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
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
魏义祥
前言:上世纪30年代李四光教授《庐山之冰川》引起了世界地理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庐山地貌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庐山是冰川地貌提出了质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可以证明庐山不是冰川地貌。然而,仍然有些学者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庐山在历史时期有冰川的存在。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庐山实地考察路上地貌,分析庐山地貌的原因。本文将从走过的庐山实习点进行综合考察,找出庐山地貌的成因。
关键字:地貌、土壤、冰川、岩性、构造。
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从庐山的海拔来看,庐山是很难形成冰川的,更不用说是冰川地貌了。在李四光提出的庐山冰期的那个时间段内。云南冰川的下限3000米。东部的台湾山脉也在3000米,那么庐山比它们低的很多怎么会形成冰川呢?唯一的可能是冬天的下雪比云南、台湾多。中国东部属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雨。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发育冰川必须夏季大量降雪为主要条件。据庐山牯岭气象站同志记录,该站海拔1165米,年平均气温11.4℃,其中七月为22.6℃,1月为-0.4℃,年降水1834毫米,主要降于4—7月,庐山的降雪只出现在3000米高空温度低于-6℃时,那时牯牛岭地面温度低于6℃,如要7月份降雪,则温度下降值至少为16℃,这样剧烈的降温幅度远超过一般中纬度冰期的降温幅度,其出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根据李先生所编《挽近地质时期庐山冰川分布图》推算“大姑冰期”时雪线高度在400—600米左右。第四纪未次冰期的雪线高度根据确切的古冰斗遗迹,陕西太白山和台湾玉山均在3500—3700米左右,前者位置偏北,而降水较少,后者位置偏南而降水丰富,雪线出现在相近高度上。日本本州中部高山降雪多而位置偏北,末次冰期的雪线高度出现在2500米左右。庐山界于上述三地之间,估计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度在3000米左右,“大姑冰期”相应于中更新世的民德冰期。当时气温比末次冰期冷一些,冰川规模大一些,但并非很悬殊。要如李先生意见,庐山在“大姑冰期”发育那样规模的冰川,使雪线降至400—600米,比末次冰期雪线还低2500米左右,气温相差15℃左右,这是难于想象的,实际是不大可能的。
最新根据土壤中的氧元素中O16和O18 的鉴别分析可知当时的气候是比较温暖的,在通过在大汉阳峰上发现的马兰时期的黄土可以知道当时的湿度是比较
小的,降水不是很多,在寒冷其实干冷的气候。这一点就让人产生怀疑庐山是冰川地貌。
从大月山水库这一地貌特征来看。这里属于大校厂谷地,是河流袭夺所造成的。这是一条被夺河。从出露的地层来看,这里的地层比较老,是震旦纪的地层,距今约8—6亿年,从出露的岩性来看,岩性是大月山的粗颗粒石英砂岩。出露的第二层是长石石英砂岩。这些岩层都是在山脊地带出露。李四光教授认为这些小石块是冰川搬运上去的,因为此地比较高,水是搬不上去的。这一点很难让人信服,因为黄秉维先生在广东就看到过这样的现象,而且通过我带回来的岩石标本看与我家乡那做小土丘上岩石岩性和磨圆度没有太大的区别(安徽当涂)那是根据crender和paner两位先生的师弟到野外考察得出结论认为这是岩石风化在通过流水作用冲下来造成的,其实并没有经过太长距离的搬运。假如李先生是正确的,那么在广东也行成了冰川地貌。而且我家乡也有冰川地貌。我想这两个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在广东因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是很丰富的,很难形成冰川地貌,而我家乡的那座小土丘海拔只有300米也缺少形成冰川地貌的条件。再说如果这些石头都是冰渍物,是冰川形成的,那么冰川作用将把这些冰渍物全部带到山麓地带很难在此处得以保存。
