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农技协 运用科技做强蜂业产业(黄中连)(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8:2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靠农技协 运用科技做强蜂业产业(黄中连)(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靠农技协 运用科技做强蜂业产业(黄中连)(本站推荐)》。

第一篇:依靠农技协 运用科技做强蜂业产业(黄中连)(本站推荐)

依靠农技协 运用科技做强蜂业产业

广西梧州市养蜂协会会长黄忠连

广西梧州市养蜂协会成立于2003年3月,我担任会长。同时也是广西梧州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梧州市养蜂协会在发展过程中,以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以“做诚信蜂业人,做纯正安全的蜂产品”为信念,充分发挥协会、企业信息优势,构建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带动全广西乃至全国许多地区蜂农增收致富。协会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在册签约和联动的农户达10200户,养蜂人员有40800人,其中广西区内7512户(含梧州市3652户),广西区外2688户;2010年各户统计蜂产品产量达10万吨;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现将我们在信息化创业发展方面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依托信息化,构建适应市场发展的经济组织和农技协会。

我国加入WTO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农户要面对国际、国内的大市场,如何把他们联合起来,如何通过信息引导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些国家设置了一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其实质也与我们信息化水平较低,对国际农产品安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动向了解不够有关。因此,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基本要素。

梧州市养蜂协会,就是为了应对欧盟对来自中国的蜂产品设立技术壁垒,实行严厉的准入制度,蜂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全国蜂蜜价格大跌,蜂场、蜂农惨淡经营或倒闭的背景下成立的。梧州市养蜂协会发动广大养蜂户免费入会,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作为协会的团体会员,不断壮大

1组织,由小个体蜂农户形成大团体蜂农协会,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市场。协会成立后,建立了一套新的共同应对市场的“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组织化模式;同时建立信息化网络,通过加强信息传导和交流,逐步建立起紧贴产业科技前沿和购销市场的信息经济一体化组织,龙头企业与蜂农也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和蜂农“双赢”。

二、抢占信息制高点,推广前沿技术,建立管理制度,打造食品安全品牌。

食品安全不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全,也关系着协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梧州市养蜂协会和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一直重视食品安全,视为协会与企业的生命线,坚守“做诚信蜂业人,做纯正安全的蜂产品”的信念。协会、公司与科研院所、高校、主管部门和科协等有广泛的合作,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并利用公司与市场客户的密切接触,得到最及时的市场信息,抢占科技、市场信息制高点。公司作为信息中枢,其质检部门、产品研发中心、采购部、生产部、运输部都派专人参与协会的组织管理,把从蜜源、生产、采购、运输、加工、市场、消费以及各环节科技、检测等等的信息,在整个协会、每个会员中迅速传导,及时、安全、高质、高效地参与市场竞争、抢占市场。

技术培训、推广,是传播科技、市场信息的主要形式。协会以养蜂农户为主要对象,定期、不定期邀请专家为蜂农上课,组织技术人员常年对分散各地的养蜂户进行培训、指导、监督,实行无公害、标准化养蜂。在蜂农树立现代理念后,协会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做到生产、流通有溯源登记制度,杜绝农户养蜂滥用药物的现象。几年来,协会建立了农户蜂场《养蜂日志》记录制度、蜂场档案制度、会员培训制度、蜂场管理制度等,接受用药统一配送、登记和监督,蜂蜜实行标签管理、批号登记。通过一系列规范和创新管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提

