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农产品检查工作方案
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以下简称“品牌农产品”)作为品牌农产品的主体,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维护品牌农产品的权威性和品牌公信力,积极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近期在本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品牌农产品专项检查,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认真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全程监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集中整治,依法查处,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确保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及时发现并消除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有效整改和依法查处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树立和维护品牌农产品公信力。
(二)有效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水平。
三、检查内容
全面监控品牌农产品认证管理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一)生产经营规范性。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调查产地环境质量、区域范围及周围污染源受控情况,掌握重点区域的农业环境变化趋势;了解获证单位的生产操作规程和相关标准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生产操作行为;查阅获证单位是否建立生产记录并按规定对生产记录进行档案管理,查看生产记录内容是否完备,评估生产记录的真实性。
(二)产品质量安全性。狠抓原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检查,从源头上保障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检查获证单位是否使用禁(限)用农(兽)药;农(兽)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准则,绿色食品获证单位是否执行原料(饲料)订购合同;采收、屠宰或捕捞是否符合农(兽)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要求;原料及投入品贮存是否有专人管理和适宜场所。同时,对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加工车间(仓库)的品牌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针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依据相关法规和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三)包装标识合法性。检查获证单位是否已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对农产品包装标识的各项规定,重点检查必须包装的品牌农产品是否经包装后上市销售;产品或包装上是否标注标志和发证机构名称;标称品牌农产品的产品其证书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等。在包装标识检查过程中,应针对当前假冒认证标志现象比较严重这一突出问题,加大市场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假冒品牌农产品行为,维护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公信力。
四、时间节点及任务安排
(一)成立检查工作组、制定检查计划:20**年5月5日前,各区县农委(包括**食品集团公司产业部)成立专项检查工作组,根据本辖区内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见附件1)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计划,并报市农委市场与信息处。按照本方案要求,负责开展本地区、本行业所有品牌农产品的专项检查工作。
(二)实施现场检查:20**年5月6日至5月31日,各区县农委(包括**食品集团公司产业部)根据检查计划,按照专项检查表(见附件2)的要求实施现场检查,每个现场检查小组至少由2人组成。
(三)抽检产品质量:20**年5月5日至5月31日,由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统一安排相关质检中心,对所有品牌农产品(当季无鲜活产品的除外)进行抽样、检测。具体产品名录、检测标准和判定标准等由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另文下达。
(四)专项检查情况汇总:20**年6月1日至6月6日,各区县农委(包括**食品集团公司)将本辖区的现场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区县品牌农产品现场检查总体情况、存在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整改情况);相关质检中心将产品抽检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承担抽检农产品的总体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建议)。20**年6月6日前各区县农委(包括**食品集团公司产业部)将现场检查汇总分析及填妥的专项检查表,质检中心将品牌农产品抽检情况汇总分析及产品检测报告报送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对全市品牌农产品专项检查的总体情况汇总后,于6月10日前报市农委市场与信息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单位应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检查,要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专门力量,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迅速开展检查工作。同时,要主动向政府汇报,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通力合作。
(二)精心组织,确保实效。各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迅速制定检查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清原因,依法予以处理或提交有关执法部门处理。要注意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防止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三)做好宣传,注重引导。应结合专项检查的开展,做好法律法规宣传,重点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中关于品牌农产品的规定。在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过程中,要积极与当地宣传部门沟通,立足于维护消费安全和促进产业发展,及时应对和处置不实信息。
第二篇:农业农产品检查工作方案
农业农产品检查工作方案
