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在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具体事例
现在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具体事例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600年以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被长期忽视。今年中国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同时,郑和这段历史也说明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的重要,自我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
一、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地发展。
二、世界各国交往的主要形式。首脑互访、经济互补、文化交流、民间团体。
三、我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上的处理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二篇: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例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事例
早在600年前的明代时期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
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永乐时期,渤泥、满刺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设宴款待,还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送来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当苏禄国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时,明成祖下谕旨以王礼安葬于德州城北。这是明代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事例,郑和下西洋,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代,中国每年向非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贷款)帮助他们建设非洲。比如中国在刚果河上兴建了(中国借钱给刚果投资中国施工)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三倍大),然后现在那水电的债全免了。
咱们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似朋友加兄弟!例如:在四川大地震过后,我们的友好邻邦,巴基斯坦,在第一时间,倾全国之力给咱们无偿援助!据说,为了能让运输机能多运点物资,他们不惜拆掉车上的所有座位!后来巴基斯坦也发生地震,我国也是在第一时间进行援助,这两个“第一”,正如扎尔达里所说,再次表明了巴中两国“比海深、比山高”的兄弟情谊。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劳工进步党 党员、国际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带领流动医疗队活跃在山西、河北两省。他总是不顾危险,亲临前线,就地施行医疗手术,从而大大减少了伤病员的死亡,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同时,他还帮助方兆元等八路军医 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为部队培养了 一批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从而赢得了根据地的干部、战士和老乡的尊敬和爱戴。在共同的战斗中,白求恩也对八路军和根据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一次手术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第三篇:中国人与外国人友好交往的故事
中国人与外国人友好交往的故事
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在非洲,中国人的脸就是通行证,2007年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非行年会”)16日上午9时许在上海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称,中国和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国政府和人民真诚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国累计已免除非洲国家欠华债务109亿元,目前已承诺并正在办理的免债还有一百多亿元。
温家宝表示,中国和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国政府和人民真诚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多年来,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实施了900多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为50个非洲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近2万人次,向47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员,累计达1.6万人次,共诊治疾病患者近1.8亿人次。中国还给予部分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为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采取积极措施缓解非洲债务负担,累计已免除非洲国家欠华债务109亿元,目前已承诺并正在办理的免债还有一百多亿元。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多方面互利合作,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和非洲有交往的?
周恩来总理1963年底到1964年初访问非洲十国,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80年代初中国又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问非洲时,又提出了中非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国家关系的五点原则建议,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
中非贸易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非洲国家只有埃及和摩洛哥。而现在,中国同非洲59个国家和地区基本都建立了贸易关系。截至1999年,中国己与39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17个非洲国家签定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4个非洲国家签定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与非洲国家相继建交以来,中非贸易经历了记帐贸易、易货贸易、现汇双轨制贸易,直至当前以现汇贸易为主的几个阶段。中国对非洲: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医院、水利设施、港口等),贷款以及免除其债务等等,很早就建立起了友谊。
非洲对中国:帮助中国大陆在国际会议中拉票、反对台独、反对某些对大陆不利的制裁及贸易条款,利用其廉价的资源与中国开展贸易。黑非洲国家也将这种双赢式的贸易区别于欧美式(贩卖武器毒品,挑起战乱,攫取钻石黄金。)。
第四篇:我国对外交往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
我国对外交往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
[专题考向分析] 对外交往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很难说哪是重点。但从当前我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来看,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家间的关系等,在2004年高考中会有所体现。因此在复习中对这些内容应多一些关注。
但高考命题始终在推陈出新,变化肯定会有。如通过某一港口城市为切入点,分析该港口城市兴起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比较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或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综合考查与此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主题——从张骞凿空西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复习目标]
1、要求学生复习掌握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史实、人物。
2、要求学生复习掌握古代对外贸易(途径、港口城市、物产)、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明清的闭关政策等主干知识。
3、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我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兴起、分析我国古代陆、海路贸易路线。
4、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的发展与变化。
[高考热点] 古代对外贸易(途径、港口城市、物产)、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明清的闭关政策。
[专题知识整理] 注:专题知识整理(括号内的内容)由学生完成,以强化学生对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