高。养蜂基地建设,完全改变了过去小打小闹的小农生产旧面貌,标准化蜂场不断增加和扩展——经过多次培训和考核,2006--2008年新增大型会员蜂场18家,2009年新增7家, 全部达到蜂蜜生产管理出口备案要求。这25家蜂场被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授予《符合出口蜂产品生产备案要求证书》(全广西获无公害备案的大型蜂场仅26家,梧州市养蜂协会发展的会员蜂场占了25家)。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也获得了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发的出口食品卫生许可证。养蜂专业村——广西蒙山县黄村镇六埠村、夏宜乡六洛村在2007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批准为无公害养蜂专业村。公司采收产品的检验合格率由2003年的65%提高到现在的98%。这都是信息化的成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及时掌握蜂农信息,提供问题诊断服务。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技术应用于农村,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和农村信息的获取成本。梧州市养蜂协会除了依托科协、畜牧局等部门网站网络之外,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移动电话、宽带网络等信息通讯技术,为会员造册给予信息服务,发送养蜂技术信息,并及时掌握蜂农信息,提供问题诊断、解决等服务。最典型的是每年清明节前后,是中国南方最大蜜源荔枝、龙眼花开的“黄金期”,协会技术(信息)员走遍各地收集南方荔枝、龙眼蜜源地点、数量信息,提前定点联系(要求果农停药等),然后逐个通知2200个会员户异地移动“追花夺蜜”。由于荔枝、龙眼开花因地理、气候有别,从海南省到广西的荔枝、龙眼树分布最北地区,有早、中、迟花期,协会信息员经“侦察”及时指导蜂农从南到北每处转场放蜂15-20天,转换5-6个地方,连续使用蜜源可达100天,这一时期就可以获得全年的55%以上的养蜂收入。一个蜂农在荔枝龙眼季节可以收蜜4-5吨,收入7-8万元,有些放蜂户年收入可达10-15万元。会员蜂农在全国走南闯北“追花夺蜜”的过程中,也是协会和公司信息员通过信息网络调度、指挥而实现的。信息化使梧州市养蜂协会的会员和蜜蜂在中国各地“追花夺蜜”轻松自如。

四、以信息化促进蜂产品销售体系建设。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因此,搭建信息平台,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既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梧州市养蜂协会和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通过信息化,使产品销售市场和其蜜蜂“追花夺蜜”一样不断扩大。

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是构建了与众不同的信息平台,瞄准高端客户群,只做高端批发市场和产品高端、不做零售超市,并坚持以“做诚信蜂业人,做纯正安全的蜂产品”的理念赢得了市场青睐。产品出口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内地的长沙九芝堂、广东健力宝、广西中烟工业公司、梧州中恒集团等十几家大中型企业,经过多次咨询和长期考察,最后都决定由梧州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常年供货。公司和各大客户一直有保持顺畅的信息交流管道。

现在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已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蜂业龙头企业,被中国蜂产品协会授予2007-2011年“中国蜂产品行业龙头企业”称号。随着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产品供不应求,公司2009年投资1.05亿元,建设产能10万吨的现代化蜂产品加工GMP项目,已于今年10月试产。达产后,有望占全国计划产量的1/5,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蜂产品加工基地。

五、一点体会和今后展望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也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着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

我深刻体会到,正因为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协会才能有今天的迅速发展,会员遍布全国;我的创业企业才能有今天的迅速壮大,成为全国行业龙头。

随着现代蜂产品加工GMP项目的建成,广西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梧州市养蜂协会协作覆盖面将不断扩大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下一步还将覆盖整个中国—东盟自贸区。今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养蜂行业信息化,搭建全国和中国-东盟自贸区蜂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更好地组织会员、农户和国际蜂业同行开展技术、信息交流,延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链,发挥协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切实为我国蜂农提供良好的服务,经中国农技协批准,在广西梧州市设立了“中国农技协养蜂技术交流中心”。“中心”构架包括:养蜂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和信息交流——中国蜜蜂科技馆(及信息中心)。“中心” 将建设拥有600座位的培训教室一座,培训广大蜂农(包括携蜂南下越冬的北方蜂农),把“中心”建成全国蜂农之家。

为了把“中国农技协养蜂技术交流中心”打造成蜜蜂研究、蜂产品研究、蜂产品标准、蜂产品检测中心,我们将争取建立国家(或地区)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进一步抢占蜂业技术、信息制高点。同时,将在公司、协会原来的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大幅度升级改造,建设覆盖全广西、全国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代信息、技术交流中心。

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工程----“甜蜜家蜂业现代信息系统工程”也正在设计中。该信息系统是基于物联网信息系统建设的从蜜源产地到加工厂再到客户端的整个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即:对分设于各地的蜜源基地、分区采购人员/分公司、检测及技术中心、市场销售中心、仓储管理中心、运输管理部和财务部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建立以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为主要内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可以让广西梧

州市养蜂协会和梧州甜蜜家蜂业公司决策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我相信,只要做好信息化这篇文章,我国蜂产业一定会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改)(范文)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沈素华

