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刘志远
《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历史学
学号:0711114101
姓名:刘志远
2009年12月29日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迁与前景思考
——《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的方面,还是在医疗、卫生、教育、福利等方面,都有飞跃式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破冰三十年》敏锐地把握住了三十年来时代的脉络,清晰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各个方面地变化,相信在看了《破冰三十年》以后,每个人中华儿女一都会油然生出一种自豪和骄傲。
《破冰三十年》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可谓包罗万象,每个方面都有涉猎,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农村的方面。视频中以一个去美国参观地中国农民地身份,把当时中国农业的原始落后和美国农业地高度发达做了一个具体的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美国农业的全套机械化操作给中国农民以极大地震撼,这解放了她陈旧的思想,使她下决心回去发展中国地农业。
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978 年 12 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来说 ,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这次全会上 ,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彻底的拨乱反正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明确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全会意义十分重大 ,其中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正因如此 ,很多人将这次全会视为我国农村改革拉开序幕的标志。用历史的眼光来看 ,该文用了非常大的篇幅来梳理总结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党正确处理与农民关系的基本准则 ,即要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就必须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 ,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两句话成为三十年来党指导农村工作、制定农村政策的一个基本准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改革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到 1991 年底 ,中央召开十三届八中全会 ,主题是研究农村问题。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 ,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党的政策转化成国家意志 ,写入了宪法。1998 年 10 月 ,正值改革二十周年之际 ,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 ,专题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 ,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理论高度对农业为什么要实行家庭经营作了精辟的分析 ,明确提出了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完善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和各方面的机制。
到现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粮食产量来看 ,1978 年 ,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 3047.5 亿公斤 ,2008 的粮食总产量为5285亿公斤 ,30 年间增产了 2237.5 亿公斤粮食 ,总增产超过 70 %。从严格的配给经济到充分的市场供给 ,这就是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农民收入来看 ,1978 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34元 ,2008 年达到了4761 元。扣除物价指数 ,30 年间每年的增长率平均超过 7 %。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出现,公司加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等模式已经勾画出了雏形。乡镇企业大量出现,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规模已达到一定水平,良种、化肥、农药、机器等广泛应用。
然而,我国农业发展虽然有了长足地进步,但是还远没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另外,还应该看到,农业发展的背后还有还存在着很多隐忧和挑战。首先,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第二,我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且相当长时期内耕地缩减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 相当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饭 第三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任务十分艰巨 第四 农村基层政权的财权和事权关系尚未理顺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亟待加强这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认识到这些隐患和不足,国家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改革,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才会有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民族才能自强和进步。
第二篇:《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纪录片《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09年12月,我们班级在老师的指导下,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录片 《破冰三十年》,通过此纪录片来让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以1978年我们党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拉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在当时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国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拘泥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在社会主义的模式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管是姓社还是姓资,只要能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都可以拿来使用。这就是所谓的”白猫黑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所以,有了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伟大决策,才有了中国如今在世界的地位,才有了北京奥运会的盛大举行。
我们国家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国防,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少。比方说,经济结构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部分官员的腐败问题,教育的乱收费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人开始质疑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因为越来越多的不和谐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道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要区分开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就是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出现的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
重视,但不能以此来否定改革开放。
在观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型纪录片《破冰》的时候,很多场景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不光惊讶于国家改革开放之艰辛,同时更感叹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和进取的决心,不禁很欣慰自己出生并成长在一个好时代,这个好时代,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社会也已经取得卓越进步的伟大时代,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改革开放的问题,而是改革开放如何进行的问题。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正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现象。因此,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如何关注和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保障机制,科学地进行二次分配,维护好社会的公平。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使效率和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
回首三十年,大步迈向前!破冰的三十年,虽有瑕疵,但掩盖不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光辉,掩盖不了国家和民族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掩盖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确实大大提高的基本事实。破冰三十年的历史,本就是一部螺旋上升的探索和创新的历史。在破冰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当举世宣告,我们将继续坚持下去,继续探索下去,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破冰三十年观后感2214张班班
改革开放,如歌岁月
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姓名:张班班
学号:
改革开放,如歌岁月
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领先的故事。
1954年中央政府首次提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的构想。但种种历史原因却阻挡了现代化的进程。
看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人民将何去何从,历史,给出了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在冲突与超越中呈现变化。从愚昧到明智,从守旧到创新,从保守到开放,从安于现状到无限激情,这一切,都从1978年开始改变。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历史事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无论是在中国的当代史上,还是在民间记忆里,他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点,这一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
我是幸运的,我成长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自由天地间,可以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
当年法国人皮尔卡丹这个世界级服装大师,把西方的时装表演带到了中国。那副服装大师走在长安街上的照片,将那时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定格在了“一米左右的距离”,可我们明白,那一米左右的距离是需要我们长时间、长距离的行走的。
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衰落,他只是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的空间。1997年,当货币贬值的大潮袭来时,中国的刺激内需将这一潮流阻止在了中国之外,中国,让世界为之一惊。1997年和1999年,中国政府又分别恢复对香港和澳门的行使主权,并成立了香港特
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奥运会来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更近了,中国,这个一直被西方人认为贫穷、落后的国家再一次让世界为之惊叹。中国对世界,已经不再充满好奇,世界对中国,也已经不再陌生。如果说《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是中国认识世界的开始,那么奥运会上的一首《我和你》则是中国与世界的完美融合。电话、网络和媒体已经将你我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同在一个地球村,中国与世界是一个共同体。
此刻,我们更加怀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今天我们一定要深情地道上一声“小平,谢谢!”