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以下简称“品牌农产品”)作为品牌农产品的主体,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维护品牌农产品的权威性和品牌公信力,积极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近期在本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品牌农产品专项检查,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认真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全程监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集中整治,依法查处,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确保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及时发现并消除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有效整改和依法查处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树立和维护品牌农产品公信力。
(二)有效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水平。
三、检查内容
全面监控品牌农产品认证管理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一)生产经营规范性。
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调查产地环境质量、区域范围及周围污染源受控情况,掌握重点区域的农业环境变化趋势;了解获证单位的生产操作规程和相关标准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生产操作行为;查阅获证单位是否建立生产记录并按规定对生产记录进行档案管理,查看生产记录内容是否完备,评估生产记录的真实性。(二)产品质量安全性。
狠抓原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检查,从源头上保障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检查获证单位是否使用禁(限)用农(兽)药;农(兽)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准则,绿色食品获证单位是否执行原料(饲料)订购合同;采收、屠宰或捕捞是否符合农(兽)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要求;原料及投入品贮存是否有专人管理和适宜场所。同时,对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加工车间(仓库)的品牌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针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依据相关法规和管理规定进行处理。(三)包装标识合法性。
检查获证单位是否已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对农产品包装标识的各项规定,重点检查必须包装的品牌农产品是否经包装后上市销售;产品或包装上是否标注标志和发证机构名称;标称品牌农产品的产品其证书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等。在包装标识检查过程中,应针对当前假冒认证标志现象比较严重这一突出问题,加大市场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假冒品牌农产品行为,维护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公信力。四、时间节点及任务安排
(一)成立检查工作组、制定检查计划:20**年5月5日前,各区县农委(包括**食品集团公司产业部)成立专项检查工作组,根据本辖区内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见附件1)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计划,并报市农委市场与信息处。
按照本方案要求,负责开展本地区、本行业所有品牌农产品的专项检查工作。(二)实施现场检查:20**年5月6日至5月31日,各区县农委(包括**食品集团公司产业部)根据检查计划,按照专项检查表(见附件2)的要求实施现场检查,每个现场检查小组至少由2人组成。
(三)抽检产品质量:20**年5月5日至5月31日,由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统一安排相关质检中心,对所有品牌农产品(当季无鲜活产品的除外)进行抽样、检测。
具体产品名录、检测标准和判定标准等由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另文下达。(四)专项检查情况汇总:20**年6月1日至6月6日,各区县农委(包括**食品集团公司)将本辖区的现场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区县品牌农产品现场检查总体情况、存在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整改情况);
相关质检中心将产品抽检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承担抽检农产品的总体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建议)。20**年6月6日前各区县农委(包括**食品集团公司产业部)将现场检查汇总分析及填妥的专项检查表,质检中心将品牌农产品抽检情况汇总分析及产品检测报告报送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对全市品牌农产品专项检查的总体情况汇总后,于6月10日前报市农委市场与信息处。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各单位应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检查,要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专门力量,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迅速开展检查工作。同时,要主动向政府汇报,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通力合作。(二)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各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迅速制定检查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清原因,依法予以处理或提交有关执法部门处理。要注意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防止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三)做好宣传,注重引导。
应结合专项检查的开展,做好法律法规宣传,重点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中关于品牌农产品的规定。在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过程中,要积极与当地宣传部门沟通,立足于维护消费安全和促进产业发展,及时应对和处置不实信息。第三篇: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18·合肥)筹备工作方案
芜湖市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18·合肥)筹备工作方案
