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8:2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

第一篇: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

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

杨政 黄威伟 梅筱君*

1(西南大学 法学院,重庆 北碚,400716)

【摘 要】:在校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从事兼职活动,这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较多的负面后果,其中以兼职中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最为明显。本文对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调查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教育成本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普遍重视、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和就业压力剧增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兼职现象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地发展.通过兼职,大学生不但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缓减经济压力,而且也磨砺了意志,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能力。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良中介和相关法律法规空缺等原因的存在,使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了各种显性或隐性的侵害,如超时加班、拖欠工资甚至人身侵犯等.随着兼职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兼职形式的增加,其受到的不法侵害也日趋多样化和普遍化.对此,国内外专家学者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如江晓姗<<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米霞<<对高等院校学生兼职状况的思考>>(<<前沿>>,2004年第9期,80-82)、陈力<<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六期,40-42)等,这些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多种角度对这一新现象出现和发展的原因、问题等作了系列的分析、解读与阐述,并从学者和专家的角度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然而,社会和学界对于大学生是不是该从事兼职活动、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成立的是何种性质的法律关系、大学生兼职活动的法律属性、其该受劳动法的保护还是该适用民法、是否要出台相关的法律解释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仍有着不小的争议。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在校大学生数量随之急剧增长,早已达数千万之巨。大学生兼职这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已经是如此之普遍,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在学理和司法实践中对这些已经存在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予以认定和明确,从而改变兼职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劳动大军”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法律法规明确保障的状况。

对于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而言,这样的努力更显出它的意义。为此,我们课题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式及材料的运用

作为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课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本课题是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杨政、黄威伟、梅筱君系西南大学法学院学生。本课题由西南大学法学院讲师、重庆志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杨胜玲老师指导。

分,2007年9月至10月间我们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的对重庆市内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在内的数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和校内外的用人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我们分别针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设计了两份不同的问卷(见附件),分别由十三个和十个问题组成,涉及大学生兼职的内容、形式、时间、收入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对大学生兼职的认可度、接纳度等问题.其中,对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7份;对用人单位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此外我们还实地走访了大量学生宿舍与用人单位,通过面谈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证研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能全面详实地掌握在校大学生兼职及其权益保障的状况和社会各界对在校大学生兼职的态度,展示当前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探讨可能的解决路径。

然而也应当承认,虽然针对兼职大学生和用人方设计了两份不同的调查问卷,但对所有接受调查与访问的大学生与用人方我们事先并未进行严格的抽样及方法论证,这就意味着调查结果在反映整体情况的准确性上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由于经费和人员上的限制,我们没有能对学校的勤工助学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民法院等与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相关的机关部门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而只能通过走访交流、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了解情况。但我们依然认为,这些调查对象还是能大致反映整个重庆市兼职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全国兼职大学生)的状况,已经可以支持我们的研究。

首先,在样本的采集选择上,我们仍然是慎重的。大学生方面,我们尽量多地选择有代表性的高校,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层次上覆盖了从全国重点大学到地方普通高校,地域上覆盖了从中心城区、大学城到北碚这样的“郊区”,而且接受调查访谈的大学生我们也尽量从各学校不同的专业、宿舍和年级中进行选择,且男女生比例大致相等;在用人方方面,我们也尽量选取不同的地区,兼顾中心城区与相对偏远地区,行业上涵盖了从传统餐饮店、现代快餐店、商场到家教的各个行业,且这些用人方中既有曾经聘用过兼职大学生的也有从未与兼职大学生有过接触的。这样可以说基本使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其次,在调查的方法上,在对大学生和用人方进行调查时,我们是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个体访谈的方式。采用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固定化的调查问卷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被调查双方的主观心理感受,很多细节性的但能很好反映兼职状况的信息可能会因此而被忽略掉。而且在笔者看来,被调查对象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极有可能会“敷衍了事”,比较随意地填写(毕竟现在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调查问卷”和广告实在是太多了,不大可能都用心对待,而且寝室里的大学生一般也都相当的“忙”)。因此,增加对调查对象的个体访谈,可以最大化地获取被调查者真实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做到如社会学和人类学上所说的“神入”,获取许多文字之外的信息。

自然,囿于诸多的因素,我们没有(当然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被调查大学生和用人方逐一进行个体访谈。但在处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统计数据时,我们还是结合访谈材料和访谈体会,避免以偏概全,以做到调查分析尽量地逼近现实状况。

三、从事兼职的大学生比例及工作类型如何?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问卷的系统完整性和访谈的顺利进行(避免“冷场”),我们并没有在问卷的开头就设置一个“你是否从事过兼职工作”这样的问题,而是直接以被调查对象从事过兼职活动为前提。在实际调查和访谈过程反馈的情况看,被调查者不管时间的长短或多或少都从事过兼职活动,而且有从事多种兼职经验的人更是不在少数。而对于兼职地点是位于校内还是校外这个问题,有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在校外。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研究所立足的背景――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学生基本上都不再让自己安于“象牙塔”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事各种兼职流动已经成了在校大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个仅存的关于大学生兼职的行政解释业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兼职大学生权益保护的要求,况且这样一个行政解释其本身的合理性就还有待商榷。

从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从事过兼职活动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家教这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势且相对“轻松”的工作类型。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大多也反映像家教这样的工作相对而言比较地“好做”而且待遇不错,同时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敬。

四、兼职前是否会先签订相应的协议?

