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工作问题
农村基层工作怎么做?
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做好新时期农村群众工作必须充分结合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特点,紧紧围绕农村群众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措施,切实在工作中赢得民心、赢得支持,进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广阔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
1、加强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破除“思想工作靠边论”、“思想工作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影响,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不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倾向,明确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灵魂是统帅”,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断加大政府和各支部的自身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特别是针对基层的特殊群体,发挥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其次改进工作方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很多类,但往往思想政治工作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
笼统的宣传教育往往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无针对性所引发的时效性差。创新内容,强化针对性。
一是加强党的大政方针教育。要围绕实际,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农民把握政策,吃透精神,支持并参与行动。
二是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认真组织好科技下乡,多渠道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文化阵地,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四是加强民主法制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普遍相结合的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
困难人群、特殊群体都需要对其特殊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别要侧重加强法制观念,转变思想再就业观念、自强自立精神、奉献精神等的思想教育。讲求虚实结合,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满足基层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爱戴,说出的话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落实党和政府对于三农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条件。
2、拓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各项工作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
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渗透到农村经济工作之中,抓住农民脱贫致富的热切愿望,深入做好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经营体制、贯彻土地承包政策、税费改革等方针政策的宣传。根据农户家庭状况、年龄层次、文化修养等具体情况,实行分类指导。
强化农村基层工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落实农村工作的组织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素质告、能力强、业务精的农村党组织能更充分地发挥广大党员在农村各项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又可以反过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进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当前,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突破口,着重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恤群众疾苦上下工夫,为广大农民做出示范和榜样。
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宣传事业结合起来。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已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开展,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影响越来越大。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新闻宣传中把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政策路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各项教育内容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力宣传党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内容多、个体或者群体差异大、弹性大、见效慢等特点。其工作实效性往往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往往和其它工作结合在一起。因此,探索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构建领导和管理机制。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相关各部门和全体责任人头上,千斤重担大家挑。明确各单位、责任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责任、内容和要求,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形成与各个层次、各级党组织相配套的管理和教育网络。
二是要构建预警和防范机制。定期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和发展动向,及时预防和处理突显的问题。
三是要构建有效的社会化参与机制。充分动员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体参与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四是要建立有效的资金收支机制。设立农村思想政治专项经费,鼓励单位和个人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建设。同时建立资金运行机制,确保把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
要充分依托党校轮训、专题讲座、互联网教育、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知识等的教育培训。不断充实干部队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及时补充到队伍中来,确保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后继有人。关心帮助基层干部,做到政治上信
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使他们安心工作,发挥作用。
4、完善联系群众机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用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衡量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政绩。
首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有真正的发言权,真实分析政绩的成分构成,防止弄虚作假。通过政务公开、接待来信来访、网络平台等途径,扩大群众对干部活动、发展状况、工作进展等方面的了解和参与。
