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2 19:1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为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一系统工程作了具体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主动承担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三农”、各级党委政府和信用社“三赢”。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支持新农建设的效果。

1、“三农”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薄弱的矛盾。“三农”资金需求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单个农户的贷款需求额度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的外流,使目前的单户农业生产无论是从单位面积投入还是从扩大生产面积投入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使单户农户的贷款需求额度不断扩大。二是涉农领域不断扩大涉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三农”领域已经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不断开阔,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扩大“三农”金融服务领域。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金融和“三农”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同时,农村信用社尽管在进行着深化改革,但是,由于其历史包袱沉重、自身条件较弱以及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其资金实力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与“三农”资金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形成了供需矛盾。

2、“三农”的资金需求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矛盾。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有着“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宗旨,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但是,农村信用社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企业,必须以追求利润、防范风险为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农村信用社既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支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又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实现经营效益的大提高,业务的大发展。

二、应对的办法及措施一是亮小额农贷品牌,满足农村多层面的需求。农村信用社应按照“扩面、增量、延伸”的应求,进一步延伸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使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等城乡个体经营户的资金需求都能得到较好满足,实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因需发放、动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其他授信和贷款保险保证等新型信贷产品,把小额农贷授信模式延伸到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群体,推行评级授信机制,全面满足农村其它方面的信贷需求。通过科学设计信用指标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信用级评定机制,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取消农户贷款证和凭证发放的机制,建立农户小额贷款信用等级发放。对新投放的小额贷款要达到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使小额农贷真正做到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能创效。二是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信用社应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支持订单农业,建立“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积极积极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支持农户联合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特色农业经营项目。要通过自主创新的手段,不断探索成立由政府或经济组织牵头组织成立农户大额贷款联担保组织,为大额农户贷款需求提供担保,发展区域规模农业经济。建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库,重点支持发展一批从事国家、省、市、区级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项目的企业和利用当地资源、经营规模大、带动较强的大型涉农加工企业,培植大龙头,创造大品牌,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结起来。三是支持农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农村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城带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介入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迅、住房、广播电视、普及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建美好家园。大力支持集体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身的休闲农业的发展,缩减都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四是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打工经济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重要剩余劳动力已经逐渐向城镇转移。为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拓展创业类贷款。对进成务工发放“打工路费贷款”,为打工农民提高文化技能发放“打工助学贷款”,为打工农民回乡兴业发放“打工创业贷款”,为农民打工提供信贷、结算、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打工收入,促进农村打工经济发展。五是深入创建“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农村信用计应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认真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工。同时,农村信用社应加强信贷投放的管理,加快征信系统建设。要牢固树立

诚信可贷、失信制裁的信贷投放准则,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失信户予以惩戒,分类制裁。一是停止放贷。对现有的逾期贷款户,不再注入新的信贷资金;二是加强监督。对于在金融行业有贷款逾期行为的对象申请贷款,均应特别加强监督;三是信贷制裁,对于不讲信用的贷款户,取消其贷款资格画皮是经济制裁。对失信到逾期贷款户坚决按合同规定予以加罚息;五法律制裁。对恶意逃废债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诚信环境。六是积极创新农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全面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度,实行“包村包片包户”信贷服务,有条件的信用社应成立支农服务中心,坚持从细处入手,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构建与政府、农户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机制,减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户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三赢”局面。

第二篇:农发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近公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2005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这一系列政策和要求为农发行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

给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机制体制,还是功能和业务范围,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农业的支持不够直接、有力,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务,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因此,改革发展是农发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发行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完善经营机制,尽快打造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要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把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明确其功能定位。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需求状况,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实行所有农村和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经营和管理。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的综合性开发。

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在逐步调整定位的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担当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在目前继续巩固现有的粮棉油购销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业种籽贷款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批准,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主要增加开办以下贷款业务:国家确定的中小型农、林、牧、水利、水电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贷款,重点包括国家确定的林业、治沙项目贷款,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牧区草原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等。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中有偿还能力的重点项目贷款。

