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浅见

时间:2019-05-12 19:4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浅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浅见》。

第一篇: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浅见

目前,农村税费改革正在全市普遍展开。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后又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也同前两次改革一样,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农村各方面工作都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水利工作、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也将无例外地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鉴于此,带着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如何开展这一课题,笔者到xx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

调查中,笔者向县水利局的业内人士进行了请教,同乡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同时也接触了一些农民,向他们了解收集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意见想法。调查中看到,农民群众对中央取消农村“两工”实行一事一议的政策拍手称快,水利工作者对今后的农田基本建设表示担心,基层干部对今后的农田基本建设茫然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就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而言,至少有三个问题应提出来进行讨论,以便提高认识,消除疑虑,走出误区,坚定信念,把今后农田基本建设坚持下去,继续搞好。一是怎样评价以前农田基本建设;二是今后农田基本建设还有没有项目可提搞;三是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应不应搞,以及怎么个搞法。对此,笔者在对xx县近年来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xx县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浅见,也希望此文对今后全市乃至全省的农田基本建设有所启迪。

一、xx县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和作用不可低估

正确评价以前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是今后能否继续坚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前提。

xx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接壤,西与彰武毗邻,南靠法库,东隔辽河与昌图相望,区域面积2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万亩。xx县地处辽河流域,属平原和丘陵连接地带,东部为辽河冲击平原,西南部为医巫闾山余脉,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南缘,总的地势为南丘北沙,西高东洼。东部易涝,西部、南部易旱,北部风沙。

全县辖16个乡镇,8个县属农、林、牧、鱼场,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5万人,农村劳动力9.5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6.4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全县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不逾地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主要有:

(一)灌溉工程

全县现有水浇地灌溉面积28.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47万亩,旱田灌溉面积13.7万亩,菜田灌溉面积3.06万亩,果树灌溉面积2.33万亩。

1、兴建了朝阳堡等水库引水灌区4处,修建引水干渠11条,长33.2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113座,取水流量3.7立方米/秒,水库灌溉面积1.51万亩。

2、兴建了团山子等无坝自流引水灌区2处,修干渠2条,长1.5公里,配套建筑物7座,发展水田0.19万亩。

3、兴建灌溉提水站9座,安装15台机组,装机348千瓦,灌溉面积0.45万亩。

4、打大小机电井7742眼,灌溉面积26.1万亩。

(二)防洪工程

1、河道工程:

(1)辽河提防总长40.75公里,保证流量2050立方米/秒,达到30年一遇标准,保护农田15.9万亩,人口4.3万人。

(2)西马莲河总长6.4公里,保证流量1430立方米/秒,达到20年一遇标准。

(3)县内8条中小河道堤防总长244.2公里,保护耕地30.25万亩,人口7.67万人。

2、水库工程:

全县共修水库14座,总库容2.14亿立方米,净调节水量6220万立方米,集防洪、灌溉、养鱼为一体,综合经营。防洪效益:保护农田3.64万亩,人口0.984万人;灌溉效益1.51万亩。

(三)治涝工程

治理易涝耕地49.11万亩,其中达到10年一遇标准的35.37万亩,5年一遇标准的13.37万亩。并开挖各级排水沟道9229条,长4613公里,兴修排水站56座,118台机组,装机容量6063千瓦,机排面积23.37万亩,配套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2235座。

(四)饮水工程

共打人畜饮水井111眼,防氟改水井27眼,共解决供水人口3.43万人,牲畜饮水1.89万头,解决了丘陵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五)水土保持工程

县内原有水土流失面积210.76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8万亩,其中修水平梯田7.5万亩,植水土保持林48万亩,经济林5.8万亩,牧场7.3万亩,其它治理面积54.2万亩。

上述这些工程,对改变xx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县城经济发挥或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仅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看,全县粮食产量从3亿斤增加到近10亿斤,翻了一翻半多;农民人均收入由100元增加到最多年份时达到1876元,增长17陪之多;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除有政策上的因素、科技进步因素外,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和作用不可低估。这一点,全县上下,从干部到群众已成不争的事实。

二、xx县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

不能忽视

明确今后农田基本建设任务、目标,看到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是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农田基本建设要不断提高水平和标准。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变化,生产在发展,这些都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农业现代化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最起码的要求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大地园田化,农业科技化。而xx县现在农田基本建设按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需要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化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最基础的条件是建立各种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而xx县现在土地连片差,经营规模小,按产业化高标准原料基地的要求,都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提高。

三是农民迫切要求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高效农业要有高效农业的农田基本建设设施为条件,而现在高效农业的比重很小,需进一步发展。

四是xx县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特点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大力发展以保护地为主的设施农业、避灾农业等。