其次是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要从工作内容、民生建设、民主管理等方面,制订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认真分析评定,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第三、定期开展农村基层干部述职评议活动。采取群众评议、电视直播、网络参与等形式,尽可能正确评价干部思想、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将群众意见、群众满意度作为考评晋升指标,从而多方面为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一要充分结合干部包村等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二要充分利用村庄、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一方面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沟通协调或聘请有关部门的技术骨干、专家为群众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发家致富的力能。另一方面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三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下力气解决难点问题,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走出困境。(文:卞新龙)
山区县农村社会管理中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培育力度不够
调研发现,我县很多地方的建设陷入依靠资金推动发展的“路径依赖”:重物质资本投入,轻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建设的力气花的大,对文化生活的力气花的小。忽略了农村社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因素——人。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技能人才匮乏。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农村成为老人、妇女与儿童的留守地,大龄男光棍现象普遍,导致农村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这些新问题也已成为引起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二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程度越来越低,作为生活地点的吸引力越来越差,与城市相比发展速度不言而喻;三是农村文化生活“贫瘠”。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惠及面低,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多内容少,农家书屋建得多看得少,农民培训多实用少,民间协会多作用小。
(二)农村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
一是传统管理方式难以适应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关系的发展需求;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带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力量强弱不均;三是农村社会管理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部分地区的村委会60%以上的日常工作是为境内的建设项目和工矿企业服务。
(三)农村社会综治联动不力,防范措施不完善
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社会综治工作总体上落实较好,但是一些工作制度坚持不够,突出表现在农村普法教育宣传不够,村级综治维稳服务室作用发挥不好,由于部分村缺乏法律明白人,多数矛盾要靠司法所和乡镇综治部门调解,台帐登记和跟踪回访制度落实不够,导致部分矛盾容易复发,农民法制意识不强,不能正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由于乡镇派出所警力有限,加上农村外出务工青年人员增多,大龄男女比例失调,导致治安联防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
目前我县城乡二元分割分治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各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难平衡、难协调,农村与城镇之间差距依然存在、各镇村之间差距亦不可避免。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有所进展,但与其他县市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的社会建设相比、与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需要相比,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问题更加突出。少数村卫生室“门庭若市”,多数却“门可罗雀”;部分农村土地征用领域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导致涉及农村土地问题的上访有明显上升趋势;部分农村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渠道不拓宽,村民反映“村里办不了,要到乡镇或者县里办事不方便,来回要折腾一两天”。
山区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策
从“如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怎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怎么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三个关注点着手:
(一)全面落实社会责任,强化公众参与意识
一是村级党的组织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提高协调各方、总揽全局的能力。切实落实责任制、严格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要以转变干部作风为契机,树立“服务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减少对下的各种创建达标、评比考核的任务部署,有效改善农村社会管理。三是要依靠公众参与,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以“新型农民”培育为重点,提高群众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对村民思想道德、法制意识、农业技术、职业教育等培训,合理界定村民自治与政府行政工作的范围、职责,让村民自治组织从“准行政组织”中脱离开来,赋予村民自治组织更多的自治与动力。
(二)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七个体系”建设为依托,大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一是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全力维护农村社会治安。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三是建立或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新农保、新农合、农村社会低保等机构职能,建立相对统一的管理机构,完善相关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四是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三)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护航”农村社会管理
经济发展,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以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重要支撑。为“护航”农村社会管理,一是要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兴办公益事业的渠道,加快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二是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鼓励工业发展。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新路。三是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体系,作用发挥不充分,应在此基础上成立完善的组织管理协会,建立同政府沟通的渠道以及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等。除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外,要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的社会组织与管理等社会功能;要积极发展像红白事理事会、文化协会、村治调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等新社会性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村级公共事业,营造农村社会和谐氛围
村级公共事业既是村民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体现,也是维护农村安定的基础。各级政府,包括村级组织要想方设法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村民享受社会福利的体现。一是要不断探索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办法新举措,从而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要提供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医疗卫生等便民公共服务,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改善农村文化设施;三是要注重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信仰、价值观、是非观、利益观的教育,各级党组织以及村民自治组织要加以引导与教育。
