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翟家庄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翟家庄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今年,作为市公路局扶贫工作队员,我参加了和顺县横岭镇翟家庄村的帮扶工作,通过近一年来与村级两委、村民的座谈、参加劳动,组织建设村健身场地、牛棚围墙,特别是百亩高产玉米和优质土豆的种植,使我对农业产业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翟家庄村要形成产业化生产,希望在优质土豆的种植,要随龙头企业发展,希望在肉牛的养殖。
一、翟家庄村农业产业现状及特点
(一)、村情
翟家庄村位于和顺县横岭镇西部,紧靠董榆公路,距离镇政府9公里,距离和顺县城和晋中市同为60公里。全村共189户,619口人,其中劳动力210人,耕地面积2045亩,以种植业和养牛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农作物为土豆、玉米、谷、大豆,肉牛存栏970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1807元。
党员总数40人,老党员2人,占总人数的5%,流动党员7人,享受贡献津贴1人,村支两委中兼职2人,支委中的副书记郝振奎兼翟家庄村综治员,支部委员程明鱼兼翟家庄村护林员。村支两委基本情况如下,村委4人,支委5人,村支两委平均年龄为45.4岁。
(二)、产业结构
1、种植板块化。2011年土豆种植总面积已达到372亩,占种植总面积的18%,与邻村石拐村、油坊村、仪城村产业带已经形成规模,产量达300吨,产值30万元,居全县第一位;
2、养殖规模化。2011年翟家庄村肉牛存栏近1000头,鸡存栏5000只,规模养殖户120多户。肉牛年出栏规模达到200头,禽蛋产量达到1万斤。
3、龙头企业民营化。和顺县政府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民营化的发展趋势。横岭镇德牧山庄以肉牛育肥、加工、销售一条龙带动横岭镇翟家庄村周边30余村的养牛业,以生产甲烷处理周边村民的废弃秸秆、生活燃料问题,改善了村民生产生
活条件,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走向富裕起了积极的作用。
4、产品流通网络化。德牧山庄以“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共网络周边基地6万亩、网络农户4000多户,安排劳力就近就业300多人,产业链产值达到1.2亿元,网络农户户平增收500元。
5、产业效益社会化。2011年翟家庄全村农民从农业产业化中增加收入15万元以上,德牧山庄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并随着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二、主要作法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题中之义;和顺县县委、县政府和横岭镇政府多年来对农业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拿在手中,紧抓不放。针对横岭镇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龙头不强、机制不活、力度不够、带动不力、效益不高的问题,突出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形成了“公司(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科技)”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一)注重规模发展。横岭镇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布局、连片开发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推动了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一是养殖产业。近几年每年新增肉牛近2000头,重点建设翟家庄、旺盛两个养殖带,2011年全镇养牛可望达到30000余头、产值4000万元、户均产业收入3000元。二是土豆产业。每年固定基地1万亩以上。重点建设以翟家庄、仪城、石拐、油坊为中心的4个土豆片区,2011年全镇土豆产量过4000吨、产业收过400万元、农民人均土豆产业收入1000元。
(二)强化科技推广。在三年来的扶贫工作中先后多次聘请市知名的农业专家到翟家庄指导土豆、玉米生产;从县有关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业产业化生产专家服务团,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工作。
(三)突出产业招商。和顺县各级把招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作为“一把手”政绩工程来抓,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和顺资源优势、优惠政策,同时利用参加农博会、招商会等活动,展示和顺农产品特色,吸引相关企业、个人到和顺投
资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横岭镇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事例:上白舍的德牧山庄、旺盛村的旺盛企业,已成为横岭镇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创新机制吸引县内外业主投资开发。结合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和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集体开发、承包经营,集中开发、分散经营,合作开发、股份经营,租赁拍卖、独立经营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村土地、山场林地向业主集中,依法有序合理流转,支持业主扩大投入,深度开发,规模发展,培育一批产业大户,逐步成长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旺盛企业引进资金3500多万元,建立育肥、屠宰一条龙加工、销售的养殖场,带动旺盛村附近10多个村的养牛业的发展,促进了该镇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实行“以商招商”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对现有龙头企业的引导,支持其不断做大做强。
(四)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实施激励政策,多创畅销名牌。和顺县高度重视对本县农产品精品名牌的培养,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和激励政策。对凡是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分别给予1万元、5000元、3000元的奖励。目前,全县已有23项农产品注册了商标,有21种农产品通过了各类认证。另一方面,建设专业市场,实行企超对接。从和顺到榆次再到省城、京城的超市,逐步占领市场份额,打出和顺绿色、环保的特色。
三、突出问题及成因
尽管横岭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与兄弟乡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力。一是设施配套不力。经委扶贫十几家,各家做各家的,他养牛,他养鸡,一家建牛棚,一家建猪舍。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二是管护措施不力。多数农户重产出、轻投入,疏于管护,甚至于“靠天收”。三是技术指导不力。家家请专家、村村有指导,但农业科技推广人走、线断、网破,名存实亡,农业产业化特别是产业基地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由于横岭镇区域经济不发达,科技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地位不高,许多年轻、有知识、有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来服务。
(二)品种品质不优。主要表现在“多的不好,好的不多”。本地土豆产量高质量比不上雁北地区的,去年有的村开始种植紫色土豆,由于部分领导认识不统一、有关部门工作力度不够、技术掌握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
紫色土豆推广缓慢。
(三)产业链条不长。主要表现在“基地大、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目前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由于企业基础建设投入大,生产、流通资金就显得严重不足,融资渠道又比较狭窄,融资困难、成本高,导致企业生产规模小,贮藏、加工能力低,“小龙头”难以拖动“大基地”。虽然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但仍然没有摆脱原料供应型农业的困境。其结果是“养牛增量不增收,土豆主要靠内销”。
(四)经营机制不活。主要表现在“企业活力不足、网络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家族式集权管理比较突出,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龙头企业也没有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企业网络农户、基地的能力不足,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缺乏稳定可靠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农民得不到企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在大市场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制于市场。
(五)政策支撑不够。一方面,优惠政策支持不够。当前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但在扶农支农配套政策的力度上显得有些不够,存在“扶工重于扶农”现象。迫于GDP等经济发展指标的巨大压力以及地方财政解困的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在抓项目、抓招商的工作中,仍然更多地考虑到见效快、收益高、能够“吹糠见米”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其政策也是与工业企业发展相配套的。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不仅不能给予“最惠”待遇,甚至出现不支持的阻力。另一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发展规模化种植或养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普通农户都是靠滚雪球发展起来的,扩展生产规模,普遍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由于没有金融部门需要的有价资产作抵押,大额贷款难以落实。金融部门在信贷服务上,不仅贷款额度小,利率高,而且贷款手续繁琐,造成大多数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融资困难。