所有这些,对xx县农田基本建设无论是现在的还是今后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从xx县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看,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

xx县十年九旱,特别是近年来出现连年严重干旱和沙尘暴天气,给全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也是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抗御发生灾害能力还不够,主要问题是:一是灌溉工程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损失浪费大;二是防洪排涝标准不高,河道堤防险工险段经常出现,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病险水库较多,严重影响防洪灌溉、养鱼的正常效益;三是县内主要涝区按省要求尚未完全达标,排水站已运行20多年,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效率低,急需更新改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抓好的工作。

(三)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按照《xx县2003—2007年水利工程规划》,到2007年要实现如下目标:

—全县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改造灌溉面积1万亩;

—治涝工程改善涝区面积25万亩;

—水库工程除险加固水库13座;

—新打人畜饮水井200眼;

—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0万亩;

—河道工程治理河流、堤坝53.55公里;

—新增水产品产量6000吨。

工作重点是大力兴建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完善项目区建筑物及设备配套,消除河流、水库的险工险段,防止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增强保水保土能力,增加植被建设,防止风沙危害,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xx县今后几年农田基本建设不论从工程量上看,还是从要求标准上看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不可忽视的。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把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三、学好文件,掌握政策,探索办法,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将使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理顺,达到规范化、法制化,同时,推动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通过改革将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这些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农村水利工作,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怎样才能适应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求认真学好党中央、国务院税费改革文件,掌握相关政策,深入实际,通过实践,积极探索农田基本建设新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

(一)明确中央关于农村“两工”的政策规定

1、《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文件规定:“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同时规定: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及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同时哈规定:“除遇到特大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得无偿动用出村劳动力。”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5号)文件规定:“取消‘两工’后,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今后,凡属于沿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渭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湖地区,进行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修建和维修,所需资金应在国家和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安排资金。”“坚决取消基本建设投资中要求农民出资出劳进行配套的做法。”同时规定:“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应按照‘谁建设,谁拿钱’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同时还规定:“属于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但也要明确规定动用期限和数量。”“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用工,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和上限控制的原则,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除此之外,动用农村劳动力应当实行自愿

第二篇: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浅见

目前,农村税费改革正在全市普遍展开。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后又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也同前两次改革一样,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农村各方面工作都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水利工作、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也将无例外地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鉴于此,带着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如何开展这

一课题,笔者到xx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调查中,笔者向县水利局的业内人士进行了请教,同乡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同时也接触了一些农民,向他们了解收集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意见想法。调查中看到,农民群众对中央取消农村“两工”实行一事一议的政策拍手称快,水利工作者对今后的农田基本建设表示担心,基层干部对今后的农田基本建设茫然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就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而言,至少有三个问题应提出来进行讨论,以便提高认识,消除疑虑,走出误区,坚定信念,把今后农田基本建设坚持下去,继续搞好。一是怎样评价以前农田基本建设;二是今后农田基本建设还有没有项目可提搞;三是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应不应搞,以及怎么个搞法。对此,笔者在对xx县近年来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xx县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浅见,也希望此文对今后全市乃至全省的农田基本建设有所启迪。

一、xx县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和作用不可低估

正确评价以前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是今后能否继续坚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前提。

xx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接壤,西与彰武毗邻,南靠法库,东隔辽河与昌图相望,区域面积2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万亩。xx县地处辽河流域,属平原和丘陵连接地带,东部为辽河冲击平原,西南部为医巫闾山余脉,北部为科尔沁沙地南缘,总的地势为南丘北沙,西高东洼。东部易涝,西部、南部易旱,北部风沙。

全县辖16个乡镇,8个县属农、林、牧、鱼场,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5万人,农村劳动力9.5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6.4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全县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不逾地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主要有:

(一)灌溉工程

全县现有水浇地灌溉面积28.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47万亩,旱田灌溉面积13.7万亩,菜田灌溉面积3.06万亩,果树灌溉面积2.33万亩。

1、兴建了朝阳堡等水库引水灌区4处,修建引水干渠11条,长33.2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113座,取水流量3.7立方米/秒,水库灌溉面积1.51万亩。

2、兴建了团山子等无坝自流引水灌区2处,修干渠2条,长1.5公里,配套建筑物7座,发展水田0.19万亩。

3、兴建灌溉提水站9座,安装15台机组,装机348千瓦,灌溉面积0.45万亩。

4、打大小机电井7742眼,灌溉面积26.1万亩。

(二)防洪工程

1、河道工程:

(1)辽河提防总长40.75公里,保证流量2050立方米/秒,达到30年一遇标准,保护农田15.9万亩,人口4.3万人。

(2)西马莲河总长6.4公里,保证流量1430立方米/秒,达到20年一遇标准。

(3)县内8条中小河道堤防总长244.2公里,保护耕地30.25万亩,人口7.67万人。

2、水库工程:

