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农村的改变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的改变的调查报告
一、农村医疗合作制度
(一)1.概念: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
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2.特点:合作医疗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 合作医疗以群众自愿为原则 合作医疗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3.影响: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实行,农民的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的思想淡薄,出现了合作医疗资金筹集难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表明:主体利益的转换,使农民新的集体观念尚未形成。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只能是在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下,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力量的支撑。这就给各级政府提出了一个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和正确引导问题。首先要加强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坚定广大农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
二、农民过春节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应该是一个消费和享受的时间符号。这是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最直接的需要,春节便是用于给人们一个驻足歇息的机会,它让我们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也让我们开始盘算接下来一年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得以在一个辞旧迎新的时间段里,比平时更随意地进行一些消费,找一些乐子,享受一下生活。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在传统习俗和经济条件的双重作用下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
(一)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结构
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结构自古以来就有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吃穿历来是老百姓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而当今中国人过年的主要消费也依然是用在了“吃穿”上,收入水平相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自然也不例外,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结构表现为以吃穿消费为主,主要是一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其次才是部分一定限度的发展型和奢侈型消费。以下简单列举通过调查得出的这方面当地农民的消费结构和主要内容:
(1)食物消费由于传统习俗和经济条件的因素,食物消费必然地成为了农民过春节的首要消费。但是这方面的消费主要还是集中于生活必需的低档品,如蔬菜水果等,但是春节的消费拉动作用也使烟酒鱼肉之类商品十分走俏。以下列举一些在我所调查的双凤村农民过春节时消费范围和数量较大的商品:
1、蔬菜和菌类、海产等基本品:①大白菜、小白菜②白萝卜、胡萝卜③葱、蒜苗④藕⑤芹菜⑥青椒⑦蘑菇、木耳⑧蛋类⑨海带、紫菜⑩其他蔬菜制品等
2、肉类:①猪肉②牛肉③羊肉④各种鱼⑤鸡(鸭、鹅)肉等
3、水果:①苹果②橘子③香蕉④葡萄⑤柚子等
4、烟酒副食:①香烟②白酒、啤酒③糖果④瓜子⑤其他各种副食等
5、其他食品通过对一些农村集市的走访和同一些农民的交谈,在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商品中,猪肉、鱼、鸡肉、藕、酒、瓜果等商品的消费面最广,90%以上的农村家庭会消费这些商品中的全部或大部。
(2)传统习俗的改变:衣着消费“穿新衣,戴新帽”是我国人民群众过年的传统习俗,在经济条件尚不是很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平时人们对衣服的需求是很疲软的,因此,服装类商品的主要供给和需求通常发生在春节期间。而由于这种传统过节习俗的“体面需求”和季节因素的双重作用,人们在这方面的消费主要还是集中于羽绒服、其他棉衣棉裤、西装等实用外套。据粗略调查,90%以上的家庭会在过年时为家庭成员添置新衣,60%以上的家庭会为每个家庭成员添置新衣。诸如这种由传统节日习俗和经济条件提高所引起的消费热,在农村春节市场和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在繁荣的农村春节服装市场背后也存在着质量、价格、服务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
归结起来,影响我所调查的农村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收入过低据调查,大约有70%的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本年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一些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较低;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也使农民改变低收入境况的能力十分贫乏;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民增收困境的分析,详见下文。
2、虽然本年度收入不错,但是有债务负担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家庭都存在负债现象,债务反映的是往期预支的收入,债务负担很明显减少了农民本年度的实际收入,因此,这也成为了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3、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村家庭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子女教育支出为最。最近有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三、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集市市场的发展及其作用:农村集市市场的发展及其作用农村集市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第一主要阵地。在我所调查的村就有3个大的集市市场,还有在特定日期开展的“赶集”。在我国,大部分乡镇农村地区都有或大或小的集市,占总人口80%以上的众多农业人口主要都是通过集市来进行交易和消费的。从生产资料的购进到农副产品的销售,使农村集市成为流通领域最大的市场。从集市的消费对象来看,众多的农业人口手里付出的花消,加上农村在外打工人员的收入主要还是带回或寄回农村,通过集市消费出去的,累计起来其销售额确实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农村集市的繁荣兴旺和健康发展,可以激活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为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服务。当前农村集市在促进商品流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也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农村集市在农民的各项经济社会生活中向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农村集市市场的发展及其作用:工商业从业人员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在农村市场上进行工商业活动的人,农村集市的工商业从业人员按其身份特征大致