四、发展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对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后,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要求,继续坚持政府服务、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户经营的原则,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运作方式管理农业,以招商引进、项目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夯实基地质量,唱响骨干品牌,壮大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增强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注重提升基地质量。继续推进以种养大户为重点、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规模开发为目标的基地建设。对现有的基地,必须加强抚育管理,提高基地产出和效益,一个系统扶贫要形成一定的规模,有针对性的在养牛、种植土豆等横岭镇特色产业上集中扶贫,促进横岭镇养殖、种植适度规模经营。
(二)坚持做强龙头企业。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已经确定并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好、具有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将其培养成为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具有更大带动能力的龙头集团。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的林场、畜牧场,加大改革改制盘活力度,引进有资金实力、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创新机制,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坚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走出去与引进相结合,选择优势项目,切实加大招商引进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国家、省级龙头企业来投资,办分支机构,催生一批龙头企业。
(三)努力打造精品名牌。坚持以品牌农业引领市场,按照“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地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对现有的农业品牌,必须扩大品牌覆盖面,在基地面积、产品产量等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品牌资源优势,提升品牌产业规模效益。
(四)大胆创新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是企业、基地、市场、农户的共同体,企业和农户作为进入市场的主体,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逐步发展适合不同条件的一体化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推广“企业(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稳定农户与企业即农产品加工销售主体的关系,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合同(订单)的形式来联接企业和农户,或是采取农民以土地、基地、劳力投入参股,按股分红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生产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加工和销售采用合作制。但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形成“双赢”的效果。
(五)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优化软硬环境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项目审
批、工商登记、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交通运输、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以政策优势结合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横岭镇投资兴业,鼓励本地能人大户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肉牛、土豆等主导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改善交易环境,增强辐射力,提高商品交易量。正确引导发展农村经销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进规范化管理,防止无序竞争。规范行政执法收费行为,加大“三乱”治理力度,对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投资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控制收费标准,开辟“绿色通道”,促其加快发展。完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和推广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大力提升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六)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用足用活扶贫开发、连片开发、退耕还林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整合各类扶农支农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加大对基地开发的投入。调整财政资金投入的投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真正的龙头企业、集中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培育名牌产品上,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引导作用。协调金融部门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力度,改革贷款抵押方式,建立产业发展抵押担保机制,提高贷款额度,加大贴息补贴,适当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发展规模种植或养殖。
(七)出台宏观扶持政策。针对类似横岭镇这类养牛规模大的乡镇,享受国家粮食补贴等扶持政策十分有限。建议省和县政府研究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对土豆、玉米等农产品同样给予一定的扶持补贴和最低收购保护价。
2011年10月18日
第二篇: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上浦镇地处虞南地区,全镇约2.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23万亩,山林面积6.73万亩。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项目,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推进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上浦镇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开始走向产业化。以九连村为例,全村共有1861人口,600多户农户,有土地2400多亩。到2006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种蔬菜,形成蔬菜基地652亩,除了一些不适合种蔬菜的土地外,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农民每亩田的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蔬菜基地成为九连村的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6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52亩,桑园2500亩,杨梅2110亩,竹林2400亩,茶业1430亩,板栗2000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目前全镇拥有5个养禽场,规模5500羽以上,6个养猪场,年出栏7500头以上。
4、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所发展,目前有金达茶厂、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绿鼎茶业有限公司、谷贤粮油加工厂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九连蔬菜专业合作社)。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出现部分离土农民。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浦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及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影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受长期以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村庄、农田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大规模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上浦镇村康庄公路都已建造好,但运送蔬菜的大型集装箱车仍然到不了田头,运输成本加大,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硬件因素。