江苏科行集团是一家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工业固废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业务。集团建有江苏省工业固废资源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烟气脱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建材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获得授权专利120多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强力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加快企业发展,实现集团经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结合当前形势和规划部署,我集团近几年将紧紧围绕“跨越提升战略、走出去战略、人才科技战略”三大战略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制造能力、总承包能力,加快市场跨越,创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打造脱硝第一品牌,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市场销售10个亿,并在3-5年内成功上市。

一、实施“跨越提升战略”,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1年,集团将继续推进实施第五个三年发展规划(2010年-2012年)——“跨越提升战略”,以统领全集团的各项决策和发展思路。一是加快盐城环保产业园内的基地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基地先进设备投入,完善技术研发体系,放量生产能力,全面建成集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于一体、占地537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科行国际环保产业化基地,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和制造能力,全力打造规模化、科技化、国际化的环保产业化基地。二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目前,集团正培育上市资源、准备上市条件,加强资本运作和企业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加强品牌运行和维护,实现企业快速上市。三是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充分放大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的平台效应,全方位推动集团技术研发、人才积聚和国际合作,创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四是加快团队建设。以“正气、激情、创新、合作”的企业精神全方位打造“人品”文化,用凝聚力提升团队战斗力,同时实施员工长效培训机制,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加快同业经验和高层次

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要瞄准优势领域和目标,形成整体合力,重点突破。一是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十二五”期间,集团将在新疆、宁夏等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整合生产要素,进一步加快市场开拓,缩短运输成本。二是加快对外市场开拓步伐。近年来,集团在做精做强水泥行业环保装备的基础上,迅速调整方向和结构,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的项目治理,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生产及工程总承包,目前集团已成功开拓了电力、玻璃、烟草、化工、中小锅炉等行业市场。今后几年,集团将进一步做宽做长产业链,寻求各种方式的国际合作,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步伐,推动环保装备的大型化和国际化进程。三是加快与国际知名环保公司的合作。继续推进与美国燃料技术公司、奥地利Ceram公司、瑞士Flowtech、美国阿米那等公司在粉磨、除尘、脱硫脱硝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依托合作单位的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牌,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升集团总包能力,加大国际业务开拓。

三、实施“人才科技战略”,强力推进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集团将不断招才引智,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同时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和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发展进步。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合作。高层次人才是第一资源。集团将围绕主导产业和关键共性技术聚才育才用才,通过企业招聘、政府招引、协会推荐等各种方式,引进一批研究生、博士生以及行业的领军人才,打造环保产业人才高地,抢占环保产业制高点。二是加大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和复制。未来几年,集团将通过内部员工职称申报、内部科技攻关项目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内训师培训机制、后备职业经理人机制、董良现象等制定与公司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带动和复制更多的优秀人才,建设企业人才梯队,构建创新型人才团队。三是切实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一方面,继续加强与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调研,利用政府搭台、领导推进等各种方式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合作,并加强沟通和对接,借助优势科技和人才资源,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博士后工作站等的运行和维护,继续实施好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环境保护工业炉窑烟气脱硝工程中心申报,构筑高水平的先进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提高科技投入百分比,加快技术消化与改进,掌握脱硝等核心技术、关键或共性技术,率先向各大设计院提供水泥生产线低氮燃烧、SNCR和SCR成套技术,提升脱硝、电袋复合、卧辊磨等技术竞争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坚持创新驱动和组织体系建设。坚持创新驱动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集团将通过科技攻关、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重大科技成果鉴定等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集团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提高全员福利待遇、分配20套左右福利房以及向优秀员工无偿赠送公司5%的股份等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六是突出四大节能环保技术领域。未来几年,集团将把NOx控制技术装备及其产业化、大型电改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高性能大型粉磨站低投资系统设计及其总包工程作为重点项目进行研发、应用和推广。同时要深入开拓环保装备的上下游产业及拓展高端滤料、智能控制系统及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项目。

省建材行业协会为我们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们予以衷心地感谢。同时也借此机会提出三点建议:

(一)希望协会能在今年组织副理事长单位或其他骨干企业会员就水泥行业的“节能环保”到国外考察交流;

(二)在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建材行业规划标准进一步严格和规范,以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三)能把我省比较优势明显的粉磨节能和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脱硝技术装备列入到行业“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推动我省建材装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在协会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下,科行必将会实现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为中国环保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二○一一年三月