如此高比例的在校大学生从事着各种兼职活动,那他们对自己权益的保障措施做的怎么样呢?让我们从这个简单的有关兼职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前签订协议的情况的调查表:

2、工作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状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兼职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前大多数和用人言只有口头协议,而没有任何口头或书面协议的比例超过签订正式合同的达七个百分点。按理说,这应该是双方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的原因,一旦发生争议纠纷甚至法律诉讼,将很难提供有效的书面证据维护自身权益。但这样大而化之的“一般解释”显然无助于我们更好的认清事实的本质和问题的解决。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目前大学生兼职是处于一个用人方主导的“买方市场”,用人方有几乎绝对的选择权,大学生要求签订能对自己提供较强保护的相关正式或非正式协议的可能性非常的小。而且,大学生从事的兼职活动大多比较的短暂和零散,很难通过协议予以书面明确。此外,除了法律意识淡薄这个抽象的原因之外,法律知识和技术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不要说是一般的大学生和用人方,就是我们这些法学院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也不一定就能拟一份很“像样”的协议或者合同。所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远非仅仅喊几声“加强法律权利意识的培养”这样的口号就够的,我们更需要深入地调查、细致地分析和实际地行动。

五、兼职中待遇如何?

在校兼职大学生情况如下: 3、日均工作时间:

4、月收入状况:

从调查的数据上看,情况也基本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的工作时间大都较短或是临时性的,没有很强的固定性(自然,这和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特点有关,由于时间和精力等的原因不大可能拿出大块的时间来从事各种兼职工作)。而在待遇问题上,由于大多数兼职大学生从事的都是诸如家教、商场促销等等这样“技术含量”不是太高的工作,时间又比较的短且不固定,故而收入基本都偏低。但对于在校(特别是贫困)大学生而言,纵是每月只有不算太可观的三四百元钱的收入,也是可以极大的改善生活的状况。这自然也是在校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兼职活动中去的一个重要(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

六、兼职过程中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状况

现在让我们回到调查最核心的问题――在兼职过程中,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程度几何? 5、兼职中大学生合法权益被侵害类型及其比例:

此问题的前一项是有关兼职大学生权益受到过侵害(当然也许只是被调查者自己感觉的“非法侵害”)的比例,结果为37%。可见,无可否认,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各种侵害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这和其他学者相关调查结果也是比较的接近。而在具体的侵害类型中,涉及到人身的较为严重的侵害现象已经相当地少见(当然,这也不能排除被调查者碍于隐私等原因而未将实际情况如实的反映在调查表中),绝大多数都是受到的财产类侵害。而“无故延长工作时间或加大工作量”这一项所占比例居然高达近七成,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兼职市场仍是一个买方市场的现状,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方无视或轻视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此劳动为广义概念,非劳动法所指涉之劳动,下同)权益。同时,这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兼职大学生在从事兼职活动前都未与用人方签订任务的协议有关,没有任何事先的正式约定和安排或者仅仅有简单的口头约定,自然用人方可以随意的安排兼职大学生工作的时间长度和劳动量,处于弱势的大学生一方也就只能听众其安排,超时或超量工作。

七、兼职中大学生权益受侵害后会如何应对?

6、兼职中权益受到用人方侵害时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

通过上述途径,14.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1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维护,68.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维护。

这个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也和前面的相一致,由于法律意识和成本的原因的影响,绝大多数权益受到侵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用脚投票”、理论或忍气吞声这样的私力方式来实现权利的救济,寻求法律救济的还不到三成,向学校等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的更是仅仅有百分之三点五(当然,这也和中国整个社会的情况基本相一致,当事人权利受到侵害后司法途径往往并不是寻求救济的第一选择)。然而,这样的现状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虽然正义的实现总是需要不低的成本,大学生在兼职过程的所受到的权益侵害可能也并不是很“大”,也许就是几百甚至是几十块钱人民币的事情。可是,这并不能构成我们不去积极改变这种状况的理由。正如那个在麦当劳喝了煮得过热的咖啡而烫伤嘴皮的美国老太太,她获赔千万美元并非因为她的嘴唇那么的珍贵值钱,而是因为麦当劳是在为未来千千万万人的安全买单。