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上浦镇虽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但除了金达茶厂年产值超千万元以外,其他三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且农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松散,与各类龙头企业签约从事市场化生产的农户少,本地龙头企业原料以外地采购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没有带动力。原料生产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不能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且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许多农产品在销售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户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进行集团销售,而是无序竞争,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类的组织,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上浦镇只有九连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社员基本上是村干部,在向加工企业购买种子,销售蔬菜的过程中,提供免费的义务劳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合作社没有向社员收取经费,运作缺乏资金来源,如果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运作机制仍有待完善。
四是财政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但实际上扶持重点产业资金制约因素很大。上浦镇由于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小而散,所以极少能享受到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也影响了发展规模。
五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如九连村的蔬菜,就都是在田头直接被收购,均属初级产品,农民获利少。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六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较弱,在农产品销售上,有的合作社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但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部分农户自律意识、法制意识较差,造成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市场行情不好时,就找专业合作社,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三、对策与建议
上浦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也是全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1、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水池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等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2、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能够为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要利用我市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有利条件,加速土地的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机制,使离土的农民转包、转让土地使用权,以便让农业经营者扩大经营面积。
3、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成效。因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也就带动了一大片。所以,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各龙头企业通过定单,扶持各签约村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农户提供全程监督、服务,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可规避现阶段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存在的资金、技术、信息及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不足,又能为涉农企业发展找到稳定可靠的货源,壮大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
第三篇:##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的发源地,小麦常年总产量平均在1.8亿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旱涝
保收田45.7万亩,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1世纪万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和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等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市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小麦良种和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粮经饲之比达6∶3∶1。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特产银条、春茄、葡萄等独具特色,养牛、养猪、养鸡远近闻名,是全省养殖大县;催生了豫良木业公司、盛隆公司、市种子公司、春秋园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农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扶持引导,创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政策。近年来,该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每年都出台《##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投放、授予荣誉等多方面,引导和支持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二是明确责任。该市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通过实施乡镇长农业工程、招商引资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加强督查。该市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农业局组成的督查小组,逐月加强对各乡镇和部门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适时予以通报,推动工作开展。保证农业产业化各项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四是严格考核。每年年底,该市都严格按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年底评先的依据。五是兑现奖惩。从2003年开始,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由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每年在50万元左右),对上一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扎实搞好农业产业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重农、为农、兴农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调整种养结构,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该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该市重点发展了以奶牛、猪、鸡为重点的养殖业,以葡萄为重点的林果业,以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业,以小麦良种、优质小麦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了支撑##特色农业的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诸葛高科技示范园等3个农业高效园区和城关银条、翟镇小麦良种、邙岭黄杨、缑氏葡萄、佃庄春茄、李村花卉、首阳山奶牛、邙岭养猪、杨庄养鸡等18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种植养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常年稳定在8万余亩,每年繁育小麦良种3500万公斤,可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大棚、中拱棚达7850多个;##特产银条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2005年4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验收,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鲜食葡萄种植1.8万亩,其中缑氏葡萄被商户誉为“冰糖葡萄”,缑氏镇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2004年11月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集散市场;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2.76万亩,其中邙岭被誉为“中国黄杨之乡”,黄杨种植面积达1.3万亩,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达到6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2005年又申报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创新发展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一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该市瞄准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直接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扩展其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目前,该市已形成初具产业化性质的农业生产、加工型企业和中介组织150多个,联系农户8万多户,实现年产值15亿元。二是探索农业发展新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政策基础上,该市积极探索