大校长谷地是一个比较宽广的谷地。一次可以推算出此谷地是在庐山太生之前就已形成,如果是在抬升之后冰川地貌形成的,那么河床是比较深的而且有较多的跌水。可是在大校厂谷地是一条发育到晚期的河流。通过出露的岩层可以判断这是一个中生代的褶皱,相对海拔小于350米地貌的整体起伏比较小,据此可以推测出在庐山抬升之前在此地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准平原,已经有河流发育。而李四光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冰川槽谷,但根据李四光提出的三次庐山冰期,尤其是庐山冰期距今的时间可以推测此时的河床是比较年轻的,有跌水或瀑布的现象。但展现在面前的大校厂谷底的地貌情况来判断,情况并非如此。
在含鄱口有座叫犁头尖的小山峰。形状非常像冰川地貌中的角峰。李四光教授认为这是冰川地貌形成的角峰。可是根据角峰形成的条件可以推测出角峰的形成常与冰斗和刃脊相伴而生,然而,在庐山转了一圈都很难找到冰斗和刃脊地貌。通过对犁头尖出露的岩层可以判别出这是一逆断层,是一断层面中上升的部分。竭力比较发育。也可以看出岩层的走向,其实不止是犁头尖可以看到,在上山的公路两侧也是可以看见的出露岩层的倾向和走向。
在大汉阳峰发现了玩更新世时期的马兰黄土这一特殊的现象。这种黄土应该是外来的,通过科学鉴定可以发现这些黄土是从内蒙古和甘肃地带吹来的。这可以说明在庐山形成时期和形成前期是干冷的气候条件,这样才能有利于黄土的运移和堆积。那么在庐山抬升之后则冰川将会把黄土带到山麓地带,不会在此处堆积。从这一点也是可以推测在历史时期是没有形成冰川地貌的。
大校厂谷地剖面是一个跌水地貌,是河流的溯源侵蚀造成的。具体说,是地壳的抬升作用造成河流不断的溯源侵蚀所到到达的最远点。从出露的岩层来看大校厂谷地剖面是长石石英砂岩,易风化,颜色是其灰白色。从坡面堆积物来看其磨圆程度不是特别好,也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大小混杂。从河流的角度来分析这和河流的发育时间有很大关系,是河流发育的晚期,河流比降小有坡积物形成,应该说在庐山抬升之前就已经形成。从冰川地貌来看这是一个冰川槽谷,两侧的堆积物都是冰渍物,这些冰渍物是存在于冰川的两侧,底部和表面,随着冰川的运动所造成的。在这些冰渍物中也发现了形状如熨斗状的石头。这是存在于冰川底部碎冰川运动所造成的而且在熨斗石地步发现了冰川的擦痕。其擦痕呈丁字
形,而你是流的擦痕是比较宽浅的。但李季军教授对大校长谷地剖面土壤中氧元素的测定得出,土壤中的氧16大于氧18与我国西部冰川地貌是相反的。也就证明了在地质时期是高温环境下形成的土壤,通过对植物花粉,果实的古化石鉴定可知在地质时期这里是比较是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常绿群落和高大的乔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土壤层上层呈黑色,气候右边很的趋势。当然我们说没有形成冰川地貌不代表没有冰川,这就可以说明熨斗石的成因。
当我们来到电站大坝时,是大雾天气,还下起了雨。但通过对瀑布成因的分析可以知道瀑布的形成是河流不断溯源侵蚀造成的。第一大规模的溯源侵蚀是大校厂谷地,第二次是黄龙潭和乌龙潭,第三次是师门涧。通过这三次的抬升作用可以看出庐山是在地壳逐步抬升作用下形成的,而且目前还在抬升中。
通过对五老峰岩层的分析,五老峰是砾岩,砂岩和粉砂岩。沉积岩中有碎屑结构,从其碎屑结构可以分析其形成条件,当时的应该是浅海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因为在浅海环境下才有砂和砾的来源。在其左侧有两个大的断层,一是温泉大断层,二是莲花大断层。通过其海拔高度可退测出其上升高度,当时的还不应该在500米,这样的海拔高度证明了庐山在更新世没有形成冰川。
西谷从成因上看是一个次生谷。从岩性上看可以判别是与大校厂谷地岩性一样的都是长石石英砂岩。西谷较宽广,通过前面对大校厂谷地的分析可知道西谷在抬升之前也是一个准平原。在西谷中有一块大石头,用冰川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冰渍物,再打石头上还有一块大的石块被认为是冰漂砾。然而通过对岩层的鉴别这块石头的岩性是粗颗粒石英砂岩,也就是说次石头与大校厂谷地的岩性不一致,而是有可能是随着岩石的蹦塌滑坡下来的或者是泥石流带下来的。这一现象的形成可能与岩石的走向有关。同是硒鼓海拔在40-50米如果整个西谷都是被冰川所覆盖,那么这么高的冰川也是没有太大的搬运能力的。当时Barbar提出U形谷没有积雪的地方,积雪很多移动下来才能形成冰川,这个地方没有积雪怎么肯能有冰川地貌呢?