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1)完全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主要指那些没有土地,家住在农村集市等地域经济中心的工商业从业人员。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这些经常性的工商业经营收入。其特点是商业意识、经济实力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条件等都比较强。
(2)不完全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主要指那些尚在耕种土地,但是在农闲时或者特定时期进行工商业活动,以取得农业收入以外的收入的农民。与前一类人员相比,其特点是商业意识、经济实力和从事工商业的条件等都比较差。
(三)、市场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市场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于扶持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对农村集市的管理一直采取宽松政策。但是也正因如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集市管理出现诸多混乱现象甚至严重破坏农村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漏洞和问题,在我所调查的双凤村突出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集市市场的环境:由于经济条件、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原因,“脏、乱、差”现象很普遍,道路等硬件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也很常见,尤其是赶上阴雨天气时更是严重;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的混乱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春节期间,农村集市人和各种车辆鱼龙混杂,堵车现象几乎天天都有。(2)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在笔者亲自走访的几个集市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收取“管理费用”的现象。一些身份和形象令人怀疑的执法人员乱开发票乱收费,令人十分痛心,这种“管理费用”也和事实上的疏于管理形成鲜明对比。(3)治安等问题:由于春节期间集市上人员尤其多,环境混乱,所以时有口角、斗殴、偷盗现象发生,但是却很少见到有效的管理。
(四)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
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全民共享、城乡共进。然而,在城市奔小康呈现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对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从而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农村的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
1、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 通过对双凤村村委书记的访问、总结如下:(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农产品市场的长期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由于信息不畅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很难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理性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这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难以改变。而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但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农产品价格下降,或者虽然农产品价格上升但是农资投入成本价格过高,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2)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资金积累不多,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市场不发达,小的集贸市场多、上规模的市场少,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流通不畅。由于农民积累的资金不多,没有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投资其他生产领域,这使农民通过市场增加收入的可能受到阻碍。(3)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政策性原因。要真正把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政府的很多改革措施让减轻农民负担开始见到实效。
2、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
(1)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门路虽然乡镇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但是科学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吸附器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乡镇企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技术含量,完善管理制度,引导乡镇企业布局适当集中,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样有利于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余有更多的致富门路可以选择。
(2)科教兴农,知识富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针对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四、民主选举
(一)概念:民主选举基层领导干部是民主管理的“硬件设施”。它直接表达职工群众的意愿,也直接体现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参与民主决策的行为
它直接表达职工群众的意愿,也直接体现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参与民主决策的行为。就目前来看.民主选举一经试点推开,就已显现了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活力。它首先激励基层领导干部树起“勤政为”的形象,也同时引导有才干的职工群众或一般干部竞争上岗,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三)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四)农村社区居委会
农村社区居委会是党和政府与农村居民联系最广、最密切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农村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在城镇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园)中村的改造,失地农民身份转换,农村居民小区的大量出现,农村居民范围将越来越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社区居委会建设,但农村社区居委会的基本设施、服务功能等还不能适应农村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居委会建设是一项十分繁重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居委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按照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由民众投票选举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是迈进现代文明社会的阶梯,是确保人民成为“权力源”,实现主权在民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基础,是造就人民公仆的重要机制。民主选举的规范形式是差额选举,让选民“货比三家”;其操作平台是候选人间的公平竞争,让选民择优选择;民主选举的重要保证是维护民选结果的权威性;其组织保证是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通过2011年1月一号、双凤村村委各小队队长换届选举总结)
