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度规模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种植园区
适度规模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种植园区
——XX市务实推进农业种养互动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08年9月)
建设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在全省丘陵地区率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省委、省政府赋予XX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持农业内部结构平衡,实现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同步改善的发展思路,以推进种养互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务实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实践证明:适度规模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种植园区,既是立足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定不移的主攻方向。
一、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切实把握种养互动的着力定位
XX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农业生产条件脆弱,大量青壮年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既是发展潮流,也是务实选择。农村优质劳动力的输出,农村现有劳动力质量的弱化,新一代农民对“肩挑背磨”种养方式的摒弃,以及农业资源装备的先天不足,必然引发种养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一是家庭分散养殖逐步退出市场,企业或业主领办的规模养殖场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二是具有一定自给自足特色的家庭杂乱种植逐步弱化,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规模种植日渐勃兴。三是农业资源逐步向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个体农户逐步向追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集中正成为农民的自觉选择。四是适度规模养殖和种植相结合,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已成为农业生产各方的利益需要。顺应这一发展变化,我市从2003年开始,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构建“三级良繁体系”等创新,进行“生态养殖+高效种植”、“内循环、零排放”探索并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区25个,迈出了种养互动第一步。
推进种养互动,促进农牧结合,实现环境友好,应以整合资源、壮大产业、富裕农民为基点,通过适度规模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种植园区,力求实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资源合理充分综合利用。重点应促进畜禽粪便向农业有机肥料利用转化、粮食产品向畜禽产品增值转化、农业分散种植养殖向适度规模种植养殖集中配套转化。二是确保环境开发保护友好协调。具体应做到养殖小区布局与周边交通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相适应、养殖规模与治污设施配置相适应。三是确保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主要应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增长同步、农民和企业增收同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面貌改善同步。
二、抢抓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现实机遇,探索建立种养互动的实施标准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把循环利用资源、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延伸生产者为主的责任等上升为法律强制规范。其关于“国家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以及“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
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等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等具体规定,既是推进种养互动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深化种养互动必须遵循的强制要求,为推进农业种养互动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应与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细化明晰标准、强制执行标准,提高整合利用资源的综合效益,提升环境开发保护的生态形象,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实力。当前,应在继续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基础上,着力完善“三大标准”:一是规范养殖小区建设环境评价标准。重点是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疫情防控和交通等因素,细化制定养殖小区建设选址、建设规模的具体条件。二是畜禽粪便达标排放标准。重点是对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处置标准等制定一套控制性规范。三是农业设施配置标准。重点是对种植基地内的肥水传输管网和渠池设施配置等制定一套操作规范,确保降解处理后的有机肥料能够输得出、用得上。
三、着力构建农业生产主体间的利益同盟关系,务实推行种养互动的经营模式