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18·合肥)定于2018年9月15日至17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18·合肥)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农交会)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市参展各项筹备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和工作任务
市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史高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王先进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夏长胜同志为联络员。办公室下设展示展销组、招商组、宣传组、后勤组。
1、展示展销组 组 长:王先进
成 员:夏长胜、刘剑、李志东、王卫东、王鸿翔 主要任务:负责参展工作筹备、协调、保障等工作;组织、联络参加开幕式、领导巡馆及重大活动协调工作;负责制定芜湖市参展工作方案,协调落实招投标工作,报请市政府和委领导审定展厅设计总体方案;负责检查、监督展厅制作搭建及安
全等工作;负责审查企业参展方案,审定参展企业及展示展销产品等工作;负责展厅现场管理,做好参展企业服务工作。
2、招商组 组 长:廖晓红
成 员:晏利民、李志东
主要任务:负责督促县区及时上报农业招商引资项目,按时统计上报省组委会招商组,推荐2—3个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参加大会集中签约;负责组织协调参加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活动,安排签约人员按时就位,落实签约合同文本审核制作等工作。
3、宣传组 组 长:高芦生
成 员:高 英、宋卫兵、黄
倬、谢
晶
主要任务:负责制定芜湖市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18·合肥)宣传方案和“芜湖大米”品牌宣传和展示方案;协调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展会筹备工作和交易会大会盛况、领导巡馆、市长推介品牌农产品暨采购商专场、农业招商项目签约等重大活动;编制手机短信及时向省组委会上报动态信息。
4、后勤组
——
组 长:江 哲
成 员:奚正金、田
建、章 姝、朱琼琼、陈 娟 主要任务:负责落实本届农交会参展工作经费;做好市领导在肥期间接待、服务及农交会期间后勤保障工作;协调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组织安排培训人员到农交会现场观展;负责专业观众参加有关专题活动的对接和安排等工作。
二、活动安排及责任分工
(一)重大活动
1.市长推介品牌农产品暨采购商专场(网络直播)时间:9月14日下午2:00-5:30 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及主展馆、6、8、9、10号馆
牵头委领导:王先进
朱赤平责任人:鲍蓓蓓、李志东
对接省农委市场信息处
赵 霞、丁作坤 2.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会长会议 时间:9月14日下午3:00-5:00 地点:丰大国际大酒店
牵头委领导:王先进 责任人:夏长胜
对接省农委畜牧局
陈海林 3.开幕式
时间:9月15日上午8:30-8:50 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 牵头委领导:王先进
责任人:夏长胜
田 建
王卫东 对接省农委信息中心
丁作坤、纵风云 4.巡馆
时间:9月15日上午8:50-10:00 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主展馆和
6、牵头委领导:王先进
责任人:夏长胜
李志东、王卫东
对接省农委产业化处
杨亚明 5.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
时间:9月15日上午11:10-11:40 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 牵头委领导:廖晓红 责任人:晏利民、李志东
——
8号馆
对接省农委畜牧总站
李赛明
6.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 时间:9 月15日下午3:00-5:00 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 牵头委领导:王先进、高芦生 责任人:夏长胜
李志东、黄 倬 对接省农委能源站
刘军
(二)专题活动
1.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央联分会(安徽)产销对接会(同步参加市长推介品牌农产品暨采购商专场活动)
时间:9月14日下午 地点:主展馆、8号馆 牵头委领导:王先进 责任人:夏长胜
对接省农委畜牧局和产业化处 陈海林、赵渊 2.龙头企业与资本机构对接活动 时间:9月15下午3:00-5:00 地点:待定 牵头委领导:江 哲 责任人:奚正金
对接省农委财务处
潘 鑫 3.“互联网+农业”对接活动。时间:9月15-17日 地点:6号馆 牵头委领导:朱赤平责任人:鲍蓓蓓
对接省农委市场处
赵 霞、丁作坤 4.产学研对接活动 时间:9月15-17日 地点:6号馆 牵头委领导: 高芦生 责任人:陈 娟
对接省科教处 程世根
5.农资产品与专业观众对接活动 时间:9月15-17日
地点:10号馆,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明珠广场)牵头委领导:高芦生 责任人:陈 娟
对接省农委种子站 熊成国 6.农机产品与专业观众对接活动
——
时间:9月15-17日 地点:10号馆 牵头委领导:高芦生 责任人:陈 娟 对接省农机局
张道华
7.农产品加工技术联盟与加工企业对接活动 时间:9月15-17日 地点:9号馆 牵头委领导:王先进 责任人:夏长胜
对接省农委产业化处
赵 渊
8.农民最喜爱的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布活动
时间:9月16日上午9:00-10:00 地点:登录大厅 牵头委领导:朱赤平责任人:刘 剑
对接省农委植保总站和合作处 黄秋云、钱东方 9.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展参会 时间:9月15-17日
地点: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明珠广场)牵头委领导:高芦生 责任人:陈 娟、刘 剑
对接省农委科技处、合作处 程世根、钱东方
三、工作要求
1、认真组织落实。按照省组委会制定的重大活动和专项活方案的要求,细化工作方案,分解强化责任,认真组织落实。
2.加强信息沟通。按省组委会确定的活动时间节点,早安排,早对接,保持与省农委对接人信息畅通,及时交流筹备工作动态,按时组织人员出席。
3.注重统筹协调。要从大局出发,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和补台,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参加。
——
第四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现代化农业生产,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确保人民安全消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创品牌,市场准入促进管理和体系建设”的思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农产品产地管理,建立建全农产品产地安全信息统计和监测档案,开展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划分,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不受污染。
(2)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
(3)促进农产品进行包装标识,创立品牌。