八、用人方的态度

以上都是在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做分析,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兼职活动中的另一参与者用人方的调查情况。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中,我们并没有设计诸如“贵单位是否曾侵害过兼职大学生权益?”、“您是否赞成随意增加兼职大学生工作的时间或量?”这样不可能有真实答案故而毫无意义的问题,而都是一些尽量地“温和”和“无关紧要”的问题,期望可以通过这种较为间接的方式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而在实际上,相对于更易于沟通的大学生而言,从调查表中得到的用人方的真实信息可能是非常少的。因为用人方面对我们这样去调查的人和这些问题一般都会比较的“小心”,怕可能会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有些(包括笔者自己亲身在其处工作过的一家火锅店)干脆就以“没有招过大学生”为由拒绝我们的调查,会比较主动配合我们调查的还是比较少。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体表性的问题:

7、被调查者在兼职过程中给用人方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用人方的态度为:

不少调查者同时反映,在依照用人单位规定进行赔偿时,往往采取的是"一赔二"乃至"一赔多"的方式。

用人单位在接纳大学生兼职时一般都会提出试用3到5天的要求,而在适用期内一般是没有报酬的。

当然,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这些数据其实可以说并不那么地可靠,不值得完全采信。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兼职的环境也在逐渐地变好。在调查访谈中,大部分用人方都表示出了对大学生的尊敬,且对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表示支持和理解,这是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一个很可喜的讯息。

九、结语

至此,我们完成对在校大学生兼职的各方面状况的一个简略分析。其实,“兼职大学生”这个称谓本身也不是特别的严谨,其外延是不确定的。比如,有一部分兼职大学生(当然,主要为研究生)是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的,而绝不大部分是没有,两部分当然也就不可一概而论,但因研究的需要,我们并未预先对这些进行区分,因为这样“笼统”地处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从事兼职活动的大学生的权益状况的全貌。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研究对象无论是兼职大学生抑或是普通的劳动者,都应该放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在背景中来。

【参考文献】

【1】陈力,张学义.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6期 【2】张辉金,萧洪恩.当代大学生的兼职原因与青年社会化[J].理论视察,2006,第1期 【3】邓岳南.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探析.湖南环境生物技术学院学报[J],2006,第12期

第二篇: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

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

法1006班贲艳梅1004000650

摘要:随着大学生兼职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兼职权益保障问题,在探讨大学生兼职常见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

兼职已经成为不少学生补充个人收入、增加社会阅历的主要方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获得兼职工作的渠道多来自于社会兼职机构,基本处于随叫随到的状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兼职并不意味着长时间的雇佣关系,报酬也比较低,合作协议的签订并不重要,只是进行简单的口头约定,一般没有签订劳务合同,一旦遭遇争议问题或自身合法利益受到损害,自身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一、大学生兼职常见问题

(一)、遭遇非法中介机构

目前,社会上非法中介机构依然还有很多,他们都是通过传单的方式来宣传自己所谓的兼职工作,而很多大学生就根据传单上的介绍而一步步走向非法中介机构的陷阱。他们没有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过期,有的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只是短期租用写字间,他们往往打着“高薪招聘兼职”的幌子,并称什么名额有限等引诱大学生报名后收取中介费。但是一旦收取中介费以后便杳无音讯,销声匿迹。

(二)、缴纳押金

一般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是以促销、代理、礼仪等专业性不强且工资待遇优厚的岗位来吸引正在求职的在校大学生,当面试的时候用人单位并申明只需缴纳一定的押金便能上岗工作。待有些求职者缴纳押金后便被后告知先回去等通知,然而,有些人几天过去以后又会被通知说职位已满,还有些人最后也没有等到一个回复,又是不了了之。

(三)、缺乏合同保障

找到兼职的同学大都是以口头的形式与用人单位进行达成协议,而没有签订正式的书面

合同,一旦出现什么问题或纠纷时没有合同的有力保障,而用人单位往往会推卸责任,造成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四)、超时工作

有些兼职单位会以各种理由让求职者无偿为他们加班,而有些求职者也忍气吞声的默默

地为他们无报酬的超时工作。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主要还在校园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生活,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与经历、知识与能

力去面对这个社会的现实与诱惑。而且社会各个机制对大学生兼职的保护尚未完善,所以大

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还处在学生阶段,思想还比较单纯,缺乏警惕性,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判断力

容易受到诱惑,总把事情想得很简单美好。此外,许多兼职大学生只看到眼前利益,抵挡不

住诱惑,缺乏法律意识,致使自己吃哑巴亏,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管理的缺乏

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管理的不重视也是导致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一个重要原