五、征用土地以及征用土地的补偿问题
在双凤村,农民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土地就被当地政府部门征用了,事后给农民每亩地9000元的补偿,农民是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至于国家政策规定每亩到底补贴多少,谁也不知道,政府部门不做任何解释。政府征完地后也不管农民以后的生路据村民反映征用的田地大都为良田,但却被有关部门说成是荒地,之后得到的钱也不向外界公布。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法律上的不完善和体制上的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其一,农村土地所有权虚置。虽然我国宪法和土地法律都明确规定,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农村的土地为农民集
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民却没有行使权利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行使农村土地所有权,特别是行使出让土地权利的,往往是乡和村的干部。依赖土地为生和最珍惜土地的农民在出让土地问题上却没有发言权。其二,在我国,依照法律规定,国家是唯一的土地供应者。农村的土地要变为私有非农业用地,必须由国家将土地征用后再提供给土地使用者。农民不能以招标或者其他形式出让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包括被大量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国家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价格仅为被征用土地一年收入的6至10倍,最多只有3万元人民币。之所以把对农民的补偿规定得这么低,是出于国家利益优先的考虑,因为征用土地的本意是为国家公共利益而将农民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农民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征用农民土地多是用于建市场、办工厂,特别是开发房地产等商业用途。主管部门用几千、几万的价格征用农民土地后,又以几万、十几万的价格转让使用权,是农民最不满意的一种现象。征地“卖”地则成了政府部门最有利可图的事情。其三,对政府部门的官员没有一种有效的监督体制,为官者可以为所欲为鱼肉百姓,农民并不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甚至连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不能享有。以上的缺陷至少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对于农民来说是很不公正的,实质上也是违法的。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必然引起农民的不满,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发很多纠纷,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其二,由于征地可牟取巨大的利润,使得有关部门产生了极不正常的征地积极性。本来应该是保护和监督土地的执法机关反而成了征地的积极推动者。我想这也是“圈地运动”在中央三申五令之下依然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吧。
结论:
通过这次对双凤村的调查。我了解到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入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为新农村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
第二篇:新农村调查报告
让新农村不再熟悉而陌生
——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新农村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农村”概念的首次提出,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地展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后,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
新农村的意义重大,然而对广大大学生和城镇居民来说,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很少有人没听过没看过电视、报纸、标语上对新农村和二十字方针的宣传,然而大都缺乏系统和直观的认识。作为新农村的建设者与直接受益者的广大农民,对其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就此,我们赴滁州市腰铺镇新农村建设成果调研小分队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入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新农村的发展面貌,探究成就与不足,借以了解滁州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状况。并作为系列新农村主题宣传活动的前提,促进大学
生和社会各界对新农村的关注和理解。
二、调查方式
1、在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的梅铺村、范桥村、二郎村三个新农村示范点实地调查;
2、采访各村村民及村委会主任和书记、腰铺镇宣传部耿主任、梅铺村大学生村官钱澍雨、滁州市市委新农村办公室马主任;
3、查阅大量资料,包括镇政府和市委新农办的工作报告。
三、调查团队
赴滁州市腰铺镇新农村建设成果调研小分队 队长:胡骁
队员:夏荣荣 王洁洁 徐华蕾 刘素勤 刘丹丹 马梦霜 朱春梅 牛敏 王伟 薛敏 沈璠璠
四、调查时间
2010年6月5日——2010年7月9日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建议
1、概述
滁州市新农村建设自06年开始,目前已建成1360个,其中去年已建成170示范村,全市还有大约600个村未完成。而腰铺镇是滁州市45个经济强镇之一,工农业发达,区位条件明显,有一大批新农村示范村。其中我们调查的梅铺、范桥、二郎三个村都属于示范村,成效较明显。同时,其中遇到的困难和现状的问题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地域区位和经济
新农村建设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地经济,而地方经济往往取决于工业化的进程,而工业化的高低又极大地受地域区位制约。
滁州作为皖江城市带的第一站,首当其冲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庞大的外资企业大军有相当一部分落户于腰铺镇所在的南谯区工业开发区。
而腰铺镇在滁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腰铺镇具有腰铺镇位于滁州市南郊5公里处,西傍琅琊山矿区,南通312国道、合宁高速,北经104国道接市开发区,东西横穿京沪高铁。是滁州南谯区“两个园区建设”(教育和工业园区)的主阵地和京沪高铁在滁州的停靠站,其区位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腰铺镇政府财政收入720万元,在全市内处于领先水平;招商引资4.2亿,著名的有凤凰实业、恒昌机械、珍珠水泥等;农民人均收入5762元,高于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38元。
腰铺镇农业在传统的粮食生产上不断增产外,近年来因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出现了鲜明的“一村一品”的城郊农业特色。全镇蔬菜面积达到15000余亩,其中中心地带的范桥村就以蔬菜大棚闻名。
离市区最近的梅铺村,则以上百亩规模的草皮种植业为特色。草皮天成本低,易维护,两年可种三季,一季可铲两次,每平米售价3.6元。在大滁城建设的巨大需求下,销路很好。
位于琅琊山区脚下的二郎村,113亩旧村落拆迁后的复垦地于10年6月9日通过农业部门检验,将承包给外商种植苗圃花卉园。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承包租金收益,还可以通过园艺培训在园内工作,增加收入,特别是对体力要求不高,适合占据农村人口庞大基数的老年人。而在其他村,都有诸如西瓜、棉花、家禽养殖等特色的农业。
农民就近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有了更多农闲时间可以进厂务工。如梅铺村就位于南樵开发区附近,有许多机械加工、装配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工人一直紧缺,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厂都在招工。