(4)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毒有害农产品销毁制度,严格控制全县蔬菜、水果、茶叶、大米、畜禽等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瘦肉精”检出率和重大疫情发生率,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6)加强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切实保障节日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我县为了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尽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做好农产品安全生产,确保放心消费,重点加强两个组织领导建设:一是成立以县长江小斌为组长,县委纪检书记黄发高、副县长黄德民为副组长,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畜牧局等机关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农业局局长饶泽龙为办公室主任,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成立以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畜牧局、果桑局等机关单位的高级职称人
员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风险评估小组,负责我县农产品基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等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推荐实施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从而保护环境,以及公众和动植物的健康。
2、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改善产地条件,保障产地安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定位监控。建立健全全县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网络,使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网点覆盖全县,加强对工业“三废”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控,及时掌握了解全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产地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信息统计工作,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档案。监测档案应当准确记载产地安全变化状况,并长期保存。三是做好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类管理试点示范工作。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因素,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在禁止生产区设置标示牌,载明禁止生产区地点、四至范围、面积、禁止生产的农产品种类、主要污染物种类、批准单位、立牌日期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损毁标示牌。四是做好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工作。在农产品产地大力推广绿肥种植,有效增加土壤肥力,减少下年作物对化肥的需求量,同时采取配方施肥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可大幅减少农业化肥使用量,达到减小因农业施肥量大造成的污染;大面积推广使用生物用肥用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如冬耕晒田),可增加杀灭作物病虫害效果,减轻作物病虫害发生基数和发生率,使作物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从而降低因使用农药过量造成的污染;同时禁止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使农产品产地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要求
3、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为了达到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目的,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组织化、规模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样就能更好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管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标准化措施。二是加强农产品基地标识管理,使基地区域范围明确,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要求树立标示牌,标明范围、产品品种、责任人。三是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四是抓好农产品基地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设。农产品基地生产单元要做好田间生产过程记录,填写记录表,特别是要对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情况做如实记录,记录包括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并实行签名负责制。生产记录在收获结束后一周内提交基地管理部门存档,并完整保存3年。
4、促进农产品进行包装标识,创立品牌。开展农产品包装标识试点,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创立品牌,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意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的农产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二是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按照规定标明添加剂的名称。三是开展农产品标识的申领和使用。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对冒用农产品标志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促进创立品牌。