第三篇:在整合融合中做大做强广电网络产业

在整合融合中做大做强广电网络产业

王祺扬

2013年第10期 ——学习贯彻十八大 争创发展新业绩

2012年12月11日,我省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为全国省级广电网络产业走“上市促整合”之路积累了经验。今年以来,公司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营指标超预期,收入及利润增幅居全国同业领先水平,定向增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实现做大做强目标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看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有线电视原有功能和业务模式发生较大变化,视频服务领域面临“重新洗牌”。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关于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要求,主动作为,抢占“三网融合”产业先机,迎接大数据时代来临,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在整合融合中做大做强。

一、“抢蛋糕、做跨界”,竞进提质勇拼搏

随着“三网融合”提速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网用户呈井喷式发展,使得视频终端趋向移动化、高清化和智能化,视屏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电信、广电、互联网跨界融合混业竞争已成业界主流,传统广电网络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发展形势极为严峻。面对现实,我们要树立信心,力战群雄,勇于拼搏,敢于胜利。

1、谋全局、出奇招,做大广电网络市场“蛋糕”。当前,有线电视用户在流失、有线电视观众呈幼龄化、老龄化的趋势,甚至有人预言“电视将死”。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在2012年1万多亿元的电信业务收入中,非语音业务收入5322.1亿元,增长16.9%。此外,互联网视频风头正劲,PPTV、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以质量稳定、内容丰富、免费在线观看等业务模式吸引更多有线电视用户。据工信部统计,今年1—5月全国IPTV(交互电视)增加310万户达2485万户,增长46.4%;手机电视5590万户,物联网终端2660万个。预计今年全国1.65亿有线电视用户中,互联网电视将突破4200万户。优胜劣汰是市场铁律。面对现实,我们不仅要认清市场形势,转变经营理念,守住阵地,更要有巩固阵地、发展市场、不断做大的胆识。

2、勇于竞争,创新发展,竞进提质。跨界竞争、多角经营是近年来业界兴起的一种经营模式。如各种OTT(指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盒子与各种IPTV牌照方(CNTV、腾讯、PPTV、华数传媒、乐视网等)纷纷开展合作,或与运营商捆绑销售,或采取终端+平台模式大打免费视频、多屏互动牌,纷纷涉足视频领域。我们要想避免被市场“蚕食”或“通吃”,必须放下架子适应市场,跨界竞争,多角经营,于竞争合作中实现共赢,这将是广电网络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面对视频产业领域激烈的竞争,全省广电网络要积极实施“云、管、端”战略(云媒体、云视讯、云服务,光纤入户、移动终端、宽带骨干网,智能化、富媒体、瘦终端),牵手电信商,拥抱互联网,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努力成为全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综合广电运营商。

二、“抓转型、重人才”,尽快解决“短板”问题

湖北广电网络虽然在较短时间转企改制上市,但与电信企业相比仍有许多先天不足。特别表现在观念上:经营需要向市场竞争转变、管理需要向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业务需要向全要素转型、技术需要向一体化管理转轨。这些“先天不足”犹如木桶上的一块短板,将直接

影响到广电网络各类平台建设和产业转型,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1、抓转型、调结构势在必行。目前全省数字电视用户趋于饱和,现有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较弱,增值业务未达规模,如广电互联网(宽带)用户数量很少。在公司收入结构中,基础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9.6%。随着有线电视用户的基本饱和,公司基础收入的比较优势将会消失。可以大幅增收的付费频道收入、互动业务收入、高清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1%。这种单一畸形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难以维系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想方设法抓转型、调结构、促升级。

2、抓平台、统运营刻不容缓。现阶段全省运营平台尚未统一,规模经营红利没有实现,各地广电网络的高清互动电视平台、业务运营平台、综合网络运维管理、BOSS(运营支撑系统)自成体系,由此带来标准不统一,系统不兼容的问题,尚未实现的统一管理与运营,严重影响到媒资、落地费、EPG(指电子节目导航)广告、网络运营维护等规模经营红利的实现。加强全省统一的网络技术平台和经营平台建设刻不容缓。

3、重人才、聚人才是当务之急。广电网络行业目前最缺复合人才,人力资源结构也不优。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经营管理企业型人才较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作类人才较少,技术研发、新媒体制作和运营、市场营销、证券法务、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专业人才较少,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稀缺。为满足广电网络行业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公司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更新、引进步伐。