全县共修水库14座,总库容2.14亿立方米,净调节水量6220万立方米,集防洪、灌溉、养鱼为一体,综合经营。防洪效益:保护农田3.64万亩,人口0.984万人;灌溉效益1.51万亩。

(三)治涝工程

治理易涝耕地49.11万亩,其中达到10年一遇标准的35.37万亩,5年一遇标准的13.37万亩。并开挖各级排水沟道9229条,长4613公里,兴修排水站56座,118台机组,装机容量6063千瓦,机排面积23.37万亩,配套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2235座。

(四)饮水工程

共打人畜饮水井111眼,防氟改水井27眼,共解决供水人口3.43万人,牲畜饮水1.89万头,解决了丘陵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五)水土保持工程

县内原有水土流失面积210.76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8万亩,其中修水平梯田7.5万亩,植水土保持林48万亩,经济林5.8万亩,牧场7.3万亩,其它治理面积54.2万亩。

上述这些工程,对改变xx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县城经济发挥或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仅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看,全县粮食产量从3亿斤增加到近10亿斤,翻了一翻半多;农民人均收入由100元增加到最多年份时达到1876元,增长17陪之多;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除有政策上的因素、科技进步因素外,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和作用不可

低估。这一点,全县上下,从干部到群众已成不争的事实。

二、xx县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不能忽视

明确今后农田基本建设任务、目标,看到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是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农田基本建设要不断提高水平和标准。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变化,生产在发

展,这些都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农业现代化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最起码的要求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大地园田化,农业科技化。而xx县现在农田基本建设按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需要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化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最基础的条件是建立各种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而xx县现在土地连片差,经营规模小,按产业化高标准原料基地的要求,都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提高。

三是农民迫切要求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高效农业要有高效农业的农田基本建设设施为条件,而现在高效农业的比重很小,需进一步发展。

四是xx县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特点对农田基本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大力发展以保护地为主的设施农业、避灾农业等。

所有这些,对xx县农田基本建设无论是现在的还是今后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从xx县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看,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

xx县十年九旱,特别是近年来出现连年严重干旱和沙尘暴天气,给全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也是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抗御发生灾害能力还不够,主要问题是:一是灌溉工程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损失浪费大;二是防洪排涝标准不高,河道堤防险工险段经常出现,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病险水库较多,严重影响防洪灌溉、养鱼的正常效益;三是县内主要涝区按省要求尚未完全达标,排水站已运行20多年,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效率低,急需更新改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抓好的工作。

(三)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按照《xx县2003—2007年水利工程规划》,到2007年要实现如下目标:

—全县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改造灌溉面积1万亩;

—治涝工程改善涝区面积25万亩;

—水库工程除险加固水库13座;

—新打人畜饮水井200眼;

—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0万亩;

—河道工程治理河流、堤坝53.55公里;

—新增水产品产量6000吨。

工作重点是大力兴建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完善项目区建筑物及设备配套,消除河流、水库的险工险段,防止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增强保水保土能力,增加植被建设,防止风沙危害,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xx县今后几年农田基本建设不论从工程量上看,还是从要求标准上看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不可忽视的。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把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三、学好文件,掌握政策,探索办法,继续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将使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理顺,达到规范化、法制化,同时,推动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通过改革将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这些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农村水利工作,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怎样才能适应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求认真学好党中央、国务院税费改革文件,掌握相关政策,深入实际,通过实践,积极探索农田基本建设新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

(一)明确中央关于农村“两工”的政策规定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文件规定:“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同时规定: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及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同时哈规定:“除遇到特大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得无偿动用出村劳动力。”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5号)文件规定:“取消‘两工’后,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今后,凡属于沿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渭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湖地区,进行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修建和维修,所需资金应在国家和省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安排资金。”“坚决取消基本建设投资中要求农民出资出劳进行配套的做法。”同时规定:“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应按照‘谁建设,谁拿钱’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同时还规定:“属于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但也要明确规定动用期限和数量。”“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用工,严格实行‘一事一议’和上限控制的原则,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除此之外,动用农村劳动力应当实行自愿有偿的原则。”

3、《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文件规定:“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筹资投劳,应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其范围只限于收益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设项目,并与农民商议,由农民签字认可,实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以村为单位统一组织,不准搞强迫命令。确需农民投劳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农民只出工,不得要求农民以资代劳,不得跨村筹劳;确需跨村使用劳动力的,应采取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形式,不能平调使用农村劳动力。”