因,学校很少开展有关大学生兼职知识的相关讲座与培训,很少有学校成立专门的学生兼职

服务机构来规范管理学生兼职的活动。例如,虚假广告在校园墙上无处不贴,促销、家教传

单到处发等等。也很少有学校成立专门为学生提供正规兼职信息的部门,致使很多兼职的同

学无法得到准确可靠的兼职信息。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的关键因素还在于我国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不完善,缺乏法

律依据。相关法律,特别是《劳动法》中并没有名文规定劳动者的含义,即大学生兼职到底

属不属于劳动者并没有明确的规定。1995年8月4日我国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的规定将大学生兼职不能划入非全日制职工范畴,不受

非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制约。我国法律对于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这一面处于空白状态,法律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当纠纷发生时,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运用何种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导致大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四)、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兼职市场,同时,政府和相关职权部门也没有对这些单位和中介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给一些谋求利益而不惜一切手段的用人单位有漏洞可钻,最后造成一系列的悲剧。

三、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

(一)从法律的角度

1.明确将兼职大学生列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

国家应该将兼职大学生明确列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使大学生在做兼职的过程中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合理运用我国《劳动法》的相关条文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对大学生兼职进行专门的立法规定

我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特殊主体群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且大学生兼职本身就是一个流动性大、时间相对自由的一种工作,仅仅适用我国《劳动法》不能对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活动进行有效的保护,所以我国立法机关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和兼职本身的特点,对他们在兼职期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门的立法规定,使这一特殊的群体在兼职过程的合法权益真正得到相关立法的支持与保护。

3.相关司法制度的完善

相关司法机关应该适当调整响应的司法制度,不能仅仅只是按照法条进行司法活动,还要切实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提高法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并将道德规范适当纳入法官裁决的考虑因素,遵循公序良俗的原则,对兼职大学生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进行更有笑得保护。

(二)其他方面

1.完善相关行政制度

对于中介机构,我国相关行政部门应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尤其是工商等行政职能部门在企业办理或其他相关程序时,可以通过进行培训考核或签订责任书、保证书等一系列形式,对其执行的营业活动进行监督,并将这些考核作为一项市场准入机制。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兼职市场的管理与规范,完善相关的法律监督体制,例如,要严格查出中介机构出具的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评估等不法行为,对那些有侵犯兼职大学生利益前科、投诉频繁的不法中介应予以处罚并禁止进入市场。

2.明确监管主体,加强媒体监督

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想监管部门投诉时,有些部门却以不属于本部门监管范围而互相推卸责任,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从各个职能部门调取一定人员,单独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兼职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与管理。另外,还要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关注大学生兼职专栏。这样,当在兼职过程中遇到问题是能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与救济。

3.在学校设立兼职管理中心

现在很多高校对于在校大学生兼职的管理都不是很重视,不利于大学生兼职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建议各大高校都设立兼职管理中心,引导、管理大学生进行兼职。学校可以开设兼职辅导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在兼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建立兼职网络信息平台,为同学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信息。

4.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与保护意识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懂法,在兼职过程中当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要想到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法律的修养,在课余时间多接触一些法律维权的书籍以及相关的电视节目。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要忍气吞声,要知道维权,懂得维权,善于维权。所以,对于兼职大学生来说,知法,懂法,用法是极其重要的。

高校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时尚,大学生兼职也将会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普及,但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在兼职的过程中因为在法律和其他相部门的一些监督管理缺陷致使他们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盒救济,因此,探究并解决大学生兼职保障问题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更是我国构建和谐法制社会的重要体现。通过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通过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才能使大学生的兼职活动步入正常、有序的轨道,才能更好的维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张素君《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许华《我国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法律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篇: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以“法律适用分析”为中心

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

——以“法律适用分析”为中心

杨政、黄威伟、梅筱君*

(西南大学 法学院,重庆 北碚,400716)

【摘 要】: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所成立的关系的法律属性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法理上讲,其有部分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另有部分属于民事雇佣关系。鉴于我国目前保护兼职大学生权益的困境—-我国在司法实践上将兼职关系排除在《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外;在民法上缺乏对雇佣关系的专门规定。因此要解决上述困境,就必须对《劳动法》重新做出相应的司法或立法解释,以代替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将属于劳动关系的那部分兼职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以及在民法(特别是合同法)中增加调整民事雇佣关系的专门规定。

【关键词】:兼职大学生;权益;法律保障;雇佣关系;劳动关系

2007年1月,广东《新快报》派出记者和实习生,对广东市数十家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店使用非全日制员工的情况展开调查,曝光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向在校兼职大学生支付报酬的事件。一粒石激起千层浪,洋快餐店涉嫌违法用工事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校大学生从事兼职活动与用人方之间关系的法律属性、适用何种部门法律对兼职大学生权益进行保护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激烈争论。本文企图从法理分析的角度出发,阐释上述问题,并在当前法律框架下提出解决途径。