推进种养互动发展,最根本的是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结成利益同盟,构建种养互动和农业生产主体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实践过程中,通过追求共同利益,推动农业生产各方自觉走向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一是养殖小区向种植园区无偿提供有机肥料与种植园区无偿消纳养殖小区畜禽粪便是等价交换关系,属于一方提供肥料资源一方提供环境资源的互利行为。从种养互动情况看,全市规模养殖约200万头,种养互动真正到位后,可配套耕地约70万亩,按每亩耕地年节约肥料投入100元计算,每年可节约肥料投入约7000万元,同时,养殖企业也相应地减少了治污设施投入,是名符其实的“亿元产业”,种养双方合作的效益非常明显。二是养殖小区为种植园区修建道路、输送屯积沼液配套设施等是承担治污的必要成本投入,不是为政府和园区群众的基础设施建设买单。三是从经济大循环视角看,种植业在节约肥料投入的同时也为养殖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饲料来源,种养业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
强化利益同盟,应当务实推行种养互动的“四种经营模式”:一是“种养一体化”经营模式。鼓励有经营实力的养殖企业或业主通过租赁、收购周边农户土地经营权等土地流转方式,进行适度规模种植,统筹进行种养结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农庄式”经营过渡。二是“养殖企业+种植企业”经营模式。鼓励种植企业或业主针对养殖小区布局,通过租赁、收购周边农户土地经营权或吸纳周边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适度集中土地进行特色种植经营,与养殖小区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利经营关系。三是“养殖企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对土地难以通过流转方式集中的地区,通过引导农民组建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养殖小区布局进行种植配套。四是“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企业”经营模式。鼓励养殖企业到已经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养殖小区,与种植园区布局进行养殖配套。
四、结合实际稳健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完善推进种养互动的配套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十一个一号文件”,分别从突破僵化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扩大市场调节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方面,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推进种
养互动方面,我市近年通过整合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试点项目资金、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建设资金、畜牧业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及地方财政农业切块资金,对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务实探索,政策杠杆对“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引导效果明显。2008年,全市新建生猪“三级良繁”标准化圈舍130万平方米,肉类总产量63.7万吨;新增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成506个特色专业村;粮食总产量228万吨,获全省唯一的粮食增产增收特等奖。
当前,在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需求的大背景下,特色种养业的发展倍受各方关注,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将在稳定中突破,赋予农村改革新动力。就种养政策而言,应在稳健前期政策的基础上,配套完善“四大激励政策”:一是鼓励探索农村土地有秩序有效益流转的政策。应在切实保护农民对承包地经营权不被非法剥夺的前提下,探索允许农民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对承包地经营权进行入股、抵押、有偿转让的具体操作政策,通过农村土地有秩序有效益的流转,激活农村土地市场,聚集农业生产资本,整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二是鼓励养殖企业达标排放的政策。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办法,通过完善和落实鼓励养殖企业达标排放的激励措施,在强化各级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激励和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扶持特色种植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是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实行与创建企业品牌同样的扶持政策。四是整合使用涉农项目的政策。在政府加强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对政策性项目推进种养互动落实好的部门和单位,在农业切块的工作经费中给予一定倾斜,确保项目资金用在关键处,在关键处发挥作用。
第二篇: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作者:刘孟山 麻晓宏 赵丽霞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规模普遍偏小,以单村供水为主。为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推行适度规模集中供水,从实践来看,以下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规划集中供水布局
集中供水是指由水厂统一取水净化后,集中用管道输配至用水点的供水方式。适度规模集中供水相对单村集中供水而言,其覆盖范围一般要超出单村所辖人口和面积。集中供水工程是民心工程,为了尽快完成工程建设,根据各地经验,需要集中建设,整县推进。由于受水文地质条件的限制,县域内存在水源分布不平衡问题,所以应按照统筹城乡供水一体化、统筹水源管理与开发、统筹饮水安全村与不安全村工程建设的原则,以水源为依托,在水质达标、水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打破用水单位界限,打破资源界限,甚至打破流域界限,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县域集中供水布局,使全县人口都能用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经济技术合理性角度来讲,适度规模集中供水要求人口适度集中,提高人口集中度,可以提高供水效率。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一方面要求其供水能力和建设进度能够保证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人口适当集中居住。引导农民建设紧凑型村庄和民居。坚决制止村庄分散化和空心化蔓延势头,冻结新增宅基地审批,框死村界,统筹规划村庄建设,通过流转闲置农宅,来满足农民新建住房要求,逐步治理空心化问题;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自然环境恶劣,缺乏足够水源,远距离调水极不经济的村庄整体搬迁,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彻底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以人为本,适当合村并居。由于片面追求腾地数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一些地区出现变形走样,但不能否定将零星分布的自然村落适当合并到中心村落的必要性。关键是合村并居一定要遵守农村生产生活规律,尊重农民的合法权益和主体地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