而范桥、二郎村一线,自西琅琊山脚到腰铺镇一路,采石场,石灰窑,水泥厂,搅拌站比比皆是。这些建材企业直接服务于京沪高铁建设和大滁城建设的需求,仅二郎村境内就有11个各式建材企业,全村有150多青壮劳动力在附近企业上班,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
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对目前的收入和生活表示满意,也对新农村的未来持乐观态度。经济富裕、生产发展是一切的前提。因为经济收入的实实在在提高,广大农民才有财力也有愿望建设一个更适宜生活的新农村。
3、基础设施建设
一般的新农村外观上最明显的特征是社区布局、统一外观的“农民小区”,主要是靠拆迁旧自然村后复垦成农田,在适宜的地点集中建聚居点。农村社区化符合农业机械化时代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也是农村住房向楼房阶段发展的需要,从短期看,必然存在很多不便,很多问题,但长期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调查中我们发现,三个农村都遵从了市级规划的“量力而行、尽
力而为、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选择了稳妥的、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二郎村位于腰铺镇极西,毗邻琅琊山区,地形复杂、经济交通条件受限,从09年7月始建新农村,11月完成拆迁工作,正在建设两个聚居点,住户270户,截止今年7月8号已有63户入住,动工迟,但速度快;范桥村临近腰铺镇中心区,地势平坦、经济交通条件都较好,从08年下半年开始建设新聚居点,目前已经建成;经济条件最好的梅铺村,因在两个园区的规划用地内,未来几年即将拆迁,没有动工建设新聚居点。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典型的范桥村,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美观、整齐的新村落虽然基本建成,可以入住,但是有不少新房庭院内长满荒草,显然并未投入使用,存在闲置浪费现象。更严重的其中部分房屋被城镇居民私自购买,作为养老住房而空置,这在产权上是违法的。镇政府已经派出工作组查处此事,并全面检查各新农村点。范桥村新农村聚居点于08年开始动工兴建,近三年时间,水电设施、门前道路都未完工。村民现在还是借用附近城镇居民的电线通电,都连上自来水管道,却一直没通水。主干道外,只有约一半的住户门前修好水泥路。村民反映,规划中的公厕和垃圾处理设施至今也不曾有过,只能自建厕所,而垃圾只能集中扔在路口和树林内,形成垃圾堆,垃圾林。而农村污染中典型的家畜污染、农药对水的污染,受条件限制,依旧没有太大改变。
腰铺镇新农村房屋配套设施、公共基础管理还不完善,主要是资金未完全落实,农民住房拆迁时大约每平方大约有180元的补贴,但
新房农民每平方大约要交605元,每村的基础设施大约需五百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但真正落实的只有几十万。而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只起引导示范作用,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建设主体还是村民,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是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污染问题,国家对此已经十分重视。“清洁工程”在滁州范围内深入的展开,据统计,全市乡村清洁工程活动共清理暴露垃圾8416处,9515多吨,清理露天粪坑18373处,改厕3399处;清理填平低洼污水坑11237处。135个示范点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实现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变。但新农办马主任也表示,这是个逐步的过程,因条件条件限制,只能在中心村,主干道等地进行清理。
调查中我们清楚的看到,新农村人居环境相对过去和旧农村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随之而来的,农民的环保意识特别是近年来,业已空前提高。据了解,新农村的长效环卫机制正在摸索中,方向是依靠村民和村委会自我管理。
4、其他方面
众所周知,新农村是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每一阶段发展的十分均匀。总体来说,腰铺镇的新农村建设还刚刚起步,重心还停留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则面临着更复杂更艰巨的任务。
政治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各村委会结构精简,人员很少,然
而工作务实负责,办事效率很高,比如二郎村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1487人,耕地3091.7亩,而多次接待我们的村委会只有6人。村民的民主和政治意识也日渐增强,调查中我们多次遇到许多找村委会办事的村民,绝大多数都得到了满意解决。但是缺乏长效的监督机构,许多村民反应村里财务不透明,特别是对新建居民点的工程造价、收费不放心。我们呼吁早日国家建立村级财务公开和长效监督的机制。
文化方面,虽然腰铺镇政府竭力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每年都有各种表彰,如优秀村民组长、优秀村干部、感动腰铺人物等。但由于受环境封闭、信息滞后、人才萧条等先天因素制约,农村文化依旧长期处于饥渴、匮乏状态。发展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是丰富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精神素养的前提,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镇政府和村委会工作人员都深感:工作更好做也更不好做了。好做是因为农民日渐富裕也日渐眼界开明,只要对农村有利的事都会积极配合;不好做是因为农民也变得空前精明而大胆,在经济利益上与村委、政府的争执空前的增多。这说明村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变化着,我们认为这是好的开端。
农村社会的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居住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总体上,我们感觉到,腰铺镇新农村的环境是工业化的、活跃的、充满希望的,也依旧是淳朴的、宁静的、优美的。正如梅铺村大学生村官钱澍雨所说的那样:腰铺是一片经济开发的热土,也是一片让人留恋的乐土。
第三篇:新农村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通过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 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曾经很贫穷,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次,我利用寒假返乡的时间,对家乡附近的几个村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 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1990年以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上,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之又少,全村只有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的楼房,房中的装饰也越来越多,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彩色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医疗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我区柑桔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县境还没有一家对柑桔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鲜销。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区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我区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也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我区已实施退耕还林3900亩,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涝、大风等频发,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农民却无可奈何。比如去年的干旱几乎令棉花绝收。