5、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市场要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经过培训的检测技术人员,确保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的条件。按照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配备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实验室、有财政预算的“四有”要求,完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检测行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二是要落实入市农产品检测制度。除了在有效期内的认证农产品、与市场建立产销对接的农产品、经法定检测机构检测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免检进入市场销售外,其他农产品,必须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严格控制全县蔬菜、水果、茶叶、大米、畜禽等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瘦肉精”检出率和重大疫情发生率。三是建立有毒有害农产品销毁制度。经入市检测发现不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转销其他市场,对已进场销售农产品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及时报告农业局或工商部门监督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集中销毁,对造成危害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建立市场经营档案制度。批发市场各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农产品经营档案,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查验检测凭证、记录和保存购销台帐等制度。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制度。各市场要明确一名负责人分管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并确定一名业务联系人,负责向农业局报送情况,建立稳定、有效的联系渠道,及时报告相关工作情况。对抽查检测中发现的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要依法进行处理,并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农业局,报告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农产品的名称、数量、检出的有害成份、来源地及处理情况。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为了全方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对各项工作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对农产品基地的监督管理。农产品基地要接受各级农产品质量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不得
拒绝检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质管机构要不定期对基地环境、产品质量以及档案记录内容进行检查、检测和核实,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依法查处,并向社会公示。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建设。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全县农资经营单位和个人都所营销的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有关国家行业标准,并在进入我县市场销售前应到农业局备案,从而在源头上堵住假劣农资产品。进一步规范经营主体,依法取缔不具备法定条件的或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的产品证照,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健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重要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完善标签、标识等监管手段,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大力推广使用安全高效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新产品,加快对高残毒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普及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施药机具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
7、加强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切实保障节日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一是在节日期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重点监控农产品生产基地,把好农产品基地准出关口,确保不合格农产品不出基地,不入市场,切实保障节日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二是加大监测信息发布力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积极引导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健康消费。
8、大力宣传。全县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重点,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各种媒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激发自觉参与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9、专项资金投入。只有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标准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资金投入,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篇: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 2001-11-8
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当前变化最大,影响最深刻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供给已由短缺转化为供大于求,特别是粮食已连年过剩,这就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一些重要农产品如粮、棉、油等虽可利用关税配额制度对过量进口风险加以控制,但仍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进口冲击,畜产、水产与果品、蔬菜则需开放市场。这样,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考虑国内各地农产品在本地的销售,还要考虑各种农产品的国际适应性和国际竞争。