新建工程要与整合利用原有工程相结合。建设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工程投资大,为了节约资金提高效益,在确保工程和供水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单村集中供水的水库、拦河闸坝、机井等设施以及村内输水管线,与新建工程整合形成新的供水网络。联网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能联村不单村、能延伸不新建,能用工程措施解决水质问题的不重复上水处理设施。
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把范围内的各类用水单位一并考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充分考虑目前当地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长远,坚持超前发展,尽量扩大供水工程的规模,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同时,也通过供水量的扩大,减少单位供水成本。
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集中供水的适度规模
从实践来看,适度规模集中供水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城市近郊和城镇驻地周围地区,通过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的辐射来实现。其二,山区及山前平原区,以山区水库和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依托,建设覆盖乡镇或流域面积的供水网络,实行一乡一网。其三,有的平原地区,利用江河、平原水库及地下水资源,已建设覆盖全县的供水网络。适度规模化供水也是发展着的概念。目前,有的地方出现将小规模供水工程逐步归并,形成规模更大的供水网络,创立集团化供水企业的趋势。可以预测,集中供水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但从技术经济合理性角度来讲,供水规模应适度。根据各地经验,适度供水规模的确要充分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水源充足。受地形地貌限制,在山丘区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水源成为核心制约要素,自然应以水源定规模。山丘区利用小水库、小塘坝建设供水工程时,必须对当地的水情和雨情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确保能够满足需要并要选择好备用水源,确保在非特殊情况下能够正常供水。水质必须有保证,要选择无污染、易保护的水源作供水水源,并要进行必要的处理,要始终把安全饮水放在首位,时刻不能放松。山丘区基本依流域设置乡镇,适宜依流域建设覆盖一个乡镇的集中供水网络。
便于管理。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原及浅丘岭地区,人口居住较为密集,可以打破区域界限,优先修建跨流域、跨乡(镇)、跨行政村的供水网络,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集中供水网络属于由水厂、管网、供水站、用水终端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建设及运营涉及到卫生、国土、税务等部门,涉及到电力行业,各个部门都是对农村饮水安全负有重要责任的政府机关或垄断企业,需要各级政府组织协调。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矛盾摩擦,供水网络建设和供水站设置应与行政区划相适应,以管理定规模。只要水源许可,管网建设以县域为主,一县一网,供水站以乡镇为主,一乡一站。
规模效益。农村集中供水要实现以水养水,其前提是效益,没有效益,工程不会持续运营。农村供水工程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效益大都很低,原因是人均投资高,而人均耗水量少导致总体供水量小。如果没有规模作保障,工程难有经济利益可图。实践表明,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规模在三万人以上,才可实现盈利。我国大部分农村分布,依地形、地貌和流域所限,存在大分散小集中特征,乡镇区划基本依小集中特征而设置。目前,我国乡镇人口一般在3—5万人之间,可以满足集中供水实现规模经济的要求。因此,平原地区供水站、山区供水网依乡镇设置也是合理的。
完善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的资金筹集机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根据中央精神,解决资金缺口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扩大财政保障作用的覆盖范围。中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资责任做出过明确划分,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入应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由现有的投入渠道解决。但目前国家及省拨付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对资金的用途及管理有严格要求,即只能用于饮水不安全人口。其他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集中供水建设项目存在国家投入不足问题。不安全饮水村庄并非集中联片居住,而适度规模集中供水覆盖范围要大得多,这其中既有饮水不安全户也有安全用户,如何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审计成为问题。因此,在中央和省级财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公共财政保障应覆盖所有集中供水工程。