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调查的3个村,虽然都有县、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公路和桔园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全县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目前大部分村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其他年级的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完小读书,并寄宿在那里。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尤其是高中和大学。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读完高中要1~2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6年多的纯收入。而且现在学生们的生活费还在一路上涨。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 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区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新农村调查报告
关于马山村如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2011年9月5日至11月3日,我分别到荣成成山镇的马山村考察调研。调研期间,分别召开村长、村民座谈会,深入多户村民访问,发放调查问卷等,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现状概述
马山村位于荣成市成山镇东部,是全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主要阵地之一。村庄共500户,总人口1800人,党员37人,社会总产值3927.2万,人均收入6452元,集体可用资金12万人,固定资产138万元,耕地面积947亩,山村面积1797亩,果林30亩,农业总产值240.4万元。私营企业3家,工商服务16家,工业总产值1300万元,利税30万元。马山村土地覆盖面积较多,空气环境质量良好,适应农业种植与旅游业开发。
经过多年来乡镇工作的加快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辐射带动,马山村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加快转轨转型的关键时期。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3680元,社会总产值达到2957万元以上,小康户达到486户,占总户数的95%,村全体经济提高到25万元。计划生育率达99%,新发展党员3-5名,培养积极分子5名。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三个代表”的指导下,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马山村加快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全村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住房饮水,文化卫生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和改善。2008年起,马山村进行自然水改造工程,目前自来水入户率已达100%,村民的饮水问题基本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马山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1、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虽然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全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住户设施配套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相当普遍,有些村没有文化设施,村民没有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马山村由于村庄面积大,完善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的资金大,早期改建的道路由于日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污水横流,改善村内的环境已是该村的重点问题。
3、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素质低突出表现在: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0%以上。农民科技知识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
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4、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目前,农村大部分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三、对策及建议
1、以新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确立城乡互动发展理念,从农村实际出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优势互补的城乡关系。加快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土地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科教文卫等资源的城乡共享。加速城乡经济融合,从而形成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例如:马山村,残旧的村落,大刹美丽的星湖景区,可否借力借资旅游等部门,共同改善村容村貌,使之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2、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主导,主要是服务、调查研究,同时制定政策、创造条件、把握方向。在动员社会参与方面,政府应采取措施,抽调干部到基层帮扶,例如:马山村的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市直单位到社区挂点结对,开展社区党建共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等共建活动,建出了成效;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各个村、各个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一样,要尊重农民的发言权。马山村坚持群众自愿原则,通过宣传教育,村民纷纷要求改厕、拆除猪舍、粪棚及整治房前屋后卫生环境。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以及市规划局、区文明办和爱卫办、外经贸局等市区部门在人力、资金及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下,在“五改五有五化”中,循序渐进地完善各项设施。
3、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宽松的内外环境,让老百姓持续增收,分享发展的成果。抓住招商引资,突破征地难点,加快工业发展。加大村镇工业园区和物业建设力度,建造适租对路的厂房。发展城市经济,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房地产商合作,使房地产业逐步向河旁、岩前、沙湖、石牌、东岗等延伸。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培育新产业,发展城市特色农业,例如:引导花卉园林业的发展;引进、推广养殖“名、优、特、稀”水产品,丰富本地产“菜篮子”等。
4、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才能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要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开展法律知识学习,使农民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5、改善农民生活状态,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抓好环境综合治理,解决长期影响农村环境文明的老大难问题,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市场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路面硬化、村道亮化、环境美化。