农业发展新机制,坚持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偿、限期、自愿”的原则,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定下来,从而使部分农民和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之间实现共赢,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为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集中连片使用土地发挥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该市李村镇的花卉、邙岭乡的黄杨和牧草、缑氏镇的葡萄、大口乡的蔬菜,城关镇的银条,每一个品种和产业都有上万亩的种植面积。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万多亩,被适度土地流转改变的##农业正形成一个新的农业看点。同时,因土地流转而进入其他领域就业的农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进一步加快了由农民向非农身份的转变过程,迈上了最终解决农民问题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发展农民经纪人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该市共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0多个、农民经纪人400余人。这些专业社和经纪人主要从事经营畜牧产品营销、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粮棉油等,对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是联系农民群众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岭、李村的花卉苗木、缑氏葡萄和全市养猪、养鸡等产业的发展中,都存在和活动着一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经纪人,涌现出了一批带动作用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优秀经纪人。
第四篇: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县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力量开展县情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农业产业化调研组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了调研工作。各参与调研的部门和单位高度重视,确定专人深入基层,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各自涉及的业务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我县地处关中西部,秦岭北麓,地理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特色鲜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实施果畜富民战略,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猕猴桃、肉奶畜、优质粮”三大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逐年提高。一是果品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县坚持“市场引导、效益优先”原则和“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了“果、畜、粮菜”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果品总面积达到25.5万亩,其中,猕猴桃17.6万亩,时令鲜杂果4.2万亩,干杂果3.7万亩。08年全县果品总产22.66万吨,产值6.74亿元。其中猕猴桃总产15万吨,产值4.5亿元,农民人均猕猴桃产业收入1730元。初步建成了河营路、法汤路、关中旅游环线等三条经济观光林带,青果路、霸王河西岸等三个万亩连片产业带,横渠镇、齐镇等四个5000亩连片基地和眉县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县特色果业不断发展壮大,猕猴桃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二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按照“稳定面积,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小麦标准化生产、良种统繁统供、玉米“双百”示范、小麦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推广优质品种、平衡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增产技术,有力提升了粮食产量和质量。200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9.2万亩,总产15.15万吨;建立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14.58万亩,落实优质小麦订单4.2万亩、玉米双百示范工程5万亩,实施小麦、玉米良种统繁统供40.6万亩,落实补贴资金303.6万元。全县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增产增收。
三是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依托宝鸡蒙牛、秦宝牧业、等大型龙头企业,走小区化、合作化、规模化养殖之路,推行健康饲养模式和先进技术,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2008年全县畜禽存栏102万头(只),其中奶牛0.9万头,肉牛0.4万头,生猪12万头,羊3.7万只,家禽85万只。肉奶蛋总产4.5万吨,已建成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18个,宝鸡澳华现代牧业千头奶牛场1个,存栏万只以上的生猪养殖场9个,畜牧产业已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2、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县已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户,其中国家级3户,省级1户,市级9户。2008年,13户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4.4亿元,销售收入8.6亿元。我县龙头企业从群体数量上看,位居宝鸡市之首,从规模上看,部分企业已成为市内外、省内外行业龙头老大。如陕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在省内外建有7个分厂,年产浓缩果汁15万吨,生产的“名川”牌浓缩果汁90%以上出口,并获得陕西省驰名商标。陕西老牛面粉公司建有三条专用面粉生产线,资产总额达到1.34亿元,年加工能力达到46万吨,年产值3.5亿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有销售网点,生产的“老牛牌”面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另外,正在建设的2万头蒙牛现代化牧业(宝鸡)有限公司,将成为省内、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场。
3、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支持个人、集体、单位及社团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县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多个,其中新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71个,吸纳社员2516个,带动农户4万多户。这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我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如眉县齐峰富硒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上海、北京、南京、浙江等地设立了5个销售处,年组织外销果品3000多吨。眉县横渠辣椒合作社立足眉县,把收购业务扩大到新疆、山西、河南等地,年组织出口辣椒300多万斤,创汇200多万美元。从调查情况看,我县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制度健全,运行比较规范,吸引能力强,并与农户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外联客商,内接客户,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在加快特色产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增强。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拉动内需的良好发展机遇,积极争项目、引资金,切实改进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设施2957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6万亩;新修通村公路600公里,方便了农产品运输;新建饮水工程244处,解决了17.6万人的饮水问题。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新西兰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宝鸡猕猴桃专家大院、西农大青化果树研究所等。并争取实施了金果现代农业综合基地项目、秦宝牧业深加工项目、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旱作农业示范项目、标准化生猪和奶牛养殖项目、测土配肥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等10多个产业化项目,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1.25亿元。