总之,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按照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建设,让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兴山完全有能力走在全国山区县前列,为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山区特点、兴山特色的社会建设体系而不懈探索。(文:彭筠 湖北省兴山县南阳镇)
第二篇:农村工作
大学生村官,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实际。怎么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呢?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认为在面对这些最真实,最实际的群众工作时,要做到尽情、尽心、尽力。
尽情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做好群众工作,一定要饱含一份为基层、为农民奉献的热情。熟悉民情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最基础的,也是第一件事。具体来讲就是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村里自然状况、经济结构、人员组成、风俗人情等,熟悉当地实际情况。多走访群众,多关注弱势群体,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愿。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之中,无论是调查研究、走访群众;还是宣讲政策、部署工作,都应当多说贴近群众感情的话,多讲群众能够接受的道理,切忌讲官话、大话、套话和空话。这样,与群众的心就能贴得更近,同群众的关系就能更加融洽,与群众才能建立起深厚地感情,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同感,让老百姓自觉地把我们当成自己人,愿意同我们说心里话,支持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才有发言权,才能更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
尽心
大学生村官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单做日常工作显然不够。需要我们用更加全局化、高端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用更加实用性、创造性的思路开展工作。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在于如何创收和致富,那么我们就应该调整思路,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理论去研究和探索本农村发展规划,想一些农村致富的路子。比如说,可以与驻村企业进行合作,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建立和培养村里的支柱产业,使任职村有一个长远地致富门路。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尽心地去思考,虚心向有着丰富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村组干部学习,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切实当好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好助手,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尽心地用我们的知识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广大群众有了发展致富的门路,群众的一切工作就好做了。
尽职
对于大学生村官要做好群众工作,不是光靠嘴说,关键是要实干。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政府为发展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这些文件精神,对各种政策我们要去了解,去落实。要尽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如为农民办理粮食直补到位了没有;新农合,新农保的的政策群众知道了没有;家电下乡补助、农机补贴农民得到兑现了没有;征兵和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了没有,矛盾纠纷公正及时地调解了没有等等。小农村,大社会,群众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做得好不好,源于我们大学生村官对群众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对那些工作难度大,矛盾多的群众工作要积极主动去做,下恒心、使狠劲、动真格、非下苦功夫不可
第三篇: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专题调研
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专题调研
一、农村基层组织缺人才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近几年来,我乡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有了较大改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村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要求,村干学历低、年龄偏大,后继无人问题较为突出。全乡现有村干部36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仅16人占44.4%,46岁以上的村干21人占58.3%。村干部工作缺少吸引力,学历高的以及发展农村经济有致富门路的不愿到村任干部。部分在职村干部事业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缺少创新精神,缺少工作动力。究其原因: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工作难做。大部分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营收入少,甚至无村营收入,村级负债严重,高负债村无钱修桥铺路、无钱扶贫济困、无钱偿还债务,甚至村干工资都难以兑付,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二是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村级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钱,下面一根针,有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吃苦几十年,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在政治上没有盼头,至多干到村支部书记,很难再提升;事业上缺成就,有些年青村干部,尤其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村官,怀着一腔抱负,想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收钱、调解纠纷等琐事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去实现自己干事业的心愿。三是村干待遇低,在经济上没有奔头,村干报酬少的仅有8000多元。上述因素造成一些村干部心理失衡,不愿干、不真干、不实干。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吸引力。对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工资待遇及养老保险、村干部的培训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大胆提拔使用农村的能人。将一批年富力强、开拓进取、怀为民之心、思富民之策、乐富民之举的私营业主提拔到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岗位上,同时,进一步处理好村干部经济待遇问题。并提高村干部养老统筹标准,使他们老有所养。二是注重教育培训提高村干素质。乡党委负责对其他村干部的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村干部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致富、带富的本领。三是加强后备人才建设确保后继有人。进一步完善村级后备人才库,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农民党员经纪人、企业职工、各类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大中专及高中毕业生、退伍专业军入、入党积极分子等,充实进村级后备人才库,并对他们加强培训,落实专人正常帮带。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资金