(二)准确把握文件的核心和重点

上述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文件对农民“两工”问题规定的明确、具体、严格、针对性强,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笔者通过学习文件,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两工”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两工”政策规定的根本出发点是减轻负担,尊重民意,保护民利,即减轻农民的劳务负担,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要把握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两工”政策界限的严格规定性。如文件规定国家承担大江大河大湖地区的水利设施修建投资,对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的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的基本建设,提出了“谁建设,谁拿钱”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留投资缺口。规定了村民“一事一议”的范围,规定了抗洪、抢险动用农村劳动力的权限,并规定不准强迫命令,不得强行以资代劳,不准平调使用农村劳动力,对确需跨村使用劳动力的规定了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用工形式。这些政策界限是我们今后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中必须严格掌握的。

(三)xx县今后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形式的选择

xx县属国家贫困县,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这样的实情决定了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从县情出发,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xx县今后一个时期的农田基本建设应重点选择以下组织形式:

第一,安排农村一事一议多向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倾斜。

第二,对跨村使用劳动力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采取换工或借工等方式。即受益村一村干不了的,需要别村帮助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可试行由乡镇政府出面搭桥,经受益村和换工(或借工)村双方协商,双方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三,对综合经营性水库除险加固修善,按照谁经营谁出钱,谁受益谁修善的原则组织修善。

第四,对有受益性的水田开发、草场开发、经济林开发和“四荒”开发等项目采取招商引资向社会招投资的方式进行。

第五,对一村或几村受益的农田水利设施修建,可以按《辽宁省农村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组织修建。

第六,县内中小河道修善,按中央政策规定内应由地方政府负责,在县乡财政不具备投资能力的情况下,可采取设立水利建设基金专户,逐年积累,待基金达到一定数额再补施工。

事实证明,农田基本建设是xx县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工程,不但过去搞,今后还要下大力气,继续把这项工作搞得更好。

第三篇:农村税费改革

1.对农村税费改革中出现的几个新问题的思考马昊

2.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好期刊|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3.论农村税费改革中的税收原则运用(1)(4)_爱论文

4.论农村税费改革中的税收原则运用财政研究论文-中国教育文摘

5.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其后果――以安徽省为例_Nong Cun...摘要:【本文将对改革以来农村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进行描述,对改革进程和问

题进行简要评价,展望未来农村财政与税收制度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农业税,财政收入。】

一、农村财政制度改革进程

(一)乡镇财政制度建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进行了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以家庭承包制为

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社会经

济发展的要求。1982年,全国人大《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草案的报告》提出“改

变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权。人民公社将只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组织

形式”。1983年,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级政权机构,并相应建立

乡财政。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提出:“随着乡政府的建立,应当建立乡一级财政和相应的预决算制度,明确收入来源和开支范围”。从1983年开始,我国农村正式开始建立乡政府和乡财政的工作。到1986年底,全国7.2万

个乡镇中,8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乡财政;1992年底,全国96.1%的乡镇建立了乡财政;1996

年底,这一比重达到97.5%。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所谓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指的是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在财政管理权限、特别是财政收支上的划

分。乡镇财政制度建立以后,不同时期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具有不同的形式。

1.1983~1993年:包干制财政体制为主

1994年之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随着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变化。在乡镇

财政建立之初,主要采取的是“统收统支”和“定收定支”体制。

2.1994~2000年:分税制与包干制并存

1994年,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在重新划分税种、税源和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将主要税收收入来源的增值税的75%部分和消费税的全部划

为中央收入,[1]并实行税收返还制度。实行这一体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中央财政占全国财

政收入的比重,以此提高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

3.2000年以后:乡镇财政职能的弱化

2000年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虽然一些地方对乡镇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但基本上还维

持原有的体制。然而,乡镇财政的职能却不断弱化,特别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①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许多地方进行了“乡财县管”的试点。

②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以乡为主”改为“以县为主”。

(三)乡镇财政在全国和地方财政中地位的变化

乡镇财政制度建立后,财政规模不断扩大。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由1986年的194.31亿元增

加到1992年的471.95亿元,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5.9%,远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6%

和地方财政收入10.6%的年均增长速度,表明那个时期以分权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也延伸

到了乡镇一级。1994年后,乡镇财政的相对地位不断下降。2002年,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达

到1459.4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2.09倍,年均增长12%,大大低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18.4%的年均增长速度,也低于地方财政收入13.5%的年均增长速度。这种变化表明,1994年以提高财政集中程度为特征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同样波及到了乡镇一级。

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进程

(一)农业税:从调整到消亡

1.农业税的设立与延续

1958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这个条例成为了我国统一的农业税制度。尽管农业税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农业税条例》里的基本内容一直沿用到农村税费改革前没有大的变化和调整。

