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强调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强调——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日前,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到省农科院调研。他强调,要抢抓机遇、争创一流、服务“三农”、突出重点、人才强院,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罗清泉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先后来到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核心试验基地、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生物医药研究所,看望了农业科技专家和一线科研人员,兴致勃勃地观摩了优质水稻原种扩繁基地、鲟鱼新产品联合研发中心、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及农科院科技成果展。
罗清泉指出,要争创一流,树立更加积极的目标。要创建全国一流的省级农科院,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力争进入全国农科院前6位。省农科院有基础、有条件,依托湖北的农业资源优势,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
罗清泉强调,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服务湖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在服务“三农”中加快发展。贴近“三农”、贴近农业发展一线越近,农科院的发展就越快。要在服务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在服务中加快自身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增收等搞好服务工作。农业科技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还要熟悉农业市场、熟悉农业发展方向、熟悉农业经济。
罗清泉指出,要突出重点,培植农科院核心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在几个重要领域有所突破,走在全国前列,然后不断扩大这种优势,推动产业技术的综合化,培植新的优势。一定要形成湖北的特色,在全国是惟一,是真正的第一。要在巩固全省现有品牌的同时,在小龙虾、茶叶、蔬菜、食用菌、鲟鱼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罗清泉强调,要坚持人才强院,建设高素质的研发队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科学规划,建立多层次的、合理的人才结构。既要有高层次的、重要领域的领军人才,又要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进取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摘自《农民日报》2010年8月17日
第二篇:关于我市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关于科技支撑我市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提纲
市政协
一、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
1、理念提升,促进科技创新环境优化
(1)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促进扶持农业科研工作和加强农技推广的政策情况;
(2)各有关部门和县市结合地域实际,研究制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情况;
(3)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情况;
(4)科技宣传与培训采取的多种形式情况。
2、科技提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2)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情况;
(3)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情况。
3、产业提升,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情况;
(2)提升特色产业优势情况;
(3)积极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情况。
4、设施提升,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及标准农田提升工程项目,改良
1农田地力情况;
(2)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发展设施农业情况;
(3)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促进农机化情况;
(4)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情况。
5、服务提升,创新服务机制
(1)以农民信箱为主要载体,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等情况;
(2)以作业服务为主要手段,构建专业服务平台情况;
6、管理提升,保障农业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情况;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3)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情况。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实施科技创新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2、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3、科技要素资源的整合与培养优秀人才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4、抓好当前工作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三、对我市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1、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保障,推进科技发展方面。
(1)明确工作重点;
(2)争取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建设;
(3)科学管理,依法行政。
2、转变服务方式,提升队伍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方面。
(1)加强农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
(2)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合作社;
(3)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3、转变生产方式,突出科技创新,全面放大农业比较效益方面。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培育;
(2)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3)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4、转变工作机制,调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方面。
(1)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一支懂政策、有技术、会管理、善服务、廉洁高效团结的干部队伍;
(3)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对科研和推广成效显著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5、转变经营方式,充分发挥政策、投入、环境对科技的推动作用方面。
(1)强化政策保障。
(2)强化投入保障。
(3)强化社会环境保障。
6、转变组织方式,在科技项目、科技合作等取得新突破方面。
(1)做好科技项目的引进、审批和储备的工作;
(2)做好科技对外合作的工作;
(3)做好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的工作;
(4)做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
第三篇: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
本文从分析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业支撑的必要性开始,阐述了当前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对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所需要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进一步深化科技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发挥科技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间1+1融合大于2的发展效果。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服务延伸度;效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当前,无论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简称“建议”)中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后面简称“规划”)中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都表明现代农业在我国发展已进入关键战略阶段。在此阶段,生产现代化和生产要素技术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生产链条和效益链条延伸等方面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优化领域,这些优化领域目标的实现脱离不了科技服务业的支撑,最终利用科技服务业的支撑促进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建议》中提出的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2〕。
1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
1.1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要求
近年来产业间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不但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特点,也拓展和深化了生产供应链条上的延展,打破了传统供应链条上的单维度,呈现了不同产业链条上的维度交叉,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合作生产消费模式。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科技服务业产业的对载体的衍生裂变性和拉伸延展性特点逐渐彰显;而现代农业发展对于科学技术支持的天然需求,决定了科技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科技服务业助力于现代农业发展符合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要求。〔3〕