三、“抓机遇、顺潮流”,实施战略转型、产业升级

湖北广电网络公司目前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但也存在诸多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的十八大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关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是我们做大做强网络产业的行动指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文化强省建设的部署,国家关于加速“三网融合”支持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支持湖北广电网络发展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等等,都为广电网络公司提供了实施战略转型,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的良好环境。

1、助力湖北“数字家庭”、“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家庭”为单元,做足“大屏、智能、客厅”文章,努力探索可推广、有效益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智慧城市”为依托,积极探索与金融、城管、公交、公安、公用、宾馆、医院等行业或部门互利合作,增加信息化服务收入。与此相适应,大力推进技术项目建设,加快技术一体化步伐,加强网络改造,强化运营支撑。

2、抢占大数据时代制高点。充分利用BOSS数据分析用户资源,通过数据挖掘,引导用户有线电视消费需求,开展点对点的精准营销、广告推送和定制服务。积极参与广电云联盟以及云平台、云媒体、云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广电网络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加强区域合作,突破广电网络体制和地域局限,聚集能量,共同应对大数据时代下的“三网融合”竞争。

3、推行DVB+OTT业务模式。争取国家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申请OTT TV牌照,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技术平台,用海量节目内容包括游戏、购物、卡拉OK、视频通话、电视支付等在内的差异化服务,扩大用户规模,增强用户粘性。积极与互联网、OTT牌照商等合作,推行基于广电网络平台及计费系统的DVB(指数字电视广播)+OTT互利模式,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潮流。

四、“强基础、扩优势”,实现做大做强

我省广电网络现有的优势很多,具备加速发展、做大做强的条件。这些优势主要包括:省委、省政府在增发整合、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为做大做强湖北广电网络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北广电网络企业形象特别是企业的市场美誉度和对用户的忠诚度在不断增强,为广电网络做大做强创造了市场条件。我们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切实将这些比较优势努力转化为竞争优势,力争将广电网络公司打造成资产过百亿、收入过50亿元的文

化企业航母。我们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增发整合,做大公司运营规模。规模经营是产业壮大的基础。拥有用户数量越多,收入增长和资产增殖的空间就越大。如果到今年底,经深交所原则认可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得以实施,那时,公司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用户都将占到全省用户的78%以上,资产规模将突破70亿元,营业收入将接近30亿元,基本能实现“全省一网”。朝着这个任务目标,我们要将增发整合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要继续争取上级领导及各地、各部门对整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与重组各方协商合作,加快整合步伐,力争到时顺利完成定向增发任务。

2、抓好规范管理,保障公司高效运转。要加强目标责任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资金集中管理,加大投融资力度,审慎开展投资理财,降低资金占用成本;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加大银企战略合作,启动中期票据发行,积极稳妥开展股权投资,提高企业资本充足率。

3、抓好营销服务,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根据“三网融合”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数字家庭、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创新产品内容和服务项目,加大产业营销力度,全面开展有线电视基础业务、高清互动、互联网接入和信息数据服务,积极参与政府电子政务与社会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加速推进新媒体与有线电视网络业务的融合开发与跨屏应用,增加盈利手段,提升盈利能力。

4、抓好平台建设,提升技术保障水平。加速平台建设,强化运营支撑。尽快建设全省广电网络统一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下一代全业务平台和互联网智能缓存系统,努力实现统一媒资、统一技术、统一服务。加快网络双向化改造,积极探索数字家庭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可行的商业模式,积极参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宽带业务,增强广电信息网络技术服务能力,增加和拓展业务收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运维管理和技术监控,强化管理责任制,确保广电网络安全传输和安全播出,守住广电网络的“生命线”。

5、抓好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人力资源队伍。通过公开竞争和招聘,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淡化行政级别,强化市场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业绩导向型用人机制和实绩奖励型分配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实施科学的考核制度,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遵守法纪、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增强广电网络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业务建设与队伍建设两手抓、网络整合与经营管理两推进、做强主业与拓展新业两不误,创建一流规模和绩效。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实现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同类上市公司第一股、湖北文化产业第一企的战略目标,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管理学博士)

第四篇:以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为契机做强做精滇中林业产业

以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为契机

做强做精滇中林业产业

2009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 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提出了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全省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云南奠定坚实基础的林业发展总体思路。2010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森林云南”建设,促进生态改善、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是发展林业和保障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对于发挥现代林业的经济功能,维