目前,各界对我国农产品供过于求形势的认识和估计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是“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有人觉得这是“季节性”和“暂时性”的;还有的人认为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水平都很低,是“低水平过剩”。对农产品当前供求情况的不同认识,会直接影响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心,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调整力度。的确,我国目前农产品总体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差很远,消费潜力很大。但需求不同于要求或愿望,它是与收入水平和价格相联系的概念。在当前收入水平,支出结构和一定价格水平下,对农产品的需求就只有这么多。供给大于与这个收入水平相应的农产品购买能力,农产品就会过剩,不管是“低水平过剩”还是“高水平过剩”,都会出现农产品低价格。这就会打击农业和农民,随后则影响相关部门以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于相对过剩还是结构性过剩,那是不论农产品大量剩余还是农产品短缺国家的农业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的。正是这种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推动农业结构进行即时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达到农产品略有剩余,农业生产力留有储备,正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追求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内容
各地目前的农业结构,是近几年来全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供给日渐充足条件下,逐步调整的结果,它越来越充分地满足着全国人民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应该说这样的农业结构基本上是合理的。这一点,从公布的统计数字和人们生产、生活经验中,都可以体会到。今年国家粮食与棉花收购价格基本上维持去年水平,只有玉米每公斤上调0.02元;其它市场经营的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与去年相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低迷。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可以看出,今年农产品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维持着,就全国而言,对主要农产品产量结构作大幅度调整的空间不大。
根据我国资源条件,当前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扩大劳动密集型生产,如畜牧业、水产业、优质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节约土地与水资源,培育与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即减少水土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如华北等严重缺水地区,应大幅度削减水稻生产,大力推广耐旱作物与耐旱品种。由于全国各地农产品供大于求,即使较具价格竞争力的畜产品、水产品和部分蔬菜果品,调整的幅度也不宜过大。现在有不少地方在作新增一万头牛,十万猪羊,百万鸡鸭等大规模的调整安排。必须看到,这些产品现在普遍销售不畅,个别地方短期内价格涨一点,但价格总水平仍走低。本地在扩大生产时,要考虑到外地增加的产量也可能来冲击本地市场。若同类产品大量上市,岂不形成灾难!因此,在作结构调整时,必须充分考虑自己产品的质量、成本与价格,确认有竞争力后再作扩大生产的安排。火鸡、驼鸟等新稀产品虽有外销可能,但也要考虑到这些产品原有的产销渠道,同时,外地外市也可能在发展这项生产。
总之,要搞清楚当地的调整是补缺、是优质、是特色,还是价格竞争力强,然后有目标地调整结构。要避免大起大落。过去有些地方在发展兔毛、羊绒、芒麻、苹果。大蒜等产品中发生过盲目性,曾使从事这种生产的农民吃了大亏,这些经验教训,是要认真总结记取的。
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是产量,大量选用高产而质不优的作物与畜禽品种,牺牲产品质量;而为了换取高产,往往不惜工本。目前许多农产品产量虽高,但质次、价低。成本高,不好销售,这是导致农业与农民长期收入少的重要原因。
那么当前可作大幅度调整的内容是什么呢?应着重于改善品种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具体地说:要淘汰低劣品种,降低较差品种比率,提高优良品种比率;降低产量虽高但质量不好的作物与畜禽比率,提高产量虽较低但质量优良的作物与畜禽比率;当然高质又高产的作物和畜种是最理想的选择。过去,按取得最高产量的要求投入土地、劳动与资金,现在则要讲究按经济产量投入;种植面积与畜禽头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安排可取得最大收益的面积和存栏数;要讲究可取得最大收益的作物结构和畜群结构。如根据许多地方的实验和经验,小麦生产放弃最高产量而按经济产量投入,公斤成本约可降低15%-20%。显然,其它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都存在这种情形。
在农产品供过于求情况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把质量放在首位,一般地号召“优质高产高效”这当然是没有错的。但由于要使高产、优质、高效三者完全一致,有十分严酷的条件,经常表现为偶然性;而这三者矛盾的情形则是经常存在,无条件的,是一种必然性。因而在作结构调整的具体安排时,必须更多地注意并处理好高产、优质、高效三者之间的矛盾:当产量与质量矛盾时,要服从质量要求;当产量与效益矛盾时,要服从效益;而质量与效益矛盾时,则效益优先。一公斤顶级牛肉可以卖几百元,利润丰厚,但这种价格特高的牛肉又能卖出多少?应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或者总结经验,都有助于找到优质高价与薄利多销两种营销方案的最佳或较佳组合,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阶段性调整与连续调整
过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一般都源于计划对各种农产品产量的要求,然后落实到种植面积与畜禽头数的调整。达到一定的结构要求后,就稳定一个时期,称为“调整好了”。可以说那时的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阶段性质。在市场经济下,在农产品供大于求条件下,应该改变这种计划型、大幅度、阶段性的调整模式。因为随着农产品日渐丰富,人们的农产品偏好不断变化,对农产品形式与加工层次要求越来越高,阶段性调整满足不了这种随时变化的需求;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也会因未能及时调整而丧失商机,减少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庞大,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很不相同,生产规模相去甚远,拥有的技术与装备也有区别,因而面对一定的价格时:有的有利可图,他们会扩大经营;有的可以忍受,暂时维持生产;而有的则无利可图,于是退出这项生产经营。农产品生产者就这样随时受到市场的筛选,几乎不存在“调整好了”的时候。面对千差万别的各类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不能只顾追求规定的结构指标,搞“一刀切”。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宜改为主要按市场需求,渐进的连续调整模式。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要农业结构指标。反映农业结构过去和现在及其变化的指标永远需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根据农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结构的效果和影响,指导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显然,农业结构的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农业 经营者在调整中追逐利润时,木会过多地顾及其 它经营者,也不会充分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许有的人还会损害公共利益。这就需要行政管 理。若连续进行的结构调整逐渐积累,出现严重 的情形,也是需要阶段性战略调整的。如刚过去不久的山羊绒生产严重过剩,引发低价格,山林草原被过量山羊破坏等严重后果,这就需要果断进行阶段性调整。
