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壮丽辉煌的征程 继往开来的事业——报告文学《致以共和国的敬礼》座谈会纪要(范文模版)
壮丽辉煌的征程 继往开来的事业
——报告文学《致以共和国的敬礼》座谈会纪要
常莉
《 人民日报 》(2012年08月28日24 版)
今年5月28日,人民日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作家蒋巍的报告文学《致以共和国的敬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昨天与今天》。7月27日,报告文学《致以共和国的敬礼》座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领导和兵团宣传文化系统负责同志与来自北京和新疆的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兵团副司令员、党委宣传部长成家竹说,兵团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包括文学工作者在内的各方支持。报告文学《致以共和国的敬礼》在人民日报的发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有力扩大了兵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正是人民日报社和报告文学作者支持兵团的具体体现。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作品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壮丽的历史,兵团人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兵团近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贡献进行了交流座谈。
兵团的昨天壮丽辉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上世纪50年代初组建,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使命。在新疆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在茫茫戈壁滩上,兵团人荜路蓝缕,铸剑为犁,以巨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始终坚守着祖国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重任,至今已走过近60年的光辉历程。报告文学《致以共和国的敬礼》对兵团的历史作了全景而生动的描绘。兵团副秘书长赵广勇说:这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文学作品。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通篇贯穿了对兵团事业、兵团精神、兵团文化和兵团人的讴歌和赞颂,写出了兵团人可贵的精神、高尚的灵魂和情操,全景式地再现了兵团维稳戍边、垦荒造田、营造绿洲的壮阔场面,细腻地展示了军垦战士独
特丰富的爱情生活,传神地表现了兵团人的革命理想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的博大情怀和性格特征。读后让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致以共和国的敬礼》的作者蒋巍说:“兵团人是悲壮的,更是伟大的。到兵团,有家的感觉,兵团人身上有种最真实而淳朴的东西,兵团是心灵、精神的家园。这样闪光而令人激动的主题,是生活对作家的馈赠。兵团人和兵团精神让我感动,触发了我内心的激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常务副主席董立勃表示,自己一口气读完整篇文章,“这篇作品紧紧围绕一点展开,那就是兵团人悲壮的牺牲奉献精神。写了兵团近60年的历史,读着就像走进了军垦历史博物馆。”评论家萧立军说,中国农垦史有多长,兵团的历史就有多长。这篇报告文学用了20多个平凡人的故事,诗化的语言,富有激情的笔墨,概括了兵团近60年的历程。作者用心感悟,作品令人感动。评论家李朝全说:文章写老兵、小战士,写活了平凡的人。比如,王德明衣服上有146块补丁,吴德寿从青海赶回的牦牛从300头变成了420头。这些细节展现了一种硬汉的形象。也有柔美的爱情,比如闹洞房时的王效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作家的笔,我看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我们要对这个群体致以最高的敬礼。评论家高伟说:写文章要与采访对象“混”在一起,投入情感,这是优秀作家的品质。蒋巍以宽阔的视野,诗人的激情,全面展现了兵团近60年的光辉岁月。文中开头“那双年轻战士的眼睛如此明亮”中的“眼睛”是这篇文章的焦点,也是让世界了解兵团的窗口。兵团党史办主任刘和鸣是兵团第二代,他说,我父亲是当年十万大军的一员。我曾经生活在作品中的29团,在那里生活了12年。这篇文章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团的发展变化,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创造奇迹的兵团人。在刘和鸣看来,魏巍的笔下,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而蒋巍的笔下,当代的兵团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兵团的未来前景广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兵团人弘扬兵团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第一要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今
天的生产建设兵团更好地发挥着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已经成为新疆经济文化建设、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的一支重要力量。兵团人既当生产队、战斗队,又当工作队、宣传队,为新疆发展和稳定继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成家竹说,近年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10个对口支援省市的真情帮助下,兵团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职工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维稳戍边能力明显加强,进一步提振了兵团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坚定了兵团上下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信念,更增强了兵团上下履行好屯垦戍边使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和影响力,对兵团今后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兵团宣传文化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兵团文化事业新局面,为兵团屯垦戍边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兵团文联主席胡乐元说,兵团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全国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1959年,我们1000多人从江苏来到兵团,如今,已经有370多位安息在天山脚下,我们留下了兵团二代、三代,无怨无悔。正如报告文学《致以共和国的敬礼》在结束语中独具匠心地采用“现在进行时”告诉读者的,经过兵团近60年的艰苦奋斗,兵团和新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兵团人骄傲和世人钦佩。大学生连官、农六师一○一团四连连长魏久华,2005年从湖北宜昌来到兵团,是兵团的新生代。他说,读了这篇文章,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了兵团,深刻感受到兵团人的伟大,更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当代兵团人而觉得骄傲和自豪。他说:“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我要扎根兵团,踏着先辈的足迹,勇往直前,在兵团这片土地上尽情挥洒汗水、播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