标杆;成立各项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文体活动,提升了干部的生活趣味和文化品味;积极响应并组织相关的公益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培养干部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干部的身心和体魄都得到提升,充分展现了国税人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
2.以红色文化为牵引,加强党建工作
韶山市局党组始终重视党建工作,在党的建设工作上一直坚持认真、务实、创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优势开展各类党建活动。
通过优秀党员、干部的高素质带动整体素质提升。对党员经常性的教育管理监督,建立党员示范岗,通过党员在思想和业务上的先进性,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模范作用,对周围干部产生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这种互动关系的适当运用,增强团队的战斗力和成员的执行力,促进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
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积极营造崇尚学习的好风气。创新学习方法,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坚持每周定期开展一次集中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定期举办一次党员干部政策理论培训班,每个支
部定期组织一次政治学习讨论会,每个党员定期自学1—2本政治理论读本。让党员干部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新形势下的税收职能,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二、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用红色文化推进机关管理效能提升 红色文化并非只讲传统和继承,其精髓还在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吸收红色文化成果,将优秀的传统经验时代化。用红色文化来推动管理思想主要目的是保证干部的自觉执行,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
务实管理机制。力图为税务干部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成长环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陆续推行了目标管理考核、项目管理、绩效排名考核等三大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各科室以及个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科学化的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各个岗位的规范化管理。
透明决策机制。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与公开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广开言路,了解各种不同的意见.并且尊重不同意见,在多元中作出一元抉择,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引申到市局内部的民主管理之中;完善局内部政务公开、廉政档案、责任追究等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保证局内各项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保证广大纳税人及干部对各项决策的知情权及监督权。
完善沟通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及时了解干部们反映的各项具体问题及对局内部管理的积极建议,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尊重每位干部的合理建议,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与公开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切实解决基层税务机关中的存在的各项具体问题。这既为每一位干部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也为局机关打造了务实服务的良好社会形象,优质服务受到广大纳税人的高度认可。
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干部是税收工作创新的主体,而教育又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因此,必须真正落实建设学习型组织工作,做好知识和人才队伍的储备。根据不同干部的性格特点及特长,量体裁衣,因人尽事,为其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及时了解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为其排忧解难,并鼓励其要树立信心,大胆做事,勇于承担并面对各项挑战。教育管理手段深入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干部,达到约束行为、激发干劲、提升素质的目的。
日益成熟的管理制度文化,让工作中的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人治”弊病得到了有效避免,干部办公办事逐步规范、纪律逐步增强,工作质效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以社会责任为归宿,用红色文化推进优质服务形象塑造 加强税收宣传。在毛泽东铜像广场面向纳税人和游客开展以“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税收宣传月活动。推动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的普遍建立,体现内涵,展示国税部门在依法治税、优化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良好部门形象。
增近税企关系。扎实为企业办实事,组织干部深入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向企业宣传国家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同时,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纳税人对当前纳税服务、税法宣传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利用自身掌握的政策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
出谋划策。
注重奉献爱心活动。近两年,市局干部职工多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捐款已达十多万元。为多名困难学子及家庭解决了基本生活支出问题,极大提高了韶山国税的社会形象。
近年来,为推动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韶山国税人庄重地、辛勤地耕种着自己的红色文化,这既是成熟的思考,也是团队的抉择;这既是与时俱进的举措,也是应对未来的方略。红色文化与税务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熏陶有力地增进了国税文化力量的充分迸发,推动了韶山国税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篇: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并将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列为高校的四大职能。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行业特色大学由于历史沿革和发展的相似,自身文化的形成有很多相近的特质;又由于与行业或企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自身文化的形成受到行业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古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治教化
辞海: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
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在《总报告》和《宣言》中,对文化含义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作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共同体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思考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虽然没有专门学习但都知晓的知识领域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文化的含义十分广泛,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什么是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分类 H.H.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我们应当接受大文化的概念
从分类来说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大类,而有形文化又可分为物质的有形文化和非物质的有形文化
无形文化是通过有形文化来表达的,又是更深的,更基本的 在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应该更关注有形的非物质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在文化发展中的责任重大,这主要是由大学的特殊功能决定的。因为大学就是个文化传输机构,它具有整理、保存文化的使命,所以有人说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机构,而首先是一个文化机构。但大学并非一个一般的文化机构,而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机构,因为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负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智力咨询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把正确的、先进的文化传输社会新人,这正是大学科学研究的责任的发挥,也是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直接途径。如此,大学就担负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新的文化,引领社会的发展。传统上,大学仅具有教学职能。教学就把既定的知识形态传播给年轻一代,所进行的工作就是文化传承工作。大学教授们会以自己观点来审判知识,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以文化继承为使命,标榜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所以经典传输就是大学理所当然的责任。这样的大学文化氛围是一种保守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复古主义的趋势,对社会而言,其影响就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进入近代之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项功能,传统的经典传输逐渐退居次位,以新知识探索开始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体,这一工作就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形成了新的大学文化,这一文化风尚也引领社会对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大学办学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的高度重视,其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尤其得到人们的推崇,这样大学就不再固守象牙塔的传统,开始向社会开放。而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是与这一开放姿态相一致的。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和新的社会风尚,此时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知识,知识变成社会进步的主要工具,这不仅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求,也直接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产生,即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也有学者把之成为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
大学在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创新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大学在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大学在无形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重在核心价值的导向与思想的引领)
大学的功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功能和使命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显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核心价值的导向。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尤其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核心价值引导上。今天,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更大的跨越,但同时也受到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的冲击,大学能不能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牢固坚守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决定年轻一代社会精英群体的人生价值走向,决定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从历史上看,大学和各时期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化发展呈现紧密结合和相互呼应的关系。
可以说,大学对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强劲动力。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大学作为一个求真求善的学术共同体,能够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尊重差异、展示个性,增进了解、实现沟通,促进融合、共同发展。在当今世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主动承担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与职能,致力于保存、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致力于增进异质文化的相互认同,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大学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之后才能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作。如果大学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很可能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一种不良的文化形态。换言之,大学并非天然的优秀文化传播者,只有大学能够充分的文化自觉之后才可能发挥它的主动责任。
3、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长于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短于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学科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在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与行业或企业文化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受到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对行业或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4、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
扬长补短,有所作为
协同创新,双向拉动,引领科技进步
在学科建设上,依托优势,有所作为。火炬、探源工程 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植根互动与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