增加县级及以上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从2008年开始,中西部地区不再要求县及县以下配套资金,鉴于目前乡镇财政普遍比较困难,这项措施应扩大至所有县乡。对于村内主要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的供水设施,应提高政府奖补水平至70%为宜。
整合支农资金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些地方探索以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为平台,将支农资金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捆绑起来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但需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防止出现政策漏洞。凡是政策直接目标相交叉、功能相近、没有明确限制其直接用途的支农项目,如水利、农发、扶贫、农村环保、农村饮水以及有些省份实行的新民居建设等,在不违背现行财经制度的前提下,都可以整合在一起,放大强农、惠农和富农政策效用。
明晰产权,落实经营权,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集中供水工程提供的饮用水也是商品,具有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因此,应该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来投资建设,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公益性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组建股份公司合作经营。二是政府授予社会资本特许经营权,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筹资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社会资本投资目的是营利,为了提高其积极性,必须明晰其产权,给予经营管理权。对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的股份制公司,社会资本股份超过30%以上就可以获得经营管理权。作为国家投资方,在股份公司中只管理国家资产,不参与具体经营活动和分红;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权形式投资建设的集中供水工程,依法拥有所有权和自主经营权,以收费方式收回投资并获取合理利润,特许经营权期满,政府收回工程产权和经营权。
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中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管理形式主要有水利部门组建专业机构、乡镇水管站、用水户协会、股份制企业及特许经营企业管理等。运行管理是目前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主要问题是:建管脱节、资产监管失控,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供水企业运行维护成本偏高,影响可持续发展;饮水安全应急机制不健全,供水应急处置能力低。
实行监管与运营分离,明确政府监管与供水企业的职责。应明确水利部门是农村集中供水行业主管部门的地位,将各级水利部门作为常设行政执法机构,赋予其行业监管、执法的职能,在编制、经费上予以保障。明确各级水利部门对农村集中供水安全的领导、管理责任,明确其对集中供水进行监督、管理和处罚的职权。县级水利部门是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国家资本的管理者,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责任;剥离专业供水公司和乡镇供水站监管职能,实行企业化经营,同股份制供水公司和特许经营供水公司一样,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加强水价调控,实现供水企业与农村用水户双赢。农村集中供水属于公共事业,而且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以管网输水为主要特征的集中供水具有垄断行业属性,因此,水价需要政府调控,在农民负担适度的基础上,实现供水企业合理收益。
严格落实优惠政策,减轻成本压力。农村水价适度调控的参照物是当地城镇水价,前者要低于后者,一般来讲,城乡水价比不应高于当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在水价提升受限的情况下,保证供水企业实现合理收益,很难用完全的市场理论来进行成本核算和水费征收。总体上看,全国农村供水工程水价不到全成本的三分之二,当然这种状况不尽合理,但很难改变。不完全成本水价的损失应由政府买单,主要通过落实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减少成本项目来实现。水质检测费、水资源费、水资源保护费和污水处理费等行政事业收费暂不收取,集体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增值税、集体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一般教育费附加税、集体企业土地使用税和其他印花税等按照事业单位对待给予减免,供水企业电费执行农用电价。供水价格按照“运行成本+大修费用+折旧费+合理收益”的原则制定。
供水企业实现合理收益重在加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供水企业合理收益的标准是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农村集中供水运行成本主要由人员工资、电费、输水损耗等组成。要督促电力部门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农村水厂按农村生产用电标准价格收取电费的政策,降低电费支出;要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从事管理工作;实行事业单位管理的供水企业,要搞好定员定岗,防止人浮于事、增加成本;严格实行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制度,提高用水计量准确率;将人员业绩与待遇挂钩,做好工程维修、抢修工作,减少输水损耗;加强供水信息化建设,改善管理手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改革收费制度,实行公开收费。供水企业进村入户抄表收费困难比较大,应实行对村对户差价收费、分级管理。中间差价用于各村水管人员补助。采取以户为单元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协会直接向农户收取水费并上交供水公司,以减少中间环节,避免“搭车水费”,杜绝水费层层截留。供水水价的测算和水费计收、使用情况要在受益范围内公开,并接受用水户代表的监督。