2.农业特产税的设立

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对农林特产单独征收农林特产农业税,其目的是为了平衡农村各种作物的税收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1994年,我国对税收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农林特产税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和调整,原农林特产税与原产品税和原工商统一税中的农林牧水产品税目合并,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对象包括:烟叶收入、园艺收入、水产收入、林木收入、牲畜收入和食用菌收入以及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农业特产品收入。农业特产税税率包括全国统一税率和地方自定税率。

3.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调整

2000年,我国开始进行以省为单位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行调整。

农业税调整的基本做法是:按照农作物的常年产量和规定的税率依法征收。计税土地面积原则上以农民第二轮土地承包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为依据,计税常年产量一般以税费改革前5年平均产量为依据,农业税税率最高不超过7%。

4.农业税的最终消亡

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从2004年起,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同时,国家决定从2004年起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除河北、山东和云南3省外,全国28个省份完全停止征收农业税。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已实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农业税条例》,农业税最终被取消。

(二)农村税费改革

2000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

三个取消是:取消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个调整是: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

一项改革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原村提留采用新的农业税附加方式统一收取,农业税附加比例最高不超过农业税正税的20%;农业税附加全部返还给村级组织,用于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办公经费等,农业税附加实行乡管村用;村内兴办其他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筹资实行上限控制。

三、对农村财税制度改革以及若干问题的简要评价

在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中,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农村财政税收制度。由财政税收制度所反映的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由“多取少予”转变为“多予少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由城乡分割初步走向城乡统筹。但是,农村财政税收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研究。

(一)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由“多取少予”转为“多予少取”

改革以前,国家通过统购统销、价格剪刀差等政策从农业攫取剩余,来支持劳动力低成本下的工业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表现为“多取少予”。改革初期,国家几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统购统销制度也逐步取消。

改革以后,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包括:①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2]②乡统筹和村提留,乡统筹即前面所说的乡镇统筹收入;村提留是村级组织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的农户收取的费用,主要是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③“两工”,即义务工和积累工,是农民以劳务的形式向乡村政府和组织提供的社会负担。④各种形式的集资、收费、摊派。

(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城乡分割初步走向城乡统筹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并向城市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里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尽管总体上说,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农村获得了大量的转移支付,但财政资源配置仍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人口的规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因而未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在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社会公平。在改革后很长一段时期里,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等的不完善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滞后等,使改革前固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城乡二元结构和差距得以延续甚至强化。

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状况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同时,这种改善也得益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我国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开始建立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初期,转移支付制度非常不完善,以照顾改革前各地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增值税和消费税)比重过大,难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制度的不断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转移支付比重不断提高。

(三)县乡财政缺口的弥补:缺乏有效、稳定的制度安排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财政资源匮乏,而且人口众多、基础薄弱以及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巨大,因此,作为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承担者的县乡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缺口。财政缺口的定义是居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财政支出与财政资源之间的差额。

财政缺口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办法来弥补,主要有:①减少需要地方政府开支的责任范围;②增加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权限;③增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量;④在增加收入权限不变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努力来增加财政收入。

改革以来,在弥补县乡财政缺口方面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稳定的制度安排,尽管近年来中央财政明显加大了对农村的转移支付。

(四)财政体制:受制于政府层级间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前,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统收统支”集权型的财政体制。改革后至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前,财政分权的程度不断扩大,按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分权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改革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始终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现行政府层级间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权威,政府层级间的关系通过领导人任命制等制度表现为强烈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即便是具有自治性质的村级组织也是如此。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下级政府的实际可支配财力以及支出职责基本上由上级政府确定,这就非常容易导致下级政府收入与支出之间的背离,下级政府的支出职责常常超出其财力,政府层级越低,这种背离的程度越大,很难按公共财政的原则来配置政府间的支出职责。上级政府或行政部门往往利用其行政权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强制性地表示上级政府和领导人的政策偏好或政策目标,而在要求下级政府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上级政府往往并不给予

相应的财政支持。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下,即使在以包干制为特征的高度分权时期,县乡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分离仍然表现的十分明显,而不完善的分税制体制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离。不完善的政府层级间行政管理体制是导致改革以来农民负担长期居高不下、制度外财政膨胀、乡村债务规模扩大、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与过度供给并存,等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论文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但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重大调整,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村正常运转困难。一是乡(镇)机构正常运转问题突出。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费后,乡村两级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和民兵训练等支出由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给予保证;修建乡村道路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乡级道路建设资金由政府负责安排。这一改革涉及到农村财政投入体制的重大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项事业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矛盾,收支存在较大缺口,使得一些乡(镇)正常运转困难。二是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艰难。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有限,村干部报酬、办公等经费明显不足,一些集体收入薄弱的村,村干部报酬无法完全兑现,正常的办公费用开支也无法保证。