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构想为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按照建设新农村需要和要求借鉴国外农政策性金融管理经验,拓宽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流程,完善营运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构建现代银行的基本框架,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使农发行真正成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政府支农不可或缺的农村开发性、农业服务型金融机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第三篇: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定稿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目 录

综述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支农资金占比高

(二)信贷投入持续增加,仍难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方式不断改善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五)社农关系逐年改善,但双方之间仍存有隔阂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一)政府方面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三)农村方面的问题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覆盖面最广

(二)农村信用社本土优势明显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契合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社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农村信用社方面

结束语

正文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摘要:“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信贷服务功能低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金融支农问题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农村信用社首当其冲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发展共成长。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如何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的优势,协调多方力量,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亦是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新农村建设 金融服务

综 述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负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村信用社作为国家农业政策的产物,一直以服务“三农”、支持“三农”为宗旨,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日益突出,成绩有目共睹。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真正要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却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建设和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的实际需求相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更高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与不足,有的方面甚至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制约因素。

松柏农村信用社现状:截至2015年3月底,存款方面,松柏支行存款总额30188万元,较考核基数增长2859万元,完成”春天行动”存款任务的84%,离任务还差545万元。其中活期存款4300万元,较年初下降1224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85万元。而2014年3月,活期存款较同期增长1075万元。贷款方面,松柏支行贷款余额为1789万元,较年初下降300万元。至三月末贷款利息收入63.09万元,较去年同期多收入10万元,主要是清收往年表外不良贷款利息所增加。不良贷款,松柏支行不良贷款余额共计113.66万元,较年初增加12.31万元,其中非应计贷款余额100.38万元,较年初增加9.03万元。

(一)支农资金占比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增加收入,需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其中资金的投入在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资金投入主要是三个渠道:一是农民自己对生产活动本身的投资;二是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其他有关补贴;三是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在这三个方面,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投入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的地方甚至在60%以上,而在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中,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占到8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已达到90%。

(二)信贷投入持续增加,仍难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如何看待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首要的衡量指标应当是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客观地讲,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并不少,而且在逐年加大,但是距离农村的实际需要却又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首先从数量上看,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贷投入增长速度低于农村信用社整个信贷增长幅度;其次从投向上看,受传统观念束缚,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过程中表现出三多三少,与新农村建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方向不匹配。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方式不断改善

改进了支农贷款方式,实行多方并举。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首先,全面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信贷原则。其次,实行农户联保方式,解决了农民担保难问题,方便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生活资金的需要。第三,积极开展信用村(户)的评定工作,不但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而且简化了贷款手续,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农村信用社目前没有全国性资金清算中心,汇划资金只能通过人民银行办理,不能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二是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创新不够。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是农村信用社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服务为主,缺少服务上的创新,特别是在投资理财、咨询、代理等类服务上基本还是空白。三是近年来财政部门通过减免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等手段不断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的情况下,农信部门虽也时有支农招数,但是能够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利于农的政策措施不多,“三农”贷款利率长期居高不下而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就是一个实例。

(五)社农关系逐年改善,但双方之间仍存有隔阂

缘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农村信用社与“三农”的关系应该说是日趋融洽,但是相互之间的一些隔阂并未彻底消除:一是农村的信用环境还有待改善。部分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守信履约意识薄弱,拖欠信用社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农户认为,对信用社贷款只要按期付息就行了,本金则能拖就拖。这在削弱农村信用社放贷能力的同时也打击了其放贷积极性。二是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的主动性有待增强。专门针对农村的推动社农交流的载体很少,农村“贷款难”问题相对其他区域更为严重,加之涉农贷款利率居高不下,从而拉大了社农双方的心理距离,削弱了农户对信用社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三是农村担保能力不足难以解决。一方面受农村发展水平制约,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农村经济组织实力仍然偏弱,难以提供更多的有效抵押担保物;另一方面,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建设严重事后于实际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我国国情证明,办好农村信用社,是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全面推开,这无疑对完善农村信用社机制是一种推动。因为农村金融问题,核心就是农村信用社问题。解决农村信用社问题追在眉睫。尽管一直以来,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当前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政府方面问题