一是农村基础建设投入难。由于税改后筹资筹劳数额少,农村基层特别是村级集体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已经形成的农村道路、桥梁、水渠闸急待修理。
二是乡村两级债务清偿难,占用农业投入资金。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收支缺口较大,全乡有1/3的村当年管理资金收不抵支,而且还面临着繁重的债务化解难题。打多数村缺少可以盘活的集体资产,通过发展经济化解债务还需一个过程,不少地方化债无门。乡级财政运转也十分艰难
三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难。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与“一事一议”的规范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不少地方由于议事内容、议事条件、农民民主议事素质等方面的制约,无法与规定程序操作,影响议事效果。
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阶段性成果,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及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和难题,扎实有效开展工作,确保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1、加大上级财政对村级的转移支付力度。在村级经济尚不发达且无新的增长点情况下,村级组织既要确保正常运转,化解各类债务,又要进行农村基础建设,自我调节能力十分脆弱,难度很大。建议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在确保村级组织运转资金足额到位的同时,各级财政要划出专项建设资金重点支持村内农业基础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今后应着重向村级组织倾斜,向水利、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倾斜。
2、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已成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投入的主要途径,因此,建议上级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筹资筹劳标准不能降低。二是简化筹资筹劳程序,实行标准控制,民主议决,限额使用,规范收取。三是强化征收手段。
3、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制订具体的优惠政策。如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项目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明确具体的扶持措施。
三、农民增收缺门路
从当前情况看,农民增收难,关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在生产环节增收空间不大。二是致富信息传递不畅,把握不准。农村现有的为农服务机构、农业信息网络等,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存在明显的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信息传递的不畅,影响了市场对农业结构的引导作用。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在其他产业方面的增收渠道不畅。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绝大多数运行机制不健全,有名无实,致使农民抗御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为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采取综合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普遍增长、持续增长、加速增长。
第一,努力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水平,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线来抓。
要调整发展目标,使农业发展向“保安全、保稳定、保生态、增加农民收入”的“三保一增”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安全的食品,才有广阔的市场;只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此,在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注重于农产品的优质化、安全化、高效化,以此来促进我县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化,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
第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当前要立足我乡实际,制定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同时要狠抓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要不断强化服务,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搞好技术培训、信息服务、跟踪服务、后勤服务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环境。
第四,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来抓。
当前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发展的宽松环境。一要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使更多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什么是专业合作组织,为什么要办以及如何办好它。二要因时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只要能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技术和卖难等实际困难的,都予以扶持。三要坚持民办性质,做到推动而不强迫,参与而不包办。四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良好的运行机制。
第四篇: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最终版)
一、农村基层组织缺人才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近几年来,我县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有了较大改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但随着我国加入WTO 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村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要求,村干学历低、年龄偏大,后继无人问题较为突出。全县现有村干部2705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3.2%,46岁以上的村干占43%。村干部工作缺少吸引力,学历高的以及发展农村经济有致富门路的不愿到村任干部。部分在职村干部事业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缺少创新精神,缺少工作动力。究其原因: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工作难做。大部分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营收入少,甚至无村营收入,村级负债严重,数额大的超过100万元,高负债村无钱修桥铺路、无钱扶贫济困、无钱偿还债务,甚至村干工资都难以兑付,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二是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村级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钱,下面一根针,有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吃苦几十年,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在政治上没有盼头,至多干到村支部书记,很难再提升;事业上缺成就,有些年青村干部,尤其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村官,怀着一腔抱负,想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成就一番事业,然而收钱、调解纠纷等琐事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去实现自己干事业的心愿。三是村干待遇低,在经济上没有奔头,村干报酬少的仅有4000多元。拼茶镇的兴镇村去年村干人均只有4000元,镇政府为了调动积极性,每人照顾了500元,上述因素造成一些村干部心理失衡,不愿干、不真干、不实干。有些镇为了解决后进村配备村干难的问题,不得不采取并村的办法,将后进村并给邻近组织建设好的村。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吸引力。对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工资待遇及养老保险、村干部的培训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大胆提拔使用农村的能人。