一、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关系的法律定位

从事兼职活动的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成立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当今颇受社会和学界争议的问题,也是意图通过法律途径保障兼职大学生权益必须解答的首要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所确立的关系属于民法意义上的雇佣关系,理由有二:一是在校大学生没有取得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即劳动者),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就业领域,其重心是学习而不是劳动;二是根据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规定,在校大学生也未纳入劳动

①法的调整范围。另一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关系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理由主要也有两点:其一是大学生兼职已超出了传统上勤工俭学的范围,就目前大学生兼职而言,在某些情况下已成为某些在校大学生谋生的手段,其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并不亚于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同工理应同酬;其二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方面情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劳动部《关

②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不适用劳动法的规定明显过时。

我们认为,要准确地把握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关系的法律属性,就必须明确劳动关系和民事雇佣关系的联系和区别。从历史事实上看,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是从民事雇佣关系中逐步分离出来而形*本课题是西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杨政、黄威伟、梅筱君系西南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①可见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中国劳动·2007.06

②可见孙瑞灼·“底薪门”事件击中法律软肋·就业与保障·2007.7

成的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民事雇佣关系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它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

③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

④价值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个特征“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己也只表现为商品

⑤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要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

⑥个特征的目的就必须使“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分离”,从而使失去生产资料的工人把他的劳动力作为

商品卖给资本家,资本家把购得劳动力作为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剩余价值。这也就产生了大量“自由”的劳动者的需要。所谓自由劳动者,是指每一个劳动者可以“自由地”把他的劳动力出卖给任何一个雇用他的人,这就产生了雇主与受雇人之间的雇佣关系,这种雇佣关系成为资产阶级民法调整的对象,即称为民事雇佣关系。但是,这种将雇佣劳动关系纳入民法调整的前提是,当时资产阶级普遍认为,这种雇佣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契约关系,契约双方当事人是处于平等地位交换各自的财产(一方是劳动力,一方是工资)。但是,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工厂制的出现,工人与工厂主再也没有了平等可言,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工厂对劳动力的需要减少;工人由于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从属于工厂主,受工厂主的剥削。这样,⑦经济地位上处于劣势的工人的劳动不再是“自由的”劳动,而是一种新的“从属劳动”。工厂主与工人之

间的劳动关系不再是“自由的”劳动关系,也不再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考虑重新立法以调整这种不平等的劳动关系。自英国1802年颁布《学徒的健康即道德法》后,劳动立法的范围逐渐扩大,至20世纪初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由上述事实可见,劳动关系与民事雇佣关系存在本质区别是: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用人单位在经济地位上处于优势,劳动者则处于相对的劣势;在民事雇佣关系中,双方是自由、平等的,即双方在订立民事雇佣契约时可以平等的进行协商。也正是基于此,劳动关系才被独立于民事法律关系之外,纳入社会保障法律部门,成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从外在形式上看,劳动关系表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基于有偿劳动而发生的各种关系。民事雇佣关系则表现为一个人(即雇员)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他人(即雇主)的指挥和控制下按照双方的约定为雇主提供劳务,并按一定的约定方式取得报酬的关系。

因此,对于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关系的法律属性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而言,不少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建立了比较稳定和正式的关系,有较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和工作报酬等,这些兼职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劳动者”,除了“在校大学生”这个身份之外和一般劳动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而这部分基于有偿劳动而发生的相对固定的关系应当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理应纳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而大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与用人方订立协议,进行如家教、销售代理等相对短期且随意性较大的兼职活动而成立的劳务关系则属于民事雇佣关系,应该受民事法律的调整。这种区分对于兼职大学生法律地位的准确定位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二、我国兼职大学生权益保障的法律困境

兼职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关系的法律属性,一部分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另一部分属于民法意义上的民事雇佣关系,当然应该分别适用劳动法和民法的相应规定;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面前却遇到了巨大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作出了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规定,致使我国司法实践把在校大学生与用人方之间的兼职关系长期毫无区别地排除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外。原因之一是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993--994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996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993--994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44页

⑦谢怀拭、陈明侠著《劳动法简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4页

一旦将在校大学生由于用人方之间的兼职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内就会导致诸如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学者据此坚决反对将此种兼职活

⑧动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但笔者认为,以上诸种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在《劳动法》实施

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因为现在大学生从事兼职的规模和形式已和九十年代有着极大的不同,很多兼职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小打小闹”。况且,我国现在对各种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已远大于前,法律与政策越来越重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平衡(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便是基于此)。因此,劳动部的这个规章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实状况。