1.政府干预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弱小群体的自我保护组织,政府若不采取扶持政策难以生存和发展。尽管政府也介入了合作金融事业的发展,但是介入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忽视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使社员、股东对其民主管理的权力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合作金融的间接支持不够。中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农业信贷方面也没有像国外那样给予足够利息补贴和信贷免除等优惠政策。

2.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现状看,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立法分散,没有一部专门统一的《合作金融法》。合作金融在法律框架中找不到明确的定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第二,立法层次低且滞后。法律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没有进行规定,即使是行政法规层次也只有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泛泛的规定。第三,立法理念不明晰、制度不完备,存在立法空白。

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资金的趋利性与农业投入期限长、回报低的现实矛盾,决定了在没有足够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前提下,信贷资金是不会背离市场规律、轻易投放到“三农”经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支农的扶持政策也不过就是“50%的贷款利率上浮权(改革试点地区可上浮70%)”和支农再贷款支持,使信用社支农积极性不高,支农动力不足。

4.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政策引导,使得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在对规模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在地方未全部落到实处,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缺乏完善的保险与担保机制的前提下,新农村建设农业贷款的风险全部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进一步打击了农村信用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要搞什么?资金缺口有多大?如何才能保证信用社资金安全,并实现社农“双赢”?有什么特殊的优惠和鼓励政策?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回答。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1.信贷支农资金不足。资本金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其信誉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补偿风险损失、维护存款者利益的最后保障。资产安全性差,资产形式单一没有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流动性弱。农村信用社资产经营中蕴藏的巨大风险,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影响信用社的支付,甚至危及生存。

2.贷款门槛仍较高。由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低效益产业特点,造成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产业的资金风险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贷款门槛,不仅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到手时间漫长,还多是五户联保贷款,担保户一时难以凑齐,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3.信贷资金季节性不平衡特点突出。涉农贷款大都用于农业生产,贷款期限一般分为三个月、半年、一年,且多为“年初发放、到期回收”。由于农作物收种季节各异、生长期有长有短,种植食用菌需要跨,栽树架果要等几年,畜禽养殖出栏出圈周期也不相同。如此安排贷款期限,往往造成农户还没能取得收益,就要四处筹借来归还贷款本息,负面影响极大。因此,一些农户对农村信用社送上门的财政贴息贷款也不敢接受。

4.存、贷款成本高。由于受一些地方“土政策”限制,一些部门、行业的存款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必须存入四大商业银行,使得农村信用社成本低廉的对公结算类存款很少。加上受农业产业生产特点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大多小额、资金分散且运转速度慢,人工比较成本和管理费用必然增加,致使农村信用社融资成本较高。5.涉农贷款担保难。由于农户质押贷款有价证券少,抵押、留置贷款合规物不多,加上农村人均纯收入低,农户的耕地、林地、房屋粮食、在田作物、畜禽、农机具等,受限不能成为有效担保品或抵押物,信用贷款担保人难找加上涉农担保公司又缺乏,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6.历史包袱沉重。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在履行服务“三农”发展的政治任务中,积累了巨额的债务包袱多为行政干预下的呆账、死账,造成不良资产率高、经营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的恶果,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对于自身创收能力低、盈利水平不高的农村信用社,仅靠自身消化这些债务困难很大。

7.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不确定性。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主要依托信贷手段,而由于风险、信用环境、投入不够等诸多因素,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效益差的特点,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存在惧贷、恐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工作的进—步开展。“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的办社宗旨,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及时改变经营思想,更新服务观念,努力为“三农”服务。

8.农村信用社改革还没有到位,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抗风险能力不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合作制”的经营方向定位也不明确,风险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形成明确而成熟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经营思想和机制。