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滇中经济区林业资源情况

滇中区由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个州市组成,是全省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土地总面积18239.4万亩,林业用地11645.85万亩,林分面积6629.25万亩,森林覆盖率39.03%,接近省平均水平。商品林面积4714.06万亩,林分面积2524.32万亩,占全省商品林林分面积的36.2%。经济林、竹林面积177.5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04亿m,其中林分蓄积量9066万m,年生长量619万m,年消耗量342万m,年净生长量277万m。可提供建设基地1342万亩,为我省商品林建设的第二大区。

二、滇中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滇中片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依托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较为集中的优势和交通便捷的条件,形成了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这一地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旅游、木材加工、非木材产业、观赏苗木培育及林产品会展交易、投融资、信息服务等。在此基础上,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云南特色林业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333

当前在建的云南省首家以林产业为主体的园区—云南国际林产业园项目,拟建在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总体规划2.1万亩。园区内分为云南国际林产品精深加工及服务区、云南国际林产品物流及会展区、云南国际花木大世界苗木种植交易区3个片区的22个功能区,将全面提升昆明林业产业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程度。

云南是全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第一大省,楚雄州是全省乃至全国野生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10年楚雄州采集野生菌1.22万吨,产值4.6亿元。野生菌产量约占云南省野生菌产量的1/6。楚雄州南华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在野生菌出产季节,众多的国内外客商云集南华交易,使南华县一度成为西南较大的野生菌聚散交易地之一,带动了一批以经营野生菌为主的企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南华县现已培育形成野生菌生产加工企业14家,逐步成为云南最大的野生菌食用菌交易市场之一,对周边县市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形成滇中经济园与滇西经济圈交汇点地带上的野生菌集散中心。每年,南华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均达5000吨以上,交易额达2亿多元。

三、滇中经济区林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作出了重要指示,要“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功基础上实施全方位开放的新思想、新

突破、新举措。“建设重要桥头堡”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为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滇中经济区林业产业结合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多区域的合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努力构建“良种化建园,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定向培育为手段,强化原料林基地培育,积极外引内扶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发展和创立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多资源综合利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引导和服务水平,通过大力发展以林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林业第二产业,扎实推进以木材产品加工原料生产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积极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推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并逐步建成滇中地区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主要思路有:

(一)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构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门类齐全、协调发展、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坚持市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数量扩张与

质量效益提高并重,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产业,促进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三)坚持规模发展,推进一体化经营。

着力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资源集中利用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四)坚持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林业产业由以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综合利用森林资源为主转变,由以利用天然林为主向利用人工林为主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

(五)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效益。

加强林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在资源培育和生产加工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滇中林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需要的支持 滇中林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小、弱、散,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健全等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围绕建设“森林云南”的总体部

署,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0>161号)文件精神,以提高林业产业市场竞争为核心,以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是将来滇中林业产业发展的方向。

按照云南省林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滇中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需要支持做好以下五大工程:

(一)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具特色,资源互补,生态发展”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集中打造集林产品加工、研发、物流、商贸、信息为一体的基础先进、配套完备、交通发达、产业集聚的林业产业园区,着力推进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周边及全省的6个林业产业园区建设。

(二)原料基地建设工程

林业产业原料基地建设是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推广特色品种,优化区域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推进集约经营,加快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品牌型转变。完善优惠政策,将中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与原料林基地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特别是有条件的大中型林业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联营、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营造原料林基地,着力建设木本油料、林(竹)浆纸、林产化工、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观赏苗木等8个省级原料供给基地。

(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林业产业化的重要物质保障,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按照林业产业总体规划要求,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优势集中区域、产业加工园区和龙头企业,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模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建设,改善林业产业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

(四)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产业要素市场体系和各具特色、运作高效、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专业性林产品交易市场网络体系。

(五)产品品牌打造工程

培育一批特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尤其是具有原产地特色的产品企业和品牌,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特色品牌创建工作,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完善名牌产品认定办法和监督管理机制,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创名牌林产品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林业龙

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形成以名牌产品带动的产业发展机制。

不断加强滇中经济区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林业产业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培植优、特产品,创建和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滇中商业圈,加大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凸显林业的重要作用,为“森林云南”建设和“十二五”时期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云南省林业厅林业改革与产业发展处 李伟平(处长)杨红艳 供稿

下载依靠农技协 运用科技做强蜂业产业(黄中连)(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靠农技协 运用科技做强蜂业产业(黄中连)(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