另一方面,我国有关雇佣关系的法律规范分散于《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渊源中,目前尚缺乏调整雇佣这一重要的法律关系的专门规定,致使人们对民事雇佣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缺乏足够的明确认识,不利于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这种状况对于没有正式“身份”的兼职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双方权利义务没能在合同或协议中予以明确,对此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而言是极大的不利。一方面权利因得不到法律的明确保护而容易被侵害,另一方面权利受到侵害后又因此很难得到应有的法律救济。

三、兼职大学生权益法律保障的现实出路

鉴于上述困境以及兼职大学生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现状,有学者提出了国家应当出台一部专门用于调整兼职活动的法律或者法规的思想。在笔者看来,出台一部这样的专门法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理由是,现阶段我国并不存在对这种关系调整的法律空白——劳动法和民法完全可以调整与之相对应的兼职法律关系;即便制定出了一部专门适用于调整兼职关系的法律,如果在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关系着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方面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有所不同,那么结果只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在上述等低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则达不到保障兼职劳动者权益的目的;另一种情况如果在上述等方面高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则会导致用人方不愿意聘用兼职劳动者的结果,这部法律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在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与劳动法规定的标准相同,这部法律则成为了劳动法的复制品。也有学者提出了应当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关心大学生勤工助学,由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应的规定和措施。这虽然会对兼职大学生的权益有所保护,但这种身份立法的本身对用人方或者兼职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不公平的。

笔者认为,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应当是:(1)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做出关于适用《劳动法》的解释,以代替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将属于劳动关系的那部分兼职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迄今为此,我国《劳动法》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致使在司法实践中长期参照原劳动部的行政解释。以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代替行政解释,不仅符合我国现行法制体系,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立法,同时也可以统一规范人们对劳动法的理解。(2)补充完善现行民法,如在合同法中增加调整民事雇佣关系的专门规定。笔

⑨者建议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将雇佣关系在我国正在编纂的《民法典》中做出相应的专门规定。

参考文献:

【1】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劳动·2007.06

【2】孙瑞灼·“底薪门”事件击中法律软肋[J]·就业与保障·2007.7

【3】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4】谢怀拭、陈明侠·劳动法简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⑧见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中国劳动·2007.06

⑨《日本民法典》在第三编第八节对雇佣关系作了专门的规定,此外我国两部《民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也对雇佣合同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第四篇:兼职大学生权益

兼职大学生权益如何保护

快餐企业、法律专家和劳动部门在法律解释上持不同看法

新快报讯(记者 周继坚)大学生兼职究竟是何种形式的用工?是否受非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约?记者调查发现,有关企业、法律专家和政府部门在法律解释上看法都不尽一致。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监总队黄林琰总队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国家法律对大学生兼职没有明确界定,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立法方面的注意;而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也需要明确。

兼职打工已经成为不少学生补充个人收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假期打工挣钱可以负担一部分学士生活费用。

对于大量存在、由在校学生充当并且以小时计薪的员工,肯德基方面回应本报报道说,“在校学生的法律身份特殊,因此其兼职工作不能划入非全日制职工范畴,不受非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制约。”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处长陈斯毅

学生兼职工资不应低于最低标准

今年1月,陈斯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是在规定之内,确实是按小时计酬且在同一单位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都要按照最低标准执行工资发放。对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陈处长说,如果是实习、见习,则不算非全日制用工;但如果是单纯的兼职,学生也属于普通劳动者了,要按照规定发放工资。中国劳动法理事、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鲁英

大学生打工应受《劳动法》保护

鲁英表示,除去实习和见习的情况,在校大学生只要在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的,就已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应当受《劳动法》保护,理所当然也适用广东省非全日制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对于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鲁英认为这一规定没有对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个人的人格给予重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保护兼职打工的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且违反了《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应该修改。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文永

麦当劳肯德基与受聘人员都受《劳动法》保护

就麦当劳、肯德基方面提出“下岗、内退、已经退休人员或在校学生不具备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说法,梁文永表示,判断麦当劳、肯德基与员工是属于何种法律关系,不能以其制定的格式合同的规定说法为依据,而必须考察其具体的、真实的法律关系的内容。麦当劳、肯德基与其聘用的下岗人员、内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等员工之间已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就应无条件遵守《劳动法》,也不能回避政府制定的相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上海劳动部门

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保护

就本报报道广州三家“洋快餐”涉嫌违反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等问题,上海有关媒体报道称,上海劳动部门就此问题表示,在读学生兼职的就业形式,不在《劳动法》调解保护范围内,因此只能以餐厅和学生的相互约定为准;而非在读学生的小时工资待遇则必须遵守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

业内人士解释说,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如果是在读学生勤工俭学的工作形式,只能依照企业约定的薪酬工时,而且,企业不需要为打工的在读学生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