(三)农村方面的问题

1.传统农业风险较大。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属于高风险、低效益产业。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规模种养殖以及休闲农业,但是在基本面上占比还较低。即使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和养殖,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2.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宣传上的不到位,有的农民错误地将农业贷款看成扶贫救济款,盲目申贷、张冠李“贷”,直接影响到农业贷款的发放、使用与回收。甚至,有的农民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造成信用社的部分贷款被“悬空”,降低了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严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3.农业投入后劲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农业,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不够稳定并有相对下降的趋势。加之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随着改革的深入,贷款权限上收,存款缴存上级行,使大部分县(市)国有商业银行变成了“储蓄银行”,分流了一部分支农资金。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贷款投放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及不相称,而农村信用社经营策略调整滞后,大额贷款难以满足。据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用于春耕生产、种植业等小额贷款需求已基本饱和,农户真正需要的购买大型农用机具、养殖、创业、经商等大额贷款却很难得到满足。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覆盖面最广

农村信用社成立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在广大农村网点众多,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辐射面最广,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农村信用社本土优势明显

一是农村信用社根植于农村,深入农村,对于农村和农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农村各种信息看得更准确,反应也更快,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做决策时有可靠的依据作为支撑。二是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多次的体制改革,因地制宜,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且还有一支比较成熟的员工队伍,这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三是“三农”产品丰富。农村信用社针对“三农”办有小额农贷、安居乐、小康通、致富通、农贷快车等近10余种农贷产品,方便广大农户金融需求。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契合

农村由于受到地域、交通、信息等等影响,目前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这就避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可以更加专注发展自己。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导致了农村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金融需求将更为迫切。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社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加强管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自我积累、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完善的政策环境。农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金融的引导。政府应当制定扶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利用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杠杆,通过减免税收或降低利率等方法,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有利的支持。推动立法建设、完善相关服务和业务指导,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一是资金倾斜,增强信用社支农实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信用社,千方百计扩大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增强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二是财政扶持,提高信用社支农效益。针对信用社经营风险较大的实际,对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地方财政可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同时税务部门要减免其营业税。三是减负让利,为信用社提供休养生息的环境。

2.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金融法》。对于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区别规定不明确,缺乏政府指导和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方面的规定。因此,应当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法》及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用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金融相关组织形式的法律地位、性质、职能和业务范围、社员的权利义务、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保证合作金融服务“三农”的经营目标。

3.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能够吸引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宽松环境。一是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二是要制定必要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实行农业贷款财政贴息,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

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权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各地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调查,尽快建立信用咨询系统。

5.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由于农业承受自然灾害风险的脆弱性,必须尽快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作为商业保险机构的补充。国家要积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

(二)农村信用社方面

1.构建与政府、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历史债务化解等问题,依靠党委、政府动员引导财政性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沟通联系制度,征询意见及时反馈,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对农户信用实行等级分类,建立信用档案,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推进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系,强内控防风险,由社员进行民主管理,加快农村社区银行化进程;定期培训现有职工,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切实改善员工文化素质结构,努力建成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勤政廉政、农民喜爱的农村信用社队伍。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一是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贷款审批、利率定价、风险防范和内部财务管理等内控制度,建立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良性的运作方式。二是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有效管理、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三是实施有效监管,强化股东和社员风险、股权意识,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监管部门交流和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监管网络。四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

3.创新农贷品牌。在确保小额农贷投放每年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由传统耕作养殖户拓展到与其他种养、加工、商运和从事各类产业经营的农户;根据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期限,提高授信额度,允许跨使用;推出大额农业信贷,开展农户大额信用贷款试点,支持拥有区域资源优势、品种好、特色鲜、竞争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创新服务手段,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优质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承兑+贴现”的综合金融服务;对投资兴办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担保抵押贷款条件的享受贷款利率优惠、期限延长、额度放宽等政策。

4.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头挑两肩”的格局,即一肩挑着农户,一肩挑着市场,使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真正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力度,形成颇具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培育和涵养,发挥“造血”功能,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资金保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四是通过对弱势群体政策支持和保护,开发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领域,支持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移。

5.强化宣传、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大力宣传金融知识,引导广大农户形成信用意识。二是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和信贷程序。通过现场宣讲、发放传单等形式,普及信贷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储蓄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信贷的重要性。三是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

