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建设农业信息化的典型经验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建设农业信息化的典型经验
发布人:宋岩时间:2007-11-12浏览次数:473信息来源: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抓住机遇,务实创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试点推进。搭建一个基础平台,打造一个好的网络,构建一个好的数据库,建立一套好的运作机制。产业平台协同推进,统一平台专业发展,事业平台企业运作。”为基本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原重庆市农技推广站、土壤肥料站和植保植检站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已初步建成了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信息网络体系,其具体
做法如下:
一、建成集网上办公、信息发布、技术推广、产品展示技术数据库于一体的门户网站重庆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网。网页有15个栏目60多个子栏目,集成知识库、技术库和方法库等三大数据库;打造生产管理和技术咨询、学术交流、物化技术展示、网上办公四大系统。已
成为重庆农技系统工作、交流、学习的平台宣传重庆农业和农技推广的重要窗口。
二、建立了全市农技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互联网为工作平台,实现信息实时传送,39个区县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均实现了与总站协同办公,同时联通了市局主管领导、主要业务处室及区县分管领导,目前系统用户总数达到300户。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极大的提高了全市农技系统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工作效率。
三、广泛应用农情调度、病虫测报、植物检疫系统等专业信息系统;建立了重庆市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系统和测报FTP专用服务器,初步实现了植保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服务可视化,提高了全市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农情信息调度系统,开展五情(苗情、政情、灾情、商情、民情)信息的采集、分析、上报,开展农民种植意向、农民
生产管理现状和农民技术需求的调研,极大的丰富了重庆农技推广网的信息资源。
四、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按照分级管理的思路,先后建立起市、县、乡三级不同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库,建立土壤、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养分,气象等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数据库,目前数据量已达到100G以上,围绕优势产业及重大技术推广开展应用研究。一是应用于重大规划;二是建立产业数字化精准管理系统。三是应用于重大技
术推广和重大项目管理。实现了资源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技术可视化。
五、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拥有10M电信光纤服务、服务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网络
硬件。
第二篇: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典型经验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典型经验
强化组织基础 推进产业转型 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水平
按照全国总社的工作部署和重庆市委***书记“服务农村,搞活流通,助农增收,为缩小三个差距做出新贡献”的要求,重庆市供销社以“两通两转两推进”(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农村资金融通,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手抓为农服务,一手抓社有企业发展,加快资源整合、联合合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产业转型,提升为农服务实力与水平,在改善民生、缩差共富和统筹城乡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创新发展模式,重建基层组织
因市场冲击和转轨变型,重庆市社基层组织大多社垮、网破、人走,社员们都说:供销社不在了。改制以来,我们以助农增收为目标,以资产联结为纽带,整合各类资源,建网建社,采取多种形式收复失地,重建了供销社的基层组织体系。探索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升级为基层社。选择规模大、前景好、辐射广、供销社控制力强的专业合作社,以及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多、服务功能全、内部管理规范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在做好资产确权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为基层社,履行基层社经营服务职能,并接受区县联社指导。全市按此模式已建成266个基层社。二是将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改造为基层社。将愿意联合发展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其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逐步改造为基层社。目前,全市230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中,已有21个改建为基层社。三是将龙头企业改造为基层社。吸纳有实力、承认供销社章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有企业及其他涉农企业,采取企业出资、供销社参股、当地政府出政策出土地、社员出身份股参与等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全市按此模式重建基层社13个。截止2011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共改造、恢复重建基层社300个,基层社总数达到516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760个,综合服务社2321个,专业协会1479个,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95%的行政村,入社农户达280万户,流转土地285.7万亩。全市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总数超过传统基层社员数量的6倍。
二、发挥网络优势,构建流通体系
加快鲜活农产品市场建设,增强市场辐射集散功能,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加快网络建设,抢滩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探索农超、产销对接,建设、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系统、配送中心和社区超市店,推进鲜活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建设,提升鲜活农产品流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力争成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排头兵。主要推进:“一个场”:以区域性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为龙头,加快建设主城、区县、乡镇三级批发交易市场,上联生产基地,中进仓储配送中心,下入超市、社区店。2011年全市供销社共改造、升级农产品市场45个,市场总数达113个,年市场交易额57亿元;市农产品集团与10个区县政府签订了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签约土地达5200亩,已开工4个农产品市场项目,在主城渝北区建成了2.8万平方米的大宗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2012年拟开工建设10个农产品市场。“一个店”:投资建设“绿优鲜”农产品超市社区店,为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销售平台,为市民提供安全、价优的生鲜特色农产品,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高度赞誉。市农产品集团通过直营、控股收购丰源、华冠连锁超市,2011年已建成“绿优鲜”农产品社区店47个,营业面积3.5万平方米,日销售额60多万元,有390个专业合作社的2500多种产品进入了“绿优鲜”社区店销售。“一张网”:整合全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内部管理、业务经营、农超对接”为一体的全市供销社信息化网络系统,形成全市供销“一张网”。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和基层社每个配备1台电脑,完善信息联通直报,动态掌握农产品的生产、供求、质量、价格及库存信息,引导农户、合作社和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经营。