通过两个月的走访、调查,我深深体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性。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我们应当深刻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篇: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13年 8月 21 日
调查地点: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红旗乡牟家村 调查对象:牟文坤 牟文浩 赵志龙 王艳 牟红果
调查主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精神风貌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抽样调查 采访
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农村建设,暑假期间,我回到老家对我们周边地区的进行了认真调查和走访,为避免地方特殊性,我调查了不同乡镇和村庄,其中我重点调查了“牟家村”。以下是我对整个调查的具体报告:全村共一千多户人,最近几年家乡发展变化很大。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过去都说农村贫穷落后,但现在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这里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不仅是在农民的物质生活上有很大的提高,在文明建设上也有着不小的成就,在 牟家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建起来的整齐漂亮屋子,完全没有印象中的破败,村部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生活需要。
(二)产业多元化,在北方,大多数农民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但是这几年,牟家村的村民不再满足于小麦种植。人们开始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多元化发展。村子里面有几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他们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我村还扩大了向日葵的种植面积,是著名的“瓜子”村,所产的瓜子远销外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三)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方便了村民看病。村民绝大部分都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解决村民看病贵的问题,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四)交通出行明显改善 以前村民去集市道路不通畅,影响了村民出行,随着近年来道路建设的不断进行,人们的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坚强了我村与外部的联系,为我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五)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乡村各类商店货物齐全品种繁多,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民问题: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如何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调查发现存在较严重问题有:①农民素质普遍较差,小农思想、传统观念根深蒂固。②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对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认识较少少,大部分村民不懂法、法制观念淡薄,不能较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③卫生意识淡薄,道路两旁有较多垃圾,这样不仅影响村社面貌,还对大家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④社会治安问题,偷盗行为时有发生。
(二)农业问题:目前我国立足国情,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急需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土地有效利用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模式,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①粮食作物产量低。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土壤、水肥特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肥料、农药、的运用缺乏科学的指导。②农业污染严重,秸秆 焚烧、垃圾废物焚烧。③自然灾害预防措施体系不完善。冻害、虫害等是最困扰农民的大问题。④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现代农业设施,引水灌溉浪费严重。
(三)农村问题: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的稳定 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搞好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没有稳固的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只是一纸空文,抓好农村经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地区人民的思想较为保守,新农村建设的难度较大。这段时期的观察发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社较为零散。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村落分散、小而多。②农村规划差、难。宅基地抢占、私搭乱建等不按规划要求。③农村环境卫生较差差。
解决方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不少,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解决 ① 加强夯实教育,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农村教育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针对多数村民文化素质低,应举办文化培训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农民培养成为较高素质的新农民。②积 极普法宣传,目前,农民自身利益受侵害现象较为频繁,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积极进行普法宣传,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③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建设对于党员干部的优化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意义重大。应该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检查,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引导提出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宝贵意见。④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指导各项农业技术。增加财政对于乡村科技的扶持力度,有利于农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⑤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单产效益。⑥开发洁净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村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