1.2产业升级和布局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质量、生活理念和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体现在消费不断升级,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领域也不断升级。《规划》中对未来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五项重点任务,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这五项重点任务需要科技服务业的支撑,尤其《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上述任务和目标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较高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科技服务业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符合产业升级和布局要求〔3〕。
2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2.1深化技术服务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一直以来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营体系上决定了农业的技术普及和推广较难,零散的单个生产效率的提高,难以形成规模的现代农业,随着农业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效益提高可以更多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深化服务。现代农业效益提高表现在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和产出率提高。这些要求体现在科技服务业可以优化现代农业要素的配置效率,科技服务业可以就生产育种、生产技术、农业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要素融合到现代农业。
2.2拓展服务延伸度促进供应链条体系优化
在现代农业服务需求方面,科技服务业可在加强周转和仓储基础设施技术和销售渠道体系搭建的建设上提供技术服务;这可以链接和缩短现代农业供给和消费之间的距离,可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供供给需求分析,实现供求和对接和平衡,助力于供给侧的改革。互联网对农业链条的加深提供了技术软件支持,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农业中的应用,为生产、销售、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4〕。
2.3制定和更新技术标准保证行业生产和产品品质
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健康安全保障需求是迫切的,如何保证绿色健康的食品;如何在生产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安全无污染生产,是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产品质量保证需要设定行业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设定检测的相应配套服务,这些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支持,提供行业技术标准服务这是当前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领域的一片蓝海;加大科技服务业对行业标准的服务是保证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3科技服务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要求
3.1政策环境建设
国家的政策在对产业发展和调整等方面具有导向性上的重要性作用,因此科技服务业助力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政策环境配套建设。第一方面,国家的产业政策可以鼓励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加大农业产品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政策鼓励和支持;第二方面,在法律法规方面对农业的生产和技术要求提出要求,通过制定或者评价授权独立的研发鉴定机构,达到设定产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第三方面,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农业资源特点、环境和生态规划要求,国家产业政策可结合科技服务业科研究生产布局规模效益分析制定政策。
3.2市场环境建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转化,可以营造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和孵化机构建设;为了实现产销平衡,防止农业供给侧过剩,可以加大科技服务业提供销售大数据分析的预测服务平台;为了缩短生产与供给的地域性空间距离和需求的时效性服务需求,可以借助互“联网+”服务,同时鼓励加大转运和仓储的平台服务。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农计发[2015]145号.〔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03日16:23来源:新华社.〔3〕经济参考报《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着力点》2015年7月20日08:07:46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4〕《京东再拓互联网+农业布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临视察》联商首页->资讯动态->消费动态.
第四篇: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的调查与建议
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的调查与建议
.2007-11-26戴旭宏
四川省提出“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四川省实施四个跨越的基础性跨越, 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从四川省当前的农业现状来看, 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 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水利化长期徘徊在40% 的水平, 远低于东部中部的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5%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个百分点。要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成为重要的关键因素。
一、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 四川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力度,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 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1.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取得较大突破
“十五”以来,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批显示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科研团队正迅速成长, 带动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广大的农业科研人员, 紧紧抓住农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克隆技术”“食用菌细胞融合技术”、“动物胚胎移植”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质优良品种取得成功, 水稻, 小麦、玉米、油菜、果蔬等近千种新品种和新型配套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 为四川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是由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系列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二是龙头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基地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四是由大专院校、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推广机构、人员及科技专家大院、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等组成的农村科技中介机构, 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兴力量。
3.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不断创新
实践中四川省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创新出了许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方式。雅安探索的专家、产业、农户相结合的“专家大院”新模式;邛崃市创造的信息跟踪、质量追溯的“电脑猪”、“数字米”生产管理新方式;资阳市探索并推行的畜牧产业发展的“六方合作加保险”运行机制;广汉专家加协会家农户得模式成都市充分运用“农户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等项目的实施, 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 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雅安、双流、大邑等县建立的“聘请一个专家、建设一个大院、依托一家公司、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新模式。
二、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虽然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应该看到, 要发挥农业科技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主要表现为“二差三缺失”。
1.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等各方面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由于科研课题申报, 成果评价机制的导向不合理等体制因素, 使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导致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的结合较差。一方面是四川省虽然有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 但是由于实行的科研院系所分割管理, 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申报等工作由各科研院校所自主完成, 力量分散, 且缺乏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难以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 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资源共享, 同时同类型的科研课题, 低水平的科研重复, 造成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 针对性不强, 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 大量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相当科技成果成熟度较低, 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突破性品种少,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少等现象同时存在。如农户急需的优质农畜产品及节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缓慢。