将一批年富力强、开拓进取、怀为民之心、思富民之策、乐富民之举的私营业主提拔到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岗位上,同时,进一步处理好村干部经济待遇问题,在职干部除上级人均纯收入的1.5倍落实基本报酬外,对部分村营收入、镇考核报酬,以及代收的各款手续费,用于村干部分配,使村干部人均不低于6500元的报酬。同时提高村干部养老统筹标准,使他们老有所养。二是注重教育培训提高村干素质,实行分级培训村干部的责任制。县一级重点负责培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镇党委负责对其他村干部的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WTO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提高村干部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致富、带富的本领。三是加强后备人才建设确保后继有人。进一步完善村级后备人才库,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农民党员经纪人、企业职工、各类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大中专及高中毕业生、退伍专业军入、入党积极分子等,充实进村级后备人才库,并对他们加强培训,落实专人正常帮带。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资金
2001年,我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但农民负担大幅度减少给基础设施投入带来了困难。全县税改后,减负近1个亿,减幅达到51.4%,同时也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造成了资金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基础建设投入难。由于税改后筹资筹劳数额少,农村基层特别是村级集体进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已经形成的农村道路、桥梁、水渠闸急待修理。据统计,我县现有农村桥梁3294座,这些桥梁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建造时的荷载标准偏低,已年久失修,有1006座急需维修改造。有51%的三级河、64%的四级河流急需疏浚。而村级每年一事一议筹资只有1800万元左右,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最多只有1000万。
二是农村税费征收到位难,已经落实的投入渠道资金难到位。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得到有效减轻,绝大多数农民拥护和欢迎,积极交纳税费,但也有极少数农民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税改后,农业税的征收主体是农税征管机关,镇级只属于委托代收机关,村干部只能上门动员而不能直接收税,定时定点征收在有些地方还未能有效地推开,而农税部门限于人力、物力,缺乏必要的应付手段。另外,一事一议筹资和农民负担的两工到位尚无法律保障,清收税费尾欠难度很大。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拖欠人数越来越多,尾欠额越来越大,直接影响村级运转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
三是镇村两级债务清偿难,占用农业投入资金。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收支缺口较大,全县有1/3的村当年管理资金收不抵支,而且还面临着繁重的债务化解难题。税改前,全县村级集体账内外债务高在2.7亿元,通过二年多的努力,目前债务余额已下降为1.15亿元,但今后化解的难度更大,缺少可以盘活的集体资产,通过发展经济化解债务还需一个过程,而清收税改前陈欠中央又严格禁止,不少地方化债无门。现全县村级债务超50万元以上的有40个村,占总村数的12.3%。镇级财政运转也十分艰难,绝大多数镇是负债运转,多的镇负债高达5000多万。不少
镇只好将一事一议筹资和两工以资代劳款等农业投入资金,挤出部分用于还债。
四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难。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与“一事一议”的规范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不少地方由于议事内容、议事条件、农民民主议事素质等方面的制约,无法与规定程序操作,影响议事效果。
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阶段性成果,达到中央提出的“三个确保”的要求,我们将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和难题,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同时,我们建议上级要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实际,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逐步过渡到位,在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前提下,落实各项措施,从而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必要折基础建设投入,确保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1、加大上级财政对村级的转移支付力度。税费改革5—8年内,是村级资金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在村级经济尚不发达且无新的增长点情况下,村级组织既要确保正常运转,化解各类债务,又要进行农村基础建设,自我调节能力十分脆弱,难度很大。建议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在确保村级组织运转资金足额到位的同时,各级财政要划出专项建设资金重点支持村内农业基础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今后应逐步向村级组织倾斜,向水利、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倾斜。
2、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资金投入机制发生变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作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投入的主要途径,因此,建议上级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筹资筹劳标准不能降低。根据当前农村实际,取消“两工”后将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更加消极的影响,因此,建议从明年起,继续保留“两工”,工日可以控制在每劳8个工日以内,并允许实行一定额度的以资代劳。二是简化筹资筹劳程序,实行标准控制,民主议决,限额使用,规范收取。三是强化征收手段。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条例法规,实行依法征收。
3、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制订具体的优惠政策。如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项目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明确具体的扶持措施。
三、农民增收缺门路
我县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05元,比上年增长6.5%。从当前情况看,农民增收难,关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在生产环节增收空间不大。我县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40多家,但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品档次低,精深加工少;农业生产与加工脱节,农产品安全质量有待提高;与农民的联接不够紧密,买断的多,搞二次分配的很少,对农业生产和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虽明显但不突出。二是致富信息传递不畅,把握不准。农村现有的为农服务机构、农业信息网络等,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存在明显的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信息传递的不畅,影响了市场对农业结构的引导作用。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在其他产业方面的增收渠道不畅。我县农村总劳力45.3万人,按现有生产能力和水平,以劳均耕作10亩计,仅需13.2万个农业劳动力,绝对剩余量达32万之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全县转移出去的劳力仅22万余人,当前特别是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农民外出就业受到严重制约,即使目前暂时没有返回的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在外收入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绝大多数运行机制不健全,有名无实,致使农民抗御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为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采取综合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普遍增长、持续增长、加速增长。