2.“一事一议”筹资投劳难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村提留费,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主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来解决。然而,“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时很难落实,存在“有事难议”和“议后难执行”等问题。如有的村外出劳力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难以召集;有的村会议开成了,但因意见不统一,方案难以通过;也有的村即便“议”成了,资金也难以收齐,影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同时“有事不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个别村兴办公益事业的方案未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就直接向农民筹资筹劳,致使农民负担反弹。

3.乡村两级债务化解难。由于历年兴办农村教育、乡村道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业使乡村两级背上沉重的债务。农村税费改革取消村提留、乡统筹和教育集资后,乡村两级失去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偿债能力明显削弱,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不足,乡村债务化解困难,个别地方甚至逐年增加。

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落实缓慢。对于目前乡(镇)机构庞大、人员多,农村中小学结构布局不合理,村组干部享受补贴人数偏多,村级开支不合理等问题改革的措施不力、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对策措施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安定稳定的大局,对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事业多由乡村集体和农民负担,而城市的公共事业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导致城乡差别拉大。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思路,今后应按照国家对农业农村“多予少取”的原则,改革现有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把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予专项补助和支持。一是将农村教育、道路修建、民兵训练、计划生育、文化设施等公共事业支出改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县级政府负责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具体实施,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滞后问题。二是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2.加强立法,健全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为了确保“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办法的落实,必须通过立法制定《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管理条例》,将“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的议事程序、议事范围、上限标准和民主管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作出具体规定。村集体兴办公共事业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县级主管部门备案,张榜公布后向村民筹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有村民代表直接参与管理监督,财务开支和劳务使用情况及时向村民公布。

3.认真清理,分类化解乡村债务。要实行化解债务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狠抓工作落实。在确保不发生新的债务的前提下,认真清理核实乡村集体债务。在此基础上,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在采取收欠还债、核销减债、变现还债、降息化债、划转债务等办法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提高偿债能力。

4.落实税费改革配套措施,加快税费改革步伐。一要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压缩、分流人员,按照精减、统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二要推行村干部交叉任职,减少村干部人数,节省村级开支;三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精简教师队伍。

5.探索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要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不折不扣地执行减轻农民负担法规和政策,落实各项护农惠农措施,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植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篇: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0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

三个取消是:取消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个调整是: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

一项改革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原村提留采用新的农业税附加方式统一收取,农业税附加比例最高不超过农业税正税的20%;农业税附加全部返还给村级组织,用于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办公经费等,农业税附加实行乡管村用;村内兴办其他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筹资实行上限控制

二、改革成效

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以来,各地政府机关基本能认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农民的大部分税费进行了减免,农村的税费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一些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农民和政府相关机构负责人对“农村税费改革”认知度较高。大多数农民知道中国目前有“农村税费改革”这项措施,并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内容有一定了解。而官员对此项改革的了解比农民更多。

农村税费的收取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比税改前大幅度减少。农税改革中重新核定计税面积,农业税税费总额较之税改前有所下降,乡镇辖区税费总额上交额度明显减少。“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规范了对农民的征税,为“减轻农民负担”做了制度性的保证。税费改革前,农民需缴纳各种各样的税与费。主要有:农业税、农业附加税、农业特产税、农业特产税附加、屠宰税、村提留、乡统筹、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书杂费、义务工农业税等。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其他费与杂税,农民只需缴纳一项农业税。2004年3月5日,温家宝同志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时候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4年的主要任务时说,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不少有条件的省份已在本省内取消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农民告别了有2600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三、存在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农村税费改革的巨大成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税费改革后存在的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

乡村负债数额大,债务化解难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保稳定与谋发展矛盾突出,同时不少地方和相关部门债务风险意识淡薄,监督不到位,管理混乱,多年来,兴修农田水利、村村通水泥路项目贷款、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教育、救济等费用形成了巨额乡村债务。

基层收入甚微,机构正常运转困难

大部分乡村集体财力微薄,乡镇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取消了原先纳入财政预算和财政财务开支的税费项目,乡镇可用财力极少。县对乡镇只能保人员工资发放,对村的转移支付更少。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行政成本高,工作条件差,工资补助没保证,干部思想不

稳定。

历史欠账较多,遗留问题难解决

税费改革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有事难议、难做,税费尾欠难解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及跟踪监督不够。

学校经费捉襟见肘,义务教育投入不足

农村学校实行了“一费制”,取消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教育基础性工作所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欠税无法偿还,垫税包袱无力解决