(二)围绕优势产业,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为抓手,以社有涉农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菜、猪、牛、蜂、药、花”六大特色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主要推进:“一把菜”:打造了潼南优质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武隆、黔江优质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基地小冷链、分拣及粗、精加工业务。“一头猪”:围绕生猪全产业链,并购我市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建设种猪繁育和生猪产业化养殖基地,推进饲料生产、肉制品加工和终端连锁销售,实现养、加、销一体化。“一条牛”:并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满实业有限公司,控股重庆牧牛源牛肉食品股份公司并包装上市,在内蒙古多伦县推进“西门塔尔”生态肉牛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建设,形成10万头生态肉牛的繁养、育肥、屠宰、加工能力。“一群蜂”:整合全市有影响力的养蜂及蜂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共同组建重庆市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巴山区、武陵山区控制蜂源,建设蜂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产有机绿色蜂产品。同时,推进发展科技农业,通过专业合作社,集中种植“九大仙草之首”铁皮石斛。建立名贵花卉合作经济产业园和交易市场,种植非洲菊、大花蕙兰、玉簪、萱草等。
三、整合系统资源,推进产业转型
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加快资源整合、联合合作,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在重要领域开拓创新,在传统领域收复失地。
(一)打造企业集团。以“联合发展、资源共享、效益最大”为目标,整合内外资源,打破区域界限,推进市区县社有企业跨区域、跨层级的联合和战略合作,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置换、品牌合作等,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先后组建农资、再生资源、烟花爆竹(日用品)和农产品等四大集团。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手段收购、重组、参控股区县社有企业,组建、打造全市性的有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的重庆供销企业集团,实现资产集中、资本聚集和资金集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行业话语权。2011年,全系统销售总额309亿元,汇总利润1.74亿元,社有资产总额达到95.41亿元。
(二)启动两大新型园区建设。一是以47平方公里的巴南区天星寺镇为核心,与巴南区政府共同推进重庆巴南合作经济产业园建设。重点围绕肉牛产业,以农业科技为支撑,集养、加、销和农村金融为一体,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整镇整村整社推进土地流转,探索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新途径。二是配套重庆IT产业,推进重庆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规划3-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2000亩,利用渝新欧铁路,回收欧洲废旧电子电器并进行环保拆解处置,打造西部地区规模大、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年纳税额21亿元以上。
(三)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和“三权”抵押,先后组建两家注册资本各1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在4年内实现“三权”抵押融资100亿元的目标,促进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组建,围绕两大新型园区建设,拟在境外引资1-2亿美元,设立重庆农村合作经济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基金。
四、争取多方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全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整合利用各类政策资源。市委***书记两次对供销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黄奇帆市长、马正其常务副市长多次听取供销社工作汇报,对供销社工作作出明确批示,为重庆供销社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出台文件。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并推动全市32个区县政府相继出台了贯彻意见。
(二)人大立法。推动市人大常委会出台《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明确了各级供销社的职能职责,为系统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政策支持。争取市政府将社有工业出让地调规变性,实现社有净资产增值20亿元。同时,市政府同意市供销社原价回购2006年被重庆商社集团控股的市农资集团股权。
(四)资金扶持。市供销社每年争取中央财政、市财政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2011年,争取市政府投入“绿优鲜”社区店建设资金2000万元,全市供销社共计争取各类财政资金1.5亿元。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经验
装备都是上面发的,旅一级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又十分有限,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能有作为吗?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的回答是:只要真想真干,旅级也能有大作为。不能碰到难题就往上推
“信息化信息化,上头化了我就化。”曾经有人编了这个顺口溜,意思是上面的问题解决了,下面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果真如此吗?防空旅在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中解剖了一个典型事例:4年前,在一次对抗演练中,由于搜索指挥车的一个设计小缺陷使导弹发射车丢掉了目标信息,导致演练失败。七连士官马海龙等想改进改进,但有人说,上头发啥我用啥,改进装备不是我们要操的心。问题于是被搁置。后来,在旅首长的鼓励下,几个士官加装了一个小装置就弥补了上述小缺陷。摆事实、讲道理,大家感到,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固然是关键,但上面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各级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有很多问题是应该由旅解决并且是可以解决的;如果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主动去干,什么事都往上推,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原来编顺口溜的同志改了词:“信息化信息化,上下齐动才能化。”
旅党委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我能做点什么?全旅一下列出了几十个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官兵中很快形成了想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的生动局面。
埋怨这埋怨那,不如想想能干点啥!