要探索建立分类扶持优惠政策。对老少边穷地区和需要远距离调水、供水成本较高、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过低的供水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对低保和五保人员给予用水补贴;国家投资为主的供水企业,可适当延长折旧年限,或建立更新改造基金,免提折旧和大修理费,减轻供水成本压力。建立供水应急机制,提高供水应急处置能力。成立应急机构,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制定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落实重大事件的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构建工程维修网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对人头经费、监测运行、设备维护更新等费用采用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模式解决。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邢台市委讲师团
第三篇: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规模普遍偏小,以单村供水为主。为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推行适度规模集中供水,从实践来看,以下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规划集中供水布局
集中供水是指由水厂统一取水净化后,集中用管道输配至用水点的供水方式。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建工程要与整合利用原有工程相结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把范围内的各类用水单位一并考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充分考虑目前当地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长远,坚持超前发展,尽量扩大供水工程的规模,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同时,也通过供水量的扩大,减少单位供水成本。
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集中供水的适度规模
从实践来看,适度规模集中供水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城市近郊和城镇驻地周围地区,通过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的辐射来实现。其二,山区及山前平原区,以山区水库和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依托,建设覆盖乡镇或流域面积的供水网络,实行一乡一网。其三,有的平原地区,利用江河、平原水库及地下水资源,已建设覆盖全县的供水网络。适度规模化供水也是发展着的概念。目前,有的地方出现将小规模供水工程逐步归并,形成规模更大的供水网络,创立集团化供水企业的趋势。可以预测,集中供水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但从技术经济合理性角度来讲,供水规模应适度。根据各地经验,适度供水规模的确要充分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水源充足;便于管理;规模效益。
完善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的资金筹集机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根据中央精神,解决资金缺口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扩大财政保障作用的覆盖范围。
增加县级及以上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
整合支农资金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明晰产权,落实经营权,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
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中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管理形式主要有水利部门组建专业机构、乡镇水管站、用水户协会、股份制企业及特许经营企业管理等。运行管理是目前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主要问题是:建管脱节、资产监管失控,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供水企业运行维护成本偏高,影响可持续发展;饮水安全应急机制不健全,供水应急处置能力低。
实行监管与运营分离,明确政府监管与供水企业的职责。
加强水价调控,实现供水企业与农村用水户双赢。
严格落实优惠政策,减轻成本压力。
供水企业实现合理收益重在加强管理降低运行成本。
改革收费制度,实行公开收费。
要探索建立分类扶持优惠政策。
建立供水应急机制,提高供水应急处置能力。
开封市天泉供水设备致力研发集中供水设备,技术先进,工艺精湛,行业领军。
参考网站:
第四篇:青川县板桥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青川县板桥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建成小区200个,规模养殖出栏量达到30万头,占出栏总量的75%。
由于“5.12”特大震灾,我县生猪产业损失惨重,全县2007年出栏生猪28万头,年末存栏18.2万头,震灾使畜禽圈舍损毁93万㎡,占总面积的76%,生猪死亡13.4万头,生猪产业损失达4.7亿元,畜牧业损失达8.5亿元。产业恢复重建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助农增收及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委、县府及浙江援建指挥部均将其纳入了重点建设内容。通过示范小区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显著增加养殖效益。
三、项目实施的重要性
(一)助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生猪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农户具备一定的养殖基础和基本技术。通过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可全面提升养殖效益,为畜牧产业的恢复重建奠定基础。小区内户均新增纯收入2.4万元以上,仅此一项就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成倍增长。
(二)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规范生猪生产技术,组织标准化生产,按《生猪适度规模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引种、建圈、饲养管理、规范无公害投入品控制,生产无公害生猪及产品,增强猪肉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要,稳定灾区重建的正常秩序。
(三)特色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