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垫付的农业税数额巨大,无力解决。

债权无法清回,资产难以盘活

应收未收款项由于逾期时间长,不良债权比较大,没有得力办法消赤减债,导致资产难以盘活,想办的事没法办

四、取消农业税后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减少财政收入,制约基层政府功能发挥

首先,收入缺口较大。农业税是地方收地方用,尤其是农业主产区,农业税是乡镇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基层政府的主要财力保障。据河南省调查了解,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财政的常规收入一般是三部分:一是财政部门收取的农业税费部分,主要以农业税为主体;二是地税收入,包括地方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三是国税收入(增值税)的留存部分。一般占国税收入的1/4.对于农业为主的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来说,农业税一般占当地财政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70%—80%,地税和国税的收入所占比重是很低的,所以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收入锐减,给基层政府带来财政困难。例如,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河南省南阳市全市乡镇财政支出增加额6.59亿元,与收入增加额2.48亿元相抵后,造成财政支出缺口4.1亿元,平均每个乡镇缺口177.7万元。唐河县缺口7127万元,平均每个乡镇356.4万元;新野县缺口4237万元,平均每个乡镇302.6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非规范收入”,再加上政策内的减收,乡镇财政势必留下较大的资金缺口。其次,在收入缺口增大的同时,乡镇道路建设、优抚、五保户赡养、计划生育、民兵训练支出基本上转移到乡镇财政的预算中开支,增加了财政困难。农业税取消后,相当一部分县乡失去了一个主体税种,一些乡只能主要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机构运转,根据税费改革的相关精神和农业税有关政策,中央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乡镇弥补税费改革带来的地方财政缺口。实际上,乡镇财政的支出远远大于以农业税为主的财政收入,而这个差额部分,中央转移支付不能覆盖到。而当前县级财政又普遍困难,难以挤出财力安排乡镇转移支付,由于受到财力约束,制约了基层政权功能的有效发挥,也影响到了政府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力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在税费改革以前,我国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多是以农业税为资金保障的。今年取消农业税造成了乡镇财政更加雪上加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直接影响到农村公益事业的长足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更新和管理维护,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更加难以实施,农业新品种和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更加困难。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乡镇学校教师工资从2001年起直接由县财政通过教师工资专户统一进行,这有效解决了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但并未解决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取消了农业税,取消了向学生的乱收费,从而使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一方面在上级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原缺口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影响乡级政权其他职能的履行;另一方面教师未来工资标准提高的负担也有可能

累加在乡财政,所以乡财政的困难可能更大。还有不少地方上划到县财政的教师工资只包括国家统一规定的固定工资、活工资、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一些原来地方规定或认可的相关费用或补贴(如教师误餐补贴、交通费、班主任工资补贴等等)仍然由所在乡镇负担。取消农业税前这些开支实际上已经难以调减,成为乡镇财政的负担,现在没有了农业税,缺口立刻呈现,资金更是没有了着落。此外,中小学校危房改造资金原则上要求由县财政直接负担,上级的相关援助只是采取一次性补贴的方式,主要用于中小学多种用途的专项补助,因此,难以顾及全面情况。实际上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支出现状,基本上是由县、乡,甚至村共同负责。取消农业税,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乡镇财政将更加困难,乡村小学的硬件建设和维护得不到有效保证,必然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普及。

乡村债务负担沉重,化解的难度增大

乡镇负债是当前全国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它一般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有银行存款、农金会或其他基金贷款、统筹中借款和其他;隐性债务一般有欠发工资。、欠发业务费、欠付楼堂馆所等基建基金、欠付修路修桥等公益项目资金、财政担保和其他方面形成的债务。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全国乡镇负债2000—2200亿元,平均每个乡镇400万元。河南省南召县16个乡镇负债总额2.94亿元,平均每个乡镇1308万元,最多的2841万元;337个行政村负债总额1.01亿元,平均每村628万元,而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4798万元。乡镇债务的成因主要是①分税制下“财权上收,事权下移”,使乡镇逐渐沉淀了大量债务;②要求乡镇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达标升级和“一票否决”任务而不得不加重农民负担,高息借贷;③个别乡镇的负责人为了得到升迁或保住乌纱帽,不顾本身条件,超越财政承受能力,大兴木土,搞一些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致债台高筑。④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多。我国共有乡镇政府45462个,全国每四○个农民养活一个乡镇干部,平均为1:40,可见财政负担的沉重。巨额赤字和债务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形成的财政政策性缺口、收支管理、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刚性约束,这些债务没有消解的希望。取消农业税后,如果没有上级大力度的转移支付,债务更是无法化解。

五、对农村财税制度改革以及若干问题的简要评价

在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中,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农村财政税收制度。由财政税收制度所反映的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由“多取少予”转变为“多予少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由城乡分割初步走向城乡统筹。但是,农村财政税收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研究。

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由“多取少予”转为“多予少取”