从实际出发,明确自己该干什么,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是防空旅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某型导弹在野战条件下受地形、气象等因素影响,计算机易产生“掉程序”问题,抢修需要两台保障车花3个小时解决。面对这个问题,有人埋怨装备不好、上级保障不好,旅领导让大家想一想,我们是装备使用单位,打起仗来耽误3个小时意味着啥?埋怨这埋怨那,不如想想我们自己能干点啥!于是,变埋怨为实干,修理营工程师刘战辉领着官兵研究出一种“充程序”的办法。他们拿着图纸上研究所,专家们看了连说:“这个办法行!”双方一起搞出了导弹装备作战设备测试系统,使完成加装程序的时间缩短到几分钟。
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有不少影响战斗力的事,你不干也许没人追究你的责任,要干就要承担风险,恰恰这些事是我们该干的事。某指挥系统与导弹发射系统分属上级两个部门管,在使用中匹配不好,此事旅里不管也没啥错,而管呢可能会“费力不讨好”。旅里的态度是,平时可以推去推来,打起仗来责任往哪儿推?这事要干!他们组织力量开发了“对非典型目标射击控制软件”,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了导弹发射全程信息化控制。
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作为。防空旅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梳理论证,制定了《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现在正按照这一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成果颇丰,有些成果令专家吃惊。如防空旅推导出的“弹打弹射击指挥公式”,有较高的实战运用价值,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称赞为“了不起的贡献”。
丢掉“等靠”思想才可以有大作为
近年的实践使防空旅党委深切感到:丢掉了“等靠”思想,才可以有大作为,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些事虽然不该旅里干,但可以提出建议和需求,和上级一起干;有些事上头一时顾不上,部队又急需,旅里如果有能力也应该主动去干。凭着这种主动精神,他们围绕提高防空兵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目标在5个方面努力都取得了成果:
——在防空兵作战理论研究上有所作为。研究如何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防护、信息攻击的能力,让官兵丰富知识,开阔思路,以研究成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导。仅2003年旅里就编辑官兵的研究论文5本,近200篇。近几年官兵有70余篇论文获各类论文奖。其中旅长薛爱国撰写的《野战防空数字情报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被总部编入“九五”规划课题论文集。
——在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适应旅里信息作战需求,重点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即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专家型技术人才和一专多能型士官人才,初步实现了从“装备等人才”到“人才等装备”的转变。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所作为。加大投入,从完善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入手,开发信息应用软件,拓展信息设施功能,建成信息管理控制中心、综合信息数据库、作战指挥数据库、野战指挥局域网,建起信息化的军官训练中心、模拟训练中心、装备技术培训中心、士官培训中心,提供了信息化训练平台。
——在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上有所作为。按照全军统一的标准,解决好现有装备系统功能和组合链接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通过软件升级,提高指挥控制能力;通过系统整合,提高精确打击能力,加速了信息作战力量的一体化集成。如通过对旅里现编的侦察警戒雷达等观察器材的输出接口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空情获取一体化、实时化,且扩大了空情监测范围。
——在训法战法创新上有所作为。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拓展训练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加大网络化训练力度,普及模拟化训练,创新基地化训练模式,新训法促进了新战法的研究。
短评:
等靠也是一种失职
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的实践证明,各级只要找准自己的舞台,积极履行职责,勇于探索创新,就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建设信息化军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确需首先搞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但建设信息化军队涉及武器装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军事理论创新、人才培养、作战训练等方方面面,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基层部队,不论是指挥员还是战斗员,都有各自相应的职责要求。但现在有些单位和同志一提搞信息化,总觉得是上头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还有的认为,部队现有装备信息化含量低,不更新换代就搞不了信息化建设。这种等靠思想不克服,就会贻误部队信息化建设。
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要求,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不允许我们等靠,必须抓紧抓紧再抓紧,否则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别人的距离,甚至完不成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问题,像某集团军防空旅那样着眼全局,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经验
加快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步伐
提高信息技术服务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中共山西省吕梁市纪委