6.努力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加快业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支农和其他方面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应放开经营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同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对接,紧紧围绕农田水利、水电开发,以及农村公路、桥梁、电网、沼气、通信、良种培育、技术推广等基础建设,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金融供给。

7.推进乡风文明。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乡风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不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和尽可能地满足农民资金需求,还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带动了村风民俗明显转变。农村信用社应不断扩大信用工程建设成果,推进乡风文明,有责任、有义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这既是信用社的性质和办社宗旨决定的,也是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融资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是当前农村信用社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应当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为契机,“深改革,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3期 【2】陆舟:《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2013年12 期

【3】金轶:《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中国农村金融网》 【4】齐秀娟:《浅谈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9期 【5】朱光成:《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达州百合网》

【6】孙立平,景效飞:《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中国经济时报》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第四篇:关于农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在今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生产,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述要求进一步表明了党政关注、群众关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工程的核心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广袤无垠的农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天时。农业银行作为支持“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大有可为。但在这一系统工程建设中,有许多抽象、具体的问题亟待研究探索。现结合多年农村金融工作实践,对农业银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模式谈谈看法。

一.农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条件

经历和经验。在农业银行“三落四起”至实行商业化经营前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伴随着“三农”成长。从农业生产消费贷款、国营农、工、商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供销合作社贷款,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等业务,直至90年代中后期与农发行和农信社“一分一脱”,可以说农行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鉴证和功臣。期间,建立了几乎一乡一点的营业机构,组建了各种体制共存的员工队伍,收集了“三农”发展的档案资料,积累了农村融资的经验教训。应该说,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行来讲,不是什么新课题,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是在新农村的“新”字上做文章,往“新”的形式里注入相应的金融服务内容。

责任和能力。早在农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就要求,农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后,必须立足“三农”,服务“三农”。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行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交给农行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农行具有适应农村新发展所需求的配套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且还具有一支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完全有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潜力和前途。目前,农村资金流失过多,金融投资流向严重偏离农村。在乡镇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初期,只吸收城乡储蓄资金,而发放贷款只是近一年来的新兴业务;在农村信贷市场可以说是经验不足;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市场大量投放贷款,但也因风险防控手段单一,造成贷款大量形成不良,政府为此提高了信用社贷款准入条件;农行近年来实施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权限上收,贷款向城市及大中型企业集中,农户贷款几乎处于只收不放的状态;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强调自身效益,忽视社会服务,纷纷从乡镇至县城撤离,整个金融为“三农”服务职能严重削弱。加之农村金融市场中介缺位,机构锐减,农村金融服务出现盲区,农村金融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这既为农行复办农村金融业务提供了市场需求潜力,也为农行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提供了商机和发展空间。

二.农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重点环节

(一)加大农村生产建设领域发展。一是依托“惠农卡”广覆盖要求,发挥农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2008年,农业银行为响应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的发展要求,推出了“惠农卡”这一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这是大型商业银行对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新模式及新途径的有益探索。农业银行应借助惠农卡发行的有利时机,加大农户贷款的投放力度,大力支持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商品流通业、加工业及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三农”合理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全面进步。二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包括: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县、乡公路及连接线建设,国家能源体系建设和符合规划与环保要求的水电建设,以县域电网改造为重点的配电网建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农村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以及够规模、有特色、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和行业。支持具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及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水平。四是支持县域和中心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包括市政工程项目、公用工程项目、环境工程项目、信息化项目、循环发展项目等。

(二)支持农村流通领域发展。一是开展农产品预期保值业务,支持农产品储运、营销流通及出口贸易,立足市、县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好、辐射范围大、管理规范化的各类批发市场建设。二是发挥农行网点网络优势,积极发展银行卡、电子银行、电话银行、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工劳动报酬结算提供便利服务。

(三)支持农村储藏领域发展。以支持农产品保鲜为主要目的,实现季节性产品“反季”与“客串”,促使农产品就地增值。包括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动、植物温室和暖棚,保鲜冷藏,农用生产资料储备,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以及农机具购销等。