5、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力度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扶持政策,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举措来抓。县上先后印发了《眉县2008-2012年果业发展规划》、《眉县果业建园规划》、《关于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决定》、《关于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猕猴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资金和100万元猕猴桃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一村一品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建设、宣传促销、基地认证、品牌注册、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协会)建设以及奖励扶持政策落实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我县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持续增加,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1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7元,增长25.1%,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基地规模偏小,布局比较分散。全县各一村一品产业乡、村虽然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主导产业,但总体上规模仍然偏小,而且布局分散,真正的一村一品基地村还不多,多村一品生产基地连片效果差,“空白地”、“插花地”现象仍然存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占有很大份额,这种“零、散、小”的经营状况,不仅难发挥规模优势,更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一是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猕猴桃生产上仍然存在着使用违禁农药、化学添加剂、果实膨大剂、早采生摘上市等问题,从长远看,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消费者安全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这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经营行为,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留下巨大隐患。二是在生产技术上不够规范,经营管理上不够科学。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仍然是依照经验,各干各的,标准化生产和行业规范意识不强,生产的大部分为初级产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率低,影响了“品”的快速提升。
3、主导产业龙头带动不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作用还不够。首先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完善,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和农户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例如,秦宝牧业、老牛面粉、陕丰淀粉、恒兴果汁等公司,虽然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了订单生产关系,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履约率不高,价格不稳定,质量得不到保证,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仍靠从外地采购,企业和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滞后,组织带动能力较低,不能对生产、加工、贮运、营销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组织与服务。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与推广中,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强化农产品加工业、贮藏销售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县果业面积稳定在25万亩,产量达到28万吨,产值12亿元,其中猕猴桃20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1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产量稳定在15万吨;畜禽存栏分别达到:牛2.7万头、猪21万头、羊5万只、家禽145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2.9万吨、9.1万吨、1.1万吨;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户;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户,亿元以上企业5户,巩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今后几年,我县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县的地域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和畜牧业倍增“三大工程规划”;聚全县之力,重点抓好我县猕猴桃这个最大的“一县一业”工程,多点培育示范亮点,引导农户广泛参与,扩大基地面积,促进连片种植,实行板块推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对外影响,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使优势农产品从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转型过度,最终形成产业聚集度高、科技水平高、规模效益高的“三高”现代农业基地。
2、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藏销售业。要从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优先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使其真正成为省内外的行业龙头老大;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一批国外知名的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投资办厂或改造重组现有企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努力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支持产业技术带头人、运销大户和各类社团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包括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要选优扶持一批规模大、运作规范、生产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评选“十佳”专业合作社,并进行重奖。
4、加大农业品牌的创建力度。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等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品牌意识,注册农产品商标,形成“老牛面粉、恒兴果汁、秦宝牛肉、太白山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举办、参加国内外大型商品交易和推介活动,提升我县名优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打造猕猴桃、草莓、大樱桃、辣椒等产地品牌,对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的,给予重奖。同时,要强化监督,维护信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5、强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这一方面,我县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认证产品种类、数量和标准档次,我县的差距都较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下决心、下功夫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逐步推行ISO9000、ISO14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利用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方法,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加大建设高品质果园、标准化饲养小区、规模养殖厂、经济观光林带和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等,树立标准化示范样板,促进全县农业标准化进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6、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结合“阳光工程”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让务农的每个农村劳动力学会一门致富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步伐,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入。根据我县实际,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加大良种引进、繁育、试验和推广力度,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技术优先推广普及,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一线,有技术懂经营的科技人员允许参与龙头企业和规模大户的经营和承包。按照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农户农产品保险制度,鼓励、支持大户和龙头企业资助农户保险,减少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龙头企业和大户都有利润。