近年来,我委信息化工作在省纪委信息中心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坚持“实用性”原则,超前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开通了吕梁廉政网站、吕梁纠风网站,使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更加及时地宣传报道。开发了OA系统,实现了机关办公自动化。新增电脑30余台,打印机15台,达到人均一台电脑,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针对纪检监察内网的特殊要求,把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放在突出位臵,在严格落实保密制度的基础上,建设了12平方米的高标准屏蔽机房,内网网线全部采用超六类屏蔽线,终端电脑全部安装物理隔离卡,实现了内外网的安全隔离。今年4月份基础网络就已经全部按标准建设完成,并借助党务专网与省纪委连接,视频会议系统也投入使用,运行正常。我市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以设备先进,设施完善,规划科学,保密措施严密,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前瞻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走在了全省前列。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因此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成立了以常务副书记任组长,涉及信息化建设有关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三次召开常委会专门研究信息建设工作。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效彪还不定期听取信息中心对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汇报,及时进行批示,协调信息化建设中各方的矛盾与关系,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
在信息化咨询规划过程中,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听取咨询公司对我委业务和信息化存在问题分析,业务流程优化以及信息系统整合方案和汇报,提出财政信息系统建设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确定了一系列实施原则:即思路要超前,设备要先进;打破各室分割,强调共性;整合核心系统,先完善核心设备再落实应用系统;业务要与OA 有效整合。有效指导和推动了我委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遁序渐进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原则
电子化,信息化虽然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但对我们来说是仍然一种全新的事物,这既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冒险精神,敢于大胆地创,勇敢地去试,放开手脚去尝试新的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工作上的方便快捷,又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高技术、缓回报等特殊性,从而克服盲目冒进、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思想。必须坚持遁序渐进的原则。在信
息化建设中既保持高起点的建设目标,保持敢于创新的建设热情和干劲,又立足当前,针对自身工作业务实际,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从具体的可应用的项目入手逐步完成。同时还要考虑应用过程中随时会遇到的问题,要按照实际的工作情况不断改进和升级,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应该追求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费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化基础建设,购臵大量硬件设备、开发软件系统,必须要足额的经费加以保障,所以经费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资金到位是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和政府汇报信息化建设情况与要求,争取信息化建设经费支持。同时,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努力做到“三个一点”,即争取财政增拨一点,在现有经费中挤一点,在建设过程中省一点”,千方百计,广开渠道,力争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2008年以来,先后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对经费困难的县(市、区)纪委,市财政拿出出100万元给予了适当的补贴,确保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在省纪委要求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四)制度健全是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既给我们带来了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便捷,又给我们带来了它的副产品----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大量数据资料都具有机密性,一旦泄密势必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外网的不安全性,可能因为内网计算机上外网而感染病毒并大量在内网传播,导致在局域网内计算机硬盘和网络路由器等硬件设备被破坏和大量数据丢失,因此,有设备上进行有效隔离的同时,以严格的制度加以保障。先后制定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计算机上网安全保密管理规定》、《涉密存储介质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维修维护管理规定》、《用户密码安全保密管理规定》、《笔记本电脑安全保密管理规定》、《涉密电子文件保密管理规定》、《涉密计算机系统病毒防治管理规定》、《数字复印机多功能一体机保密管理规定》、《上网发布信息保密规定》等十项工作制度,从制度上狠抓落实,严格禁止存有工作资料的计算机上互联网,严格禁止计算机内外网混用,对内外网络实行物理隔离,加强对上互联网计算机的管理,建立各室负责人计算机安全使用责任制,对上互联网计算机使用情况的检查要制度化、经常化,严肃查处违规操作行为,以严密的制度保障网络信息化安全。
(五)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信息化建设需要懂得高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既要引进那些受过电子信息教育的专业人才,又要重视在原有工作人员中培训任用。我委为了增强网络管理维护能力,2007年专门调入一名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的人才,负责整个信息网络的管理、维护等工作,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为了提高机关全体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每年都根据工作需要举办一到二期培训班,从而提高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总之,信息化建设对于我们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信息化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的建设工作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按照省纪委提出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对现有的一些软件的功能进行整合、完善、提高,拓展巩固信息化建设成果,着力抓好应用,不断的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创新,有效利用网络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010年6月10日