第一,努力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水平,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线来抓。
要调整发展目标,使农业发展向“保安全、保稳定、保生态、增加农民收入”的“三保一增”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安全的食品,才有广阔的市场;只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此,在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注重于农产品的优质化、安全化、高效化,以此来促进我县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调整发展思路,使农业发展由产品结构调整,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全面优化转变。下一步必须从传统的产品结构调整中跳出来,努力扩大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的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使其成为当地的一项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全县围绕“八大主导产业”,发展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水平。
第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化,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
当前在扶持龙头企业上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在龙头企业的认定上,不能只看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产品的市场前景,而更要看它有没有带动农民,带动了多少农民,有没有与农民结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二是在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上,不能只将有限的扶持资金用在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上,而要更多地用于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增强其带动农民发展生产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在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上,不能仅仅落实在会议上,落实在文件上,而更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在发展农业企业上,不能仅仅将眼光盯在引进外商外资和工商
资本上,还必须眼睛向下,注重在种养大户和专业户中选贤任能,使他们从一般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迅速发展成为农业企业。当前,重点是要对能够带动其他农户的“专业大户”进行调查摸底,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促进这些专业大户迅速发展成为“龙头大户”。
第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当前要立足我县实际,制定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要根据如东的传统特色,鼓励农民外出从事建筑、装璜、服装加工、商贸流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要狠抓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展劳动力就业空间,增强劳务输出能力,要不断强化服务,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搞好技术培训、信息服务、跟踪服务、后勤服务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环境。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第四,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来抓。
当前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发展的宽松环境。一要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使更多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什么是专业合作组织,为什么要办以及如何办好它。二要因时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只要能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技术和卖难等实际困难的,都予以扶持。三要坚持民办性质,做到推动而不强迫,参与而不包办。四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良好的运行机制。
第五篇:农村工作心得体会[定稿]
自从七月同事辞职以来,整个项目办就暂时由我负责,并正式开始运行,到现在快三个月了,有很多体会,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什么都有,现在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通过我的工作经历,对我所在地区的农村有所了解,并增进大家对农村以及ngo工作方式理念的了解。
先谈工作吧。
在这之前,先了解有关背景:
永寿县是一个有19余万人口的农业县,县域经济基础薄,发展较慢,农民人均收入低,贫困、特困人口较多(其中贫困人口12.28万,特困人口6.14万),在陕西107个县区中位列103位,属“八七”扶贫攻坚国定贫困县之一,XX年被列入新世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254个行政村中就有150多个扶贫重点村。
该县人均年纯收入不足750元,属国定贫困县和陕西省重点扶贫县。全县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村主要分布在监军镇、店头镇、仪井镇、马坊镇、常宁镇、永平乡、上邑乡、永太乡、豆家镇、御驾宫乡、渡马乡、甘井镇、渠子乡等十三个乡镇的不同村。
多年来,永寿县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贫困匮乏,水资源极缺,交通不便,靠天吃饭,旱涝不保收,是永寿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受封建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小农经济意识严重,认为女人就应围着锅台转,满足现状,缺乏创新精神,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经济意识淡薄,所以多年来,使永寿无法摆脱贫困的帽子。
1、人蓄饮水基础设施差,可利用水资源缺乏,特别是饮用水水资源,人蓄饮水困难,部分村庄无法满足基本饮用水,大部分村庄水质不达标。
2、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山区村都是土路,但公路质量差,每年雨季道路泥泞,对医疗、教育服务造成严重。
3、当地地形沟壑纵横,农产品结构单一(主要种植小麦、苹果和玉米),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生活。XX年布尔山羊价格因为种种因素暴跌,对农民造成极大损失,有些农民倾家荡产。原来曾经拍卖为15万元的布尔山羊目前每斤价格为4.5元/斤。农民对于价格的被动接受严重影响了种植结构的调整。
4、农村教育较为落后,教育基础设施差,尤其师资上缺乏较为完善的保证机制,教育质量层次不齐。
5、地方病比较普及,主要因为含氟量较高饮用水、营养不良、碘缺乏和艰苦的潮湿、不透风的居住环境造成。
6、大部分居住条件恶劣,居住在祖辈盖起的土窑中。由于属于地下建筑,比较潮湿,灰暗,并且不透风,因为年久失修多为危房,每逢暴雨来袭都有倒塌危险。
7、妇女健康意识薄弱,缺乏健康知识以及获取的有效渠道,特别是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等特殊
时期得不到科学的保护。
8、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多,老年人和妇女劳务负担重。
9、当地市场和技术等信息闭塞,不利于当地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
我们在永寿选了2个乡镇,14个村,第一年20万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是40万元。我们要在当地工作6年。
当初我本来是要在甘肃接替工作的,但是在永寿帮同事做村级评估的时候,发现这里的人很困难,触动很深;加上我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点,从头开始参与整个过程,于是申请留在永寿工作,并得到了批准。本来我是做助理,但是阴差阳错,在没有人的情况,我一个人真的从头开始负责一切。是挑战也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