第五篇: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浅探

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浅探

【摘要】大学生“兼职热”现象在高校已经屡见不鲜。它不仅仅为部分大学生所需的相关生活费用提供了有效的补充途径,同时,它也渐渐地成为全体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就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法律规制的滞后、劳动职介市场秩序混乱等诸多复杂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因此,不仅国家、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兼职群体,大学生兼职个人都必须行动起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劳动法;中介机构;兼职组织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大学生们为了能更好就业,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加入到兼职的队伍当中。据调查统计,90%的大学生做过兼职,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兼职很有必要,73%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兼职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兼职既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添砝码,又可以争取一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一时间,大学里出现了“兼职热”。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兼职热”现象的出现,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据调查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了权益受损的情况。有6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遇到了雇主拖欠或扣压工资的情形,约87%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被无故拖长工作时间,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或个人维权意识比较薄弱等因素,最终其权益真正得到维护的却寥寥无几。商家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实践阅历浅薄,防范意识薄弱等弱点而侵犯他们的权益纵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仔细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兼职利益受损现象的普遍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以下是本文拟就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现象的原因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兼职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以后,会寻求法律帮助的只占20%,了解相关保护兼职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大学生兼职只占总调查人数的40%。这个结果并不乐观。大学生兼职法律意识薄弱是导致这个现象的一

个原因,但法律在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方面的滞后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1.纵览我国目前立法,《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法》是保障劳动者的主要立法,我国劳动法虽未明确界定何为“劳动者”,但是依据我国民法相关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者为成人,凡年满16周岁能以自己劳动所得生活的人亦视为成年,而凡成年且身心健全者皆为劳动者,故而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合同法》的保障范围于法于理皆有依据。然而,由于相关法律,尤其是《劳动法》中并无明文规定劳动者的含义(即大学生兼职属不属于劳动者),而且据调查,大学生兼职时间短,流动性大,往往也无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从而也难以用《劳动合同法》来对其进行保护。我国法律对于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这一块确实还处于空白状态。

2.如果能适用《劳动合同法》,其有关条文本身可能还需完善发展。解释不清的立法可能还将成为用工单位或组织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借口或路径。比如,用工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不能随便裁员,但隐性裁员导致员工隐性失业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据调查,在各种获取兼职的途径中,通过老师或同学介绍而获得兼职岗位的大学生占25%,通过中介机构获得兼职的占20%;在所有大学生兼职受骗经历类型中,中介费高于兼职收入的占到46%。在通过中介获得兼职的大学生中,其权益损害多来自“黑中介”。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的关注度不够,客观上为“黑中介”的肆意妄为推波助澜。“黑中介”、“黑单位”以种种欺骗手段收取高额中介费用、虚假培训费等以牟取暴利,严重侵害兼职大学生权益。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职介市场,客观上无法及时纠正侵害兼职大学生权益行为。同时,政府的相关职权部门监督不利也是它的诱因之一。由此我们能看到,大学生兼职在未做兼职前其权益就已经处于危险之下了。

3.大学生整体来说,防范意识、维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他们不知道有什么途径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即使知道了有些事件是可以诉诸法律的,但鉴于启动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及其投入产出比,大学生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据调查,当兼职权益受侵害时有28%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

二、解决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现象的有效途径。

1.完善法律权益保护方面的不足。在实体法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对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进行扩大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确定大学生兼职劳动者的身份,以便更好地用《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兼职的权益。其次,也可通过《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兼职大学生的劳动保障事宜,或者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扩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比如可以确立《劳动合同法》总则内容和分则内容,在分则当中将职介(中介)部门监管与社会兼职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专章内容予以确定。同时应该明确纠纷产生后或裁或诉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式等。在程序方面,笔者认为,鉴于大学生兼职活动的短暂性、流动性和工资数额较低、次数多的特点,频繁地启动普通或简易程序肯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在这一块可以先尝试一下小额诉讼程序。当然,并不是任何一次侵权事件都必须走上诉讼程序的,基于民事诉讼处分原则,大学生兼职的劳资纠纷,笔者认为还是用双方和解的方式解决比较好,劳动争议仲裁、治安管理处罚和工商管理可以作为其的基本解决途径。

2.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加大对兼职大学生维权认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兼职权益频繁受侵的制度原因,但侵犯其权利的主体这几年来一直如此猖狂是相关政府部门工作的不到位。对违法或违背行业、职业准则的行为,相关部门和机关应当加强监管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工商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及时公布职介机构和企业用工监管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黑中介”。据调查,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兼职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学校帮助的占53%,希望获得政府相关部门帮助的占32%。由此可知,学校其实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时都会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于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本应该具有初步法律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经调查,了解相关保护劳动者法律及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权益受损情形的大学生却只占调查人数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仍然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大学生兼职的指导和管理。高校可以在其就业与指导中心设立一个分支机构专门对大学生兼职进行指导与管理,通过这个机构将学生和商家联系起来。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向学生介绍些信誉度较高的企业或商家的方式,让学生摆脱黑中介;另一方面,学校也可通过这个机构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