我们在花径公园里发现一颗很像羊背石的石块,李四光教授认为这是冰川地貌留下来的羊背石。从“羊背石”的成因上来看,羊背石的岩性和底部的岩性是一致的。因为羊背石有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通常与石质洼地,湖盆两侧相伴而生成群的匍匐于地表。而在此处只发现单独的一个,而且在整个庐山都很难看见。同时这块石头的岩性进行鉴别可以发现这块石头是细颗粒的石英砂岩,而此处的地下岩性是长石石英岩,岩性是不一致的。只一点可以说明此处的岩石不是羊背石。再根据其岩性的和地貌的分析此块岩石可能是从月照森林落下来的。
街心公园的牯岭街石块洼地地形,对面是虎背领,是大月山的粗颗粒石英砂岩,而洼地则是长石石英砂岩,也就是说这里是一个次生谷地。是由长石石英砂岩风化而成的。用冰川观点来解释这是一座冰窖。而非冰川的观点则认为这是由于流水作用泥石流或蹦塌地貌所造成的。通过对剪刀峡的成因来看这是一个短线谷和断层。两侧河流流水侵蚀发育了一系列节理产生破碎,为流水侵蚀提供了基础形成逢沟必断的显现,侵蚀物带到山麓地带。王家坡谷地是一个向斜这里有个很奇特的现象,河流不在谷底汇集而是在靠近西北侧的山地,这种现象用通常的流水地貌是很难解释的。然而冰川地貌则认为谷地两侧发育河流是冰川下切侵蚀造成的河谷,在冰川消融以后变成了河流。具体说王家坡位于大月山东北,转变成了谷底是典型的冰斗“大拗”冰斗侵蚀逐渐加深冰川积累越来越大,冰川两侧侵蚀山麓形成河谷。王家坡西侧支沟承受雨水面积较大,水量较丰,侵蚀能力较强,可能是王家坡宽谷中河道偏流于西侧的原因。李先生所提出的庐山地区几条
U形谷都是向斜谷或被软弱地层控制的次成宽谷。而更多的横切构造或横过地层走向流向山麓的许多沟谷,虽也被李先生解释成冰川经过的谷地,但几乎都是V形峡谷,而不是U形谷,这也可以反证这些河谷与冰川发育无关。最新的流水地貌是可以这样解释的:此处位于大月山的背斜且向下收敛处,产生掌力拉伸再加上流水侵蚀便形成了河流。李四光在入秋后水位退下时看到鞋山上石头冰川的擦痕很清楚。后来施雅风先生研究认为那不是冰川所造成的。施雅风认为:李先生著作中多次提到石块上具有擦伤的条痕和基岩上的擦面作用冰川流行的证据。诚然,在冰川区经常可以看到显明的条痕石和石壁上粗大擦痕。但形成条痕石和基岩擦面的动力不限于冰川作用,泥石流、山崩、滑坡和断层者可以导致这种形态。其具体特征也有所差别。我们曾在庐山上下将近50个地点的泥砾剖面中搜寻,可惜都未找到一块具清楚擦面真正由冰川形成的条痕石。相反,在庐山西麓铁佛寺旁的现代河床中,发现一块长径达3米的石英砂岩若干新鲜的粗而深的擦痕和撞击坑,擦痕长3—10厘米,宽2—3毫米,深2—4毫米,撞南坑直径1—3厘米,深3—5毫米(邓养鑫记录),这肯定是近代山洪泥石流爆发时石块间相互磨擦和撞击所成。在庐山东麓秀峰圭的深切的峡谷中,在高距河床数米处的谷壁上存在若干平行于河床的粗而深的擦痕,这也不可能是冰川所成,而是现代山洪泥石流产物。在李先生《冰期之庐山》著作中发表的七块条痕照片中,有六块是次圆形的,长径均小于1米,这就意味着这些石块先经过相当长距离的滚动,磨成次圆形,以后才出现擦痕的。这可能是山洪泥石流的特征而不应是冰川作用的证据。
综上我们是可以说庐山在地质时期是没有冰川的。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2期《庐山真的有冰川吗》施雅风
2.《地貌学》严钦尚,曾昭璇高等教育出版社
3.《地理综合学的研究》黄秉维商务印书馆。
第二篇:综合考察材料
关于发展对象×××同志的综合考察材料
一、基本情况
×××,女,汉族,×地区人,×年×月×日出生,×年×月进入我校学习,×级×专业×班学生,任×职务。
二、现实表现
着重写被考察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日常表率作用的发挥等情况。如:思想汇报,参加社会工作情况,参加校、院系、班级等集体活动情况;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和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情况;跟培养人交流情况;专业学习及获得奖励情况;群众基础(处理同学关系,在同学中的威望)等等。
三、政审情况
经函调,查阅其本人学生档案高考政审表、《自传》,与其本人谈话了解有关情况,其本人、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楚,无重大历史问题。
四、公示情况
经支部2011年9月23日——2011年9月29日公示,无人反映不同意见。
五、支委会意见
×××同志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主动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团结同志、尊敬领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积极主动、关心集体活动、热心帮助他人,各方面有较大进步。本支部认为,该同志已基本具备了入党的基本条件,同意发展,报学校党委审批。
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
2011年9月29日
第三篇:综合考察材料模版
关于***同志的综合考察材料
一、基本情况
***,男,25岁,汉族,山东**市**县人,现为我校****级********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加了山东科技大学党校第35期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成绩合格。
二、简历
1990.9—1995.7在************小学学习
1995.9—1999.7在************中学学习
1999.9—2002.7在************中学学习
2002.9—2006.7在******大学学习
2006.9至今在山东科技大学攻读***************专业硕士学位
三、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审情况
父亲********县*****有限公司经理中共党员
母亲********县***乡***村农民群众
舅父********县***乡***村农民群众
据函调,以上成员政治历史清楚,无任何政治历史问题。
四、现实表现