生猪产业是适宜青川县情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通过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解决养殖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使生产与环保有机统一,高度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第三章
建设原则
一、坚持科学选址、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坚持与灾后重建民房建设统筹规划的原则;
三、坚持大户为主,兼顾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原则;
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五、坚持标准统一,服务统一,规模各异的原则;
六、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原则;
七、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八、坚持以助农增收及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原则。第四章
项目区及申报小区现状
一、青川县畜牧业概况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全县幅员面积3216 km2,辖36个乡镇,总人口25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近年来我县适度规模养殖及小区建设已见雏形,但总体规模依然较小,发展速度不快,标准化程度不高。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4600户,仅占全县总农户5.7万户的8%,其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32%。震后全县适度规模养殖户仅有1600余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8%,出栏量与去年同比下降37%。主要原因一是震灾造成圈舍跨塌70%,市场波动巨大,仔猪价格居高不大;二是基础差、底子薄,农户投入有限,规模化养殖受到制约;三是外出务工人员急增,主要劳动力的20%外出务工,养殖规模相应减少;四是标准化程度较低,养殖效益不高。因此,要实现我县畜牧业突破性、跨越式发展,构建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是必然的选择。
2007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5亿元,比2006年增长7000万元,人均牧业纯增收入130元。全县2007年出栏生猪28万头,产值3.7亿元,占牧业总产值的57%,这表明生猪产业仍然是我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
二、青川县生猪养殖小区现状
我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从2005年开始建设,截止2007年6月累计建成三锅东阳、板桥浮寨、黄坪建设、前进康坝、乐安大桥等10个生猪养殖小区,覆盖养殖户合计290户,户均年出栏30头以上,户均纯收入达到0.4万元。通过几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县小区建设标准为:
(一)确定规模
相对集中连片的行政村内,年出栏3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30户以上,小区内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以上。
(二)圈舍建设
严格按照《青川县新村建设猪舍建设标准》进行,做到人畜、雨污、粪尿、母仔、干湿、病健等“六分离”;建设隔离带、粪沟(雨水沟)、沼气池(贮粪池)、保育栏、饮水器(料槽)、消毒池等“六配套”。
(三)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做到“六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保障,统一市场销售。
(四)完善营运机制
以凯歌牧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各地养殖协会为中介,组成生猪生产合作社,紧密联系小区农户,积极协调信货、项目资金,实现多赢格局。
三、申报小区现状
(一)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青川地处盆周山区,年均气温14.3℃,无霜期266天,森林覆盖率66.7%,,有天然草地230余万亩,非常适宜生猪生长繁育。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水质优良,水量充沛。2003年4月,全县36个乡镇全部通过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认定,“青川猪肉”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2、交通、通讯便捷
国道212线、绵广高速、宝成铁路穿境而过,通讯覆盖率90%以上,项目区村道、连户路已建成,利于产品调运,原料齐备。
3、养殖基础较好
青川生猪养殖历史悠久,农户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青川猪肉”及以此为原料制作的青川腊肉,以质优价廉而享誉川、陕、甘、渝等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比同类产品高5-10%。
4、技术力量雄厚
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216人,县、乡、村本级服务体系已建成,能够服务于标准化小区建设。
5、基础设施齐备
县内有种猪场一个,扩繁场12个,存栏优质外源公猪186头,人工输精员42人,能够保障项目农户的良种母猪配种工作。
6、龙头企业及专合组织作用显著
县凯歌牧业公司带动养殖户1.2万户,4个生猪养殖协会覆盖农户800户,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技术、信息服务到位,养殖效益显著。
7、领导重视
县乡领导及浙江援建指挥部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纳入产业发展恢复重建规划并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机制。第五章
主要建设内容及技术方案
一、主要建设内容
见附件1
板桥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表。
建成板桥乡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培育4户适度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1900头。
(一)基础工程(征用土地平整场地及水电三通)
(二)建设标准化圈舍1400㎡;
(三)硬化道路390m;
(四)建沼气池(化粪池)80m3。
(五)建防疫设施(防疫室、消毒池等)80㎡;
(六)饲料加工房45㎡;