知道他们的工作状态,遇到侵权情形也可随时帮助他们维权。同时,学校也可与有关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公安机关、媒体保持必要的联系,定期向他们反馈学生兼职企业与兼职大学生的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兼职辅导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兼职保障的相关问题等等。据调查,大学生权益受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营者诚信意识的丧失和市场诚信体系的受损。笔者认为,倡导构建新时代的市场诚信体系,多举办有关倡导诚信的活动,让企业家、商家不忽略他们的社会良心显得很重要。

3.兼职大学生自身增强维权意识。大学生兼职权益频繁受损其实和大学生自身有重大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兼职个人本来可以做更多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挽回自身合法权益受损的损失;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这个大集体来说,兼职权益受侵犯是个普遍的事实,但全体兼职却一直是个零零散散的整体,从来没有联合起来一起抵御不法经营者。所以,笔者认为兼职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是自觉培养法律意识。大学生应该对相关法律先行进行了解,特别是《劳动法》和《合同法》,因为只有先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享有的权利,大学生兼职才知道怎样是侵犯了自己的权益,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是注重对用人主体资格的认知,选择诚信的用工单位。目前,针对大学生的兼职市场鱼龙混杂,兼职大学生碰到“黑中介”或者“黑单位”事件时常发生。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兼职打工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事先确认用工单位是否有法人资格,在签定合同前应该先核实公司身份:是否有工商,税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招工单位是否有招工权等。另外,还应当谨慎对待用人主体对自己收取押金或扣押身份证的情况。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明令禁止任何公司和单位以任何借口对劳动者收取押金或扣押身份证。总之,一定要弄清用人主体的合法性和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的兼职。

三是借鉴外国经验建立大学生兼职组织。从大学生这个大群体出发,笔者认为,大学生兼职可以像美国工会学习,借鉴他们的联合模式,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个大学生兼职组织以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美国工会的前身是欧洲中世

纪的行会。工匠们按照行业组织起来,建立行业的工艺与价格标准,并且为本行业中的工匠发放执照。工匠如果不成为行会会员,就无法从业。而要成为工匠,则必须当很长时间的学徒。这样,工匠们就联合了起来与雇主对抗。随后,工匠的这种模式传播到了其他的工种行业,而工会争取的权利也随之增多,久而久之,成为了如今的美国工会这个大组织。美国工会的存在利于美国社会的安定,利于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工人在工会的帮助下,工作条件固定,工作稳定,还有了一定的福利。据上所述,再分析大学生兼职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完全可以学习美国工会的组建模式。鉴于我们全国及各省市高校的分散性及大学生兼职种类的多样性、在一定地区人数的有限性、工作的随意性和变动化,以兼职类型为联合依据肯定是难以实行的。根据大学生兼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先设点实验,采用分区的方式将所有的大学生兼职联合起来,再各区之间相互联合,组成统一战线,以维护兼职的各种合法权益。当然,我们首先得有一个领导中心联系各区的工作。

现在,大学生兼职在高校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大学生兼职的目的将不仅仅为解决经济困难,而将进一步地上升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扩展日后的发展空间,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而大学生兼职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如何保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这一复杂问题也将以更加突出的方式表现出来。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通过完善各种保障制度,才能使大学生的兼职活动步入正常、有序的轨道,才能更好的维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孙萍.试论兼职大学生的权益保障[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2]项贤钦.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策略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1:9

(4)

[3]龚小夏.发展与稳定——美国工会的角色[j].价值中国网.文化与社会

下载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

    摘 要 在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使广大农民工成为地地道道的“二级公民”,造成这样情况既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影......

    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障

    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障 大学生就业权益 一、为什么说是“就业权益”而不是“就业权利” 权益与权利的区别? 益:好处,有益的; 利:权利,利益, 法律上确认的好处. 就业权益与就......

    浅析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本站推荐)

    浅析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摘要:从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他们辛勤劳动,不断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们的权益却得不到保护,甚至很多合法权......

    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

    大学生权益保护研究调查报告一.前言当今社会,关于大学生权益的问题有多的讨论,主要涉及到大学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以及大学生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虽然大......

    妇女权益保障法律讲座

    妇女权益保障法律讲座————————山西清泽律师事务所王永生律师主讲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七年来,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妇女的实际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妇女就业......

    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一)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人员三类人群的“就业难”问题同时困扰着政府。即便是不断开辟就业岗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

    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报告一:校园中,触目皆是的招聘广告,引来在校学生的好奇,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成明日黄花之际,所有人,将不再囿于象牙塔内狭小的空间,外部的五......

    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有75%以上都有过兼职经历,全国百万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而同时有些不法公司,中介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骗取中介费用。行走在宁静大学校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