(四)支持农村消费领域发展。针对农村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现状,积极复办“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业务,支持工业品下乡,支持农民改善吃、住、行条件,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立足当地资源,有选择地支持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将国家扶贫开发贷款政策用足用好,帮助农村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三.农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应支持“政绩工程”,应尊重农民或客户的意愿。据各大媒体披露,有些地方强制农民建现代化的别墅小区、公路等,使农民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苦不堪言。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都很重视,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采取了城市各大单位包村等一系列措施,都是积极有效的。然而,有的地方,有的同志为了政绩,不考虑农民意愿,凭“想当然”强制农民做一些农民不想做、不愿做、做不好的事情,结果事与愿违。过去,农行在这个方面有着沉痛教训,也付出了昂贵的学费。诸如80年代一哄而起的乡镇企业、供销合作以及国营农业、粮食附营大发展等等,有的地方强令农民种瓜果,育树苗,农民不情愿,则以社队名誉贷款,秋后收贷时“大抹头”,以致于出现农民卖粮“打白条”,农民意见很大。农行过去贷款存量中的“两呆”贷款,除走死逃亡和少数自然灾害形成的“灾区口粮”贷款外,大部分是这方面原因造成的,农民既不认账,也不认还。农业银行在股改正式挂牌前,就已经明确了股改后的市场定位,确定了支持“三农”的工作定量和定性目标。从农业银行股份制经营的角度讲,立足“三农”市场,实现服务“三农”的工作目标,既不能盲从,又不能强制,应该尊重农民或客户的意愿,做到既积极又稳妥,支持一个见效一个,造福一方。

(二)克服恐贷惧贷心理,加强全面风险控制。有句俗话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农行过去在农村融资过程中的确付出了巨大代价,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但人的因素是主流,是经营理念偏离度过大带来的恶果。从五六十年代“哪里需要哪里贷,需要多少贷多少”的“大跃进”模式;七八十年代“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考虑内部和社会两个效益,重服务轻管理的国有专业经济模式;九十年代的以“以客户为中心”直到目前的“以优良客户为中心”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演变,足以透视出农行在农村融资过程中的改变足迹。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过渡几年时间里,恐贷惧贷心理逐渐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责任追究,这是业内最可怕的心理障碍,在农行的表现恐怕更为突出一些。全面风险控制是从客户开始的,只要认真落实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具体措施,坚持贷款规则,确保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三)加强金融创新,不断改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大概念,具有丰富生动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没有具体的教条可循,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最适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差万别的特殊情况。目前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已由过去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支持,演变成工业反哺农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目前的农村与过去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是集体生产队出工“挣分”,现在是农户承包责任田自主经营;过去是冬天“积肥”,夏天“三铲三趟”,现在是选用优良品种施用优质肥料科学种田;过去吉林产粮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又以玉米为主,现在是向“订单”农业转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所以,必须深刻认识这种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适应这种变化,这才是理智的选择。比如筛选立项问题,抵押担保方式问题,贷款自筹资金比例和约期问题,支持结算工具问题,利率市场化问题,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分工及其竞争问题,妥善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问题等等,均需在具体融资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不断实施有效的金融创新,确保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并实现双赢。

第五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张健华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合力推动下,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为标志,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农村金融领域发生了重要变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中央银行和财政税收等部门多项政策扶持作用下,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三农”服务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不断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各地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实际需求,创新试点了多种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供给持续增加,“三农”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总体来看,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支持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金融服务水平。

一、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支农力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涉农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了符合农民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涉农贷款余额明显增加,在全部涉农金融机构中占比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拓宽涉农业务,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也逐步回到农村地区提供直接面对客户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涉农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也拓展了农村地区涉农业务。在各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涉农贷款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11.13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5.02万亿,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22.7%。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2.29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0.78万亿元;农户贷款2.56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1.22万亿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三农”能力有所增强

(一)“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初,正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邮储资金大量外流的时期,加之当时农村信用社自身历史包袱沉重,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信用社难以维持正常经营。为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中央提出“花钱买机制”改革思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思路启动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