7、继续加大产业投入,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支农资金,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额度,制定具体奖补配套政策,认真落实好“新建园补贴、农产品加工贮藏企业贷款贴息、农机具补贴”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第五篇: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的发源地,小麦常年总产量平均在1.8亿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45.7万亩,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1世纪万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和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等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市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小麦良种和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粮经饲之比达6∶3∶1。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特产银条、春茄、葡萄等独具特色,养牛、养猪、养鸡远近闻名,是全省养殖大县;催生了豫良木业公司、盛隆公司、市种子公司、春秋园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农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扶持引导,创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政策。近年来,该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每年都出台《##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投放、授予荣誉等多方面,引导和支持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二是明确责任。该市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通过实施乡镇长农业工程、招商引资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加强督查。该市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农业局组成的督查小组,逐月加强对各乡镇和部门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适时予以通报,推动工作开展。保证农业产业化各项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四是严格考核。每年年底,该市都严格按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年底评先的依据。五是兑现奖惩。从2003年开始,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由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每年在50万元左右),对上一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扎实搞好农业产业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重农、为农、兴农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调整种养结构,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该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该市重点发展了以奶牛、猪、鸡为重点的养殖业,以葡萄为重点的林果业,以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业,以小麦良种、优质小麦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了支撑##特色农业的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诸葛高科技示范园等3个农业高效园区和城关银条、翟镇小麦良种、邙岭黄杨、缑氏葡萄、佃庄春茄、李村花卉、首阳山奶牛、邙岭养猪、杨庄养鸡等18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种植养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常年稳定在8万余亩,每年繁育小麦良种3500万公斤,可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大棚、中拱棚达7850多个;##特产银条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2005年4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验收,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鲜食葡萄种植1.8万亩,其中缑氏葡萄被商户誉为“冰糖葡萄”,缑氏镇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2004年11月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集散市场;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2.76万亩,其中邙岭被誉为“中国黄杨之乡”,黄杨种植面积达1.3万亩,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达到6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2005年又申报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
(三)创新发展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一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该市瞄准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直接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扩展其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目前,该市已形成初具产业化性质的农业生产、加工型企业和中介组织150多个,联系农户8万多户,实现年产值15亿元。二是探索农业发展新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政策基础上,该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机制,坚持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偿、限期、自愿”的原则,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定下来,从而使部分农民和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之间实现共赢,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为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集中连片使用土地发挥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该市李村镇的花卉、邙岭乡的黄杨和牧草、缑氏镇的葡萄、大口乡的蔬菜,城关镇的银条,每一个品种和产业都有上万亩的种植面积。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万多亩,被适度土地流转改变的##农业正形成一个新的农业看点。同时,因土地流转而进入其他领域就业的农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进一步加快了由农民向非农身份的转变过程,迈上了最终解决农民问题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发展农民经纪人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该市共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0多个、农民经纪人400余人。这些专业社和经纪人主要从事经营畜牧产品营销、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粮棉油等,对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是联系农民群众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岭、李村的花卉苗木、缑氏葡萄和全市养猪、养鸡等产业的发展中,都存在和活动着一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经纪人,涌现出了一批带动作用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优秀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