改革以前,国家通过统购统销、价格剪刀差等政策从农业攫取剩余,来支持劳动力低成本下的工业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表现为“多取少予”。改革初期,国家几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统购统销制度也逐步取消。

改革以后,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包括:①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2]②乡统筹和村提留,乡统筹即前面所说的乡镇统筹收入;村提留是村级组织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的农户收取的费用,主要是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③“两工”,即义务工和积累工,是农民以劳务的形式向乡村政府和组织提供的社会负担。④各种形式的集资、收费、摊派。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城乡分割初步走向城乡统筹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并向城市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期里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尽管总体上说,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农村获得了大量的转移支付,但财政资源配置仍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人口的规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因而未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在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社会公

平。在改革后很长一段时期里,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等的不完善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滞后等,使改革前固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城乡二元结构和差距得以延续甚至强化。

另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状况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同时,这种改善也得益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我国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开始建立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初期,转移支付制度非常不完善,以照顾改革前各地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增值税和消费税)比重过大,难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制度的不断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转移支付比重不断提高。

县乡财政缺口的弥补:缺乏有效、稳定的制度安排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财政资源匮乏,而且人口众多、基础薄弱以及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巨大,因此,作为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承担者的县乡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缺口。财政缺口的定义是居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财政支出与财政资源之间的差额。

财政缺口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办法来弥补,主要有:①减少需要地方政府开支的责任范围;②增加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权限;③增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量;④在增加收入权限不变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努力来增加财政收入。

改革以来,在弥补县乡财政缺口方面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稳定的制度安排,尽管近年来中央财政明显加大了对农村的转移支付。

财政体制:受制于政府层级间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前,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统收统支”集权型的财政体制。改革后至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前,财政分权的程度不断扩大,按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分权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改革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始终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现行政府层级间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权威,政府层级间的关系通过领导人任命制等制度表现为强烈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即便是具有自治性质的村级组织也是如此。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下级政府的实际可支配财力以及支出职责基本上由上级政府确定,这就非常容易导致下级政府收入与支出之间的背离,下级政府的支出职责常常超出其财力,政府层级越低,这种背离的程度越大,很难按公共财政的原则来配置政府间的支出职责。上级政府或行政部门往往利用其行政权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强制性地表示上级政府和领导人的政策偏好或政策目标,而在要求下级政府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上级政府往往并不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下,即使在以包干制为特征的高度分权时期,县乡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分离仍然表现的十分明显,而不完善的分税制体制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分离。不完善的政府层级间行政管理体制是导致改革以来农民负担长期居高不下、制度外财政膨胀、乡村债务规模扩大、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与过度供给并存,等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篇:农村税费改革

并从2001年开始,逐步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推广.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三取消”,是指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是指调整现行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是指改革现行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具体是以下七个方面:①取消乡统筹费.即取消现行按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费.②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③取消屠宰税.停止征收在生产环节和收购环节征收的屠宰税.原来随屠宰税附征的其他收费项目也要一律停征.各地不得以任何名义变相收取屠宰税.④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全省采取逐年减少的方式,用3年时间逐步取消.投劳任务较少的地方,也可以一步取消.⑤调整农业税政策.主要是重新确定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调整农业税计税常产,合理确定农业税税率.全省农业税税率最高不超过7%.⑥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⑦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采用新的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统一收取.福建

2003年,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了“五取消、一稳定、一改革”措施,即:取消乡统筹费、取消除烟叶及原木收购环节特产税外的其它特产税、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以及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稳定农业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对2003年已经收取的“三提五统”进行全面清退,对农民各种税费尾欠暂缓征收。

按照中央的部署,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首先在安徽省全省试点,2002年全国有22个省(市、区)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全面推开。

云南省2002年选择蒙自、江川、澜沧三个县做试点, 2003年全省推开。

下载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浅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浅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税费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税费改革汇报材料 税费改革汇报材料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首先,我代表XX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我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

    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

    为深入推动我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据要求,现将税费改革情况总结如下: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县委、县府对税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责成县税改办具体落实......

    农村税费改革经验

    农村税费改革经验一、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确保基层政权有效运转为适应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的新形势,我省确定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减轻财政负......

    农村税费改革汇报材料

    税费改革汇报材料中国共产党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首先,我代表XX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我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松花江北岸,幅员3905......

    年度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首先,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向不辞辛劳前来我镇检查指导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二○○四年,是中央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的重要一年,也是我镇税改工作......

    农村税费改革论文(推荐)

    我县契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主要农业税种即将退出中国的税收舞台。目前做为农业税收中增幅较大的契税,逐渐成为地方......

    论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情况(推荐阅读)

    论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情况陈汝君 南京工业大学 法政学院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全国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这......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农村税费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搞好乡镇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