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2)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3)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
(2)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
(3)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
(2)特征:(以海上贸易往来为主,交往范围更广,往来人员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
(3)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民族政权并存)
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2)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3)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典型题例] [例1]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汉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情况到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发生了什么变化?简析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关汉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对外关系综合、分析、归纳、比较的能力,在整体上看,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比较主动积极,明清时期则显得被动。但宋元时期与汉唐时期相比,因为政治、经济、交通条件等的变化,也呈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明清时期的变化可联系郑和下西洋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从中外差距拉大、对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看历史影响。
[备考训练]
一、选择题
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回答1——3题。
1、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
①张骞通西域 ②甘英出使大秦 ③倭奴国谴使来汉 ④安敦谴使来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2、“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包括
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②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
③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
④甘英对西域的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秦汉文明对世界文化影响十分深远,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A、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B、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C、至今不少国家称中国China,称中国人为汉人
D、“丝绸之路”延续至今不断
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我国古代与亚洲各国有着频繁的联系,对于各自的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回答4——6题。
4、见于历史记载的我国官方与波斯湾地区最早的直接往来发生于
A、东汉
B、西晋
C、唐朝
D、南宋
5、与西亚地区的交流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丰富了古代人民文化艺术生活
②促进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形成③发展了对外贸易,丰富了物产
④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印度交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佛教在唐朝时开始由天竺传入中国
B、唐朝时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国 C、玄奘翻译佛经保存了印度的古代文化资料
D、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过印度半岛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新的现象。回答7——10题。
7、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
B、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
C、政府几度实行海禁
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
8、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东来侵扰我国边境地区,按其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荷兰侵占台湾
②俄国侵占雅克萨
③葡萄牙侵占澳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9、以下有关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相适应
B、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D、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10、从输入的产品特点看,郑和下西洋进行贸易活动的主要国内服务对象是
A、东南沿海的商人
B、皇室贵族
C、首都附近的商人
D、富裕起来的部分百姓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谴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今伊拉克一带)。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ji,持有)三岁粮。海中善(容易)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后汉书·西域传》 “甘英愚怯,辜负班超。至今中西亘数千年不通文明,不得交易,则甘英之大罪也。其与哥伦布„„之流相及何其远哉!中国人而有此,至今国土不辟于大地,知识不增于全球,遂以一切让于欧人,皆英辈之罪也。”
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 你是否同意康有为的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评析说明。
12、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学者贾克·谢赫耐在《南宋社会生活》中说:“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岸和中东一带;陆上贸易在南北往返要道,与长江交汇点上发达起来,其交易数额之庞大,远迈当时欧洲主要商业中心的交易量。„„(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独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它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回答:
(1)据材料概括当时南宋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的突出表现。
(2)作者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分析南宋“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原因。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成祖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教化于海外诸藩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政治而轻经济,明成祖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这些物品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通过交易换取一些宫廷需要之物,且可以补充一些船队浩繁的开支,属于情理中事。
——摘自《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贾。”„„据记载,仅前六次下西洋就耗费六百万两银子。
材料三(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殁以俱逝?
——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航海不同的原因。(2)如何解答梁启超的困惑?
14、我国古代对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阅读下列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回答:
(1)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比较汉代与唐代对外交通、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5、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晚期对外交往的盛况。然而,随着世界大势的剧变,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外交发生了沧桑变化。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对外交往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2)继明朝之后,清朝的外交政策先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根本原因何在?(3)与晚清外交相比,新中国的外交具有哪些崭新的变化?