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政策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主动帮助农村信用社催收债务、进行产权改造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也不断加强自身经营实力,完善产权结构。经过7年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资本实力和经营业绩明显改善。此轮改革通过央行专项票据、专项借款、财政保值贴补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对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支持超过2600亿元,占全国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比例超过80%;共消化历年亏损挂账758亿元,降幅达到58%,共有1713个县(市)(占全国的71.8%)已全额消化了历年亏损挂账。截至2009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本2829亿元,增幅14%;实现账面利润716亿元,增长23.9%;资本充足率6%,比2002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按四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为7.4%,比2002年末下降29.5个百分点。二是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2002年末,有2356个县(市)为两级法人社,2009年末仅91个;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由2002年末的94家发展为2009年末的2054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2002年末的3家发展为2009年末的239家。三是支农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7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25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091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65.8%;农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5%;各项存款余额为6.97万亿元,增长237%。

经过七年改革,全国绝大部分县(市)的农村信用社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这一轮“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正确、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通过自身经营化解历史包袱的能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业务不断拓展

2007年以来,农业银行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和“三农”

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拓展县及县以下地区的金融业务。截至2010年9月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4万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了近56%。

农业发展银行坚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方针政策,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通过开展新的涉农业务,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截至2010年9月末,贷款余额达到15347.6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超过70%。

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继续发挥其贴近农村、网点众多的优势,不断拓展涉农业务,在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零售业务的同时,逐步探索向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批发贷款和开展银团贷款等模式加大支农力度。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逐步深入农村地区提供服务

2006年,“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相关政策出台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于2007年正式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改善了“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10年11月,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其中开业319家。

2008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小额贷款公司在引导民营资本“支农支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11月末,各地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达到2451家,贷款余额1741.6亿元。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

针对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大,抵押担保物缺乏等特点,2008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在中部六省、东北三省开展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98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得到扩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不断推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四、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一)推进农村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便利

人民银行始终将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成立全国性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督促和指导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等方式,不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共有27529家农村信用社、1231家农村合作银行、1066家农村商业银行、211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推广示范县的经验做法,全面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地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高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认知;因地制宜,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普及,大力推广银行卡、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支付等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因势利导,加强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与管理。

(二)开展农民工银行卡服务,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储汇兑

为解决农民工携带现金回乡的安全和便利问题,2005年12月,人民银行在贵州省率先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实现跨行柜台取现,并可享受比较优惠的费率。截至2009年末,贵州、湖南等23个省(区、市)辖内5.2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全国31个省(区、市)辖内1.5万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业务。2009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交易221.02亿元,同比增长1.77倍。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近年来,人民银行从信用信息服务入手,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通过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信用档案,逐步扩大征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同时,为配合并推动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共为

1.1亿多个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7600万个信用农户,7000多万个农户获得了支持。

五、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支农工作开展

(一)有效发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继续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为保证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充足,在当前紧缩流动性的前提下,对农村信用社仍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共上调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对农村信用社等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仅上调3次。目前,农村信用社执行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7个百分点。据估算,截至2010年9月末因优惠存款准备金率而留存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约4608亿元。同时,村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

(二)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近年来,按照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原则,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同时,将村镇银行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2010年春耕旺季,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调增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调增后,以上地区支农再贷款额度所占全国的比例达到93%。支农再贷款对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9月末,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余额为691亿元。

(三)对涉农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适时发挥再贴现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和中小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对办理再贴现的涉农票据、中小企业票据占比较高的地区调增再贴现限额410亿元。2010年9月末,再贴现总量中涉农票据占19%,中小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占63%,较好发挥了引导信贷投向、支持扩大“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四)研究制定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在当地发放贷款的具体考核办法 为促进县域信贷资金投入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10年9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银发〔2010〕262号),正式建立考核机制,明确了考核程序、考核条件和激励政策,并确定按照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的大小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扶持。从2011年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全部县域和东部地

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试点实施。这不仅鼓励加大农村资金投入,也为现有优惠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标准。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政策措施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有利于为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培育创造更多的信贷切入点。2010年1月,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0]5号),要求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激励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下载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材料:发挥工商职能支持新农村建设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发挥工商五项职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省委......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肖维维 (学号1019064028)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