*****同志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立场坚定,崇尚科学,在重大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使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科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志尊敬师长,集体荣誉感强。
五、不足之处
六、支委会意见
×××同志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主动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团结同志、尊敬师长,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积极主动、关心集体活动、热心帮助他人,各方面
有较大进步。本支部认为,该同志已基本具备了入党的基本条件,同意发展。
中共研究生学院委员会*****党支部
二O一O年月日
第四篇:综合考察材料
XX同志的综合考察材料
XXX,男(女),民族,XX省XX市人,生于何年何月何日,家庭出身XX(务农或者商人),本人成分学生,何年何月入团,现就读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XX级XX班。
该同志于何年何月何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根据该同志的现实表现,支部于2012年4月19日召开了支委会讨论研究,同意将其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制定XXX、XXX俩同志作为培养联系人。
经过半年时间的培养教育考察,支部在广泛听取支部党员及培养联系人意见的基础上,认为该同志:
1.在政治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章和邓小平理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有一定的认识,入党动机端正,目的明确,政治思想觉悟高。
2.在考察期间能以党员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获奖情况)。
3.能经常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党忠诚老实,能积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乐于助人,遵纪守法,较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4.经过对该同志政治审查,该同志及其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白,无重大政治历史问题。
不足之处:(缺点)(理论知识应该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起来)鉴于以上意见,我们认为该同志已经具备党员条件,可以发展成为预备党员。
外语系党总支学生三支部2012年10月25日
第五篇:参观考察井冈山、庐山心得体会
江西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综合科 陈泓宇
2011年5月17日—21日,在农委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赴井冈山、庐山、南昌进行了一次富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红色之旅。
首先,我们到达了中国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一路上,我们参观了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茨坪毛泽东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追寻着先烈们的战斗足迹,走在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路途中,仿佛又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革命党人浴血奋战,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依稀听到震撼山河的炮声,耳边萦绕着革命党人面对屠刀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在心灵的不断震撼中,我明白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不但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离开井冈山,我们攀登了秀丽的庐山,参观中共庐山会议旧址、蒋宋美庐别墅、白居易草堂;饱览锦绣谷、仙人洞、如琴湖、三宝树的秀美;伫立含鄱口,仰观五老峰,傲视苍穹,俯瞰鄱阳湖;挺拔的云杉、险峻的峡谷。虽然气温很高,但祖国锦绣山河让我们顾不上山高路滑,忘却了疲劳,纵情的欢笑, 争相记录这如诗般的美景。
最后,我们来到了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聆听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血雨腥风中,打响反抗白色恐怖第一枪的史实介绍;登上滕王阁,品味了《滕王阁序》中描绘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在考察学习过程中,在红军精神的鼓舞下,同志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共同攀登,俨然是一支纪律严明的红军部队,真正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今后我要将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革命精神带到工作中来,踏踏实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1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