2.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较差
农业科技研发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才能保证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有效供给。目前四川的农业科技投入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 相当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使农业科研成了“吃饭”科研, 研究工作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另外, 由于涉农企业本身经济实力较弱还未能形成自主的研发体系, 再加上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在缺乏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激励的情况下, 完全由企业来进行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显然也不现实。而当前由政府和涉农企业共同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使得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3.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体系的缺失
在近几年的乡镇改革中, 大量的乡镇科技推广机构被精简, 人员流失, 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随着基层科技推广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界定和分离, 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职能转换。调查显示, 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科技推广人员主要偏重管理, 懂市场、有技术、会应用的一线农技推广骨干严重缺乏, 基层反映强烈;同时, 知识结构老化, 市场应变能力不足, 新型技术、新兴产业、产前产后的专
业知识掌握不多, 严重影响到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专家大院、六方合作等新型的科技推广模式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还远不能替代政府主导的技术推广体系, 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体系面临缺失。同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彻底, 经营性和公益性没有彻底分开, 各地都存在同样类似的问题,推广体系的缺失, 使新技术新品种难以顺利推广, 农畜产品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4.农业科技推广对象的缺失
作为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大省,近年来, 四川劳务产业开发不断深化, 劳务输出逐渐由短期性转移方式向长期性转移方式转变, 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类型增多, 劳务输出的效益和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2005年,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637.3 万人, 比上年增长
9.9% ,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已达40.6%;3 举家外出务工农户达到200 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比重为10% , 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缓解了人地矛盾, 有利于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劳力和农村中的精英分子, 留在农村经营土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出现了较多的“空心村”。
5.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缺失
上述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四川农村技术推广, 经营, 生产、融资四个体系的缺失, 虽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进步,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大。但是,无论是农业龙头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主要还是在产品的销售上为农户提供服务, 或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还没有起到连接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户之间桥梁的作用, 其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功能还存在缺失, 更不要说自主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三、创新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建议
1.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主体管理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为依托,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 特别是在畜种、经济类作物等技术壁垒上进行重点突破, 走农业科技集成、集约化道路。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 建立成都、南充、绵阳、达州、内江等5 个左右二级特色创新中心, 比如成都市以油菜蔬菜花卉为特色, 达州已苎麻为特色,分类指导, 重点投入, 构建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特色明显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
通过农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 建成适应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与平台, 从而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中心主要在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疫预警体系, 及配套技术、生物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全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 奠定农业技术跨越的基础。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在区域中心的指导下完成本地区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配套研究。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通过政策, 资金等杠杆引导这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 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一个以政府推广组织为主体, 推广队伍多元化, 技术服务社会化, 推广形式多样化, 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优化政府推广部门主导型的农业技术传导模式, 加强机制建设,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探索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的模式;农业科技企业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 资金雄厚、机制灵活、市场反映迅速, 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未来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公司+ 农户”的产业化型传导模式;要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充分发挥其培训职能作用, 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科研(教学)单位+ 农户”直接传导型模式。
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经营主体
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目标, 推进经营主体和技术推广主体相结合的步伐, 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经营主体, 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一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要加强对各类科技经营主体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充分发挥其机制活、效率高、针对性强等优势,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是提高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以企业为载体, 以项目为载体,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示范基地, 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推广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适用和重大关键技术, 使其成为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四是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标中, 应允许各类农业科技经营组织享有平等权力, 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竞标。
4.构建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投入是关键,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银行信贷为支撑, 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
(1)保障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政府要调整投入结构, 建立农业科技的投入的长效管理体制。确保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 使公益性推广机构正常履行职能。强化检查落实, 按照相关法规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必须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省财政应保证和不断增加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应用于农业科研。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项目, 建议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 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