(4)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_________ 季,该季A岛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____ ;B城市今天的职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C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请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上,说明其内容。第二部分
近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主题——从被动屈辱外交走向主动外交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近代中国(晚清、中华民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晚清政府外交起步的标志及背景,正确认识晚清政府屈辱外交的表现和实质。
(2)了解中华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正确分析中华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2、复习掌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高考热点] 晚清的屈辱外交、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对外开放政策。
[专题知识整理]
1、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1)主要史实:(闭关锁国政策与近代屈辱历史的开始;被动外交的起步——总理衙门的建立;屈辱外交的辛酸历史——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2)屈辱外交的历史根源:(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国家的落后。)
2、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 主要史实:(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北洋军阀时期的外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
3、新中国时期的外交:
(1)主要史实:(不同阶段外交的方针政策、外交成就、外交特点;外交国际环境)(2)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典型题例] [例1] 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其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愁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5)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
[分析]本题是一道时间跨度很大的学科内综合题。从晚清的闭关锁国政策到新中国对外开发政策,揭示了近现代中国外交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了外交是政治的延续。同时又与政治学科的内容较好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跨学科的综合。
[备考训练]
一、选择题
1、晚清政府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化的标志是
A、辛酉政变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总税务司的设置
2、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对外国人的称呼由“夷人”而“洋人”、“西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①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趋向理智和成熟
②开始抛弃传统的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 ③由愚昧闭塞到崇洋媚外
④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它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的自己的外交方针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为新中国开拓了外交新局面
4、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5、1913年在印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
A、是由中国和英国参加的双边会议
B、讨论了西藏问题 C、讨论了中印边界问题
D、划定了“麦克马洪线”
6、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7、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
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0、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关系的缓和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1、、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促使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13、与中国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美国对华投资呈增加趋势
B、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C、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 D、两国消费者都能够购买到更丰富的商品
14、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
C、人权问题
D、贸易问题
15、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
A、确定敌友关系是首要原则
B、认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是极为困难的 C、没有必要区分朋友和敌人
D、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二、非选择题
16、现有中美关系奠定了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美两国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回顾中美关系的历程,可谓风雨兼程。回答:(1)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的主要史实。
(2)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含义、扼要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
(3)20世纪70年代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因素有哪些?据此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 7 展的主导因素和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17、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两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有两度收回。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的“中华民国”,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与隔绝,形成所谓“台湾问题”。据此回答:(1)简述台湾在历史上两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两度被中国人民收回的史实。(2)分析形成今天所谓“台湾问题”的原因及“台湾问题”的性质。
(3)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有何历史意义?当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第五篇:时代主题举世关注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时代主题举世关注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0年9月,联合国举行“千年首脑会议”,15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聚集一起,共同探讨关系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样的主题,自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这样众多首脑的聚会,必然引起人们对和平与发展的期望。
时代主题的变换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追求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流”。
世界进步的主流
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以后,世界经历了许多深刻变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但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第一,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7年,发生在泰国的金融**,如一股来势凶猛的旋风,迅速扫遍整个东南亚国家,并波及全世界。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利益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第二,世界形势总体趋缓。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上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但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可以避免的。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协商,以解决纠纷。世界范围内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第三,重视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政策取向。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能不能站稳脚跟,能否对人类发展有所贡献,关键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
第四,和平与发展是解决世界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全球性问题中,除了和平与发展问题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问题。比如,战后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开发盲目无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
第五,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步履维艰的进程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已进了历史博物馆,也不意味着世界已实现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解决这两大问题的进程仍然坎坷曲折。
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没有打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发生过120多次较大的战争,死亡人数约1200万。
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悬殊的差别,既暴露了极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又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构成危害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不懈追求的目标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先人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并曾出现过许多“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佳话。饱受侵略和伤害的中国人民更能感受到这一思想的重要,深知和平之弥足珍贵。
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为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以独立自主为对外政策的根本立足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遵循,以加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为对外工作的重点,全面对外开放,同西方国家发展平等互利关系,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解决地区争端、缓和地区紧张局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只要社会主义中国日益稳定、发展、强大,就一定能够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