引入农业结构连续调整思路,有利于尊重农 民意愿,放松对企业的束缚,发动并培养他们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从而改变过去处处仰赖政府的传统习惯。当然,农业结构战略调整还有它长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但这些目标都应把增加农民收入包括其中。如果得不到农民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不会成功的。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
农业结构调整中必然同时发展着农产品加工与运输,使农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并扩展产品营销的地域,就是说,农业结构调整必然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两者相互促进。
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实际发展看,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很多,如龙头企业带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农户、供销专业合作社加农户、专业农民协会、各种种植和养殖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等。如果归纳一下,不外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工商企业主导经营型;另一种是农民自办合作社型。
工商企业主导经营模式的最大好处是简便易行。让一批经营农产品的工商企业,把部分农民或农民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包下来就行了。利用这些企业在获取市场信息和筹集资金方面的优势经营农产品,是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特别是对大量分散生产的小农户,可以从过去依靠政府计划和收购,转而依靠这些企业生产和销售。然而这种模式固有一些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的因素。经营农产品的龙头企业,是与农民利益不完全一致的经济实体。它们在考虑自身利益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目标,而在考虑农业和农民利益时,一般以能维持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给为限。即使一些由政府以政令从严监管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常常出现压级压价,打白条,等情形,分散的小农户在与这些企业经济交往中,地位并不平等,极易在订合同与农产品交售中受到损害。
“利润返还”是这种农业经营模式照顾农民利益的一种形式。然而分散的小农户几乎不可能参与决定利润返还比率,更不用说监督利润返还的执行了。
农民自办合作社模式的优点与困难似恰与前一种模式相反。首先,农民通过自办农产品营销,与农产品销售市场直接联系起来,避免中间商取利,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第二是农民联合起来办合作社,形成团体的力量,这就有利于在与有关企业谈判中取得平等地位,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第三,只有农民自办营销,才能亲身学习经营,造就一代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农民。这种模式的不足是在初始阶段和规模小时,筹集资金不易,近期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如前一种模式。
实行农民自办合作社模式的最大困难是教育、帮助农民组织起来。这需要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付出巨大精力,经过较长时期才能做到。但为了农民收入能较快增加,为了使对农业投资和农民需求较快增长,从而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们应该知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也是发达国家与一些发展较快国家农业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合作都是保护小农切身利益的最现实手段,也是最易于实施的合作内容与合作社形式,因而十分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它不需要很多产权变更,也不需大量资金,而只需有共同利益农民中积极分子的组织与活动。当然,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考虑到农民进行劳动合作与资金合作两方面利益,股份合作制是比较理想的组织形式。
当农民组织起自己的合作社或股份合作制的农产品营销企业,并达到一定规模时,他们就有力量自办农产品加工与运销,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或股份制形式吸收工商企业参与经营,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和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这也是一些国家在横向农业合作基础上向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这种一体化不但可有效地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且将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拥有几亩或十几亩地的小农户,也可以单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使他的经营产业化。例如将这些土地建成保护地,采用高技术,实行高集约度的种植或养殖生产经营。这种小农户的农业结构调整十分灵活,应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两种模式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给农业和农民留下公平合理的收益,其中最核心的指标是平均利润率。工商企业主导经营模式若能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收益,这种模式也是可取的。
结构调整要促进可持续发展
过去追求产量的农业结构调整,几乎都给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增加了新压力。在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比较易于协调的。现在的问题是要充分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可为此做什么工作。