(七)饲料组合机2台;
(八)限位栏、保育栏、投料机、喂料车等设备2套;
(九)水管(饮水管、排污管)2500m;
(十)供电(电线)5000 m;
(十一)引种30头,品种以DLY或PIC配套系种猪为主;
(十二)技术(标准化生产及管理)培训15人/次;
(十三)建绿化(生物隔离)带;
二、改扩建技术方案
(一)建设原则
按“集中建圈分户经营”的原则,坚持“六分离六配套。” 即:人畜分离,配套建设生物隔离带。要求生活区必须距离养殖区域500米以上,中间设置植物种植等隔离带。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明暗隔离沟。圈舍设置明沟和暗沟,明沟用于收集雨水,供冲洗圈舍和灌溉,暗沟用于排放粪尿,粪尿进入沼气池。粪尿分离,配套建设地漏、出粪口、沉淀池、贮粪池、沼气池。实行粪尿分别收集,减少沼气池容量,干粪经收集进入沉淀池、贮粪池发酵处理,尿液进入沼气池分解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作为能源。母仔分离,配套建设仔猪保育栏、隔热顶。实行母仔分离饲养,既可防压、防冻,提高仔猪成活率,同时可以减少母源性疾病传播。料水分离,配套建设自动喂料箱、饮水器。饲喂干拌料,减少饲料体积,可以缩短动物采食时间,避免动物因采食消耗过多体能。病健分离,配套建设消毒池、隔离舍。强化消毒灭源,病畜单独饲养,防止疾病传染。隔离圈舍设在下风方向,远离健康畜舍。
(二)、猪舍基本结构及要求。
1、开间及纵向长度。猪舍开间指纵向两立柱间的距离,一般以3.6米为宜;纵向总长度一般控制在45--75米以内,最好每长15米设置隔墙,形成小单元,有利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更有利于疫病隔离和控制应激。
2、猪舍跨度。单列式猪舍以4.5米为宜,双列式以8—10米为宜,舍内中间走道1.3-1.5米。
3、猪舍高度。舍顶(屋脊)高4.3-4.5米,舍檐高2.8-3.0米。
4、猪舍间距。一般要求规模以上猪场(出栏2000头/年以上)舍间距不少于于8米;规模以下猪场(出栏2000头/年以下)以5-6米即可。原则上是不小于猪舍高度1.5—2倍。
5、墙体。要求坚固,保温性能好,材料以砖最广泛,以二四墙或夹心墙为好,离地1米做成水泥墙裙,便于清洗消毒,防止猪只啃咬,“吊顶二四墙”或“夹心墙”猪舍,冬季舍内可达16—22℃,夏季可有效减少热辐射,为冬暖夏凉创造基本条件。
6、门窗。门是人、猪、料车的出入口,门朝外开,设在猪舍两端;长猪舍两侧纵墙上各开1扇,高2.0—2.4米,宽1.2—1.5米,门外设消毒池。窗的作用是采光通风、换气散热,一般高1.6—1.8米,宽1.5—1.8米,窗下缘离地1.0—1.2米,每隔3.6米开1扇,一般使用优质塑料及木材制作,内外双推拉,防腐蚀,造价低。窗户应设计为喇叭型,可以最大限度扩大采光面积。
7、屋顶及顶棚。屋顶的作用是遮风挡雨,保温隔热;要求耐用、防水、防火;材料多选用小青瓦、石棉瓦、玻纤瓦、彩钢瓦。吊顶的目的是保温隔热,保证冬季舍温提高8—10℃,夏季减少热辐射,材料要求耐用,防火防潮,以PVC板、层板、竹板为好。
8、猪栏面积。应根据猪的性别、年龄、体重、饲养密度、饲养方式而定。
猪的饲养密度、群体大小和圈栏面积猪
体
重(公斤)
每头猪所占面积(㎡)
每 栏
头
数非漏缝地板
漏缝地板断奶仔猪
别 5-10
0.37
0.26
20-25保育仔猪
10-25
0.56
0.28 15-20生长猪
25-55
0.74
0.37
15-20肥育猪
55-100
1.0-1.2
0.8-1.0
10-15后备种猪
90-110
1.4
1.2
6-10妊娠母猪
120-200
3.0-4.0 1.5-2.0
4-6带仔母猪
140-200
7.0
3.5-4.5
1种公猪
120-170 7.0
4.0
第五篇: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发展
加快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发展
xx镇党委书记陈某
近年来,xx镇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健康养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畜牧业呈现出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镇畜禽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40%,规模化养殖占养殖业总量比例的75%以上,农民实现畜禽业人均收入1843元。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xx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以创建全市畜禽大镇为目标,以发展生猪、蛋鸡、水鸭等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认真搞好规划,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技术服务,层层落实责任,全镇畜禽业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养殖小区数量增加。深入开展了“抓小区、建专合、带农户、促效益”活动,并将规模蛋鸡养殖和规模牲猪饲养小区建设统一纳入全镇发展规划,对选址、投资都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布局,跟踪管理和服务。近年来,全镇发展适度生猪养殖小区6个,建“150”模式猪舍42栋,由30户投入固定资产总额700万元,总饲养量2万头;发展规模化蛋鸡养殖小区5个,标准化“153”蛋鸡养殖鸡舍40栋,5个蛋鸡养殖小区所属行政村连为一片,共有饲养业主35户,投入固定资产总额800万元,总饲养量35万羽;新建养鸭小区1个,建标准化鸭舍4栋,饲养总量2万只,实现饲养圈养。
(二)特色养殖规模扩大。在特色养殖发展上,狠抓引导、1
引进和示范,采取以项目扩规模、以专合基地招商的方式,共引进有饲养和运销能力的饲养业主10人,招商到账资金500万元。郝岗养鸡场引进一养殖能人投资300万元新建“153”标准化鸡舍9栋,占地4000平方米,饲养蛋鸡45000羽,日产蛋鸡2吨以上,2010年获利60万元,预计今年可获利100万元;在全镇规模化牲猪养殖小区一律推行“良舍、良种、良料、良法”等“四良”养殖新技术,推动牲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此外,镇通过争取创业无息贷款340多万元、落实各项养殖扶持政策、加大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特色养殖规模,促进农民增收。
(三)专合组织带动作用明显。成立了“为民”、“xx”、“南溪”、“金冠”等5家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带地带资金入社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蛋鸡规模养殖,并实行“鸡苗、饲料、疫苗病品、蛋鸡销售、技术服务”五统一服务,常年聘请教授、专家现场指导饲养技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极大地方便和服务于养殖户,带动农民年可增收4000万元。目前,全镇饲养生猪100头以上大户280户、50头以上的大户620户,实现了畜禽养殖步伐大的跨越。