事实证明,唯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强国富民的目标追求,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不断解放思想,继续敢闯敢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不断克服发展进步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格拉丹东雪山冰雪融水,是一路吸纳壮大流经了6300多公里的曲折路程,才来到了这里(长江入海口),安详的入海口实际上孕育了长江一路上的跌宕起伏,这种融入来得不易,海洋会一直在这里等待,而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如何让长江的水永不枯竭,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以预计,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将继续充满活力地推进下去。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画卷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
第四篇:《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计生本 赵娅 131131022 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
4月22日下午,我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深知教师身上的沉重的使命和肩上沉重的负担,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中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广大基层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之计,教师的水平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能够真真切切的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的老师,像冯志远这样敬业的老师很少很少。
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现代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受学生爱戴、使家长信任,让社会满意的教师。
总之,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值得广大基层老师和大学生去学习的。空喊口号没啥用,要理解教师的使命,也许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第五篇:《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081111019潘宝峰
今天的教法课,老师组织了同学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一个从上海到西部沙漠支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冯志远。冯志远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早年在上海市男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1958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到宁夏,先后在鸣沙、关帝中学任教。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冯志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作为一名支边教师,他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责任、义务,他把他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沙漠中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都能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吧。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深知教师身上的沉重的使命和肩上沉重的负担,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中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广大基层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之计,教师的水平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什么样的老师是一名好老师呢?在中国,好多老师的思想好像都禁锢在一个圈圈之内,很难去突破那个小圈儿,自古以来就给人一种正襟危坐的形象,讲究师道尊严,讲究不能再太岁头上动土。我觉得吧,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像一名优秀的家长一样,能够和同学们做朋友,能够让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电影中的冯志远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的。
真正打动我的是冯志远的奉献精神,能够真真切切的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们,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碰到过很多的老师,像冯志远这样敬业的老师很少很少,甚至碰到一些老师完全把教师作为一种平常的职业混碗饭吃,完全不能理解教书育人四个字,尤其是在基层的小学和初中里。所有我觉得有时候农村很少能够出来很优秀的人,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老师的水平不中,好多老师批评学生简直就是泼妇骂街,更别提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了。我觉得他的奉献精神源于他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神圣使命的领会,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与领会的。有一点我有点不是太理解,他是如何做得到能不顾自己妻子儿女,四十多年坚持到底,是靠信念吗?当他儿子患急病的时候他因为教学任务没有回家,到底他是都为了学生而放弃一切吗?我觉得一个优秀的男人,工作是一方面,另外也要对家庭负责,不管工作上如何的投入,对学生负责,同时也要对家庭负责才行,如果一味只有学生而没有家庭,我觉得也不是太好,或者说不太现实。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尤
其是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基层教师却还是基本上没有变化。我觉得基层教师的水平高低有时要比大学教师要重要的多。大学需要的是大师,小学初中需要 老师要能够帮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书育人,育人要比教书重要的多得多,甚至说育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育人成功了,教学自然就轻易的上去了。
总之,冯志远,是一个好老师,是值得广大基层老师和大学生去学习的。空喊口号没啥用,要理解教师的使命,也许自己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