(2)鼓励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强化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高科技企业要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开发, 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比例不得低于5%;企业投入农业科技开发, 可按适当比例冲抵、减免税收;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
5.建立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 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对在编的农技人员进行梳理。调整非专业技术人员, 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制度;清理占有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却没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 空出编制招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压缩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政策鼓励和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加入研发推广队伍, 应切实解决有志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 保障他们的待遇。
(2)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 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 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 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 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我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时应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机构的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传播农业技术信息。
(3)政府主导建立专项培训基金, 专款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戴旭宏 副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农村经济》2007 年第8 期
第五篇:西安:科技支撑 园区引领 努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支撑 园区引领 努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是国务院确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全市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1万,其中农业人口401万,具有大都市、大农业并存的鲜明特征。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864.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88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目标,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279个,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农业园区正成为西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一、科学定位,把园区作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主抓手
市委、市政府从西安大城市、大农村的实际出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将园区建设作为主抓手,强力吸引生产要素优化配臵,促进产业布局集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市区(县)两级均建立了农业园区管理机构,科学编制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协调部门力量,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支持、加快推进。截止2011年底,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建设面积近30万亩,其中500亩以上园区104个,园区年总产值23亿元。长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扶持发展,仅秦岭北麓环山公路沿线就建成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各类农业园区85个,其中陕西阳光雨露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投资3.2亿元,4月15日,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西北区推介活动开幕式在此举办。
二、给力发展,把园区作为拉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大平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园区建设,市区(县)两级都设立了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在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吸引社会资金大量投资园区建设。据统计,全市农业园区平均投入达1000余万元,其中工商资本投资占园区投资总量的57%;政府整合农业产业发展专项和支农项目资金占投资总量的20%;农民以劳动力、土地折股入园,计入园区自筹资金占比为23%。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格局,为我市园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了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后劲。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的方式,拉动社会资本投入2亿多元,大棚樱桃栽植亩经济效益高达4万元以上。
三、统筹谋划,把园区作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载体
促进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在园区建设中,我们有效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了区域内农业规模经营。截止2011年底,全市已流转土地3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涉及农户8.8万户,户均流转4.2亩;流转期限以10-20年居多,合同签订率普遍提高,流转价格普遍高于农户之间自发流转价格的2至3成。阎良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以股权形式流转1.2万亩耕地发展甜瓜产业,采用“甜瓜--玉米—蒜苗”每年三茬种植模式,亩均增效突破1.5万元,节本增效达20%以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在秦岭北麓、渭河南岸,以周至猕猴桃主题公园为引领,一个集产、加、销为一体,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种植面积35万亩的全国最大猕猴桃产业板块已经形成。
四、科技支撑,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我们把园区作为连接研究与推广的重要桥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形成从点到面、逐层扩散的技术传播和应用通道,探索出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通过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专家组及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广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市农业园区共引进示范新技术、新品种810项次,推广应用410项次,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40项,培训农民4.5万人次,促进了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五、高效运行,把园区作为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的示范田
在园区建设中,我们发挥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利用园区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的及时把握,按照“前联农户、后接市场”的模式,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以利益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生产,逐步形成了以园区为龙头、围绕园区建基地、通过基地带农户的链型结构和现代农业组织形态,提升了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在发展中,农业园区逐步呈现出标准化生产型、科技展示型、产业加工型、休闲观光型等多种产业形态互动,企业引领型、政府主导型、合作社牵头型多种组织形式互惠,专业种植、规模养殖、果(菜)—畜循环多个功能主体互补的良好态势。临潼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辐射带动全县农民进行奶牛养殖,养殖奶牛达到10.2万头,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六、深度融合,把园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我们在引导园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创建农业品牌、开发休闲农业、促进三产融合,这样既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创造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打造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平台。据统计,全市参与园区承包经营的农民12.86万人,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平均高出近5成。长安区上王村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带动180多家农户发展“农家乐”,户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最高可达30万元。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的召开,为我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将以贯彻此次会议精神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完善机制、突出特色、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