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别于不发展;另一方面则区别于不可持续。因此它被制约于不发展和不可持续之间。不发展是它的下限,不可持续是它的上限。农业发展绝不只是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一种产业,它发展的目的是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但也不允许过剩,大量过剩会招至不可忍受的低价格,反过来打击自己。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发展中使农业和农民增加收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否则,农民就会逐渐离开农业,农业就会萎缩。
当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问题。资源短缺要求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持农业资源的供需平衡;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的地方,要缩减作物面积和牲畜头数,使自然资源得以恢复;对于保有大量未开发自然资源的地方,如边远山区,在不破坏生态前提下,这些自然资源是可以适度开发的。农业开发不同于工、矿开发,只要植被、树木与作物结构安排得当,生态环境并不会破坏,甚至可能改善。农业环境污染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是工、矿业排污对农业的侵害;另一面是农业本身施用过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损害。针对问题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包括对暂时无法避免的污染源的避让,当然是有助于减少乃至杜绝这类损害的。农业结构调整可以主动营造一个不但有利于自身,还有利于周围环境的农业结构。但它还受到广大地域范围内森林、河流与气候形成的大地生态环境的重大影响,这种环境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还要注意使农业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生态条件,如上面已经提到的,缺水地区就应调减大量用水的作物。但从长期和战略上考虑,我们仍要采取积极态度,改变这种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地和设施农业就是方向。在有条件地区,如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设想把大面积农业用地都建成保护地,使相当大比重的农业生产在人工生态环境下进行。
可以看出,在不发展和不可持续之间,客观上存在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农业结构轨迹。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乃至传统、习惯、道德、法律等大量因素,这些因素中有许多是不易作动态预测的,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还不足以准确找到这条轨迹。然而在农业结构长期调整中,就当前时期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几个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调整方案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小心谨慎,不断探询,随时调整,沿着一条接近最佳的农业结构轨迹前进还是有可能的。
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
利用市场力量进行农业结构连续调整,并使其达到既定战略目标,政府的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这是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和农业企业都是根据自身经济利益行事的。即使是很守纪律,有较高觉悟的经常者,也不可能具有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府才有的远见。即使是最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并不具有人民赋予的政府权威。
政府的首要作用是管理。管理内容应包括:使农业结构调整适应当地资源与环境保护要求,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改善;对农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使之符合无公害与其它卫生要求;使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其它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研究农产品生产与农业结构的经济效益,与相关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并促进与其它地区、其它国家农业的分工与贸易。
第二,农业按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生产经营者最需要的是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价格信息。这种信息甚至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经营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地域性强,比较分散;小农则更如散沙。除了政府或其委托的机构,是不可能及时提供完整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的。各级政府如能以过去抓农业生产的精力,来加强收集并提供农产品需求与价格信息的工作,这对于成功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虽然对这些信息拥有权威,但不要据此对农民和企业发指令,不要代他们决策。面对及时准确的信息,调整的成功与失败,都由生产经营者自己享受或承担。然而可以相信,由于切身的利害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刺激与责任,会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取得成功。
第三个作用已在上一段中提及。在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活动中,他们是小者、弱者,在与其它企业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倾斜外,一项更具战略性的措施是帮助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在入股的企业中切实参与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工作,以便高效率地实施农业调整,同时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
最后,提出一点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作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必须坚决执行政企分开的政策:决不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利益分配;决不参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开发中出现的利益重新分配。目前,许多企业和不少地方政府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农业结构顺利调整的倾向:企业常企图以经济利益交换政府对它们违纪甚至非法经营的宽容;而政府扶持企业,特别是较大企业,远比扶持小农户积极,觉得工作起来轻松有利。这两种倾向合在一起,使政府稍不自觉即极易偏入企业一方,不能公正执行管理与服务及其它政府职能。农民在农业中居于基础,居于主体地位,目前仍占有农业中的绝大部分比重。千万不要偏离他们。
中国农业大学 郑大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