第五篇:三资信息化典型经验新
三资信息化建设促推村集体经济规范管理
—韩城市农村三资信息化建设典型经验
农村“三资”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韩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按照中、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要求,把加强“三资”管理工作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事来抓,立足当地实际,制定完善方案,创新管理办法,优化监督手段,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逐步迈上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
一、基本情况
韩城市共计8个镇办,182(含居)个村,1252个村民小组,截止2019年底,全市182(含居)个村、1252个村民小组及24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全面实现了“三资”信息化管理。
二、主要做法
(一)认真组织,稳步实施
2012年4月份市经管站组织部分镇办经管站赴山西省新绛县学习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工作,同年5月8日召开了全市“三资”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市12个镇办(合并前)“三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市“三资”信息化管理迈入了公开透明的信息时代。
(二)成立机构,规范制度运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三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彻底改变我市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局面,按照中、省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行“村有乡管”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通知》,建立新型村级财务管理机制,成立了农村财务结算中心,和镇办经管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并配备具有相应职称的总会计、记账员等工作人员,农村财务结算中心按照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票据、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管理财务档案的要求,代理辖区内村级集体资金和财务,紧接着又出台了《韩城市农村财务“村有乡管”实施办法》《韩城市“村有乡管”会计核算办法》《关于规范完善农村财务“村有乡管”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的具体规定》等文件,至此,我市镇办经管站全面接管村级集体“三资”账务。
(三)配备“三资”设备,强化业务指导
继5月8日韩城市“三资”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后,5月下旬韩城市经管站对全市12个镇办(合并前)经管站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信息化办公设备,安装了财务软件,培训了电算化专职人员。为确保该项工作出实效、见长效,6月1日又召开了全市农村财务“三资”管理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主要对全市当前阶段财务管理电算化初始数据的录入工作进行安排:要求各镇办经管站6月15日前完成村组账务的全面清查核对,核实债权债务、村民往来;6月20日前电算化管理制度制牌上墙;9月20日前全市完成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初始化,初步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科学化、程序规范化、理财民主化、监督制度化、手段现代化”的工作目标。根据我市实际,市经管站对村集体会计核算科目进行了科学调整,并对调整科目的使用和核算内容做了详细讲解,强调了电算化初始数据录入时的技巧和要点。针对电算化运行初期操作人员不熟练现状,市经管站抽出专门人员,对各镇(办)网络畅通情况、会计核算和电算化操作进行了检查指导。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借助2014年全国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及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我们逐步对“三资”信息化进行了全面升级完善,即:委托中农信达公司对农村三资管理监控软件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和改造,将产权制度清查核资数、土地确权数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及农村产权交易等进行整合,建立全面的农经数据平台信息化,实现了市镇村三级“三资”信息化建设。
三、取得成效
(一)实现家底通明化
通过“三资”信息化的建设,规范了全市集体资产的管理,摸清了全市村集体资产的家底,强化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规范了议事流程。截止2019年底,通过“三资”信息化建设,全市目前,代管村集体资产达38.9亿元,集体机动地6.87万亩,合作社及家庭农场1000家。
(二)实现“三资"信息化监管
通过“三资”信息化建设,我们每天利用计算机可以对全市的所有村组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管,对在财务记账出现的错误,利用“三资”微信群指出并督促更正,同时通过“三资”信息化实现了“权有所限、事有人监”的监管平台。
(三)实现了财务公开,增强了规矩意识
通过“三资”信息化建设,村级财务公开实现随地随时向村民公开,同时村民也可以到镇办农村财务结算中心进行查询本组的财务状况及资产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对村民来说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实现透明化,对村干部来说随意处置集体资产和资源管理得到了约束和监管。
(四)反映真实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通过“三资”信息化建设,可以真实全面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的各项数据指标,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要考核指标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为领导在村级组织建设及各项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提供数据参考,方便政策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政策文件的制定。