(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培训了一批技术员、饲养员,对疫病的观察、诊断、治疗、预防能力有所提高;积极推行程序化免疫,扩大了动物疫病的防疫密度。通过标准化生产的推行,改善了品种质量、环境条件和饲料水平,改善了畜禽的健康状况,提高了抵抗疫病的能力。目前,畜禽养殖小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和2%,比畜禽养殖小区(场)以外的散养户降低38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实现新突破。据统计,2010年,全镇生猪养殖小区每头猪的平均利润达550元,是散养户的1.4倍;蛋鸡每只平均利润达28元,是散养户的2倍;水鸭的每只平均利润达到27元,是散养户的1.4倍。全镇畜禽养殖小区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80%,利润占全镇的58%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镇畜禽产业发展已进入全县畜牧大镇方阵,但与全市畜牧大镇建设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调整畜禽产业结构的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畜禽业富民不富镇(村),对畜禽产业化的内涵与实质缺乏深度认识,还没有将认识提升到畜禽业是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提升精神区位的速度不快,导致重视程度和引导不够,发展畜禽业主要还依赖于市场的诱导和群众的自发行为。
(二)在转变畜禽发展方式上步子不大。目前,畜禽产业还处于起步期,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总量少、养殖农户总数比例低。而我镇地处丘岗地,同时饲料粮、粮食加工副产品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和潜力均很大,可再建生猪小区12个,蛋鸡养殖小区10个,饲养量至少可达到生猪25万头。蛋鸡200万只,但目前全年循环饲养生猪、蛋鸡分别只有10.5万头和120万只。
(三)加工企业缩水发展。原有的国营食品蛋品加工厂由于市场体制变化已淘汰消失,急需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导致畜禽产品加工转化严重滞后,产业拉动力不强。
(四)资金投入不足。在调查中,合作社、农户普遍反映资金短、发展难。主要是金融机构投入力度还需加大,贷款额度小、周期短。目前养殖户在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时间短,而购买一头仔猪就需300——330元,一只雌鸡到蛋鸡就需28——30元,加上猪舍鸡舍和饲料投入,收回成本至少2年,影响畜禽产业的正常发展。
三、加快畜禽产业发展的建议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优化模式,加快600万只蛋禽标准化养殖、6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板块建设”。当前,只要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战略部署,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解放思想,改善环境,动真格,下真情关注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我镇畜禽养殖就能有一个大发展。
(一)强认识,浓氛围。目前,周边地区发展畜禽产业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形势咄咄逼人,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坚持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禽业,按照“镇抓专合、村组抓大户”的思路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化、产业化、设施化和专合组织进程,实行畜禽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根本转变,努力把这一发展导向变为全体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并通过制订镇村近期与长远畜禽发展目标,对镇、村干部划分引导畜禽产业发展责任区,实施工作目标管理,增强干部的发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创办畜禽业的氛围,给畜禽小区建设加“温”。
(二)优环境、抓扩规。一是加强发展引导。积极引导畜禽专合组织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
结构,促进畜禽养殖小区向高科技发展、向规模化发展,使沿淤泥湖畔近1000户农户养殖上档次、上规模,全面提高猪农、鸡农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二是开展优质服务。对养殖生猪在100头、养鸡在5000只以上的养殖户统一列入重点服务对象,充分利用 “阳光工程”政策平台,常年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坚持以畜牧服务中心优质服务为突破口,全面实行“一条龙”、建好畜禽养殖技术服务绿色通道。三是出台畜禽养殖发展鼓励措施、在全社会开展养猪能人、养鸡“状元”评选活动,对创业带头的专合组织和个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强力推动畜禽养殖扩规,给畜禽小区建设加“热”。
(三)兴加工、筑平台。一是新上马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通过出台农业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在土地转租、出让上对创办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优先,组织专合社及规模养殖户制订产品生产计划、围绕生产与加工两个环节对接,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在国内大市场设立专门畜禽产品销售窗口,以销促产,实现产品转化增值,逐步推进我镇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畜禽小区建设开辟新市场。
(四)抓引导、攻难题。一是加强“政、银、社”合作,政府牵头,大力开展银社对接洽谈活动,引导或争取金融部门进一步把规模养殖户作为服务、支持的重点,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加大放贷力度,支持畜禽产业发展。二是培养“小进规”养殖户发展后劲,牵头组织专合组织负责人到江浙学习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帮助养殖大户拓展视野,完善畜产品安全制度与设施,围绕创造绿色食品,综合处理副产品,推动环境友好型发展,提高现代养殖水平,为
规范发展养殖小区强能壮骨。三是围绕增强产品科技含量下功夫,努力创新、开拓进取、与科研院校联系、请畜禽养殖国内资深专家到镇,指导绘制后10年畜禽业发展蓝图,并高薪聘请专家任顾问,在2-3年内,通过普及现代养殖技术,多措并举,卯足全力,真正使我镇畜禽特色产业为现代农业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